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2021年科普工作总结
乡镇2021年科普工作总结
xxxx年,我镇科普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十一次党代会、x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简阳市十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抢抓“东进”机遇,建设“三新”简阳为目标,服从和服务于全镇经济,积极开展科技普及工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农民增收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一、加强领导,健全班子
镇党委、政府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坚持了一把手亲自抓科技工作,今年来,我镇党委、政府积极贯彻市科协相关,积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将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完善相关机构建设,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镇党政主要领导全年共听取科普工作汇报x次,参加科普活动x次,专题研究科普工作x次。同时,镇党委、政府严格完善组织机构,做到有阵地、有牌子、有人员、有经费和有活动的“五有”标准,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充实了科普名册,健全了全镇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了对科委、科协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在协会的管理上对协会内部人员进行了分工,巩固和壮大了协会队伍,镇党委、政府还将科技工作纳入了各部门、村的年终综合考评。
二、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镇人民科技意识
为强化人民群众的科教意识,确保全镇辖区科普活动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对全镇范围内大小宣传栏做好更新和维护,定期更新、丰富科普宣传栏、健康教育宣传栏、计生宣传栏的宣传内容。充实镇文化站、村阅览室,并专人负责全天候向群众开放,使老百姓经常自我“充电”,丰富科学知识,及时获得新的社科信息,为普及群众科普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来,充分利用大小标语、科普宣传栏、广播、印发各种科普资料,开展科普讲座活动,大力宣传《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等法律法规及有关科普知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普气氛,使广大农民朋友们懂得了科技的重要性,从懂得科普知识到逐步掌握运用科普知识,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积极做好科普工作,我镇以三月“科技活动月”、五月“科技活动周”、九月“科普日”和十二月“科技三下镇”为契机,认真抓好《科普法》、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的宣传贯彻工作,并印发相关的科普宣传资料和开展普及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全年累计印发的科普宣传资料xxxx余份,开展过的实用技术培训xxxx人次。
三、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农业生产后劲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增强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镇积极开展科技推广引进工作。
四、找准契机,经常性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抓好日常性的科普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文化站、图书阅览室等资源,放映科普电片,发放优生优育等科普资料,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一年来,我镇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认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普进村的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x镇经济农业发展,为建设“三新”简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普支撑。
第二篇:乡镇科普工作情况
乡镇科普工作情况
二、我县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我县的农村科普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离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镇科普工作情况。
1、各级领导对科普工作认识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科普”的倾向,没有把农村科普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县里一直没有把科普工作列入各单位年终责任目标考核内容。所调查的乡镇,没有一个乡镇有专题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计划或方案,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在有一部分领导对科普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农村科普工作还没有像中央要求的那样成为政府行为,更没有形成合力。调查中有人抱怨:常规农业是我们大农业的主导产业,而现在常规农业已无人管了,更没有人在下面办点了,这怎么了得。
2、基层科普组织被大量削弱,严重影响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
虽然各级科普网络正逐步健全,但真正投身于科普事事业的科普机构和科技人才却在大量减少,已经到了无法开展工作的境地。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涉农五局27个农技推广机构精简为14个,农技推广人员由436人精简为170人,精简了61%,其中农业由原来的53人精简为30人,精简43.3%;林业由原来的59人精简为19人,精简67.7%;畜牧由原来的198人精简为42人,精简78.8%;水利由原来的13人精简为10人,精简23%;农机由原来113人,精简为69人,精简38.9%。乡镇站(所)改革,将全县19个乡镇涉农站(所)的895名农技人员全部实行整体置换,而重新招聘上岗的只有253人,其余全部下岗,削减了71.1%。其中农技站有原来230人减为36人,削减84.3%;林业站由原来的164人减为60人,削减63.4%;畜牧站由原来的294人减为50人,下岗244人等。对农村科技、科普工作而言,大量精简科技人员不但不是改革的成功,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失败。因为农村科普线长面广,而现实情况是农村科技水平低下,目前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汇报《乡镇科普工作情况》。据易家渡镇反映,该镇在机构改革前农技、畜牧二站共有技术人员25人,改革后仅剩下2人,精简比例为81.2%,所街乡农科站原有11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而现在只有1人了,精简了90%,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把整个乡镇的科普工作搞好。如此脆弱的基层科普组织如何担当得起发展大农业的重任。
3、科普经费匮乏,制约了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科普法》第二十三条、《科普条例》第二十一条、《科协条例》第十六条均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加。石门县县级财政每年虽然安排了一定的科普经费:2002年6万元,2003年10万元,2004年10.6万元,但与省财政厅、省科协湘财行字第362号文件要求相比差距太大,与市财政局、市科协常财行字第069号文件相比差距甚远。乡镇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所调查的9个乡镇,没有一个乡镇专门安排过科普专项经费。另据调查得知,乡镇农技站属全额编制的年人均经费8700元,差额编制的年人均经费只有1650元,自收自支人员无经费。乡镇林业和动物防疫站年人均经费都是5000元,乡农机站年人均经费为3150元,乡水利站年人均经费只有1950元,他们连最基本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农技推广人员不得不自找出路,自谋生路。维新镇农技站2人,去年全年经费2.1万元,除去2人差旅费和接待费后,剩下8000元,人平年工资只有4000元。壶瓶山镇畜牧站4人,连去年县规定的人平5000元经费都还只到位4000元,去年报送动物防疫报表、打印材料的1300元钱至今无着落。易家渡镇是农技和畜牧二站合为农技畜牧站的,这个站全年只有上拨经费14600元,而实际仅工资开支每人每年就要2万多元。雁池乡原来的12名技术人员全靠财政和经营解决,而现在的2名技术人员,财政一年只拨经费16800元,经营场所也没有了。如此少的资金还要订500多元的党报党刊、500多元的《湖南农业》等杂志,加上证照年检1200元,农药执照年检学习培训近400元,结果真正用于2名技术人员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还不算差旅和接待费用),尽管如此,他们却要管理300多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科普工作。
4、管理体制不顾,基层专职技术人员工作职能被弱化
调查中发现: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涉农机构的人、财、物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对他们实行聘任制,推行数站合一,导致机构人员混杂,职能不清,责任不明,涉农科技人员的主要精力服从于政府的收税、包村管片、计生、综治等日常行政性工作。维新镇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被安排分管一个片,包5个村,一名林业技术人员被安排长期负责移民工作;三圣乡一名农技人员被安排担任乡政府综治专干;新铺乡在原有的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下岗后,安排一名村主任担任动物防疫员。凡此种种,使部分乡镇涉农科普机构形同虚设,农技推广和农村科普流于形式。
5、农业技术人员待遇低,积极性难发挥
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置换身份后,虽然只有极少数上岗,但都是反聘,已不再是国家工作人员,弄不清自己的身份,干得好可能续聘,否则一脚踢开。加之大部分基层涉农站(所)没有办公场所以及前面所述的经费原因,使他们徘徊在十字路口。据所街乡农技部门反映,由于他们没有办公的地方,其工作人员只好住在自己家里(离工作地30公里的磨市镇),第二天再到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上班,天天如此;雁池乡水管站每月只有经费300元,因此,他们只好80%时间呆在家里,20%应付工作。县直单位农技人员,虽然是事业单位干部,因经费包干,有的职称待遇落不了实,有的晋升职称难,再学习、再培训机会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无所谓。
6、下岗涉农技术人员安置不到位,造成社会不稳定
机构改革下岗的乡镇涉农科技人员除条件好的12个农技站为64人交了养老保险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为讨生计、讨说法,有的到处告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篇:乡镇科普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
为充分调动我乡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促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我乡人员的科学素质,以至于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我乡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紧紧围绕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宣传科学进步思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和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
一、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围绕“一主两翼”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双调双增”工程的实施,结合我乡实际,以设施菜种植、经济林经营、舎饲畜禽饲养为重点,发挥好农村党组织、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开展大规模、深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能力。
二、普及绿色环保知识推进企业体质增效。围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节能低碳、绿色环保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建立岗位技能培训制度,嘉庆企业内部科学生产技术、科学经营方法和节能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最大程度地降低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努力实现企业效益贺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普及人文自然知识增强群众的是非判断能力。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送科技下乡、等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科学普及人文和自然知识,用科学思想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篇:乡镇科普信息
西王庄乡科普服务打造全市农业亮点
近日,全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暨农村工作会议召开,西王庄乡兴亮蔬菜种植合作社(横沟蔬菜基地)成为市中区唯一一个观摩现场。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乡坚持通过科普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横沟蔬菜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形式,流转土地236亩,建成智能连栋育苗温室2座、精准化生产示范日光温室29座。为了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效益,西王庄乡在基地内成立了横沟蔬菜科普服务站,配备了科普顾问团和技术人员,先后推广了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温室环境群测群控物联网系统、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系统、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植物生长灯等新技术13项,其中获得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此外,还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枣庄市老专家报告团、市中区科普讲师团到基地现场授课,先后举办各种培训班20多期,培训群众1200余人次,发放科普书籍、资料500余册。通过培训,帮助基地农民每人至少掌握了一种实用技术。
通过推广新技术和培训新农民,促进了横沟蔬菜基地产出效益的提高和辐射能力的增强。2011年,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17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同时,向周边农户供应优质种苗1500万株,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面积1万余亩。
第五篇: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
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2010-06-27 23:05:5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2)
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
*镇地处路桥区东部沿海,下辖51个村居,有户籍人口万,外来人口近2万,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区科协的指导帮助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科普工作。2008年5月份,我镇全面启动“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程”,建成了以“1站2点51室”
为主体的三级科普惠农服务网络,有效形成全镇科普惠农合力,促进了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力推进了全镇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镇党委、政府对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一是出台工作方案。我们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听取科普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出台了《蓬街镇科普惠农服务站创建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具体任务和主要措施;二是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创建全国科普惠农服务站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副镇长任组长,各片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由各办精干力量组成。同时,要求全镇51个村居、各专业合作社、农业创业基地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形成“人人有责任田”的组织领导体系;三是建立工作制
度。包括“工作报告制度”,即各责任单位每周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度一次,领导小组每半月以书面形式向镇党委政府报告一次。“督查整改制度”,即由农办牵头,组织各片开展互检,发现问题限时整改,并不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科普网络,完善基础设施 科普惠农兴村,重点在普及,关键在执行。为切实加强科普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普及面、增强执行力,镇财政拨款100多万元,启动“1251”工程。截止10月底,建成以“一站、二点、五十一室”为主体的三级科普惠农服务网络。
一站,即科普惠农服务站。设在蓬街镇农技协办公楼,占地300多平方米,以“服务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宗旨,主要面向全镇广大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实行敞开式服务、窗口式办公、规范化管理。服务站主要分为四大功能区块:一是信息服务区,包
括咨询报名室、公告发布栏;二是室内培训区。包括多媒体教室、远教培训室和新型农民讲习所,共配备24台电脑、三套投影和音响设备、200多个座位,可同时容纳200人开展学习培训;三是休闲活动区,配置金属书橱2套、科普藏书3000册,设台球、乒乓球桌等娱乐设施,并配有3台触摸式“神农一体机”,可登陆“中国村络工程”信息平台,了解各级政务和各类信息;四是室外宣传区,配备12平方米的led彩色显示屏。二点,即“蓬街农技协科普惠农服务点”和“台农农资服务公司科普惠农服务点”。前者位于原农技协办公楼,有一个远教播放室、一个科普图书室、一个科普长廊、一个3000亩大棚蔬菜基地、一个“土专家”巡讲团,并配备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基础上,重点在引导、示范作用上做文章,开展科普惠农结对、百名会员结对百名群众,实现科技帮扶、科技致富、科技脱贫;后者地处蓬街集镇区域,从事包括葡萄及其它
农产品方面的农需物资经营及技术咨询,是蓬街农资行业(产前服务)的龙头企业,具有很强的农民集聚力。该点配置电脑、投影仪、触摸式神农一体机等设施,建有电教播放室、农资超市,农民群众在站点采购农资的同时,可以向技术人员咨询相关科技、科普知识,并能通过电教设施和神农一体机,轻松、便捷地获取农业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五十一室,即村居新农服务室。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房办事”原则,在全镇51个村居设立新农服务室,做到专人负责、制度上墙,并实现台帐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化,灵活开展科普惠农服务。
三、强化宣教服务,凝聚发展动力 我们按照“全民动员,科学普及”的思路,分层次、多题材、广角度地开展科普宣教。一是覆盖式宣教,即通过召开培训会、发放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布通告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宣教;二是渗透式宣教。即通过开展“百晓系
列”活动,号召驻村干部、村居干部、农业专家深入村居,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在为民服务、融洽关系的同时开展科普宣教,把课堂办到村居、田头、农家,把农函大特色班办到农业基地中,取得显著成效。“驻村百晓”也被评为浙江省“十七大”精神主题宣教“创新载体100例”之一;三是人性化宣教,即开展“一村一品”文化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村居文艺潜力,通过“村歌大合唱”、“小品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教;四是多层次宣教,即充分运用“村络工程”网站、远程教育网络、led大屏幕等新平台开展宣教,进一步创新宣教形式、扩大宣教覆盖面、提升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