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题教育学习心得——越学越有紧迫感
主题教育学习心得——越学越有紧迫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是真学,要往深里走;关键是真信,要往心里走;目的是真用,要往实里走。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础是真学,要往深里走,有一种学到底、悟到位的精神,既在科学体系上系统掌握,又对每个部分、各个重点深刻理解,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握思想精髓;关键是真信,要往心里走,深刻把握和领悟其中的政治意义和政治要求,不断夯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目的是真用,要往实里走,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转化为做好工作的思路举措,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领,转化为增强党性的实际行动。
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党员干部学也学了、说起来也懂了,就是落不到行动上、见不到效果上。这当中,有些是能力不足、方法不当,说明还没有真正学懂学深学透;而那些置若罔闻、应付了事、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就是政治上的问题了。
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要做的很多,有三点是最起码的,就是担当实干、人民立场、清廉自守。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古人都有这样的境界,何况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意识、“知其难而为之”的执着信念、“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无畏气概,勇挑千钧之担,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以钉钉子精神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坚决反对和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看似动作不少,实则原地空转,不能只图虚名、不求实效,必须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以实绩说话,下真功夫、实功夫、细功夫,坚决破除一切影响事业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一切为了人民”,须臾不可动摇。要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站在群众立场、从人民利益出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民之所思、民之所盼、民之所需作为工作重心。
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清正廉洁作为必备政治品格标注在自己的旗帜上。必须把纪律规矩放在最高处、挺在最前面,持之以恒坚守,淬炼党性修养,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苦乐、得失等关系,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共产党人的内涵。
参加读书班这七天,大家都觉得心神静下来了,逐字逐句通读研修,深入进去了,钻进去了,边读边感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清醒,越学越有紧迫感。这是一个新起点,要把学深悟透作为一堂政治必修课、党性必修课、宗旨必修课、作风必修课,继续努力、精进不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中找寻精神坐标、汲取精神力量。
第二篇:“学、比、争”主题教育学习心得
“学、比、争”主题教育学习心得
作者:徐峥嵘 文章来源:阜宁劳动社会保障局 点击数:405 更新时间:2006-4-2
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了“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主题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组织和动员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群,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主旋律,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全面学典型,全民比贡献,全力争先进,着重解决“阜宁形势如何看、阜宁未来怎么办、阜宁当前靠谁干”这三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励斗志,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自从我单位召开“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主题教育动员会以来,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祁书记在“学比争”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观看了全国先进典型昆山快速发展的先进经验介绍。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这次开展“学比争”主题教育及时性和重要性,对推动我县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为“十一五” 发展开好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开展“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主题教育,前提和基础是“学”。学习我县“三创”典型和近几年涌现出的各类先进人物,学习他们永不满足、永无止境、永不停步的求索精神,学习他们在荣誉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气馁、压力面前不退却的胸怀和胆识。开展“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主题教育,重点和关键是“比”。比较见高低,竞争知成败;比较体现贡献大小,竞争展现人生价值。全民比贡献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既定目标。通过“比贡献”把全县上下思想、精力和智慧凝聚起来,推动机关履行职能,提高效能,增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开展“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 ”主题教育,目标和归宿是“争”。争先创优的精神正是“干百亿”、“开好局”所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的。争先是一种追求,事业无止境,追求无终点,以超越前人自励,以铸就辉煌自勉,才能成就大业,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学习,我认为一要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名人民公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二要端正工作作风。我们必须解决工作浮燥问题。要通过围绕“社会保障形势怎么看、社会保障未来如何干”展开的讨论;三要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充分利用这次学习的机会,多做自我批评,对照“八无现象”对号入座,深入排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大胆查找根源彻底根除。
我们要以这次“学比争”教育活动为契机,学典型、比贡献、争先进,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争通过这次教育活动,使自己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都有明显进步,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务实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全县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复旦校长批教育功利:无德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
复旦校长批教育功利:无德学生越有知识越祸害
2010年09月20日人民日报
杨玉良 资料图
【核心观点】
□“现在许多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
□“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活动能力,更要丰富他的思想”
“成功秘诀说”、“教师走穴风”„„在17日举办的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等专家批判了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认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
【学生】急功近利 “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
“我深刻地感受到现在许多学生对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颇。”杨玉良举了个例子:今年6月底,复旦大学邀请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女士来校作演讲。在互动环节,好几位学生一再追问:从海地移民到加拿大,当了总督,你是怎么成功的?
“这样的问题,粗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就暴露出不少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杨玉良说。
还有一种现象让杨玉良印象深刻:学校邀请大学者作报告,总有些学生在报告结束后一拥而上,把事先准备好的推荐信拿出来,直截了当地说:“请您签个名,我要去美国。”杨玉良认为:“像这样不惜投机、只求成功的学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当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让人放心。”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杨玉良对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教师】心态浮躁 “四处吃请,夸夸其谈”
杨玉良认为,当前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态,与当前教育过度注重知识传授,轻忽人的根本德性培养,部分教师心态功利、浮躁,缺少“身正为范”的自觉自律有关。
有些教师除了与个人科研有关的文献外,少有时间读书,布置给学生的学习资料,自己并未查证、读透,以致学生抄袭也无从发现。有些教师不仅做不到学问起点高于学生,连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也不具备。如此师道,必然危害学生的成长。
对于大学教授的“走穴之风”,杨玉良有过亲身经历。当年他还是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论坛,从主持人处知道一位大学教授40分钟“出场费”高达20万元,这位教授再将当地吃请、参观过程中获得的某些案例移用到另一场演讲中,外行听来效果不错,内行听来只是夸夸其谈。这种情况在经济学家中并不罕见。“这种风气对学生的危害很大。对于教师来说,‘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杨玉良说。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也将“诚信品质”列为当代学生培养中最重要的基本素养之一。除了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影响之外,教育者自身的某些弄虚作假行为也时常带给学生不良示范。比如学校为了应付教育督导、检查而准备多套方案;家长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而写事实虚假的请假条;社会为学生“过关”而出具含有“水分”的社会实践证明,等等。
“诚信教育不在于讲了多少大道理,更加重要的是教育者用什么样的行为,影响受教育者。以虚伪行为教导诚信,结出的只能是虚伪的果实。”徐淀芳举了自己听的一堂课为例。那堂课上,老师请学生连续几个月观察记录家中的用水量。一个农民工子女诚实地回答说,家里几个月用水量都一样,水表不转,结果引来教师的指责和同学的哄笑。“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应用,却未尽到育人职责。这个孩子很可能以后再也不讲真话了。”徐淀芳说。
【教育】丰富思想 教育是“超越知识的教养”
除了外部功利性动机过强,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在徐淀芳看来,也是阻碍中国学生成才的一大病症。国外专家曾进行一项调查,发现中国的中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绝大部分都是听从父母意见或者教师建议,很少基于个人兴趣。而国外学生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中国学生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将缺乏持久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
“每周一早上7时,我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十五六岁的年纪,他们却时常一脸沉重,没精打采的。想想等待着他们的一周五天生活,每天在教室里从早坐到晚,面对的就是一道道题目、一份份试卷;从高一到高三,所有人生活单调划一,只为了考大学。想想都沉重,怎么能兴奋开心?”担任校长才一年的郑方贤,这样讲述在复旦附中推行课程改革的初衷。
从今年9月起,复旦附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只需要每天上午学习规定的语数外物化史地等课程,下午至晚上的时间,被更多留给了体育、艺术类课程、自主学习和拓展活动。每周一、三下午,来自复旦大学的教授为学生开设数理逻辑、《圣经》选读等选修课。学校在国内率先将每班人数从原来的 45人减少到35人,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多关注”。学校要求学生全部住宿,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多上课,而是希望能让教育延伸到他们的整个生活。
复旦附中还要求,凡进校3年以上、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在相邻的复旦大学选修一门课程,目的主要不在于学到专业知识,而是为了让中学老师感受大学文化,逐渐摆脱多数人出身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先天不足”,以便给中学教学带来启发。
“不论是大学自主招生,还是哪个公司、行业招聘人才,往往录用的其实是那些综合素质良好的人,而不是只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超越知识的教养,才是教育的根本。”郑方贤认为。
“多些对人的关注,立足人的终身发展,更多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鼓励社会实践。”这是杨玉良、徐淀芳等专家共同认可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道。
“在整个教育里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活动能力,更要丰富他的思想。”杨玉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
第四篇:主题教育学习心得
“服务发展、执纪为民”主题教育
学习阶段学习心得
江心纪工委 朱先其
按照区纪委的统一布署和要求,在“服务发展、执纪为民”主题教育学习阶段,本人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七一”讲话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省纪委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了市十二次党代会、区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特别是认真深入学习了胡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讲话。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结合本人纪检工作实际,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讲话深刻阐述了切实把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体要求、工作重点,显示了党的执政理念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域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在执政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都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因此,在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大力加强廉政建设方面,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执纪为民。
第二,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贯彻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这就要求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体制机制不
健全、法规制度不完善、思想观念不正确等原因,还存在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社会某些领域有失公平正义问题,干部队伍作风不实,脱离群众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纪为民理念,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三,胡锦涛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带头坚持以人为本、执纪为民,坚持把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贯彻到纪检监察工作指导原则、工作部署、队伍建设中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努力在实践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上作出表率、取得成效。这是对纪检监察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指明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执纪为民。
第四,要切实把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贯彻落实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要在反腐倡廉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加强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教育,增强各级纪检干部作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表率的自觉性。二要在查办案件工作中、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中、解决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中、解决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中贯彻以人为本、执纪为民,努力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的势头,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在监督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要在推进改
革和制度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纪依法办事,切实使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要在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执纪为民,全面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切实履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庄严承诺。
总之,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吃透精神,把握灵魂,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纪为民,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五篇:主题教育学习心得
主题教育学习心得
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强化信仰教育、宗旨教育、廉政教育,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增强、三强化、一巩固、一促进”主题教育(简称“3311”主题教育),其活动目标是:党员受教育,干部树形象,组织添活力,工作创佳绩,群众得实惠。
我认为,一名好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充分的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的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激发对教师事业的热爱。
其二,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无德无以为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会有高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也就是一句空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什么是高素质的教师呢?教育专家认为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初中阶段的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要不拘小节,处处是楷模。这对于人生处于懵懂时期的中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
其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教师是人类创造的新的知识财富,新的发现发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价值观念等等的最及时的传播者。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我们不能只有一桶水,而必须是一眼泉。上个世纪最后几十年,每一个专业和学科都及快地更新和增加内容。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产生。从人类基因组图到克隆技术,从信息网络到纳米技术,教师追都追不上,而教师还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开发者。新的知识理论,教育工具,教育手段如雨后春笋,不学习怎么行?还有知识的整合化,相关学科的结合,文理科的交融,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其四,教师具有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并且给他们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会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出动人的乐章。教师应该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
其五、鼓励教育和批评教育相结合。
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对待“问题学生”时,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去关怀他们。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孩子们改正错误,战胜自我。而我们在批评学生时要慎用批评语言,讲究语言艺术,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一次恰当的表扬,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的享受,更多的是对他个人价值的评定,因此进一步使他们增加勇气和力量。1 2
其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经常使学生学得多,悟得少。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方法,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他们做学问。许多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学习全部靠死记硬背。学来了不能用或不会用的知识,那是老师的,是别人的,学来了也是负担。“知识就是力量”是因为有人去运用了它。在学以致用的人身上,知识是力量,是智慧;在学而不用的人身上,知识是负担,是包袱。所以说,减负不是目的,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如何在这个突破口上建立桥头堡,让“后续部队”得以顺利通过,这是巩固减负成果的关键。所以我认为要在学生当中多开展培养创造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学术活动。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知识就是力量”产生良性循环,是减负的有效方法之一。
时势在变,教育在变,学生在变。作为一个老师,要想作一名好老师,“没有永恒的资本,只有永恒的追求”。
经过这次“3311”主题教育的深刻的学习,我受益非浅,感受良多;这对于以后的教育教学方向,更明确,更清晰,更是激励我不断奋进的动力。我会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以此为契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塌实工作,不断求学上进,努力缩小自己与好教师之间的差距。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