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汇报
过去的五年,是***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工业强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平安和谐模范镇”为目标,积极应对5·12汶川大地震和8·12暴洪等灾害,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实施灾后重建,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改善民生,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五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突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
镇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确立了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5年发展,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强、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1、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设施农业优势突出。镇政府强化统筹协调,加大招商引资,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在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建成***村科技示范园200亩,赵河村核桃示范点50亩,同时,加大退耕还林还牡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全镇共栽植核桃3000多亩,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2、产业结构稳步调整,现代农业初具规模。镇政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培肥、硬茬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还田等新技术,严格落实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新发展产业协会、合作社3个(太山竹编席产业协会、赵河养蜂协会、王庄生猪养殖协会)。从而使镇域农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镇政府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强村富民、构建农村和谐”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我们镇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先后实施了主干公路改造、村社道路硬化等工程。主干公路青黄路于2006年柏油硬化、支黄路于2009年水泥硬化,黄晒路目前正在实施水泥硬化工程。全镇10村有6个村通过镇村集资等形式完成了村社道路硬化工程。每年整合资金5万多元,集中开展城乡清洁工程,以清理“三堆”为重点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7个村完成人畜安全饮水改造工程,有力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工程,有力地使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2、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生活异彩纷呈。五年来,镇政府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努力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建成村级农家书屋2个、“红白理事馆”2个,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普及,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文化娱乐活动,深入开展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和“孝老爱亲文明新风进万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引导农村新风尚,推进乡风文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迅速攀升,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镇村面貌实现新改观
1、沉着应对自然灾害,科学实施灾后重建。五年来,我们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和8·12暴洪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镇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和抗洪救灾工作,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面对异常艰巨的重建任务,镇政府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全面反映灾情,积极争取支持,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全镇5.12住房重建户304户(农村299户,城镇5户)已全面竣工,入住新居;总投资300多万元的厂坝学校学生公寓已建成投用;投资98万元的镇政府综合办公楼也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的吴湾村级活动室、15万元的清水村级活动室、15万元的麻石村村级活动室、28万元的***村五保家园等工程已建成。全镇8.12维修1038户已全面完工,维修款已全部兑付。重建户420户(农村381户、城镇39户)已开工406户,其中,开挖地基185户,正在砌墙26户,主体完工195户。重建工作已于今年4月全面启动,特别是王台异地集中安置区的重建工作,通过镇政府组织协调,已先后顺利开展了规划、征地、设计、地勘、招投标、场地平整等工作,目前由农户自主选择的8家建房企业已全部进场,开展放线、开挖地基等建房工作。预计在今年9月农户住房工程将全面竣工,封冻前入住新居。
2、全力配合实施省列重点项目、着力改善镇村面貌。镇政府抓住“8.12灾后重建机遇,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全力配合抓好各重建项目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王台异地集中安置区附属工程、道路工程项目(包括场地平整、道路硬化、照明绿化、村级活动室、市场等建设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的东河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的庙沟河床治理工程项目、投资34万元的王庄村级活动室项目均正在实施中,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面竣工。随后镇区公路改造工程,***幼儿园建设项目,赵河、王庄、麻石河床治理项目均已立项,准备实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镇村面貌、人居环境将更加美好。
3、灾后重建资金管理科学合理,确保广大受灾群众真正受益。5.12大地震、8.12暴洪灾害发生后,中央、省市县十分关注,给予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大力支持,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各项补助资金及时下拨。为管理兑付好各项资金,镇政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资金兑付程序。及时足额将各项补助资金兑付发放到受灾户手中,确保广大受灾群众真正受益。
四、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实现新跨越
五年来,镇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工作,把创建平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1、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整合教育资源,顺利实施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两基”验收,成功创建县级教育强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运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序推开。全镇10个村均建成了村级卫生室,配足配齐乡村医生,规范管理,做到“小病不出村”,就近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生育关怀”行动影响力不断增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关注残疾人生活现状、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医疗、促进残疾人就业。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和弱势群体帮扶,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镇747户2711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户,享受到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2、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成效显著。坚持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严厉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等刑事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事故防范能力逐年增强,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五五”普法广泛开展,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接访、干部下访”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强网络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五年来全镇未发生一起进京访和赴省群访,辖区范围发案率连年呈下降趋势,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一控制、四下降”目标圆满完成,全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新提升
五年来,为努力提高全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增强政府执政能力,镇政府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完善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确保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执行效果;规范行政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应急管理工作,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方式;加强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真正使全镇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提升。
回顾五年的工作,虽然取的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镇村干部思想解放有待加强;二是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有待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进一步加强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水平、理论水平、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努力建好班子、带好队伍,齐心协力把我镇各项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向县委、县政府和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日
二0一0年七月十四
二
第二篇: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2005年,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负重奋进、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工作成效明显,业绩显著,亮点纷呈,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镇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农业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2005年主要工作
一、加大扶持力度,农业和农村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2005年,我们坚持以农业为本,按照“梯度开发,多元发展”的构想,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引导农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和状大镇域经济。
(一)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大力推广对虾高位池养、水稻规范化种植、甘蔗地膜覆盖种植、香蕉试管苗种植等有效措施和实用农业技术,通过引进良种示范种植,促进我镇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迈进。2005年虽受干旱和台风的影响,但全镇干群上下同心协力,积极打井抗旱,确保大旱不减收,大灾不减产。据统计,2005年我镇粮食种植亩,总产量吨,增产吨;香蕉种植亩,总产量吨;甘蔗种植亩,总产量吨;水产养殖亩,产值元;外运菜种植亩,产量吨;菠萝种植亩,产量吨。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新起色。首先是根据甘蔗价格提高幅度大的特点,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甘蔗种植,重点是发展高旱田种植和优质品种种植,保证群众增产增收;其次是引导和鼓励群众种植节水耐干旱的经济作物,如香蕉、菠萝、茶叶、蚕桑等,与去年相比,2005年全镇香蕉、菠萝种植面积明显增多,群众增收明显;三是引导群众利用冬闲田发展外运菜,引进北运菜、西红柿、雪豆、节瓜、冬瓜、南瓜、木瓜等作物新品种种植,使生产结构日趋合理;四是根据自然优势,充分利用海岸线、水面、山塘、林间草地等条件,养殖三鸟、养鱼、养猪牛羊等,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产业。
(三)做好农村土地延包工作。8月份,我镇狠抓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镇政府和各村委会都成立了农村土地延长承包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二是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制定了《**镇农村土地延长承包期30年工作方案》和《**镇农村土地延包承包期30年工作干部包片责任制》,明确规定了工作步骤、包干形式,包干责任,奖励和处罚制度;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四是采取措施,确保“四到户”。据统计,全镇共签订合同份,(四)贯彻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按照上级统一部署,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加深群众对农村合医疗的理解和支持,并积极参与。使群众意识到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深化农村卫生机构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难问题。据统计,2005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有人,占总人口数的,其中五保参保人数人(含应保未保的),特困户参保人数人,贫困户参保人数人。
(五)加强劳动力输出,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扩大就业渠道,积极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战略。一是联系劳动部门,介绍农村富余劳力外出;二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通过智力扶贫,对农村青年进行电脑、家电维修等方面技能培训,增加年青劳力就业机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我镇通过各类渠道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达多人,对年青劳力进行技能培训人次,农村仅此项就增收万元。
二、坚持统筹兼顾,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增长
一年来,我们克服一系列问题,主动出击,进一步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新理念,同时我们突出产业优势,进一步树立发展工业观念。坚持统筹兼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使财税金融工作稳步推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增长。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上不懈努力,积极创造政策环境,以坚定发展的决心、开放的信心、招商的诚心、合作的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努力,有拟投资上千万元的胶板合厂落户**,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前期准备阶段,项目的建成投产,将对带动**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进一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动非公经济的发展,为非公经济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采取措施,主动配合搞好**糖厂搞好甘蔗管理等工作,确保榨季及时开榨、顺利生产。三源淀粉厂、**红砖厂和木材加工、茶叶加工、粮食加工、石场开采等民办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和加大技改力度,生产经营有了新发展,产品远销各地。2005年,全镇非公经济生产总值达万元,与2004年同比增长。
(三)财税金融工作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市委财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完成市提出的税收增长18的目标。通过培植新
税源,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税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加强生猪屠宰税的征收管理;二是加强对建筑工程税的征收;三是加强对矿石场的征税力度;四是在政策范围内提高商贸业税收标准;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的意识。2005年共完成财政收入万元,比2004年增长,其中地税收入万元,增长,国税收入万元,增长。顺利地完成了市委提出的目标
任务。
三、狠抓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一年来,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我们立足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好“吃饭、建设、还债”三者关系,多渠道筹集万元,加大水利、交通、农电、通信、市政等方面投入,进一步完善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水利方面)
二是(交通)
三是(通讯)
(四)加强对圩区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整治。我们重视和做好圩区卫生工作,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落实人员、资金,配强卫生清理工作队伍;二是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开展突击治理,大力整治圩区环境卫生;三是采取措施强制隔除群众在街道放养禽畜的习惯,改善卫生面貌;四是投资27万元整治集贸市场;五是投资10万元整治街道排污沟;六是投资20万元改建镇府前路和大门口。
四、创建“平安**”,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首位,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性措施来抓,按照“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的工作要求,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守土有责,确保了一方平安。
(一)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对任何隐患和苗头坚持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调处。一是建立排查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有可能发生上访、闹事的人群进行重点排查,力争从源头上及时发现纠纷隐患。二是分工包户包案。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分工包户,一抓到底。三是制订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确保及时依法妥善处理。
(二)重点管理,排除不稳定因素。明确管理重点,防止上访、群斗、偷抢、赌博等行为的发生。一是重点做好退伍军人越级上访工作;二是重点做好大群和下海、山前和山后两村土地纠纷工作;三是重点做好刑满释放人员教育工作;四是重点做好节假日社会治安工作。
(三)严厉打击,确保长治久安。对那些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法分子坚决予以严厉打击。2005年,全镇共调处民间纠纷起,调解成功率%;查处治安案件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起,捕获犯罪嫌疑人个。
(四)加强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积极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排除安全隐患,重点是检查学校、卫生院、食品、交通、矿石厂场等部门行业。全年共发出整改通知书份,立整立改项目个,确保一年里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五、抓党建工作,加强作风建设。
2005年,我们结合以村级换届选举和“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与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和壮大党员队伍,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一)依法开展村级换届选举工作。2005年5月份开始,全镇村级“两委”干部换届选举工作全面铺开,我镇利用这次换届选举,撤换掉一批带领群众奔康致富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在工作中有畏难情绪,不敢做工作,怕得罪人;敢于做工作,但方法不多,处理问题方式粗暴简单,常得罪群众的干部。补充了一批年轻、有文化、会做工作的农村干部。据统计,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共撤换掉30名村干部,其中书记1人,主任3人,副书记8人,副主任3人。
(二)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005年,雷州市直机关8个单位抽调19名干部组成8个工作组,进驻我镇8个村委会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一年里,工作队严格按照省委提出的“三查二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在加强村班子建设、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寻求发展经济路子、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群众办了大批好事实事,解决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博得了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据统计,8个工作组共投入资金61多万元,办好实事116件,其中投入计生工作资金21万元,抗旱资金18万元,村级换届选举资金3万元,慰问资金3万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资金16万元。
(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市委统一部署,**镇从2005年7月份开始,在全镇机关党支部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整个活动中,**镇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组织,积极筹划,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自主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取得明显效果,达到党员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的目的。据统计,在整个活动中,各党支部和党员共办好事实事132件;投入资金70多万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4个;共慰问走访群众51户,落实帮扶资金8万多元。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机关作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增强干部廉政意识。制定和执行机关干部上班考勤制、会议考勤制、干部请假制等规章制度,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得到明显转变,深受群众好评。
六、坚持以人为本,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5年,农村各项工作虽然压力大,困难重重,但全镇上下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一)保持长期高压态势,狠抓计划生育工作。今年是市计生工作摘牌年,我镇以优质服务为出发点,抓热点、攻难点,全社会齐参与,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切实有效地扭转计生工作被动局面,计生“四术”清库、年报、“一校二室三栏”建设等方面工作都得到较好的发展。2005年,全镇计划生育率为,人口出生率为‰,自然增长率为,三大指标均控制在上级工作要求之内,顺利地通过了省、湛江市、雷州市的考核验收。
(二)继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不断深化殡葬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上级殡葬管理的有关法规、规章,切实抓好殡葬管理工作,制订殡改工作奖惩制度,确保殡改任务的完成。2005年,共完成火化任务例,其中自然火化例,起尸火化例,火化率达。
此外,在学校“改薄”、生态文明村建设、民政、电视广播、环保、武装、共青团、妇联、档案、老干、统计、监察、国土、打假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七、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005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防灾抗灾能力不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办法不够多,力度不够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产、生活条件需进一步改善。二是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够理想;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速度不快,总体实力不强、质量不高。三是财政增收乏力,收支矛盾加剧,资金紧缺仍然困扰着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四是计生、殡改等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五是农村土地、山林权属纠纷时有发生,社会治安不稳定因素得不到全面消除,形势仍然严峻。这些问题和困难,都要在今后扎实有效的工作中一一加以妥善解决。
2006年发展思路和重要工作举措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十一五”的总体要求,力争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总收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之内。主要抓好以下五大方面的工作:
(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二是要利用市场调节手段,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订单农业。主要是抓好甘蔗种植、香蕉种植、经济林种植、海水产品养殖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对水库、沟道等水利设施的修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继续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引导、鼓励和帮助农民外出创业,增加农民收入。要立足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广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以资源经济为支撑,加快建设工业强镇。立足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兴镇”战略,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是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服务企业发展的主攻点。制定和实施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市政建设,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培育壮大民营企业。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工作的“一号工程”,作为扩大农业、工业投入的主渠道。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二是强化管理,大力治理圩区脏、乱、差,绿化美化亮化圩容圩貌,使城镇面貌和环境有大的改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生态文明村、特色文化村建设,改善群众聚居环境。
(四)进一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和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执政基础。
(五)抓好农村各项重点工作。主要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税收、计生、殡改、合作医疗等方面工作。
第三篇: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乡在县境南部白竹山西,东抵瓦厂乡,南达鸡街乡,西连永平县龙街镇,北与太平、顺濞乡隔顺濞河相望。面积144平方千米。辖##、密古、清河、水竹坪、己路河、富厂、白竹7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人口6172人。居住着彝、汉、白、苗等8个民族,其中彝族占49.97%,白族占19.51%,苗族占4.52%。居民点和农田分布于海拔1450~2150米之间。乡人民政府驻地##村,距县城85千米。##乡生态资源、光热资源、土地资源较好,粮林牧烟均宜,是县内的核桃和烤烟主产区。支柱产业为:核桃、烤烟、畜牧;当地知名产品(土特名产):泡核桃、板栗、柿子等;自然景观主要有:白竹山生态风光;民族风情主要有:白族、彝族、苗族、傈僳族歌舞,苗族服饰和婚丧礼仪等。彝县成立以来,##乡历届党委、政府以“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团结奋进、创造卓越”为理念,立足乡情,按照“打牢基础,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培植支柱,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培植核桃、烤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科技措施,调优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创新特色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稳步发展。20年来,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人均2450元,是1985年的9.84倍;粮食总产量287.8万千克,是1985年的2.6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是1985年的7.47倍。
一、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 1985年,##仅有3个村13个社通公路,不通电,交通落后,信息闭塞。20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全乡经济的重点工程来抓。投资220万元的龙扎公路于1991年开工,1993年竣工通车,2003年完成弹石路面改造,原来到县城需4个小时的行车时间,现缩短为不到2小时。全乡现有乡村公路7条,村社公路40条,基本实现社社通路。1998~2000年,投入36.4万元铺设了长400米、宽7米的乡机关驻地、街场的水泥路面,并按设计要求完善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多方筹措资金,完成长177米、宽12.5米的商贸街道工程建设,先后发展起了30多户个体户,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集商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沿街铺面;完成了乡政府综合办公楼、中小学教学住宿综合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实施通达工程。至2004年底,全乡基本实现了村村社社通电、通路、通水、通程控电话目标。目前,全乡近千户农户已有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是全县普及率最高的一个山区乡。1993年,我乡率先在全县实施了天然林全面禁伐工作,全面封山育林,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保护经济效益为根本,建设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积极搞好退耕还林,加强森林防火、生态治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林政执法力度,打击零星盗伐行为,大力实施山区改灶工程,加大节能灶、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建设力度,力求实现生态平衡。至2004年末,全乡森林覆盖率已比上世纪90年代初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恢复了昔日##的秀美山川。
二、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全力发展核桃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把以发展核桃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来抓,制定和完善基地建设,狠抓科技试验示范政策落实,鼓励和动员农户采取林粮间作、四旁栽培、铁改泡、高接换优、连片发展等措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同时,依靠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舒适、诚信的人文环境,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规范、优质、高效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235亩核桃生态园1个,发展核桃万元户30户,增加科技含量,扶强龙头。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发展优良品种核桃已成为山区广大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引导,群众支持,为全乡发展壮大核桃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04年底,全乡核桃总面积3.1万亩,泡核桃总产量35万千克,农民人均泡核桃收入721元。二是精心培植烤烟支柱产业,增加财政实力。在烤烟产业发展上,狠抓科技配套服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统一规划地块,提高科技含量,抓好烟水工程建设,突出发展水浇地烟。至2004年底,建成100亩连片4片、30亩连片38片,标准化烤房680间,烟用水窖1005个,实现烟农收入302.9万元,烟农户均收入5152元,实现烤烟特产税及附加税66.7万元,成为全县烤烟生产重点乡。三是巩固壮大畜牧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地广人稀,气候温和,自然草山宽广,土地肥沃,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20年来,大力发展黑山羊和黄牛养殖,狠抓优质品种改良工作,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加大畜种改良力度,实施黄牛冻精改良工程,建立肉牛养殖基地,搞好种公羊串换改良和家禽的疫病防治,提高畜牧出栏率及商品率,确保全乡畜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2004年末,全乡肉类总产45万千克,畜牧业产值331万元,使之成为核桃、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组建了稳定的民族体育竞技和民族歌舞表演队伍,对民族歌舞文艺骨干搞好集中培训,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选拔优秀队员参加县、州、省体育竞技比赛,多次载誉而归,是云南省的体育先进乡。经多年的调查、挖掘、整理,基本形成了系统反映全乡民族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20年来,全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全乡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乡有“十星级文明户”98户,“十星工程”示范村1个,“文明单位”7个。
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20年来,历届党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自身建设,先后开展了“增百致富”、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了“云岭先锋”工程,“六好”乡镇党委、“五好”党支部和“三级联创”等工作,增强了党委的领导能力,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壮大和纯洁了党员队伍,为促进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996年,##乡的发展经验被县委总结后形成专文,由中共大理州委办公室以专题调研方式印发全州。1998年,##乡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5年以来,全乡先后有31名党员、12个党组织受上级党委表彰,其中,受中组部表彰的先进个人1名,受州级及以上表彰的党组织15个、先进个人 8名。春风春雨竹山秀,核桃林掩小康村。历经20年的开发和建设,如今的##已旧貌换新颜,到处呈现核桃满山坡,遍地见牛羊的繁荣景象,农村欣欣向荣,百姓喜笑颜开,是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得最好的时期。
第四篇: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2007-12-07 12:31:4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乡镇政府工作总结乡镇政府工作总结(2)乡镇政府工作总结##乡在县境南部白竹山西,东抵瓦厂乡,南达鸡街乡,西连永平县龙街镇,北与太平、顺濞乡隔顺濞河相望。面积144平方千米。辖##、密古、清河、水竹坪、己路河、富厂、白竹7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人口6172人。居住着彝、汉、白、苗等8个民族,其中彝族占,白族占,苗族占。居民点和农田分布于海拔1450~2150米之间。乡人民政府驻地##村,距县城85千米。##乡生态资源、光热资源、土地资源较好,粮林牧烟均宜,是县内的核桃和烤烟主产区。支柱产业为:核桃、烤烟、畜牧;当地知名产品(土特名产):泡核桃、板
栗、柿子等;自然景观主要有:白竹山生态风光;民族风情主要有:白族、彝族、苗族、傈僳族歌舞,苗族服饰和婚丧礼仪等。彝县成立以来,##乡历届党委、政府以“求真务实、不畏艰难、团结奋进、创造卓越”为理念,立足乡情,按照“打牢基础,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培植支柱,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力培植核桃、烤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突出科技措施,调优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创新特色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稳步发展。20年来,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人均2450元,是1985年的倍;粮食总产量万千克,是1985年的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是1985年的倍。
一、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1985年,##仅有3个村13个社通公路,不通电,交通落后,信息
闭塞。20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全乡经济的重点工程来抓。投资220万元的龙扎公路于1991年开工,1993年竣工通车,2003年完成弹石路面改造,原来到县城需4个小时的行车时间,现缩短为不到2小时。全乡现有乡村公路7条,村社公路40条,基本实现社社通路。1998~2000年,投入万元铺设了长400米、宽7米的乡机关驻地、街场的水泥路面,并按设计要求完善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多方筹措资金,完成长177米、宽米的商贸街道工程建设,先后发展起了30多户个体户,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集商贸、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沿街铺面;完成了乡政府综合办公楼、中小学教学住宿综合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镇面貌焕然一新。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实施通达工程。至2004年底,全乡基本实现了村村社社通电、通路、通水、通程控电话目标。目前,全乡近千户农户已有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是全县普及率最
高的一个山区乡。1993年,我乡率先在全县实施了天然林全面禁伐工作,全面封山育林,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以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保护经济效益为根本,建设多功能、多效益的防护林体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外,积极搞好退耕还林,加强森林防火、生态治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大林政执法力度,打击零星盗伐行为,大力实施山区改灶工程,加大节能灶、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建设力度,力求实现生态平衡。至2004年末,全乡森林覆盖率已比上世纪90年代初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恢复了昔日##的秀美山川。
二、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思路,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全力发展核桃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把以发展核桃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点来抓,制定和完善基地建设,狠抓科技试验示范政策落实,鼓励和动员农户采取林粮间作、四旁栽培、铁改泡、高接换优、连片发展等措施,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核桃产业。同时,依靠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舒适、诚信的人文环境,高效、优质的政务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规范、优质、高效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建235亩核桃生态园1个,发展核桃万元户30户,增加科技含量,扶强龙头。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发展优良品种核桃已成为山区广大群众开发资源,发挥优势,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引导,群众支持,为全乡发展壮大核桃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04年底,全乡核桃总面积万亩,泡核桃总产量35万千克,农民人均泡核桃收入721元。二是精心培植烤烟支柱产业,增加财政
实力。在烤烟产业发展上,狠抓科技配套服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统一规划地块,提高科技含量,抓好烟水工程建设,突出发展水浇地烟。至2004年底,建成100亩连片4片、30亩连片38片,标准化烤房680间,烟用水窖1005个,实现烟农收入万元,烟农户均收入5152元,实现烤烟
乡镇政府工作总结
第五篇:乡镇政府2011工作总结
乡镇政府2011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今年我镇是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获得了发展。一年来,我们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团结3.xxxx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镇抗洪救灾取得节节胜利,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现将工作总结
一、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基本情况 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其中国税完成**万元,地税完成**万元,财政完成**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招商引资文章来自网完成**万元,完成任务**万元的233;桑园面积达**亩,其中投产桑园1.xxxx亩,年养蚕7.8xxxx张,产鲜茧4.8xxxx担,产值达480xxxx元,创历史新高;水稻种植面积为4502xxxx,其中优质谷种植面积为4223xxxx;优质谷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3.79,年产稻谷32.9xxxx担,产优质谷30.4xxxx担;甘蔗种植面积为755xxxx,实施“吨糖田”建设451xxxx,甘蔗估产产量为2.5xxxx吨;完成蔬菜种植1202xxxx;新植果树55xxxx,完成低产果园改造175xxxx,完成高标准果园建设60xxxx;肉类总产量5275吨;水产品总产量412吨,分别增长5.61和3.52,生猪出栏63380头,增长7.61,牛出栏4141头,增长12.2,禽类出栏429486羽,增长14.54;完成矿石生产1.xxxx吨,完成规费征收6.xxxx元;新增个体工商户8xxxx,新增从业人员23xxxx,注册资金10xxxx元。
二、主要做法、成绩与经验
(一)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保障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基层政府重要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今年我镇从实际出发,克服洪涝与干旱自然灾害的影响,通过切实的抓好桑蚕、优质谷和甘蔗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用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9xxxx,比上年增加24xxxx。
1、桑蚕业得到大发展,产量产值创历史新高。今年我们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和蚕茧价格的上涨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着力实施“三化”做大做强做优桑蚕产业。一是实施的产业化经营。我镇蚕农与佳绫公司签订蚕茧购销协议,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解决蚕农售茧问题;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根据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认真对桑种、蚕种进行鉴定和筛选,推广良种桑、良种蚕,推广方格簇营茧,减少双宫茧、黄斑茧,大力发展小蚕共育,缩短产茧周期,增加养蚕批次,提高蚕茧的质量和产量;三是实施优质化服务。依托桑蚕培训中心和成教学校抓好养蚕技术培训,提高养蚕技术水平,加强蚕茧收购市场管理,打击“四无”贩子,规范蚕茧收购市场。今年全镇桑园面积达到1.8xxxx亩,比上年增加270xxxx,产茧量达4.8xxxx担,比上年增加1.1xxxx担,产值达480xxxx元,比上年增加300xxxx元,农民人均获益110xxxx,创历史新高,桑蚕真正成为我镇的一大优势产业。
2、优质谷生产实现新突破。今年我镇水稻种植面积为4502xxxx,优质谷面积种植达4223xxxx,占水稻面积的93.79,优质谷面积比例比上年增加3.8,优质谷产量为3.2xxxx担。优粮食生产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产量向质量转变。在中央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加强宣传引导,将稻谷生产从产量向质量转变,优化品种结构,全镇以种植香粘、粤香粘等优质谷品种为主,优质谷生产面积比重不断增大。二是抓好服务工作,实现增产又增收。农业推广部门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调运和供应,大力推广旱育秧和免耕抛秧等新技术,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报,定期发布病虫情报,切实为农民群众做好服务,保丰收。粮食部门按规定兑现粮食直补政策,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在优质谷市场价格的拉动和种粮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大批的种粮大户,其中韦日荣、梁振琪两位种粮大户还受到国家农业部的表彰。
3、巩固甘蔗生产。目前,甘蔗生产仍是我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镇党委、政府一直把甘蔗生产作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一是春种调种。由于去年受霜冻的影响,本镇无法留足蔗种,今年3月份镇党委、政府成立蔗种调运组,从柳州穿山调回蔗种630吨,确保新植面积蔗种需求;二是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技术得到推广。通过政策宣传,价格引导,甘蔗品种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新台22、25、26、27号,桂糖94/11
9及桂引9号等高糖高产早熟品种占全镇甘蔗面积的98以上,同时深耕深松、宽行密植,蔗叶还田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今年甘蔗种植面积为755xxxx,受6·21洪灾影响绝收66xxxx,秋、冬干旱绝收50xxxx亩,初步统计有收面积630xxxx,田间有蔗量2.52xxxx吨。
(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今年我镇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实施“三通一池”即通路、通自来水、通信息、建沼气池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通路。想致富先修路。今年年初,我们利用扶贫资金修通**至**2.1公里村级公路,修建**xxxx;受6·21洪灾的袭击,全镇道路损毁严重,我镇及时筹措33.xxxx元资金,修复**等11条28.5公里公路,以及**桥等1xxxx桥涵,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了全镇的交通。10月,我镇在甘蔗进厂前期,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力抢修村级蔗区公路,铺路料网站为此篇文章首发网站立方米,填埋涵管9条,完成40公里蔗区路的维修,目前,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道路宽阔平坦,成为全县交通最便捷的乡镇之一。
2、通自来水。人畜饮水工程我镇实施的又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全力推进。今年共实施**人饮项目xxxx,解决590xxxx的饮水问题,目前全镇已有4xxxx村屯用上自来水,占全镇村屯的56,其中**两个村委所有自然村都通上自来水。
3、通信息。信息是农民致富的催化剂。我镇今年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又有**等1xxxx自然村通上闭路电视,目前全镇已有3xxxx自然村通闭路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42.85,通程控电话工作也得到了发展,达到2750部,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镇各村屯,全镇通往外界的信息桥梁基本搭建起来。
4、建沼气池。以水毁民房重建为契机,实施生态家园建设,设沼气池,并推行“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全镇今年利用扶贫资金、国债资金、镇财政资金建设沼气池24xxxx,生态家园建设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三)全力以赴,战胜百年洪灾
今年6月19日至21日,我镇境内普降暴雨,造成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3亿元人民币。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灾情,我们迎难而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全力以赴抗洪抢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救灾工作取得节节胜利。我镇先后两次为全区灾后水利抢修,水毁民房重建工作现场会提供参观点,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1、以人为本,营救安置灾民。一是千百计,营救被困群众。灾情发生后,房屋倒塌,村庄被摧毁,交通中断,村民被困,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营救被困群众,动用两艘冲锋舟救出被洪水围困近两天的**村13xxxx名群众,同时,还在洪水没有消退的情况下,由镇干部带领部队官兵,绕道步行,对***三个村委的灾民进行解困,由于措施有力,行动及时,在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中全镇无一人因抢救不当造成伤亡。二是运筹帷幄,妥善安置灾民。洪灾发生后,全镇造成384xxxx无家可归,一时镇政府集聚大批的灾民,我们运筹帷幄,一方面倾全镇财力采购镇内大米和蔬菜,确保灾民的吃饭;一方面全力抢修当时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桥,使救援物资能够及时进入我镇。全镇及时向灾民放大米**吨,纯净水**桶等救灾物资,搭建灾民简易棚*个,让灾民得到妥善的安置,确保了每一位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不露宿,病了有药吃。
2、及时恢复生产,在灾害中谋得发展。在严重的灾害面前,我们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变灾害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及时恢复生产,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一是及时抢修水毁水利设施。灾后,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摆布力量,成立农田水利设施抢修组,以机械抢修为主,以人工抢修为辅,夜以继日,24小时连轴转抢修水毁淮坝和渠道,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共投资38.xxxx元,完成土石方1.4xxxx立方米,修复***淮坝等52处水毁水利设施,恢复农田灌溉用水2.xxxx亩,保证了早稻用水和晚稻的及时下播。二是抓紧抓好复养复种工作。复养工作,在洪灾中,桑园受灾和蚕房倒塌严重,灾后,我们不等不靠,及时组织群众夏伐桑园632xxxx,适时成立大淮村大棚养蚕党员带富帮扶联合体,并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带动全镇受灾户搭建起18xxxx个养蚕大棚,大部分受灾户下半年比正常年份多养一批蚕,实现上半年损失下半年补的目标,为全镇桑蚕生产获得全面增产增收奠定基础。复种工作,在完成水毁水利设施修复的基础上,抓好晚稻的下播,晚稻播种面积2201xxxx,基本与去年持平。其次,对在洪灾中的沙化耕地,动员群众改种旱地作物,下半年全镇共播种秋玉米100xxxx,秋花生150xxxx,避免了耕地丢荒。全镇还育桑苗30xxxx,预计产苗3xxxx株,满足明年300xxxx桑园扩种的种苗需求。为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产植总产,充分利用冬季闲置耕地开发秋冬菜1600xxxx。今年全镇实现蚕茧产量4.8xxxx担,晚稻增产27458担,秋冬种工作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不但在灾害面前保住了“吃饭”并且得到了发展。
3、攻艰克难,全面完成水毁民房重建
在洪灾中全镇房屋全倒45xxxx,因今年全县较大范围受灾,红砖、钢筋等建材十分紧缺,工程队紧张,银行贷款困难,水毁民房重建任务重,时间紧。我镇克服重重困难,全面完成水毁民房建设任务。一是派出三个工作组分别进驻三家砖厂,负责调回红砖,解决我镇水毁民房重建的用砖问题。二是开展结对帮扶,将全镇水毁民房重建帮扶任务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负责联系的干部切实为重建户解决施工队、建材、贷款等建房中的实际困难,全面推进全镇水毁民房建设。同时,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将灾害变为机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把新村重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开展**两个社会主义新村建设,连续加班加点,按照“五化”“五通”“六有”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新村建设。目前,全镇胜利完成水毁民房和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任务。
(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镇以开展创建“平安**”活动为载体,确保社会稳定。一是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全年保持严查严打的高压态势,有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全镇全年发生刑事案件2xxxx,破获xxxx,破案率为36,治安案件发生6xxxx,查处4xxxx,查处率79,共打击处理各类违法人员10xxxx次。二是妥善处理“三大纠纷”。充分发挥村级治保会和镇调解委员会二级纠纷调解机构,对受理的纠纷案件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调查,公平、公正组织调解。全年共受理案件2xxxx,成功调解2xxxx,成功率为91,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抓好项目建设中问题的协调处理。下六甲水利枢纽工程是自治区实施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征地面积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协调工作极为艰巨,镇政府组建工程建设协调小组,积极配合业主协调解决征地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今年成功解决长滩地赔偿、**村防护堤赔偿等重大纠纷问题,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施工。
(五)科教、卫生、计生、民政事业稳步发展
1、科教事业。一是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镇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依托桑蚕培训中心、成教学校,培训、推广养蚕、养猪,水果、甘蔗、蔬菜种植等实用生产技术,共举办78xxxx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890xxxx/次。全镇也涌现出了一批乡土拔尖人才。二是抓好中小学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位置来抓,加大财力投入力度,切实抓好“两基”工作,巩固”普九"成果,严格控制辍学率,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教质量稳步提升,中学今年中考录取人数居全县第一。
2、卫生事业。一是优化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实施门诊综合楼搬迁工程,搬迁工作于明年元月上旬完成。二是抓好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全年产妇总数为30xxxx,其中参加保健28xxxx,管理率为94,住院分娩率为97,完成“降消”任务。卡介苗、糖丸疫苗等五苗首针接种率为100,全程接种率达98。6.21洪灾发生后,在县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地毯式的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了疫病的发生和疫情的蔓延。
3、计生工作。全镇全年人口出生34xxxx,占县下达任务48xxxx的72,其中计划内出生31xxxx,计划生育率为9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完成四种手术522例,长效避节育率为78.6,计生统计合格率为100,参加妇检270xxxx,妇检率达95,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276xxxx,计生工作顺利通过区、市、县的检查验收。
4、民政事业。及时按规定兑现优抚金,抚恤金及救济物资,以集中安排五保户为重点,强化民政工作,新建***xxxx五保村,目前,全镇已有xxxx“五保村”,解决76位老人的生活安居问题,是我县建成五保村最多的乡镇之一。
(六)以繁荣农村文艺为突破口,推进全镇精神文明建设
**文艺已成为我县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是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全镇有业余文艺队xxxx,业余演员28xxxx,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快板、彩调等文艺节目,宣传计生、环保、征兵、税法等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抨击丑恶,弘扬正气,全年演出达20xxxx场/次,文艺活动寓教于乐,贴切生活,广大群众心灵受到洗礼和感化,情感得到升华。文艺繁荣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中学被推荐参加市级文明单位评比,**社区***一家被评为自治区级“五好家庭”,**村开展创建并申报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镇学科学、讲文明、树新风、新气象形成。
三、存在的不足和2011年的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支配的财力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今年全面免征农业税,财政收入减少10xxxx元,我可支配财力少,应建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集镇路灯、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未得到及时的修建,未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新的产业形成难,产业单一,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优质谷、甘蔗是我镇的主要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土地面积的限制,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新产业难以形成。
3、各方面的利益矛盾,社会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在土地征用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三大纠纷案件有上升的趋势,群众上访事件以及盗窃,伤害案件时有发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艰巨。
4、农村无序建房,村容村貌较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建房随易性大,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新房零乱无章,加之沼气池入户率低,生活垃圾到处乱堆乱放,造成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5、招商引资项目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慢。受自然、土地资源以及项目报建体制的限制,我镇的招商的项目少,引资数量小,工业化推进速度慢,没有工业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建设受到严重的制约。
(二)2011年的工作打算
1、继续抓好桑蚕、优质谷、甘蔗、蔬菜产业的发展,确保面积,提高产量,注重品质,提升质量,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财政收入。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业企业,推进全镇的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长。
3、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十六届五中会精神,从房屋统一规划建设,生态家园建设,乡风村风建设,经济产业建设四个方面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4、抓好小城镇建设。通过构架新的道路和改造旧×××两种方式并举的办法,按照资本运作的形式,招商引资推进城镇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的人气,凝聚财气。
5、培育、形成旅游产业。做好全镇旅游产业的规划,正确定位我镇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开发出1--xxxx旅游景点,当年产生效益,使我镇旅游业有突破性发展。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艰辛与成绩同在。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届关心与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干部职工、全镇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不断打开工作局面,全力推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将**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