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月份工作总结陈德华
2012年3月份工作总结
本月在监控室值班室值班.按照值班要求和部门规定执行,认真完成各项作业计划和及时处理值班期间出现的各种故障。发现问题及时给部门领导反应。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临时工作。
设备包机8楼配电柜,地下室楼蓄电池B1B2两组。3月30日全面请洁蓄电池,进行端子、极住、连接条、外壳、安全阀及盖的物理外观检查、无异常。在本月中严格要求自己,设备皆符合运行要求。清洁蓄电池室卫生、测量电池室内的环境温度20。测量地下室蓄电池系统的总电压450V,浮充电流0A,单体端电压数据附在测试记录表上。
检查8楼配电柜未发现有私自接电现象,各配电柜信号指示、熔断器的温升或压降正常、接触器、开关接触良好,设备清洁完好。
本月多次处理5楼8楼和4楼空调高低压告警.配合施工队楼下挖沟及测量的一些临时工作.设备包机人:陈德华
2012年4月7日
第二篇: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一
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一 ——雪山高原铺路石
陈德华同志(藏族名字叫扎西降错)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公路局雀儿山五道班的班长。1983年,25岁的藏族青年陈德华,继承父业,来到雀儿山5道班当上了一名养路工,至今已二十个春秋。1988年,他担任了道班第十六任、也是第一任藏族班长,198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陈德华同志二十年如一日,继承和弘扬“甘当高原铺路石”的雀儿山精神,坚持战斗在三千里川藏线海拔最高的道班上,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人生之歌。
豁出命来养好路
雀儿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藏语叫“嵘麦俄扎”,意思是山鹰飞不过的山峰,海拔6168米。川藏公路北线317国道经过雀儿山连接西藏昌都,是西藏联系内地的重要通道。川藏公路通车后的1951年,为了保障畅通,一群曾转战川藏筑路的热血青年,来到这冰天雪地的雀儿山安营扎寨,担负起了山顶10公里道路的养护和26公里清除塌方推冰雪的任务,以血肉之躯,打破了外国专家把雀儿山称之为“生命禁区”的断言,开始了雀儿山上有人居住的历史。
雀儿山五道班驻地海拔4889米,是三千里川藏线上海拔最高的一个道班。五道班是一个英雄的集体,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在平凡的岗位上献青春,献终生,献子孙,谱写了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颂歌。
雀儿山的公路是50年代初期,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抢修通车的。公路技术等级低,线形差,路基狭窄,坡陡弯急。冬春遍地冰雪,路难见;夏秋冰雪融化,路打滑,而且经常塌方,十分危险。
更艰难的是雀儿山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这“春夏不长草,氧气吃不饱,终年雪不断,四季穿棉袄”的雀儿山上,除了石头不缺外,什么都缺。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头一次上雀儿山的人,即使坐着不动,也会心跳气喘,头晕目眩。到了晚上,就更难受,胸口好像被压上一块石头,堵得心慌。山上气候严酷,年平均气温零下18℃,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2℃,每年冰冻期长达8、9个月,6级以上的大风每年要刮5个月以上。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呼啸,席卷沙石满天,时而暴雨倾盆,冰雹浓雾迷漫。山上没有河沟与溪流,连生活用水也很困难,全年大部分时间全靠用冰雪化水;煮饭和取暖用的柴禾也得到山下几十公里的地方去采运;一年四季很难吃上新鲜蔬菜,过往的司机从内地带点蔬菜上山,要不成了“干菜”,要不冻成“冰棒”。道班工人常常是“一勺豆瓣一顿饭,一把食盐一锅面”。由于长期缺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工人们常常嘴皮开裂,牙齿松动,指甲变软,头发脱落。高山气压低,水烧到76°C就沸腾了,饭菜都是夹生的,吃下去常闹肠胃病。业余生活也十分枯燥,收音机接收到的几乎全是杂音和噪音。山上没有电源,只能靠柴油机发电照明。几次安装的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不久就被狂风吹变了形而无法使用。晚上工人们只好围着火炉聊天,疲倦了,各自倒头便睡。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一般人连生存都很困难,而道班工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还要担负繁重的养护任务。陈德华常说,“解放军能在这里献身,把路修好,我们就能在这里生存,把路养好。”
提起雀儿山的路,陈德华总是特别兴奋,特别激动。哪里有陡坡、急弯,哪里有涵洞、堡坎,哪里最容易塌方,哪里存在着隐患,什么老虎嘴、石门坎、鬼招手、老一档,整个路况他都了如指掌。他曾对一个记者说:“只要一闭上眼睛,所管养的十公里路段就像放电影一样,全在头脑里,十分清楚。”每天睡觉躺在床上,陈德华都要想一想路。今天干了什么?明天要干什么?哪里的路段要整治?哪里的堡坎要维修?他都要认真思索一遍。
陈德华把“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路烂我耻、路好我荣”作为职业准则。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他带领全班同志,在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路段上,早出晚归,辛勤劳动。饿了,啃几口干硬的馒头;渴了,抓几把雪塞在嘴里。手冻僵了,吹上几口热气暖一暖,再接着干。
在雀儿山上养路,最头痛的是缺乏养护材料。山上只有石头,没有泥料。要在这十公里路段上加铺一次砂土,需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山下采运600车泥料,养护成本太高。陈德华提出就地取材,尽量利用岩缝中风化的沙土。由于石缝窄小,有时铁锹和其他工具无法用上,陈德华和工人们爬上山岩,伸手到岩石缝中一点点、一把把地掏。手上的老茧磨破了,鲜血渗进了沙土里,贴上胶布继续干。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陈德华和他的工友们将来之不易的泥土,一层又一层,铺在了长长的雪山公路上。
在雀儿山,适合养路的时间不足四个月,不下雪的日子只有几十天,被道班工人当成“黄金季节”。在这四个月里,五道班的工人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陈德华带领着工友们,黎明顶着星星就出发了,晚上披着月光才收工。在那些日子里,他们每天的劳动强度都达到了极限。但是,他们必须赶在黄金时间养好路,为漫长的冬季和全年畅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雀儿山路段的抗灾能力和通行能力,陈德华带领全班千方百计改造危险路段。雀儿山最艰难的是半山腰上的“老一档”,那段路虽然只有100多米,但岩高坡陡,弯急路窄,沉陷严重,汽车到了这里挂上一档,司机们还是战战兢兢,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人们把这里称为“老一档”,并说:“冬过雀儿山,如过鬼门关。”为了改造这段险路,陈德华带领全班人采取平整路面、加宽路基、降坡改弯、修筑挡墙等办法,苦战三十多天,并且常年观察,随时维修,终于把“老一档”改造成为放心路段。
这些年来,陈德华带领工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顽强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养护好了雀儿山的公路。他们先后改造危险路段57处,加宽路段19处,修筑挡墙2000米,累计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8000多立方米;每年清除坍方2500多立方米,清除冰雪50万立方米,五道班所管养的路段每年平均好路率都达到80%以上。人们都说:“雀儿山上的公路好,是五道班工人用汗水和生命换来的!”
生命禁区守护神
冬天的雀儿山就更令人恐怖,山上大雪纷飞,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悬崖,哪里是路面,到处一片死寂。严寒中只有五道班孤零零地在这里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几十年来,车祸连年不断。一旦出事,就是车毁人亡。所以,车到雀儿山垭口,驾驶员都提心吊胆,异常小心,遇到“风绞雪”的时候,更不敢贸然行动,束手无策。每到这样的紧急关头,陈德华就会出现在汽车前,挥着手,大声招呼司机:跟我来!他用自己的身躯作路标,一步一步地引导车辆过山。雪地里留下陈德华一串串深深的脚印,汽车在他的身后缓缓行进。几乎每天陈德华都要在雪地上,来来回回走走停停几个小时。衣服被雪水浸湿,寒风一吹,他的身子都快要变成一根冰柱了。但当一辆辆汽车安全通过雀儿山,一声声表示敬意的喇叭声响彻山谷的时候,陈德华忘掉了寒冷,感到由衷地高兴。
“断道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这是陈德华时常对大伙儿说的一句话。一旦出现险情,他总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劳累了一天的陈德华刚刚入睡,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几辆为昌都机场运送建筑材料的货车,被突然坍下的雪方挡住了去路。陈德华二话没说奔出房门,大声喊道:“兄弟们,快起来,又雪崩堵车了。”大伙象打仗一样,急忙拿起工具,跟着陈班长一头扎进风雪弥漫的夜色中。为了抢时间,他带头冒险抄近路从积雪覆盖的山坡滑下去。当大家出现在现场时,焦虑的司机们喜出望外。那天晚上,陈德华带领大家一口气干了七个多小时,终于将压断公路的积雪铲开一条通道,使汽车安全通过。大伙儿回到驻地时,太阳已照遍了雀儿山。大家精疲力竭,一躺上床就睡着了。陈班长冲了一碗糌粑吃下,又到公路上巡查去了。
尽管陈德华和工人们对雀儿山的道路进行了改造和精心养护,但仍不能解决冬季过山车辆会车阻塞的问题。往往是一台车抛锚,被堵的车上百辆,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改变雀儿山冬季行车难、事故多的状况,陈德华和道班工人经过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在雀儿山实行冬季交通管制,车辆单向放行,减少交通事故,确保公路畅通。这一合理化建议很快被采纳。1990年11月,经甘孜州政府批准,在雀儿山路段实行冬季交通管制。大家知道,交通管制不属于养路工的职责。但在这环境恶劣的雀儿山,由谁承担这个重任呢?陈德华和道班的同志们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挑起了交管重任。他担任了交管中最艰苦、最危险的道路防滑组长,带领大家推雪除雪,打冰防滑,排除道路险情,维护交通秩序,救助抛锚车辆,保障车辆安全过山。在陈德华和工友们的努力下,雀儿山冬季出车祸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自1991年实行交管以来,雀儿山上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降到了最低,连续多年雀儿山无翻车、无死亡、无事故、无纠纷,五道班受到了政府的嘉奖和社会各界的称颂。司机们都感慨地说:雀儿山的路危险,但雀儿山的人保险。
无私奉献情意浓
雀儿山上常有车辆抛锚、旅客受阻的情况。一些旅客出现高原反映,也常有人缺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遇上这种事,陈德华和五班的同志总是用热情和爱心,给他们送去温暖,为病人端茶送水,送衣送药。当接受过救助的人感谢他时,他总是平淡地说:“这没有什么,助人解难,是我们应该做的。”尽管雀儿山生活用水、烧柴都非常困难,日用生活品也来之不易,可是为了让过往的驾驶员和旅客有水喝、有饭吃,他们毫不吝啬。有人要住下,他们总是主动让房让铺,而他和工人们则抱件大衣睡在会议室,有时干脆坐在火炉旁烤火过夜。1996年寒冬,大雪造成堵车,一堵就是10多天,大量过往旅客滞留山上。为了避免有人冻伤饿坏,陈德华和道班工人把他们都接到道班内安顿。人们把道班所有的米面和食品吃光了,柴火也烧完了。陈德华为了让旅客取暖,最后将道班房的木地板都撬起来烧掉了。
有一次,西藏昌都工会的一辆货车抛锚,司机要急着去昌都取配件修车,但又不放心车上的货,便找到五道班求援。司机说:“各位好兄弟,我的车坏了,我要赶到昌都去取配件,但是我不放心这车上的货。你们能帮忙看守吗?”陈班长满口答应,他说:“你去吧。等你回来,保证车上的东西一样不少。”司机半信半疑地搭上过路车走了。陈班长扛起自己的铺盖卷,住进了那辆车的驾驶室。这一守,就守了整整六天。司机带着汽车配件回来,看见自己的一车货原封原样,感动得热泪盈眶,马上掏出一叠钱相送,陈德华却说什么也不肯收。
1990年3月的一个深夜,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一辆汽车坠下了山崖,3人当场死亡。陈德华得到消息,立即带领道班工人赶到六十多米深的谷底。面对血肉模糊的尸体,陈德华提出要把死者背到公路上去。大家看着血淋淋的尸体,都不愿意。陈德华沉重地说:“假如死的是你们的亲人,你们怕不怕?这些人是在我们管的路段上出事的,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说着,陈德华背起一具尸体,头也不回,艰难地向山上爬去。在陈德华的言行感染下,大伙也两人一组,背着死者向山上爬去。当大家精疲力竭地到达公路上时,每个人都又累又饿,头发和衣服上都结满了冰碴。陈德华看着四周荒凉的雪野,再看着三具遇难者的遗体,心里十分难受,对大伙说:“你们先回去休息吧,留下一个人同我守在这里,免得他们被狼吃掉。”大伙走了,他和留下的同志找来一些柴禾,升起一堆篝火,在刺骨的寒风中,忍着疲乏,忍着饥饿,守护了整整一个夜晚。后来,死者家属感动不已,在感谢信中说:“雀儿山道班工人救死扶伤的精神,令人十分崇敬,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今天,才能真正体现出人间的真情!”
还有一次,一位去西藏的同志病倒在雀儿山上,当时感到十分绝望。陈德华和五班同志们给了他精心的照料。端水送药,让他恢复了健康。临走时,这位同志眼含泪水,深情地说:“是你们救了我的命,今生今世,我永远也忘不了雀儿山上的护路人。”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五道班共安全护送过山车辆13万多辆(次),驾乘人员45万人(次),救助抛锚遇险车辆2100多辆(次)。人们都亲切地称陈德华和五道班工人是雀儿山的“铺路石”、“保护神”、“驾旅人员的亲人”。一位长期在藏区承揽工程的包工头万分感慨。他说:“雀儿山上太苦了!我从内地招来的工人,来了一批又一批,条件比雀儿山上好多了,他们都吃不下这份苦,受不了这份罪。五道班的工人,在这个地方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真的了不起!”他还说:“他们的工资也不高。如果他们救一个人,拖一辆车,都接受报酬的话,个个都有上万元的收入,早就发财了,可他们什么也不要,我打心眼里佩服。”
心中唯独没自己
陈德华把全身心都献给了雀儿山道班,可他唯独不顾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道班。他曾三次推迟了婚期,33岁才结婚。他有假期,可很少回家,20个年头,只在家过了三次春节,家有年迈多病的父亲,他都顾不上探视照顾。连他亲生的儿子,都因为见面时间太少,显得十分陌生。
五道班补充了好几批新工人,都因不能适应山上的气候调走了。陈德华就让在山下工作的妹妹陈久英到五道班工作。这样,陈久英成了五道班唯一的女职工。连很多藏族同志都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让自己的亲妹妹去受这份罪,说是放在他们身上,怎么也不能接受。
2001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和交通部的领导到雀儿山看望陈德华和五道班的工人,看到道班工人们的艰辛,建议把五道班搬到低一点的地方。陈德华却说:“我们住低一点,氧气多些,条件好些,这当然好。可是,车过山顶一旦被困住了,连报信都没办法,十分危险。我们苦点没啥,还是等隧道打通了再下山吧。”在省委领导的关心下,省交通厅拨给五道班一辆生活用车,可陈德华看见通县油路建设用车紧张,又主动将车交给了通县油路工程使用。
陈德华25岁上雀儿山,至今已经是45岁的人了,在雀儿山工作了整整二十年,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祖国的养路事业,奉献给了来来往往的驾乘人员。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认真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于陈德华同志做出了突出贡献,党和政府授予他应有的荣誉。1991年以来,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曾多次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众多的荣誉面前,陈德华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依然是那样朴实无华。他从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领导问他需要什么,他所提出的要求都是有关道班,有关317国道线,有关德格县的事。他身患严重的胃病、风湿等疾病,组织上关心他,在他担任甘孜县公路分局工会主席之后,多次让他下山工作。陈德华却表示,雀儿山隧道不打通,他就不准备下山。
这就是陈德华!平凡质朴得象一粒普通的铺路石,在高高的雀儿山上,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辉。
(报告人: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李书明)
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二 ——我们的好班长陈德华
我是陈德华同志的工友,今天,我受我们雀儿山五道班全体工友们的委托,向大家讲讲陈德华班长的先进事迹。其实我们陈班长在雀儿山上干了二十年,他的优秀事迹多得数不清,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今天我就讲一讲我们一起生活的感受。
我们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雀儿山上。要知道,偶尔到海拔几千米的高原观光一下,也许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和享受。但要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地方长期驻扎,维护公路,可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里生存就已经是非常艰难了,再加上每天还要干繁重的体力活动,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们班现在有12个工友,除了陈班长和他的妹妹陈久英是当地的藏族同胞,其他人都来自内地,当初听说要到雀儿山工作,每个人都曾经兴奋过,有对高原的神秘向往,也慕雀儿山五道班的鼎鼎大名。可是,当我们到了山上才知道,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远不是人们想象得那么生动和有趣。
刚到雀儿山上的时候,最初的考验就是高山反应。这里海拔高,严重缺氧,刚来的人都胸口闷得慌,喉咙里好像堵着东西,出气容易吸气难,走几步就要喘大气。接下来是高原紫外线的折磨,没有几天,脸上、手上都晒得红肿脱皮,起水泡,每个人都要脱几层皮,脸色黑的和非洲人差不多。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狂风、飞沙、暴雨、冰雹,随时都在突然袭击。长年累月喝的是雪水,吃的是冻菜和干菜,烧柴要到几十公里外去采运,饭菜经常是夹生的。在雀儿山住久了,人会被折磨得变形。
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头发脱落了,牙齿松动了,关节肿了,话也不爱说了,一个个就像小老头一样。当年,有一个工友刚上山的时候,见到陈德华就喊叔叔,把陈德华喊得很不好意思,因为那时他才上山两年,刚刚27岁。
有些青工到了山上,看到严酷的现实以后,开始被吓倒了,这时候,往往是陈德华不多言不多语地用行动感染着大家。
当我们知道了陈班长当年上山的过程,我们才了解了他的为人。陈德华常常说:“按照藏族民间的说法:修桥铺路,积善成德。我是‘道班’的后代,我应该把善事做到底。”
陈德华是1988年当上雀儿山五道班班长的。第二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搞好工作,陈德华除了学习管理和养路技术外,还要认真学习汉语。他是一个爱思索的人,经常把一些想法交给大家讨论。在劳动安排上,陈班长总是把苦、累、危的活儿留给自己;在管理分配上,凡是有什么好处,陈班长总是先让给同伴,自己最后再说。
我们这个道班是在远离上级组织两百公里的高山上独立执行任务。陈班长为了帮助大家增强对这条川藏公路的感情,每年都要带领全班同志为修建这条公路和养护这条公路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扫墓,他还经常请退休的老班长、老工人给大家讲传统,讲经验。
在陈班长言行的感召下,我们大多数青工都安下心来,留在了雀儿山上,有的一干就是十多年。在雀儿山这荒山秃岭的地方,最缺乏的是人气。过往的客车上有旅客,大家稀奇得不得了,工会来放录像我们就象过节一样高兴。平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一身泥土一身汗地回到宿舍,人们只能咀嚼各自的孤独。有时候,对着大山大吼几声,听着自己的回声在山谷里回荡,回声过后,世界又陷入一片死寂,或者只有狂风呼啸的声音。
雀儿山上除了孤寂,还有寒冷。一年的冰冻期有八九个月,最低气温零下40度。五道班的宿舍经常被雪埋住,严寒把房基都冻得易位变形了。夜里取暖也驱不走寒冷,我们裹着几床被子睡觉,有时身上的被子也会罩上一层冰霜。白天,手冻僵了,抓一把雪搓搓解冻;身上冷的受不了了,喝上几口白酒驱驱寒气。每一位工友都有被冻伤的经历。我们最难忘的是陈班长一次差点没有被冻死在山上。
那是1991年4月7日早晨,雀儿山路段按照陈班长的建议实施冬季交通管制的第一年,距交管结束时间只有23天了。那天早晨,天上大雪飞舞,整个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哪是道路哪是悬崖。司机们望山生畏,谁也不敢驾车过山。这时,一阵轰鸣的马达声传来,陈班长带着推雪机推雪来了。当时能见度很低,2米开外就是一片耀眼的白光。机车只能跟着感觉走,冒然行动随时都很危险。
为了不让这场大雪封住雀儿山,象往常一样,跟机作业的陈班长跳下推雪机,取过方钯倒过来作拐仗,从容地走到车前,以自己的身躯作路标,喊声“跟我来”,便踏着雪路,艰难地引导着机车前进。风卷着雪花钻进脖子,化成冰水流进衣服里,陈班长冷得浑身直打颤。大家见到他实在受罪,要替换他。陈班长却说自己在高原长大,身子骨结实,冻一冻没什么大问题。结果他在雪地里一走就是3个小时,浑身上下简直就成了一个冰人。一条雪路在他身后出现,一辆辆汽车跟着他安全地通过了雀儿山路段,每一位司机都按响喇叭向陈班长致敬。
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陈班长走不动了,连忙停下推雪机跑上前去,只见他眉毛胡子上都挂满了冰霜,嘴唇和脸色已经冻乌了。我们使劲喊“陈班长”。他只是眨眨眼,艰难地用手指指嘴,却说不出话来。我们吓坏了,立即七手八脚把他弄上推雪机,开足马力把他送回班上。他的手脚都僵硬了,衣裤冻在身上脱不下来,只好用剪刀剪开。我们看见他的整条腿都冻乌了,手摸上去就跟冰块一样,如不赶快想办法,这条腿可就保不住了。大家立即撮来一大堆雪,没命的给他搓身子,又是灌白酒,又是煮生姜辣椒红糖水给他喝。时间过了很久,陈班长才颤抖着嘴唇说出话来:“有点痛”。大家听着他的话,看着他的腿有了知觉,人们激动得都哭了。
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严格管理的一面,陈班长还有一个铁汉柔情的好心肠。在雀儿山上生活,最缺乏的是新鲜蔬菜。我们往往是“一勺豆瓣一顿饭、一把盐巴一锅面”。我们道班工人关节肿大,脸色黑红,皮肤粗糙。大家说,反正远离都市,只要老婆不嫌,没人说三道四;没有结婚的小伙子说,嫌我的不要,要我的不嫌。当陈班长听到这些话时心里非常难受!他经常托人从家里带些有营养的东西上山,父母种的菜很多都被他带上山来。他还尝试着在山上种菜,但失败了。他又买回来几只母鸡,想让它们下蛋给大家改善伙食。可是带上山的大鸡,却养成了小鸡,而且不会下蛋。原来雀儿山上,除了人能活下来,其他有生命的东西活不下去。
陈班长和过路的司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经常司机带一些蔬菜和副食品给大家改善伙食。他每次到外面出差、开会回来,总忘不了带些鲜菜和鲜肉回来分给大家。一次,我们被饭桌上的一盆红烧鱼感动了。我们知道,藏族同胞有不吃鱼的规矩,可是,陈班长为了给同志们增加营养,托兄弟道班打了些鱼给大家吃。他自己却在一边吃着自己的糌粑。
雀儿山高,雀儿山险,这里离天近,离死神也近。这里行车走路都会遇到危险。陈班长领着我们,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死难的场面,时时都在强化着我们的安全意识和对死的感受,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尽管这样,死神依旧不时来叩门。半夜里被司机旅客那凄切的呼救声从热被窝里“拉”起来的次数,班长可是最多的;遇险差点送命的事,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回。吃苦受累的事,班长总是冲在前面,就是当了劳模以后,也一样忘命的干。
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伤心的一幕。一次,道班的青年推雪机手熊寿伟下山取配件,在他该回来的时候,翻车的消息传来了。陈班长闻讯心里一惊,冲出房门就抄近路滑雪来到出事现场。看到小熊血淋淋的躯体,他抱起来就往道班跑,边跑边呼喊着熊寿伟的名字。可是伤势太重,小熊牺牲了。陈班长这位从来不流泪的藏族汉子,热泪滚滚而出,滴在小熊满脸血迹的脸上,他一把一把的捧起白雪,把小熊的尸体覆盖起来。七天七夜的时间里,陈班长一放下工作就坐守在小熊的尸体旁边,默默的超度着小熊的亡灵。大家劝慰他,这件事他没有责任。他却红着眼睛说:“我是班长,对每个工友的生命都有责任,我无法向小熊的妻子和父母交待啊!”那种深深的自责,折磨了陈班长很长时间。
陈班长经常对我们讲,在这荒无人烟的雀儿山上,我们五道班的职责不仅是养护公路,我们还要为过往的司机旅客多付出爱心。每当遇到险情,我们就是过往旅客和司机们的主心骨;有我们在,遇险的人们就会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情。因此,我们经常把道班当成客人们的车站、供应站、食堂、医院和旅馆。在陈班长的带领下,我们都成了服务员、卫生员、炊事员和机修工。陈班长对我们的要求是“断道就是命令,抢险就是战斗,服务就是责任,人人都有义务!”
1996年元月,石渠和德格遭受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雪,两县十多万群众和上万头牲畜遭灾。政府调集了大量救灾物质运往灾区。当时的气温零下40多度,山上哈气成霜、滴水成冰。抢险工作十分艰巨,日以继夜,工人们都累坏了。陈班长让其他人轮流休息,自己却在推雪机里干了整整五天。渴了,抓把雪水塞进嘴里;饿了,用雪捏砣糌粑吞下肚去;困得实在熬不住了,裹着大衣打个盹。过往的驾旅人员,看到他那么拼命,都把自己带的干粮和香烟往他的驾驶室里塞。一辆客车上的旅客议论说:“象这样拼命工作的人,应该是劳动模范哪。”司机回头对大家说:“人家陈班长早就是劳模了,还是国家级劳模呢!”一位小伙子不相信“这么个鬼地方会有全国劳模?我得下车看看。”当他看到此时的陈班长,人已经累得疲惫不堪,又黑又瘦,两眼布满了血丝,胡子拉碴不成人样,小伙子感慨地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玩命的人,真不愧是全国劳模!”
陈班长以他优秀品质把我们团结在他的周围。我和很多工友都和陈班长一起战斗了多年,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好多工友被调到其他道班,有的还在别的道班当上了班长,都愿意回到雀儿山上。有位叫张荷的工友,曾还到大城市体验了一段时间的城市繁华,最后还是回到了雀儿山。
陈德华同志,不仅是我们可敬可爱的班长,也是我们生活上的好兄长。有陈班长这样的楷模带领我们,我们心甘情愿在这雪域高原上奉献自己,无怨无悔。
(报告人:雀儿山五道班副班长宋文学)
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三——雪峰邮路保护神
我来自甘孜州邮政局甘孜邮运分局。在我们单位邮车驾驶员中,提起雀儿山五道班及其班长陈德华,人们都会伸出大姆指赞不绝口。在我们心中,他是雪域高原顶天立地的汉子,也是满腔热情关爱众生的保护神。我们把这样一个凡人说成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只有在雀儿山这样的环境中经历过一次次艰难险阻,受到过一次次无私救助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
作为被藏族人民誉为雪山顶上的鸿雁的邮运职工,鸿雁传书是我们的职责。藏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亲情传递、信息交流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邮路的畅通。雀儿山海拔6000多米,山高路险,每年8个月的风雪季节里除了狂风就是冰雪,剩下的季节又经常会遇到大风暴雨和泥石流。
当我们的车辆在雪坑里无奈地挣扎时,当我们的车辆在冰坡上打滑时,当我们在漫漫的长夜里大声呼救时,当我们在零下几十度的气温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的艰难时刻,是陈德华带着他的战友象生命之神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只要一看到他们,我们就知道有救了,身上竟会重新有了力气。
几十年的日子里,没有谁能说得出雀儿山五道班的师傅们曾救助过多少行人、旅客,也没有人能记得他们帮助过多少过往的车辆。每一个人所能讲述的只是自己一次次亲身经历的故事;而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会让人感动不已。常年往返于川藏公路的司机都知道:雀儿山上的路危险,雀儿山上的人保险。
我们邮车驾驶员们,常年在雪域高原奔波,工作十分艰苦,然而大家看到陈德华和道班工人们更艰苦。我们是路过生命禁区,他们是扎根生命禁区。我们无不为他们的精神、为他们的品格所折服。他们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是精神的力量。以陈德华为代表的“雀儿山精神”是飘扬在我们高原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邮政车驾驶员李现军,在甘孜邮政运输分局开了十八年的车,年复一年地穿越雀儿山。1998年12月的一天,李现军执行邮运任务又上了路,来到雀儿山脚时突然下起了大雪。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车就越走越慢。快要到山顶时,天已经黑尽了。尽管李师傅非常小心,可是就在他快要到山顶时,他的车还是滑进了路边的沟里。他只好到五道班去求救。冰封雪冻,李师傅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里艰难行走,空气稀薄,再加上又饿又累,直到凌晨三点多钟,李师傅才走到五道班门前。他把陈德华从睡梦中叫醒,陈德华一见李师傅冻得快要僵了,二话没说,先把李师傅拉进了留着他体温的热被窝里,让李师傅先暖暖身子,然后又拿出吃的,端上热茶,让李师傅尽快恢复体力。他自己再去把其他的工友都叫了起来。当陈德华一行人赶到出事地点,已是凌晨四点钟,快天亮的时间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气温已降到零下四十多度。陈德华一头钻进汽车底下打千斤顶,其他人就忙着铲雪打冰,他们的脸上、眉毛上都挂满了冰碴,他们的手和脸上被冰雪划破了,血从他们的伤口上浸出来,和冰雪冻在一起。由于找不到用来垫车轮的石头,陈德华师傅竟脱下了身上的皮衣垫在了车轮下边。李师傅含着热泪发动了汽车,陈德华带着其他工友们用力地推车,一次、两次,不知经过多少次,汽车终于被他们推上了公路。陈德华的皮衣被碾得不像样子。要知道,在这雪域高原,皮衣可是他们挡风御寒的生存必需品。
有一天,邮车驾驶员冲多吉驱车行进到雀儿山半山上,被雪困住了,向前不见路,也没有办法后退。冲多吉忧心如焚,又想不出办法来。正在他绝望不安的时候,陈德华驾驶着推雪机来了,他先关切地给冲多吉倒上一杯热茶,安慰冲多吉说:“别着急,有我们哩。”端着这杯热水,冲多吉感动了。在冰天雪地被困上几个小时,一杯热水,几口热饭会迅速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陈德华虽然平时言语不多,可是他却是一个热心细致的人,在他的推雪机驾驶室里总是带着一瓶热水,许多时候,推雪机的发动机盖上常常放着一个饭盒,饭盒里有时是热乎乎的面条,有时是热腾腾的米饭,凭借发动机的热量保温。在这条路上跑的驾驶员们说:“陈德华最了解我们这些被困在公路上的人,他的一杯热茶,一碗面条带给我们这些人的是生还的希望。”
陈德华安慰冲多吉几句后,就驾驶着推雪机在前面开路。狂暴的寒风夹着雪团迎面扑来,雪团把推雪机的挡风玻璃遮严实了。刮雨器根本不起作用,在推雪机驾驶室里看不清前面的情况,陈德华就探出身来看着前面推雪。一会儿,他就变成了一个雪人。可他一声不吭地向前推着雪,直到把冲多吉送离险境。分别时,冲多吉拉着陈德华的手,说不出话来,只有泪流满面„„
在我们运输队,每个司机都有着被陈德华救险的经历和动人的故事。邮车驾驶员郭正春被突然到来的泥石流堵在进退两难的悬崖边时;驾驶员崔建成被从山坡上崩溃下来的冰块、积雪围困在一段险路上时;驾驶员德嘎的汽车正在厚达两尺的积雪中挣扎时„„陈德华来了,陈德华给他们带来了温暖,让他们脱离了危险,陈德华和他带领的五道班就是平安的象征,就是来往车辆、行人们安全通过雀儿山的保护神!
受过陈德华救助的不止是邮车。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就亲眼目睹了陈德华帮助其他人的感人场面。那是2 0 0 0年春节前几天,许多藏汉群众要赶回家团圆,西藏昌都地区的许多物资需要及时运达。当时雀儿山过往的车辆比较多。可是由于突降大雪,先是有几辆车在路上打滑,后来有两辆车掉在了路沟里,一下子就让几十辆车堵在了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山腰雪路里。里面还有三辆客车,一百多人在山上又冷又饿,旅客中好多妇女、小孩高山反应严重。
跟以往一样,在灾难降临的关头,陈德华和他的战友们出现了,所不同的是在这支队伍里,还多了陈德华的妻子和他的妹妹,因为陈德华不能下山过春节,亲人们只好上山来同他团圆。陈德华把自己家里准备过年的米、面、肉、菜都拿了出来,煮好了运到被困的旅客、驾驶员面前,一碗碗地捧到大家手里。大雪封山,山上的食物本来就不太多,大家都不忍心吃。可陈德华真诚地一再劝大家:“吃一点,要吃一点东西才顶得住山上的风寒„„”
雀儿山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巨碑,上面镌刻着,陈德华和雀儿山五道班为维护川藏公路畅通,所创下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业绩;雀儿山弯弯曲曲的路上洒满了陈德华他们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用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写成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用他们高尚的品格演绎的。雀儿山五道班是一面旗帜,陈德华就是举旗的人,他以无私的奉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报告人:甘孜邮政分局职工生龙降措)
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四——我为有个好丈夫而自豪
我叫降拥志玛,是陈德华的妻子。我是甘孜师范学校毕业的,现在在德格县城关小学当藏文老师。作为德华的妻子,我最了解他了。今天,他能够从一个普通劳动者,走上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报告会,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和骄傲。
我和德华是从小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我们家乡是个贫困的农牧区,德华从小就是一个话语不多,但敢作敢为的孩子。他小的时候一直想当一个解放军,想当一个董存瑞、黄继光一样的英雄。当年他爸爸退休的时候,希望他接自己的班,当一个川藏线上的道班工人。他听从了爸爸的安排。
自从德华上了雀儿山,我就很关心他的成长。结果,他象小时候一样干事认真、好强,几年的时间里就干出了成绩,还当上了有名的雀儿山五道班的班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9年,我和陈德华明确了恋爱关系。当时德华在雀儿山上工作,我在德格县汪布顶乡小学当藏文教师。汪布顶乡距离德格县70多公里,不通公路,所以我们恋爱时也很少见面。1991年初,德华已经32岁了,我给德华写信说:两人年纪都不小了,两家的老人都着急了,回来把婚事办了吧!结果等了几天才收到他的回信,说实行交通管制第一年,山上的事情多、工作忙,建议推迟婚期。这已经是第三次推迟结婚日期了。到了1991年底,德华来信说要抽时间回家办婚事,但婚事必须从简,吃顿饭就可以了。到最后,我们俩人也没有正式举行过一次象样的婚礼。按照我们藏族的习惯,婚礼那一天,新娘子要穿上华丽的藏族服饰,身上带满首饰,举行隆重的典礼。我没有经历过,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结婚那天,我是从汪布顶乡骑马走了一天赶到德格县城的,和德华家里人吃了一顿饭就算结婚了。结婚第三天,德华就提出要返回雀儿山。临走时他说:“志玛,这几年,你还没有嫁给我就让你吃了不少苦,今后有机会我一定加倍报答你。”
结婚以后,我们有了孩子。当年11月份生儿子的前几天,德华把我送到县医院就赶回雀儿山道班去了。不巧的是,医院诊断说遇到难产要剖腹产。我真是遇到了生死煎熬。我很害怕,那时候多么希望孩子的爸爸在身边拿个主意。当时我心里也很矛盾,我开始不想通知德华。和他家里人商量以后,还是通知了他。德华匆匆地赶到县医院,不住地说:“不怕、不怕,有我呢。”偏巧这时候,甘孜养路段来电报通知德华去开党员大会。德华是一个最听组织的话、不讲任何价钱的人。看到他手拿电报坐立不安的样子,我只好说,你去开会吧,我身边有其他亲人照顾,你就放心吧。第二天,德华赶到200多公里外的甘孜养路段开会去了。这一天我也进了手术室。孩子总算生下来了,我也从鬼门关上走了过来。当医生把孩子抱到我身边的时候,看到儿子长得和他爸爸很像,我就想,如果德华在身边,看到我们母子平安就好了。生下孩子三天以后,德华才赶到医院来。看见我和儿子都很平安,德华说,他好担心啊。接着他蹲下身子逗儿子,逗着逗着,眼泪就流了出来。看到儿子他爸爸疲倦不堪的样子,想到我生孩子的痛苦、孤独和无奈,当时我的眼泪也控制不住地就流了下来。医生劝慰我们说:“别人家生儿子是高兴的事,怎么你们两个哭成这个样子?赶快高兴起来”。说得德华很不好意思。我了解德华,我没有埋怨和责怪他。这时候的他也是一副关切和内疚的样子,既有看到儿子的喜悦,也有对不起我的尴尬。我知道他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我再责备,他就更是手足无措了。我只好什么也没说。五天以后,我和儿子出院了,德华作了些安排就回山上传达会议精神去了。
我和德华结婚的时候,仍在一个乡村小学教书,那是一个不通公路的牧区,德华因为工作忙,又担任雀儿山五道班班长,因此,我就不指望着他到我这里来看我了。道班工人每年有一个月的休假,养路组冬天可以回家,推雪机组夏天可以回家,可是德华是班长,他夏天养路,冬天推雪,基本上不休假。就是偶尔回家看看,都是勿勿忙忙的。住上一天,就急着回山上去。每到学校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我就背上孩子去雀儿山上看他。
这些年来,德华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十多年来,我一个人照顾孩子,照顾老人,还要忙着学校里的工作,常常遇到孤独无助的困难。特别是在汪布顶小学教书的时候,日子过得太苦了。儿子太小,我要备课、教书、批改作业,还要取水、烧火做饭,自已赶着马驮木柴。白天我上课的时候,就用我们藏族家里支火盆的木框子把儿子圈起来,每节课间休息,就赶快到对面的宿舍看儿子。有一天,我看到儿子把自已屙出的屎抓到嘴里吃。我抱着幼小的孩子一边洗着他手上、脸上和身上的粪便,一边呜呜的哭泣。我没有奶水,儿子小的时候就给他喂面条,结果把儿子喂伤了,至今儿子都不吃面条。那个时候看到其他的家里夫妻两个互相帮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过小日子,我常常流眼泪。孩子2岁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带他上雀儿山看爸爸。那是1995年的一月份,天寒地冻,我背着儿子骑马走了一天。半路上孩子饿得哭,我到一个牧民家里要了点牛奶喂他,才止住了孩子的哭声。我在山下搭上路过的货车才到了山上。当时道班的住房还很差,也不通电话。我们娘俩去的时候,德华不知道。德华当天刚刚巡路回来,一推开道班的门看到我带儿子上山来了,高兴地一把抱过儿子说:“快喊我、快喊我。”孩子害怕地往后躲,躲不开了,就怯生生地小声叫了一声“叔叔”。我当时发现德华的内心很痛苦,眼泪在他的眼框里打转。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忍不住哭了起来。平时在家里我经常指着照片告诉他这是爸爸,可没想到他见了面会不认识爸爸。第一次在山上住了20多天,孩子一直都不喊他爸爸。由于德华在雀儿山上工作,那里条件艰苦,人长得老气,他又爱留着一个大胡子,加上一年只能见上三、四回面,我儿子在5岁以前一直都惧怕他这个当爸爸的。儿子四岁时候的一次寒假带孩子上山,德华带孩子在山上转,堆雪人,儿子玩得可高兴了。德华高兴地带儿子回道班,我发现儿子喊爸爸了。我心里真高兴,也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转过身子偷偷地擦眼泪。后来,德华就利用有限的见面机会千方百计地和儿子联络感情。到北京、成都开会回来,他要花钱买些在我们这个地方属于贵重的飞机、遥控汽车、电动枪等等玩具哄儿子。现在我们的儿子扎西翁秀10岁了,一见到他爸爸就跑过去抱住不放,父子俩可亲热了。儿子也知道他爸爸是全国劳动模范,在学校里也很光荣和自豪。
我和德华两地分居距离太远,可是德华的面子浅,又从来不好意思对组织提出个人的要求。1996年,组织上主动把我调动到了现在的学校工作。这个学校在县里面,距离雀儿山近,他下山办事,我上山探亲都方便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回家团圆的节日,汉族和藏族群众都很重视。可是对于雀儿山道班来说,春节前夕是高原上暴风雪最猛烈的时候,也是川藏线上运输节日物资任务重,旅客回家团聚客运量大的时候。德华他们遇到春节,抢险救灾保安全的责任特别大。因此,遇到春节,我是不指望德华下山的。德华上雀儿山的二十年来,在山下家里过节的时候仅仅三次,还都是在那一年冬季遇到干冻季节,山上雪小一些,他才敢回家。于是,大多数时候,都是我带孩子上山去和他团圆。道班的工友们对我都很好,我也给道班的兄弟洗衣服、做饭,帮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年我带上儿子和德华的妹妹上山去和他一起过春节,偏偏遇到了山上暴风雪蹋方。上百辆车被堵在山上。德华和工友们以及我们家属们都加入了抢险救灾、为旅客服务的行列。堵车的两天时间里,道班工友们准备过冬的柴烧完了,连房子里的地板都撬下来烧了。吃的东西也都拿出来给旅客们吃了。后来路抢通了,旅客们感激地离开了道班。结果,我们带上山准备和德华一起过春节的吃的东西也没有剩下什么了。
德华的一家都是好人,他的爸爸也是老道班工人,今年80多岁了,由于长年在雀儿山工作,年纪大了,肺心病很重,可是他支持德华在山上工作。1998年,雀儿山缺人手,有几个内地来的小青年都受不了那里的气候,德华就提出他妹妹是当地藏族身体好,可以把在德格县城附近工作的妹妹调上山。德华的妹妹也表示要到山上去照顾哥哥的生活。德华的爸爸嘱咐妹妹要象哥哥学习,在雀儿山上扎根。德华她妹妹25岁就到雀儿山上去了。现在已经在山上干了5年了。德华年老多病的父母就靠我们在家的弟弟妹妹们照顾了。虽然德华和他妹妹都在雀儿山上,不能在家照顾父母,但是我理解他、支持他。我们俩个人感情深得很。结婚11年来,我们没有吵过架、红过脸。我有苦有难,我自己装在心里。我知道他过得也很艰苦,也很孤独,他也是自己把苦和难装在心里。德华曾经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虽然咱们藏族人能吃苦,你却是最能吃苦的女人。一个女人做到这个地步真不容易。我照顾不了你,倒是你常到山上来看我,还要照顾我的父母,我这一生,真对不起你。”他这两年一直对我说,我生孩子以后吃了很多苦,落下了一身的病,他总想找机会带我到州里、省里检查身体,看看病。虽然两年来,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只要他有这样的想法和念头,我就知足了。
我们俩个在一起说话,除了父母、孩子,就说他那条路,什么“老一挡”、“鬼招手”,哪里要修堡坎,哪个工友家里有困难等等。德华在山上出过的一些大危险从来不和我说,只是报喜不报忧。有些危险的事情我还是通过事迹报告知道的。他说得轻松,我听得害怕。特别是每到冬季,天气有变化,下大雪的日子,我特别担心德华的安全。山上不通电话,就经常互相通口信,让过往的司机报平安。我知道在雀儿山上工作很危险。德华的年纪一天天大了,他干起活来又很卖命。我曾劝过他,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开推雪机太危险,小心一点,能少开就少开点。可是他说,我不开别人就要开,我怎么能把危险推给弟兄们?他还对我说,咱们都是德格人,每年还有三、四次团聚的日子。班里的工友们有的家在重庆、内江、雅安、简阳。内地的汉族同志每年只能回家探亲一次,他们两地分居的生活比我们还苦。我们应该多体谅他们。德华还说,如果他光荣牺牲了,组织上会照顾安排好儿子和我的生活。他越说得轻松,我的心里越难受。
背着他我不知道偷偷地哭了多少回。不过我知道,按照我们藏族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修桥铺路、助人为乐是行善积德,我们都愿意为别人做些好事。
我也知道,从中央、省上到州里、县上,各级组织都关心和帮助着雀儿山道班,道班的生活、生产条件这几年有了很大改善,雀儿山道路改造规划也提上了日程,德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会日益改善的。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理解、关心德华的工作。我也希望尽快发展交通事业,使我们的道班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赶上时代的步伐。
(报告人:陈德华的妻子降拥志玛)
陈德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之五——德格人民的好儿子
我们甘孜州德格县地处四川省的西北角,与西藏自治区隔江相望。德格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就座落在这里,德格还是藏民族英雄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王的故乡。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德格不断地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时代英雄,德格人民的好儿子陈德华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二十年如一日,带领雀儿山五道班的工人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川藏公路雀儿山路段养路护路,救助过往旅客和驾驶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他不愧是一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
317国道是我们这个地区乃至西藏昌都地区主要的交通动脉。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高高地矗立在德格县的中部,川藏公路从海拔5050米的高度翻越雀儿山,像一根纽带,把德格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
这条路是当年解放军18军的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当时每修几百米就有一个战士牺牲,而川藏线上最险要的雀儿山路段牺牲的同志就更多了。正是有了这条路西藏人民才告别了农奴制社会,迎来了翻身解放。这条路还是我们全县和昌都地区九个县共六十万各族人民的生命之路。我们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它来运输。这条路更是民族团结之路。我们这里各民族人民通商往来、探亲访友、维护稳定都离不开这条路。
如果雀儿山公路不能畅通,317国道线就会断道,我们德格和外界的联系就会隔绝,人们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1994年的冬季,雀儿山上和平常一样降了一场大雪。但是,当时五道班的推雪机由于长时间扫雪清障,机械出了故障,道路因此而阻塞。在这几天时间里,德格县城就出现了粮食和蔬菜等物资的紧缺、物价上涨的紧张情况,有些商品的价格一下涨了30%,干部群众人心惶惶。因此,我们把这条路视为生命线,把雀儿山的道路畅通看得特别重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发展传统的农牧业,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而且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树立、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加大与国内外的交流、联系,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条公路的畅通。
但由于这条路是当年抢修出来的,加上自然条件十分险恶,因而路况很差,需要有人在山上常年维护才能保证畅通。道班工人们50年来一直在“生命禁区”雀儿山上,一代又一代,默默无闻地干着修路护路,行善积德的好事。其中干得最长、贡献最大的,就是陈德华同志。二十年的时间,他把自己的全部青春献给了这条公路。
陈德华深知保证雀儿山道路畅通的重要性,豁出命来养好路。由于陈德华和雀儿山五道班工人们的努力,保障了川藏公路的畅通,为德格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6年元月,石渠县和德格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雪灾,两县10多万群众和上百万牲畜危在旦夕。党和政府组织了大量救灾物资运往灾区。在危急的时刻,陈德华为了保障雀儿山的道路畅通,在推雪机的驾驶室里连续干了五天五夜。渴了,吞一口雪;饿了,吃一口糌粑;困了,打一个盹。保证了雀儿山路段的始终畅通。当时我们的县委领导们得知此事深为感动,县委书记专程赶到雀儿山上慰问陈德华和道班工人们。他拉着陈德华的手动情地说:“在这人民群众遇到天灾的时刻,317国道就是我们德格的救命线。有你这个劳模在这里领头,我们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就放心,全县的老百姓都感谢你啊。”
我们德格的干部、群众们,一提到陈德华,都会竖起拇指,对他赞不绝口。人们说:“川藏公路三千里,雀儿山最高最险,五道班工人最苦最累,陈德华最坚强最热心。”
1992年5月的一天,陈德华和工人们正在养护作业,突然看到一辆装满木材的卡车因为装得太多,加之那天积雪融化以后路上太滑,眼看着就靠到了路基的边缘,只差一点就会坠下山崖。陈德华赶紧叫上工友们跑过去抢险。他二话不说就爬到已经倾斜的卡车上,一根一根地把木料卸下来,大家齐心协力地把卡车推离险境,然后又主动帮助司机把木料一根一根地装回汽车。干完这些活,大家都已累得气喘吁吁了。那个司机十分感激,掏出一沓钱来递给陈德华,陈德华婉言谢绝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钱不能收你的。”
西藏昌运三队的汉族司机王文智,说起陈德华就不住地称赞。他说:“我在川藏317线上开了20多年车,最让我佩服的人就是陈德华。一次天寒地冻,下着大雪,雀儿山两边堵满了车,进退两难,全靠陈德华推雪疏导车辆。他已经好几天没休息了。由于人太多,带的食物都吃完了。道班工人们在陈德华的动员下,把仅存的一些食物也拿出来分给大家吃了。我看到陈德华全身是雪,还走到每辆车去问车上有没有小孩?需不需要救助?他到我的车旁时,敲我的车门,提醒我睡着后要小心感冒。他的热心让好多人都感动。”
有一次山上雪崩,一辆路过的货车被埋在雪里。陈德华在现场没看到司机,心想不好,得赶紧救人。于是他开着推雪机来到现场,猛听一声巨响,又一次雪崩发生了。10多吨的推雪机被垮下来的雪层一下子顶到悬崖边上,好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多亏了陈德华长年推雪练就的过硬驾驶技术,推雪机才安全倒回了路上。陈德华带领大家,爬到那辆被掩埋的车顶上,拼命地刨雪,要抢在死神之前救出那个司机。当汽车驾驶室露出来的时候,陈德华砸碎车窗,不顾碎玻璃会刺伤自己,探进身子去抱出已经昏迷的驾驶员,又赶快做人工呼吸。过了一会儿,那个司机慢慢地睁开眼睛,左看看,右看看,闹明白了怎么回事情以后,突然挣扎着爬起来跪在陈德华面前,哽咽着说:“救命恩人啊!”
陈德华在雀儿山上20多年,助人为乐的好事不知做了多少。山上用的水,是他们用架着大锅烧起柴禾一点一点融雪化来的。为了节约,自己人平常都要限量使用。可是见到过往的司机,他们都要问一声:“师傅要不要水?”高原雪光反射容易刺伤眼睛,得雪盲病。陈德华专门准备了一些眼药水给过路的旅客预备着,还准备了几副防雪眼镜,看到有的司机没带就送给他。遇到抛锚车辆的司机和随行人员处于困境,就把他们安排到五道班住宿,又安排班内职工轮流为他们守车,不要分文报酬,还帮助他们联系购买配件,帮助司机修车。一位路过的老同志病倒在雀儿山上,陈德华为他熬汤送药,悉心照料,临别的时候,那个老同志动情地说:“若不是遇到你们,我这把老骨头只有丢在这雪山上了。”一个女记者傍晚的时候在山上突然发生高原反应,当时没有路过的汽车了,陈德华和工友们就赶紧轮流背着她往山下跑,送到十公里以外的低海拔道班去,使女记者及时缓过气来,避免了危险发生。德格县寄宿制小学教学经费困难,没有钱租车为学生食堂购买粮食,陈德华听说后主动与学校联系,利用道班到甘孜县购买食品的机会为小学代购粮食。这样既让学校买到了便宜粮食又省去了路费,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陈德华他们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但往往考虑的不是自己怎么样,而是时时为国家着想。雀儿山五道班地处海拔近5000米的高峰,无法通电,只能靠发电机解决照明和看电视的问题。陈德华和工友们算了一笔帐:如果常年每日数小时发电,所耗费的柴油比修路、推雪消耗的油料还要多。他们情愿自己克服困难,一致商定,每周一、三、五晚上组织学习和娱乐,发电两个小时,其他日子里看完新闻联播就停电,用蜡烛来解决照明问题。一件小事,映照出的是一个劳动模范和我们普通工人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怪不得经常有人这样说:每上一次雀儿山,就感到一次内心的震撼;每接触一次陈德华,就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
对于陈德华工作和家庭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县委、县政府和公路管理部门都非常关心。我们知道,劳动模范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让脊梁挺得起立得直,我们不但要发挥他们的作用,还要从各方面给他们支持和关照。可陈德华对自已要求总是那样严格,从不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这更显示出他的本色。
人们常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陈德华就是飘扬在我们雀儿山雪峰上的一面鲜艳的红旗。陈德华平时言语不多,但是他却以实际行动,以普通劳动者的伟大胸怀影响着周围的人们。陈德华的事迹在我们德格县家喻户晓,都把他看成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活雷锋”。在德格县,司机们称他是“雪域高原的守护神”,党员们说他是“先锋队中的优秀代表”,老百姓称赞他是“雪山顶上的雄鹰”。而他自己却说,我只是一块“川藏线上的铺路石”。
我们德格地处高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陈德华爱岗敬业的事迹鼓舞着全县干部群众,大家说:“高原工作生活虽然艰苦,雀儿山上的陈德华更艰苦。比比陈德华和道班工人,我们更应该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德格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进步尽心尽力”。
我们决心以陈德华为榜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两个务必”,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搞建设,尽快改变我们德格的贫困面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美好的未来。
(报告人:德格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牛麦青云)
第三篇:陈杰2012年1-4月份工作总结
2012年1-4月份工作总结
自进入荆门市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以来,我能自觉地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勤勤恳恳,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一线职工,我能充分认识到出纳员岗位职责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保持自律,能认真遵守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和内控制度。
通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学习、工作,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职责,对入行工作以来进行一次深刻总结,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日常工作主要负责现金收付,刚刚开始工作时我简单的认为出纳工作好像很简单,不过是点点钞票,填填支票,跑跑银行等事务性工作,但是当我真正投入工作,才知道我对出纳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是错误的出纳工作不只责任重大,而且有不少学问和技术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干掌握。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定期向会计核对现金与帐目。
2、发现现金或账目不符,做到及时汇报及时处置,根据会计提供的凭证及时发放网点,坚持财务手续,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单据,并做好登记。严格保管有关印章,空白凭证,空白收据,库存现金的完整及安全,及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避免库存现金过大,盘点现金流量及银行存款明细,并认真装订当月原始凭证,每月及时传送银行原始单据和各收付单据,配合会计做好各项帐务处置及各地市资金下拨款
3、学习和掌握财务管理上各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考取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平安意识,维护个人平安和公司的利益不受到损失,工作是日复一日的看似反复枯燥,但我相信“点点滴滴,造就非凡”有今天的积累,就有明天的辉煌。和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共同发展是我真心的希望。
针对等各项内控制度及管理办法中发现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总结如下:
1、思想觉悟不够高。以为自己工作老练,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对平常工作细节不够重视,有时对工作和上级交给的任务存在应付了事和懒散的想法。理论学习不够,认为出纳工作也用不着学什么大理论,反正就数钞票,人人都会,没什么可以学习和创新的,也就懒得去学了。
2、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明优质服务水平还可以增强。工作效率不够高,对一些零破残币的挑捡整理工作不够认真,新旧或完整与破残币挑捡速度不够快,对点钞和鉴别货币技术还有待提高。对一些换零整币的网点有时态度不是很好。
3、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我行现金的流量比较大,有时怕麻烦,没有及时上缴超限额的现金,造成库存现金超限额。调入时也是多调一些现金做库存,造成了资金占用。
以上是我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表现和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严格执行我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不断完善自我,踏踏实实工作,热忱服务,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努力!
陈杰
2012年5月9日
第四篇:推荐陈德华老师为优秀班主任的先进材料
推荐陈德华老师为优秀班主任的先进材料
进化镇艾坝完小
陈德华老师是进化镇艾坝村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2000年毕业于凤冈师范学校。从那以后,他便踏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始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不断探索、锐意创新、求真务实、模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始终践行着当一名好教师、好班主任的人生目标,到如今他已在其所热爱的班主任这一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了十几个春秋。该教师把满腔的热情全部倾注到了学生身上。几年来,他所带的班班风正、学风浓,在学校的历次考试和各种文体活动中始终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身作则,无私忘我,做学生的表率。
带好班级,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为此,当班主任之初,他就下定决心,要用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放心。
由于只担任语文教学,和学生课堂接触的时间不是太多,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把门窗打开,等候同学们的到来,放学后一定到教室看一下才放心的离开;任课教师有事或自习课上他自愿和学生泡在一起,带领大家一起读书、学习;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总是和学生在一起活动、游戏或者谈话;卫生,特别是大扫除,他和学生一起搞;教室里的门窗、桌凳坏了,他亲自修;在生活上,他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健康;学生生病、受伤,他都是第一现场赶到、精心护理和及时送去就医;学校、班级搞活动,他一直都陪着学生,一起经受严寒酷暑,一起享受痛苦和快乐。六年来,他从未误过一节课,年年几乎全勤。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也形成了无形的动力,全班同学都能按时到校,很少有人迟到,学习和各项活动都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由于全班上下齐心协力,各科成绩在同年级中遥遥领先,各种活动总是榜上有名。
二、关心爱护学生,献出自己满腔的爱。要让学生成材,把他们带到理想的境地,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他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干班主任工作以来,他从没有体罚过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能心平气和,对症下药。班上农村进城务工、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几十个,在他细致、耐心地工作下,他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大家庭中生活、学习。
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
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于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可班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就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要允许有差异,耐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让后进生不成为掉队的孤雁。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如今,许多学生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田,聆听他们的心声,抚慰受伤的心灵,疏导郁闭的心渠,真诚地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一个鼓励的微笑,一记肩背上善意的轻拍,一次心与心的谈话,他都毫不吝啬地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做人的需要和前进的动力。
四、重视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开展。
该教师十分注重每次主题班会与主题队会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以后的言行。他所担任的班级每周定期举行两次跟教学有关的班队活动。如:周一的“快乐读书”活动,读名篇,记笔记,写心得 ;周五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讲故事,说心得,诵经典,评习作;每两周让学生办一期“快乐读书”小报;并且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以及参加读书实践活动的作品,获奖情况等记录下来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读书活动,优化班级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另外,他还积极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表演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五、科学的方法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在干班主任工作以来,他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优秀班主任经验,结合他的实践,不断归纳、总结,找到了一个比较综合的治班方案。学校多数老师都比较赞同.1、配好班干部。通过竞选产生班干部,指订责任目标,定期评议考核。她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
2、建立日常家访制度。每学期对每个学生进行两次家访和谈话,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取得家长的配合。
3、经常和任课教师联系。多和任课教师沟通,交换意见,既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又争取了他们的协助,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
4、树立学生典型,建立德育档案。典型的树立,有利于学生把对伟人、名人的敬仰转化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因为典型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看得见,摸得着。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人格魅力带班,用知识魅力带班,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
新的课程改革既是对广大教师的挑战,也是机遇,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他,深深懂得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提高,该教师也时时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摸索出新的教育教学规律.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永远铭记爱岗敬业,永远践行爱岗敬业,是该教师永远不变的宗旨。
第五篇:月份工作总结--
八月份工作总结
8月份的工作已经过去,本人对自己的工作做以下几点总结;从八月一日我正式的开始开发特产店的销售工作,在这一个月的工作中,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枸杞特产对于宁夏市场的重要性,根据这一个月跑市场的经历,许多客户觉得我们的产品价格过高,枸杞的品相不是太好,以及包装没有新颖处,纸盒包装太软,但是这也是对我们业务人员的锻炼,能让自己变得灵活变通。要让自己尽快的强大起来。
一开始跑市场时,也不是很清楚客户的需求,在自己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对于客户提出的某些要求与建议也不能迅速的做成反应,在逐渐的业务经历中,自己也清楚了不少,了解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了解了客户所要的需求,自己也要多于成交的客户保持好关系,要经常去客户店中拜访。
九月份工作计划
自己对工作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不能总是被一两个的挫折就打退堂鼓,要有团队意识,要多与同事沟通。在这个月中自己要争取开发在十家特产店以上,要增加回访老顾客的数量,更多的要注意同行产品是否是在搞活动,活动方式都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