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稳心”之上才有“温度”
2022年新春来临之际,第一波返乡高潮将在春运中拉开帷幕,疫情防控下,就地过年有其必要性。央视网评:执行就地过年政策要层层压实,但不能层层加码。就地过年怎么过才能更有温度?
营造“家”的温度。就地过年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选择,是对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积极响应,要让务工人员体会到家之外的温度。就地过年,年味不减,丰富就地过年群众生活,活用线上平台。发扬贵州经验,用“云集市”体验“年文化”,网络平台开设“视频直播家乡年”栏目,在线就能感受家乡味,与家乡人民隔屏跨年。营造浓厚节日氛围,用“他乡也是故乡”的温暖化解“乡愁”。
给予“优”的福利。发放新春礼包要“入心”,对就地群众提供免费观影场所,发放旅游门票和购物卡,做好节日物资的供应。稳岗留工,给愿意在节日期间继续工作的员工提供适当岗位,保障稳岗补贴落实到位。鼓励在出行低峰期给予一定的“探亲假”,让务工人员回乡团聚,用实际红利增添温度。
提供“诚”的服务。“此心安处”才是“吾乡”,在社区设置“就地过年”服务点,提供“双向”服务。一方面是掌握本地“就地过年”人员信息,对于外地务工人群要给予关心、慰问,必要时提供心理疏导,组建志愿队多与他们交流谈心,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另一方面也要多关注本地外出务工未返乡人员家庭,尤其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家庭,更要关注老人健康、孩子安全问题,照顾好背后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家庭成员舒心过年,务工人员安心过年,让政策更有人情味。
只有真诚服务、将心比心,才能暖人心、得人心,让文明过节“蔚然成风”。让减少的出行来“加固”疫情的防线,“小别离”成就“大团圆”,把就地过年过出力度和温度。
“就地过年”
我们都是“主角”
随着春节进入倒计时,远在他乡的在外“游子”回家过年的欲望愈加强烈。但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无论你是务工人员,还是在外学子,为了能让大家都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我们都应该大声叫响“就地过年”的口号,更应该当好疫情防控中的“主角”。因为在疫情面前,我们没有局外者,更没有旁观者。
近期,特别是入冬以来,世界多地疫情出现反弹,输入性病例明显增加,国内疫情也呈现出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的叠加态势,“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艰巨。加之春节前后,我国多地气温较低,而在低温环境下,新冠病毒存活时间延长。同时,春运旅途,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环境密闭,通风条件不好,加上人群密度高,这些因素都会增加被感染的危险。因此,“就地过年”,是最好遏制病毒传播、保障公共健康的履责之举。春节期间,非必要不流动,有利于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当然,春节是中华民族节日之首,春节意味着辞旧迎新。疫情蔓延下的“就地过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家庭等诸多方面,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在面临“回”还是“不回”的选择时,社会各界要达成共识,共同努力,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员要带头就地过年,引导外地农民工、尚未离校的师生就地过年,确需出行人员原则上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另一方面,在疫情面前,大家要明白,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减少不必要的人口流动,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乡亲朋好友的负责。
防控疫情,关乎你我,人人有责。“就地过年”,是疫情防控的客观需要。广大民众要从维护公共健康的大局出发,把“就地过年”当成一种自觉,认真听取相关部门的温馨提醒,严格执行相关疫情防控措施,减少组织和参加聚集性活动,减少走亲访友,倡导网络拜年,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主动践行“社交距离、勤于洗手、科学健身、分餐公筷、革除陋习、控烟限酒”健康文明新风尚,过一个别具一格的春节。
疫情防控并非只是一线“战士”的冲锋陷阵,而是一场总体战,全国人民都是“战士”,每个人都在战场,只是岗位不同,我们必须达成共识,一致行动。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形势仍然较为复杂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把“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变成更多人的自觉行动,真正当好“主角”,让疫情防控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行动”。相信度过了这个不同寻常的牛年春节,我们将会迎来万物复苏、温暖美好的春天。
“就地过年”需要“就地取材”
随着农历春节的即将来临,常年在外辛苦打拼的“游子”们的返乡“情结”也愈发强烈,在电话的两头,情系着对一家老小的牵盼,更传递着早日回家过年的期盼。
然而由于当前疫情形势仍然较为复杂,多地发布倡议,倡导外来务工人员“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回家过年是传统,寄托着人情亲情需求。要解开群众的返乡“心结”,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为防疫大局做出就地过年的选择,不应靠“北风”式的手段约束人们“原地别动”,而是需要“阳光”式的暖心举措让人们甘之如饴。
笔者认为,疫情当下,“防”字在前,对于“就地过年”的游子,尤其需要通过“就地取材”为他们过节提供必要支持和特殊关照。
一方面,对打拼在外的“游子”要多一些体恤和帮助。要让“就地过年”既能“留人”又能“留心”,各地政府部门就应采取有温度的措施,比如鼓励企业采取发放“留岗红包”、改善就餐条件等措施,吸引外地员工尽量留在当地过年。除此之外,还要有交通、医疗、市场等多方统筹协调联动,比如保证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且供应充足,做好生活方面的供给与种种服务保障,满足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多样需求。同时,配套适宜的文娱联欢活动,让特殊情况下“过年”一样有“年”味。
另一方面,对留守在家的“亲人”要多一点关怀和问候。返乡过年其中一个最大的目的是回家看看一年不见的“老小”,因此,要让在外的人安心“就地过年”,切不能忽略了常年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对他们而言,生活上可能会有不便,情感上可能会有失落,这就需要当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中的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更要有一份人性化、可操作性较强的“过节指南”,做好安抚工作,给予更多的过节保障与关爱。提供熨帖人心的服务,让人“暖心”,也才能让在外“就地过年”的“他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疫情当前,“就地过年”已是一种现实需要。我们只有顾好小家,顾全大局,才能平安过好年,迎来健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