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人行2022年工作总结和
2023年工作打算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人民银行某县支行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历次、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心支行党委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一是继续实施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为法人金融机构23.1亿元企业到期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提供激励资金,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的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提供贷款总额50%的零利率优惠资金支持。二是继续保持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累计发放再贷款34.5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向支农重点领域倾斜,开发特色化支农产品,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化生产。三是围医药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落实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举措,绕某县高端装备制造、生态食品、中积极加大金融对“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支持。
二、2023年工作打算
(一)落实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在保持贷款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普惠小微贷款延期率和信用贷款发放比例合理提升,首贷、续贷、信用贷款占比高于去年同期。
(二)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行政性、强制性作用和间接调控手段,在调节总量调整结构的同时,引导信贷资金支持我县主导健康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造业、小微民营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并对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
(三)坚持点面结合、长短结合,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提升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把银行机构对先进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列入全年考核指标,敦促银行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四)探索建立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优质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实现对名单内企业点对点帮扶。
探索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可持续的金融服务模式。抢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皖北城市机遇,以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为窗口,加大对产业承接转移与承接企业融资支持。(五)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新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特点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内在经营需求。
通过信贷资金撬动和培育作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向节约化、专业化方向转变。(六)重点解决涉农贷款产品和贷款主体需求不一致,特别是贷款期限不匹配、金额过小和抵质押手续繁琐问题,对银行业机构实行涉农信用贷款比例考核。
实现全年涉农贷款余额占比高于上年同期、农户信用贷款占比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村级行政村覆盖率显著增加、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高于上年同期、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不低于95%的工作目标。(七)鼓励各银行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优势绿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发展。
扩大对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投向重点打造的农产品加工试点基地,实现绿色农产品贷款投放大于上年同期。(八)鼓励银行机构增加对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积极推广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提升个体工商户用款便利度;
对受疫情影响到期还款困难,但有还款意愿且有还款规划的个体工商户办理展期、还款发生变更和延期还本付息等,有效缓解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紧张压力。(九)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建立完善非金融企业发债项目库,推动优质企业发行绿色、双创债券,积极对接、引导迎驾集团发行绿色债券,力争成为全市首只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
持续开展绿色信贷支持乡村振兴试点,推动辖区绿色贷款规模增长。(十)进一步扩大税融通业务规模,支持金融机构通过纳税信用与补充抵押、担保增信相结合,积极开展“纳税信用+”信贷业务;
建立与税务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更新A、B、M级纳税企业名单,实现税融通贷款余额、支持企业数均不低于上年同期。(十一)推动设立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乡村振兴基金,以风险补偿方式撬动信贷资金投向现代种养业、现代种业、乡村富民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新型服务业、生态循环农业等;
健全县域担保体系,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持续推广4321政银担业务。(十二)抓住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征信链平台试点应用机遇,推进辖内银行业机构征信链平台应用全覆盖,实现跨区域、跨系统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推动社会公共部门数据规范化落地和数据赋能。
(十三)建立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宣传工作常态化机制,助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实现平台融资规模高于上年同期目标。
持续推进辖内法人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发掘龙头企业与其配套企业形成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增加供应链融资规模。(十四)建立常态化风险监测预警提示制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等监测评估;
密切关注大型有问题企业不良资产化解情况;开展金融乱象整治工作专项排查,净化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