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区别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派生的;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4、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量变、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7、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三种情形
含义: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8、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简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①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②从认识到实践,既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③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
衡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无完全同步性。
③每一种形态的社会
意识都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④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2、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改革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及部分,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运
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社会主义改革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
③“三个代表”要思想: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中国共产党的五条路线?
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道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的途径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造结合起来。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共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特点:①我国的发展战略注意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我国发展战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③我国发展战略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
④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6、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
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落后贫穷的状态;
③从改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引起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9、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②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
10、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体制
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论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策: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2、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①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②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③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④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⑤积极推进农业机构调整;
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13、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③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④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14、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对策
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对策: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②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③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工业化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5、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①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6、简述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8、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着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意义:①“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一国两制”是和平共处原
则在国内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③“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④“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19、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
②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③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使党保持活力。
20、简述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建立健全党的思想建设保障机制
②加强组织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③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运行机制,加强制度落实。
④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
⑤加强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
易考选择题的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始基”
(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
(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决定精神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二、物质和意识
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中共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
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事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点改革
1.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两手抓”
2.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对金融危机。
四、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5、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实现的途径:实践
7、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
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8、真理的特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是唯心史观的两种形式: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作者,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3、人口状况能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4、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5、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6、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7、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8、国家:起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工具。
9、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
10、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感情、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
1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物质对立、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
3、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歧之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社会形态的演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007
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5、“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941
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抗战时期,1339
年到
1940
年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的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
民主主义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争、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标志新民主主义论体系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的革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国革命两步走:第一步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国家
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5、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7、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理论1、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本质,标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2、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1987
年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非对抗性的3、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2001
年
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6、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7、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
5、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8、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10、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3、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治国方略)
4、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5、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7、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9、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2、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外交政策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1982
年
月,把“一国两制”的构想写入宪法,标志“一国两制”构想正式形成2、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关系的核心和根本保证
3、“一国两制”构想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而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4、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实现。1984
年
月,《中英联合声明》,1990
年,七届人大三
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1995
年
月
日
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人数最多)、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前提、民族团结(政治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物质基础,工作的中心任务)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地位是由: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领导方式: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6、思想建设是党各项建设的基础,是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7、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8、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组织建设的根本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