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民俗传承文化
感受民俗 传承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教案
夏李乡实验学校
王荣霞
一、活动主题: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来表现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活动要求:
根据兴趣,学生自由选择,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成立六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
1、按着老师的指导的方法去访问、收集资料,并由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过节的。
2、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老师进行分类。
3、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汇报
1、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了解各地的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像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很盛行。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笑语连连。奶奶告诉我--拜年是中国国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中国还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呢。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现在过年我们还是吃饺子、全家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初一早晨起来,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拜年。
2、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也称灯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皓月高悬,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观灯、放焰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现在,元宵节这天我们也吃元宵、看灯展。
3、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等,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4、端午节来历和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5、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
6、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二、写作指导:
1、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进行了汇报,归纳起来我们地传统节日就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在汇报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而且还联想到现在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把这个节日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活动写出来。
2、先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节日,为怎么喜欢?说出喜欢的原因。其中你最喜欢怎么?把你最拿手的说出来。(1)所说的活动一定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文化,当然要写到特色食物和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2)要把活动的过程说得具体、生动。节日里的活动很多,着重抓住能突出节日意义和气氛的一两种活动写出来,其它的一带而过。(3)还要说一说自己在这个节日里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3、进行写作:
把自己刚才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写完后,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听,让同桌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最后把它抄在作文本上。
第二篇:感受民俗传承文化——魅力中国传统节综合实践方案
感受民俗传承文化——《魅力中国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时下,洋节火爆,而传统节日渐行渐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挽救和保护传统节日已刻不容缓。为此,我把“魅力中国节”系列主题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育活动,使民族文化在我校得到了普及、延续和发展。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走进历史,以全身的视角,审视今天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调查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来表现传统节日这一主题。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传统节日的由来,认识各种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及各地丰富的民俗活动,从中体会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活动步骤:
开题——访问/上网查资料/调查活动——班级汇报交流——写心得”的顺序。
四、活动时间安排:
开题一课时,访问、上网查资料在课下完成,班级汇报交流一课时。
五、活动要求:
1、根据兴趣,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了解的传统节日,老师进行分类设立子课题。
2、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成立六个研究小组,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
3、各小组积极主动地去活动,并做记录。
4、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5、以作文的方式写出活动心得体会。
第三篇:保护羌民俗 传承羌文化
保护羌民俗 传承羌文化
2013-04-19 16:47 | 来源:四川在线 | 作者:田明霞 周 点击:173次 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 打印|字号: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五届高校优秀社团评选中,“羌促会”夺得桂冠。
“5·12”特大地震后,在成都、绵阳等地举办的各种与羌文化有关的大型活动中,活跃着一个大学生社团的身影,那就是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以下简称“羌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五届高校优秀社团评选中,“羌促会”夺得桂冠。昨(16)日下午,绵阳“羌促会”名誉会长、现任川音绵阳艺术学院中国非遗研究院公共事业部副部长艺兮接受了记者采访。
据介绍,“羌促会”成立于2009年9月9日,由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热心羌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同学自愿组成,是非盈利性公益团体,到目前已有会员800多名,是该校最大的学生社团。首任会长由从阿坝州茂县中学考入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羌藏歌舞专业音乐表演系的艺兮担任,旨在“传承羌族文化、促进民族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羌促会”自成立以后,在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院北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系、音乐舞蹈系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羌文化保护活动。每到周末,“羌促会”都会组织同学跳萨朗舞,这项活动在学校拥有极高的人气。他们还通过开办讲座、采风、观影、课题研究、文艺汇演、篝火晚会、民族文化专题调研等活动保护和传承羌文化。
“羌促会”曾发起举办“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等重大活动。2010年,“羌促会”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社团”。2011年4月,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由“羌促会”成员表演的羌族酒歌《尔玛西惹木》荣获金奖,艺兮获“优秀传承人奖”。当年6月,“羌促会”代表学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其中《北川羌韵》荣获“太阳神金奖”。
此次夺得“全国高校优秀社团”桂冠,会员们大受鼓舞。他们表示,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推动“羌促会”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抢救、保护羌族文化贡献力量。
据了解,本次评选活动历时近5个月,组委会共收到2863个社团的申报材料,经过组委会专家团的提名、审核,并听取各地方学校的建议之后,最终评选出了全国高校十大明星社团、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全国高校十大优秀社团先进个人等奖项。
责编:尔玛晨曦
第四篇:共赏民俗活动 传承端午文化
共赏民俗活动 传承端午文化
题图:6月20日,浙江温州200多艘龙舟汇聚温瑞塘河,挥桨逐浪过端午。苏巧将摄/光明图片 6月20日,一名参赛选手在香港端午节龙舟比赛前自拍。新华
社记者 刘昀摄
6月20日,众多市民在海口市海甸岛海滩“洗龙水”。新华社
记者 赵颖全摄
北京:游园共赏妫河岸
本报北京6月20日电(记者董城 通讯员刘俊良)20日,第七届北京端午文化节暨北京市第二届“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在北京市延庆县盛装开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古色古香的文艺演出,在延庆妫河岸边上演。
开幕式上,来自台湾高雄和“三省四地”(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的嘉宾,把各自带来的家乡之水注入妫河,显示 出对端午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凝聚。首都高校第五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京台龙舟友谊交流赛和群众龙舟大赛在夏都公园的湖面上举行,共有42支队伍、近千名队员 参赛。
作为本届端午文化节的重头戏,“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上午10点半,妫川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北京面人、陕西皮影等纷纷展示作品,引来众人围观。
南昌:再现古代乡射礼
本报南昌6月20日电(记者胡晓军)端午节期间,江西各地纷纷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让端午文化浸润人心。20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 塔历史文化街区的大成殿内,数十名身着传统服饰的弓箭爱好者进行了射礼表演。弓箭手们完整再现迎宾、酬酢、请射、比耦、扬觯、诱射、初射、再射、终射、旅 酬十项古代乡射礼仪式。他们演示的线形阵、雁行阵、叠阵、斜形阵、锋矢阵等古代箭阵,重现金戈铁马、万箭齐发的壮观场景。
在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公园百花洲,区文化馆组织了突出创意民俗、语话民俗、玩乐民俗、回味民俗、技艺民俗等特色的多项活动,民间灯彩抬花轿、采莲船等节目表演得活灵活现。市民们共同品尝粽子、打糕、鸭蛋、雄黄酒等民俗食品,玩得开心、吃得开心。
在新建县松湖镇锦江河段,20余条龙舟奋勇争先,两岸呐喊助威的群众欢声震天;鄱阳湖畔的南矶乡沿岸,渔民们拿出粽子、鸭蛋、包子、肉条,放在脸盆中以作祭祀。
常德:龙舟竞渡祭屈原
本报常德6月20日电(记者龙军 特约记者禹爱华)18日上午,2015“我们的节日·端午·屈原杯”湖南省第二届群众性龙舟赛总决赛在屈 原行吟之地常德柳叶湖举行,全省各市州和中南大学的15支龙舟代表队参加了本届龙舟赛。总决赛设有公开水域200米、500米直道竞速两个竞赛项目。
常德是端午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00多年前,屈原曾在沅水及常德城区四周多条支流往返行吟达10年之久,写下了《离骚》等作品。相传 屈原投江后,常德沅澧流域民众为其精神所感动,每年端午前后,沅澧流域的百姓都会自发地组织龙舟竞渡纪念屈原,赛龙舟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德阳:文化周里寻乡愁
本报德阳6月20日电(记者危兆盖 光明网记者雷建)20日上午8点,李勇带着家人冒着细雨,来到旌湖边找到了最佳观看位置,等待即将开始的“记忆端午·美丽乡愁”2015德阳市第七届端午群众文化周活动之一的赛龙舟活动。
四川德阳端午群众文化周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活动期间,除了举行龙舟竞赛、端午民俗活动展示外,德阳还将举行原创书画作品暨写生作品展等端午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第五篇: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塑造你我
传承,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永恒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的精髓;不变的,是那份道德与文化的真谛。
青,出于蓝而青子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类前进的脚步离不开民族的历史。不论历史是辉煌的还是衰败的,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将其优秀文化继承,发展,因为它里面包含着民族的魂。
经典的东西要像历史一样需要传承下来,但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创新的思维去领航经典,用进取的心态去发扬光大。同样经典的东西也需要弘扬,弘扬是一种美德,好的东西,尺有将其自身的优点充分弘扬才能传承,即而塑造你我。
传承的是文化,弘扬的是精神。在浩瀚的历史中,经典无处不在,在文人墨客的诗篇里、在辉煌灿烂的器物里、在治国平天下的法治里、在约束思想道德里,它们是活的灵魂,是历史前进方向的指南针,是今天让你让我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精髓,它融注了历史的思想和心血。所以传承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内在的力量。
作家冯骥才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的浅显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落后,伪文化将进一步使民族低素质化”。可见,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盛衰。
然而,如今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一步步、一点点将民族文化,丢弃、改造和弱化,是什么让我们优秀的文化开始沉默,是我们自己,我们为了利,为了欲,而丢弃了那些最优秀,最珍贵的东西。
传承是一份敬重,是一份崇仰,丘吉尔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而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对于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经典诗篇,之于今天,都应该是一份荣耀,它代表了我们历史的先进性。无论是诗人还是诗篇,都极大地赋予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例如,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言论堪为经典,如今,连西方都设有孔子学院去学习他的思想,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继者,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传承和发扬呢?
传承是一份发展,是一份沉重的呼唤。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无不以“德”为重任。道德是一种力量,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华美德从商代“六德”到宋代“八德”主要体现了中国人“寻根”“归根”的思想,包含对爱国情怀、人伦观念、仁和忠恕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倡和追求。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国人几千年智慧凝结而成的,其观念和准则确实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古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然而,在今天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我们却忘记了传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德,当下,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道德修养,远离了道德准则,近些年来一些失德行为频频发生,“黑心商家为利益制造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时有发生,将道德完全拋于脑后,更有有悖道德常理的事件,如“不赡养父母”“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小月月事件”等。不知廉耻、善恶、美丑是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源。中国自古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铭,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以德服人”“德才兼备”,人无德,何以立?只有大力弘扬孝、诚、和、廉等传统美德,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把道德修养积淀在血脉中,把追求高尚行为变为自觉行动,传承好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德”,致力于塑造有品德,有修养的你我。
传承是一份美好,是一份敬仰。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诚然,中国不缺少英雄人物,古往今来,英雄辈出,从救国无望,含泪投江的屈原,到三国枭雄曹操,令人惋惜的西楚霸王,再到近代的爱国忠臣文天祥,岳飞等英雄人物,乃及近现代的抗日英雄叶城焕、杨靖宇、邱少云等。然而,在这样一个英雄盛出的民族,我们却忘记了对英雄的那份敬重与爱惜,甚至忘记了无比相关的某些节日,在这样的现状下,是英雄的不幸还是我们民族的不幸?
历史是船,文化是帆,让我们航起文化的风帆,传承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21世纪有道德,有文化,有内涵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