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大全

时间:2019-05-13 18: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大全》。

第一篇: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大全

http://henan.jingjia.org

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

【简答题】

1.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3.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4.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参考答案】

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美育能够陶冶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超越生死,不计功利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http://henan.jingjia.org

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以开发大脑的潜能。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创造的精神。

(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健康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和从事劳动的基础。美育则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促进人的形体和体育技巧的提高。

3.【参考答案】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而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①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个性化。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具体的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http://henan.jingjia.org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参考答案】

(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二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

祝您考试顺利通过,更多考试资料可以访问教师资格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teacher/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939年,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

A、凯洛夫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茨基

【答案解析】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将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结合起来,主编了《教育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D】。

A、教学方法B、教师C、学生D、学习过程

【答案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3、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B】。

A、学校的产生B、学制的建立C、教育实体的出现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二、【答案解析】根据学校教育制度常识可知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4、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桑代克D、班杜拉

5、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B】。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教师资格考试C、冲动型D、沉思型

6、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D】。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生产力

【答案解析】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故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7、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B】的特点。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阶段性

8、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B】。

A、兴趣B、认知内驱力C、求知欲D、成功感

9、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C】。

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布鲁纳

10、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C】。

A、夸美纽斯B、亚里士多德C、赫尔巴特D、卢梭

【答案解析】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page]

11、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

12、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A】。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复式教学D、小组教学

【答案解析】个别教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状况相适应,因而最早出现。

13、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A】提出的。

A、德鲁克B、马卡连柯C、杜威D、布鲁纳

【答案解析】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

14、掌握学习是由【C】提出的。

A、布鲁纳B、斯金纳C、布卢姆D、艾里斯

【答案解析】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

15、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

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可夫

【答案解析】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考试吧:www.xiexiebang.com一个神奇的考试网站。

此说法是正确的。知识直观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

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2、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此说法是错误的。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

3、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此说法是错误的。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此说法是正确的。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的奋斗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制定适当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pag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

【答案解析】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教师应如何备课?

【答案解析】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3、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答案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其作用表现在:

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5、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解析】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只有通过班主任的努力,才能使全班学生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同时,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受校长聘任、委托负责组织班集体,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为其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每班的任课老师在各方面都不同,为发挥各科老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任课老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因此就必须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保持信息沟通、保持家庭、社会支持学校的工作。[page]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解析】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2、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答案解析】

(1)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2014年浙江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要点

中学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循环渐进;巩固性;量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职业辅导

一堂好课的标准包括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中学生情绪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中学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践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②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除上诉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教育的社会属性

1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3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境性

讲授法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

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问答法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答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问答法,同样会使问答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意志实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任务难度的不同,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也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佳。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无我两分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不守恒,单性思维,不合逻辑,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

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1)对事业无私奉献(2)对学生,真诚热爱(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①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③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①时间管理策略②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资源利用策略

材料题

处理方法:1,巧妙地批评,点到即止。在课堂教学中,倘若学生做出了与教学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的举动时,教师应冷静、镇定,可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眼神暗示该学生。2课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达成共识。

在面对和处理类似事件时,教师应该把握两个原则:1疏导原则。教师要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2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又要提出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的要求。

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现代老师要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待学生。

教师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所以,现代教师要懂得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和潜能的挖掘。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⑴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⑵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激发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建议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自我评价更加全面,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向心理的自我转变,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体验深刻,成人感显著增强,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产生反抗心理。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很多事情难以启齿,无从倾诉;自我体验更复杂、深刻。

2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强烈、狂暴和温和、平静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并存

建议: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如何进行: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模块七 中学德育 第一章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

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5、教育程度

6、情绪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五)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

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1、生活教育的意义

(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

(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

(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章中学生的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疏导原则的墓木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内容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输(发扬)积极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1)含义:就是通过摆事实、讲真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2)基本要求: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1)含义:就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2)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1)含义: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1)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2)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1)含义: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1)含义: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①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问题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问题总结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理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四、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差异对人的人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4、学校教育:在人的人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原因有:学校教育是有目的、计划、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人的发展方向;通过专门训练的老师来进行,效果好点;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给人影响比较全面和深刻。

五、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的知道。

六、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七、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2、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去的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实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有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发

3、历史法:通过考察实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实验室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控制或者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 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八、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从对学生学习要求角度来分:必修课、选修课

3、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九、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3、教材

十、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验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十一、对课程类型的调整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2、初中结算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

3、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十二、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十三、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十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十五、教学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十六、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势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一教学为主

十七、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事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八、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

5、认识的简捷性

十九、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想同意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两者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间接的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两者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两者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组织者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简历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两者关系: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二十、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二十一、备课的要求

1、做好单方面的工作,即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二十二、上课是教学工作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二十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释放、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想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十四、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评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方法。测验的质量标准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二十五、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之处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事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

二十六、教师教学工作的五个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七、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

形式的而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有实物直观、摸象直观、言语直观。

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活活泼的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 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 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寄出知识和技能技巧,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

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方式的进行教育额,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活的最佳发展。要求: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求:书本知识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育鳄鱼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事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 内在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要求: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藏的教育性因素;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

8、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二十八、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发、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发现法

二十九:讲授法定义:教师运用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讲解、讲述、讲读、讲演。要求:讲授内容要求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组织学生听讲

十、谈话法定义: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势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要求: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善于启发诱导;做好归纳、小结

十一、讨论法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要求: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讨论结束做好总结

十二、读书指导发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我能力的一种方法。

要求: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加强评价和辅导;释放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十三、演示法定义: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只管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只是的教育方法。

要求: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的投入观察与思考;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通过演示,使学生能清楚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者减少次要因素的影响

十四、班级授课(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优越性

1、有利于经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十五、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作用)的种类

1、根据事实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的标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十六、交往和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属性: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和强弱。

十七、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学生本位论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十八、教学评价多元化主要体现

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十九、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1、绝对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受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

十、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像

4、感觉的相互补偿

5、联觉

十一、知觉

1、真知知觉

2、似动现象: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十二、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实物发生注意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标,必要时需要意志力努力,主动对一定实物多发生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十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十四、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5、根据思维过程的一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

十五、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十六、知识直观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摸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概括的措施有几个方面:充分运用变式、进行科学的比较、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十七、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

十八、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与内驱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四

十九、学习动机的技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特功能

十、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十一、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活着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维纳认为六个因素可归纳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十二、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自我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胜利状态。

十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

十四、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给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十五、学习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结果:正迁移、负迁移

2、根据迁移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5、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迁移分为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

十六、学习策略的特征

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十七、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帮助有效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者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信息一一的深层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连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

3、组织策略是整个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五

十八、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期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2、闭锁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他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里一致性而言

3、社会性:

4、动荡性:中学生思想比较敏感

十九、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变化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里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性冲动,恰当的与异性交往

十、中学生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十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色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

十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十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十四、情绪的基本分类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十五、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

十六、中学生情绪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第二个断奶期,特点如下:

1、爆发性和冲动型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啊

4、心境化和持久性

十七、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有良好清楚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良好情绪应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

十八、中学生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

1、敏锐觉察情绪

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正确调整情绪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十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趋势冲突

3、多重趋势冲突

十、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才去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

2、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

3、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4、意识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性品质逐步形成

5、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十一、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

4、学校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十二、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义

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和力

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7、简历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十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品质健全

4、人格稳定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性良好

8、心里特点符合年龄特点

十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里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集中占据相当地位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理一个长期的结算,表现出阶段性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品德结构更加完成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初中结算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高中结算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十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十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群体约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

十七、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事先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十八、中学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十九、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知是道德认识,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道德意识,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

德育过程是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里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实际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郭晨个,实际上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十、中学生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十一、中学教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十二、中学德育方法

1、说明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十三、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共同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十四、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十五、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十六、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十七、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

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

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

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

十八、教师的角色构成

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2、学生楷模的角色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

5、心里调节或者心里医生的角色

6、学生朋友和知己的角色

十九、教师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2、关注情境阶段,当老师感到自己完全适应时,便把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

十、教师实践训练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下载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教师资格证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练习题2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