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论文】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谈高职院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真诚为您服务]
【摘 要】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充分发挥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劳动者必须由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强烈呼唤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需要教给学生职业所要求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除专业技能素质外,其他素质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义不容辞地与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以及其他课程一起承担起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理论、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各个方面,与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以便于实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认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地位上说属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教得累,学生60分万岁”的课程。究其原因,一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是统编教材,鲜有专门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同时,由于受前苏联政治理论教育方式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被教条化,教师授课拘泥于书本的纯理论,很少联系实际。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简单化为几个最基本的理论定义,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所接受的内容基本是一样的,这是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原因。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这是学生比较反感的。三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似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于是,考试越来越被强化,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于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育的功能越来越弱化。这种情况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基本知识的真正掌握,更谈不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有效对策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三者的有机统一,即如何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要树立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意识,以为社会、为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地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一)从教学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和民主法制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内容是必需的,它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作为培养适应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教育中还应该重视高职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的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只能加强,不可削弱。
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缺欠恰恰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从学业→就业→创业,是一名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创新的思想武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二)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应该废止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而代之以课堂自学、录像播映、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同一内容,单用口授的方式,学生听3个小时,只能理解60%;只让看,学生能理解70%;如果听、看、说并用,则能理解90%。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别处”的低效的上课方式,可以预先把每章的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运用本章知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发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预习,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简要强调知识点,然后转向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全班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探究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自然也得到顺利实现。
2.具体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由教师给学生开出一系列选题,由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或者成立各种学习小组,通过研讨会、演讲、论坛等方式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建立校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社会实践教育合同或协议,所在单位保证按计划接纳学生参观、访问、实践,学校也做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劳动,以便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服务社会的能力。重视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由“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模式向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障碍,使地球村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同一时刻实现信息共享。在这种状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依然固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既无法用理论吸引学生的思想,也无法用信息调动学生的眼球,结果自然是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直接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形象刺激学生的大脑,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也更加贴近高职生此阶段思维跳跃性大、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从而因势利导,在“抬头率”提升的同时,真正使教学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入行动”的效果。
4.改革评价方式。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往往简单的以期中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为依据,这种评价不能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改革评价方式,就应当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教师评价、班级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把成绩评定和个人品行表现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参考文献】
[1]邵服民“关于两课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实践与研究”《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柯水云“对高职学生“两课”学习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8]。
第二篇: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摘要]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高职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协调,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相适应。面对新形势,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应对。应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措施,不断推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自身教育特点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 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特点 1.与培养目标和办学特点相适应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种培养目标反映在教学内容上,便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它不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与此相适应,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适应这些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协调。例如在教学目标上以“精”和“管用”为原则;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满足大学生现实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职业实践中,使理想与职业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对学生道德实践的 考察。
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上也与一般本科院校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其中,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很宽泛的含义,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各种内容与形式的合作均可以列入这一范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就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使“工”成为“学”的延续和深化,工学深度结合,融为一体。与此办学模式相
适应,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了解校企结合进行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并探索双方合作的具体方式,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否则就不能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的作用,而导致思政课自说自话,甚至游离于高职办学特色之外,而仅仅成为政策性课程。
由于办学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学制结构也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教育改革,一般学制为2年,其实习期往往较长。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较短,不可能为思政课留出非常充足的学时。而他们的实习实训时期正是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面临比较大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由此引发的思想、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增多,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这时候能够获得思想情感上、心理上、法律上、政策上的帮助,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而且也是使课堂理论教学获得大学生理解、认同的良好契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为此,高职思政课要主动与学制协调,主动介入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有目的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融为一体,构建一个全程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相适应
孔子曰:“因材施教。”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一直是贯穿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结构比较复杂,高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群体的独特特点。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招生是在高考招生的第三或第四批,学生构成复杂,有2年制专科,也有3年制专科,还有4年制本科,多个办学层次的学生共同存在,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的综合素质与普通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相对而言,高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待理论学习的态度等均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不少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也较低。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由高职特殊的培养模式所决定,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意识却比较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较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要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将学习与实习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要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和要求来培养学生。如果不抓住上述特征,不能让高职学生真正受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当前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适应形势变化,针对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积极应对。
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加大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加大了大学生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的力度,学生在校内集中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缩短,在校外分散实习实训时间增长。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适应能力,为他们早日面向社会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进行实习,面对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实习环境和社会环境,面对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各种风险,加之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社会的认知度不够,这无疑增加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对高职院校目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思政课教师尚未完全适应工学结合形势的要求 目前,虽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
展和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思政课师生比不合理的情况,思政课师资数量仍显不足。同时,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工学结合形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学生都去工厂企业了,离校了,学校也没事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应由企业负责。加上不少思政课教师对工学结合形势下开展实践教学尚缺乏比较好的经验和办法,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做到及时和深入。
3.学校与企业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尚未做到有效衔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学校思政课教师和企业有效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但就目前来讲,由于学校思政课教师只是把利用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能与注重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企业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这就造成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利益上的共同性,彼此的诉求不尽一致,使得不少企业往往把接受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看作外加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不能给予充分重视。即便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与管理,但教育的“量”和“质”均有不足,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无法贯穿于学生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上出现真空和断档,思想教育出现盲点。
三、提高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面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新问题、出现的新变化,高职学校要真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为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企业,以至于更富有成效,就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提供组织、人员、经费、实践场所等各种保障,将各方面力量组合协调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以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为此,最好在学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德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学工处、思政课教学部、就业实习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等共同组建一个组织管理及决策运行机构,来具体负责工学结合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统一筹划,确定实践教学中教学计划、组织形式、经费落实、考核评价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重点等。这一机构的设立和各项具体制度的建立,能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高职思政课教师占有着主导性地位,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驱动者、指导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存在并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和前提。或者说,是否具备以及具备多大的主导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把握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对全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加以有效调控。[1]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坚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思政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立足点,尽快把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新的形势、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不能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仅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而是由全体教职工和企业共同来实施和完成。要对实践基地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根据实践基地的具体情况,明确基地教师的育人目标和任务,使他们在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够自觉地紧密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当把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送到实践基地后,就如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个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的教学园地,从而真正做到“学生走到哪里,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就跟进哪里”。
3.构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思政课只有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才能从机制上保证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规范性。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未能达到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人数多,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够而且不稳定,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些年的发展情况看,各高职院校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都建立了数量不等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要按照“就近就地、优势互补、双方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与企业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与不同的企业结盟,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的资源优势,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选择建立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从笔者经验看,最好选择那些双方合作良好、合作稳定、有着优秀企业文化,有多方面的典型人物,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功能的单位。这些企业不仅要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的平台,而且也要能为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成长的空间。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稳定的全方位、多领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才能以专业实习为契机,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体验为主要内容,把思政课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达到相应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三篇: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又有它存在的特有问题,只有理清实践教学的内涵,明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的方法,才能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实
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明确提出落实课程新方案要加强实践环节,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教社科[2008]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强调:“要从本科思想政治
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
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
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执政党思想宣传的主渠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任务,在该课程中,实践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配套进行,具有直观性、可见性、有效性的特点,对于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感体验具有较高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与“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区别的,在校内或校外,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现实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道德
体系。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是与理论教学配套进行的,内容上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重在传授理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但因为理论性强,光是理论授课显得很空洞,没有实体体验,效果不佳,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政治敏感度不高,兴趣不大,接受理论还停留在背诵和记忆程度,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实践环节的辅助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理论,而在于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听、看、走、谈、讲、写等方式,成为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升华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思政”课的实践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又分为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课外进行的校内实践活动。校内的实践活动组织的形式一般有课堂讨论、观看教育片或纪录片、主题演讲、社会调查、主题报告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各种校园活动等,校外实践主要以参观考察为主,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各所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做出了多项改革,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思政”课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根据要求,专科院校需设1个学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怎么安排,安排什么内容,部分学校却是由老师自己说了算,随意性很大,出现了“有时间就搞,没有时间就算”的情况。除此以外,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很难做到全覆盖,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都不易开展,尤其是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即使开展也因为人数和课时的限制草草了事,只有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其余学生因无法参与就抱着“看戏”的心态,缺少认知的提升。课后布置的社会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更是应付了事,到网络上搜索后直接下载修改,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就提交了实践报告,教师也往往因为工作量大以及文章千篇一律简单批改,根本达不到实践的效果。校外实践也要受到时间、空间、经费、安全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限制因素再加上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以及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或减弱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师各自为战,缺少统筹安排,合力缺失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涉及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还涉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一些行政人员,而这两类人员隶属于两个系列,不能很好地结合,将实践教学割裂开。比如,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宣传处等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但是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思政”课的教师却不清楚、不了解,具体开展情况和结果反馈也搞不清,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花了钱耗费了时间,因为缺少统筹安排,却没有收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中担任组织协调、理论指导的角色,且都是单兵作战,要使实践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这位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灵活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教师本身可能存在知识结构不全面,能力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也会因为顾虑而选择放弃或简化操作。
3.高职院校注重专业课实践,忽视“思政”课实践
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不是专业课,也没有专业培养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形成了一种观点,公共基础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很多人都认为“思政”课没有开设的必要,讲的都是大而空的道理,有些道理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没有必要在大学再教。有些专业教师也认为,“思政”课谁都可以来讲,不具有技术性。在课程建设、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教师培训等等方面都会有倾斜,对于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管理和考核都更加规范更加有保障,相比较“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就比较逊色。
第四篇: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调研综述
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调研综述
我国职业教育由市场需求决定了发展趋势,目前职业教育规模已跃居教育行列的重要位置,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为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用工荒,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找不到自身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其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无法迎合当代行业企业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中充分融入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
一、国外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情况
国外关于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学者约翰·弗莱纳根(John Flanagan)在研究美国飞行员绩效问题时曾提出,工作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描述这些工作行为所需要的素质,开启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关于素质问题研究的崭新领域。1969年,美国学者Chickering发表了高校学生七个发展范畴的研究,认为高校影响了学生在七个方面的发展,即发展能力、管理情绪、通过自主迈向互相依赖、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确立身份、发展目的、发展整合。1999年,Jones&Kwan在一项香港高校学生经验评估研究中将学生对高校教育的期望总结为四方面,即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装备为将来职业做准备、开阔视野、成熟及个人发展、在竞争环境下可以成功。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众多的职业素质理论派别,职业素质理论趋于系统化和多样化。在各国不同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职业素质元素有不同的体现。
1、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也被称为德国经济发达长久不衰的根本。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其实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徒工制度,主要特征就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践与理论同时并举。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培训、职业进修、职业改行等三方面的内容,职业培训主要指职前培训,分成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进修和职业改行属于职后培训,一般称为职业继续教育。
我们探讨的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被称之为“关键能力”培养。20世纪80年代,德国就形成了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概念并写入了德国职业培训条例中。要求学生具有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时间进行企业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关键能力,即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日本发达的职业培训
自1989年起,日本教育部门就宣布开始教育改革,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日本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注重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弹性化的学制,注重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一致和开放,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十分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其基本思路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工作。所以日本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是企业内职业培训,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有完备的培训体系。建立在终身雇佣制和年工序列制基础上的日本企业内职业培训,日本企业内职业培训坚持“以车间教育为主”,培训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职业教育;坚持“终身职业教育”,从职工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不断地为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进行各种教育;把职业教育当做是“经营的工具”,进行职业培训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视企业文化教育,加强职工的忠诚和荣誉感,增强职工的凝聚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006年日本又建立了新的职业技能培养制度,即“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将其写进了新修订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为了配合这一新型培养模式的推广,日本在2006年还修订了《中小企业劳动力确保法》,确定国家对实施“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的中小企业及事业团体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他们致力于扩大青年技能人才的劳动就业机会。
多年来,日本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注重素质,注重长期的培训学习。
3、美国的“社区学院”
职业教育是美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美国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培养各种人才,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综合中学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社区学院里实施。美国的社区学院有许多职能,包括职业教育职能、普通教育职能和大学转学教育职能等,其中职业教育是其最主要的职能。
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由社区学院来实施的,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和知识,为社区工业、商业 以及其他行业培养人才,以社区为中心,关心社区生活,发展社区经济。而社区学院的办学也非常灵活,实行“开放招生”,专业设置包罗万象,学杂费用也很低。
4、新西兰的教育体制
新西兰拥有完善的教育体制和一流的教育质量。其承袭英国教育体制,被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新西兰政府确定本国的教育方针是:“获得最高水准的成就,使每个学生作为个人和社会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新西兰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办学重点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现工作的良好机制。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和培训在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帮助政府解决部分失业问题、缓解和调节就业压力等方面成绩巨大,对新西兰经济和社会发展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高职院校职业素质研究
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西方部分国家已经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我国虽然已经认识到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有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而,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国内的学者也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战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007年,国内学者王晓洁提出要把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切实把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2008年,国内学者王希旗提出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在理论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2009年,国内学者李永萍则探讨了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机制,提出了以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大平台、以不同行业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因素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小方向的观点,此外,她认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为满足学生职业素质需求,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深化“两课”教学改革,根据有关部门关于高校大学生“两课”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各高职院校纷纷进行教学内容整合改革、教育方法与手段改革、考试方法改革,“两课”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人文素质同样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院校通过设置人文选修课模块,鼓励学生选修各种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美育、艺术欣赏等;开展诸如人文知识讲座、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网页设计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文学、艺术特长,为人文素质拓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就业率的要求,实现 “三个零距离”,使人才培养工作让学生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部分学校,强化实践性教学,实施“双证书”制度,也是职业院校的特色保证,达到满足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职业准入的要求。
国内职业院校的这些研究与实践,从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提出了一定的指导策略,但对如何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基本理论方面,没有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提出职业素质具体培养的内容以及培养方法,更没有结合食品行业特点,对满足食品经济发展的食品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进行研究。结合食品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素质的研究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初探论文
摘要: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本科和中专毕业生给高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威胁,如何改革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首要的是要做好高职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而行为养成教育中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又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方面。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行为 养成教育
一、单位用人标准的提高要求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前几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加上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导致大批应往届毕业生沉淀,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对用人单位而言,过剩的人才市场给了他们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对于用人的标准也就节节攀高。据调查,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侧重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人品质
首要的是责任心要强,所谓责任心,就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心系工作,诚实可靠,不轻易毁约;再就是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仪表整齐,言语礼貌,待人热情等;另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
2.注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种才华的体现,用人单位往往都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便能迅速容人陌生的集休,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
3.注重挫折承受能力
在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良好的危机应对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品质,挫折能够使人得到锻炼,压力能够使人成长,一个在危机中能够顶住压力,从容不迫的处理问题的员工必定能给企业创造财富,而这部分人才也是企业重视并将会重点培养的。
4.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化课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面临这样和那样的挑战的,面对机遇和挑战,就要求毕业生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结合新环境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学生日常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各高职院校都有《学生管理手册》,其中不乏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却明显缺少明确的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模糊,对于工作流程、工作规则等都只停留在实训课上老师的简单要求和实训室里的操作守则,学校缺少有目的的、系统的培养。
2.教学方式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接受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就业,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缺少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于职业化的要求不能在课堂上及时给学生讲解,在教学模式上一般还是处于老式的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的局面,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能学会,却不会用。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上没有跟上时代要求,实训设备陈旧,管理落后,造成学生在学校学的技能还没有来得及应用就已经被淘汰。3.与企业合作没有形成规模化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来进行合作,但是却没有形成规模化,大多数学生由于专业限制还是没有机会在就业前接受职业化熏陶,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
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在学校求学,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任务义不容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抓住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进行专业发展情况介绍,并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来认识专业的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竞赛,在竞技中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加深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下社会、到基层、求锻炼、深化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理解。
2.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从校外工作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教育育人的根本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慎独修养、为人诚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品格;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胸豁达开朗、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4.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配备上都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而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例如,选修课设置就应该多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科目,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相应职业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毕业前就掌握未来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同时要注重师资的调整,引进“双师”人才,让企业技师来校讲课,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养的捷径。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保证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职业活动等领域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5.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按照思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就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来说,由一定的职业品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职业品德行为,必须经过职业品德情感、职业品德意志这两个心理要素的催化作用、促媒作用才能实现。品德是由四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职业品德不是孤立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堆积,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种因素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另一要素的变化。因此,在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培养优秀人格的过程中,应同时强调大学生职业行为养成认识上的笃信、养成感情上的陶冶、养成意志上的锻炼和养成行为上的践履。德育工作者也应考虑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如何符合品德的心理形成过程规律和结构的构成,使学生情理一致、言行一致,使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