第一篇: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记住这些名字吧,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和榜样。记住这些面孔吧,他们为我们叫醒了内心的狂热。这一刻,他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大全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篇一
库尔班·尼亚孜,男,维吾尔族,1964年5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校长。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在家乡创办国语小学,让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
办学校是库尔班·尼亚孜的思想领悟。大学毕业后,他开过超市、饭馆、药店,渐渐地意识到,吃饭喝药只能满足身体的需求,解决不了精神的匮乏。一次,一位老奶奶带出水痘的孙女来他药店买药。他告诉老奶奶要如何治疗,却遭老太太斥责:“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事情遇多了,库尔班·尼亚孜下决心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希望带孩子增长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语,没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国语小学,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所没有编制的民办学校当老师……面对重重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他不是在帮助谁,而是在和孩子一起创造感情相通、心灵相通的未来。14年来,他赢得了当地家长的认同,1190名少数民族学生因接受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教育而改变命运,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除了尽心办学,库尔班·尼亚孜还是位“热心肠”。办学14年,为近10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为没钱治病的汉族同胞送去“救急金”。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带头捐款1万元,并动员全校师生募捐,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在他们心里种下善良的种子。2012年9月,一位大学毕业生因身体残疾找工作屡屡碰壁,库尔班·尼亚孜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决定录用他。只要库尔班·尼亚孜能够帮上忙,他就会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库尔班·尼亚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好老师”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篇二
作为从家乡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库尔班·尼亚孜当过教师,开过超市、饭馆和药店,跑过全国许多地方,后来他逐渐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愚昧。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与反复权衡,2003年5月,库尔班决定在家乡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开办一所国语小学。
前进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国语。国语小学创办之初,没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他就带着一名汉族教师挨家挨户动员。一些家长被他的执着所感动,80多名学生报了名。
国语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教职工没有编制,除了正常上课的8个月,其他4个月教师们还得出去找工作;而且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周一到周五都要跟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度过。建校14年来,学校先后有200多名教师流失。几乎每个学期开学前,库尔班都要忙着到处招收新教师。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库尔班常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他办学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因为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以来,国语小学累计考上内初班的学生达到257名,录取率接近80%。国语小学的每个孩子都是维吾尔语、国语的双语翻译,他们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偏僻的乡村,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2016年,国语小学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国语小学也荣获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相继专题报道。
“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未来。”库尔班始终这样认为,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办学14年来,库尔班一直摸索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如今,国学文化已成为这所乡村小学的必修课。学校教室墙壁上贴满了中华文化挂图,教室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瓷器,《花木兰》《红灯记》《沙家浜》这些豫剧、京剧经典名段每个学生都会唱。库尔班说,学好中国历史,孩子们才能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语小学还教孩子学唐诗、背《三字经》,过端午节、中秋节时,学校还给维吾尔族学生发月饼、粽子。随着学校少年宫的投入使用,孩子们还学起了书法、二胡、古筝,进一步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库尔班不但关心教学,而且还是位十分关注社会公益的热心肠。办学十几年来,共为近10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10万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款1万元,动员全校师生捐款,到集市募捐,共筹集善款1.8万元送到了地震灾区。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热爱公益、感恩社会的精神。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篇三
1964年5月我出生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一名教师。2003年,我创办了依麻木镇国语小学。
亲身感受文化的差异
在大学里面我读的是汉语言专业,与汉族群众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但我又想去内地看看,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变化。1998年,我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我去过全国的好多地方,销售过药品,做过小商品批发。我一边做生意,一边观察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沿海发达城市对我的思想冲击特别大,那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特别勤奋,能吃苦,工作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在外闯荡了两年,2000年的时候,我带着积蓄回到了阿克苏,开了一家私人药店和一家义乌小商品批发城,还在我的家乡乌什县依麻木乡开了超市和药店。
因为做生意的原因,我接触到了很多的维吾尔群众,他们中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县,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从家门口流过的托什干河就是天底下最宽广的河流。在我开药店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老太太带着自己的孙女来药店买药,我看见那个孩子在出水痘,小脸儿已经惨不忍睹,就赶紧告诉老太太要如何治疗,谁知老太太却斥责我,她说:“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个样。”
在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父亲因为在一次封斋期间吃了一块馕而受到排挤,1999年父亲去世时,宗教人士甚至不愿意来家里做仪式。
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我深刻地意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科学文化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人们思想解放,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疗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愚昧。
心灵震撼,萌生办学念头
我把在内地的亲身经历和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做了对比,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新疆和内地之间的差距,其实这个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要想让家乡的人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就必须通过先进的教育来实现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一天,在去县城的班车上,我碰见了3个背着书包的孩子。那时天色已晚,我很好奇地问孩子们:“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孩子们答:“我们去学校。”我很纳闷的说:“乡上就有学校啊!”3个孩子声音提高了几度:“我们在乌什县上汉语学校。”那一瞬间,看着孩子们骄傲自豪的神情,我一下子茅塞顿开,猛然间萌生了要在乡里办一所汉语学校的想法。
经过在内地的打拼和回家后做生意,我积攒了一些积蓄,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2003年5月我拿出60余万元投资兴建依麻木镇国语小学。那时候,依麻木镇是一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乡镇,办一所国语小学,压力不言而喻,一时间非议四起——镇里为什么无偿划拨土地给他办学校?库尔班有钱没处花了?办什么办“国语学校”!死后“胡达”不要他。顶着这样的压力,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创办了国语小学。学校是办起来了,又一个严峻的问题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招生难的问题。那些日子,我每天带着一名汉族老师深入农户家中做宣传,通过耐心细致地劝说,采取先上学后缴费,对贫困户、特困户的孩子实行半价、免费等优惠政策,最终总算有100多名维吾尔族学生报了名。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家长提出条件:“库尔班,你一定要请维族老师来给孩子教汉语。”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我却认为,只有让汉族老师来授课,这些孩子才能学到纯正的汉语,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础。终于开学了,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村,有一部分人专程赶着毛驴车来看稀罕。
初见成效,深化民族团结情
2003年8月20日学校正式开课。当聘用的汉族老师站在讲台上时,一些家长意见颇深,甚至担心汉族老师打他们的孩子。几天下来学校的学生由最初的100多人减少到50多人,还有一些家长送孩子进教室后,仍站在教室外看汉族老师如何教他们的孩子。一天,两天,三天……家长们终于放心了。直到2003年11月人数才固定在80人左右。经过不断的努力,国语小学越来越壮大,相继开设了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共十三个班级,有850名学生和28名汉族老师。一些较远的村也将学生送过来学习国语。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样既方便教师给孩子们教授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生活习惯。汉族老师十二个小时“泡”在学生中间,业余时间老师们就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爱其师,信其道,久而久之,便在校园中形成了师生之间互助、互学、互信的浓郁氛围。全校师生过春节,一起吃饺子;过端午节,一起吃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在校园中,我们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天候使用国语,建立孩子们的国语思维习惯。
我们很重视对孩子们的国学教育,在学校教孩子们跳秧歌、打快板、唱京剧和豫剧,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背诵《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学习国学文化的精髓。通过国学课堂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娱乐生活,又可以让孩子们时时刻刻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认同中华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小主人。
硕果累累,树立民族团结典范
13年来,先后共有七届340多名学生从国语小学毕业,257名学生考入了自治区内初班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内地新疆高中班。2016年高考,一位世代为农民家庭的依麻木镇维吾尔族孩子——穆萨·图尔贡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全地区为之沸腾。在谈到高考感言时,穆萨·图尔贡深情地说:“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得益于在依麻木国语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如果当年不是在国语小语上学,我可能会辍学,和同龄人一样早已结婚生子,一辈子也走不出小村庄。是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让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我永远感谢依麻木镇国语小学!”
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名声越来越大。一位曾经反对过办学的宗教人士把自己的孩子也送来了。他来的时候有些难为情,也有些担心,怕被拒绝,但是我很爽快地收下了他的孩子。现在,这位宗教人士成了国语小学的义务宣传员。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依麻木镇很小,世界却很大。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我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封闭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维吾尔族只有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篇四
“维护民族团结,要从每个人做起,从点滴做起。今后,我要继续向库尔班校长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争做民族团结模范。”10月11日,在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在民族团结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六年级学生古丽孜巴·艾合买提受到表扬时说。
在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融入课堂,还融入到师生们的行动中。定期对民族团结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只是学校促进民族团结众多举措中的一项。
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改革先锋称号、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殊荣的库尔班认为,爱国主义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爱国情怀,要从娃娃抓起。今年,他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和外延进行了拓展:班级每天利用“班班通”播放一部爱国主义宣传片,全校学生每周集中观看一次红色电影;教师每周轮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周末到学生家中走访;学生每月学两首红色歌曲,带动家长学一首红色歌曲等。
库尔班是前进镇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1986年毕业后到阿克苏地区一所中专学校任教。辞职后他开过饭馆、超市和药店,有了一些积蓄后,他开始去内地学习,并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家乡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的愿望。
2003年,库尔班拿出家中所有积蓄60余万元,创办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他向乡亲们宣讲,鼓励大家把孩子送来读书。
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库尔班创造了“浸泡式”学习法。在校园里,所有老师和学生都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堂教学时,学校为低年级学生安排两名教师上课,一名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另一名辅助教师用动作阐释国家通用语言的含义;每周轮流安排三至六年级的一个班学习国学精粹、研读诗词歌赋……
经过全天候“浸泡式”的教育,孩子们从刚入学时的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也不会说,到三年级时就能用流畅的国家通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过程中,库尔班还专门请老师编写了简易中华文化教材,给学生讲“孔子游学”“花木兰从军”等故事,教学生唱京剧、豫剧,将维吾尔族传统舞蹈与中华戏曲相结合,编排不同形式的文艺节目。学校编演的很多节目,多次在乌什县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前进镇很多干部群众评价:库尔班真是一位好园丁,他在用真心、用真情培养孩子们成长,也在辛勤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耳濡目染之下,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的孩子们对国学兴趣越来越浓,争做民族团结好少年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孩子们的带动下,家长的民族团结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很多家长喜欢上了扭秧歌、唱红歌,还在庭院改造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篇五
“ 没有库尔班校长,就没有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就不会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农牧民孩子走出农村,是库尔班校长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十分感激他,库尔班校长是我们的榜样,更是家乡的骄傲。”当日,毕业于依麻木镇国语小学的清华大学学生穆萨·图尔贡激动地说。
乌什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边境国家级贫困县,该县依麻木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语。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办国语小学初期,质疑声从未停止,没有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国语小学,也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所没有编制的民办学校当老师……面对重重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咬牙坚持了下来。
“让维吾尔族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引导他们增强国家认同,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包容多元的未来。”库尔班·尼牙孜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我为库尔班校长取得这一荣誉而感到高兴,我的孩子在国语小学上学以后变化很大,感谢库尔班校长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国语的环境。”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村民艾热提·萨吾提说,他的女儿艾克代尔·艾热提今年从国语小学毕业,顺利考入内初班,他们一家人对库尔班校长充满感激。
乌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熊遇红说:“库尔班·尼亚孜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这一消息公布后,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先进典型的高潮,进一步引领更多的干部群众树立爱党、爱国、团结感恩、争当模范的意识。”
据了解,今年5月以来,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乌什县在层层推荐道德模范过程中开展向身边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深入人心。
第二篇: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_库尔班·尼亚孜事迹简介
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_库尔班·尼亚孜事迹简介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篇一
让穆萨不能理解的是:假期返校,老师怎么走了?小学6年,穆萨一共经历了7位数学老师和4位语文老师,他一度十分自责,“是不是我们做得不好?”
库尔班深知教师队伍的稳定对学生的重要,但作为民办学校,这所小学的汉族教师没有编制,而很多人都渴望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加上小学地处乡村,交通、生活不便,教学压力大,教师的流失率很高。
每年的特岗教师考试都是库尔班内心最矛盾的时刻,他一边言不由衷地对教师们说,“好好准备,希望你们能考走!”一边期望“自己的宽容能让他们改变态度”。2006年,连最坚定的李永红也动摇了,在家人的说服下参加了考试。
被录取决定离开的那晚,所有人都睡着了,李永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哭,这个瘦弱精干的女子将她所有的教案和学生作业铺在讲台上,心里默默地对库尔班说了一声“对不起”。
在四团附近的公立小学工作,李永红终于能够每天回家照顾孩子,可她心里却留有遗憾。2008年,她辞职重返库尔班的小学,再也没有离开。
2010年6月28日,对库尔班·尼亚孜来说是极为煎熬的一天,第一届小学毕业生报考“疆内初中班”的成绩即将揭晓,全校师生在电脑前守了一天。库尔班甚至想,“如果失败了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干脆到内地隐姓埋名再不回来了!”
大家从艾孜买提的分数查起,满分300分的卷子竟然考了227分,李永红惊喜地从凳子上跳起来,38个孩子竟然有32个考入了“疆内初中班”,录取人数占了乌什县录取总人数的一半。
从此以后,这所小学再也没有愁过招生。学校容纳不了太多学生,有的家长就在学校门口不走,甚至说,“只要能进这所小学,缺床我就搬床,缺课桌我就买课桌!”直到库尔班收下孩子才放心离开。一名曾经阻碍他办学的人为了自己的孙子上学,向库尔班校长承认了错误,“以前我不该那样对你,请你原谅我的无知吧!”
穆萨和同学们在昌吉州四中的“疆内初中班”就读时,库尔班专程探望,得知上初二的穆萨学习成绩全年级第一,库尔班又重复了一遍“你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
到了高三,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穆萨觉得自己离清华大学太遥远,库尔班想找人为他补习,并劝说他,“别放弃目标!”
2016年高考成绩公布的那天,连穆萨自己都没想到,他竟然超常发挥考了701分,顺利被清华大学医学实验专业录取,穆萨能感觉到,那天库校长和自己一样激动。那年,不少曾经就读于这所小学的维吾尔族学生陆续被各地的高校录取。
建校以来,这所小学一直是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办学,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库尔班·尼亚孜细数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乌什县委、县政府无偿划拨1.5万平方米土地,县教育局每年选派4名公办教师支教;自治区教育厅拨付项目资金1647.12万元建设新校区,阿克苏地区配套资金建新校区,购置床铺、被褥、灶具、餐具等;学校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范畴,在校生和公立小学生一样同享“两免一补”、营养餐补助资金等……
最令库尔班骄傲的是,16年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贯穿于这所小学的教学管理中,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注入孩子心中。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背诵三字经、论语,学习秧歌、京剧、二胡、古筝、国画……中华传统文化早已融入这所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自2003年开始,学生们每天都要朗诵一段誓词:“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爱伟大的祖国,我爱首都北京,我愿做民族团结的小主人,弘扬优秀国学文化,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愿祖国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看着毕业的孩子们走出封闭的乡村,走出乌什县、走出新疆,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生活,我的梦想实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职责和义务是让更多的孩子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库尔班·尼亚孜说。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篇二
这是一所不一样的、极具吸引力的校园。第一次走进这所小学时,前进镇玉斯屯克和田村6岁的维吾尔族小男孩穆萨·图尔贡惊讶地看到一座县城才有的三米高、红黄蓝相间的彩色旋转滑梯,被迷住的穆萨请求爸爸,“我要去那儿上学!”
为了吸引孩子,库尔班和李永红采购了色彩艳丽的图画书和玩具,孩子们蜂拥而至全是为了玩玩具,一旁看护的家长称呼汉族教师们为“保姆”“阿姨”。
正式分班教学的第一天,库尔班才发觉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汉族教师不懂一句维吾尔语,孩子们不懂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不到两分钟教室乱成一团,一个孩子哭,全班一起哭,本就不放心的家长在外面更加焦急。有的孩子钻门缝逃跑,李永红赶紧追出去抱住了6岁的哈木拉提,挣脱不了的小男孩突然往老师的脸上咬了一口,血顺着李永红的脸颊流了下来。
李永红委屈地哭了,嘴里却说“没事”,教室里的库尔班担心留不住老师和学生,也难过地哭了。不一会,好不容易招来的孩子全被家长领走了。
库尔班不得不到87个孩子的家里逐一家访,并向家长承诺:“学费一分钱都不用掏,两个星期如果教不好,还要退给你600元!”
孩子们回到了校园,每天都有5位家长在门口轮流值班监督。库尔班找到了一个打快板的退休老教师,孩子们喜欢玩,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副快板,随着快板有节奏的击打声,学唱自创的三字歌,“我来了,我走了,他睡了,我尿了……”
这所小学渐渐摸索出独特的模仿式教学模式。每个班配两名汉族教师,上课的时候,一名教师教语言,一名教师做动作。一名教师说“进来”,另一名教师就走进教室。李永红准备了很多小饼干和糖果,当孩子们比划出动作、说出正确的语言后,一边说“真棒”,一边往孩子们嘴里塞一颗糖。有的想喝水的孩子发不出“喝水”的音时,会急得直跺脚。
两个星期后,终于解决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问题。家长们不仅消除了警惕,不再轮流值班,还纷纷赞叹,“汉族老师太好了!”
在穆萨的眼里,李永红就跟妈妈一样,师生之间的感情日渐深厚。学生的衣服脏了教师洗;学生生病了,教师把学生背去医院看病;怕学生冻着,教师早早起床烧炉子……不少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养成了各种好习惯。
穆萨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邻居们经常找他帮忙翻译药品说明书,当他偶尔坐公交车用普通话和别人交流时,常常有人羡慕地看着他。
小学三年级,全乌什县统考,穆萨的数学考了满分,库尔班欣喜地鼓励他:“好好学习,你一定能考上清华大学!”
有的孩子连晚上睡觉嘴里都在蹦普通话,家长们疑惑不解,问库尔班:“你的小学有什么魔力?孩子不吃饭也要往学校跑。”
库尔班则借机告诉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强调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这所小学的口碑越来越好了。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篇三
1986年,库尔班·尼亚孜从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后,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我是大学才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我教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发音并不标准,自我评价只能得30分,而即使这样的水平,我依然被评为学校最优秀的老师,我觉得在耽误学生的未来,并一直内疚惭愧。”库尔班·尼亚孜说,当了13年教师后,他决定去外面闯一闯。
虽然对自己上课不满意,但跑调的普通话并不影响他与义乌、温州的商人交流。他从内地购进物美价廉的商品,回家乡开批发城、超市和药店,两三年就赚了120万元。此时他却苦恼起来,“谁都能做生意,可我是个大学生啊!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高兴不起来。”
一天,他和3个背书包的小学生挤上了一辆车,闲聊着问:“干啥去?”孩子们答:“去学校。”“乡里不是有学校吗?”“我们要去乌什县上国家通用语言小学!”
孩子们的话好像惊醒了库尔班·尼亚孜,下了车,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几年沿海发达地区的闯荡经历让他感受到,那里的人们观念开放、重视教育,在他从小长大的前进镇,很多维吾尔族乡亲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乌什县。
库尔班·尼亚孜说,语言不通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障碍之一,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桥梁。
2003年,库尔班办小学的想法得到了前进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场地确定后,库尔班拿出60万元积蓄建设校舍。同一年,新疆开始实施双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库尔班有着长远的考量:“为了让农村孩子从小接受正宗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弥补我当老师时发音不准的尴尬问题,小学的教师必须由汉族老师兼任!”
在他的印象中,最适合的教师就在托什干河对岸。
“前进镇旁边有一条托什干河,河的另一边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库尔班回忆道,自己小时候,“用砍土曼耕种的爸爸看到河对岸的汉族人用拖拉机种地,科学又高产,就带着我们举家搬迁到了紧邻四团的英阿瓦提乡三村居住。”
两种不同的文化冲击着少年库尔班,从小想当木匠的梦想渐渐被改变。
“我的梦想变成了考大学!”后来,库尔班果然成为前进镇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
托朋友介绍,库尔班找到了适合当教师的“兵团二代”李永红。眼前这个维吾尔青年有理想、有热情,刚当妈妈的李永红被他的梦想激励得湿了眼眶,不顾家人反对,和另外4名汉族教师加入了库尔班的教学团队。
回到前进镇,库尔班租了一辆面包车,扯出一条横幅,在巴扎最热闹的地方支张桌子,开始宣传他的小学:“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农民种地养羊购买肥料,说明书看不懂怎么办?出去做生意,是不是要交流?很多人没出过乌什县,我们的国家很大,你们不好奇吗?”
两三个星期里,库尔班转遍了全乡,招了87名孩子,他和汉族教师们开始在学校等孩子入学。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篇四
与孔子“对话”的习惯,维吾尔族女孩希尔娜依·麦麦提已经保持了6年。
每天早操前,她都要面对校园里一尊3米高的孔子像鞠躬三次,认真地朗诵一段爱国誓词。周而复始的仪式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已开始影响希尔娜依的学习生活。有一次,远赴几千公里以外参加夏令营时,她参观了“梦想中的孔庙和孔子像”,也发现了她所生活的乡村以外“更大的世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希尔娜依快小学毕业了,她最大的愿望是考进“疆内初中班”,走出农村到大城市接受教育。连续多年超过80%的“疆内初中班”录取率,让这所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
每到开学季,周边村子、乡镇甚至县城的维吾尔族老百姓纷纷带着孩子在校门口等待入学报名,尽管附近有免费的公立小学,但一些人宁愿掏一些学费也要让孩子上这所小学。
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积蓄在家乡前进镇(原依麻木镇)办学,镇里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办学初期有不少质疑声甚至各种阻扰,但库尔班·尼亚孜坚持了下来。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2018年年底,库尔班·尼亚孜成为全国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获得“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库尔班·尼亚孜和他的这所小学经历了不少困难。
感动中国人物库尔班·尼亚孜素材摘抄篇五
1986年,从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上世纪90年代,跟随着“下海潮”,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种种新气象: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工作特别勤奋、能吃苦,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新疆和这些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
后来,库尔班·尼亚孜回到家乡乌什县伊麻木乡(2015年4月,伊麻木乡撤乡设镇),经营一家药店。小镇人口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处偏远,绝大多数群众不懂国家通用语言,乡亲们出去务工、做生意非常困难。
一天,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到药店买药,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孩子正在出水痘,就告诉老人如何治疗。谁知老人却斥责他:“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样。”
类似的事情见得多了,库尔班·尼亚孜深刻地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落后,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态。
“语言不通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融入现代文明的一大障碍,也容易让宗教极端思想钻空子。”库尔班·尼亚孜说,让孩子们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就等于为他们搭建一座通向现代文明的桥梁。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开办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学校。
2003年5月,库尔班·尼亚孜拿出60万元积蓄,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国家通用语言幼儿园,并从附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请来了汉族教师。库尔班·尼亚孜带着老师挨家挨户做动员,一遍一遍给维吾尔族老乡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孩子试试。他们走村串户,总算动员了80多个孩子来报名。
一年后,幼儿园的孩子们毕业了。看到孩子们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看到了希望,又顺势开办了小学。
15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已经从创办初期的2个班8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个班600多名在校生。学校累计培养了九届共计600多名小学毕业生。其中,450多人考上内初班。2016年,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现在,不仅是依麻木镇,连县城甚至外县的家长,都排着队想把孩子送到库尔班·尼亚孜开办的的学校上学。
第三篇: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
2014人物颁奖典礼》节目。
昨晚如约打开电视机,准时收看《感动中国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麻木而又世俗的国度。
我看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其威力堪比北朝鲜当局刚刚施行的那枚核弹,使人在刚刚过去这个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还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一贯擅长煽情的央视就不能厚道点呀,能不能不这样矫情呢?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2014年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想到了“最美司机”吴彬,还有更多创造了许多“国之第一”纪录的人,尽管我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数!看完节目后,泪眼婆娑,还有一点遗憾,吴斌师傅为什么没有入选呢?按说吴斌师傅当时的行为其实是全社会都需要践行的基本准则,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下。也许是由于吴师傅的英雄行为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张丽莉老师如果凭借着对学生的爱心和工作的认真努力获得此荣誉,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只可惜她是坐着轮椅上台领奖的。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
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
第四篇: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
我们的“警界保尔”
之“感动中国2010人物”孙炎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周水清
能上中国的“感动中国人物”榜的要求有很多,要有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这么多的要求。而在我们的“为人和善,乐于助人,淡泊名利,为警清廉,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孙炎明警察的生活中,早已不需要强制要求,早已不需要强烈监督,因为在他的生活中,那些的种种都早已经属于了他的习惯,归顺于他的态度。
“我的生命延续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一天!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能在有生之年,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人。”这是孙炎明同志生前最大的愿望,尤其是2004年在被确诊为脑癌以后,面对绝症的威胁,他抱着“生命延续一天、就要干好工作一天”的信念,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超越常人的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带来的折磨,忘我工作,与其他民警一样正常值班、分管监室,坚守岗位,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生命。该同志先后荣获金华市“优秀人民警察”、浙江省“百名优秀基层民警”等荣誉称号,并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在聆听孙炎明同志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时,一个乐观、敬业、爱岗、奉献的人民警察的形象愈加清晰。同事的称赞、老伴的责难、女儿的埋怨,在押人员的感激,通过一个个不同的视角,慢慢地走近了孙炎明。看他光秃秃的那一片后脑,我质疑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勇敢与病魔抗争,是什么动力让他依然能保持那一份怡然的微笑,又是什么支持着他依然忘我的工作在一线。一遍又一遍学习事迹材料,一次又一次翻看影像记录,终于明白:因为有爱,所以无惧。
对自己事业的那份敬业与热爱。工作在孙炎明同志病重之后的世界中无疑是重中之重。“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是身患绝症的孙炎明同志的处世哲学。每次的在押人员审讯,他要把他们一个一个地从监室带到相距400米的审讯室,一天大概会审讯40多个,那得多少个来回,那双脚得像灌了多少斤的铅,几十个监室的每小时巡查,节假日的主动加班,一天做到容易,难的是在同样的事坚持10年。并且在身体那么不适的情况下还坚持了10年,他没有多少的豪言壮语,没有渲染地去四处宣扬,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言行引导着新民警,用自己的真心、耐心、细心、爱心感化着自己所管制的在押人员,用强烈的责任心践行自己要干并要干好的承诺。
对未来人生的那份乐观与热爱。乐观缘于他对人生的热爱,当其得知自己患了脑癌,孙炎明并没有就那样放弃了对生命的坚持,不同于其他患者的悲悲戚戚,他说,与其让他在家里等死,还不如让他爱岗位上干死。他也笑口常开,帮忙开导那些有轻生的在押人员。“上下班的接送车上,有老孙就有笑声”,“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孙炎明在每次主动地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更以自己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书写出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对他人的关爱。在自己的儿女眼中,孙炎明是个“忙爸爸”,当女儿在进行着最紧张的高考时,他在忙,当他的结发妻子生着病的时候,他仍在忙,当万家团圆的中秋节、春节,他也还是在忙;忙着照顾在押人员,忙着帮同事代班,忙着争创省级先进看守所。而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两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而不管是“忙爸爸”,还是“孙爸爸”,都是好爸爸,孙炎明用心地爱着身边所有的人,用自己的人身标杆教会儿女们做事、做人。
这次学习孙炎明事迹不仅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更是一次寻差距、明方向、促前进的过程。如今面对着现实社会纷纷袭来的“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我们又能否可以像孙炎明同志一样对工作保持着一份挚爱之心,又能否把工作技能钻精学透,又能否立足工作岗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技能,更要为自己培育出更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要学习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的优秀事迹,尤其像我们孙炎明同志的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无私,那种对国家工作的敬业,那种无私奉献,那种对人生生活的乐观与热爱。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会以我们“警界保尔”孙炎明同志为学习榜样,时刻铭记着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的念想。坚持着那份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并以学习孙炎明等优秀党员或人民为荣,以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为荣,绝不做以危害人民利益为耻的事。始终以一个孙炎明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醒别人。
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可以向我们的孙炎明同志学习,特别是被“优越条件”所诱惑着的国家公务员可以多学习,那样在温总理认为“十二五”规划中还需严抓的“腐败”问题也就可以少见,那样国家便可以减少多少负担,国家人民可以少了多少怨气,国家又可以帮人民实现多少愿望。
第五篇: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
我们的“警界保尔”
——之“感动中国2012人物”
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张淑华
能上中国的“感动中国人物”榜的要求有很多,要有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这么多的要求。而在我们的“与’艾’为伍 用爱感化”的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早已不需要强烈监督,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早已经属于了他们的习惯,归顺于他们的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清流监狱直属六中队是我省首个关押改造艾滋病罪犯的中队。2005年成立至今,中队10名民警不辱使命,不畏艰难,成功改造了136名艾滋病罪犯,没有一名民警受伤、没有一名民警受感染,136名艾滋病犯没有一例在狱中死亡,没有出现一起刑释罪犯危害和报复社会事件,所有罪犯签名承诺:“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中队先后收到在押和刑释罪犯及家属寄来的感谢信达200多封,先后被司法部、省委省政府、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全国监狱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福建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58人次受到中央政法委、司法部、省委省政府等各级表彰,中队长张昌坚被授予第三届“福建省十佳监狱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在学习直属六中队先进事迹的点点滴滴时,一个个敬业、爱岗、奉献的人民警察的形象愈加清晰。同事的称赞、亲属的责难、儿女的埋怨,在押人员的感激,通过一个个不同的视角,慢慢地走近了直属六中队,是什
么支持着他们忘我的工作在一线。一遍又一遍学习事迹材料,一次又一次翻看影像记录,终于明白:因为有爱,所以无惧。
对自己事业的那份敬业与热爱。工作在孙炎明同志病重之后的世界中无疑是重中之重。“活一天就要干好一天”,这是身患绝症的孙炎明同志的处世哲学。每次的在押人员审讯,他要把他们一个一个地从监室带到相距400米的审讯室,一天大概会审讯40多个,那得多少个来回,那双脚得像灌了多少斤的铅,几十个监室的每小时巡查,节假日的主动加班,一天做到容易,难的是在同样的事坚持10年。并且在身体那么不适的情况下还坚持了10年,他没有多少的豪言壮语,没有渲染地去四处宣扬,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言行引导着新民警,用自己的真心、耐心、细心、爱心感化着自己所管制的在押人员,用强烈的责任心践行自己要干并要干好的承诺。
对未来人生的那份乐观与热爱。乐观缘于他对人生的热爱,当其得知自己患了脑癌,孙炎明并没有就那样放弃了对生命的坚持,不同于其他患者的悲悲戚戚,他说,与其让他在家里等死,还不如让他爱岗位上干死。他也笑口常开,帮忙开导那些有轻生的在押人员。“上下班的接送车上,有老孙就有笑声”,“不要把我当病人看”,孙炎明在每次主动地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更以自己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书写出一个勇敢乐观的人。
对他人的关爱。在自己的儿女眼中,孙炎明是个“忙爸爸”,当女儿在进行着最紧张的高考时,他在忙,当他的结发妻子生着病的时候,他仍在忙,当万家团圆的中秋节、春节,他也还是在忙;忙着照顾在押人员,忙着帮同事代班,忙着争创省级先进看守所。而在押人员的眼中,孙炎明是他们的“贴心人”。自调入看守所工作以来,每年的春节,老孙都跟在押人员一同度过。平时,在押人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都愿意向他反映,而他也像一位慈父,认真仔细地了解情况,不厌其烦地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孙炎明分管的两个监室,在全所始终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转化效果最好。而不管是“忙爸爸”,还是“孙爸爸”,都是好爸爸,孙炎明用心地爱着身边所有的人,用自己的人身标杆教会儿女们做事、做人。
这次学习孙炎明事迹不仅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更是一次寻差距、明方向、促前进的过程。如今面对着现实社会纷纷袭来的“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我们又能否可以像孙炎明同志一样对工作保持着一份挚爱之心,又能否把工作技能钻精学透,又能否立足工作岗位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技能,更要为自己培育出更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要学习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的优秀事迹,尤其像我们孙炎明同志的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无私,那种对国家工作的敬业,那种无私奉献,那种对人生生活的乐观与热爱。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会以我们“警界保尔”孙炎明同志为学习榜样,时刻铭记着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的念想。坚持着那份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并以学习孙炎明等优秀党员或人民为荣,以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为荣,绝不做以危害人民利益为耻的事。始终以一个孙炎明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醒别人。
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可以向我们的孙炎明同志学习,特别是被“优越条件”所诱惑着的国家公务员可以多学习,那样在温总理认为“十二五”规划中还需严抓的“腐败”问题也就可以少见,那样国家便可以减少多少负担,国家人民可以少了多少怨气,国家又可以帮人民实现多少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