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报告(大全)
关于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村根据“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落实责任和研究制定措施,大力开展了乡村振兴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取得的成绩汇报如下: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市级五星”支部。
村党总支部以创建“市级五星党支部”为契机,将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并下设两个支部,调整了党支部成员和党小组成员,增选了支部委员。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了村委会综合办公大楼,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平台,以智慧党建促服务。20XX年被成功授为“xx县五星党支部”。
二、规划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成功引进xx县生鲜市场,xxx夜宵市场落户我村,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xxxxx元。占地150多亩的大型建材批发市场联海商贸城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通过村集体水塘、房屋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x万来元。
三、实施“土地整治+”惠农工程。通过集体土地确权,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集种养、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让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受益。
四、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以创建“省卫生村”和“三创一治”为契机,村上成立了人居环境理事会,环境卫生实现收费制,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制。通过蓝天保卫战、河长制还村民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我村成功创建省卫生村。
五、乡风文明谱新歌。村委会通过创建“市级信用村”构建诚信价值体系。通过推行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敬老孝老文化助推乡风文明。
六、精准扶贫见实效。支村两委以党建领航全面落实“三不愁,三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全村33户117人稳定脱贫。20XX年迎省检成绩位居xx县之首。20XX年迎国普脱贫成效位居xx县前列。
七、惠民利民暖民心。通过改水、改电、改厕,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工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协调上级部门投资xxx来元对xx堤排渍机台进行了提质改造,解决了xx、xx片的内涝问题。为xxx多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改厕xx座,对机台进行了维修维护。投资xx多万元对太阳能路灯进行了维护。村上每年投资xx多万元用于补贴村民城乡居民医疗参保费,村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100%,村民病有所医。新农保和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村民老有所养。村上投资万多元兴建了xx养老邻里互助点,村民老有所乐。
八、社会事业齐发展:村妇协会、老协会、残协、关心下一代协会共青团、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环保理事会等社会团体为乡村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九、以和兴村,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一是修订《村规民约》,依法治村。二是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消除各类事故苗头和隐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安全稳定。三是配合xx示范区搞好征拆工作,为县域建设保驾护航。通过宣传征收政策,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干群关系,排查不稳定因素,化解社会矛盾。四是加强平安建设,以平安促发展。五是加强对刑事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的社区矫正教育和帮扶工作。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为本村的繁荣稳定,改革发展打开了良好局面。
十、民主治村、打造阳光村务。村务大事实行“四议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财务实行“村账镇管”,村级财务实行报账会审会批制度并接受村级村务监督小组和互联网监督。
我村乡村振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还有一段差距,发展模式有待创新,发展速度有待提速。今后,我村将认真探索长效机制,创新发展思路、为建设美丽新xx而努力。
第二篇:践行“两山”理念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践行“两山”理念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3月25日至29日,我很荣幸参加了**市农业农村局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的第五批省、市下派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的培训学习,为期5天的学习时间里,采取专题辅导、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不仅让我感受到湖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的巨大成就,也深深认识到自己所驻村在的差距和不足。学习期间,认真聆听湖州市委组织部领导、安吉县农业农村部门
负责人、高禹村党委书记、省派第一书记等理论政策性高、实践性强的专题辅导,以及在湖州市生态文明展示馆、安吉县天荒镇余村、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长兴县水口乡、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和孕镇荻港村的现场教学,让我更加感受到湖州人身上“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求真务实、开放图强”和“一无所有、无中生有、应有尽有”的拼搏精神。在湖州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湖州市落实“两山”理念坚定而持续的精神令人感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安吉县余村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发源地,10多年来,浙江湖州市委、市政府始终以“绿色发展”为总纲,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抵御了以
GDP论英雄的政绩诱惑,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扛住了发展转型的巨大阵痛,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接力奋斗,绿了山川、清了湖水、富了百姓,成为全国乡村发展的典范。
湖州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该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建立实施的县、乡镇、村三级全域规划体系,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的品位。安吉的243家矿山企业只剩达标的17家;南浔全域范围内拆除生猪养殖棚(场);德清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根管子接到底”,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抽象的数字背后折射出湖州市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担当,久久为功、狠抓落实的韧劲,和各级干部靠前指挥、亲力亲为的做功,真正体现了“钉钉子”精神,显得特别难能可贵。
湖州市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自愿的精神令人感动。2014年发布的《湖州市民生态文明公约》成为市民爱家园、护环境的行动指南。湖州绿色环保协会半年就招募了志愿者2.5万名,南浔区设立了企业河长,党员群众自愿担任小微水体河长、塘主;安吉县的孩子小学第一课就学水土保护,考察途中所见所闻,从党政干部到家庭农场主,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小儿,人人认同美丽乡村建设,人人争着爱美护绿,人人自发保护家园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深入人心,群众主体作用已真正发挥,令人惊叹,引人深思。
坐而论更要起而行。五天的学习中,亲眼见证了浙江乡村振兴的强劲态势,亲身感受了湖州人敢闯敢干的精神状态;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发现了不足,启迪了思维,明确了方向。学习湖州经验,联系云门畲族村的实际,我们应当在思想上有一个新的解放,观念上有一个新的突破,措施上有一个新的提升,推进上有一个新的加强,作风上有一个新的改进,紧扣“农文旅”一体化理念,充分挖掘“畲风、古韵”“古寺、乡愁”,全力打造“桃源秘境
云门畲村”。
第三篇:乡村振兴推进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2018年2月20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的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10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个企业品牌和200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2020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力争每个县建成1个电商产业园、培育1个以上电商小镇、10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2020年完成精准灭荒200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3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1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将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3年内推动100万市民下乡、吸引10万能人回乡、引进1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县市给予奖补支持。
1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3年每年建成1万公里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的管养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到2020年解决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4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每个村建成1所幼儿园。落实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定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推进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领导和保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注重科学规划,加强宣传引导,确保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有效实施。
18.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
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各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完善“三农”综合考评制度。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
19.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健全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市县政府自主统筹空间。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滚动、有偿使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用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偿还易地扶贫搬迁借贷。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政银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推进省级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组建农垦集团。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业务,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县市政府结合实际开办特色农业保险品种。积极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探索农业巨灾保险。
20.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制定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
21.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振奋基层干部精神,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报道,凝聚全省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做好乡村振兴档案工作。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第四篇:乡村振兴推进要求讲稿
乡村振兴推进要求讲稿
第一,要全力提振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态势。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工作重心转移了,我们的认识、思路、举措和力量都要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来。特别是“四大家”领导要发挥“关键*”作用,把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推动起来。
要明白中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要厘清工作思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央确定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指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发展方向,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科学系统谋划。
这个谋划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各乡镇(街道)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积极性和创造性,既突出当地发展特点,又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画出乡村振兴“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模式。同时,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指导各村(居)同步做好发展规划。
第二,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扎实实做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确保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新起色、有新变化。
“面上”推进。重点抓*件事情:一是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二是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做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加快推动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设施提档升级。有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循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按照全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布局,真正做实*万亩脆李、*万亩柑橘、*万亩中药材、*万亩核桃、*万亩烤烟。
突出“种好”“管好”“卖好”三个关键环节,深入推动“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加快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四是构建好乡村治理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深化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持续强力整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面源污染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点上”示范。县上确定创建*大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区:一是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治理、农村改革、乡风文明,规划建设骡坪、竹贤等特色产业发展“下庄”片区;二是围绕脆李产业、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农旅融合、生态康养发展,规划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摩天岭”片区;三是围绕柑橘产业、*河流域生态保护、旅游发展,规划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小三峡”片区;四是围绕大景区大旅游,规划建设*等特色产业发展“*峰”片区。同时,其余乡镇围绕“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打造一批重点村。这些示范片的创建和重点村的打造,一要把规划拿出来,各联系县领导要严督实导,动员各方力量制定好片区发展规划;二要把形象树起来,所涉乡镇和部门要把工作做在前头,先行先试、主动作为,确保在年底前出形象、出效果、出经验;三要把氛围提起来,采取有效宣传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努力营造人人讲乡村振兴、人人谋乡村振兴、人人推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第三,要全面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全县上下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各县领导要发挥“指挥长”作用。每月至少一次到所联系的乡镇(街道)开展督导,把乡镇(街道)和帮扶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在全县的规划框架下,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编制可操作性强的乡村振兴规划,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各乡镇(街道)要发挥“主体”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在乡镇(街道)、主战场在农村。
县委已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今天也审议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要点。任务已经明确,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各帮扶工作团和工作队要发挥“帮扶”作用。县委明确了帮扶工作团、选派了*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各乡镇(街道)要强化日常管理,让其发挥作用。各派出单位要加强跟踪管理,每半年听取*次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汇报,全面了解工作、思想动态;单位负责同志每年要到村调研指导、推进工作,确保帮扶见实效。
第四,要建立健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厘清了相关机构和单位的职能职责,才能有效保障各项工作高效运转。之前,我们审议了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分工和运行机制方案、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议事规则,要按照审定的意见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一下。要明确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重大问题、制定重要政策、谋划推动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要明确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的责任。现阶段,县乡村振兴局已挂牌。对照国家和市级层面的做法,县委农办要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谋划、总体协调、督促指导;县农业农村委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振兴工作;县乡村振兴局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要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聚焦“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方面,涉及部门要牵好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做到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五,要切实加强推进乡村振兴的督查考核。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如何,都需要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来检验。脱贫攻坚期间,从中央到地方,正是建立了专项督查和成效考核机制,压紧压实了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乡村振兴阶段,要充分借鉴和运用督查和考核机制,这也是做好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项督查要跟上。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关于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专项监督?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贴近中心、服务大局,找准监督检查切入点,推动各级各部门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一系列要求落地落实。虽然我县不属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但监督工作不能丝毫松懈。由县纪委监委牵头,县农业农村委、县乡村振兴局配合,深入开展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方案,切实提高监督的精准性,推动责任落实到位。县委组织部要强化驻乡驻村工作队伍的教育监督管理,确保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评估工作要跟上。
第五篇: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如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央作出决策部署,要把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国家在多地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各地也都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把乡村振兴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产业兴旺
合理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农田水利资源,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配备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设施,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应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如建设益农信息社、村邮站、农村快递服务点等服务平台,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物流节点全覆盖。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
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和其他产业,形成1个及以上带动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致富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含乡村特色产业园)。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农业教育、乡村旅游(民宿)、岭南农耕文化、农村康养、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产业,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的综合经营服务机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育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一村一品”,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粪污全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病死畜禽全部回收并作无害化处理,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清塘、清涂;无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焚烧。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规范粮食流通秩序,有效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实行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农技推广工作站和“三农”终身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产业政策、实用技术、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培训,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
二、生态宜居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注重保留原有乡村特色与人文环境,维护原生村居与生活风貌。村口设有村名标识,在村庄主要出入口、村内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建设景观小品。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规范农民建房程序。实行风貌管控,村庄建筑的外立面得到有效整治,形成鲜明的室外岭南特色、基本统一的外立面、整洁的外观。旧房危房、违章建筑、废弃猪牛栏、非法违规广告及招牌、乱搭乱建等得到有效拆除,无新增违法用地及违法建筑;危房户安置合理,涉及公共安全的危房有效处置;宣传栏、广告牌、店招等设置规范;供水、供气等管道,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线路搭建规整。
开展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合理设置游览路线、游步道(栈道)及导向系统。建设覆盖自然村的垃圾收集点,配备保洁员,垃圾收集设施(如垃圾桶)完备,定期、及时清运垃圾,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开展“厕所革命”,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积极采用乡土树种,兼顾经济和景致效果,对农户房前屋后院内、村道巷道、村边水边、空地闲地进行绿化美化,并定期清理荒地杂草、修剪苗木枝叶。保护好村域水面、水质,实现河道清洁,水体流畅,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以水为纽带,推进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提升乡村水韵。
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制度。无非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行为;无违规采砂、取水、取土、取石、填埋水域、烧山行为;无非法占用林地、盗伐与滥砍滥伐林木、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无休渔期违法违规捕鱼作业,无电鱼、炸鱼及毒鱼现象。对村庄山体、水体、农田、湿地、植被、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整体保护和监管、生态保育和修复。河长制、湖长制等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河道、湖泊等长效保洁。
三、乡风文明
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广泛征集形成优秀家风家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打造农村文化品牌,建立农村志愿服务队。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有学校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社会风尚。开展诚信户、诚信企业创建。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做好“玉州新乡贤”宣传推广。
挖掘并传承农耕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民间戏曲、民俗活动、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红色革命遗址,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乡村振兴展示馆、家风家训馆、红色文化展馆等。保护乡村原有特色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体现原生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村落、文保单位、文保点、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无人为破坏。
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包括(电子)图书阅览、科普讲堂、村广播等内容。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小公园、小广场等,有条件的地区可配备篮球场、乒乓球台、室外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组建农村文体队伍,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体育比赛等群众文体活动。
四、治理有效
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讨论决定重要工作的机制,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建立并规范村“两委”办事制度。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规范党员管理,落实党内民主和激励关怀帮扶制度。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和,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并得到有效监督。建立村民议事厅等议事场所,村规民约内容全面、合法合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建立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等各类组织权责清单,落实重要事权清单管理,推进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有多种形式的民主法治宣传,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建设示范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社会平安稳定,做好纠纷调解工作,矛盾不出村。建有专职群防群治、义务消防等队伍。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类型设置和管理相应防灾设施和避难场所,及时排查自然灾害隐患点;应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消防管理制度健全,有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农村消防规划、建筑的防火设计及防火改造、消防安全管理。在重要地段(乡村主要道路卡口,学校、幼儿园、广场、宗教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人民群众公共活动场地)安装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并接到村综治中心,有专人运维并正常运行。
五、生活富裕
村庄道路通畅,路灯设置合理,公共区域亮化。通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合理建设村庄道路、公共设施示意图、指示牌。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和配备抗旱、防风等防灾基础设施。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电话、邮政、光纤网络等覆盖到村。建有具备公共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社会志愿等功能的村级综合服务场所,提供便民服务。有卫生院或卫生室,开展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落实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宜发挥群众管护主体作用,鼓励村集体和农户筹资投劳承担基础设施日常保洁和维护义务,建立村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机制。
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符合教育布局规划要求;无义务教育辍学失学学生;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渠道提供普法、科教服务。医疗卫生满足基本需求,孤老残障得到有效照料,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乡村宜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定期随访。农村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目标人群覆盖率10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均达95%以上,被征地农民按相关规定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农村特困人员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优抚对象、困难家庭、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得到有效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