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八〕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加横线词语的用法与其它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吾得兄事之 B.又前而为歌曰 C.函封之 D.夜缒而出
2.以下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B.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
D.请罪于母,母不许
3.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弟子不必不如师
B.学不可以已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吾从而师之
4.以下各组句子,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拜送于庭
因击沛公于坐 B.今太子迟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吾其还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丹不忍以己之私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5.以下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顷之未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
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⑧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⑨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⑩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①/②/③⑤⑨/④⑥⑩/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⑨/②⑩/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③/②⑩/⑤⑧/④⑥/⑦⑨
6.以下各句划线的通假字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B.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D.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细〞,细小的矛盾。
7.以下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又欲肆其西封〔边境〕
持千金之资币物〔货帀〕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列坐其次〔旁边〕
C.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何可胜道也哉〔尽〕
D.假设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
此吾之所得也〔体会〕
8.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故遣将守关者
故:特意
不矜名节
矜:自尊自夸
B.实所共鉴
鉴:审察,识别。
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爱而不见
见:出现。
D.畴昔之夜
畴昔:以前
多思曩昔
曩昔:从前,往昔。
9.以下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臣请就汤镬
就:接近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D.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补
10.以下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B.如其善而莫之违也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二、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①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甲〕是其炳①六籍、训万世矣。
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②县令,迂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睟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意见或合或否,辄咍然□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乙〕海上之人以及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③虽然,固微窥君,君假设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假设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势必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丙〕果尔,那么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④新妇三日,知其所自育③;新官三日,知其所与④〔丁〕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注〕①炳:光明,显著。②铨〔quán〕:这里指去吏部听候选派授职。③自育:自我修养,道德教育。④与:心许,赞同。这里指政见、主张等。
(1)第②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那么
B.且
C.以
D.为
(2)以下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大吏因为囿于书生之见而看不起其下属。
B.皇帝认可书生,对大吏的做法不以为然。
C.皇帝曾经也是书生,这使大吏肃然起敬。
D.皇帝的说法英明,可彪炳史册传扬万代。
(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甲、乙、丙、丁四处,合理的位置是〔
〕
呜呼,大哉斯言!
A.甲
B.乙
C.丙
D.丁
(4)分析第③段的行文思路。
(5)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奉命察蝗灾于河津,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山东饥,发帑振缺乏,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七年二月,空中有声,帝欲禳之,命贤撰青词。贤言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厥有鼓妖。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终天顺之世,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然贤委任最专。
帝不豫,卧文华殿。会有间东宫于帝者,帝颇惑之,密告贤。贤顿首伏地曰:“此大事,愿陛下三思。〞帝曰,“然那么必传位太子乎?〞贤又顿首曰:“宗社幸甚。〞帝起,立召太子至。贤扶太子令谢。太子谢,抱帝足泣,帝亦泣,谗竟不行。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
吴后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帝命卫士宿贤家,护出入。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贤自以受知人主,所言无不尽。惠帝少子幽禁已六十年,英宗怜欲赦之,以问贤。贤顿首曰:“此尧、舜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帝意乃决。尝言内帑余财,不恤荒济军,那么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前后频请发帑振贷恤边,不可胜计。
〔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四?〕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B.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C.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D.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奉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乡试属科举考试,考试多在八月,故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翰林学士是官名,负责起草诏书,供职于翰林学士院,有“内相〞之称。
C.东宫一般指中国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所以常常用来借指太子。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和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表扬意义的称号,分为管谥和私谥,文中属于官谥。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李贤屡次赈灾,并且见解独到。在河津考察蝗灾时,因与杨士奇意见相左,李贤没有同他见面;探讨赈济山东饥荒之策时,李贤也和徐有贞有不同的看法。
B.李贤体恤百姓,常献宽民之策。遇有饥荒水灾,李贤劝谏朝廷或拨银两赈灾,或废除苛捐杂税;天有异象,皇上祈祷消灾,李贤借以谏言施宽恤之政。
C.李贤忠于朝廷,深受皇上信任。明英宗非常器重李贤,命他担任首辅;有人向明英宗离间太子,明英宗也暗中告诉李贤此事,向他征询意见,最终粉碎谗言。
D.李贤蒙君知遇,所以言无不尽。李贤认为臣子就应当知无不言,不能尸位素餐;明英宗想赦免惠帝被幽禁的少子,正是李贤的直言让皇上下定了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后废,言官请诛牛玉,语侵贤,又有造蜚语构贤者。
②尝言内帑余财,不恤荒济军,那么人主必生侈心,而移之于土木祷祠声色之用。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知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1〕以下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对加点词语判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B.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C.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形容词作名词,指俊杰
D.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E.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以下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田园将芜,胡不归?
B.奚以知其然也?
C.莫之夭阏者
D.乐夫天命复奚疑?
〔4〕对以下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B.C.D.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帝异之,选荆州长史。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己爱人之道。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言甚切直。疏奏,高宗下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徙雍州,时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良嗣日:“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遂止。迁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良嗣当国,谓安石曰:“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后辨其非,良嗣悸,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詧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日:“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剌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2〕以下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上苑,又称上林苑,是代汉族园林建筑。始于秦汉,后各朝代多有类似皇家园林。
B.明经,初为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唐代为科举的根本科目。
C.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王畿附近叫关内。
D.赠,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亲属加封,有赠谥、赠官、赠典等,文中为赠官。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贪赃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詧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年少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②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5〕苏良嗣认为从江南采集怪竹运往上苑,有什么危害?请结合文本概括
15.阅读下面文言段落,答复以下问题。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假设人!尚德哉假设人!〞?论语·宪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那么民莫敢不敬;上好义,那么民莫敢不服;上好信,那么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那么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1〕“不得其死〞的意思是________。孔子对羿和奡的评论,反映了他的________思想。
〔2〕孔子赞赏南宫适“禹援稷稼而有天下〞的观点,却批评樊迟“学稼〞“学圃〞的请求,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孔子的为政观加以简析。
答案解析局部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B
4.A
5.A
6.D
7.A
8.B
9.C
10.C
二、文言文阅读
11.(1)C
(2)B
(3)A
(4)先写夏君像是担忧别人诋毁他是书生,在言谈神色之间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然后写真正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这样的人不必害怕别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接着说像夏君这样的人,即使有许多人诋毁他,他也难以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最后说如果竭力为自己辩护,一定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终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
(5)对友人将要担任吏职,荣耀乡里表示祝贺;赠序鼓励友人坚信圣道,不要犹豫;希望友人不要为书生的称呼感到自卑,要保持书生的本色而不混淆于俗吏之流。
12.(1)C
(2)D
(3)A
(4)①吴后被废除,谏官请求诛杀牛玉,言语中牵连到李贤,还有人造流言蜚语陷害李贤。②他曾说内库的余财,如不用来救荒和拨给军队,那么人主必会产生奢侈的心,而把它们挪用来做土木工程或祈祷声色之用。
13.〔1〕B
〔2〕E
〔3〕A
〔4〕C
〔5〕D
14.〔1〕B
〔2〕C
〔3〕A
〔4〕①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屡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尊重和忌惮。②在朝堂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拽他离开。
〔5〕①远途运输本身沿路劳民伤财;②宦官沿途弄权作福;③有损皇帝的英明,有悖于圣上约束自己爱惜百姓的本意。
15.〔1〕不得善终〔或不得好死〕;为政以德。
〔2〕①不矛盾,②是为了教民耕作,带动农业生产,这是孔子主张的为政者需要勤谨事务、以德化民的表现。③孔子批评樊迟,是借此强调上位者只要重视礼、义、信,就足够感化百姓,治理国家。④两者都表达了孔子对为政者〔在上者〕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