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部分)

时间:2019-05-14 21: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考研《政治》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考研《政治》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部分)》。

第一篇:2012考研《政治》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部分)

2011年3月时事政治十大热点时间:2011-05-03 11:01来源:未知 作者:东方人事-时事政治学点击:7833次 2011年3月时政十大热点 1.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 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国内各大网站均以专题页面的形式进行了重点报道,相关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网民普遍对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给予高度关注和好评,尤其两会透出的民生新举激发了网

2011年3月时政十大热点

1.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

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国内各大网站均以专题页面的形式进行了重点报道,相关热点话题层出不穷。网民普遍对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给予高度关注和好评,尤其两会透出的民生新举激发了网友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网帖集中对楼市调控、稳定物价、收入分配、促进就业等民生话题发表感言和意见、建议。

2.“十二五”规划纲要获通过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各大网站在此前后设置的有关专题及网络调查吸引众多网友。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参加调查的2255人中,81.6%的网友对“纲要”中提出的“未来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表示支持,“使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7%”则受到64.8%网友的支持。

3.上调个税免征额只等悬念揭晓个税免征额上调幅度引起各方激辩

3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随后,相关负责人表示个税免征额将上调。网民纷纷就此建言献策,譬如使免征点与物价联动,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免征点等。

4.“瘦肉精”再度拷问食品监管双汇“瘦肉精”事件将再次引发行业地震?

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部分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事件经相关媒体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有网民质问:双汇公司的检查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为何却查不出已经禁止多年的“瘦肉精”?相关监管部门都在做什么?希望双汇不要成为又一个三鹿!众多网民要求监管部门彻查全国各地“瘦肉精”问题。

5.50余名作家联名声讨百度文库作家愤起!百度喊冤?

3月15日,包括贾平凹、刘心武、韩寒、郭敬明等在内的50余位中国作家联合署名发表公开信,指责百度文库收录了他们几乎全部的作品,却没有取得任何人的授权。百度侵害知识产权的质疑由来已久,这次的联名信再次引发了网友讨伐的声浪。

6.期待“最苛刻捐款”成慈善常态近10万名西南贫困百姓领到了曹德旺捐助的2000元“救命钱”

3月上旬,多家媒体报道了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向西南地区贫困百姓的一次“特殊”捐款。曹德旺在捐款时要求: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且差错率不能超过1%;而管理费不能超过善款的3%。这次严格得有些过分的捐款受到了网友力挺,更有网友戏称曹德旺为“史上最苛刻慈善家”。不少网民在调查中表示:慈善就该在意每一分钱是不是落到被捐助人手中。

7.老党员杨善洲事迹感动万千网友的老党员杨善洲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中,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上交给国家。中共中央组织部近日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杨善洲的事迹感动无数网民,国内各主要网站上相关新闻留言达数万条。网友们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以杨善洲为榜样,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8.政府努力改善“三公”消费现状中央率先公开“三公”消费

“三公”消费(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长期以来为公众所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三公”消费“原则上零增长”;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1年将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加之3月上旬出台的公车改革新举措,政府连续给力解决“三公”消费问题,获得了网友的广泛支持。

9.日本特大地震引发海啸、核危机日本遭遇“史上最大灾难”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网民高度关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通过派出救援队、捐款或提供物资等形式帮助日本救灾,获得网民普遍支持。与此同时,核扩散亦引起我国部分群众过度紧张,在一些地方产生一波“抢盐风潮”,“盐荒”一度充斥网络和微博。各地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事态迅速平息。

10.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自19日晚开始,法国、英国和美国连续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连日来,网民高度关注利比亚局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法英美等西方国家武装干预利比亚持反对态度;二是预测军事干预的结局以及利比亚的命运;三是分析对中东局势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2011年4月时事政治十大热点新闻时间:2011-05-03 11:15来源:未知 作者:东方人事-时事政治学点击:13597次 2011年4月时政十大热点 1.2011年博鳌论坛和谐亚洲理念照亮 4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重要演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华网、凤凰网等大型门户网站以专题形式报道并突出展示,数以万计的网

2011年4月时事政治十大热点

1.2011年博鳌论坛“和谐亚洲”理念照亮

4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重要演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华网、凤凰网等大型门户网站以专题形式报道并突出展示,数以万计的网友跟帖。有网友表示,共建和谐亚洲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亚

洲重要国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凸显道德滑坡 染色馒头成最热词汇

4月10日以来,染色馒头及牛肉膏、毒豆芽相继浮出水面。温家宝总理就此直言,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严重的地步。此语得到了网友广泛响应,新华网、新浪等论坛的相关帖文达到了76万余条。网友认为,总理一语中的,扭转当前食品安全局面迫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民意的关切正转化为国家的实际行动,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2011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工作已全面铺开。

3.部分城市房价调控目标面临纠偏

本月初,全国9成城市爽约国务院设定的公布房价调控目标最后期限。在一项网络调查中,72%的网友认为房价涨幅在10%以下比较合适,83%的网友不满当前大多数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国务院督察组在汇总网络舆情和实地调研结果后,要求部分城市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征求各界意见,并重新修订当地房价调控目标。有网友评论,调控房价事关民生,地方政府应拿出实际行动,将执政为民的施政目标和中央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4.CPI破五,如何抑通胀保增长?

据国新办消息,3月CPI达到5.4%,一季度CPI为5%。自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物价目标以来,CPI的增长情况一直受到网友密切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要时政网站持续发表评论,表达控制物价的决心。网友表示欢迎的同时期待政策效应尽快显现。有网友联系大中城市近来菜价高企和部分地区菜农“卖菜难”的形势,指出国内流通成本过高,流通体制亟待改革。还有网友指出,在稳物价的同时如何保住增长速度将是一个严峻挑战,政府应统筹考虑,谨慎出台政策。

5.清华大学迎百年校庆

4月24日,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国内主要门户网站多以专题页面进行了报道和评论,仅凤凰网就有4214名网友参与了讨论。网友俯瞰散淡表示,世界上少有大学如清华一样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重要领域贡献出如此多的精英人才。不少网友呼吁,清华等国内领军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应更多地探索高等教育办学经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6.个税改革方案悬念将揭晓 向社会征集意见引发广泛关注

4月25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个税改革方案”可以得到122万条相关结果。人民网网友表示:“提高个税免征额虽然减少了部分财政收入,但做到了藏富于民,为缩小贫富差距做出贡献,值!”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个税免征额是否定在3000元还有待商榷,希望这次公开征集意见能听听更多百姓的呼声,适度地进一步提高免征额。

7.江苏省三市公推票选市委书记上任

4月中旬,江苏省无锡、南通、宿迁三市通过公推票选产生的市委书记陆续到任。在地方党委集中换届的大背景下,江苏省的探索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特别关注。在一项在线调查中,超过7成网友对这种探索表示肯定。有网友认为:“在关键岗位上打破‘研究决定’的传统任命方式,这样的选拔体现了党内民主的新意。”

8.药家鑫一审被判死刑

4月22日,撞人后持刀刺死被害人的犯罪嫌疑人药家鑫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这场延续6个月的焦点案件由此达到了新的热度,“药家鑫案判决” 在百度的搜索结果达到86万多条。有调查显示,超8成网友对一审判决表示赞同。

9.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董藩教授成功观引激辩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4月初,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的一条微博引发了网络上一场针对成功观的大讨论。5109人参与人民网的相关调查,47.2%的网友对董教授的标准表示反对。有网友表示,通过光明正大的努力积累财富的确是一种成功,但简单地以钱作为衡量标准是非常可怕的。

10.日本福岛核危机升级

4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等级由5级一次性提高两级,达到了与切尔诺贝利事件相同的最高级7级。这一消息引发了日本国内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有网友表示,为稳定国内民众情绪而瞒报核危机等级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日本政府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切实担负起应有的国际责任。

第二篇: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通用版本08.6

马哲哲学部分复习参考

ByBNU灬没没

(做斜线处理仅作复习参考,可选择不答,仅仅是个人建议)

所有页码都是按新教材写的,内容也是新教材中的,可能与旧教材有差异,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2-16)

答:(那堆首先其次什么的应该可以不答)

①(最基本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③(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④(基本方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 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哲学的基本问题。(P25)

答: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P26-28)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4.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P37-41)

BNU灬没没制作蛋蛋网发行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注:此题书中没有完整地或者说没有比较明显地给出答案(没记笔记的后果),所以我百度了下,在百度百科中出了结果,推荐大家记忆百度中给出的答案。

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72941.htm

答:

书中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㈠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机器互相关系

㈢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机器相互转化

㈣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百度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

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5.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6-58)

答:

1)认识和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有: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 真理的属性。(P64-65)

答: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都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3)(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

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价值及其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7. 价值及其特性。(P70-72)

答: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每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

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

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

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8.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P28-29)

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86-87)

注:此题,书中写的比较散,所以我引用了高中内容概括下(绝对不是我背的),同时还给出书中的内容。推荐高中内容和练习答案......刚找到一份练习题......里面有这题......答案附上......答:

书中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

观反映。

4)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

赖性。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偶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高中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练习答案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上届建筑的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10.社会基本矛盾。(P89-96)

答: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偶能动的反作用

(就内容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心反作用于生产力。

就过程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基本相对稳定。)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 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

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意义。(曾经的作业,归纳性太强了,本人水平有限,不敢误人子弟)

(本人水平有限,希望有错误大家能指出,一起分享,祝大家考试一帆风顺)

2008年6月17日

第三篇:考研马哲必背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划分辩证法、形而上学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关键点:从“八个统筹”切入谈树立整体性和开放性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 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2)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万能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一国两制;文化多样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原理:(1)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斗争性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不间断的 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3)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区别、有针对地处理问题 原理:(1)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性质特殊

矛盾地位与作用特殊

矛盾解决形式特殊

第一: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

第三: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3)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普遍性:即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即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相互联系: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意义:坚持矛盾普遍性,正视矛盾,不回避,分析,解决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的解决矛盾的关键

坚持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

关键点:统筹兼顾,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手抓”;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

原理:(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和辩证关系:

含义:主要矛盾: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领导、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辩证关系:两者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善于抓关键看主流

5.原因和结果

关键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羊吃草”和“割羊草”;摩擦生热;同样的结果但原因不同

原理:(1)含义: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起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和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特点:前因后果性

因果制约性。引起和被引起的必然联系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方法论意义:因果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符合因果

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增强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6.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视机遇的重要作用

原理:(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次要、外部的原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

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支配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现象和本质

关键点:九方皋相马“在其内而忘其外”

华佗治病透过病症表象直达病因本质

原理:(1)含义:现象: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外在表现

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内部联系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现象:表面的,个别的,可感知的 本质:内在的,共性的,要靠抽象思维把握

统一:本质决定显现

现象表现本质

(3)意义: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

8.万能原理: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科学依据

建设学习型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选择的过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原理: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破坏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9.真理的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成功和失败辩证关系原理

关键点:要具体对待真理,不能抽象对待真理 原理: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条件,真理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得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真理:全面的,历史的,一元的,是一个过程

10.真理与价值

关键点: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原理:(1)含义: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

价值: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辩证关系:区别:真理:主观合于客观

价值:客观合于主观

统一: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两者相互引导,相互结合

(3)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实现二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键点: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决定了认识和实践必须相结合。

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关键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

人改造自然地物质活动

不当的实践活动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原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的不正当实践方式引起的,应当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关键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历史的客观必然和人民的主体选择 原理: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事物的发展规律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3.辩证否定观原理

关键点:正确对待当前文化建设的态度

对待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态度

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

关键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人生发展和成功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辉煌历程

原理:(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

内容上: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形式上:事物变化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意义: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曲折中前进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实现认识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关键点: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掌握全面、丰富的感性材料

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立统一

(1)对立: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作用不同: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现象

理性认识:认识事物本质

(2)统一: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依赖于感性,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有待于发展到理性,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两者相互渗透:感性包含理性

理性含有感性

两者统一的基础:社会实践

6.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关键点: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不断调查研究

原理:认识和实践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的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算完成。所以,人们在形成正确认识,即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点:艺术创作中、个人成功道路上情感、意志、幻想、灵感作用

名人立志故事

原理:(1)含义: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感性因素:指人的非认识、非逻辑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幻想、灵感等

(2)作用:理性因素: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起主要的、主导作用

表现: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动与停止、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认识运动的飞跃上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现:动力,诱导,激发

(3)相互补充,共同促成认识的发展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原理: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量变质变规律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志的辩证关系原理 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第四篇:2010年考研政治冲刺高效备考笔记(马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传统文化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的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在当代中国,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

A.中国传统文化

B.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C.共产主义道德要求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在当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下列对这句话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理想否定现实一切

B.理想不会自发的成为现实,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C.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D.现实是现实,理想是理想,二者没有统一性

2.杨善洲同志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坚持、坚守,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杨善洲老人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有()

A.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

B.追求理想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理想、信念和信仰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

C.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D.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关键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目前小女孩已经好转,救人女业主吴菊萍,其手臂骨折,受伤较重,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吴菊萍事迹告诉我们()

A.“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B.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基本要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见成效

D.一人有难,众人相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供电公司电缆班普通工人刘跃青,3次跳入满是污水的电缆沟进行抢修,前后折腾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排除故障,恢复供电。7月21日,热心网友发出《彪悍“抢修哥”裸身跳臭水沟修电缆,有图有真相》的帖子,“抢修哥”不怕脏、不怕累的举动感动众多网友。“抢修哥”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

A.爱岗敬业

B.办事公道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三、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伟大时代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伟大事业需要榜样力量的引领。道德模范是群众推选出来的身边榜样,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丰碑,他们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最有说服力、最有影响力的鲜活教材。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传播、让他们的崇高精神广为弘扬,转化成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共同财富和形成良好文明风尚的自觉行动。

——摘编自李长春在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讲话

材料2

杨善洲同志之所以成为共产党员的楷模,最根本的是他有着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杨善洲同志之所以能够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关键是在于他坚持、坚守,对认准了的奋斗目标能够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终生践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深入学习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加强自身修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同志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同志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他可贵的思想品格、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他的公仆本色、百姓情怀。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生追求,矢志不渝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应当像他那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无限忠诚党的事业,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应当像他那样树立强烈的百姓情怀,视百姓为父母、待百姓为亲人,心系百姓、心忧百姓;应当像他那样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永不褪色、永葆先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来源:人民网2011年03月30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谈谈加强道德修养,为什么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五篇:考研政治马哲总结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做到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

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真懂真信;无产阶级以人为本;如何应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泉;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1.创立(马、恩)继承(马克思主义者)2.无产阶级的属性(马哲主要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基本观点,是对一切规律的科学认识 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

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辩证),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本质)——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无产)

显著特征——实践性、阶级性 最显著特征——实践性

7.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立场,阶级特点——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8.认识世界的方法,改造世界的工具

绪论

两大观点(唯物论,辩证法);两大应用(认识论,唯物史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和一般学科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 哲学史指导,具体科学是基础。2.本原问题,第一性——唯物主义

存在状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法(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的看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辩证的看历史:唯物史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存在与思维;同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知的 3.哲学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感性的认识:原初物质(最小的东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形而上学,不彻底(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存在性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第一性的(心,感觉,经验,意志,思想,理性,精神)

客观唯物主义:客观精神(柏拉图的思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宇宙精神,神,道和理)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起源

运动观物质——(实践观)——意识(意识观)本质 时空观作用

1物质观

物质不是东西,是所有东西的共性,物质具有第一性,本原可知的。客观物质是对意识而言的,具有客观性和可知性。

物质起决定作用,意识仅影响作用。区别

物质——————意识 联系

2运动观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凡运动是变化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是无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个别事物的改变称变化;一切物质的变化称运动;向上的运动称为发展。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注意与机械静止、机械运动相区分)物质都是普遍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辩证法———相对主义诡辩论(孤立的绝对运动)

3时空观

时间:一维顺序性和持续性的统一,具有不可逆的性质 空间的三维广延和伸张。

凡运动与时空和物质不可分,运动必须经历时间,占据空间。时空在整体上是客观的,绝对无条件的,具有无限性。具体时空是可变的,相对的,具有有限性。

4意识观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决定意识。

意识是一种主观存在;语言是意识的客观物质外壳。

意识是物质在人脑的一种反应,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是一种观念,不是物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指导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状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的影响物质。

真理是物质本质的反映,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5实践观

把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实践高于理论的直接现实性,是人类意识的自觉能动性体现,是社会历史的活动(直接现实性、能动性、历史性)

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创造物质的基础;对社会而言改造社会的关系;对科学文化可以改造思想。生产实践是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自然界和社会分化的对立与统一,通过实践产生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适当和不当)。

总结

唯物五观:

物质本质第一:共性,客观存在性和可知论。运动观(物质的状态):普遍性、绝对性。普遍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轮。时空观(运动的本质):时间过程与不可逆;空间的广延性与伸张。整体性与中介论。整体绝对客观与无限,具体相对有条件与有限。

意识观:主观存在性、目的性、计划性、能动作用。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对现实的歪曲反应。实践观:主观现实性(高于理论),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第二节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 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矛盾的。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永恒发展之中。

2联系的观点

内部要素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有条件的。

联系普遍性强调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的内部,通过中介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共存,相互转化。联系的多样性强调内部、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

联系的条件性是支持和制约,促进与阻碍,反对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

3发展及其过程论

发展是一切事物向上的运;向上、前进的运动变化。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与更替。

新事物的三个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过程论:任何事物都在发展中产生、变化、发展、灭亡。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要在过程中发展,在过程中灭亡。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规律

规律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固有的,本质联系是事物的共性;必然联系决定了发展方向;稳定性体现了普遍和重复的特点。

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形态

质决定了事物内在本质的规定性,是事物的属性,是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量是质的外在表现,可以用数量表征。质是思维的基础和前提,量是深化和精确。

4.1度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和数量的界限。度是事物的范围和限度,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4.2质量互变规律

相互区别:量变是数量增减和次序变化,是度范围内的连续性和逐渐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根本变化,越过度的间断,是飞跃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渐进和飞跃的统一。标准: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相互联系:任何质变都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结果。相互渗透:质变伴随着量变,量变中包含着局部质变。

方法论:质量互变是连续和阶段的统一,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哲学依据;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相结合。

5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根方法。矛盾的内涵: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5.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

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相对、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否定。相互联系:同一中存在斗争,斗争中包含同一。

方法论: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既对立又统一;学会求同存异。应用:大国关系(中美),两岸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是发展的前提(相互依赖);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相互贯通);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相互转化)。5.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是对待矛盾的态度,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勇于面对矛盾,加强问题意识。矛盾普遍性强调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强调矛盾的不同;解决时要针对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强调了个性,是相对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共性是特殊的,个性是普遍的。个性具有共性所不具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把握矛盾(辩证);从个别到统一再到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是事物的的精髓。

5.3发展不平衡原理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过程。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着重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本质,把握主流。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应用:推进供给侧(需求侧)改革。

6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是事物内部维持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促使内部事物灭亡。肯定与否定相互联系。

6.1辩证的否定观

内容上发展是内部否定,自我否定引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特征上否定既是发展又是联系。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反对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坚持“扬弃”的观点。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内部的自我否定,肯定与否定是辩证相关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部引起的,孤立的,割裂了否定。

6.2否定之否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自我否定,自我发展;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总方向是前进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方法论:反对循环论,反对直线论。

本质:三个阶段;不断否定,存在质变,扬弃的过程;客观的终启点。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

现象和本质——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原因和结果——前后相继的顺序和彼此制约。必然和偶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可能和现实——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内容和形式——事物内在的结构和外部表现。唯物辩证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高瞻远瞩,纵览全局。历史思维能力——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辩证思维能力——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创新思维——破旧立新。底线思维。

总结

辩证法总观点三原理:三观,联系观,发展及其过程论。辩证法基本规律: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形式形态)二原理:度、质量互变

对立统一规律(动力源泉)三系列六大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发展不平衡原理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二原理: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注意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认识是否正确如何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认识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物—感觉—思想)和先验论(思想—感觉—物)。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消极的、被动的,离开实践了与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并引入了实践的观点。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具有创造性。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规律——如何认识,认识的过程

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人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主观认识要受到客体的限制;客观世界物质具有无限性和发展性。认识和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具体和历史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特性的。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具体的、外在的、片面的、直接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抽象的、内在的、全面的见解,概念,判断和推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基础,必须升华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以理性为指导——概念。理性认识易感性为基础——语言。

只强调感性认识的经验主义——经验论。只强调理性认识的教条主义——唯理论。

第一次飞跃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去伪存真,粗精,次彼,表里)。认识辩证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中去。

两个需要: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两个结合;从实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群众相结合。认识的理性因素:认知,逻辑;具有指导,解释,预见,作用。

认识的非理性因素:非认知因素,精神因素具有动力作用;非逻辑因素,心理因素,具有诱导、激发作用。认识过程的关键是两次飞跃。

3真理与价值——认识是否正确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是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反映。

真理发展的规律——在与谬误的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真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具有全面性。

谬误在一定范围内也是真理,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在不断批判谬误中发展和丰富真理。

真理又叫客观真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有客观实践能检验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方法论:坚持真理的唯物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实用真理、思维真理和多元论),反对客观唯心主义。

真理的双重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绝对无条件,内容客观,就整体人类而言的无限性。相对真理相对有条件,在具体认识上只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真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真理不断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

反对只承认绝对真理的绝对主义和否认绝对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法论: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要坚持绝对真理,发展相对真理。

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全面性和普遍性。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客体对主体满足的程度。价值的评价是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价值是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和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题的特点而转移;结果与正确性依赖于相关知识。

机制评价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是精神驱动力。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的是非曲直价值标准。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是从客体出发,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主观与客观保持一致。价值原则是人类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主体出发的。真理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归宿和目的。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弘扬以人为本和科学精神统一。即遵循客观规律又以人为本。坚持价值和真理的辩证统一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历史的,不断发展的,最终一定会检验真理的正确性。又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局限的,实践检验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既认识客观世界,也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必须勇于创新。

自由和必然:自由是对必然的任何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自由要以必然为前提,必然是对自由的限定。

反对只强调必然的机械决定论,宿命论。反对只强调自由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第一性,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一唯物论

本源问题

物质——(实践)——意识,五大观点

物质观:客观存在性,物质—(区别)——(联系)—意识

运动观:状态不同,普遍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时空观:绝对性,相对性,有限性,无限性。

意识观: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遵循客观规律。实践观:是思想变为现实的过程;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把人与自然区别开来,区别又联系,造就了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二辩证法

状态问题。联系的,发展的。

三大规律,十三原理(导论三,质量互变二,对立统一六,否定之否定二)。原理1)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

原理2)联系的观点,普遍性,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原理3)发展的观点,向上前进的运动,发展过程论。1.质量互变规律

原理4)度是维持量的范围。

原理5)质量关系,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和飞跃的统一。以量变为基础。2.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6)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对立又统一,求同存异。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主支配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抓主流,抓本质,抓重点。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3.否定之否定规律

9)否定之否定;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曲折的,向上的。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10)辩证否定观,内部的,“扬弃”,自我否定,自我发展。

三认识论

1.什么是认识。反映论和先验论。

辩证的能动反映论和直观(被动)反映论。关键在于实践和辩证。2.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是基础(来源、动力、目的、标准)。认识的能动,创造性反应。3.如何认识。

认识是辩证的,要到实践中去。是反复,无限的,实践是具体历史的。二次飞跃,具体感性到抽象理性的,感性以理性为指导。

一次:感性材料丰富,方法科学(去伪存真,粗精,次彼,表里)。二次:两个需要(指导和发展),两个结合(理论和实践,群众)。4.认识是否正确

原理1)真理(正确反映,相互联系)和谬误(范围,失败是成功之母)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无条件,相对有条件);至上性 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基础,价值是归宿和目的

真理从谬误中升华;由相对向绝对前进和发展;坚持绝对真理,发展相对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是二者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和过程论;过程是全面的,普遍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一定能)和不确定性(历史中什么时候能)。

四唯物史观

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

1.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物质基础是骨骼系统。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前提条件,影响因素。社会的物质特性。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基本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劳动者是主导,劳动工具是核心和尺度。

生产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客观的由生产力决定的,是物质利益。生产资料是基础决定作用。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体现。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层面,政治和观念上的。3.社会历史的基本结构

国家是阶级历史的政治范畴,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

分类: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意识形态(阶级政治性)和非意识形态(自然社会现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能动是突出表现;不平衡,不同步,历史性。4.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动力、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和反作用。基本历史造成的基本矛盾是基本动力;生产力是根本矛盾,根本动力。科技是决定力量;高科技起重要作用。科技具有双重作用。全球问题是社会造成的。

基本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发展。5.人的发展

群众是决定作用,个人是影响作用,历史人物是重大影响作用。

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会受到历史的制约。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发起者,领导者。

局限:时势造英雄。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评判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分析的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要循阶级原则

人的本质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具体的、历史的。根本取决于生产关系,反对抽象人性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唯物五观

辩证法三大规律 认识论三个问题 史观两个问题

政经 社会主义

下载2012考研《政治》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部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考研《政治》必知40理论知点(马哲部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考研政治-----马哲题库 [五篇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二)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的党性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

    2018考研政治马哲纠错:第五章21个易错点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哲纠错:第五章21个易错点 考研政治哲学部分是重难点,对很多概念原理的理......

    2014考研政治马哲20大必考原理汇总

    2014考研政治马哲20大必考原理汇总 2013-11-12 15:09 阅读(406) 赞(29)评论转载(85)分享(67)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2014考研教育学:... 马哲在历年的......

    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一)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马哲论文(合集)

    黑 龙 江 大 学 硕 士 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级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

    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

    马哲论文(★)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

    马哲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题 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姓 名: 指导教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摘要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