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培训班培训心得体会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培训班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7月9日-11日,参加了由继教中心组织的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暑期培训。这次培训分别阐述了《指南》在艺术领域中音乐和美术方面的表现和解读,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心态调整和亚太体智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公开课与互动。
首先,关于《指南》在艺术领域的解读是由奚桂林园长 熊坤老师和钟维斌三位资深研究人员为我们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他们分别对自己的观点从最基本上出发,奚园长根据自己在幼教事业20几年的经验,从教师备课的流程上阐述了传统音乐教育和现在音乐教育中不同观点,明确的指出在当今幼儿音乐课中要从幼儿自身出发,深层次的挖掘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内心情感表达,教师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求,做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发掘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钟维斌老师是在美术教育中从事了二十几年的资深艺术家。他在论述中的观点很明确,他批判了中国式的教育“幼儿模仿大人,不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中国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奴’性,没有主见。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产生了共鸣。是啊,远的不说,说一说我们中国娱乐节目,全部都是在效仿。没有创造力,没有新鲜感。而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它们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尤其日本在军事上的创造力。它竟然忘言说中国的舰艇和航母是纸老虎。我们细想,如果它没有如此庞大的军事体系它敢出来和我们争夺钓鱼岛吗?抛开它的无耻行为,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
其次,是孔祥圣老师的《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心态调整》在论述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行业的现状: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而且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尤其是学前的幼儿教师,在心理和身体上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否应该选择放弃。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要把生活的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让自己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生命本来就是要追求快乐和幸福,让我们把压力变为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那么我们的生活是精彩的有意义的。在对过去几年的数据调查中,教师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排名第二。而且有百分之五十二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从事这项职业。面对这样一个数据,我们是否还会沮丧,是否还会埋怨,是否还会不幸福?
最后,是亚太体智能老师的“三变。四动。五化”的教学模式和跟老师的一个互动。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一说在这个组织里的我们的幼儿男老师。他们是那样的充满活力,而且对工作都有很高的热情。在他们看来“他们就是孩子,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是3-6岁,那我们就只有7岁。”所以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不分大小,跟孩子们打成一片。这是我们一般的一线老师做不到的,他们在课堂上不用强调纪律,不用老师分工,每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大胆地把自己当作课堂上的主人,尽情的发挥着他们创造力。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的榜样和当今幼儿教育的一个定位吧。
总之,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和生活中,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主人。老师们也忘记自己的身份,回到童年跟孩子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陪孩子一起长大!
2013年7月13日
申亚漫
第二篇:《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一、背景分析
1、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教育部联合推动下出台的。目前全球先后已经有三十多个国家出台了儿童早期学习发展标准,例如:美国早在1984年就完成了针对本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国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于2012年推出了我国的《3—6岁儿童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并于6月12日征求意见完毕。
2、指南的出台是为了向幼儿教育提供一个早期教育的学习标准。
二、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关系
1、纲要是对学前教育的宏观要求,是制定指南的依据之一。指南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详细的教育标准和建议,它是对纲要的具体化。
2、指南所提出的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教育标准和教育建议不仅对幼儿园的教育有指导作用,同时也适用于幼儿的家庭教育。
三、说明部分的解读
1、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原因),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目的),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解读:
(一)为幼儿后继学习奠定基础
1、幼儿后继学习指什么?指幼儿园教育以后的学习,包括:小学学习、中学学习、大学学习乃至大学毕业后的终身学习等。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实际上就是指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准备,即我们通常说的“入学准备”。
2、2、为幼儿后继学习做准备是否需要提前学习和训练后继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 提前学习和训练后继学习中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技巧就会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化的具体表现为:幼儿园教识字、教拼音、教阅读、教计算等,是不可取的。实践研究表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今后适应小学学习并无帮助,在幼儿园提前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学习成绩确实比其他孩子好,但是小学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后续学习带来的困扰困扰一
儿童独立性、自理能力、独立生活的习惯差。究其原因是家长、幼儿园呵护过度,包办代替过多;困扰二
学习技能薄弱,对待学习积极性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幼儿园阶段传授过多的小学化内容,且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方式大多是机械识记,幼儿具体感知和实践操作少,幼儿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以直观动作思维及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相对幼儿而言许多小学内容显得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引起孩子过早厌学。学习了小学内容的幼儿,进入小学低年级,许多知识是他在幼儿园时学过的,因此,在小学学习是容易感到乏味,学习起来不够专注,开小差,甚至干扰其他孩子的学习,影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类孩子在进入小学三年级面临全新的学习任务时,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这类孩子的学习成绩就逐渐落下来了。困扰四
缺乏广泛地的自然知识、社会生活知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这与某些幼儿园教育过于侧重识字、拼音、阅读、计算等教育有关。困扰五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3——6岁是幼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而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师传生受式的灌输教育,幼儿缺乏足够的口语表达机会。人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幼儿阶段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不仅影响他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他在后继学习中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困扰六
自控能力差,难以遵守规则。自控能力只有在幼儿的自主活动和自主游戏活动中才能培养,小学化幼儿教育孩子的对规则的遵守主要靠外力约束,自控能力很难形成。困扰七 孩子动手能力不足。这与小学化的幼儿园教育过分重视知识的学习,孩子动手操作时间少有关。脑科学、心理学研究均表明,0——6岁大脑发育的关键期,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脑的发展除了跟营养、环境刺激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要受幼儿实践操作活动的影响,常言道“心灵手巧”,身体运动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刺激脑神经的生长发育。由以上现象可知,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做准备真正的并不是指过早的教给孩子小学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养成孩子积极地社会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呵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
4、美国关于早期学习准备的相关研究提出,幼儿在进入小学前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入学准备:1)社会与情绪性。如社会交往、自控力自我中心等。2)认知和一般知识。如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知识范围的宽窄等;3)语言。如口头语言表达能力。4)动作技能。如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5)学习品质又称学习习惯。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注意力是否集中等。2005年以来我国学者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性研究,证明这一研究成果同样适合我国儿童。)
(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终身发展指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个人生活有幸福感、学习工作中有成就感和对社会有贡献三大方面作支撑。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有多高或物质生活有多富裕,而是与他的社会性品质有极大的关系,如:知足、自信、自尊、积极乐观、能力等,而这些积极社会态度的养成,与儿童早期形成的心理品质有关。影响幼儿社会态度形成的心理品质:1)自控力,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在6岁以前,6岁后尽管也在发展,但发展速度和能达到的水平已经有限了;2)关爱他人,这是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属性之一,儿童关爱他人的能力随做年龄的增长增强,由最初的只关心自己,到关爱父母、老师、同学乃至于不认识的陌生人,如同情心等;3)乐群宜人,即合群、能和谐与人相处。4)积极乐观,遇到困难不回避、不放弃,积极主动解决。5)独立自理;6)兴趣好奇心,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认识世界、探究世界的有道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会扼杀人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可以说兴趣和好奇心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呵护和保护出来的,教师不能用不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去扼杀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7)积极地认知风格,其含义是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很多老师和家长很关注孩子的聪明程度、关注孩子的智商,其实这些远不如孩子积极思考更为重要,与智力水平相比人的积极认知风格更具有可教育性、可开发性和社会现实价值。8)积极的学习态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幼儿的学习时,能选择那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9)谨慎的学习风格,做事有计划、有恒心、不冲动、不盲从等。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儿童观、教育观存在的误区: 教育是面向儿童的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当前存在着三种错误的儿童观,一是把儿童看成是待填充的空瓶,儿童的发展就是把知识不断填充到空瓶里的过程,似乎知识填充得越多教育就越成功,孩子成为了没有灵魂的知识的容器。第二种观点是把儿童看成待雕塑的材料,于是乎有了这样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实际上真正塑造儿童灵魂的只能是儿童自己,教师只能为儿童塑造自己的灵魂创造条件和环境。第三种观点是把儿童看成赛道上的跑车,人生就是一场赛跑,只有跑在别人前面的人,人生才会幸福,人生才是成功的,于是教育成为了赛跑的训练,这种思想和需求,导致了今天的应试教育,这些孩子在与他人相处时思想意识中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缺乏一个完整的社会人的基本品质,很难体味到人生的幸福,也很难为社会做贡献。
2、什么是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呢? 在此,我们借用蒙台梭利的儿童观来理解对儿童的认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具有吸收性很强的心智,年龄越小的儿童吸收能力越强。吸收性心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即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吸收什么样的养分,因此,如果他生活在师生关系比较严厉的班级,他就会出于对自尊心的保护而形成一些回避的、甚至是对抗的行为交往策略。如果生活在一个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幼儿园,他就会吸收足够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形成包括对学习生活的兴趣热情为核心的积极地生活态度。二是有自主的选择性。在一个教育活动中,影响孩子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希望孩子吸收的是知识技能以及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但孩子吸收的未必与我们的期望一致,如市实验幼儿园某老师上公开课《奇妙的汉字》时,播放的动画视频,老师希望孩子吸收的是对汉字来源的认识,但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动画中惊险、搞笑的情节,由此可以推知,在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小学化活动中,孩子甚至吸收到的是对学习的反感,产生的是厌学的心理。所以是孩子自己在决定他将吸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教育者是不可能决定孩子吸收什么的。三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儿童通过自主选择进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搭建起一个内心世界的精神大厦的过程。以上是蒙台梭利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基于这样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发展就是儿童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把自身发展的诸多可能性的发展的现实性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都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环境成分,为了适应这些环境,儿童不得不发生变化,这种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变化就是儿童的发展,所以真正的发展既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技能的训练,而是对变化着的环境的主动适应,因此,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要为孩子的主动发展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宜孩子发展的环境呢?
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有以下五个特点:
1、充满爱。包括师爱、亲子之情、同学朋友之爱等。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反映了这个道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环境的营养性,即能满足幼儿期的成长需求,符合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着方方面面的敏感期,如:蒙台梭利认为2—4岁是儿童的秩序敏感期,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认识事物,适应环境,错过这一时期的教育孩子的秩序感以及对事物间关系认识的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期。
3、教育要跟上孩子的学习节奏,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基本都是在强调孩子要跟上教师教育的节奏,忽视了孩子学习的节奏,实际上国际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蒙台梭利的教育、瑞杰欧的教育等,都强调教育要跟上孩子的学习节奏,当一个我们认为已经可以结束的活动,孩子仍然还感兴趣时侯,就说明这个活动对孩子仍然有营养。
4、孩子感兴趣,只有孩子感兴趣喜欢的活动,孩子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继而获得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5、有秩序,放任式的教育活动很难为孩子的发展提供营养。
四、实施指南应坚持的几个原则:1)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解读:A、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这一点是针对当前许多老师和家长仅仅把童年期看成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导致我们以成人生活的需要要求儿童,忽略了儿童的天性特点和幼儿今天的快乐,好的幼儿教育应该能协调为幼儿未来生活做准备和幼儿幸福快乐需要两方面的关系,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呢,其实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就能帮助我们找到这个平衡点,我们都知道幼儿的注意和识记大都是在无意识中产生的,玩中学、做中学恰好满足了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这些就是在幼儿园常用的游戏活动。B、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什么是超前教育?超前教育的实质是在探索幼儿教育的下限,如对儿童的识字教育本来应该在6岁左右进行,但教育者发现如果花费的时间,孩子5岁也能学会识字,假设花费更多的时间,孩子4岁、甚至3岁就能学会识字,于是有的教育者就把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应用在孩子身上,这么做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呢?(挤占了孩子其他方面发展的时间和错过了孩子不容忽视的发展上限,即孩子在年龄发展关键期应该发展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把恰当的内容在恰当的时期传递给孩子。); 为什么要严禁“强化训练”?幼儿教育应该是在包括入园、进餐、游戏、教学等一日活动中进行,把教育理解为教学活动中的强化训练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一个好的教育要看他对孩子继续生长的愿望有没有帮助。2)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解读: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目前幼儿园流行的特长班提出的,特长班往往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迎合某些家长需求的,它对幼儿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特长的训练。追求孩子特长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以衡量成人的标准衡量儿童,前面提到蒙台梭利教育观时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潜能),特长班将孩子的发展固化在了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使孩子失去了很多方面的发展机会。我们提倡成人的生活要扬长避短,但对孩子的发展我们要做到:扬长补短。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是注重学习与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的。3)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解读:A、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就是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它是指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本质的、普遍的、典型的特征。是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共性要求,在班级授课制的今天,把握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即是要求老师教育要面向幼儿集体。C、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哲学家布莱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育方法是无法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的。D、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一要求是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来的。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需家长全面理解
资料图片
教育部近日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事实上,记者在采访多位家长和幼儿园后发现,家长及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理解有一定出入,专家认为,入学考试、家长的超前培养习惯等助长了“超前教育”的风气。
家长 不了解、有误读
虽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已经发布了半个多月,但很多家长表示并不知情,甚至连在某知名亲子网站工作,有两个孩子的李女士也表示,她和同事还不了解这一《指南》。当记者介绍说这一指南涉及了健康、语言等5个领域,有近50页,包括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等等内容时,李女士非常惊讶。
尽管在《指南》里和教育部针对《指南》所作的相关问答中都明确提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但和孔女士一样,对《指南》有所耳闻或在网络、媒体上见过相关报道的家长,第一印象都会将其理解为是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了相应的标准,这也是《指南》在网络上惹来抨击的重要原因。如有网友就表示,“我觉得这些所谓的教育指南跟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一样的,在什么年龄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期望,如果达不到是不是就说明那个小孩是差生呢?每个小孩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特长不一样,我觉得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发展最好。”
就目前家长对《指南》不理解或误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研究员、尹坚勤认为,《指南》不只指向教育机构,还指向家庭,这就让《指南》的推广更加复杂,“我们不应泛化《指南》的意义,一旦泛化就会僵化,容易造成家长对《指南》的片面理解。
幼儿园 《指南》更细化、更具体
“在《指南》发布之前,已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的实施细则,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等一系列指导措施。与以往的相比,这次的《指南》也是分为了5大领域,但每个领域提出的目标相应的教育建议更为具体。”西城区某市级示范园的宋老师表示。
崇文三幼园长袁春芬也认为,新出台的《指南》对幼儿园的专业要求更规范、更细致、更具体,比如明确孩子在5-6岁阶段只要会数学10以内的加减法。现在很多家长盲目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学到小学程度的加减法,远超出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水平,“幼儿园是全人教育。在3-6岁这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生活习惯等等。”
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南》中明确了3-6岁幼儿需达到的发展水平,供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的参考,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但一定要明确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要做到因人施教,尊重每一个个体自身的成长速度,切忌攀比,切忌拔苗助长。”
■ 权威回应
《指南》内容需要家长全面理解
●冯晓霞,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学前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参与《指南》的制定
新京报:今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近期公布的定稿做了哪些修改?
冯晓霞:定稿和征求意见稿变化比较大的几个地方是:
1、说明部分第二条“建立合理期望”后,增加了“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2、说明部分第四条实施《指南》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中,增加了“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因为这些品质对人一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而它们恰恰在幼儿期开始萌发并逐渐形成雏形。
3、在健康领域“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部分的教育建议中,增加了性保护内容。“告诉幼儿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这是以前有关幼儿教育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涉及过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对于幼儿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性教育内容,也是最符合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的。
新京报:目前,家长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幼儿只学10以内加减,只会写自己名字等要求是不是太低?在小学择校风严重的情况下怎么过入学考试关?
冯晓霞:在确定指南认知目标时,研制组是认真研究过国家小学数学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南》的要求和小学《课标》的要求是衔接的。对《指南》中科学(包括数学)和语言学习方面要求太低的说法,我认为其实是很多记者和家长没看清相关全部内容。例如,《指南》5-6岁儿童数学学习不只是10以内加减运算,还包括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理解量的相对性,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等。
这些反映数学思维的内容能说简单吗?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数学能力也不是简单的计算能力。《指南》没有在计算上做很高要求,而是强调让孩子初步理解数学,有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比仅仅会计算要重要得多。所以,请家长相信,《指南》是基于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科研成果提出来的,是负责任的,大家需要全面理解其中的内容。
至于目前存在的小学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的问题,需要在义务教育真正均衡发展的前提下解决。这确实是《指南》真正得到实施的条件之一。
新京报:对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一条,媒体上反映较多,有的说“高中生也做不到”。
冯晓霞:确实,很多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成年人也没做到。但这正是我们教育中的问题。只知道让孩子单方面接受爱,却不知道从小让孩子懂得这种爱,那他们就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当前所谓“啃老族”的出现难道不是父母长期单方面付出所造成的吗?
当然,对幼儿来说,体会父母的辛苦仅仅是初步的。如果认真看过这部分内容,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多么高不可攀的要求。
【相关影响】
能否转变家长观念?
袁春芬认为,《指南》的出台对家长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喜欢模仿是幼儿阶段一个很大的特点,家长是孩子的重要学习榜样。家长如果能正确领会《指南》,树立科学育儿观,了解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要用心观察孩子,多与孩子做积极、有效的游戏与沟通,参考《指南》中的建议,做好家园配合,有利于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
对幼儿园而言,虽然教育部希望《指南》能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但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家长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期望还是会给幼儿园带来一些现实压力。
据记者了解,目前对《指南》的培训正在逐步展开。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研究员、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刘占兰,刚刚结束了对各省级培训团关于《指南》进行的培训,她透露这次培训为期5天半,主要针对《指南》内容的理解和实行。参加培训的主要是各省行政、教研相关人员以及幼儿园园长,每省5人。
■ 指南解读
健康篇
关键点 户外时间至少两小时
●3-4岁的孩子要能在较热或较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而到了5-6岁,即使换了新的幼儿园,也要能够较快适应。
●为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指南》建议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幼儿园做法:几年前,北京市教委就在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推广阳光体育活动,规范的幼儿园都能保证孩子每天阳光体育2小时。幼儿阶段身体发展非常重要,幼儿园会通过提供多种户外材料,多种运动形式帮助孩子提高培养身体素质。比如在崇文三幼组织了“六岁六公里徒步走”活动,带中班孩子到玉渊潭认领小树,带小班孩子走进军营等,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同时,也是培养孩子集体感、团队意识的一种方式。
家长贴士:许多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多,给孩子的锻炼机会太少,且重智力轻体育,对孩子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等关注不够,不少家长还在课余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挤占了孩子玩的时间。
关键点 自我保护
●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5-6岁,要学会不给陌生人开门,并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会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等多种教育形式,对3岁的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老师会教育幼儿不能跟陌生人走,陌生人给的好吃的、好玩的都不能要。比如通过让孩子们自己表演儿歌《小兔子乖乖》,让他明白除了爸爸妈妈和熟悉的家人,不能跟陌生人走;再比如“实战演习”,邀请警察叔叔穿便装装扮成陌生人进入园所,用“糖衣炮弹”哄孩子,孩子说什么都不走。
家长贴士:父母也要对孩子做这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走,爸爸妈妈找不到会多么着急,外出时紧紧抓住大人的手等。但同时要告诉孩子:家庭地址一般不能告诉陌生人,只有在老师、家人不在身边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告诉陌生人,比如警察,排除不安全因素。
语言篇
关键点 会写自己名字
在这次公布的《指南》中,在语言篇中没有对孩子的识字量的要求,只要求5-6岁的孩子能够专注地阅读图书,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能够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并且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幼儿园做法:一般公立幼儿园都是在让孩子在生活中认字,不会直接教孩子拼音和汉字的书写。比如在班级的窗户上,老师会贴有“窗户”两个字,学具柜上玩具的名称也会有汉字标出,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而不是会硬性要求必须认识哪些字。但有些私立幼儿园会在大班教孩子拼音和汉字书写等内容。
家长贴士:强调孩子认字量是很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认识误区。袁春芬园长提醒,小学老师非常反对幼儿园老师教拼音,一方面幼教专业教育中并没有拼音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再要纠正很困难。此外,就写字而言,家长通常并不关注孩子的握笔姿势,而入园后老师在这一方面会非常注意,如果孩子养成错误的习惯,会影响写字速度、对空间位置的把握等。
科学篇
关键点 5-6岁会10以内加减
鼓励孩子们观察动植物,探索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但对数学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5-6岁的孩子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也是生活化的教育,让孩子感受数学,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小汽车滴滴滴”的主题教育中,会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点数、分类。
家长贴士:上大班时,不少家长会问幼儿园老师教不教100以内的加减法。这并不符合学前阶段孩子的成长、认知规律。数学并不是让孩子简单地记住几加几等于几,而是要引发孩子的探究和思考。过多强调机械记忆,对孩子未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会有不利影响。
社会篇
关键点 4岁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
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3-4岁就会在身边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4-5岁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5-6岁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能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幼儿园做法:幼儿园一般从语言、行为层面引导孩子体谅父母的辛劳,比如给爸爸妈妈擦擦汗、端杯水、捶捶背;在妈妈下班回家、做完饭的时候,用语言表达:“妈妈辛苦啦!”;在特殊的节日,为妈妈粘贴一幅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另外,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学脱衣服、学系鞋带,也是对爸爸妈妈的体谅。通常还会结合相应的节日引导孩子关心父母、尊重老人。比如在刚过去的重阳节,让孩子一起参与做长寿糕,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等。
家长贴士:《指南》中“4岁学会体谅父母”之类的“标准”,虽然在语言提炼中显得有点成人化,但家长不要将其理解为成人化的教育主观意志,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一定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让孩子能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的。
指导专家:崇文三幼园长 袁春芬;红黄蓝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
■ 观点
《指南》尚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解决
●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指南》还有很多现实难题需要解决。其中最大问题是没有明确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比如,在识字、写字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有800个是要会写的。幼儿园大班阶段怎么更好实现幼小衔接,实现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结合。美国和英国在解决有效衔接的问题时,除了机制衔接,还有就是课程的衔接。这个问题可能是教育部层面需要认真考虑的学制的衔接以及改革等相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无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本问题。
第二,《指南》应该是儿童阶段性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指标,而不是硬性标准。要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第三,为了更好实施,一方面要加大研发幼儿园课程,开发一系列不同地区的示范性课程;另一方面要把家长提到更重要位置,出台配套的家长教育指南,甚至提供家庭可操作的策略和活动。比如,幼小衔接和入学适应的问题,在家如何帮助儿童适应,如何运用网络等学习资源等。
此外,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推动。
幼儿园面临多重压力
●殷红博教授,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专家
3-6岁的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表现出明显的能力发展年龄特征,年龄相差几个月的孩子,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以及非智力心理素质都会有显著差异,而这些正是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根本,因此《指南》对于幼儿园和家长给出了儿童关键期发展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国家政策指导,这对于家长和幼儿园全面的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全面的培养孩子有积极的作用,既可以防止拔苗助长,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又能给出孩子发展的基本标准,防止对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产生忽视和埋没的现象。
但幼儿园依旧面临三方面压力:
1、现在许多小学,尤其是好的小学都有入学考试,而考的内容远远超出指南,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没有学习一些小学课程,就无法考入这些小学并进入所谓尖子班。如果幼儿园不教一些小学内容,家长会认为幼儿园教育质量差。
2、许多家长多年来已经养成了拔苗助长的习惯,认为小学知识学得早,孩子就聪明,而改变这些家长的观念非常难。
3、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受到挑战,幼儿园既不能小学化,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小学学习的孩子,对中国目前大多数幼儿园而言难度太大,需要至少五至十年的调整期。
第四篇: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艺术
1.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形式。
2.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
3.艺术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
三、简答题
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 具体目标有几个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具体目标有几个
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四、论述题
1.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喜欢自然界与生活美的事物”这一目标的教育建议与策略?
(1)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
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2)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
如:
然给幼儿感差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
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
2.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这一目标的教育建议和策略?
(1)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如:
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
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
(2)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
如:
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型等行为。
当幼儿主动介绍自己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地回应和鼓励。
3.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这
一目标的教育建议与策略?
(1)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唱歌、表演等艺术活动。
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
(2)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
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敢于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寄给具体的帮助。
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砖来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
4.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艺术领域中表现与创造“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力”这一目标的教育建议与策略?
(1)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
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变现。
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供。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等。
第五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心得体会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心得体会 嘉童幼儿园 教师:李春凤 日期:2013-5-20
2013年5月20日下午,我参加了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中,聆听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胡科给我们精彩的讲解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在当时边听边做笔记的同时,使我想起我们怎样才能更好的解读一些专业的知识呢?因此,在老师的提示介绍讲解下,我还上网收索打印下来慢慢品味了一番,在聆听与阅读过程中使我对《指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胡老师讲到:“教师是孩子的合作者、支持者、指引者、促进者”。要为幼儿创设一种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让我们更好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达到进行语言的一种交流时,使我影响很深是:“单一的一问一答孩子是达不到语言的交流的,应运用追问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如:“你为什么这么说?这么想呢等等,再让孩子回应老师,才能达到一个完整的语言交流的过程。因此,培训过后,我尝试在语言排图讲述《贪嘴的猫》活动中,运用了胡老师在讲座中谈到的语言教学。鼓励孩子大胆举手发言,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的去表达,运用追问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思维和想法。在本活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从中拓开了孩子的想象与思维,看到孩子的快乐回应,使我感触很深、受益非浅。又如:如何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幼儿语言交往环境,胡老师给我们起了两个案例分析《猜谜语》、《玩玩具枪引发的争执》,从案例中让我们先思考我们老师如何做等,让我们从中懂得了如何给孩子一个宽松与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明确领域核心价值。
胡老师简单的跟我们介绍关于《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的五大领域要求与发展。简单的列了从指南——领域——子领域——目标——(各年龄段典型表现)——教育建议的这一流程,我慢慢地翻阅了《指南》一番,使我回忆起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如何更好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幼儿,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正确方法与不足,阅读《指南》中,使我更好的对五大领域的认识与对孩子的正确要求与指导。如:
(一)语言——倾听与表达、阅读、书写准备。(二)社会——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三)科学——探究(兴趣、过程、能力)
(四)艺术——引导幼儿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健康——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
例如:(1)幼儿的身心状况: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动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不仅这样,指南把孩子三个年龄段3-4岁、4-5岁、5-6岁的要求都写得很详细,每一点小目标都注明了教育建议如何去做等。又如范老师举的列子:科学《数学认知》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3-4岁孩子要求:(1)、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2)、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3)能手口一致地点数五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4)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对3-6岁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详细的要求与发展写得很详细,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参考借鉴的。可见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值得我们时时阅、时时看、时时做的。
三、如何实施《指南》
胡老师谈到《指南》“说明”明确指出:
1.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2.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3.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4.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不能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我详细的阅读了一下,我觉得我们不能单过目《指南》就完就忘了,应把这四点牢牢的记在心中,同时了解幼儿学习特点:做中学(直接经验);玩中学(游戏);生活中学(生活)等,它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中结合教学的实践中运用中出发。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幼儿教育的好坏,对孩子孩子的各方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幼教事业的正确的发展与指引对孩子是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我们老师应以身作则,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结合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做得更好。是的,《指南》就像胡老师所说的:“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狼嚎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