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又有它存在的特有问题,只有理清实践教学的内涵,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实
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明确提出落实课程新方案要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教社科[2008]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
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
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
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政党思想宣传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任务,在该课程中,实践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配套进行,具有直观性、可见性、有效性的特点,对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感体验具有较高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区别的,在校内或校外,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
体系。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的,内容上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重在传授理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但因为理论性强,光是理论授课显得很空洞,没有实体体验,效果不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兴趣不大,接受理论还停留在背诵和记忆程度,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实践环节的辅助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理论,而在于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听、看、走、谈、讲、写等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升华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思政”课的实践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又分为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课外进行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内的实践活动组织的形式一般有课堂讨论、观看教育片或纪录片、主题演讲、社会调查、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各种校园活动等,校外实践主要以参观考察为主,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所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做出了多项改革,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根据要求,专科院校需设1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怎么安排,安排什么内容,部分学校却是由老师自己说了算,随意性很大,出现了“有时间就搞,没有时间就算”的情况。除此以外,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很难做到全覆盖,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都不易开展,尤其是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即使开展也因为人数和课时的限制草草了事,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其余学生因无法参与就抱着“看戏”的心态,缺少认知的提升。课后布置的社会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更是应付了事,到网络上搜索后直接下载修改,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就提交了实践报告,教师也往往因为工作量大以及文章千篇一律简单批改,根本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校外实践也要受到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再加上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以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或减弱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师各自为战,缺少统筹安排,合力缺失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涉及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还涉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一些行政人员,而这两类人员隶属于两个系列,不能很好地结合,将实践教学割裂开。比如,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宣传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的教师却不清楚、不了解,具体开展情况和结果反馈也搞不清,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花了钱耗费了时间,因为缺少统筹安排,却没有收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担任组织协调、理论指导的角色,且都是单兵作战,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这位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也会因为顾虑而选择放弃或简化操作。
3.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课实践,忽视“思政”课实践
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也没有专业培养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形成了一种观点,公共基础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思政”课没有开设的必要,讲的都是大而空的道理,有些道理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没有必要在大学再教。有些专业教师也认为,“思政”课谁都可以来讲,不具有技术性。在课程建设、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教师培训等等方面都会有倾斜,对于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管理和考核都更加规范更加有保障,相比较“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比较逊色。
第二篇: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摘要]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高职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协调,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面对新形势,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应对。应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不断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自身教育特点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 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特点 1.与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相适应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培养目标反映在教学内容上,便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它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与此相适应,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适应这些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例如在教学目标上以“精”和“管用”为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满足大学生现实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职业实践中,使理想与职业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对学生道德实践的 考察。
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也与一般本科院校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其中,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很宽泛的含义,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各种内容与形式的合作均可以列入这一范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使“工”成为“学”的延续和深化,工学深度结合,融为一体。与此办学模式相
适应,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了解校企结合进行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探索双方合作的具体方式,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否则就不能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而导致思政课自说自话,甚至游离于高职办学特色之外,而仅仅成为政策性课程。
由于办学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学制结构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教育改革,一般学制为2年,其实习期往往较长。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较短,不可能为思政课留出非常充足的学时。而他们的实习实训时期正是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面临比较大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由此引发的思想、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增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这时候能够获得思想情感上、心理上、法律上、政策上的帮助,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而且也是使课堂理论教学获得大学生理解、认同的良好契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为此,高职思政课要主动与学制协调,主动介入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有目的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全程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相适应
孔子曰:“因材施教。”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一直是贯穿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结构比较复杂,高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群体的独特特点。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招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学生构成复杂,有2年制专科,也有3年制专科,还有4年制本科,多个办学层次的学生共同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的综合素质与普通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相对而言,高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待理论学习的态度等均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不少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也较低。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由高职特殊的培养模式所决定,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意识却比较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较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要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实习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要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和要求来培养学生。如果不抓住上述特征,不能让高职学生真正受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适应形势变化,针对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应对。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加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加大了大学生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的力度,学生在校内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缩短,在校外分散实习实训时间增长。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适应能力,为他们早日面向社会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进行实习,面对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实习环境和社会环境,面对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各种风险,加之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社会的认知度不够,这无疑增加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对高职院校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思政课教师尚未完全适应工学结合形势的要求 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
展和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思政课师生比不合理的情况,思政课师资数量仍显不足。同时,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工学结合形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学生都去工厂企业了,离校了,学校也没事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应由企业负责。加上不少思政课教师对工学结合形势下开展实践教学尚缺乏比较好的经验和办法,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做到及时和深入。
3.学校与企业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尚未做到有效衔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学校思政课教师和企业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但就目前来讲,由于学校思政课教师只是把利用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能与注重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企业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这就造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利益上的共同性,彼此的诉求不尽一致,使得不少企业往往把接受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看作外加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不能给予充分重视。即便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与管理,但教育的“量”和“质”均有不足,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无法贯穿于学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出现真空和断档,思想教育出现盲点。
三、提高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面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新问题、出现的新变化,高职学校要真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为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企业,以至于更富有成效,就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人员、经费、实践场所等各种保障,将各方面力量组合协调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此,最好在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德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学工处、思政课教学部、就业实习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等共同组建一个组织管理及决策运行机构,来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统一筹划,确定实践教学中教学计划、组织形式、经费落实、考核评价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重点等。这一机构的设立和各项具体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占有着主导性地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驱动者、指导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存在并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和前提。或者说,是否具备以及具备多大的主导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把握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对全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加以有效调控。[1]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尽快把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新的形势、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不能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仅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而是由全体教职工和企业共同来实施和完成。要对实践基地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根据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明确基地教师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使他们在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够自觉地紧密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当把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送到实践基地后,就如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个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园地,从而真正做到“学生走到哪里,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跟进哪里”。
3.构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思政课只有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未能达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人数多,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够而且不稳定,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看,各高职院校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都建立了数量不等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按照“就近就地、优势互补、双方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与企业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与不同的企业结盟,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的资源优势,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选择建立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从笔者经验看,最好选择那些双方合作良好、合作稳定、有着优秀企业文化,有多方面的典型人物,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功能的单位。这些企业不仅要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平台,而且也要能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空间。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稳定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才能以专业实习为契机,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体验为主要内容,把思政课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达到相应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三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刍议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陈新民
[文章摘要] 本文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提出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使之更好地开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状
措施
长期以来,国家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以贯`之,成为我国高校区别于西方和其他国家高校最显著的特点。不过在文革以前的若干年里,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可避免地成为宣扬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重要阵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思想理论上实现了拨乱反正,但文革极左路线给思想理论课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消除。党和国家十分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亲自过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积累的问题并未出现明显改观,尤其是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较本科院校更多,更大,更复杂。笔者现就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教育行政部门,院校管理层和教育同仁参考。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一、高职院校管理层缺乏对思想理论课应有的重视
受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性,实用性人才”,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即便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其主要表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就业率往往成为高职院校追求重要目标。因此,国家规定的思想理论课在“务实”和“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地予以削减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教资格,随意安排非专职理论教师任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合班教学,听课学生多达200-300人,上课就如同在听报告。后勤服务保障不足,硬件设备不齐备。如果不尽快扭转高职教育这种功利价值追求,以便回归高等教育的真正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将会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全面,长远,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二、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
与本科院校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诸多与高等教育要求不协调,不完善的地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而言,其问题主要是:
1、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形成,普遍没有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一般的普通课,视同一般的思想教育层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与专业课享有同等待遇,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2、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术性决定很多学校“理工为主”的发展定式,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陪衬“红花”的“绿叶”,或是一种点缀。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校管理层而言,是不予重视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其课程建设及教育效果等问题却少人问津。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原成人高校和中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来就偏少,有些又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成。理论深度,教学经验和相关知识明显不足。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职扩招带来教学班急增,在教师缺员的情况下临时抽调其他专业教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繁重,基本上疲于应付,成了讲课机器。教师缺乏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更无科研的热情和动力。不少教师知识陈旧,没有把握时代脉搏,不关心热点问题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和再学习的动力不足。教案格式古板,内容陈旧,缺乏变化,课堂上只有用抽象名词解释抽象理论。僵化,空洞,干瘪,陈旧,不善于科学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的索然无味。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职学生本来相对本科生在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专业课相比更是差别很大。对学生来说,专业课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之本,加上对课程的内容原本基本不熟悉,所以有比较充分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课,对未来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因为它是规定的必修课才学的,相对来说缺乏充分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听课不认真,人在课堂心不在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教师任课班级多,面对的学生数量大,难以形成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教学的实效性可想而知。5,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有有利的方面,同时也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的挑战。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表明,85。95%的网民年龄在18-35岁之间,84。97%的网民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也成了网民的主体。互联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知识面增加。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比老师掌握的信息量还大。但学生对是非认识能力不足,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脑海里装满了大量网络信息和各种社会思潮,加之社会阴暗面和腐败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学生对课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产生怀疑,使教学的难度增加,教师掌控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困难。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政策定位与《职业教育法》缺乏衔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政策定位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可充分发展的空间。但是,综观我国现有高职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可以发现,截止目前为止,我国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着语言和内容并不完全一致的表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政策定位不能与《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保持一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地位将会被削弱,甚至为排斥或排挤思想政治课提供了现实政策依据。因此,在有关具体文件中应该清晰明确表述高职人才应达到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要求。
以上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因素,是高职院校在向“高等教育”目标奋进过程中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为了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摆脱目前的困境,逐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否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作好我们的工作。
(一)提高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学习),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能力,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教学的信任和尊重,才有资格在课堂上为学生解惑释疑。2,加强培训,提高教学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以来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花在教研,进修,提高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特别是有些教师对教学手段不熟悉,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为此,理论课教师应加强技术教育培训和教学艺术训练,提高技术技能和课堂语言表达能力。3。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管理者要加强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教学状况。如果条件具备,学校管理者可以亲自带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此举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影响力,直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职务职责管理,在奖金发放和技术职务晋升上向那些有真才实学,热爱献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突出成就,受学生普遍欢迎的教师倾斜,极大地调动他们热爱理论课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
1.建立新型的石生关系,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教师要在教学和实践中自觉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和思想导师。一言一行要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一个知识渊博,业务娴熟,可亲可敬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或训斥;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只有建立起平等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对话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2。课堂教学开放化。当今青年学生有着开放的愿望和思维特点,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得不适应当代学生发展需要。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赖,必须在信息领域领先学生。课堂教学要引入新观点,不回避疑难问题。对基本理论作必要适当的引申和拓展,将课堂教学开放化。特别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各种思想对学生的冲击和影响亟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加以引导。教学内容,外延要拓宽。从原著到教材,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多角度探索和分析,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进一步探索的通道。理论是发展的。教学中不要把现有理论教条化,绝对化,限制学生对真理的探索精神。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极富个性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竞争意识和参与欲望很强。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参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时激发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学习掌握其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说服力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坚持以理服人,就必须坚决摈弃枯燥的抽象说教。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心全意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戴。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经受住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保持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增长。“神州6号”载人飞船及“嫦娥1号”的发射成功,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具体 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党的理论才能在学生心里扎根。
总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带有一定普遍性,许多学校的老师都有同感,但是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并非完全不能克服。要调动三个积极性--教育行政管理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把三方面的积极性统一起来,形成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会收到好的实效。参考文献:
1,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师参考书
发展与对策研究
1作者简介:陈新民
男
基础部副教授
第四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文章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17-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在大学这人生的新阶段中,肩负着三大社会化重任:一是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做好为社会服务的准备;二是培育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习惯,确立社会角色意识;三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将自己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完成社会化的重大任务,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尚存不够理想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说教缺陷,以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需要外部灌输,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单纯的理论说教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即:一方面通过开展课内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针对时事热点难点开展讨论,形成共识、通过讨论提高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形成坚定的崇高信仰,逐步完成社会化重任。所以,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二)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学校的生命线在于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尽管每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但总体上仍无法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方式。而实践教学模式则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了解现实、感悟真理,以达到理论教学所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的培育目标,在由此带动下的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备受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从社会发展要求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尽早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三)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泛调
动各种社会力量和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正确路径。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它在推动海峡西岸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为各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随着海峡西岸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地不仅建立了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各高校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积极因素,吸纳社会各种积极力量,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拓广阔的空间环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认识不足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育者和受教育均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从教育者角度看,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相当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专门讲授理论的课程,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在现有的学时条件下,要将理论部分讲完讲透都觉得时间相当紧张,如再开展实践教学那就更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有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与理论课教学关系不大。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大学生中存在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的倾向,相当部分学生本来就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的专业基本沾不上边,以至参与实践活动也仅仅是应付了事,缺乏积极和主动,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缺乏保障
一定的实践经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备保障。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校外实践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给学校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再加上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个别学校领导主观上总是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走走形式,玩玩花样。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放在扩大学校的规模和影响力上,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上存在着投入不足问题。一些高校虽然也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但依然存在着款项少、使用起来捉襟见肘的现象,致使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稳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带领学生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实践就免不了要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免不了要对机关、企业事单位、个人进行调研和专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各单位各部门都在讲究效率和利益,他们本身每天就有着大量的事务需要处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给他们增加不少的负担,以致相当多单位对接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兴趣。这需要学校与有关部门密切协调,才能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长远规划,还有相当多的学校与有关单位的协调仍不到位,致使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正常开展。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革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变一般讲授法为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情景模拟、辩论比赛等形式;而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深入基地参观、学习、深入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考察、调研等等。这些方式固然是很好,但都是些老方法。当前,我们必须及时调整理念,大胆应用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充实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和全面升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委员会
近十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连续颁发了多个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相关的文件,由此说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贯彻中央精神,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大格局,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以校党委为核心,二级学院党总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后勤员工相互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调网络,使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都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去。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和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的需要,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教师的可操作性,共同研究制订针对每门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及落实方案。既要集中精力抓好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又要组织实施和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统筹协调对学生的考评。同时,实践教学委员会还要利用其优势,引导其他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指导中来,为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排忧解难,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效果及发展前景,是与教师的业务能力成正比的。因此,我们应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不仅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锻炼,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个级别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考察、挂职锻炼、社会服务、实践研究等,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了解海西,关注和研究海西建设热点难点问题等,使他们的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宽,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当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学校必须通过统筹协调,健全保障机制,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正常开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必须建立以党委宣传部为总责任单位,学生处、教务处、各二级学院为配合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实施单位的人力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其次,必须协调各方关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社会已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在发挥其功能作用基础上,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安排各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去。最后,必须多渠道解决实践教学经费。在争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开拓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经费资助和创造更多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既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进程,又是一个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过程。对此,在课内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必须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巩固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辩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并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还要借鉴相关学科优秀的教学方法为我所用,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在课外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传统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发挥网络平台功能,开展网上实践教学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小元,段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3]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责任编辑:胡彩芬]
第五篇: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高校应用型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促进经济的快速跨越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持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所以,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要进行改革,只有不断改革,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各项政策,才能够促成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之路越走越宽。本文主要介绍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教学改革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高职院校的立校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经济发展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因此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学必须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以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接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当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必须要不断探索、寻求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才能够使得改革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潮流。
一、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可以说,经济法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必须课程之一,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更应非常重视开展经济法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济法教学发展现状依然令人担忧,存在着一些不可否认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法涉及的内容较多,比较的复杂,让学生掌握起来没有深度。经济学本身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理论知识比较纷繁、复杂,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教授理论知识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全盘的吸收和掌握,而且导致学生经济学知识链不健全,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尤其是经济法课程,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识,涉及到合同法、证法和票据法等诸多法律,这些法律知识太过于专业,这让经济学的学生学起来非常的吃力,既不容易产生兴趣,更不能够让学生彻底掌握。
第二,由于法律的更新较快,在教学中经济法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定有很多不当的现象出现。当下,我国涉及经济法的教材繁多,各个版本的内容相差较大,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经济学教科书的选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被广泛选用的教材更适合于法学专业而非经管类专业,这些教材在定程度上强调了经济法学的研究,而这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导致经济法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氛围沉闷。
第三,经济法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和“讲授式”教学模式相对落后,教学过程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经济法本身内容枯燥,知识点比较繁多,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很难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加上教师队伍的老化,对新媒体等??用比较少,学生的上课氛围不浓厚,缺课、替课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四,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有待改革。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把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学法、懂法、用法,而非研究法,所以,在考核评价中,不能单纯考察学生的“背书能力”,要通过实践的考核方法,创新考核模式,才能够起到真正的学习和评价作用。部分学校甚至把经济法作为考察科目,仅仅通过论文的形式,让学生“轻松过关”,导致经济法的学习效果较差。
第五,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人员老化,教学方式落后,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更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经济人才。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你是学生带去新鲜的知识和充实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队伍的人员老化,单纯为了追求高职称,寻求高待遇,对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得过且过等现象,甚至一个教案多年来重复使用,这都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经过不断研究发现,为了使高职院校提高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步伐,推进高校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对经济法教学改革提高重视程度,并且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使得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在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变成指导实践的指南。所以,教学法的教学不能够单纯地表现为知识的灌输或者是课本的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当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经济法进行解读,教授学生把理论化为实践,这样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目标,促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产生具体效果。
其次,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经济法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鉴于经济法中,不断变化的条文,学校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改革中必须要给予更新,及时的进行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墨守成规,要为学生解读最新的经济法政策,对于变化或者是增加的内容提高重视程度,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引导和帮助。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有很强的预见性。坚持在当下教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增强预见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对经济法有个全新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最新最全的经济法内容,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知识积累。
最后,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够让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高职院校进行经济法改革必须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落后的教学思想,为经济法的教学改革提供不竭的动力。传统教学模式的经济法教学对于学生就业的帮助非常有限。这也就是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经济法教学,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的精髓。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创新性的原则,让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
三、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和必要的举措
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探索,需要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在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之上,必须要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寻找更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几种有效举措:
首先,提高对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当下有很多院校仅仅是把改革作为一项面子工程,或者是“幌子”,经常出现声音响亮效果没有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经济法教学改革重大的支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法教学的改革也需要配备更加充足的人员,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活动资金。所以,要把教学改革实实在在的开展起来,不能只是趋于形式,不求实效。把经济法教学改革落实到行动中。
其次,加大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必须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当下经济的发展形势,对经济法的教学不仅要有创新,而且要追究实效。老师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充实教案,改进授课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让经济法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真正的经济法实用型人才。要通过加强培训或者是考察等方式,增加学习机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为经济法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建立经济法教学改革的人才基础。
再次,引进实践性教学,创新教?W方法。为了使得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效果,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引入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真正掌握经济法的运用原则,了解经济法的内容,在今后工作或者发展中熟练的运用经济法的具体法律条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实现具体实效。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法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正确运用。所以实践性教学必须要引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促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建立更加完善的经济法教学考核体系。为了不让经济法教学形同虚设,必须要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完善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部分高职院校把经济法课程作为考查科目,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建立了完善的经济法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经济法的学习,而且也能够监督教师认真进行教学,从而促进高校经济法教学的发展,让改革取得实际效果。还可以设立把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经济法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实现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作为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实用性的人才,尤其是经济学的实用人才,必须要大刀破斧的进行改革,要坚决树立“实用”、“应用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市场对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与新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马质璞.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思考[J].装备制造技术.2015(07):37-38.[2]陈华,李宗斌.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发展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1):45-46.[3]吕庆华,郭智勇.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教学路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6(26):63-64.[4]陈勇,经晓峰.基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激烈条件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5(22):48-49.[5]卫胜,姬云香,田春苗.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6(16):93-94.[6]崔磊,沈文,夏兆清.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02):73-74.[7]张家智,蒲松涛,高炳巡.关于高职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滁州学院为例[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5):45-46.[8]张泽一,王树兰.加强探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改革构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