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问题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问题总结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理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差异对人的人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4、学校教育:在人的人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原因有:学校教育是有目的、计划、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人的发展方向;通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效果好点;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给人影响比较全面和深刻。
五、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的知道。
六、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七、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2、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去的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实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有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发
3、历史法:通过考察实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实验室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 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八、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从对学生学习要求角度来分:必修课、选修课
3、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九、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3、教材
十、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验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一、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结算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十二、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十三、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十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五、教学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十六、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势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一教学为主
十七、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事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八、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
5、认识的简捷性
十九、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想同意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两者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间接的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两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两者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简历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两者关系: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二十、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二十一、备课的要求
1、做好单方面的工作,即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二、上课是教学工作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二十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释放、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想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二
十四、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评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标准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二十五、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之处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事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
二十六、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
十七、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
形式的而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有实物直观、摸象直观、言语直观。
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活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 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 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寄出知识和技能技巧,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
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方式的进行教育额,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活的最佳发展。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求:书本知识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育鳄鱼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事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 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要求: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藏的教育性因素;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
8、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二十八、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发、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发现法
二十九:讲授法定义:教师运用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解、讲述、讲读、讲演。要求:讲授内容要求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组织学生听讲
三
十、谈话法定义: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势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要求: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善于启发诱导;做好归纳、小结
三
十一、讨论法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讨论结束做好总结
三
十二、读书指导发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一种方法。
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评价和辅导;释放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三
十三、演示法定义: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只管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只是的教育方法。
要求: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的投入观察与思考;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通过演示,使学生能清楚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者减少次要因素的影响
三
十四、班级授课(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优越性
1、有利于经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三
十五、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的种类
1、根据事实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三
十六、交往和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和强弱。
三
十七、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学生本位论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三
十八、教学评价多元化主要体现
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三
十九、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1、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
四
十、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像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四
十一、知觉
1、真知知觉
2、似动现象: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四
十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实物发生注意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标,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主动对一定实物多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
十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四
十四、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一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
四
十五、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四
十六、知识直观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摸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概括的措施有几个方面:充分运用变式、进行科学的比较、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四
十七、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四
十八、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与内驱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四
十九、学习动机的技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特功能
五
十、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五
十一、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活着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维纳认为六个因素可归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五
十二、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自我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胜利状态。
五
十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
五
十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给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五
十五、学习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结果:正迁移、负迁移
2、根据迁移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
五
十六、学习策略的特征
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五
十七、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帮助有效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者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信息一一的深层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连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
3、组织策略是整个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五
十八、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2、闭锁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他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里一致性而言
3、社会性:
4、动荡性:中学生思想比较敏感
五
十九、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变化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里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性冲动,恰当的与异性交往
六
十、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六
十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色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
六
十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六
十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六
十四、情绪的基本分类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六
十五、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
六
十六、中学生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第二个断奶期,特点如下:
1、爆发性和冲动型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啊
4、心境化和持久性
六
十七、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清楚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良好情绪应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六
十八、中学生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六
十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趋势冲突
3、多重趋势冲突
七
十、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才去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
2、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
3、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4、意识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步形成
5、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七
十一、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校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七
十二、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和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简历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七
十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性良好
8、心里特点符合年龄特点
七
十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里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集中占据相当地位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理一个长期的结算,表现出阶段性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加完成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初中结算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结算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七
十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七
十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
七
十七、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事先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七
十八、中学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七
十九、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知是道德认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道德意识,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德育过程是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里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郭晨个,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八
十、中学生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八
十一、中学教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八
十二、中学德育方法
1、说明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八
十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八
十四、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
十五、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八
十六、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八
十七、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
八
十八、教师的角色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学生楷模的角色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5、心里调节或者心里医生的角色
6、学生朋友和知己的角色
八
十九、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当老师感到自己完全适应时,便把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
九
十、教师实践训练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模块七 中学德育 第一章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
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5、教育程度
6、情绪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五)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
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1、生活教育的意义
(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
(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
(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章中学生的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疏导原则的墓木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内容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输(发扬)积极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1)含义:就是通过摆事实、讲真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2)基本要求: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1)含义:就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2)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1)含义: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1)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2)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1)含义: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1)含义: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①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章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一、班级的撅念
1、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2、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我国学校教育最早采用班级教学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3、班级对于学生的成长有三方面的作用: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②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③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4、群体功能
(1)归属功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2)认同功能: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3)支持功能:从群体中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4)塑造功能:对人才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5、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2)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教师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要注意:
①要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②对积极地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③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级成员互不认识,大家共同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强,班集体工作主要靠教师指挥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集体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班集体发展的成熟
(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集体舆论是集体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赞同的意见和思维取向
(2)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语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6、良好的人际关系
7、高度的凝聚力
三、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二)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三)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四)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六)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有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1、定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2、功能
(1)维持功能:指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2)促进功能: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增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一)课堂结构
1、课堂结构即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来认识
2、从横向上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中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从纵向上看,则包括课堂教学计划之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组织以及时间划配
4、对于具体一节课的结构把握如何,可以从四个指标来衡量:即量(质量和数量)、序(程序或安排)、度(教学要求的程度、速度、强度)、势(教学情境),它们共同直接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背景因素:主要包括课堂文化和课堂设计的状况,以及既有的师生关系
2、教学目标
3、课堂规模:主要是指学生的人数多少
4、凝聚力
5、课堂规范
6、教师领导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1、目标原则
2、激励原则
3、反馈原则
4、系统原则
5、动态原则
6、尊重学生原则
7、民主性原则
8、主体性原则
9、实践性原则
10、方向性原则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取向)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取向: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
1、行为主义取向: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
3、教师效能取向: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是最理想的状态
2、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3、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3)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①接受②反馈③输入④输出
2、学生的因素
(1)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2)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3)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效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二者缺一不可
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1、课堂纪律的含义: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自律性三大特征
2、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4)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3、儿童纪律发展水平的四个阶段
(1)反抗行为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学生经常拒绝服从管教(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处于此阶段的字生以自私自利为表现
(3)人际纪律阶段: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4)自我约束阶段:以自我管理为表现
4、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即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1)课堂情境结构
①班级规模的控制:中小学班级最好以25—40人为宜②课堂常规的建立
③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课堂教学结构:①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②课程表的编制③教学过程的规划
5、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组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二)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
1、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是消极、负面的,而且具有普遍性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1)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 ①人格型问题行为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②行为型问题行为主要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③情绪型问题行为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
(2)我国学者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
①行为不足主要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 ②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
③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因素:①适应不良②厌烦③挫折与紧张④寻求注意与地位⑤过度活动⑥性别差异(2)教师的因素:①要求不当②滥用惩罚手段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3)环境因素:①家庭因素②大众媒体③课堂内部环境
4、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对已经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采取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处理(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
第三章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①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②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③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二)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适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活动形式从参加活动的规模看主要分为三类: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2、内容:①班会②科技活动③文体活动④节日纪念日活动⑤课外阅读活动⑥其他班级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①选题②制订活动计划③活动实施与总结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第四章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民主模型下学生的成绩较为稳定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1)协调与任课老师的之间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
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①思想道德素质②专业素质③身心素质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一)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二)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1、充分了解学生
2、全面教育引导学生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个别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先进生的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教育工作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1)对于先进生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②不断激励,“战胜挫折”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④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对中等生的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④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三)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班级常规管理包括班级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和班级制度管理。其中的班级制度管理包括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级档案制度、班务日志、班级体育卫生制度、劳动制度、学生评优和操行评定等。
1、建立学生档案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2、操行评定步骤:①学生自评②小组评议③班主任评价④信息反馈
3、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①基本情况②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③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四)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五)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①统一任课教师②学校领导③班委会④少先队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五章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扣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学生楷模”的角色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5、“合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
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
(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2、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
3、角色新年阶段:教师自觉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材料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2、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罗森塔尔效应
(四)教学效能感
1、教学效能感的涵义: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2、教学效能感的分类
(1)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2)一般教育效能感: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1)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4、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外部因素:①社会大环境对教师效能感的影响②学校内部因素的影响(2)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部因素:①教学的成败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情绪的唤起④科学的教育观
(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
三、教师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花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汪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的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奇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
(三)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
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4、我认知出现偏差。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展型;二是自我否定型
(四)职业倦怠: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五)促进教师心理键康的理论和方法
1、调整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正视自己,调节自我意识
3、调理情志,增强抗压力
4、善于交往,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5、科学用脑,适当休闲
6、修身养性,追求人生价值
7、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专家处理
第四篇:2018上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
2018上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满分为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B)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D)A、历史性 B、阶段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D)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与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明教学活动具有(B)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因素是(B)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C)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A)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做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C)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A)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1、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D)A、课程评价 B、课程实施 C、课程组织 D、课程设计
12、维果茨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B)A、文化层面 B、系统层面 C、技术层面 D、规范层面
13、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C)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后像
14、隐蔽图形测验中,要求被试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见图1中的右图)把隐蔽在其中的简单图形分离出来(见图一中的左图)。有些被试能排除背景因素的干扰,从复杂图形中迅速、容易地分离出(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这些被试的认知方式为(C)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5、学习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比较顺利,这种迁移属于(D)A、零迁移 B、逆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6、在心理学实验中,为了使小狗能够区分开圆形光圈和椭圆形光圈,研究者只在圆形光圈出现时才给予食物强化。而在呈现椭圆形光圈时不给予强化,那么小狗便可以学会只对圆形光圈做出反应而不理会椭圆形光圈。该过程称为(A)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17、初一学生许明努力学习就是想获得亲朋好友的赞扬,根据奥苏泊尔的相关理论,驱动许明行为的是(B)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成就内驱力
18、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A、环境 B、生理 C、刺激 D、认知
19、在对学生李刚网络成瘾的干预中,老师要求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一旦感觉自己想上网就用力拉皮筋弹自己,这位老师所要求的方法称为(B)A、强化干预法 B、厌恶干预法 C、转移注意力 D、延迟满足法
20、在一次心理健康培训班教学测验中,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员们的答案不一,共有四种。其中,正确的是(A)A、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B、学会调节和学会适应 C、学会调适和寻求健康 D、适应学习和适应社会
21、江金当了一段时间教师后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教学的基本要素,此时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教好每一堂课。按照福勒的教师成长阶段论,江金处于(C)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自我阶段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判断理由。
2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23、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此题说法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24、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
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主动的,是注意的重要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它是被动的,是注意稳定性相反的一种现象。不能将二者混同,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5、学生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能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影响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进度。但是知识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故上述说法不正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材是直接反映教学内容的,所以在内容上一定要准确无误。同时各学科教材还必须体现一定思想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力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2)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教材体现为传授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所以编写教材时既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顺序,还要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教材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易懂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教材内容的叙述要简明、准确、生动,标题、结论要醒目,字体大小、用词要适当。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教材。
(4)理论与实践统一。教材既要有理论,又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教材要结合实际材料来论证理论。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既学会了理论,又能较好地应用理论。
(5)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
27、简述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1)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3)品行端正,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教育思想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5)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
28、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学习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功能
29、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哪几类
参考答案: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如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2)智慧技能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
(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4)态度指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5)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如体操运动、写字技能,它也是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开学不久,班主任贾老师发现明朗同学不喜欢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贾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明朗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优点,需要肯定和鼓励。于是,贾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找自己的优点,如实向我汇报,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明朗找到贾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贾老师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卫家园,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明朗脸上露出了微笑。从此,明朗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结合材料,谈谈贾老师主要遵循了哪一德育原则?(6分)(2)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2分)参考答案:(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材料中贾老师能够了解到并认可学生心肠好、乐于助人、力气大等优点,同时也教导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这一原则。
(2)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1、材料:
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 情境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到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到,“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
情境2:初二学生王芳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
情境3: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了,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最好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得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9分)(2)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9分)参考答案:(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①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②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
(2)采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①敏锐觉察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第五篇:2015河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能力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班主任工作总结
4.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5.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7.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这里强调的德育功能是德育的()。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教育功能
8.智力的核心能力是()能力。
A.想象
B.记忆
C.观察
D.思维
9.某学生易冲动,急躁,直率,豪爽,精力旺盛,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他的这种气质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0.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巩固性
参考答案:
1.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盼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专家点拨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历年考试中,心理健康这一知识点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考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C【解析】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B【解析】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
4.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如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专家点拨强迫症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经常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的形式出现,最常考查的内容是强迫症的含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考生不仅要能够区分强迫症与其他心理问题,而且要能够区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5.D【解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6.C【解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7.A【解析】“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德育功能的政治功能。
专家点拨历年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古语或名言,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等,从而考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教育学或心理学原理。在回答这类问题时,考生首先要知道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再结合选项进一步分析。
8.D【解析】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有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
9.A【解析】胆汁质的人以情感发生的迅速、强烈、持久,动作的发生也是迅速、强烈、有力为特征。属于这一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思维灵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行动敏捷,生气勃勃,但这种人遇事常欠考虑,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10.C【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