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美术教案重点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美术教案重点
走进美术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真累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5雕塑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徒手画校园
教学目标: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所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教师)印刷的西藏地图、范画2教学过程a导入1从学校去就近一个书店的路线,分别要求学生用语言或图画的方式进行表达。2出示《藏地牛皮书》中的手绘地图设问:“从这张地图中你又能读取什么信息呢?”3将它和印刷的西藏区域地图进行比较,由学生讲述它们的异同之处,引出课题“徒手画”4用教材中《建筑设计示意图》、《速写》和常见的建筑画、风景画进行对比,让学生相互讨论,认识到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强调徒手画的交流表达的功能b深入浅出1以画家德拉克洛瓦的埃及旅行笔记中的插图为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语言文字与画图在表达或记录时各具哪些优缺点?体会徒手绘制的插图对文字记录的图解功能2分析画家达·芬奇的设计手稿。这些徒手画的手稿能十分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示设计者的构思3分析设计家秋月繁的产品包装设计的草图4请学生讨论回答:徒手画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有哪些?哪些场合也可以用徒手画示意?你曾经用徒手画表达过你的想法或意见吗?5欣赏各种职业、各种场合中的徒手画c概括小结:师生共同概括徒手画的特点:徒手画就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的绘画形式,它易画易懂,工具比较简便,在许多场合中,徒手画都能在人们记录、说明、交流、表达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d合作学习1让学生以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家到学校的路线2让学生用徒手画的形式告诉同伴一天的作息e评价反馈:让学生用几句话讲讲这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板报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字体变化及版面设计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资源、独立思考、抓住关键、创造性表达的能力,学以致用3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分析:重点:选择一种版面编排的形式,确立主题,收集相关素材,设计一幅板报 难点:设计出来的板报有创意、有美感、有思想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颜料、铅笔、尺(教师)图片资料、学生优秀作业2教学过程a创设情境,表达感受1师生讨论:大家所熟悉的报纸的内容、排版、栏目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点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2要完成一幅美观的板报,就应对文字、图形等要素进行设计、编排,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点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字体、刊头和标题的设计、编排等知识b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出示课件,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c传授方法,激发创意1提问:怎样进行板报美术字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事项?2学生结合书本的范例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进行述说,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最后教师讲评3字体的设计①字体的选用和设计是版面构成的基础,常用的中文字体主要有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四种。美术字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实用字体②教师示范书写美术字的步骤③随着电脑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设计的字体(出示各种字体的图片、应用实例)d刊头设计与标题编排①刊头与标题在板报设计中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标题的位置、字体、大小、形状、方向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②刊头和标题的内容要和板报的主题思想一致,可以采用纯文字或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构成的形式③出示多种图片,开拓学生视野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a提出作业的主题:以“我最喜爱的卡通形象”为内容,设计一个板报刊头,要求具有个性、活泼、色彩明快、简洁b提供创作的建议:注重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独立思考,结合板报刊头设计的知识,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尽量做到与众不同c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a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b选出典型作业,全班欣赏评述,教师小结。①作品是否大胆、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造型与色彩的表现是否和谐统一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找相关图片资料(如各种报纸、黑板报刊头图库),欣赏这些作品,开拓自己的视野 鸟语花香
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学习,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竹子的画法、梅花的画法及花鸟的表现技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竹子、梅花及鸟类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种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2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评述相关问题,初步了解中国花鸟画知识。(1)了解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学生收集有关中国花鸟画的知识或课前收集各种资料,并加速评述。(2)出示西方静物油画,并与中国花鸟画进行对比,讨论花鸟画的特点。
2、引导欣赏中国画年画作品,体验中国画的人文精神。(1)欣赏宋代花鸟画《出水芙蓉》,使学生分组讨论荷花的象征意思。请学生读一下周郭颐的《爱莲说》,教师分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让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喜欢荷花,感受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人文特点。(2)欣赏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作品《寒雀图》。(3)介绍清代诗人马曰璐的诗《杭州半山看桃》:“删光焰焰映明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再欣赏海派画家王震的《桃花飞燕》,对比、欣赏、感受中国花鸟画的诗情画意。(4)欣赏并评述近现代潘天寿的《雁荡山花》。
3、感受体验中国画,学生在宣纸上尝试各种笔墨效果。(1)让学生大胆画出各种笔墨效果,也可随机画出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2)评述自己的作品。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内展示,师生共同分享创作的喜悦。(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用中国工具作画的感受。设计的魅力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设计风格的工业产品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2通过对工业产品的欣赏与评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3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与享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分析: 重点:欣赏教材中的经典设计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设计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工业产品的图片资料(教师)课件2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欣赏教材第2页上的范例以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张椅子?为什么?市面上的椅子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怎样才会有时尚又耐用的产品?)(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1)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张椅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2)学生互相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工业产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刻的产品设计并谈谈理由c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外的经典设计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熨斗被称为“海浪线”呢?把柄上曲线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壶嘴上的小鸟又是用来干什么的?瑞士军刀设计的独特之处在哪里?“路线大师”巴士的外观设计遵循了什么色彩原理?协和飞机的设计有什么特点?(2)通过实例来分析设计规律,说明设计离不开人们的创造劳动,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工业美术设计的艺术涵养d表达感受,层层深入(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e布置作业,学会评述(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工业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f收集自己身边的工业产品实物或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迎接新的一年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事先规划一个美术活动的能力,学习简单的分工协作。
2、通过制作迎接新年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3、了解中西方过新年的各种传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4、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运用多种材料与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制作新年装饰物得过程中,培养学生事前的规划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在创作中提高对生活物品与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习惯。
5、使学生在布置迎新年的活动中,掌握场景的色彩搭配及其他的审美原则,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相结合,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发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分小组收集新年的资料,准备几个本地流行的过年的游戏或了解相关习俗。(教师)能展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过新年的录像、图片文字资料、音乐。2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展示与本科有关的过新年的录像,导入课题。请学生把本小组收集的过新年的资料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学生,并请学生给你说一说新年的起源,各民族、各地区迎新年的情景。
2、鉴赏与表演。教师展示过新年的图片、录像,并配以《喜洋洋》等北京音乐,让学生感受过新年的氛围。说说本地区过新年的习俗。
3、方案征集。(1)全班分组讨论活动方案。教师提示活动的基本要素:活动的资金与预算、活动的目的、活动中要用的道具、活动需要的材料等。(2)请学生介绍本组的活动策划方案,评判出优秀的方案,确定本班的迎新年场景设计的具体方案。
4、任务布置。选取最优方案后,班长给各小组组长分派不同的准备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责任,学习合作技能,并给予课内外的指导。
5、课内小结。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阐述各民族、各国过新年的风俗。对下节课要带的工具作一下强调,明确各组寻找材料的任务,并说明材料的选择可以多样性。齐白石
教学目标:
1、以画家齐白石为突破口,学习欣赏现代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特点,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中国画作画工具。(教师)中国画作画工具、包含齐白石及同时代画家作品的课件2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1)教师出题《虾》,请学生根据自己日常所见,进行不拘形式的绘画创作(2)教师出示齐白石的作品《虾》,分析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特点。教师提问:作者是谁?说说你对这幅作品的印象。师生讨论: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齐白石的作品巧妙在哪里?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师生讨论上述问题(2)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艺术忠于现实,绘画重抒情达意(3)讲解齐白石生平:出身贫穷,自学成才(4)出示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作品以及徐悲鸿等画家的作品(5)师生讨论对作品的感受,加强对齐白石作品的理解,深刻理解大师人格与艺术魅力3布置作品,表现感受。请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中国画绘画知识,想一想,说一说如何进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创作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评价(2)提供评价建议:<1>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2>作品是都有创意,与众不同;<3>作品造型语言的表现是否统一等5提供课题,研究拓展。请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齐白石的资料与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艺术风格。毕加索
教学目标:
1、以画家毕加索为突破口,学习欣赏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2、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及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绘画工具;(教师)课件、多媒体设备。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1)教师出示《格尔尼卡》,提问:作者是谁?作品名称是什么?你看见了什么?(2)请学生认真“读画”,用自己的语言把见到的画面内容如实地简单描述出来(不要求想象发挥。)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1)教师提问:作品是怎么组织起来的?你想从哪方面着手深入了解作品?(提示:可从材料、构图、色彩、线条、肌理方面入手。)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懂得艺术家在使用线条、色彩时,都与创作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运动。它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 都产生过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立体主义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怎样在平面的画面上画出具有三度乃至四度空间的立体自然形态。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受到挑战,画家们因而有理由以更适应现代观念的科学法则来表现自然。这个法则就是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2)教师归纳。色彩为黑白灰,突出了恐怖氛围。构图饱满,充满动荡不安,破碎的形式融为一体,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提出问题:作品有什么意思?怎样来评价这幅作品?归纳:画家采用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富有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蕴含了画家愤懑的看机,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1)请同学观看“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事件的录像(或有关图片资料),并相互讨论。(2)请学生以此为题材创作一幅画,形式材料不限。(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作品,学习评价。(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提供评价建议:<1>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2>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现代生活得视觉语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了解和掌握标志的种类、特征以及设计方法;
3、欣赏作品,体会现代标志的美感。
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提前准备:(学生)标志设计的资料。(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标志设计作品。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用多媒体设备演示一系列交通和公共场所标志。(2)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标志?这标志都有哪些特点?(3)演示中外标志设计中的经典作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他们较熟悉和喜爱的标志设计,可以边演示边进行讲解。
2、深入教学。(1)演示课本中的标志设计。内容包括“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北京神本2008奥运会标志”及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等。演示重点是“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标志”及其设计步骤。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讲解各国的奥运会标志,向学生讲述标志的象征意义及标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2)重点演示“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步骤,提示学生思考:该标志的造型象征什么?五种色彩个代表什么含义?体现了那些文化内涵?演示其他国家的申办奥运会标志。提问: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提示学生从不同标志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进行思考。(3)组织学生讨论:标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标志在现代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待学生讨论后,教师作出补充,然后进行归纳。
3、课堂延伸。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几个国家的奥运会标志,寻找这些国家的相关资料,了解背景知识,一遍更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设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4、布置作业。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标志的含义。
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得意识。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环境标识设计图片;(教师)多媒体设备、中外优秀环境标识设计作品。2教学过程:(1)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各种手段,如走出户外实地观察、利用相关网站等,了解标识设计的形式和特点。(2)由欣赏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环境标识设计,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下有关标识设计的资料,结合标识设计艺术的特点去赏析作品。
2、深入教学:教师领导学生到校园各处看看,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发现美,激发学生美化坏境的强烈愿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一些标识设计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分为“环境标识设计的特点是什么”,“哪些坏境标识设计存在缺陷,如何记忆改进”等,最后,引导学生用设计草图或模型制作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只作启发式指导,不加是非评判,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思维空间。
3、课堂延伸。美术老师安排一些可与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公园、展览馆、广场、街道等场所实地观察环境标识设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热情。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他们学好标识设计,肩负起美化环境的重大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公园、商场、街道…都成为美术教师开展教训教学活动的场所,美术课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社会意义。
4、布置作业。为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件环境标识作品,要求构图简洁、明快、设计思路清晰。图表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体会图表在生活中的作用。
2、学习图表的制作方法,能够独立运用电脑或其他工具绘制图表。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工具进行工作交流,传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各种记号笔、彩色笔、画纸等工具材料;(教师)各种类型的图表挂图或幻灯片、录像。2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1)带领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几条主要街道路线,要求学生分别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表达。(2)展示“在生活中的道路指示图”,提示学生思考:从这张图表中能识别出道路交通中的哪些信息?(3)学生比较自己手绘的道路交通图与范围中的道路指示图有何异同,哪些形式更利于表达交通洗洗,引出课题《图表设计》。(4)用教学挂图展示各种类型的图表作品,让学生讨论不同类型图表的形式特点及其所表达的信息,教师强调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形式的图表来表达。
2、深入教学。(1)以“树形示意图表”为例,分析图表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让学生讨论树形示意图表与道路交通图表各有什么特点,各有哪些优缺点。(2)学生讨论并回答:“树形示意图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使用。教师提示:如学校机构。(3)分析“多媒体图表”,让学生展开讨论:文字和图形在图表设计中的作用。(4)分析“统计图表”的形式,统计图表能十分具体、直观地传达信息。
3、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自己的几次测验成绩为内容做一个统计图表。
4、课堂延伸。通过演示各类图表范例,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图表形式,要求学生做一个社会调查,并以草图的形式表达出来。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2、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初步掌握诗意画的创作步骤与画面意境的处理方法。
3、通过诗意画的创作联系,使学生理解中国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山水画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节奏感不同的背景音乐。2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播放一段古琴音乐,组织课堂教学。演示古代山水名家的精品范画,教师简要地介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使学生对作品有较详细的了解。(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山水画的线条、色彩、构图,体会作品的已经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提示学生能够思考: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有哪些不同?分别表达出怎样的已经?
2、深入教学。(1)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音乐,配上诗朗诵,朗诵内容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感受诗词中山河雄伟的气势。(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的意识,分别从绘画角度、历史背景角度、文化角度、作者的生平或创作心理角度进行欣赏。(3)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现代山水画与古代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有何异同?各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诗情画意?(4)组织学生分析:现代山水画的着色与古代山水画相比有哪些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教师归纳总结。
3、布置作业。让学生归纳出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在表达意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4、课堂延伸。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山水画作品,体会不同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暑假生活记录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封面设计、板式设计。
2、通过制作记录册,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现规划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进行记录和感悟,进而懂得珍惜光阴的道理。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几本不同装订形式的书籍、纸张;(教师)几本开本不同、装订各异的书籍、教学录像或幻灯片2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以录像或幻灯演示书籍发展历史,内容重点在于比较古代书籍与现代书籍在形式、装订方面的区别。(2)提示学生思考:现代书籍与古代书籍相比,有哪些优点?(3)演示“暑假生活记录册”资料图片,请学生能够回答:生活记录册与书籍有何区别?(4)教师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科的学习内容。2深入教学。(1)请学生观察自己的书本,了解书得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数的了解做简要介绍(2)教师示范一本标准书籍,详细介绍书籍的基本结构及其名称(3)请学生将准备好的整开纸对着,再对折…折六次,体会书籍开本大小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哪些书适合用大开本,哪些书则适合用小开本?教师说明:根据特殊需要,还有异性开本的书籍(4)用实物或录像展示装订风格各异的书籍,让学生分析哪种装订方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5)教师讲解装订知识及其技巧,并操作演示其中一种装订方法3布置作业。设计一本16开本空白的暑假生活记录册,并装订成册4课堂延伸。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参观,观摩书籍的制作程序。北京故宫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馆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响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响资料。2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响资料,配上北京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话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话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申请。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景?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庙会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做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巴黎罗浮宫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罗浮宫内藏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欧洲古典艺术作品。
2、培养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多元文化的艺术修养。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罗浮宫的相关资料;(教师)录像机、罗浮宫三宝图片等相关作品资料。2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将罗浮宫平面图通过录像放映出来,线整体放映,后局部放大,标出参观路线。(2)带领学生网上游览罗浮宫。通过网络教学,首先官场罗浮宫的建筑外观,然后进入博物馆内部。教师逐一向学生进行讲解,重点讲解罗浮宫作为艺术博物馆的特征。(3)教师提示:学习本课应与上一课的背景故宫联系起来,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比如:同样因为是预艺术博物馆而闻名,但罗浮宫作为中世纪城堡,故宫作为皇宫,其建筑风格迥然相异,所收藏的艺术品也有很大的不同。
2、深入教学:(1)展示罗浮宫的雕塑作品时,重点讲述作品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2)欣赏作品《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绘画风格以及故事情节两方面加以关注。(3)《自由领导人民》是一幅气势庞大的战争题材美术作品。在欣赏该作品时,录像放映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资料片端,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4)利用录像或多媒体演示其他作品图片,并加以讲解。(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布置作业。(1)组织学生制作一个网站,内容以欣赏欧洲古典美术作品为主,然后再往上发布。(2)以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和联系为题,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表述15 设计的魅力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设计风格的工业产品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2通过对工业产品的欣赏与评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3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与享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分析: 重点:欣赏教材中的经典设计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设计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工业产品的图片资料(教师)课件2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欣赏教材第2页上的范例以及在屏幕上出现的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张椅子?为什么?市面上的椅子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怎样才会有时尚又耐用的产品?)(2)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2分析讨论,激发创意(1)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张椅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2)学生互相讨论在生活中可见的工业产品,说说各自印象最深刻的产品设计并谈谈理由c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外的经典设计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熨斗被称为“海浪线”呢?把柄上曲线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壶嘴上的小鸟又是用来干什么的?瑞士军刀设计的独特之处在哪里?“路线大师”巴士的外观设计遵循了什么色彩原理?协和飞机的设计有什么特点?(2)通过实例来分析设计规律,说明设计离不开人们的创造劳动,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工业美术设计的艺术涵养d表达感受,层层深入(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e布置作业,学会评述(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工业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f收集自己身边的工业产品实物或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学习贺卡的设计和制作。
2、加深理解设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运用已学过的平面设计知识进行贺卡设计与制作,培养形象创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铅笔、见到、胶水、橡皮、铅笔纸等;(教师)优秀贺卡作品,包括电子贺卡。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实物投影仪呈现课本第6页与第7页上的资料。屏幕上放映电子贺卡,为学生创设研究的氛围与空间,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贺卡作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2)讨论:贺卡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文化、情感内涵?在展示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它有什么特色?(3)小结:虽然市场上有许多贺卡,但是自己设计最有意义,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可以再画面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2、开拓思路,激发创意。(1)讨论:主题是什么,提示:制作一张教师节贺卡。运用什么图案为主,提示:蜡烛。为什么人们常选用蜡烛作为设计符号或象征物来比喻老师呢?提示:燃烧自己,着照亮别人。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食物来比喻老师呢?贺卡的折叠方式除了课本第7页所介绍的意外,还有没有别的?你喜欢第7页上介绍的卡片镂空方法吗?你想用在哪里?如何搭配色彩,使之既有节日气氛又能充分展示自我?(2)运用实例,让学生在教室的诱导下,托宽思路,通过将各种各样的作品进行比较,认识贺卡设计的造型特点和制作方式,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主题:制作一张教室节贺卡,可以采用绘画也可采用电脑制作的方式。要求: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所学的贺卡设计知识,设计出主题明确、造型简洁、形象优美、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贺卡,表达出对教室的祝贺与热爱之情。<1>学生设计小样,在十五投影仪上投放或在屏幕上放映,陈述设计意图。<2>师生讨论,学生进行小样修改、完善。<3>学生完成设计制作。(4)学习评价,深入体会。<1>学生作业互评,师生小结本课的内容。<2>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标准有:能否热情参与讨论和展示作品的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有创意的设计,并把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体现在设计中;能否用口头和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选择这种贺卡制作方式的理由,包括材料的运用、折叠方式的选择、色彩搭配等。卡通天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卡通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
2、通过对卡通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想结合,提高学生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御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卡通艺术形象,并尝试将卡通形象也运用于生活实际中个,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各种卡通道具、卡通资料等(教师)课件《卡通世界》、《海底总动员》视频及各种卡通形象等。
2、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欣赏评述:(1)教师出示课件《卡通世界》,首先出现《海底总动员》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卡通电影的同时,感性认知卡通艺术形象。(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说说还见过哪些卡通形象。(3)引导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并让学生在描述的同时,运用自己带来的卡通形象进行表演,以加深对卡通艺术的印象。
2、加深理解、强化概念。(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卡通形象。(2)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艺术形象,能不能给他们一个统一名称?学生回答:卡通形象。让学生谈谈他印象最深的卡通形象是什么,说说该形象的特征。(3)继续提问:什么事卡通?学生发言(4)课件展示卡通概念,并用各种图例解释艺术手法在卡通中的运用,加强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3、理解分析,明晰种类。(1)教师提问:卡通艺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那么卡通艺术又有哪些种类呢?学生自己分析归纳。(2)课件展示以下内容:卡通图书连环画、卡通连续剧、卡通影片。请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影视片、卡通连环画,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未下节课的创作做好铺垫。
4、巩固新知,课外拓展。(1)请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对卡通艺术的了解。(2)要求学生课外制作卡通艺术的幻灯片文件,或者制作介绍卡通艺术的海报,也可以撰写文稿,采用黏贴卡通图片的形式在学校画廊里举行一次展览。美丽的西湖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身后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教师)音乐、有关于西湖的图片、课件。
2、教学过程——
1、感受西湖的美。(1)课件演示:简介西湖以及西湖的历史,展示西湖十景图片: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等。(2)欣赏湖心亭、小瀛洲、泛舟湖上等湖光山色,用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一》的已经。
2、表达西湖的美。(1)学生表达对西湖美景的感受,游玩过西湖的同学讲一讲切身感受。(2)学会僧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油管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史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3)教师评介: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情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4)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
3、欣赏水彩画。(1)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残雪》、《满湖曲折》。(2)讨论:这些水彩画是否表现出西湖的美?是怎样表现的?(3)对满湖曲折一画的欣赏,可以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已经们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和当时的心境。
4、分析水彩画的艺术特点。(1)师生共同讨论水彩画的艺术特点:轻快、朦胧、淡雅。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2)教师展示并介绍水彩画工具和材料,结合潘天寿先生的《荷花图》,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水彩画工具。巧用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发现、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实践,掌握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物得基本要素和技法,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美得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掌握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瓦楞纸、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课件、瓦楞纸造型作品。
2、教学过程——
1、以“鱼的造型非常丰富,如果表现时不用画笔,而是用其他材料进行造型,你会用什么材料来做”来突出本课的特点,导入新课。
2、学生能够分析教材上的作品:艺术家是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感受不同材质的巧妙应用及丰富的造型。
3、学生讨论瓦楞纸这一材料的质感和使用方法,如:怎样变化纸的形态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最适合表现什么题材?纸材通常用割、卷、折、叠等不同方法,丰富其表现力度。
4、展示瓦楞纸制作的作品,欣赏范例并同时分析其构思和制作的技巧。提示:学生分析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5、除了瓦楞纸,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各种主题?学生思考并交流。提示:结合教材分析,如用废旧报纸等。
6、学生实践。要求设计以纸质材料为主的装饰物,可建议使用瓦楞纸来设计制作。
7、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是做可进行讨论并鼓励。
8、学生交流作品并自由表达制作感想,可自评、互评。瓷器的风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工艺有所了解与认识。
2、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中国陶瓷,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陶瓷艺术做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陶瓷资料及文学作品(教师)多媒体课件、陶瓷实物。
2、教学过程——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陶瓷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师点评、学生互相交流评述。
2、陶瓷基本知识的学习。(1)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比,讨论区分陶与瓷的方法。(2)学生归纳观察与讨论的结构。提示:用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吸水率不同、敲击声音不同等。
3、历代陶瓷欣赏(1)教师介绍陶瓷的产生与成熟过程。<1>由陶到瓷的发展过程——夏至战国的原始瓷。<2>青瓷的成熟——汉代青瓷。(2)唐朝、五代的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全盛期。对秘色瓷花口盘与汉代成熟青瓷的釉色做对比。越窑秘色瓷花口盘极力追求釉色如玉,以釉装饰作为装饰主流。提问:唐代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对陶瓷艺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越窑瓷器美在哪里,哪一方面最吸引人。(3)欣赏宋代五大名窑瓷器。阐述宋代审美观对青瓷产生的影响,老师讲解有关“弃定用汝”的原因。引导学生说说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有什么特制之处。(4)引导欣赏明清彩窑。欣赏明代青花瓷《清华群仙庆寿图罐》。了解瓷器的装饰工艺;了解瓷器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
4、欣赏、评述练习。教师出示意见瓷器,请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再进行评述。
5、小结。流光溢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方工艺美术中的重要内容——玻璃器。
2、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玻璃器,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西方玻璃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玻璃资料及实物。(教师)多媒体课件、玻璃实物等。
2、教学过程——
1、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玻璃器及其相关的图片、资料,并互相讨论及评述,教师小结。
2、了解玻璃的基本知识。(1)了解玻璃的起源。讨论并说说玻璃制品与陶瓷的区别。(2)介绍艺术玻璃的知识。
3、引导欣赏世界各国的玻璃艺术,感受玻璃材质的特殊美感。(1)引导欣赏法国《蓝色洒金荷叶形缸》、《刻有花卉纹样的花瓶》、《白地橡实纹瓶》、比利时《套黄色车刻瓶》等。(2)请学生说说艺术玻璃的类别。
4、了解玻璃制作工艺。(1)展示玻璃艺术制作的相关资料,播放相关的录像。(2)了解玻璃工艺的集中方法,如车刻玻璃。
5、玻璃与生活。(1)展示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玻璃艺术。(2)想一想并说一说艺术玻璃的价值与作用。
6、欣赏平素。说说说对玻璃制品的感受。神奇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了解电脑这一现代工具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初步学习用于美术创作的主要电脑软件。
2、尝试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简单的网页设计。
3、通过欣赏电脑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兴趣,深刻认识电脑这一神奇的工具,引发学生探索和掌握高科技工具的欲望。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手机自己感兴趣的电脑美术作品;(教师)补充手机运用于其他不同领域的优秀美术电脑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数码相机和相关电脑绘画软件及图像处理软件。2教学过程——
1、欣赏评述,激发兴趣。(1)展示教材第3页《被腐蚀的水乡风景之一》和水乡风景素描作品一幅。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主要分析作品的画种和使用工具的区别)。教师归纳: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水乡风景题材名单在画种以及使用的工具方面有所不同。一幅是我们最常见的用铅笔进行实地写生的素描作品,而另一幅作品是在电脑上运用图像软件,将一幅素描作品加以图像编辑创作的意见数码版画作品。运用电脑进行照片润色、图像编辑、彩色绘图等,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广告设计者得得力助手。(2)欣赏《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吉祥物》动画。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制作的软件工具、使用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作品的造型、色彩、标清、动态等,围绕如何体现足球“融合、团结、合作”的主题尽心该讨论。教师介绍:这是2002乃世界杯足球赛的吉祥物,改变了过去把动物拟人化的形象。它们是一大二小来自太空的三个被称为“ATMO”的精灵。其中一只年长高个子的领袖浑身金色,手举一只足球,取名为“阿托(ATO)”;另两只小些的,紫罗兰色的取名为“卡兹(KAZ)”,蓝色的取名为“妮可(NIK)”。年长的金色精灵像是古代东亚勇士,两个年轻的精灵则头上长着触角。这一利用高科技创作的吉祥物,生动有趣,是人充满幻想,并且考虑坚固到了个中国文化的因素。据介绍,这些外太空的精灵生活在大气层,踢着“太空版本”的足球,象征着“融合、团结和合作”。(3)观察教材上的其他作品,与同学分享自己带来的电脑没事作品,进一步认识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的广泛性、使用性和效率性。讨论以下问题:这些作品创作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属于那些不同的设计领域(网页设计、海报设计、工业设计、景观效果设计、展示设计)?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利用电脑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时用哪些电脑软件进行设计的?在计算机应用日趋广泛的今天,你人文使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创意和平设计,有哪些强大的功能和意义?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1)教师运用数码相机,现场给全班同学拍一张集体照,将集体照存入电脑,或用扫描仪输入自己或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电脑绘画软件中进行写生创作或将电脑中未经加工的图片跳出,随后用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图像处理买得到一张类似油画、水墨画等效果的精美作品。让学生在观赏老师现场进行电脑创作的演示过程中,直观感受用计算机进行美术创作的魅力。(2)认识工具栏。教师一边在电脑上操作,一边对学生进行介绍:photoshop软件中截面主要由菜单栏、工具箱、浮动面板三部分组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工具箱一栏主要由哪些工作?除了初上用文字介绍的重要工具外,说说这个工具栏中其他符号的名称(还有着色工具、喷枪、选框工具、套索工具等),也可以用文字在教材上进行注明。这些工具分别有什么作用,与真实的美术创作工具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工具有时如何操作和使用的?(电脑工具使用方便、效果显示快)。移动工具:移动选区被的内容,如果没有选区,则 移动整个图像。套索工具:自由化出选择范围,适合选择较小的不规则区域。画笔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大小、边缘和软硬程度不同的画笔。选框工具:用来产生矩形或椭圆形的选框。着色工具:用来选择“颜料盒”中的颜色,还可以画出从前景色到背景色的渐变效果。文字工具:利用文字工具来改变文字的大小、字体和颜色。缩放工具:用于图片的放大和缩小。橡皮工具:擦去不需要的部分。裁切工具:选定不需要的部分,进行裁切。图章工具:用来复制特定的图案。修士图像偶给你举:对图片进行模糊、锐化、涂抹的改变。(3)电脑图像的处理。<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教材中的六只苹果图片,第一只是未经过电脑处理的苹果,请学生能够观察对比后面五只苹果经过电脑“模糊、光照、变色、透视、扭曲、三位图像制作”图像处理后,有哪些区别并产生了那些不同的效果?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讲解并演示苹果图像“模糊”效果的制作方法。前面我们认识了许多工具,大家一定感受到了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其实,PS的滤镜功能也是功不可没的。打开“滤镜”菜单,会出现PS的十四组自带滤镜,每一组又包括多个效果各异的滤镜,总共有90多种效果的滤镜。“滤镜”是一些继承的特效但愿,只需做简单的设置,就能创作出不俗的作品。刚才我们看到的集中图像处理效果,都是在滤镜菜单中完成得。以苹果图片为例,选择“滤镜”菜单,一次指向模糊到径向模糊,单机鼠标左键,则弹出径向模糊对话框,上面有数量、模糊方法、品质,如设置数量为20,模糊方法为转动。品质为好,单击“好”按钮,一个很有动感的旋转苹果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模糊工具主要起到一个软化硬边缘的作用,产生模糊的效果。使用滤镜的基本操作步骤:
1、在要添加滤镜特效的图片中创建选区,若对整幅图操作,则不必监理选区。
2、从“滤镜”菜单中选区一种特效滤镜,弹出对话框。
3、结合预览效果,设置滤镜对话框里德选项和数值。
34、对效果满意时,单击“好”或“确定”按钮,完成了滤镜效果。(4)学生作业。
1、在电脑上尝试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工具栏”及“滤镜”功能,对电脑中未经加工的图片,进行“版画”效果的处理。
2、运用PS软件中的工具栏和滤镜功能,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水墨画”。青春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服装色彩和花色搭配的基础知识,学习简单的服装设计方法。
2、尝试运用手绘线描、剪贴或材料拼贴,进行简单的服装设计和服装搭配联系,并尝试服装展示。
3、进一步了解着装的意义和服装的文化内涵,提升对着装美得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能力。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穿着校服上课,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到同学或家长处进行一次“你心中最喜欢的校服”的情况调查。(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收集补充相关的图片和资料,教师穿校服。设计调查表。2教学过程——
1、服装展示,情景导入。教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着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有人说“服装是无声的语言,服装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服装的美能使自己显得更加美丽、大方,充满自信。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服装的欣赏。(1)请一男一女学生上台展示身上的校服。教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分小组对校服的使用情况作了一次社会调查,下面请个小组长将调查情况向全班同学作一个简单的汇报。说说喜欢校服的有多少人,不喜欢校服的有多少人,认为校服还可以的有多少人,为什么?在校服的款式、面料、质量、价格等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2)观赏教材上的小法,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喜欢这样的校服吗?为什么?你对于运动款式的校服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学生穿校服好看吗?你最喜欢穿什么款式的校服?怎样的校服最适合你?教师:以细条纹和小方格为调的校服,配以深蓝色和白色的衣领和袋口,起到了一个点缀调和的作用,学生运动装轻松、便捷、活动自如,给人以一种青春靓丽、充满朝气的感觉。硕士学位服和博士学位服更是追求和向往的服装。(3)欣赏教师的校服,请学生进行评述。教师:一套好的有特色的校服是学校最好的招牌。校服对于改善学校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营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和校园氛围。校服可以是学生区别于社会其他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可起到一种潜移默化作用。还可以是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但校服必须做到符合学生心理、质量过硬、价格合理。
2、图片欣赏,深入探究。(1)展示装与成衣装图片赏析。厨师教材上的职业装与展示装图片,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套服装在穿着对象、品种用途、款式造型那个、使用功能、色彩搭配、材质运用、风格特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可参考教材上的介绍,讨论后发表意见)。展示装是指服装设计师设计的、代表最新的理念和思潮的服装,并利用音乐灯光,通过模特在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示的,也称为“艺术装”。成衣装是指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普及的穿着,例如工作服、运动服、休闲服和晚服等,其中的工作服也称职业装。从产品的角度分主要有西装、时装、夹克、中式、西式服装、制服和特种服装等。提问: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职业装和展示装?(2)欣赏服装展示录像。(3)教师小结:其实服装的种类还有很多,不同场合、体型、年龄、性格、职业,就有着不同的服装造型。服装不但具有展示人体、修饰人体的作用,更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出自己的品味和个性修养。奇特的视觉图形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敏感、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游去的图形,拓展直观想想的空间。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常用绘图工具、纸张;(教师)课件。2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谈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图中,图形和底纹不在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3)教师简介作者。(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数》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启发想象,自助探究。(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白天鹅担心、愤怒。(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到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搭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网聚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鱼鱼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被看成是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和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
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1)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3)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达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让世界更美好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公益海报的概念、种类、表现方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公益活动,使学生形成关注人类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同事在活动中增强对美术的热爱、对现实生活关心,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通过对公益广告等知识的引导学习,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给你对广告艺术的现实表现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创造出生动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公益海报,并尝试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于生活实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各种海报、环保资料等。(教师)课件、《地球之肾—湿地》、《生命之水》等环保视频及各种环保海报。2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欣赏评述:教师出示《地球之肾—湿地》、《生命之水》等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环保片得同时,感性认知地球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介绍他们所见到过的环境污染引起的时间或现象,不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该如何行动?引入本课的学习,在欣赏评述中举例分析教材中典型海报的意义。
2、加深理解,明确概念:(1)出示课件,欣赏其他海报。请学生分别从作品的特点加以评述,归纳海报设计的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公益海报的设计内涵与表现形式。让学生谈谈她印象最深的海报设计是什么,说说该作品的特征与表现性形式(教师适当引导,从美术语言上加以分析、理解)。分析公益海报的要素有哪些?(2)课件展示公益海报图片,并用各种图例解释各种艺术手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嘉庆对海报内容的深入了解。即图案、色彩、构图、文字、创意等。举例说明《酒鬼雕塑家的杰作》:主体色是黄色更能吸引人的眼光,运用叠加的汽车组成一个酒瓶的造型,同时在色彩上同黄底色形成反差,突出酒瓶的形象,在酒瓶的顶上注名“酒鬼雕塑家的杰作”,几句讽刺意义,下面的文字注明了它的危害,而平瓶底的文字更指明了该海报的主题:珍惜生民那个,禁止酒后驾车。
3、理解分析,明晰构成:(教师):公益海报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一个成功的公益海报的结构要素有哪些?它是怎样组成的?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课件展示《心灵之窗——目染篇》,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内容具体分析,即与主图有关的文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主图、表达的文字等。请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公益海报,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4、巩固新知,即兴创作:请学生归纳贝壳的知识点,回顾本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公益海报的了解:色彩、图案、构图、文字、创意等。要求学生在分析、欣赏课件展示作品的同时,以“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设计一张环保公益广告,主要突出创意的指导。在课后举办展览,自评与小组互评想结合,选出最佳创意奖。以刀代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木版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通过绘、刻、印的一系列的制作时间活动,使学生逐步熟悉版画的制作步骤,理解版画的艺术特点,体验以刀代笔的造型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根据版画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构图知识有创意地构思并印刷版画作品。
3、通过欣赏版画作品,使学生对版画艺术的表现语言有初步的认识,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木刻刀、木板、木蘑菇、印纸等工具材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油墨、滚筒。2教学过程——
1、对比认知,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国画(韩国木秦作品)、油画(汤小铭作品)、版画(赵延年作品)、雕塑(许叔阳作品)四幅鲁迅先生人像作品,请同学们先来认识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画种?不同的画种又带给我们怎样不同的视觉感受?(2)课件定格在赵延年的版画《鲁迅先生像》上,请同学们谈谈欣赏感受,教师归纳:本幅作品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体现了木刻作品单纯、清冽、鲜明的表现特征,刀在模板上留下的痕迹与笔在纸上的痕迹有着不同艺术感觉,果断、直率的刀法更富有感染力。导出课题《以刀代笔》,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26页,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学如何以刀代笔作画,先自习一下书本上的不能花知识,欣赏一下其中的版画作品。
2、欣赏感悟,清华概念。(1)多媒体课件相机展示书本范画:《村寨》、《开江》、《春潮》、《交往》。教师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版画的定义?版画作品与一般的绘画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版画的分类?(2)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版画作品的同时,教师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对版画作品的观察、比较、讨论来引导他们的体验,感悟版画的形式美,并让他们多谈自己的感受,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3)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总结归纳:版画以板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它们不同于一般的绘画,一般的绘画是用笔或其他工具在纸、布等材料上通过勾、画、点、涂直接绘制而成的。版画与之相比漫游者较多的工艺制作过程,在设计好画稿后,还要用某一种平面材料制成印版,然后再用印版在纸上或某种平面上印成画面。人们从事版画创作,画画、制版、印刷三者缺一不可。比较其他绘画而言,版画通常被人们称为“简洁的艺术”。根据板材的不同,版画可以分为木板画、铜版画、石版画、纸版画、丝网版画等。木版画又称为木刻,是版画中最主要的样式,也是初学版画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黑白木刻更是以刀法、刻法加上单纯的黑白语言来体现版画的魅力。同时对同学们进行过讨论的范画作一些简略的补充:《春潮》创作在改革开放之初,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同一方向飞翔的鸟儿,同一方向澎湃冲击的海浪,给人一种齐头并进的感觉,在形式上塑造了一种重复的美;《交班》表现石油工人斗志和风貌,画面是雄伟多姿的油井平台和工人下班矫健身姿,或是凝重厚实的油管组合排列,画面雄浑大气,构图明快,已经深邃。
3、传授方法,互动探究。(1)刚才我们了解木版画与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不同的绘画步骤当然需要不同的作画工具,那么木版画创作又需要哪些工具?根据同学们所说的答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相继展示:木刻刀、板材(可以选用梨木、三夹板、纤维板凳)、油墨、滚筒、拓印用的纸张等工具材料。(2)课件演示木刻的基本步骤:绘制画稿,刻出主体形,刻出背景,刻出细节。让学生了解木版画的制作过程和方法。(3)师生互动:老师演示用不同的刻刀(切刀、平刀、员三角刀)刻相同的点和线,却印出不同的效果,学生观察后谈谈它们可以表现什么样的事物或场景。
4、以刀代笔,尝试体验。(1)让学生大胆地以刀代笔使用各种木刻刀做不同的线条联系,也可以随机刻出有一定具体形象的物体。(2)尝试把刻好的版印出来。因为版画的最终效果是通过印刷完成的,就黑白木刻而言,要注意两点:一是上墨、二是拓印。先用调墨刀在墨台上调好油墨,再以均匀滚墨,油墨要薄而适量,不可太厚太多以免版画线条模糊,如墨量太少也不易印黑。把油墨滚好后就可铺纸(以铜纸或宣纸为佳)印刷了,再用各种擦板、木蘑菇(也可用废报纸压成团代替)等拓印工具仔细磨压印纸,使版面的油墨全部转印于纸上,达到墨色饱满乌黑、点线清晰。
5、展示自我,表现感受。(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班级中展示,师生共同分享“以刀代笔”的乐趣。(2)让学生谈谈自己用木板画工具作画的感受。(3)布置课后作业:画一幅简单的家乡的风景小品底稿。中国书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2)录像放映中国几大旅游景点的书法,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
2、深入教学:(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3)录像或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教师分析其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做出归纳。(4)录像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已经等方面感悟、赏析。
3、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常见的书法,分析其与古代几大书体有哪些共通之处。印学话西泠
教学目标:
1、通过了了解西泠印社,初步认识篆刻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提高文化修养。
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篆刻的相关资料。(教师)西泠印社的相关资料,录像教学设备,刻制印章工具。2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1)伴着优美的音乐,录像放映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镜头锁定的西湖孤山一隅,放大建筑画面,显示出四个大字“西泠印社”,教师讲解这四个字是金石大事吴昌硕所题,简要介绍吴昌硕生平简历。(2)教师介绍“西泠印社”概况,指出“西泠印社”是海内外有着巨大影响的金石篆刻研究中心。录像放映西泠印社的三老石室及其藏品。
2、深入教学。(1)录像放映吴昌硕“我爱宁静”印章,教师详细介绍印章的一般知识,包括印章名称、质料、篆刻。(2)展示“西泠印社”篆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以篆刻风格和人文内涵方面分析作品。(3)教师讲解篆刻方面的知识,请学生分析生活中哪些常用到篆刻艺术,提示学生从印章方面进行思考。录像放映名人印章作品,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4)录像放映印章刻制的一般步骤,有些技术性较强的步骤需要重复放映,便于观摩和掌握。教育进行技术讲解。(5)组织学生讨论欣赏后的体会。
3、作业。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进行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根据印章刻制的方法步骤,尝试刻制一枚印章。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 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 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与综合课程(在于通过相关科学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③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性质及其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建筑、设备、空间布置,师生关系、校训、同伴关系、校风等等。)
2、课程理论流派
①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主要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应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②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化;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③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知识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社会中去。
④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研究人的需要)、罗杰斯。主要观点: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整合”;在课程的设计上,重视人文学科。
3、课程的表现形式:①课程计划、②课程标准、③教材(教学材料)P115-119理解内容
4、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忠实取向(执行落实方案过程)、②相互适应取向(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进行调试)、③创生取向(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24看一下
第六章 教学
1.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创造性学力+发展性学力);
②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③.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育学相统一的规律、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3.启发性原则—孔子
(重点记忆)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③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习评价
上课基本要求:①目标正确。能够实现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目标的统一。
②内容正确。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③方法恰当。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通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④结构合理。是讲授、提问、演示、讨论、练习等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⑤教学能力强。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有效地对课室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冷静、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⑥效果优良。看效果主要看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思维活跃等。
第七章
学校德育
1.我国德育内容(简答,记住)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爱国主义教育 ②集体主义教育 ③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④理想教育 ⑤道德教育 ⑥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⑦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 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重点)
1.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因素: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职业声望。
2.(重点记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3.(重点记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①专业精神的形成。教师需通过教学实践,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从理想到行为的转化,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及正确的教育观。
②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加深,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断拓宽,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③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④专业自我的建立。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记忆)学生的本质特征: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②学生是处于发展中得人 ③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5.(记忆)教师对当代学生观:①尊重学生的人格 ②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③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
6.(重点重点,大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影相师生关系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方面。
⑴教师因素。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师生之间是“人-人”平等的关系。②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管理方式、放任型管理方式和民主型管理方式。③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智慧,而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整合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经验、人生体验、专业精神追求和个人教育品质。④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⑵学生因素。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评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②学生的不成熟也是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因素。学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情绪容易激动,会发生冲撞教师的现象,从而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⑶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因素。学校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关系。课堂组织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7.(重点,大题)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②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③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④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重点)
第三节: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一至八大点,分析、提炼、整合)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⑴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①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班级学生总体情况和学生生活社区环境等。②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性情况等。
⑵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①查阅学生档案。②观察法。③谈话法。④调查法。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良好的班级气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融洽的师生关系;双向师生互动与沟通;合作的同学关系;积极的学习气氛;积极地学习风气;和谐的班级气氛。
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运用情绪暗示原则②多运用鼓励与强化③给予各种适时关怀④教师必须以身作则⑤正确运用归因理论。
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如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中期目标,如本学期获得优秀班级称号;长期目标,如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主任要让班级成员明确本班的奋斗目标。
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好,班级骨干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学之初,班主任就要了解学生入学材料,初步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性格、特长,从而确定班干部的人选,此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从学生的思想作风、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主动精神等方面发现学生骨干。
五、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治班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六、搞好班级学习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学习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完成智育任务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统一要求,重视对群体学习的管理,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分类指导,还要充分关注班级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设条件,以发展个性和特长。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形式多样,按活动内容可分为: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班队活动等。班级活动是一种目的行为,班主任在设计活动过程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①教育性原则②针对性原则③主体性原则④易操作性原则。
八、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级管理工作计划要根据教育政策法规、中小学培养目标来制订,要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本班实际相联系,计划要全面,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晰,阐述要简练,操作要可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是班级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重点论述题
《心理学》
论述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答:学习动机的培养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
学习动机作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是学习更有效,反之。我们知道,学习效果是客观的但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是主观的,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当然,成功感的获得也需要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是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的解答学生的问题,同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论述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答: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创痛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才外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里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当然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给予学生表扬,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稳定维度而言,学习者把成败归因于稳定(能力任务难度)或者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后者不会影响将来的学习行为。内在维度而言,学生将成败归因于自身内在(能力努力身心状况)相反的,学习者也有将成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后者不会对将来的学习产生影响。可控维度而言,学生如果把学习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会产生信心或者犯罪感,反之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感激心里或者仇视报复心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优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归因,哪怕这是的归因并不真实。
论述三:怎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有1领导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维,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多种形式的联系,可以调动学生中东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包括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久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论述四:如何培养创造性
答: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包括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包括1包括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和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职业道德》
论述: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解读《六条规范》
一爱国守法。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其具体表现1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2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上课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亚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法规》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二专业知识三专业能力 一专业理念和师德: 1职业理解和认识: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和交流。2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实施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不讽刺、武库、歧视中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中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要求;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3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中学的只是学习、能力发展和品的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的全面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位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尊重和发挥好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4个人修养和行为: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衣着整齐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第四篇: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美术课程教案
关于美术课说课的问题
一、什么是说课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增添了一个新的课题——说课。什么是说课?我们认为,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向领导或者同行们阐述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具体地说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对教材的处理,包括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学法上的指导等方面的观点。说课是教师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推动美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二、说课说什么
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说教材主要从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编排体系上说对教材的理解。主要从以下三点去说: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由是什么。
(2)说本节课教材在本课书或全册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教材的联系。
(3)怎样处理教材。处理教材要看下面两种情况进行处理:①教材内容的观点包括教材的例子与形势发展比较带有滞后性怎样进行处理。②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内容在 教学程序上怎样进行调整。说教材,实质上是分析教材,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师说课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法。说教法就是说这一节课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说明采用这些方法的理由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一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种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说教法时,首先说出这一节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 基本教法,理由是什么。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 将采用哪些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说学法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即学法指导。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写生、技法训练等方法。在一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学习规律全都教给学生掌握,说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出其中一至两种指导学 生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手段。说教学手段就是说这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哪些教学手段。例如教哪些内容需要挂图或实物展示、哪些内容用投影、挂范画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恰当地有机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不是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说教学手段要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条件的实际。
(五)说训练。说练习就是说这一节课设计了哪些东西在课堂和课外让学生进行写生或临摹练习。重点说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说训练时要简明扼要,切不可把零碎的东西都一一 作介 绍,应择其要者而述之。
(六)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就是说这一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说课教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说明应如何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如何进行能力培养和进行德育渗透等有关内容。最后说一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过程是说课最重要的内容,它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因此,说课教师必须花 大力气去研究,说好教学过程
第一讲 陶器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 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饮 器:杯、角、觚(gu)、(gui)等; 食 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 瓷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 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五.本课小结。
第三讲 青铜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 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 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 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 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录象: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 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录象:青铜工艺)
三.小结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而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漆器和织绣工艺。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出示课题)
1.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那时就是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其中比较美丽的、有光泽、有色彩花纹的石头,就被用来作为装饰品,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玉就从石头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商周时代,作为玉器,有用于祭祀(si)和礼仪的“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以“佩玉为尚”,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nian)玉,今称碾琢。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录象:玉器工艺)
2.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录象:漆器)
3.织绣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商周时期,我国的织物生产已有较大规模,周代已掌握了提花工艺,这是丝织工艺的极大进步。到战国时期,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技术逐步完善。到了公元4世纪,中国的纺织品、印染品、刺绣品已闻名遐迩,并经东起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这一著名的“丝绸之路”西运亚非欧各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件精美绝伦的织绣品吧!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四讲 中国古代玉器、漆器、织绣工艺 一. 玉器工艺: 礼玉 佩玉 “佩玉为尚” 琢玉 碾玉 碾琢 二.漆器工艺: 生漆,俗称大漆 三.织绣工艺:
罗:只以经线起花纹,单色,几何纹,轻而薄
锦:经、纬线都可起花纹,多种彩色花纹,各种禽鸟花草,较厚重。
5陶塑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陶俑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期,代表一定阶级的信仰、崇拜和追求死后享受的产物。了解中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教学重点:
讲述中国古代陶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着重介绍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陶俑应把握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最早的泥塑人像出现可上溯至七八千年前。
如《陶人头》面庞丰满,五官端正,神态温和憨朴,显然是个女性形象。眼和嘴用镂空法,产生浓重的阴影,更使形象显得格外传神。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用生动的人头塑像作器口,并在器腹部配以三横排具有鸟的形象特征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以造型概括生动、形神兼备、富于想象和鲜明的民族个性著称。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
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按一定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称为墓。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墓中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包括陶俑,另外,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陶俑:
俑——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料一般是木和淘
土,以淘土最为普遍。俑的形象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是卫士、仆人、厨夫、说唱艺人等下层人物的再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农民打井时,挖出了一 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认为这是 秦始皇随葬的兵马俑。经过几年的挖掘,已发现埋葬兵马俑俑坑四个,总面积约25380平方米。已发掘1、2、3号坑兵马俑共计7000多件。数量惊人,形体硕大,气势磅礴,震撼了世界。人们赞叹其为天下奇观。兵 马俑的兵俑身高1.8米左右,将军俑高1.95米左右,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俑,而且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形象似以秦军将士为模特儿塑造的,他们的相貌、神情、性格各不相同,有的稳健,有的威猛,有的稚气未脱,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个地区的人。兵马俑真实地再现了每个细节体现了秦代雕塑家写实的功力。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它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放映录象)
汉代陶俑造型不受什么约束,数量多,题材多样,内容极为丰富。东汉的马俑多,这是爱马风尚的体现。如《车马仪仗》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展示了东汉马俑的艺术水平。尤以表现生产劳动和奏乐、说唱题材的俑最具特色。如《说唱俑》,以生动的造型,显示了汉代人物俑的艺术特点。
唐代的陶俑更加丰富多彩,尤其以女俑、乐舞俳优俑和三彩马最有时代特色,艺术性也最高。如《三彩骆驼载乐俑》。它高66.5厘米,是由胡汉两民族组成的五人乐舞队。这件作品反映出唐代盛行少数民族歌舞,也折射出盛唐对外开放,民族团结。不仅骆驼造型生动,而且人物虽小但其表情、动态十分生动,充分显示了唐三彩陶艺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三.放映录象。四.小结
6石雕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在几个代表性发展时期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学会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方法,提高欣赏陵墓雕塑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1.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2.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为什么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著名的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及其艺术成就。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古代陵墓雕刻和佛教石窟造像应把握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我国古代的陶塑艺术作品,这节课我们欣赏中国古代石雕艺术作品(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这两节课欣赏的艺术作品均属于雕塑艺术这一大类。
1.雕塑的定义:
——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2.雕塑的分类:
(1)按材料分:石雕 木雕 泥塑、陶塑、金属雕塑。(2)按形态分: 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3)按功能和放置地点分: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碑 或纪 念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
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偏见压制,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低微,历史上的许多雕艺术杰作都不知道作者,更无从探究其个人风格,只能从把握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来认识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如何欣赏雕塑作品。3.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首先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感受、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最后通过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美、材质美、艺术性等方面的分析),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达到自我陶冶的目的。
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中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盛行厚葬,在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柱、石人、石头兽等,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威严。这些权贵们让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为他们制作随葬的陶俑和陵墓前的雕刻,所以往往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陵墓雕刻:是指陵墓建筑中的雕塑部分。陵墓建筑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配合地面建筑陈设的各种石雕和石刻,为地面上的陵墓雕塑,一般来说最为常见,而且规模宏大,成就突出。地下雕塑,则是地下墓室壁面上的石刻、砖雕的浮雕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
陵墓雕刻的特点,一是服从陵墓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二是造型趋于神化和理想化。
如何理解陵墓雕刻这两个特点呢?首先应明白陵墓雕刻是陵墓建筑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认为:人有灵魂,灵魂不死,应让灵魂有个去处,最好的去处是升入“天堂”。于是人们就修陵墓,并且将其设计成象征天界的模样,埋葬死者时要引魂,通过陵墓进入“天堂”。所以,帝王陵墓建筑布局,一般是四面有围墙,设神道,建石阙门。石阙、石兽(神兽)在墓地组成天界的象征。
陵墓雕刻的题材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仪卫性题材是按一定礼仪确定的,有华表、神兽、鞍马、狮虎、文武侍臣、碑碣等。纪念性题材,是为了纪念死者特殊的功绩设立的。例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其生前有战功的六匹爱马浮雕,即著名的“昭陵六骏”。为它们雕刻的高浮雕高1.7米,宽2米以上,其形体略小于真马,有的昂首立姿,有的慢步行走,有的快速奔驰,着重体现马的勇敢、驯良的特性和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精神。在雕刻手法上严谨写实,刀法简练,结构准确,比例合适,形体浑厚,富有立体感,整体效果概括简明,极为生动传神,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使其享有盛名。
无论那种题材的雕刻,都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例如,华表象 征“王者纳谏”。天禄、麒麟等神兽(头上长双角的称“天禄”,头上长独角的称“麒麟”,只能用于帝王陵墓。)既是帝王高贵非凡的自我标榜,又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的象征。俯首屈膝的石马、石羊、石象等,象征驯服与祥瑞,是天下万民供奉天子的化身。这些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雕刻,构成宏大威武的气势,给人以既富丽又庄严冷峻的感觉,使人 产生崇高感,达到宣扬封建法权之目的。例如江苏南京和丹阳一带的南朝陵墓前的石兽,在重视雕刻的整体感的基础上,都十分强调艺术的夸张和变形,形体上没有繁琐的细节, 使整个石兽的形体显得更单纯,更富有表现力。例如,《萧景墓石辟邪》,其形态为挺
胸昂首、张口吐舌,似正在发出震天吼声。它是用整块方形石雕刻而成,在平原之上硕大的体量具有很强的艺术辐射力,仿佛它在控制着这一地域。在各种角度观看,它都给人以气势宏大、雄浑稳定的感觉。所以,当人们还没有走近这些石兽的时候,在没有弄清它的具体形象和细部刻画之前,首先获得的是一个形式美的感受,这就是雕塑艺术特别讲究体积意识的原
因。这些造型高大厚重、气势逼人的石刻所显示的矫健有力的外轮廓,给人以难以忘怀的印象,使人产生对于悠久历史的追忆和丰富联想。
陵墓雕刻服从于一定的程式,并遵循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进行造型。例如,人、兽都雕刻成富有装饰性和富丽感,使其具有理想化、神化的特点。这种程式规范的艺术造型,隐含着统治者祈 盼社稷江山永久稳固的心理。(放映录象)
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石窟造像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火山、雷电、山洪、地震等),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现象不 能理解,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慌和缺乏信心,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有时往往比自然灾害更惨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总是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人们的思想,阻绕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列宁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人民大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也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鸦片既是毒品,又是药品,这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石窟艺 术。所谓石窟,是指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源于佛教诞生地印度,据说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道成佛的,为了纪念他,也为了便于信徒们的出家修行,古代印度人便选择远离城市的僻静山崖开凿洞窟,并雕塑佛像和绘制佛教壁画。
享誉世界的四大石窟: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1.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是世界闻名的佛教雕塑艺术宝库,位于山西大同五周山北崖。因其山势波折如云,故名云岗。云岗石窟依山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大小洞窟53个,佛龛1100个,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身。1500年来,云岗石窟经风雨地震虽有损坏,但近百年中人为破坏更为严重,帝国主义国家博物馆中藏有从中盗窃的佛头达数百之多。
课本所选第20窟佛像,由于地震,该窟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大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大佛高13.5m,面相广圆,两颊丰满,鼻高宽厚、直通广额,眉长弯挺,目光下俯,微含笑意,表情含蓄,于庄严中流露出慈祥,于和蔼中显出威严,具有稳重如山的崇高感和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外着袒肩袈裟,衣纹条条排列形成富有节奏的韵律美。佛像造型,手法洗练,显示出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气魄,艺术成就极高,为云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和云岗石窟的象征。
2. 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口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山崖上,布满 佛教石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0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奉先寺建于唐代最盛时期,是最大的像龛。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后被毁。龛南北宽36米,东西长41米。龛内主尊卢舍那坐佛是释迦牟尼报身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保存完好的佛像头部造型,饱满秀丽,轮廓极为优美。雕刻者突破佛经束缚,融进中国女性优美的外部特征:螺形发髻,额部宽广,眉如弯月,丰颐秀目,鼻梁笔挺,厚唇小嘴,嘴角微翘,带有笑意,身姿端庄稳重,流露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和雄图大略的英雄气概。其形象与记载的武则天“广额方颐”的相貌相吻合,实质可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儿,难怪大佛宛如高贵慈祥的中年女性。11躯雕像整体为对称布局,主尊居中,余者像众星拱月般烘托主尊,结合为富有变化统一的整体,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3.大足石刻:
大足宝顶山位于四川大足城北,全山共有窟群18处,造像10000余尊。宋代的石窟造像具有世俗化的倾向,《养鸡女》即为代表。这一反映农家日常生活场面的雕像,极为生动亲切,富有生活情趣,将严肃的宗教内容表现得极有人情味。
三.小结。7 彩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 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 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31(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通过对以上典型作品的欣赏,同学们对各个时期的彩塑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内容题材及表现形式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思考、讨论。
4.放映录象。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鲜明的民族
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典型作品。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人物画。
2、教师出示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的投影。
3、分析讲授其艺术特色。
4、揭示课题: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魏晋南北朝: 概况:
介绍顾恺之(教师出示投影。)。赏析《女史箴图》。
2、唐代: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阎立本。赏析《历代帝王图》。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周昉。
赏析《簪花侍女图》。
3、五代: 讲述时代背景。教师出示投影。介绍顾闳中。
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赏析“听琵琶曲”。学生赏析“击鼓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画面中,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构图和刻画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赏析后三个片段。
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两大艺术特色。
4、宋代: 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张择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
赏析《清明上河图》。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特点。赏析《维摩演教图》。赏析《泼墨仙人》。
5、明清:
赏析《归去来图》。赏析《苏武牧羊》。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八、下课礼仪: 中国古代壁画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了解壁画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意识。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壁画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赏评《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二. 导入新课:
今天是第九讲 《中国古代壁画》。(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
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领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音乐及介说词)1.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八人皆戴黑弁帽,蹬长靴,执旌旗仪仗。其中年长者二人,一著红衫,一著白衫,分别骑乘橘红色及大戏色牡马,处在队伍前列; 备用红马一匹。居中之马神态自若,悠 然前行;两旁之马,侧首注视观众。六名青年步随其后。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狞猎》 画面中央横贯山峦,右上角山后一骑士策马回首,张弓欲射一对奔鹿。下部山前有二骑士,左侧骑士,腰际佩箭囊驰马张弓射一猛虎。马前有一 猎狗追赶猎物。右下另有一骑士也在驰猎。画面笔法雄健;人物动态强劲有力,是高句丽壁画杰出的代表作品。
2.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
佛教壁画。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 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因而它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历史。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 富,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一副副壁画讲解这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色鹿》
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画面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
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
中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统称为会,其从事演奏乐为主的艺人称乐会,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乐伎3400多身,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共有乐器44种,4300余件(大型经变画中有一批不鼓自鸣的乐器飘浮在空中,没有伎人演奏,所以乐器比乐伎多)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
物馆。
3.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以山西永乐宫壁画最为精彩。
《朝元图》(奉宝玉女.部份)此幅为奉宝玉女的半身像。玉女头戴花冠,上身著广袖衫,双手端装有龙旃的圆盘,宽衣博带,仪态端庄。玉女面相俊俏,双目前视,嘴唇微闭,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玉女面部和衣纹的线描疏密有致。土黄色的衣裙,绿色的飘带,沥粉贴金的发饰和龙旃,给人高贵富丽之感。
三.小结
第十讲 中国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本课内容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 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
描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三.小结(课件使用完毕)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民族
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花鸟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
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中,工笔与写意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说明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写生珍禽图》和《鹌鹑图》的投影。
2、揭示课题: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两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的异同。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古代花鸟画的形成。
2、五代:
(1)“黄家富贵”(2)“徐熙野逸”
3、北宋: 赏析《禽兔图》。
4、南宋时期: 赏析《枫鹰雉鸡图》。
5、元代:
赏析《桃竹锦鸡图》。
6、明朝:
赏析《雪景翎毛图》。赏析《杂花图卷》。
7、清代:
赏析《荷花水鸟图》。赏析《竹石图》。
8、清末民初: 赏析《梅花》。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45
五、分组讨论: 结合《枫鹰雉鸡图》,分析讨论南宋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这两种画法在画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十二讲 中国现代人物画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46 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
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
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
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
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
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
第五篇:教师资格考试 高中 美术学科 教案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 第 一 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一课培养审美的眼睛,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原则上知道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为什么要提高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2.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结合实例明确如何欣赏美术作品。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一、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
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
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图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时,不禁要问,该如何欣赏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目的:由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1.教师: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高中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却不知该如何欣赏,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您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学生:怎样才能成为欣赏美术作品的内行呢? 目的: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加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2.教师: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呢? ①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 ②对内容的理解、体验; ③对内蕴的探究和领悟。
学生: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齐白石的《虾》为例,尝试运用老师所示的三个步骤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照课文中的图片及分析。)目的:运用所学方法,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1)你能举例说明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吗?(2)请从本课其他作品中再选一幅作品,尝试分析其形式和内容。学生:利用上面的分析步骤进行分组讨论。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要能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多看多分析,定会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 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课是有关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教学的第2课,是关于美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即艺术形象问题的基本知识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
1.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2.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
3.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难 点: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对教材重点部分的理论阐述。解决方法:围绕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按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结果,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着一本质属性来进行教学,利用图片、文字讲清重难点。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 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这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度就是理解艺术作品的形象。“美术形象”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同学们对美术形象了解多少呢?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美术形象呢? 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懂得艺术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意义。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1.教师:同学们能简单地总结出课文讲了哪些关于美术形象的知识吗?(通过启发引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关于美术形象的概念。)学生:举例:人物、动物、景物、建筑、器物、自然现象、几何形体„(能否谈出抽象形象?)目的:培养自学能力,分析课文的知识点。
学生总结:美术形象是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美术形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性特征。美术形象有再现性形象和表现性形象。美术形象分为具象、意象和抽象性形象。
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课文从以上不同的侧面帮助我们了解了美术形象,并用不同的艺术作品解读了关于美术形象的理论,为了加深理解,同学们分组做一个研究。目的:逐步加深对美术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课题研究汇报的要求:1.选择适当的美术作品,以艺术形象说明本组的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2.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具有一定的内涵深度。3.向大家演示、说明、汇报的形式新颖独特,具有一定吸引力。4.用一周的时间做准备,下周的美术课以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
目的:学习一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美术形象,提高理论水平。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通过研究、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含义、特征、性质、来源和类型,为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做了准备。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是美术家依照自身审美理想并按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结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艺术欣赏中,不断强化对美术形象的认识,提高审美素养。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 第三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三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创造美术形象和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便为学生能够比较深入细致的欣赏美术作品提供一些帮助。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完整含义(2)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美术语汇的特性一级在美术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由:一个是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2.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
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
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
教师:像美术语言,有着一定沟通作用的语言,还有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文字作品当中的文字语言。播放几种语言(中间穿插着美术语言当中的形体、明暗、色彩、肌理等),学生去挑选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收集美术语言。
教师:结合作品分别从美术语言语言当中的形体、明暗、色彩、肌理等去分析作品。目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组,各选一张代表性作品,研究讨论此幅画用了哪些美术语言。或者选择生活中的一件美术作品,如:城市雕塑、古玩、建筑等。
学生:主动学习,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发现美的能力。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总结什么是美术的语言符号,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课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四课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一课雕塑艺术的特点,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形式美;
(2)知道主要的形式美法则和他们在一些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教学难点:形式美的性质和含义,并且了解他和美术及其生活的必然联系。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
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
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观看多媒体图片,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
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欣赏《最后的晚餐》,说明变化统一的形式美 赏析林风眠《静物》和潘天寿的《水仙》,说明对比与和谐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交流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以后法则在作品中的应用。教师:形式美的法则有哪些?(欣赏《持矛者》和《撒平妇女》)
变化与统一 对比与和谐 比例与尺度 对称与均衡 节奏与韵律 介绍黄金分割比 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作品,运用形式美法则对作品分析 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形式美法则。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总结形式美法则,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课 绘画艺术的特点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五课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五课 绘画艺术的特点,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
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
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 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你能说出你最喜欢的绘画形式吗?请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 学生:学生谈出不同绘画的特点 目的:由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板书课题:绘画艺术的特点
教师:(1)绘画与美术其他门类的根本区别在于作品的平面性。你能从欣赏的角度,谈一谈绘画艺术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吗?(2)出示绘画作品《万山红遍》、《错误的镜子》、《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瀑布》、《荷影蝌蚪图》、《神奈川冲浪》、《星夜》、《花篮图》、《花果蓝》。(3)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区别。
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中西方近现代绘画均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互相吸收,这在中外现代绘画作品中都有反映。
学生:学生在阅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后,结合作品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将中西方绘画体系的各自特点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学生:学生分组后,分别将中西方绘画体系的各自特点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例如,将《花篮图》、《花果篮》对比分析。)(1)造型手段的区别。(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3)工具材料的区别。
教师:美术赏析的方法 :①在“赏”的基础上去“析”。②在比较中提高赏析能力。③多赏析,反复赏析,明确赏析“焦点”。④多写“赏析笔记”(记载心得体会)。目的: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学会学习的方法,自主提高。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教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观点及优缺点,给予必要的肯定,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课中国古代人物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 第 六 课中国古代人物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六课中国古代人物画,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及其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1.涉及中国古代绘画史的问题较多,而课文由于字数限制,无法详述。2.对于宗教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4、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5、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
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6、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
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7、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欣赏古代人物画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教师:展示《韩熙载夜归图》,引导学生欣赏作品。1.描绘的内容
2.韩熙载是谁,表情如何? 3.还有其他人吗,都在做什么? 4.构图如何? 5.色彩和技法的特点 6.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作品是如何传神的? 学生:讨论问题
目的:通过一幅画欣赏过程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欣赏方法。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
教师:请学生根据《韩熙载夜归图》的方法欣赏其他几幅作品,进行分组讨论.例如:<荆轲刺秦王>、《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步辇图》《李白行吟图》、《张卿子像》。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加深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目的: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中国古代人物画有着独特的艺术传统,就是强调传神。学生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七课 中国古代山水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 第七课 中国古代山水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七课 中国古代山水画,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涉及到艺术理论中的意境。
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与西方风景画作品,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山水画 西方风景画 研究问题 《千里江山图》 《林阴道》 透视 《溪山行旅图》 《埃克河边的磨坊》 创作的方式 《早春图》 《冬猎》 表现特点 《六君子图》 《阵风》 造型方式
《寒江独钓图》 《睡莲》 色彩的表现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巡回参与引导与讨论。
(1)《千里江山图》与《林阴道》 视角、构图、视觉效果、有什么差别?(2)《溪山行旅图》与《埃克河边的磨坊》 户外进行写生吗?还是饱览山川之色,然后进行创作?(3)《早春图》与《冬猎》 画家怎样把握景色的特点加以表现的?表现风格上不同?(4)《六君子图》与《阵风》造型上的不同(5)《寒江独钓图》与《睡莲》 一个是寒江,一个是池塘。画面的色彩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吗? 教师: 通过以上几幅作品的对比,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从中国的山水画上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有着怎样的自然观和山水观?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家追求的境界是什么吗? 目的:通过对比加深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感受。3学生总结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引导提高。(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名称 造型 方式 透视 角度 构成 方式 视域 感受 表现 特点
创作 方式 观念 差异 色彩 中国 山水画 意象 似与不
似之间 散点 透视
复合式 多视域 自由 创作
天人 合一 水墨 晕染 西方 风景画 具象 生动 逼真
焦点 透视
单元式 单视域 严谨 写生 天人 相对 油彩 斑斓 你的 感受
(由学生填写对一幅作品或几幅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认识与看法。)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通过比较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理解。通过总结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8课中国古代花鸟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 第 八 课中国古代花鸟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八课中国古代花鸟画,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传统以及发展概况有更深了解。(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同学们对中国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为三大题材之一的花鸟画在绘画手法上、艺术形式上较之前者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认识它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欣赏)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掌握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知和分析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 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有图片展示,引入本课《中国古代花鸟画》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教师:对比展示:荷花照片、《出水芙蓉图》写生为主工笔画、《荷石水禽图》抒情为主写意花鸟画 设问:中国花鸟画中的荷花与现实中的荷花有什么不同?以上在风格和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解释何为“没骨”工笔画。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花篮图》《芙蓉锦鸡图》《双喜图》《墨梅图》等作品,请同学分析讨论作品的形式与风格。
目的:较深的对作品的风格进行分析和理解,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艺术传统,欣赏中国花鸟画的艺术传统。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那么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九课 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九课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欣赏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九课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欣赏,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中国现代绘画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有所了解。(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中国绘画发展概况及所取得的成就。
(2)重点欣赏中国画和油画的代表作品及课本上的版画作品。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1)欣赏时涉及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的中国画成就和融合型中国画的创新之处。(2)课文最后一段涉及到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的概念。(3)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把握好重点,对画家及其作品给予恰当的评价。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 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四幅名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徐悲鸿的《骏马图》、齐白石的《虾》,请同学们按照中国古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进行分类。目的: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画有所认识,引出本课《中国现代绘画》课题。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教师:教授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欣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作品,并分析他们的贡献。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引出齐白石和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的人物,但作为美术家他们又分属于不同的类型,齐白石属于传统型,徐悲鸿属于融合型。
学生:喜欢齐白石的为一组,喜欢徐悲鸿的为一组,研究为什么喜欢这种类型?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对自己喜欢的画和派别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分组讨论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传统型绘画和融合型绘画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探索、创新的方向,在画风上也各具特色,对终归现代绘画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十课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十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十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代表作,有所了解(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是简要地讲清楚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以及它对欧洲历史发展,包括对欧洲美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2.是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课本中列举的绘画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以培 养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和能力。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教学难点:第1段要着重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2段要着重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之所以取得高度成就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难点,我主要采用概念分解,把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在一起分析讨论攻克难点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 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 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你们知道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文化艺术革命运动吗?它被称为什么运动呢? 学生:文艺复兴运动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0分钟)
教师:教师简单评价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价值
目的:强调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价值,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5—20分钟)
文艺复兴时期名家辈出,我们不可能一一搞清,只能选择出最耀眼的几颗进行学习。今天我们以分组的办法展开研究。我明确一下各小组的专题与任务。
第一小组:通过对比,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与复兴之前绘画作品形式和内涵上的区别,谈一谈文艺复兴到底进步在哪里? 第二小组:寻找不同国家几名画家的著名作品,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共性与个性。第三小组:以“三杰”的名作为例,从画面形式、故事内涵、艺术成就等方面入手,展示复兴时期绘画的辉煌成就。
目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研究。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一下文艺复兴绘画方面的成就。我希望同学以把握时代精神的深度了解这些作品,不要仅仅就画论画。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十一课 17、18世纪欧洲绘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11课17、18世纪欧洲绘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11课17、18世纪欧洲绘画,它在第二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欧洲17、18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重要代表作,有所了解(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第一、第二部分,即神话、历史画和肖像画部分。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一是有关画家的情况基本上没有涉及;二是课本中涉及的各种绘画体裁的特点及其演变,讲得也很简略。为解决这两方面的难点,我们将在下面的“教学内容资料”部分适当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此外,由于图版编排的困难,第一部分介绍的西班牙画家哥雅的作品在课本中未能刊出,在课件光盘中予以弥补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 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我们利用今天的美术课欣赏17、18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播放图片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
教师:首先,我们浏览一批这个时代的绘画作品,然后与以前学过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比一下,看看同学能不能说出绘画在哪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或变化? 课件展示浏览部分: 鲁本斯《圣龙治屠龙》、《猎狮图》、凡代克《着猎装的查理一世》、哈尔斯《吉卜赛女郎》、布歇《蓬巴杜夫人》、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
提问:上述作品从颜色构图、人物动态、题材等方面与文艺复兴绘画有什么不同感觉?你对哪点体会深就说哪点。
课件式板书: 构图、人物形象、动态、内容题材、色彩表达 目的:锻炼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
教师:
17、18世纪欧洲绘画局面纷繁复杂,但从题材上大至可以分为三类,即神话、历史画;肖像画;风景、静物画。学生:分组研究
研究后,每组请同学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报。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此期欧洲绘画,上承文艺复兴的艺术复苏时期,下启19、20世纪的艺术繁荣时期,也就是重要的艺术发展时期。明确本课知识点,肯定同学的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上的承上启下,掌握一种研究问题的思路。
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十二课 19世纪欧洲绘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十二课 19世纪欧洲绘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一课雕塑艺术的特点,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19世界欧洲绘画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艺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所了解。(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19世纪欧洲绘画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各个绘画流派的主要特征 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2、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3、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 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用图片欣赏的方法引入本节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相关作品,应典型,具有直观性。浪漫主义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梅杜萨之筏》古典主义讲求构图的均衡,浪漫主义作品强调动感,三角形构图较多,据几幅作品实力,分析构图、色彩的特点及其产生兴趣的地方。现实主义作品:《石工》《伏尔加河纤夫》、米勒作品、苏联画家作品 印象主义作品和后印象主义作品:《草垛》、《星夜》。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讲解,边思考问题。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去了解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作品 目的: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
在了解19世纪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讲解提问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本课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
第13课《20世纪外国绘画》
尊敬的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艺术欣赏美术第 一 册第13课20世纪外国绘画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课后评价与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讲解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根据教育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第13课20世纪外国绘画,它在第一册起到一个引领拓展的作用,对整个教科书来说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至关重要。
(一)鉴于以上对教材的整体分析,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20世纪外国绘画的巨大变化有所了解,特别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由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完成了美育的最终目的)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智育)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相关作品的欣赏,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德育)
(二)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我得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针对这些重点,我主要采用播放图片,FLASH,短片,提出讨论课题并提出难点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师要深入的研究和掌握教材,由一个清醒的思路)二、教法设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如下分析,高一高二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虽然掌握了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但头脑中没有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学生为主体原则。作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和掌握教材,区分教材内容的主次关系。慎重的精选和组织教材,按照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选择和运用有效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恰当而适时的运用作品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营造一个教师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教学环境。
5、直观性原则,准备直观教具如:挂图、模型、录像、图片、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 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并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6、德育为先的原则,合理利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 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教学方法:本课因为内容较多又较难,应以切合学生实际的出发、以谈话为主,辅以讲解、演示、案例、讨论法。启发、谈话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师生民主交流的情境,讲解、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演示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内容。讨论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利于学生分清精华与糟粕的关系。(谈话、讲解、启发、引导、案例、探究。)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装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3、作品比较分析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让他们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认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放手自学、讨论、交流、汇报。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他们对于社会问题探究的情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调查、研究、讨论、思考、分析、讲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一种交流与合作,会学,乐学,的学习气氛。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书中内容,查找资料,准备照片。(音乐)引入,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学生网络调查报告。
目的: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图片浏览导入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15—20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及重点,讲述20世纪比较著名的绘画流派。目的:教师应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 第三环节:分组讨论(10分钟)
教师:组织讨论,对本课有深入的理解,展示梵高、高更、塞尚的作品,通过她们的作品与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作比较,找出异同。目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20世纪的外国绘画,进一步把本节课的内容深化,它不仅使知识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而且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布置作业:上网查找与下一节课相关的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原则:简洁直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五、课后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讲授,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和谐统一,德育与智育和谐统一。在不断的统一过程中,使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