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知能补给站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知能补给站
一、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者,„„也,格式为:主+者+谓+也。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也。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3.„„者,„„。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乃”“则”“为”“是”等为标志的判断句。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6.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5.用“被”表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6.无标志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三)倒装句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鸿门宴》)(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如: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4)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定语后置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四)省略句式 1.主语省略:有承接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的省略。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2.谓语省略: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3.宾语省略: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常见文言固定结构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五种: 1.表示疑问
(1)何以„„(根据什么„„ 凭什么„„)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保瞿然曰:“何以为计”(《冯婉贞》)(2)何所„„(所„„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4)如„„何;奈„„何(拿„„怎样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5)孰与„„(与„„比,哪个„„)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6)安„„乎(怎么„„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7)独„„耶(难道„„吗)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游褒禅山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2)何„„为(„„干什么呢)何辞为(《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殽之战》)(3)何„„之有(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2(4)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荷蓧丈人》)(5)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捕蛇者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殽之战》)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6)安„„哉(乎)(哪里„„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陈涉世家》)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7)不亦„„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六则》)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8)„„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9)宁„„耶(哪里„„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惑叹)(《祭妹文》)(10)顾„„哉(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为学》)(11)独„„哉(难道„„吗)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2)直„„耳(只不过„„罢了)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3)惟„„耳(只„„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谭嗣同》)(4)一何„„(多么„„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5)亦„„哉(也真是„„啊)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4.表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2)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若辈得无苦贫乎
(《记王忠肃公翱事》)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3)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其可怪也欤
(《师说》)(4)庶几„„欤(或许„„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二章》)5.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史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其„„耶,其„„也(是„„呢,还是„„呢)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二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四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知能补给站(小编推荐)
专题四 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知能补给站
汉语语法——句子
一、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语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7.独立成分。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例如:(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中成分。例如:(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二、汉语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第三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知能演练场
专题六 第一讲 文言实词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路人为逐擒之
.(2)莫知其孰是
.(3)此易知耳
.(4)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5)必不被捻
.答案:(1)追赶;(2)谁;(3)分辨清楚;(4)表情严肃的样子;(5)同“撵”,捉住 [参考译文]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妇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让两个人赛跑,先出凤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后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于是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颜 回 好 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C周年
D
3.C 【解析】 2007年”“紫荆”,199710周C。
4.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
材料一(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解析】 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00多年的时间,英(3)问,从1953年以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再到
课标文综19.E1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
A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
第五篇: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1·黑龙江“五校联谊”期中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1.B 【解析】 “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故选B。
2.2011·中山期末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2.A 【解析】 分析材料,本题实际考查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的新成就。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本题选A项。
3.2011·皖中名校联考2007年,一首《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响彻华夏大地:“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荣。”其中“找对了路径”意指()
A.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光复
B.上海世博会喜迎八方宾朋
C.“一国两制”下喜庆香港回归10周年
D.澳门回归宣告西方殖民统治结束
3.C 【解析】 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注意关键信息“2007年”“紫荆”,1997年我国成功运用“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题干中《始终有你》是香港回归10周年大庆出现的主题曲,答案为C。
4.2011·湖南师大附中月考2008年11月4日晚,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宴请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庆祝两会复谈取得新进展。陈云林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首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比喻今天两会踏出的这一步,未来将创造两岸和平新局面。对陈云林此用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岸关系是内部问题
②两岸关系虽然一波三折,但交流与统一是大势所趋
③两岸双方一直都在积极努力改善关系
④一笑泯恩仇,合作促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台湾岛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存在意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势力,2000—2007年八年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领袖陈水扁执政期间,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具有50年执政经验的国民党在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又开始与大陆改善关系,故应该排除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
5.2011·福州三中期中“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转,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A.50年代末60年代初
B.60年代末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5.C 【解析】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相关内容。从题干中“三通两制促和平”可以看出是对台政策,从“雨霁天晴”可以判断是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而对台政策的开始改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课标文综9.E1[2011·江苏卷] C 【解析】 本题以费孝通在第一届北平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的感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会场中人员服饰多样说明群众广泛性,他们共商国是说明了平等性,“第一次”说明深刻。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课标文综12.A3、B1、E1[2011·天津卷] 【答案】(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问,“男人就是城邦”强调的是男人在城邦政治中的地位,回答时要指出雅典民主在民主范围上的局限性。第(2)问,“阶段”根据材料中的时间顺序很容易概括;从1832年到二战前,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英国才最终实现了普选,所以其特点可根据其时间跨度比较大来思考。第(3)问,从1953年以来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到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代表比例明显增加;这一变化事实上体现的是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第(4)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要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对比,从雅典民主的缺陷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民主制的逐渐完善,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民主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课标文综19.E1[2011·浙江卷] D 【解析】 据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A项错误,A项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B项错误;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C项错误,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