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www.xiexiebang.com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启道考研分享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哲必背的40个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必须掌握如下知识点,大家可以对照列表来看看自己哪一个没有掌握到位:
1、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2、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及意义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和意义
4、实践的含义及意义
5、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6、实践的结构
7、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原理
8、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www.xiexiebang.com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1、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5、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16、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17、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内容
18、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19、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2、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原理
2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5、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7、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28、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
29、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3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3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关系
3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7、社会形态的含义及社会形态的更替
www.xiexiebang.com
3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40、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最后,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预祝2019的考研小伙伴们考研成功!金榜题名!
第二篇:考研马哲必背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划分辩证法、形而上学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关键点:从“八个统筹”切入谈树立整体性和开放性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2)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万能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国两制;文化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原理:(1)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斗争性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不间断的 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3)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区别、有针对地处理问题 原理:(1)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性质特殊
矛盾地位与作用特殊
矛盾解决形式特殊
第一: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
第三: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3)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普遍性:即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即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相互联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正视矛盾,不回避,分析,解决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的解决矛盾的关键
坚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
关键点:统筹兼顾,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手抓”;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原理:(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和辩证关系:
含义:主要矛盾: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领导、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辩证关系: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善于抓关键看主流
5.原因和结果
关键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羊吃草”和“割羊草”;摩擦生热;同样的结果但原因不同
原理:(1)含义: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和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特点:前因后果性
因果制约性。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方法论意义:因果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符合因果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增强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6.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视机遇的重要作用
原理:(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次要、外部的原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
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支配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现象和本质
关键点:九方皋相马“在其内而忘其外”
华佗治病透过病症表象直达病因本质
原理:(1)含义: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外在表现
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内部联系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现象:表面的,个别的,可感知的 本质:内在的,共性的,要靠抽象思维把握
统一:本质决定显现
现象表现本质
(3)意义: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
8.万能原理: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科学依据
建设学习型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选择的过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原理: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9.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成功和失败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要具体对待真理,不能抽象对待真理 原理: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条件,真理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得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真理:全面的,历史的,一元的,是一个过程
10.真理与价值
关键点: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原理:(1)含义: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
价值: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辩证关系:区别:真理:主观合于客观
价值:客观合于主观
统一: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两者相互引导,相互结合
(3)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键点: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决定了认识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关键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
人改造自然地物质活动
不当的实践活动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原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的不正当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关键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历史的客观必然和人民的主体选择 原理: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事物的发展规律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3.辩证否定观原理
关键点:正确对待当前文化建设的态度
对待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态度
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关键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人生发展和成功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辉煌历程
原理:(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内容上: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形式上: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意义: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实现认识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关键点: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掌握全面、丰富的感性材料
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立统一
(1)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作用不同: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现象
理性认识:认识事物本质
(2)统一: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依赖于感性,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两者相互渗透:感性包含理性
理性含有感性
两者统一的基础:社会实践
6.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关键点: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不断调查研究
原理:认识和实践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算完成。所以,人们在形成正确认识,即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点:艺术创作中、个人成功道路上情感、意志、幻想、灵感作用
名人立志故事
原理:(1)含义: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感性因素: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作用
表现: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现:动力,诱导,激发
(3)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原理: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量变质变规律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志的辩证关系原理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第三篇: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大题必背
考研政治 | 马原知识点大题模板必背
考研政治中,马原是很重要的版块,在大题中马原出现的位置一般都有34题,内容经常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考马原知识点大题的万能模板。
▶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
也叫同一性斗争性原理,背了那么久,你会才发现:其实只考同一性,就六个字:反义词,求转化。
模板如下:
2010年34题
第二问,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第三问,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扩展:2012年34题
第二问,这个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2011年34题
第二问,“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以此类推,只要有反义词的都可以用,要注意读题干,另外要注意的是,谁才能让矛盾对立面转化,必须是人,怎么转化,一个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和利用规律,一个是转化的方向,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转化。
还有记住,矛盾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一句: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也叫共性和个性,这个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
2012年34题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2012年34题
第二问,(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正视矛盾,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把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有多种办法,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有效的“出路”。(注:如果考生从矛盾转换的角度论述,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也是一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例09年34题
第二问,(2)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即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原理还有内因和外因,方法论:独立自主。
矛盾原理还有不平衡性,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其实这恰恰是打通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个点,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认识论就是辩证法。
“丁玲识成仿吾,九方皋相马”就是用了这个点,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就是在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这个过程就是在抓主要矛盾,抓本质。你懂的。
▶联系和发展
关于联系和发展,大家只要背这个两个组合的真题答案模板即可:
2014年34题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本案例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2)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006年34题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
▶认识论
认识论的这个版块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主客体的关系,把认识理解成一个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循环的过程,另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模板题目,今年认识论的几率很大,加油。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001年马原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北京海翔智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总部设立在首都北京,是一所专注北京地区985、211、及各个特色类艺术院校的考研培训机构。主要从事考研辅导和专业课资料研发,并且花巨资聘请了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成立了专门的考研资料信息室,倾注了学长学姐们的大量心血和成功经验,致力于为考研学子服务!
第四篇:【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时空观
www.xiexiebang.com
【考研政治辅导班】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时空观
得政治者得考研,想超越80分,关注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
考研政治,全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属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分析题两种,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下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时空观
►【知识点精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命题方式及注意事项】
时间和空间在近几年考查的比较频繁,主要是以选择题命题。尤其是时空的特征需要大家重点把握。
www.xiexiebang.com
►【习题演练】
(单选)2009年4月1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记者对美国新财长盖特纳的访问,盖特纳把自己担任财长56天的“天”有意说成“年”,说成56年,说“感觉像过了好多年”。中国也有两句形容对时间的不同感受的话,即“度日如年”和“光阴似箭”。这说明
A.时间的长短由人的意识决定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物质运动同时间和空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可变性。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本题题干讲的是人的时间观念而不是时间本身,因此,D是正确选项,A、B,C碰丕符合题意,且A、B违背了时间的客观性,内容是错误的。
最后,启道考研政治辅导班,预祝2019的考研小伙伴们考研成功!金榜题名!
第五篇:考研政治马哲总结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做到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
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真懂真信;无产阶级以人为本;如何应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泉;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创立(马、恩)继承(马克思主义者)2.无产阶级的属性(马哲主要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基本观点,是对一切规律的科学认识 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辩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本质)——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无产)
显著特征——实践性、阶级性 最显著特征——实践性
7.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阶级特点——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8.认识世界的方法,改造世界的工具
绪论
两大观点(唯物论,辩证法);两大应用(认识论,唯物史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和一般学科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 哲学史指导,具体科学是基础。2.本原问题,第一性——唯物主义
存在状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法(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的看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的看历史:唯物史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存在与思维;同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知的 3.哲学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感性的认识:原初物质(最小的东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形而上学,不彻底(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存在性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第一性的(心,感觉,经验,意志,思想,理性,精神)
客观唯物主义:客观精神(柏拉图的思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宇宙精神,神,道和理)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起源
运动观物质——(实践观)——意识(意识观)本质 时空观作用
1物质观
物质不是东西,是所有东西的共性,物质具有第一性,本原可知的。客观物质是对意识而言的,具有客观性和可知性。
物质起决定作用,意识仅影响作用。区别
物质——————意识 联系
2运动观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凡运动是变化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是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个别事物的改变称变化;一切物质的变化称运动;向上的运动称为发展。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注意与机械静止、机械运动相区分)物质都是普遍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辩证法———相对主义诡辩论(孤立的绝对运动)
3时空观
时间:一维顺序性和持续性的统一,具有不可逆的性质 空间的三维广延和伸张。
凡运动与时空和物质不可分,运动必须经历时间,占据空间。时空在整体上是客观的,绝对无条件的,具有无限性。具体时空是可变的,相对的,具有有限性。
4意识观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决定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存在;语言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外壳。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一种反应,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一种观念,不是物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指导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的影响物质。
真理是物质本质的反映,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5实践观
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实践高于理论的直接现实性,是人类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动(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历史性)
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创造物质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改造社会的关系;对科学文化可以改造思想。生产实践是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自然界和社会分化的对立与统一,通过实践产生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适当和不当)。
总结
唯物五观:
物质本质第一:共性,客观存在性和可知论。运动观(物质的状态):普遍性、绝对性。普遍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轮。时空观(运动的本质):时间过程与不可逆;空间的广延性与伸张。整体性与中介论。整体绝对客观与无限,具体相对有条件与有限。
意识观:主观存在性、目的性、计划性、能动作用。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对现实的歪曲反应。实践观:主观现实性(高于理论),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 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矛盾的。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永恒发展之中。
2联系的观点
内部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有条件的。
联系普遍性强调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的内部,通过中介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共存,相互转化。联系的多样性强调内部、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联系的条件性是支持和制约,促进与阻碍,反对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
3发展及其过程论
发展是一切事物向上的运;向上、前进的运动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与更替。
新事物的三个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过程论: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中产生、变化、发展、灭亡。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要在过程中发展,在过程中灭亡。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规律
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固有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共性;必然联系决定了发展方向;稳定性体现了普遍和重复的特点。
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形态
质决定了事物内在本质的规定性,是事物的属性,是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量是质的外在表现,可以用数量表征。质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量是深化和精确。
4.1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和数量的界限。度是事物的范围和限度,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4.2质量互变规律
相互区别:量变是数量增减和次序变化,是度范围内的连续性和逐渐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根本变化,越过度的间断,是飞跃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渐进和飞跃的统一。标准: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相互联系:任何质变都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结果。相互渗透:质变伴随着量变,量变中包含着局部质变。
方法论:质量互变是连续和阶段的统一,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哲学依据;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相结合。
5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根方法。矛盾的内涵: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5.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
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相互联系:同一中存在斗争,斗争中包含同一。
方法论: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既对立又统一;学会求同存异。应用:大国关系(中美),两岸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发展的前提(相互依赖);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相互贯通);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相互转化)。5.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是对待矛盾的态度,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勇于面对矛盾,加强问题意识。矛盾普遍性强调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强调矛盾的不同;解决时要针对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强调了个性,是相对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共性是特殊的,个性是普遍的。个性具有共性所不具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把握矛盾(辩证);从个别到统一再到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是事物的的精髓。
5.3发展不平衡原理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过程。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本质,把握主流。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应用:推进供给侧(需求侧)改革。
6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是事物内部维持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内部事物灭亡。肯定与否定相互联系。
6.1辩证的否定观
内容上发展是内部否定,自我否定引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特征上否定既是发展又是联系。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反对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坚持“扬弃”的观点。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内部的自我否定,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相关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部引起的,孤立的,割裂了否定。
6.2否定之否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方法论:反对循环论,反对直线论。
本质:三个阶段;不断否定,存在质变,扬弃的过程;客观的终启点。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
现象和本质——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原因和结果——前后相继的顺序和彼此制约。必然和偶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可能和现实——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内容和形式——事物内在的结构和外部表现。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纵览全局。历史思维能力——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创新思维——破旧立新。底线思维。
总结
辩证法总观点三原理:三观,联系观,发展及其过程论。辩证法基本规律: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形态)二原理:度、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规律(动力源泉)三系列六大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发展不平衡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二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注意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认识是否正确如何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认识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物—感觉—思想)和先验论(思想—感觉—物)。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消极的、被动的,离开实践了与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并引入了实践的观点。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具有创造性。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如何认识,认识的过程
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人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主观认识要受到客体的限制;客观世界物质具有无限性和发展性。认识和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具体和历史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特性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具体的、外在的、片面的、直接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抽象的、内在的、全面的见解,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基础,必须升华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以理性为指导——概念。理性认识易感性为基础——语言。
只强调感性认识的经验主义——经验论。只强调理性认识的教条主义——唯理论。
第一次飞跃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去伪存真,粗精,次彼,表里)。认识辩证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中去。
两个需要: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两个结合;从实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群众相结合。认识的理性因素:认知,逻辑;具有指导,解释,预见,作用。
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非认知因素,精神因素具有动力作用;非逻辑因素,心理因素,具有诱导、激发作用。认识过程的关键是两次飞跃。
3真理与价值——认识是否正确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是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反映。
真理发展的规律——在与谬误的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真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具有全面性。
谬误在一定范围内也是真理,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在不断批判谬误中发展和丰富真理。
真理又叫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实践能检验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方法论:坚持真理的唯物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实用真理、思维真理和多元论),反对客观唯心主义。
真理的双重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绝对无条件,内容客观,就整体人类而言的无限性。相对真理相对有条件,在具体认识上只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真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真理不断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
反对只承认绝对真理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绝对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法论: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要坚持绝对真理,发展相对真理。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全面性和普遍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满足的程度。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是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和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题的特点而转移;结果与正确性依赖于相关知识。
机制评价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是精神驱动力。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的是非曲直价值标准。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是从客体出发,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价值原则是人类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主体出发的。真理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归宿和目的。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弘扬以人为本和科学精神统一。即遵循客观规律又以人为本。坚持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历史的,不断发展的,最终一定会检验真理的正确性。又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局限的,实践检验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既认识客观世界,也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自由和必然:自由是对必然的任何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自由要以必然为前提,必然是对自由的限定。
反对只强调必然的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反对只强调自由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第一性,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一唯物论
本源问题
物质——(实践)——意识,五大观点
物质观:客观存在性,物质—(区别)——(联系)—意识
运动观:状态不同,普遍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时空观: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意识观: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遵循客观规律。实践观:是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把人与自然区别开来,区别又联系,造就了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二辩证法
状态问题。联系的,发展的。
三大规律,十三原理(导论三,质量互变二,对立统一六,否定之否定二)。原理1)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
原理2)联系的观点,普遍性,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原理3)发展的观点,向上前进的运动,发展过程论。1.质量互变规律
原理4)度是维持量的范围。
原理5)质量关系,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和飞跃的统一。以量变为基础。2.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6)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对立又统一,求同存异。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主支配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抓主流,抓本质,抓重点。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3.否定之否定规律
9)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曲折的,向上的。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10)辩证否定观,内部的,“扬弃”,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三认识论
1.什么是认识。反映论和先验论。
辩证的能动反映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关键在于实践和辩证。2.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基础(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认识的能动,创造性反应。3.如何认识。
认识是辩证的,要到实践中去。是反复,无限的,实践是具体历史的。二次飞跃,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的,感性以理性为指导。
一次:感性材料丰富,方法科学(去伪存真,粗精,次彼,表里)。二次:两个需要(指导和发展),两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群众)。4.认识是否正确
原理1)真理(正确反映,相互联系)和谬误(范围,失败是成功之母)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无条件,相对有条件);至上性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基础,价值是归宿和目的
真理从谬误中升华;由相对向绝对前进和发展;坚持绝对真理,发展相对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和过程论;过程是全面的,普遍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一定能)和不确定性(历史中什么时候能)。
四唯物史观
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
1.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物质基础是骨骼系统。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前提条件,影响因素。社会的物质特性。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基本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劳动者是主导,劳动工具是核心和尺度。
生产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客观的由生产力决定的,是物质利益。生产资料是基础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体现。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层面,政治和观念上的。3.社会历史的基本结构
国家是阶级历史的政治范畴,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
分类: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阶级政治性)和非意识形态(自然社会现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能动是突出表现;不平衡,不同步,历史性。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动力、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和反作用。基本历史造成的基本矛盾是基本动力;生产力是根本矛盾,根本动力。科技是决定力量;高科技起重要作用。科技具有双重作用。全球问题是社会造成的。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发展。5.人的发展
群众是决定作用,个人是影响作用,历史人物是重大影响作用。
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会受到历史的制约。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发起者,领导者。
局限:时势造英雄。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评判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分析的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要循阶级原则
人的本质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具体的、历史的。根本取决于生产关系,反对抽象人性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唯物五观
辩证法三大规律 认识论三个问题 史观两个问题
政经 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