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十分重要,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职责意识,是社会对教育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大的影响。良好的师德师风的构成,绝非一朝一夕,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也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对学生工作要热心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学生工作也不例外。这也说明了热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热心能够说是做好工作的首要因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热心和热情。要做好学生工作,首要的是要热爱这份工作,喜欢这份工作。
二、对学生工作要有信心
我们在做工作之前,最好做一些详细的工作计划,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心里有数。这样能使我们的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在无形中就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我们有信心,工作做好了,学生才相信我们。
三、对学生要有爱心
学生到了学校,就是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作为老师,首先要爱学生,把他们真正地纳入我们的这个大家庭之中。在做学生工作时,时时爱护我们的同学,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对他们的爱。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必须不能说,即使是我们的同学犯错误了,我们也要换一种方式,对他们进行说理,用心引导。在工作中说一些他们能够容易理解的话。自己犯了错误,要作自我批评。我们要经常深入学生,并和他们进行沟通,对于出现问题的同学,要给予关爱。
四、对学生要耐心
在小学中,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在工作中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稳住,要有心平气和,要有耐心,我们的学生才能安下心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顽皮的、不听话的、不爱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地劝说,用心引导。
五、对学生要关心
同学们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也就真正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他们的健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地倾听,认真地做笔记,并及时地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要及时的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千万不能拖沓,更不能不解决。
六、对学生要有宽容心
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难免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总说他们的不是。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有可能使问题激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要有宽容
透过师德师风学习,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不能光作为一种口号,要付出实际行动,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在服务学生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线脑”的小事,一不留意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忍气吞声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己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等候,学生能遵守吗?课外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我们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总之,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约,需要制度保障和正义的舆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
第三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线脑”的小事,一不留意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忍气吞声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己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等候,学生能遵守吗?课外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我们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总之,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约,需要制度保障和正义的舆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
第四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总要做点什么,而无论做什么都是有思想意识支配的,而支配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一般有两种境界,这就是世界观的境界和人生观的境界。从世界观的境界说,人们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主要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才能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从人生观的境界说,人们要有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果生活中使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那么无论从世界观的境界还是人生观的境界来说,都应该理解到:教师职业是一个充满自我牺牲的职业,在这一职业中的我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什么业绩,而是成就“他们”(即学生们)的业绩,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这些学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当教师的才能够体会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体会到教师职业给予的慰藉。特别在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学生的成就给予教师职业的慰藉主要是教师心理的“自我感受”,这一“感受”在功利的驱动这种方式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无助和无力。加上受社会上各种党小组因素的影响,使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教师也程度不同的沾染上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有少数教师甚至把师生关系变参展了丑恶的“金钱关系”这就严重地污染了学生们纯洁的心灵,污染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当然,我们不能把教师正当的个人利益也当作“金钱至上”来加以批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有“功利”的追求也是很正当和正常的事情,但这种“追求”必须以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前提,为个人利益的追求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服务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时还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怎样正确地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个人和他人的关系,除了法律规范外还有道德来规范。作为教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应大力提倡热爱学生,关爱学生,这一传统美德。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英国教育家罗素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最主要的美德。如果我们深层次地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造就新一代。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人群中最年轻、最有朝气,最喜欢学习,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最具丰富情感、个性独特的群体——青少年;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凭着自身的个性、知识、才能、情感、人格和意志,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由此可见,教师的劳动就是教育人、塑造人,教师才因此获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教师这种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热爱学生。同时,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也规定了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主导方面,热爱学生成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也就自然的成为调整师生关系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果我们再深层次的思考一下,教师劳动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热爱学生是全部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由于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只有主客体感情和谐一致的时候,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良好的互动佳境。由于教师热爱学生,就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这时,教师就能深入准确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表扬看作鼓励,把批评当作爱护,表扬和批评就会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就会把表扬看成是“哄人”,把批评看成“与人过不去”。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和表扬都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健全在和谐师生关系上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同时这种爱的积极情感又具有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功能。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基础,促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德识、才学等各方面要做到为人师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明“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热爱学生的最实际的行动。一般来说“向师心理”是学生的天性,因而教师的政治观念、思想品质、穿着仪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特别有力的教育因素。教师倡导的做人的道理、教师倡导的道德要求、教师倡导的为人准则、不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更重要的通过教师自身的表现来强化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俗话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难行”,“身教重于言教”,这就使热爱学生的积极情感成为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使教师成为人格品德的楷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的收获。
立足于热爱学生的教育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也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教育这项工作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也才能在教育中获得喜悦。让我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是因为爱,所以才会有创造的喜悦。所以,热爱学生,才能获得教育的喜悦。
第五篇: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师德建设心得体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教师是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授业解惑”之人,更应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因自身素质不完善,忽视了学生细小的举动。表面上看,这不过是“针头线脑”的小事,一不留意过去了。但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冷静地想一想,其实,这是一种“心罚”,它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这样断言:“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忍气吞声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二者一致,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就会抱鄙夷甚至抵制的态度。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便无法真正给予学生,因为教育不是演戏,假象逃脱不过学生明亮的眼睛。教师只有以自己言行统一、表里一致的美好品德为载体,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使他们在对真理的信奉中也对教师产生敬仰之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完善自身素质,才能让学生从高尚的人格魅力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教育无小事”,己不正焉能正人。再说“小事”不小。“小事”做好了,就能拓展教育空间,缩短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将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教师的存在就是榜样,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即所谓的“身教重于言传。”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首先,教师在业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学生感到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肯定会从内心产生佩服感,从而增强了自己对知识的求知欲,来向老师看齐;反之逆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才能跟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知识需求。为此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善于吸收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努力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其次,教师在做人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有德、有才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试想,要求学生上课不要迟到,而自己却不及时到教室等候,学生能遵守吗?课外劳动时,你双手插在口袋里,却让学生做这、做那,学生能心甘情愿吗?因此为人师表者要努力摆正自己做人的目标、方向,不受世俗风气、别人做法的影响,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我们教育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使自身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深厚,让真理更好地释放出“热能”,点燃青少年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种。
总之,师德建设不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需要职业道德规范来引导和规约,需要制度保障和正义的舆论,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