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以德为魂 树人为本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高尚的师德。如: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如果我们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如果在教学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就谈不上高尚的师德。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否能成才,与他接受的教育及教师对他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在接受教育阶段,能遇上优秀教师的培养,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相反,如遇上误人子弟的教师,即使是棵好苗子,也会被压抑,甚至被摧残,这将是人生中最大的憾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知道加强师德建设重要性。社会把教师,称为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走向科学宝库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么多动听的赞美是社会对我们的期望,难道我们不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吗。当教师凭的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心;当教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负责。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平时的服饰、发型、包括老师的言谈、举止方面,学生爱关注;甚至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学生都容易奉为楷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才能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一直“以德为魂,树人为本”
自大学毕业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熟悉班级建设和学生工作规律,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作风民主,在学生中威信较高。在工作中能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信条和行为准则,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为行为准则,关心、尊重和爱护我的学生,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坚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教会学生做人这个基本点出发,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最落后的一名学生抓起,完全达到了“三多”和“四到位”的要求。“三多”即多观察――掌握苗头、动向、脉搏、防患于未然;多分析――排除不利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心理障碍;多指点――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出现问题应怎么处理等;“四 到位”指思想工作到位、日常活动到位、点滴小事到位,正面教育措施到位。德育工作中争取做到“五心”即爱心、诚心、耐心、信心、恒心,杜绝“五不”即不歧视、不讽刺、不训斥、不体罚、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五心”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五不”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成才。使班级的学风、班风呈现出“团结、创新、争上游”的良好趋向,创建了具有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特色班级。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做法:
1、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由于教师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正确解决方法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也有过偏激的态度和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但每次解决问题之后,我也后悔莫及,责备自己。例如:**届的一个学生名叫毛新辰,有一天的上午上学迟到了,在我没有了解已发生的情况之前,就大发脾气狠狠地批评了该生。只是当天下午有一位其他班级的学生找到我,并要求我代他向毛新辰同学表示感谢时才知道,毛新辰是因为他人出现交通事故而尽全力送往医院抢救才耽误了上学的时间。因为不知原由而过激地批评学生,我在当天晚上作了长时间的自我批评。第二天我不得不向毛新辰同学表示道歉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2、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其他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我经常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的福利待遇差别很大,于是有不少老师离开了**一中而奔往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可是像我校的林丛开老师却一直能从**一中的发展大局出发,多年来任劳任怨,埋头实干,在**一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了这样的模范教师的影响,使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要有一种“知足常乐,安贫乐教”的心态。我认为,教师言行上的任何不检点,人格上任何不完善,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虽然有一些教师崇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但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教师,必须保持洁身自好,高度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已、分清是非善恶。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要保持廉洁自律,坚持高尚情操,就要不断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师德的学习和修养,努力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及时矫正和调整行为中的失误,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保持行为的端正廉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
3.要踏实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师德修养也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教师法》中都明确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师作为一种以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为主的特殊职业,树立良好的师德,也要求我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要踏实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一直能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班主任工作是繁重且琐碎的,而我却能深深投入其中,不敢有丝毫懈怠。从工作以来,我每天按时上、下班,从不迟到和早退,也从未请过病、事假,我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就自己先做到。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内涵,为人师表尤显重要。因此,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班级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我都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学生各方面学习的榜样。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自己做起,以良好的形象做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在我的班级每一次都能快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在每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评比中,我多次获得第一等奖,在**至**学年度我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县级优秀班级。
作为教师,我一直能全身心钻研业务,全面熟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我和本学科组的同事们共同研究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已结题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利用好插图 提高教学效果》、《融入生活 体验生活 增长知识》等分别获得合肥市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教学中,我总是按照常规的教育教学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认真分析每一道题,直到学生满意为止。无论在课堂辅导还是在办公室或者在学生寝室,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和生活问题,我总是能耐心地去给学生回答和解决。
4、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能体现爱心、追求实效,转化弱生、差生,帮助留守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我总要选定一些学生(包括“差生”、中等生、优等生),进行“学习扶贫”、“思想扶贫” “学习排雷”、“心理解惑”。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我还建立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谈话时间、地点、谈话主题以及谈话人的感受)。每当我遇到特殊案例和问题时,我总是及时地给学生进行“会诊”,制定教育方案,建立特殊案例、问题“会诊制度”。
“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尖学生同样重要。”这是我在校从教十几年的认识。为此,我一直是自觉地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接触学生,加强同学生之间的交往,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届我班的程雅同学是我班中考分最高的学生(普通班,他是589分),可是,就在高一下学期,该生在学习态度、上课听课表现、同学关系等方面变得很不正常,学习明显滑坡。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是狠狠批评,而是当面了解情况,我得知该生迷上了网吧而不可自拔之后,我想办法使他淡化对网吧的兴趣。不止一次,我请他在小饭店一起吃饭,同时交流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及人生等方面的话题;也不止一次在下午放学后,我有意地安排两三个学生陪程雅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不止一次在晚自习后,我亲自到学生寝室,和程雅同学谈谈他在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我对该生耐心地教育、帮助和鼓励,一方面使他淡化了对网吧的兴趣,另一方面使他认识到不能辜负班主任老师及同学们对他的希望。后来他确实在学习上发奋努力,遵守班级纪律同学关系和谐。在**年的高考中他不负众望,考上了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工作中,我总是以情感人,严而有理。通理先通心。我在平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友好、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隐私,同时把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严寓于爱。对学生动之以情,以感动为先导教育学生,把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思想的认同和态度的转化,使教师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合理需要而被接受,对后进生的转化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校很多同学是住校生,还有的是留守学生。他们远离父母,有些学生甚至只有在过春节的时候才能与父母团聚,他们心中的压力要比非住校生多得多,且学习压力的增大使他们缺乏梳理的渠道。对此,我作为班主任,经常在晚自习结束后便与学生一起进入寝室,或者在某个比较放松的地方和 同学们进行比较随意的语言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分担他们的烦恼和忧愁,关心住校学生和留守学生的精神生活,实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今年(2008级)高一新生在军训期间,我班有一位女生(名叫邓亚兰)在晚上八点多钟突然晕倒在教室里,我得知消息后,不过一切把她送往医院掉药水诊治。当该生头脑清醒过来时,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张老师,我不想念书了。”我问“为什么?”她说:“我的父母不在家,都在外地打工,我好想家,我也不想父母继续为我在外打工了。”当时我的心情是非常沉重,一时无话以答。过了一会,我看着这位身体虚弱的学生,叹了一口气,说:“你知道你父母在外打工是为了什么吗?是为了你能在校有钱念书,能安心念书,你能理解吗?你父母就是希望你有出息,有大志,将来能改变家庭不好的状况。难道你不想吗?”这位学生不断地点头,热泪盈眶。晚上十一点多,我把这位学生送往寝室休息。可当我回到家里一坐下,我的头脑也晕了,双腿也软了。我的家属提醒我:“你的身体总会累垮的”。我说:“我累,但是这是我的责任!”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以心换心,换来的是学生对我的尊重、信任和爱戴。有许多学生都愿意把不愿讲给父母听的事说给我听;许多学生愿意把心中的烦恼向我倾诉,希望我能指点迷津;许多差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重拾了自尊、自信。小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而言,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力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在良好的师德中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线脑”的小事,一不留意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忍气吞声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己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等候,学生能遵守吗?课外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我们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总之,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约,需要制度保障和正义的舆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
第三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线脑”的小事,一不留意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忍气吞声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己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等候,学生能遵守吗?课外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我们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总之,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约,需要制度保障和正义的舆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
第四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做点什么,而无论做什么都是有思想意识支配的,而支配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一般有两种境界,这就是世界观的境界和人生观的境界。从世界观的境界说,人们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主要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从人生观的境界说,人们要有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果生活中使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那么无论从世界观的境界还是人生观的境界来说,都应该理解到: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自我牺牲的职业,在这一职业中的我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什么业绩,而是成就“他们”(即学生们)的业绩,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这些学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当教师的才能够体会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体会到教师职业给予的慰藉。特别在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学生的成就给予教师职业的慰藉主要是教师心理的“自我感受”,这一“感受”在功利的驱动这种方式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无助和无力。加上受社会上各种党小组因素的影响,使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教师也程度不同的沾染上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有少数教师甚至把师生关系变参展了丑恶的“金钱关系”这就严重地污染了学生们纯洁的心灵,污染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当然,我们不能把教师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当作“金钱至上”来加以批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有“功利”的追求也是很正当和正常的事情,但这种“追求”必须以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前提,为个人利益的追求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务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时还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怎样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除了法律规范外还有道德来规范。作为教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应大力提倡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这一传统美德。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最主要的美德。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青少年;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同时这种爱的积极情感又具有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功能。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基础,促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德识、才学等各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热爱学生的最实际的行动。一般来说“向师心理”是学生的天性,因而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质、穿着仪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特别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倡导的做人的道理、教师倡导的道德要求、教师倡导的为人准则、不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更重要的通过教师自身的表现来强化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俗话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难行”,“身教重于言教”,这就使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感成为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使教师成为人格品德的楷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
立足于热爱学生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是因为爱,所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所以,热爱学生,才能获得教育的喜悦。
第五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线脑”的小事,一不留意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忍气吞声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己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等候,学生能遵守吗?课外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我们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总之,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约,需要制度保障和正义的舆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