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
(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以长江流域为例)
二、干旱灾害
1.干旱与干旱灾害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
(1)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
(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
(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华北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5.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
三、台风灾害
1.概念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
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
(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我国台风灾害时空分布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
1.概念
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
℃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
℃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
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危害
(1)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4.影响我国的寒潮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5.寒潮的“功”与“过”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概念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
(1)震级:地震能量大小的表示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反映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震源越浅,烈度越大。距离震中越远,烈度总的趋势越低。
3.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我国东西部地震多少与灾情比较
4.分布
(1)地震易发地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世界范围看: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3)我国地震: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分布于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产生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产生条件:地形陡峻、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3.分布
以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4.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5.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具体如下所示: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
(1)灾害监测: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按照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害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1)震前准备
(2)避震方法
(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3.台风灾害的防避措施
在台风到来的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措施。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限制条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作用:实时监测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快速识别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
2.组成: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3.特点: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5.应用
(1)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2)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3.在防灾减灾的中应用
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