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时空观
www.xiexiebang.com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时空观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时空观
►【知识点精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命题方式及注意事项】
时间和空间在近几年考查的比较频繁,主要是以选择题命题。尤其是时空的特征需要大家重点把握。
www.xiexiebang.com
►【习题演练】
(单选)2009年4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记者对美国新财长盖特纳的访问,盖特纳把自己担任财长56天的“天”有意说成“年”,说成56年,说“感觉像过了好多年”。中国也有两句形容对时间的不同感受的话,即“度日如年”和“光阴似箭”。这说明
A.时间的长短由人的意识决定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物质运动同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本题题干讲的是人的时间观念而不是时间本身,因此,D是正确选项,A、B,C碰丕符合题意,且A、B违背了时间的客观性,内容是错误的。
最后,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预祝2019的考研小伙伴们考研成功!金榜题名!
第二篇:【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www.xiexiebang.com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启道考研分享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必须掌握如下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列表来看看自己哪一个没有掌握到位:
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4、实践的含义及意义
5、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6、实践的结构
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原理
8、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www.xiexiebang.com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1、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5、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6、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18、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1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2、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5、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7、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28、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
29、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关系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7、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www.xiexiebang.com
3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40、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最后,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预祝2019的考研小伙伴们考研成功!金榜题名!
第三篇:【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原易错知识点总结
www.xiexiebang.com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原易错知识点总结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原易错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复习内容繁杂,马原部分还不容易记忆和理解,这让18年考研的同学焦头烂额。小编提醒大家在全面复习考研政治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的知识点是需要大家周知的,下面小编就把这些马原的易错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
3.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4.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www.xiexiebang.com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以上是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的10个易错知识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最后,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预祝2019的考研小伙伴们考研成功!金榜题名!
第四篇:超赞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结构梳理
唯物辩证法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
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普遍性方法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意义在于,它既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方针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原理,认为: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第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制约、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一个矛盾的双方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3)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
①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②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③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2.联系与发展
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网上的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中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环节和媒介。
⑶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易考分析题)
应当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全面、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⑴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而存在。
⑵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在运动变化中体现出来;变化可以是上升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运动,而发展则是前进性的变化。
方法论:(易考分析题)坚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如实的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既要了解它的过去,又要分析它的现在,预测其未来。也就是防止用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⑵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的存在互为条件,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理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二层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可以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壮大和发展自己。
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方法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4.质量互变规律,认为:(1)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方法论: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2)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认为: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方法论: ①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③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5.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否定观认为:①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2)事物的发展过程: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6.五对范畴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易考分析题)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2)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易考分析题)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方法论:①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②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③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易考分析题)
①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②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③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④原因与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⑤原因与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方法论: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4)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表现在:
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②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情况:
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
②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③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辩证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应当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5)内容和形式
①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③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④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唯物认识论
1.真理观
⑴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规律的两重属性。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与有限性,从广度上说,真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真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⑵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臆想的成分;真理的价值性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⑶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与特征;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是去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⑷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与谬误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真理的发展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认识论
⑷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丰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深度也是不同的;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统一的基础是实践。⑸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⑵实践与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⑶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
3.辩证思维方法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常识)、理性思维(思考)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奇异,动力作用;其二,诱导作用;其三,激发作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可以激发认识主体产生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①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②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③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1.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方法论: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要认识到规律的重要性,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找到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③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50年代中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时间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2.整风线索
①1941-1945年,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知识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③1950年和1951年,在全党范围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批判居功自傲等错误思想,进行共产党员标准八项条件等的教育。1951年年底到1952年10月,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三反”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五篇:2019成考政治重要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区别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基本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根本分歧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简述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①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只有一个本原;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精神或意识是物质派生的;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4、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量变、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7、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其三种情形
含义: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过程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8、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9、简述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①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②从认识到实践,既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③认识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
衡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无完全同步性。
③每一种形态的社会
意识都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④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2、简述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改革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及部分,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运
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社会主义改革是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3、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
③“三个代表”要思想: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中国共产党的五条路线?
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道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社的途径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造结合起来。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基本纲领: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共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内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特点:①我国的发展战略注意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我国发展战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③我国发展战略既坚持实事求是,又有雄心壮志。
④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6、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改革是中国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
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落后贫穷的状态;
③从改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引起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9、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②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
10、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体制
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并论述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策: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2、怎样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①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②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③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④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⑤积极推进农业机构调整;
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13、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③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④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14、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对策
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对策:①优先发展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②全面发展制造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
③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形成工业化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5、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①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⑤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6、简述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①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
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18、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指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
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着原
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意义:①“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一国两制”是和平共处原
则在国内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③“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④“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19、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
②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③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使党保持活力。
20、简述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建立健全党的思想建设保障机制
②加强组织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③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运行机制,加强制度落实。
④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
⑤加强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
易考选择题的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
“水”是万物“始基”
(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
(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决定精神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彗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二、物质和意识
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中共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
是是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事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点改革
1.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两手抓”
2.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3.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对金融危机。
四、实践和认识
1、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5、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6、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实现的途径:实践
7、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
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8、真理的特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是唯心史观的两种形式: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作者,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3、人口状况能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4、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5、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6、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7、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8、国家:起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工具。
9、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
10、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感情、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
1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物质对立、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
3、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4、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
和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分歧之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社会形态的演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007
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理论问题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5、“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中共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941
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抗战时期,1339
年到
1940
年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的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
民主主义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争、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标志新民主主义论体系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的革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无产阶级领导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国革命两步走:第一步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国家
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5、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7、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理论1、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总结了社会主义本质,标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2、社会主义本质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1987
年党的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非对抗性的3、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2001
年
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6、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7、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
5、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8、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10、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3、坚持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治国方略)
4、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5、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7、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9、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是两大主题的核心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2、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推动力。
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外交政策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1982
年
月,把“一国两制”的构想写入宪法,标志“一国两制”构想正式形成2、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关系的核心和根本保证
3、“一国两制”构想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而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4、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首次实现。1984
年
月,《中英联合声明》,1990
年,七届人大三
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1995
年
月
日
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农民阶级(人数最多)、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前提、民族团结(政治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物质基础,工作的中心任务)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地位是由: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领导方式: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6、思想建设是党各项建设的基础,是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7、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8、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组织建设的根本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