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重点总结
可、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主导)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中介)
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教育的起源学说主张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宗教生物起源说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
源说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巧记:
“本能生利息(西)
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
懦夫”
◆考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无等级性(阶级性)
()
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
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考点: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夏、商、西周庠序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古儒《吠陀》
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古埃及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军事体育尚武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教育内容备注中国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百家争鸣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
科举制宋以后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只是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考点:
课程评价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
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
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
CIPP
评价模式
CES
评价模式
◆考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
本发展观。
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
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
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管理。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性质:
普及型:
面向每个学生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基础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性的发展性:
课程应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教师观)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城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
第三章中学教学很可能考察是考德育
专题九教学概述
◆考点:
教学的内涵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地位: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
◆考点:
教学任务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势教育(世纪)
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
主张:
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能力轻知识)
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世纪末和世纪初)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
主张:
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重知识轻能力)
理论基础:
联想主义心理学
◆考点: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其他略)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考点: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专题十教学过程
◆考点: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中国孔子:
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
闻、见、知、行。
礼《礼记中庸》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西方夸美纽斯:
感知、记忆、理解、判断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后发展成五阶段:
分析、综合、系统、方法(席勒)
预备、联合、总括、应用(莱茵)。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考点:
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
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引导性简捷性)
◆考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能动的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传授另搞一套的教育
◆考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考点: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方法:
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质量指标:
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考点:
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阶段性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
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巩固性教学原则著作教育思想《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性原则“君子之教喻也。
”“学不躐等。
”循序渐进原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性原则
◆考点:
教学方法
含义: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
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洛扎诺夫激发潜力无意识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发现法布鲁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维度内容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考点:
教学组织形式分类:
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点:
班、课、时。
产生发展: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年京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
优越性:
提高教学效率局限性:
不利于因材施教
◆考点:
教学评价概念: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教学评价的种类维度具体分类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张外部评价、内部评价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专题九认知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
◆考点:
注意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分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
转移、注意的分配
◆考点:
感觉感觉的特性()
感觉适应:
暗适应和明适应()
感觉后象:
正后象、负后象()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考点:
知觉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
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
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这类信息可以用言语表达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
程序性记忆
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三)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补充:
①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
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背明确记忆目的较强记忆自觉性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六、想象(补充)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分类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也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等。
无意想象:
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
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七、思维与问题解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一)思维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补充:
意志过程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
(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情境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难易迁移正负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功能固着消极阻碍
专题十二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结构:
学习需要(内驱力)
和学习期待(诱因)
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学习动机的分类分类标准分类名称注释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外部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动机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近景性动机与短期目标相联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的分类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品点低些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学习动机理论理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种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认知主义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追求成功者
和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六因素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
成败经验(最重要)
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二、学习策略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三、学习迁移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含义例迁移性质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英语→德语负迁移消极的促进作用英语→日语迁移的抽象水平的不同水平迁移(横向迁移)
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水果→蔬菜垂直迁移(纵向迁移)
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果→苹果迁移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后继前摄抑制逆向迁移后继→先前倒摄抑制迁移内容不同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
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具体内容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具体→具体石→磊迁移范围不同近迁移相似的学习情境远迁移极不相似的情境小鸟→飞机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其心理学
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其代表人物是沃尔夫。
(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迁移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学习情境跟以前的知识有共同成分或关联
(三)概括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了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
贾德在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四)关系转换理论苛勒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了解
a
相似性
b
原有知识结构
c
学习心向与定势
d
智力能力态度指导等等
专题十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和理论观点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学习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
◆考点: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泛化:
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
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
◆考点: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实验基本观点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
操作性行为:
反应→刺激(主动)
强化原理条件行为发生频率例子强化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奖励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如体罚、谴责等消退无任何强化物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如不予理睬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
用逃避条件作用:
厌恶刺激出现回避条件作用:
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
◆考点: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考点: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考点: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考点: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人是有通过领悟知识实质主动学习
考点: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大脑比喻为电脑对知识加工处理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
真实或真诚:学习的促进者表现真我没有任何矫饰、虚伪和防御
尊重、关注和接纳:
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习者的情感和意见关心学习者的方方面面接纳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现
移情性理解:
学习的促进者能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建构主义教学观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
支架式教学
情境教学
合作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专题十四中学生发展心理
考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个月)
低级的行为图示前运算阶段~岁“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三山实验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排珠实验作出判断时只能够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具体运算阶段~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岁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了解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上考过简答)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观
内化学说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
◆考点: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
和美感。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情绪产生早(生命开始)
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背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
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以下: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忧郁
恐惧
愤怒
孤独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标准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有适度的欲望不过分强求有清醒的理智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④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⑤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⑥丰富、深刻的自我感情体验
B情绪调节的方法敏锐觉察情绪平和
接纳情绪状态正确调整情绪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
宣泄、转移、调节认知功能、积极的自我暗示、有效表达情绪、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考点:
中学生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统合性)
和功能性的特点。
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核心)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兴奋型)
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
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
抑郁质强、平衡、不灵活弱型(抑郁型)
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
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
和社会环境。
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认知风格:
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
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
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
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
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共同特质人格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个人特质中心特质:
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个次要特质:
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流体智力:
以生理为基础认知能力晶体智力:
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人格类型理论希伯克利特气质类型学说(见上)
内外向人格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六种人格分为:
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
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人格结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学前期(~岁)
:
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岁)
:
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岁)
: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考点: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特别重要)、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过渡性
闭锁性
社会性
动荡性。
中学生的性心理与异性交往可能不大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
性意识是指人对性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左右着人的性行为。
中学生性意识的特点为:
渴望了解性知识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
变化性情感是指在两性活动中有关爱慕、吸引或憎恨等感情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疏远异性阶段
接近异性阶段
异性眷恋阶段
择偶尝试阶段。
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一)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二)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三)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专题十五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能性不大
智力正常
情绪适中
意志品质健全
人格稳定协调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
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心理辅导的目标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第二是寻求发展。
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试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四、心理辅导的途径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有:
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开展小组辅导()进行
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五、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第七章中学德育(重点)
专题十六中学生品德发展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决心、信心、恒心三阶段)
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了解)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学生道德信
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了解)
(一)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风气
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五、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学习的阶段)
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和服从)
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实质:
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
师徒与榜样一致)
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
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
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
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五)价值辨析价值辨析是指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专题十七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年
龄特征自我中心阶段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岁他律道德阶段严格遵守规则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观结果)。
可逆性阶段岁自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可改变的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动机)。
公正阶段岁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习俗水平(<岁)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岁)
“好孩子”定向阶段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寻求认可。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
后习俗水平(>岁)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最高阶段人命关天生命无价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专题十八德育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涵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三、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了解)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专题十九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背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b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专题二十德育的原则、途
径和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背含义和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要求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要求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含义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略)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要求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略)
基本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
我国中学德育途径是广泛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二)中学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方式。
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基本要求:
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有感染性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
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⑧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运用实践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个人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和计划。
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专题二十一
群体与班集体
群体概述、群体概念(略)、群体特征(略)、群体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塑造功能。
班级的概念与发展
(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二)、班级的发展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中国最早的雏形始于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一个成熟的班集体一般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
标:
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根据特征判断组建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班集体趋向成熟时期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背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专题
二十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的概念(略)
()
课堂管理的原则(略)
()
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了解)
.
班级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班级规模(大难度大)
:教师领导风格(参与式或监督式)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
.
消极的课堂气氛.
对抗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勒温曾在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
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一是接受。
二是反馈。
三是输入。
四是输出。
教师的情绪状态影响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专题二十三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含义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
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高频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有两类:
一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二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的纪律等。
任务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
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专题二十四
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内容与方法:
了解学生:
是班主任开展教育
工作的前提。
观察法四种方法:
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
访问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
特点:
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专题
二十五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班级课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具体包括:
学科活动(语文兴趣小组)、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
活动形式从参加活动的规模看主要分为三类:集体活动(报告讲座、集体集会、竞赛、参观访问、社会公益)、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专题二十六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
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
专题二十七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包括:
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印刻效应关键期刻板效应有偏见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坏百坏投射效应老师把想法投射到学生身上并认为他们也如是想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行为特征一般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多样性、启发性、参与性、任务取向性和及时地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
“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
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
搞好个人关系上。
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
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人了关注情境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实践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化训练。
有人曾将某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教给教师其中的关键程序有:
①每天进行回顾
②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
③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
④布置家庭作业
⑤每周、每月
都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