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乡村振兴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
2023年重点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乡村振兴局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一是机制衔接到位。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体系,组织领导小组会议5次、全县性会议8次,开展各类督查暗访检查5次,责任链条进一步拉紧。二是政策衔接到位。优化调整和制定出台各类衔接政策35个,健全“三保障一安全”四项机制,实施特色种养业等五大提升工程,脱贫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拓展,防返贫底线进一步筑牢。三是队伍衔接到位。县乡村三级专业队伍配齐配强,228家省市县直单位参与“双包”,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四是工作衔接到位。全年到位衔接资金1166万元,实施各类项目220个,完成2014-2022年扶贫资产确权和清查。开展集中排查和“十大行动”,新识别监测对象44户125人,落实脱贫户帮扶措施114567条,全面完成国家和省、市各类反馈问题整改,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2023年重点工作打算
(一)聚焦思想引领,强化政治站位。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盯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二)聚焦动态监测,强化帮扶实效。
加大动态监测管理力度。不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加强监测对象识别和动态管理,做到应纳尽纳。强化到户到人帮扶,落细“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加强数据分析,加强风险研判处置,坚决防止出现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持续推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进一步理清帮扶思路,落实帮扶举措。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生活困难人群的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做到应救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三)聚焦四项机制,强化成果巩固。
进一步健全“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持续排查并及时解决因自然灾害、意外事件、家庭变故等带来的风险问题,做到动态清零。(四)聚焦产业就业,强化增收动能。
着力加强产业帮扶。注重“四个转变”,提升产业帮扶质量与成效。一是衔接项目由基础设施项目向产业发展项目转变;二是产业项目带动方式由扶持到户向发展镇村实现带户转变;三是实施产业项目重点向“122+N”和“3344”工程项目转变;四是由实施小而散产业项目向实施带动性强、三产融合度高的产业项目转变。着力促进稳岗就业。继续保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抓好稳就业技能培训,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
(五)聚焦重点难点,强化支持保障。
持续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落实安置区产业就业帮扶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加强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和社区治理体系。持续加强小额信贷支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全面摸排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生产新增贷款需求,确保做到“应贷尽贷”。加强逾期贷款清收,防范到期贷款逾期风险。持续加强消费帮扶。扎实开展消费帮扶产品认定和“三专一平台”运营管理,实施消费帮扶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农副产品产销对接行动。持续加强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加强2023年衔接项目库建设,系统谋划2023-2024年滚动项目库,健全资金管理体系,落实监管责任,确保资金高效使用。抓好后续扶贫项目资产管护运营。切实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设。(六)聚焦核查督查,强化跟踪问效。
坚持集中排查、专项核查、重点督查相结合。集中排查方面。坚持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为重点,集中排查“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资产管理、就业稳岗、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产业发展等方面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核查方面。会同县住建局、水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重点围绕老旧房屋“住人”、拆除不到位和群众饮水不安全等突出问题,逐村逐户核实查纠,确保此类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重点督查方面。建议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纪委监委、县督查室总体监督检查范围,每季度开展一次重点工作督查,加强平时暗访、督导和调研,督查结果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并与年度考核相挂钩,真正压紧压实各乡镇、各部门责任。
(七)聚焦交接衔接,强化平稳过渡。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安排部署,做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交接,统筹组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打造宜居美丽乡村,确保接得稳、干得实、有成效。(八)聚焦基层基础,强化整体提升。
做实问题整改。全面盘点国家和省、市、县暗访调研等各类发现问题整改情况,深入查找薄弱环节与不足,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确保各类问题整改到位。营造浓厚氛围。广泛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加大正面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切实抓好信访办理和舆情处置,及时化解矛盾,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