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大题必背
考研政治 | 马原知识点大题模板必背
考研政治中,马原是很重要的版块,在大题中马原出现的位置一般都有34题,内容经常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考马原知识点大题的万能模板。
▶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
也叫同一性斗争性原理,背了那么久,你会才发现:其实只考同一性,就六个字:反义词,求转化。
模板如下:
2010年34题
第二问,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第三问,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扩展:2012年34题
第二问,这个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2011年34题
第二问,“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以此类推,只要有反义词的都可以用,要注意读题干,另外要注意的是,谁才能让矛盾对立面转化,必须是人,怎么转化,一个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和利用规律,一个是转化的方向,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转化。
还有记住,矛盾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一句: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也叫共性和个性,这个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
2012年34题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2012年34题
第二问,(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视矛盾,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把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有多种办法,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有效的“出路”。(注:如果考生从矛盾转换的角度论述,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也是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例09年34题
第二问,(2)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原理还有内因和外因,方法论:独立自主。
矛盾原理还有不平衡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实这恰恰是打通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个点,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认识论就是辩证法。
“丁玲识成仿吾,九方皋相马”就是用了这个点,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就是在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抓本质。你懂的。
▶联系和发展
关于联系和发展,大家只要背这个两个组合的真题答案模板即可:
2014年34题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本案例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2)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006年34题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认识论
认识论的这个版块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客体的关系,把认识理解成一个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循环的过程,另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模板题目,今年认识论的几率很大,加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001年马原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第二篇:2012政治马原必背重点总结(含大题重点)
2012政治马原必背重点总结(含大题点)
(部分)
1、科学的是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从自然出发去理解世界,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了重大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世界。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2、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3、意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的。
4、实践的基本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把人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创造了人的社会结构,实践改造着自然也改造了社会。
6、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矛盾是由于人类实践方式不当而造成的。③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界的运动属于物质运动,人类的实践属于物质活动,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社会性的物质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都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实践活动的规律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是一致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自然的报复,而遵循自然规律的实践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正确的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7、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8、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9、联系的普遍性: ①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④中介联系。
10、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
11、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
功能: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地位: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矛盾学说)是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2、同一性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有相反性质。对立关系和同一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又是基于共同的本质。对立是同一种的对立,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量)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量)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第三,(质)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量)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 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质)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实现事物的质变。
14、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1)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2)矛盾无时不有: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即矛盾的不平衡性。
15、矛盾的不平衡性: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即矛盾群。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
不论是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16、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尤其要考察矛盾之间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反对割裂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双方辩证统一关系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另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
17、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事物的辩证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9、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恢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20、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杂因果)。
21、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2、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着事物发展 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23、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得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4、现象和本质具有一致性、统一性,正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才能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客观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正是因为二者的对立,现象并不直接就是本质,才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能停留与现象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25、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性: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的作用。意识和心理活动能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2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再次,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7、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在实践中实现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28、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要在时间的基础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获取十分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有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29、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简言之,价值即客体对主题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30、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 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篇: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马原重点总结(完整版)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马原重点总结(第一章)很多同学都不擅长总结和整理,在复习的时候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复习起来很费劲。尤其是现在到了2016考研冲刺复习阶段,只剩下30多天的复习时间了,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提高复习效率。针对2016考研政治在冲刺阶段的复习,给大家分享考研政治各科的重点总结,以下是马原第一章的重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1、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这是一脉相承的表现;
3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
只有抓重点、有条理地复习,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在短短的冲刺复习阶段将2016考研政治中的重点牢牢掌握,从而轻松应对2016考研政治。希望以上考研政治重点的总结对大家有帮助。
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马原重点总结(第二章)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文都考研 wh.wendu.com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度。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发展的实质
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b.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
整体与部分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文都考研 wh.wendu.com
2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c.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a.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
b.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6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a.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b.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c.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2它是贯穿各个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a.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b.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
c.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1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a.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2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
a.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文都考研 wh.wendu.com
b.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c.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1、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2、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贯彻了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3、“四个全面”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马原重点总结(第三章)
一、认识与实践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文都考研 wh.wendu.com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两者的关系中形成的。
2价值的特点: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文都考研 wh.wendu.com 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马原重点总结(第四章)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
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劳动资料,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2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3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文都考研 wh.wendu.com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分为:
a.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b.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背:马原重点总结(第五章)
一、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商品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文都考研 wh.wendu.com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文都考研 wh.wendu.com
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生产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其生产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的实质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1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
a.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不发生价值增殖。
b.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不仅创造出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实现了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或提高劳动强度都会增加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3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
只有抓重点、有条理地复习,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在短短的冲刺复习阶段将2016考研政治中的重点牢牢掌握,从而轻松应对2016考研政治。希望以上考研政治重点的总结对大家有帮助。
第四篇: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背原理:实践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背原理:实践
马原是考研政治重点复习科目,也是首要复习科目,下面小编考研总结整理了一些必背的原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2018考研政治马原必背原理:实践 实践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与自然 相关问题)原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自然界,不断改造自然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方法论: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否则,人必将受到大自然的 报复。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第五篇:考前必背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前必背: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研已经进入最后冲刺的黄金阶段。如何在考研的几百个知识点中梳理出最核心的通关必背、提纲挈领的知识点,对于广大考生的复习大有裨益。近期将陆续更新考研政治几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敬请大家及时关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个考研政治试卷占22分。根据所占分值情况将核心必背考点梳理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极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分析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度;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于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4、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定义和属性;实践的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意义;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建议,广大考生以上面例举的通关必背的知识点为纲,回归到冲刺讲义,精准强化记忆重要的马原考点,助你轻松拿下考研政治分析题。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 教育人生网 2012/3/11 17:12:47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1.5日更新)
形势与政策 综合辅导
马思 历年真题
毛概 预测试题
近现代史纲要 热点预测
思修与法基 时事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政治》热点预测大总结 时事政治热点(1-11月)
《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21个)2012考研时事政治词解
《政治》材料预测总结 肖秀荣:形势与政策补充材料 时事热点:1月24日-2月13日
热点预测:法律热点追踪 热点预测:人 权问题 热点:大国关系
热点问题解读:道德建设
热点预测:天宫一号 时事政治(10年7月-11年7月)
2012考研时政热点(2011年8月)热点预测:道德模范 WTO十周年相关考点 解读两会之政府工作报告 重要命题点:南海争端
热点预测:庆祝建党90周年 时事热点:如何保持物价稳定 焦点关注:辛亥革命
胡 锦涛建党90周年讲话全文考点提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马原考点预测
《哲学》常见知识点精析
《当代世界经济》必背知识点 时事焦点关注汇总
任汝芬哲学讲义汇总
2012年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各题型命题特点及考点预测 哲学常识知识图解及疑难解析 哲学基础概念及原理背诵83条 阅卷老师:如何突破马哲难点
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考试特点分析及复习要求 哲学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马哲知识点分析 哲学重难点解析 马原基础知识点归纳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概常考25篇著作(详解)分析题万能句和答题技巧总结近10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题目 《毛泽东思想概论》超级笔记 易考的毛泽东有关经典著作 毛泽东主要著作及重要观点
新东方终极笔记:毛概 考前必背:毛中特考点 毛中特复习三条黄金法则 《毛概》知识点汇总 任汝芬:邓小平理论讲义 21篇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近10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题 史纲复习方法脉络
必背:近代史纲要考点近现代史纲要重难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串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考点总结 重要考点总结:思修养与法基
复习攻略 复习方法归纳
综合辅导
《政治》热点预测大总结 陈先奎:预测考研政治考点
《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21个)陈先奎:最可能考的30道题
《政治》材料预测总结 重点难点内容总结 备考精讲
近现代史纲要必背知识点 “中共诞生”复习知识点
超清晰毛概总结 毛中特重点关注 毛中特复习方法精析 《邓小平理论》精华笔记 重点难点总结:毛中特
视频:赵宗元指导考前备考 陈先奎预测考研政治分析题 考研《政治》出题规律 政治重要理论问题精选50题 考前20天如何对待政治试题 必看:21个答题注意事项 关注新增考点 结合时政
总结:政治考点背诵篇命题题型及特点分析 三大科目理论框架详解 经典材料分析题及详解汇总 如何答好试卷压轴题 最后冲刺阶段复习攻略 试题分析及答题技巧解读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
不可不知的五大重点 经典背景问题解析 常考会议总结
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个 各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冲刺计划及重点全攻略 政治答题顺序及技巧
1994-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汇总
[下载版]1994-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2考研政治预测试题
分析题考前狂背(终极18题)新大纲时事部分习题 孙占河:分析题预测(四套)《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2)《政治》考前压题(1)肖荣秀终极预测试题四套(1)
2012考研政治模拟题(1-8套)2012考研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近现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3)《政治》考前压题(2)2012考研政治命题人5套卷
《政治》预测题及答案大全 思修与法律习题及答案 《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1)《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4)《政治》考前压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