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第一篇: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在围绕国内经济发展挖掘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突破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创新就业模式,积极进军国际劳动力市场,开拓高职学生境外就业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在围绕国内经济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还需进一步突破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积极进军国际劳务市场,探究高职学生境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对境外就业问题研究还处在理论的层次,并且研究的对象多为一般劳动工人在境外的就业问题。而对高职学生的境外就业,尤其是境外就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却很少有人问津。本文将以新加坡国家为切入点,以商丘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的培养模式。

2008年7月,商丘工学院与新加坡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我院积极探索,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打通毕业生在新加坡就业之路。如何促进高职学生境外就业,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的思路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高校“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实现途径等。在“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运用课程设置与教学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新的培养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1.1“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是将“订单培养”与“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和合作型的“订单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1.2转变学生就业的定势思维和就业观念

如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国际范围的就业空间却依然广阔,现阶段高职学生应开阔视野放眼世界。

1.3 推动制度创新, 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能够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 教育水平得不到认可。我们要主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努力为有关部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逐步实行评估标准国际化,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

1.4调整课程设置,满足境外客户的实际需要

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且其知识体系必须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学生境外就业的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英语水平的提升。

2.高职学生境外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2.1具有较强的职业定位

从当前的国际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现象。处在金字塔底层的同时又是需求量最大的为基层人员,即直接从事实践操作的技术人员;处在中间位置的则是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处在金字塔最顶端的则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董事长或总经理。

2.2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高职学生由于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沟通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与一般的劳务输出人员相比,高职学生在语言上进行沟通的能力较强。这就增强了其适应劳务输入国的社会环境和从事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

2.3具有务实的职业素养

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自知在知识、学历等方面比不上本科生,因此他们的职业定位更务实。他们能够清楚的面对自己的劣势,他们具有危机感。因此他们对工作始终保持谦虚的姿态;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务实上进的作风,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学科交叉,发展行之有效的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可以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努力开展以人为本、以提升能力为主的教育,从而树立国际观念,变本土化教育为国际化教育,实行开放式办学,广泛开展国际间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峰.国际劳务市场高技能人才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55.[2]徐盈群.实施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

[3]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06(4):9-11.

第二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 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8).[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2).[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三篇:高职院校“终身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终身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就业工作职能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职业指导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已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及时转变思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关键词】职业指导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

一、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生源总数开始下滑,高校自主招生已在多个院校开始试行。学生素质与院校服务质量将成为各个院校今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很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受国内民办院校 “就业市场化”思想影响严重,长期透支院校社会效益资产,而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育机构从根本上来讲是“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并不是高等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正常发展的结果。

同时,传统高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匮乏对自身及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生缺乏服务观念,毕业生与母校无亲近感,就业稳定率低、流动率高,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自身职业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声誉。

二、终身就业服务的提出

“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将高等院校划为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其改革的方向是保证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举办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追求社会效益将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大方向。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步伐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全新的社会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深化体制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对当前的工作方式进行更新和完善,以达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目的,“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将必然会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在把握职业教育内涵之下,使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多元化、高效率、长效性的校园内外就业大环境,建立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全程化信息发布教育平台,并以此平台开展实践的学生良性循环就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高校就业部门不仅要将精力投入到密切合作企业、精心设计学生就业服务,就业洽谈会、企业文化展示会、就业信息发布、企业用人招聘代理、学生知识结构岗位设计,为学校提供课程设计依据等工作,还要把学生就业服务作为一种终生服务来提供,用终生服务、服务终生的观念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和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仅把学生在校到上岗看成一个服务对

1象,而且把学生在校,离校上岗,再进修看成一个服务链条。通过课程设计、信息服务,形成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服务就业,最终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实行终身就业服务的作用与意义

当前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力资源市场的重新定位必将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职能的转变。传统高校的就业工作部门是职能部门,每年按时编报就业计划,按时办理派遣工作,协助系部办理招聘工作,适时地进行市场开拓和开展就业教育。但严重匮乏的是对自身及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和职业意识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生缺乏服务观念,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流动率高,从而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自身职业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声誉。为此,我们必须适时转变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认清形势,学校教育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由过去单纯为学生找工作,转变为教学生学会自己找工作,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指导教育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转变为针对所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指导和职业选择指导,由单纯的讲座式教育向“活动式教育”与“实践性教育”倾斜;由应急式就业教育向学生终身职业心理调试与干预发展;学院由过去单纯地只关注就业率,转变为既要关注就业率,还要关注就业质量,更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就业部门由过去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服务部门的工作方式,突出就业服务理念,强化职业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挖掘内部潜力,深化体制建设,全面建立以“就业工作服务化;双选工作日常化;信息服务适时化;职业指导全程化;学生受益终身化;”为指导思想的“育人”理念;

四、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广义的就业工作理念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保证

1、全员抓就业。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全院教职工人人关注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建立一支集就业服务管理、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师等多层次专兼并重的就业工作队伍。

2、全过程抓就业。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就业工作与教学、学生管理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融合。

3、全面抓就业。将就业工作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相结合,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四方面纳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促进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4、以人为本、市场为准。学院的就业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市场为准,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支持;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双促进。

5、以服务学生和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学院的就业管理部门要以服务学生和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执行国家有关就业政策,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推荐原则,营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

向选择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

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不能就就业谈就业,把就业工作看作狭小的离校上岗,最多谈到岗位技能、提升空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逐步深入,简单的 “就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要求。“就业教育”正在向“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选择教育与职业发展维护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指导教育”转变发展,这一课程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学生素质教育与二课堂活动为重点,以依托测评工具的一对一诊断式就业辅导与社会实践为辅助,以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为补充的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教育。它是以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让其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为阶段目标,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则是做好职业指导教育的保证。

职业指导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虽一字之差,其实质意义却相差甚远。职业指导教育是全程式,全方位式的,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校风建设工作相互依托,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应把多元化职业指导教育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其是大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就业市场调研、就业市场开拓和就业教研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学生发展和成才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其良性循环性发展的目标。

深化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相关联,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高职学生实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纳入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系列,推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促进就业教育工作纵深开展,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必行之路。

(三)、“两个市场”平台的完善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方式

“终身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就是围绕有形、无形就业市场的运行开发而实践探索的毕业生良性“循环就业模式”。通过各种工作形式的链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长效性的以校园为中心的就业大环境。而其中的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健全的全程化信息教育平台,完善学生再次就业体制就成为这一模式运行的重要一环。

1、全天化、广覆盖的信息服务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高校声誉、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实现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在网上的直接面对面,学校通过信息平台教育、指导、帮扶毕业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信息平台使教育信息发布实时化、单位招聘日常化、实现网上就业指导与服务全天候、广覆盖,从而做到既降低毕业生教育与招聘成本,又能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既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手机信息平台建设,还应包括校友会信息平台建设、校园学生社团平台建设、再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模块,多个模块的相互补充最终达到为学生提供终身就业服务与跟踪职业指导的目的。

2、开放式校园就业服务建设

开放式就业服务方式是校园就业服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院校形象展示的窗口,是院校招生宣传的“黄金名片”,是院校“终身就业服务” 模式的常态工作。

开放式就业服务方式的核心就是建立专门化的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工作方式由职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以服务学生、服务院系、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确立工作人员服务思想、贯穿服务意识,使学生就业、离校、派遣管理、企业招聘等工作“一站式”完成,协助院系开拓就业市场及完善以专业为主体的院系双选会,为院系、学生创造最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支持;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双促进。同时,完善以学院就业部门为主体、学院形象宣传为目的的校园综合双选体系。

3、“敞开大门办会场”。

院校每年组织校园招聘会应公开向社会发布校园招聘会信息,通过媒体宣传效应,展示院校的办学胸襟,宣传院校办学理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院校,尤其让社会底层人员感受院校的人文情怀,感受院校办学文化。在校生与社会上的应聘人员在同一招聘会上竞争,能让其更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就业的压力,从而更加珍惜工作机会,相对于单纯的校园招聘会,此类双选会对企业也更具吸引力。

4、探索“工学交替”教学方式,招聘会适应对象可适当下移。

招聘会面向低年级学生开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前移,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旦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增强并前移,就会把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动力。也是实验性拓展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方式的一条路径。

5、打造区域校际就业联盟,搭建更为宽广的就业平台,资源共享让彼此受益。

院校发展应有更加宽广的心胸,适当联合区域同类院校,从促进全社会就业的高度出发,从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校际就业联盟,公开就业信息,以“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实现多赢”为原则,为单位选才和个人求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用人单位资源共享、用人单位联盟内巡回招聘。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就业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帮助更多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企业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使其优化配置。高校结盟打造的毕业生就业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另一方面,这种结盟本身使得用人单位更容易对各学校毕业生素质进行比较,更能看出本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便于各院校今后改进和完善,提升办学竞争力。

(四)、建设完善的校友平台,发挥校友群体优势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要团结和动用一切社会力量,包括专家、企业、校友共同来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不仅要加强政府、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要建立我们的校友会,把校友会帮助校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当作常务事情来抓,要有专人来抓。再次,要从办学指导思想、日常教育、校园活动各方面体现职业生涯设计,特别是要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现在国内也许多大学成立学生俱乐部来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校学生会的补充,专门从事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同时作为学校校友会的常设联系机构,以帮助就业部门更好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教育质量与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将成为各

个院校今后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已成为建设高水平高校的内在需求。而职业指导化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已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及时转变思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速高效全方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彭希哲

[2]罗润东

作者简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变革中的劳动就业》《也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工作的稳定性却比较差。这样,作为指导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工作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部分已经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成才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一种既动脑又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技能的新兴人才,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师、高级技工。然而,我们相当多的学生甚至在毕业工作后对这种定位还存在不少误区。他们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就业岗位应该是坐办公室、搞管理的“白领”,没有到基层一线去工作的想法。于是,笔者便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主要是在联华电子、海力士半导体、华为等公司工作的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在校期间的教育在就业、成才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在于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性。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现所学的技术以至于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那么,我们在做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时就应该注意到对学生就业观、成才观的系统培养。但是,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过程中经常忽视这方面的培养,一般都是在学生就业前夕,才将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接受、消化这些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入工作单位实习。带着这种较为“幼稚”的就业成才观念匆匆走上工作岗位,势必对学生的工作产生较大影响,一旦就业中受到挫折,不能及时做好心理调整,便会感到迷茫困惑,进而加大了学生就业后的短期内跳槽率。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许多已毕业工作的学生谈论最多的就是想换工作,觉得目前的工作岗位层次较低,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通常情况是工作换了好几个,又没有令自己满意的,都是在差不多的工作水平线上徘徊。与此相反,部分早有心理准备,定位较为明确的学生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甚至,有的学生更是凭借自己的高技术、安稳的工作心态获得了出国培训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于学生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提升职业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进而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成才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对在校学生进行的就业成才教育和引导仍然比较缺乏,以致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但是,这些现状也正好说明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成才教育的必要性。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规划做得越早,离成功就越近。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的就业成才教育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方法向学生灌输“灰领”的理念,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大量的“灰领”人才的现状。从而,让学生逐渐他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

1.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不太能够吃苦耐劳。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往往是生产第一线,从事在操作工或者技术员的岗位上。这些对于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独生子女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经常可以听到毕业学生的抱怨声,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低,总是盘算着如何跳槽,而从不去思考如何踏踏实实在艰苦岗位上磨练。其实,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我们也应该注意加强对他们在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实践,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意识。

2.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在已毕业工作的学生中,往往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一年到两年后就能升任管理工作或者技术研究性工作,这部分学生以学生干部居多。而其他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得到的升职机会就要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少得多。

笔者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同样是在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工作,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在半年的时间里就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部分学生则依然从事原来的工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由于遭受高考的失利,始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强烈的自卑感,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这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学校时就可以很容易将他们与其他学生区分开来。他们往往一开始就对学习持敌视、消极的态度,避开一切团体活动,从不过问班级的任何事情,也从不关心学校的任何动态。他们或对所学知识毫不感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或沉迷于网络中,试图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胜利的快感;或游离于宿舍、班级之外,充当“局外人”。因此,一旦发现这样的学生,就需要我们做好专门的思想辅导工作,对他们进行及时地疏导,让他们恢复原先灿烂的笑容。至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我们可以多利用班会课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多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

3.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制订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大型讲座、模拟招聘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活动。对于一年级学生应重点加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对学院及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此外,还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相关准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进行自我拓展,通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理想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重点帮助他们树立务实的择业观,通过就业技巧辅导、毕业实习等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成熟度,促使他们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从而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也有利于将来学生能更好地从第一岗位向第二岗位的转换。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等正统的思想教育外,更要注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贯穿始终地加强对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进而使我们的就业成才教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时光,更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卫东.高职院校与大学生成才观[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9-11.

[2]周杭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1-35.

[3]李毅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55-59.[4]黄世谋.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J].职教论坛,2005,(6):43-46.

[5]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6.

第五篇:浅析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危机中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压力。目前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尚存在不足,因此需要从核心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模式.提高综合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模式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仪仅是因为“僧多粥少”,更是由于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缺乏。综合相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是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并从实践中加以升华的创新能力;抓住时机,能够充分运用一切可以得到的资勇于创业的能力;彰显个性、永不言败的竞争能力,以及其他一些非智力的基础素质和人格魅力,如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刚队精神等。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节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牢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面向基层、而向生产、而向服务和管珊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只标,要从职业核心技能需要出发,选择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高职人才培育模式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真正培养出紧密结合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为生产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SWOT分析

SWOT一般用于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slrenglh)、竞争劣势(~—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本文将SWOT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分析,以确定其优势和缺陷,了解其而临的机会和挑战。

(1)在优势方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定位比较准确,有理论、有技能、能上能下、能吃苦、爱岗敬业,这是高职毕业生的优势。

(2)在劣势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肓同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不看自身的资源和条什,不进行市场需求的预测,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高职院校之问的同质竞争。其结果是部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供给过大,而社会急需的岗位又招不到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3)在机遇方面,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足发展现代工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大力发展第i产业,需要大的生产、建设和目醍务一线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蓝领减少、白领增加的社会发展趋势中,高职学生作为介于两者之间的灰领大有用武之地。

(4)在威胁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有许多不足,如无法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无法得到社会及学生本人的承认等,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形象。

2.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

(1)部分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些学生存在着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观念,认为就业就应长期从事某一种工作或者固定在某一单位:有些学生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丰择业、自谋职业、自由创业的意识:有的学生只愿意在环境好的单位工作,有些贫困落后、自然条件丝的地区单位,想招聘一些大学生就很困难。

(2)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荇较高的就业期望,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部分高职学生无力应付就业竞争,就业艰难的原因。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而狭窄,可以说是部分高职学生素质欠缺的真实写照。

(3)部分学生在求职中存在失信现象。注水简所、造假书、随意违约、恶意拖欠贷款等诚信问题在大学生就业沂题屡屡被提及,导致用人单位对某些学生及其所在的学校产生本能的排斥,影响学校的就业率。

归纳来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就业鸿沟逐渐形成,要跨越这个就业鸿沟,就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形成可供职业核心技能形成的支撑性平台。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模拟电子实验课程和相关理论课程进行了整合,创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借鉴。

再如,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一体两翼”的创新教学模式,该校打造出特色的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我们具有而别人没有或很少有的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者,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就业。尽管这种专业很少,但可以去挖掘、去调研,预测社会人才未来的需求走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创建地方品牌专业。

二、以就业为导囱.全面提升离职学生综合竟争力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能力差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切实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养成正确就业观。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1)在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就业观教育,从专门的就业指导到思想政治教育,再到课堂教学、课余文化活动,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全程的渗透模式,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衡量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认识到自已专业的市场价值体现,从而使就业观的培养做到科学、系统、有效。

(2)学生的能力、技能、态度、个人品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和改变需要时间。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从大一就开始,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训练,配合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其他辅导教学活动,开发壤i展学生的就业力核心能力。

2.强化基本能力素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1)强化高职学生基本能力素质。高职院校要立足高职,面向行业,瞄准基层,突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顽发展”的办学思想,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要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教职工相互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形成一种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习惯。同时,学校还要树立学生“闯市场”意识,扩大宣传,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

3.推广校企订单办学,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

(1)推广“人才订单”模式,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提出订单,跟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时地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熟练技术服务人才。

(2)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流程的操作。实训基地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实习效果作用较大,实现毕业生与上岗之间的零距离,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先的技术有利于他们就业。另外,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可对外开放,为社会下岗职工再就业进行培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既有经济效益也突出社会效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1)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锻炼制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轮岗制度,推动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开发活动,为教师提高“双师紊质”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激励机制,做到待遇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

(2)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全而开展面向全校学生必修或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课程的安排要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学生创业能力所需开设;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和规范化,让学生从脑到眼、口,再到手都活跃起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情感,努力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思维、感觉的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全面强化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下载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学生境外就业培养模式探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当前高职院......

    试析高职院校图书馆就业指导工作论文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势,讨论了图书馆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提出了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关键词:图书馆;就业指导;高职教育高等职......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5篇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

    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教学改革探究论文(推荐)

    摘要:《移动通信》是通信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及课程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期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端正高职院校学生入党动机策略探究

    端正高职院校学生入党动机策略探究 摘 要: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将优秀的大学生吸收入党,是学校的关荣任务。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探索论文

    摘 要: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本文试图以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工作为基础,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

    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大力提高高职就业质量,过程培养是关键。近几年随着生源的下降,高职大打就业牌。但怎样算高质量就业?有哪些衡量指标,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生,也困扰着大部分教师。本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邮院通过立足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注重产学合作三种途径,拓展市场,建立机制,打造出一条行业办学、服务企业、互利双赢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之路。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