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 第二章 存货
中级会计实务总结
第二章 存 货
一、存货的定义与确认条件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库存商品或产成品
2.正在加工的半成品
3.为了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将耗用的材料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的来源有1.外购存货2.委托加工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3.自制存货4.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4种
(一)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二)不同渠道取得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1.外购存货
工业企业外购存货的入账价值包括:
(1)购买价款:发票中的金额;
(2)相关税费:计入存货的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关税;(3)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a.运杂费: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
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应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入库前发生的不合理的损耗,不应计入存货的成本,根据发生损耗的具体原因,计入对应的科目中。如果是由责任人、保险公司赔偿的,应计入其他应收款中,冲减存货的采购成本,如果是意外原因(地震、台风、洪水等)导致存货发生的损耗计入营业外支出。如果尚待查明原因的首先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查明原因后再作相应处理。
(注意:由于发生合理损耗会使存货的单位成本提高)
c.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应计入存货的入账价值;入库以后发生的挑选整理费用、保管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中。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2.委托加工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存货成本的确定:
(1)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或实耗成本;
(2)加工费用;
(3)一般纳税人对方要按照加工费用收取17%的增值税,对于受托方来讲是销项税,而对于委托方来讲是进项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不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发生的增值税就要计入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
(4)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如果收回后继续用于生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待以后环节抵扣;如果收回后直接用于对外销售,消费税就应该记入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委托加工存货要注意消费税的处理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发出加工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3.自制存货
自制存货的成本包括材料的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制造费用。
其中制造费用通常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到各个加工的存货当中。人工的费用也可能需要分配。4.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1)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确定。
(3)提供劳务换取存货,应将提供劳务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全部计入换入的存货入账价值中。
三、存货期末计量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意味着期末要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变现净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只有存货才会涉及可变现净值,其他的长期性资产一般使用可收回金额,遵循资产减值准则。
四、存货期末计量方法
(一)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
1.存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存货发生部分减值):(1)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2.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存货完全没有价值):(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4)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的因素:(1)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
可变现净值不可以随意计算,避免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2)持有存货的目的;
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继续生产,一个是直接对外出售。(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影响。
考虑该因素,亦即不能只根据当前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还需要考虑日后期间的情况。2.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1)持有产成品、商品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没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2)持有用于出售的材料等。
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3)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
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材料是否计提准备,应该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结合起来。当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情况下,材料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当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时,即使材料的市场价格低于材料成本,也不用计提准备。
可变现净值=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进一步加工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4)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可变现净值=合同价格-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如果企业持有的同一项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订购的数量的,应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金额。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在计算出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后,若低于账面成本,那么就涉及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1.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存货跌价准备通常应当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对数量较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也可以分类计提。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报表上看不到,是反映在“存货”项目中的,体现的是账面价值。2.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结转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主营业务成本
在结转时,需要按照比例计算。
第二篇:2018中级会计存货习题
2018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第二章 存货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甲公司委托乙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代为加工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的原材料,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收回后用于继续加工应税消费品。发出原材料实际成本为620万元,支付的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为100万元,增值税额为17万元,代收代缴的消费税额为80万元。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已验收入库,其实际成本为()万元。A、720 B、737 C、800 D、817
2、甲企业委托乙企业加工材料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原材料成本为20000元,支付的加工费为7 000元(不含增值税),消费税税率为10%,材料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将直接用于销售(售价不高于受托方计税价格)。双方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则该委托加工材料收回后的入账价值是()元。A、20 000 B、27 000 C、30 000 D、31 190
3、A企业接受一批原材料投资,该批原材料投资时点的市场公允价格为100万元,双方协议确定的价值为60万元,A企业接受投资时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100 B、85 C、60 D、117
4、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该企业委托其他单位(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加工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的原材料(非金银首饰,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10%),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收回后用于继续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委托方发出材料的成本为90万元,支付的不含增值税的加工费为36万元,支付的增值税为6.12万元。该批原材料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的成本为()万元。A、126 B、146.12 C、140 D、160.12
5、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外地购入原材料6 000吨,收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每吨1200元,增值税税款为1 224 000元,运输途中取得的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运费为60 000元,增值税额为6 600元,另发生装卸费10 000元,途中保险费为18000元。原材料运到后验收数量为5 996吨,短缺4吨为合理损耗,则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元。A、7 068 000 B、7 088 000 C、7 288 000 D、7 079 000 6、2011年12月31日,A公司库存钢板乙(均用于生产甲产品)的账面价值(即成本)为370万元,市价为360万元,假设不发生其他销售费用;钢板乙生产的甲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总额由475万元下降为445万元,但生产成本仍为655万元,将钢板乙加工成甲产品尚需投入其他材料285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12.5万元,则2011年末钢板乙的可变现净值为()万元。A、360
B、357.5
C、370
D、147.5
7、某股份有限公司发出材料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按单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在结转成本时结转。2010年末该公司库存A产品的账面成本为500万元,其中有60%是订有销售合同,合同价格为35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35万元。未订有合同的部分预计销售价格为21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30万元。2011,由于该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不再生产A产品。当年售出A产品情况:订有销售合同的部分全部售出,无销售合同的部分售出10%。至2011年年末,剩余A产品的预计销售价格为150万元,预计销售税费30万元,则2011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万元。A、60 B、42 C、40 D、20
8、下列各项中,不在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列示的是()。
A、生产成本
B、委托代销商品
C、为在建工程购入的工程物资
D、发出商品
9、下列各项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不应计入收回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是()。A、随同加工费支付的增值税
B、支付的加工费
C、往返运杂费
D、支付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委托加工物资的消费税
10、甲企业发出实际成本为140万元的原材料,委托乙企业加工成半成品,收回后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甲企业和乙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甲公司根据乙企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向其支付加工费4万元和增值税0.68万元,另支付消费税16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甲企业收回该批半成品的入账价值为()万元。A、144 B、144.68 C、160 D、160.68
11、下列各项中,不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是()。A、小规模纳税人购入存货时支付的增值税
B、进口商品应支付的关税
C、运输途中合理损耗
D、采购人员差旅费
12、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购进农产品一批,支付买价12000元,装卸费1 000元,入库前挑选整理费400元。按照税法规定,该购进农产品可按买价的13%抵扣增值税额。该批农产品的采购成本为()元。A、12 000 B、12 200
C、13 000
D、11 840
13、某企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按单项存货进行比较。2011年12月31日,甲、乙、丙三种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分别为:甲存货成本10万元,可变现净值8万元;乙存货成本12万元,可变现净值15万元;丙存货成本18万元,可变现净值15万元。甲、乙、丙三种存货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分别为1万元、2万元、1.5万元。假定该企业只有这三种存货,2011年12月31日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总额为()万元。A、-0.5
B、0.5
C、2
D、5
14、某投资者以一批甲材料为对价取得A公司2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双方协议约定该批甲材料的价值为600万元(假定该价值是公允的)。A公司收到甲材料和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为102万元)。该批材料在A公司的入账价值是()万元。A、600
B、702 C、200 D、302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税金中,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有()。A、一般纳税人购入存货时允许抵扣的增值税
B、进口商品应支付的关税
C、收回后用于直接对外销售(售价不高于受托方计税价格)的委托加工消费品支付的消费税
D、购入存货签订购货合同支付的印花税
2、下列项目中,应计入企业商品采购成本的有()。A、进口商品支付的关税
B、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商品支付的增值税
C、支付的包装费
D、支付的印花税
3、下列情形中,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的情况有()。A、已霉烂变质的存货
B、已过期但是有转让价值的存货
C、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D、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4、下列关于存货会计处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因对外投资转出存货时应结转已计提的相关存货跌价准备
B、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损耗不计入采购成本 C、存货跌价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D、可变现净值是确认存货跌价准备的重要依据之一
5、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A、存货跌价准备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也可分类计提
B、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耗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不影响存货的入库单价
C、债务人因债务重组转出存货时不结转已计提的相关存货跌价准备
D、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投出的存货直接按账面价值转出
6、下列税金中,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有()。
A、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委托加工收回后直接用于对外销售(售价不高于受托方计税价格)的商品负担的消费税
B、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委托加工收回后继续用于生产应税消费品负担的消费税
C、小规模纳税企业购入材料支付的增值税
D、一般纳税企业进口原材料缴纳的增值税
7、企业为外购存货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中,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有()。A、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C、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D、运输途中因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
8、下列各项业务中,可以引起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发生增减变动的有()。A、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B、转回存货跌价准备
C、存货出售结转成本的同时结转之前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D、存货盘盈
9、下列各种物资中,应当作为企业存货核算的有()。A、委托代销商品
B、发出商品
C、工程物资
D、在产品
10、下列关于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材料生产的产品过时,导致其市场价格低于产品成本,可以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B、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通常应当以产成品或商品的合同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C、如果持有的存货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实际持有与该销售合同相关的存货应以销售合同所规定的价格作为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D、用于出售的材料等,通常以其所生产的商品的售价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三、判断题
1、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为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
3、企业已发出的商品,均不属于企业的存货。()
4、用于出售的材料等,通常以其所生产的商品的售价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5、企业对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在以后期间不能再转回。()
四、计算分析题
1、A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上市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2011年12月31日,A公司期末存货有关资料如下:
(1)甲产品账面余额为1 000万元,按照一般市场价格预计售价为1 06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金为3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
(2)乙产品账面余额为400万元,其中有20%已签订销售合同,合同价款为80万元;另有80%未签订合同。期末库存乙产品如果按照一般市场价格计算,其预计销售价格为440万元。有合同部分乙产品的预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为6万元,无合同部分乙产品的预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为24万元。此前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因产品更新换代,丙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准备对外销售。丙材料的账面余额为250万元,预计销售价格为220万元,预计销售费用及相关税金为25万元,此前未计提跌价准备。
(4)丁材料30吨,每吨实际成本15万元。该批丁材料用于生产20件X产品,X产品每件加工成本为10万元,现有7件已签订销售合同,合同规定每件为40万元,每件一般市场售价为35万元,假定销售税费均为销售价格的10%。丁材料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5)对存货采用单项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按年计提跌价准备。要求: 分别计算上述存货的期末可变现净值和应计提的跌价准备,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以万元为单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收回后用于继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委托加工物资,消费税应在“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中单独核算,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620+100=720(万元)。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1)发出委托加工材料
借: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000
贷:原材料000(2)支付加工费用和税金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20 000+7 000)÷(1-10%)=30 000(元)[注:组成计税价格=(发出加工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税额=30 000×10%=3 000(元)应交增值税税额=7 000×17%=1 190(元)
借:委托加工物资——乙企业000(7 000+3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90
贷:银行存款190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投资者投入的原材料,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本题中虽然有协议价,但是由于协议价是不公允的,所以应该用市场价100万元作为原材料的入账价值。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该批原材料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的成本=90+36+(90+36)/(1-10%)×10%=140(万元)。【拓展】若该批委托加工原材料收回后用于继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支付的代扣代缴的消费税14万元可以抵扣,要单独列示。该批原材料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的成本=90+36=126(万元)。
5、【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企业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应直接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原材料的入账价值=1 200×6 000+60 000+10 000+18 000=7 288 000(元)。
6、【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为生产甲产品而持有的钢板乙,其可变现净值是该钢板生产的甲产品的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所以钢板乙的可变现净值=445-12.5-285=147.5(万元)。
7、【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2010年:有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为350-35=315(万元),成本=500×60%=300(万元),未发生减值;无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为210-30=180(万元),成本500-300=200(万元),发生减值20万元。2011年剩余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为150-30=120(万元),成本200×90%=180(万元),减值6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的期末余额为60万元。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60-(20-20×10%)=42(万元)。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存货的概念与确认。工程物资是专门为在建工程购入的物资,不是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销售或耗用,用途不同于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不属于企业的存货。
9、【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支付的加工费和负担的运杂费计入委托加工物资实际成本;支付的增值税可作为进项税额抵扣;支付的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加工物资的消费税应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借方;支付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售价不高于受托方计税价格)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应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
10、【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存货成本的核算。由于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所以消费税计入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成本。收回该批半成品的入账价值=140+4+16=160(万元)。
11、【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外购存货成本的计量。选项D,应计入管理费用。
1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农产品的采购成本=12 000×(1-13%)+1 000+400=11 840(元)。
13、【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1)甲存货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额=(10-8)-1=1(万元);(2)乙存货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0-2=-2(万元);
(3)丙存货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8-15)-1.5=1.5(万元);
(4)2011年12月31日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总额=1-2+1.5=0.5(万元)。
14、【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A公司的分录是:
借:原材料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
贷:股本
2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502 该材料的入账价值为600万元。
二、多项选择题
1、【正确答案】 B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存货成本的构成。一般纳税企业购入存货时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印花税则应计入管理费用。
2、【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小规模纳税人支付的增值税是不允许抵扣的,所以应计入采购成本中。印花税应计入“管理费用”。
3、【正确答案】 ACD 【答案解析】 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
4、【正确答案】 AD 【答案解析】 选项B,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耗计入存货采购成本,非合理损耗不计入采购成本;选项C,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所以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
5、【正确答案】 AD 【答案解析】 选项B,合理损耗计入采购成本,不影响存货的入账总成本,但因为入库数量减少了,所以会影响入库单价;选项C,债务人因债务重组转出存货,视同销售存货,其持有期间对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要相应的结转。
6、【正确答案】 AC 【答案解析】 选项A,由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在收回后直接对外销售的,消费税应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选项B,如果收回后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用于抵扣企业本期应交的消费税;选项C,小规模纳税人外购原材料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应计入外购原材料成本;选项D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
7、【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D自然灾害损失(即非常损失)不属于合理损耗,应作为营业外支出,不计入存货成本。
8、【正确答案】 ABCD
9、【正确答案】 ABD 【答案解析】 工程物资是专门为在建工程购入的物资,不是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销售或耗用,用途不同于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不属于企业的存货。
10、【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 选项D,用于出售的材料等,通常以材料本身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如果是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材料等,则才是以其生产的产品售价为基础计算,所以此选项错误。
三、判断题
1、【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2、【正确答案】 对
3、【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发出商品后,其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可能尚未转移,这种情况下发出的商品仍然属于企业的存货。
4、【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用于出售的材料等,通常以材料本身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基础。
【答疑编号11304610,点击提问】
5、【正确答案】 错
【答案解析】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范围内转回。
四、计算分析题
1、【正确答案】(1)甲产品
可变现净值=1 060-30=1 030(万元)
甲产品的成本为1 000万元,小于可变现净值1 030万元,应将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全部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40
贷:资产减值损失 40(2)乙产品
有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80-6=74(万元)有合同部分的成本=400×20%=80(万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0-74=6(万元)借:资产减值损失 6
贷:存货跌价准备 6 无合同部分的可变现净值=440×80%-24=328(万元)无合同部分的成本=400×80%=320(万元)因为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丙材料
可变现净值=220-25=195(万元)
材料成本为250万元,应计提55万元的跌价准备。借:资产减值损失 55
贷:存货跌价准备 55(4)丁材料
有合同的X产品可变现净值=40×(1-10%)×7=252(万元)有合同的X产品成本=15×30/20×7+10×7=227.5(万元)
有合同的X产品没有发生减值,因此这部分丁材料应该按照成本计量。无合同的X产品可变现净值=35×(1-10%)×13=409.5(万元)无合同的X产品成本=15×30/20×13+10×13=422.5(万元)由于无合同X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所以无合同的X产品耗用的丁材料应该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
无合同的X产品耗用的丁材料的可变现净值=35×(1-10%)×13-10×13=279.5(万元)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成本=15×30/20×13=292.5(万元)
无合同部分的丁材料应计提的跌价准备=292.5-279.5=13(万元)。借:资产减值损失 13
贷:存货跌价准备 13 13
第三篇: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分享:存货的重点总结
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学习笔记分享:存货的重点总结 学习了《中级会计实务》第二章存货,总结如下:
A、存货的期初计量:
一、外购的存货包括购买价款(不包括按规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关税费(消费税、资源税、关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运杂费(运输费、装卸费、搬运费、保险费、包装费、中途仓储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初始成本中不扣除,单位成本提高)、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
备注:
1、什么情况下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从小规模纳税人采购)
2、采购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发生的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3、运输费有发票的情况下可以抵扣7%,93%计入成本。
4、分单料同到、单到料未到(在途物资)、料到单未到(暂估价月初冲回再按票面做)
二、委托加工的存货包括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委托加工物资)、加工费用、相关税费及其他运杂费。
备注:
1、受托方代收代交消费税在收回后连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在加工后的应税消费品出售时应缴纳消费税,可以抵扣,计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借方;
2、受托方代收代交消费税在收回后用于出售或者连续生产非应税消费品的,出售时不再缴纳消费税,也不能抵扣,计入成本;
直接出售,(未来)不交税,不抵扣,计成本;继续生产,(未来)要交税,可抵扣,记借方。
3、消费税的计算:受托方有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时,消费税=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消费税税率;
受托方无同类消费品销售价格时,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消费税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材料实际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三、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自制的料工费、投资者投入的按合同或协议价,不公允除外、其他按相关准则)
总结:
常见的不计入存货成本的情况有:
1、非正常损耗记入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
2、采购人员差旅费、入库后的挑选整理费和保管费、验收入库后的仓储费用记入管理费用;
3、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进项税额);
4、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收回后连续加工应税消费品的消费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的借方。
B、存货的期未计量
一、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1、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备注:可变现净值只有存货才会涉及,其他的长期资产一般使用可收回金额。
2、估计售价的确认:有合同按合同价,无合同按市价,要单独计算存货(看题意),材料出售按材料价,材料加工后出售按产品价。
第四篇:中级会计实务要点总结1
CH17《会计政策、估计、差错变更》
一、会计政策变更:确认、计量、报告采用的原则、方法变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会计计量属性的变更属于政策变更,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的确定的变更属于估计变更
2、发出存货计价-政策变更
3、未经批准变更,连续反复变更,视为“滥用会计政策”,采用“前期差错更正”
4、不属于政策变更:本质差别;初次发生或不重要事项
5、变更处理:法律有要求按要求;追溯调整法“累积影响数”(税前,所得税,税后)
6、确认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最早期;完全不能追-未来
7、弃置费用:现值计入“预计负债”;影响“折旧”、“财务费用”
使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账簿销毁引起累计影响数无法确定
二、会计估计变更:结果不确定的交易事项;做出最佳估计,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估计变更: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根据最新证据调整;根据新的证据,将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转为确定
三、前期差错更正: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造成前期报表“省略或错报”
1、信息:编表时、批准报出时预期能取得的可靠信息
2、计算错误、应用政策错误、疏忽舞弊
3、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4、“追溯重述法”—“以前损益调整”(注意明细科目)、所得税的调整。转“利分”“盈公”
CH18《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概述:资产负债表日—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有利、不利事项
1、批准报出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不是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日,也不是审计报告日
2、不是全部事项,而是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或无关但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3、下期第1天
二、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对报表有重大影响
2、(1)日后诉讼案件结案;(2)表明资产减值或需调整原已确认减值;(3)进一步确定日前收入成本“销售退回”;(4)财务舞弊或差错;(“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债务签订重组协议”是全新事项)
3、会计处理:“以前损益调整-本年利润”;“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以前损益调整(明细);(2)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后);(3)税后分配
(1)诉讼结案:“以前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其他应付款”
(2)坏账准备;(3)销售退回
三、非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不存在、影响比较重大
2、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
CH15《所得税》
1、暂时性差异:折旧、减值准备
(1)无形资产:内部研发形成的“不确认递延所得税”;会计不需要摊销,税法需要摊销“递延所得税负债”
(2)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确认”;
(3)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企业拟长期持有该投资,“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
(4)预计负债:看税法是否允许实际发生时扣除
(5)应付职工薪酬: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
2、特殊项目
(1)罚款、滞纳金、国债收入;“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
(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15%,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亏损:可以结转以后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免税合并确定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5)企业为关联方提供债务担保的预计负债不能税前扣除
3、计量:差额计提或转回
(1)“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商誉/营业外收入”(企业合并产生的,相关递延所得税应调整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金额)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①商誉的初始确认:非同一控制下免税合并,不再进一步确认递延所得税(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②差异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除企业合并和计入所有者权益情况外,其他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③与联营、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但能控制转回且很可能不转回的,不确认
(3)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资产负债表日,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复核,减记,恢复
(4)企业合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同时调整“商誉”;企业不能对递延所得税折现
4、所得税费用:区分“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费用”(注意看清题目)
5、合并财务报表因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6、列示:注意三个要点:
(1)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附注中披露。
(2)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应当将当期所得税资产及当期所得税负债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
1.企业拥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2.意图以净额结算或取得资产、清偿负债同时进行。
(3)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应当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
1.企业拥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2.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是与同一税收征管部门对同一纳税主体征收的所得税相关或者是对不同的纳税主体相关,但在未来每一具有重要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的期间内,涉
及的纳税主体意图以净额结算当期所得税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负债或是同时取得资产、清偿负债。
(4)一般情况下,个别财务报表中,当期所得税资产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以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中,一般不能予以抵销,除非所涉及的企业具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并且意图以净额
第五篇: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所得税
关于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大家总分不清楚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关系。其实也比较简单,所得税是什么?是你应该交给税务局的税款,就相当于是你孝敬给婆家的见面礼一样,见面礼是谁说了算呢?是税务局说了算,因为规矩肯定是婆家定的,或者说婆家这个行业里面的规矩啊。交多少税是税务局说了算了,因此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得税费用相当于是娘家,就是当期认可的费用,首先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影响的是净利润。也相当于是娘家给你的钱,然后你拿着这钱去给婆家见面礼。婆家和娘家毕竟还是两家,所以两家的规矩肯定不一样,娘家给的钱不是多了肯定就是少了,一般情况正好的情况少,这也就是税法和会计经常有差异,然后需要纳税调整的原因。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所得时其实是税务局方面要求当期缴纳的税款,所得税费用是当期会计上应该确认的费用,也就是说税务局让你交多少钱,不一定都是你当期的费用,原因就在于税务局和会计处理有的是不一样的,那么一般情况都是需要纳税调整的。这就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资产和负债的余额概念问题,既然会计和税务上处理有差异,那么确认的资产和负载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也会有差异,属于暂时性差异范畴一般会通过递延所得税的形式来体现。为什么有个递延所得税科目呢?就是因为会计上不一定全部认可当期应交所得税。
所以有了下面的公式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这个公式是可以简化一下的。
应交所得税=(企业会计利润-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所以当期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利润*所得税率(会计利润为调整完永久性差异之后的会计利润)
关于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暂时是存在差异的,言外之意就是最终会殊途同归,“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判断一个差异是不是暂时性差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后会计和税法的处理是不是一样了,是不是最终原则是一致的。比如一
项收入确认,是不是最终都要确认收入,仅仅是暂时会计和税法有争议呢。那怎么进一步去理解暂时性差异的含义呢?那应该从科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两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举个例子,会计上当期计提了折旧100万,风风火火到税务局报税了,税务局一看觉得100万太多,想让税务局今年喝西北风去吗?不行,少计提一点,直线法50万吧会计一听就急了,怎么不让我扣除呢?讲出个道理来!税务局就说了:别急,这是可以抵扣的,现在不可以,以后会让你扣除地。所以科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就是说当期税法上不允许会计扣除,允许以后在税前扣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包含的范围,会计上多计提了费用或者少确认了收入。比较经典的一些案例:会计多计提折旧;售后回购(会计当期不确认收入,但税法确认)、资产减值(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都是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对于资产减值来说,税法上不认为资产减值了,因为会计上都是自己估计的,没有什么依据,估计这个东西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为了防止扯皮,税法就一概不予以承认,免得会计上隔三差五的计提一下减值少纳税。用一个比喻就是说会计是性情中人,整天疑神疑鬼;税法则比较现实,没有把握的事情宁愿不相信。
什么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又该怎么理解呢?还是举个例子,比如会计上分期付款销售商品了,一次性按照折现以后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了,风风火火又跑到税务局报税去了,税务局一看,交这么多税?想让我们以后喝西北风啊!这次少交点吧,以后再说!况且分期收款销售出去的,请问你收到钱了吗?没有收到钱交什么税?全交税了以后拿什么生产?什么时候收到款项了再来报税,有多大能力就交多大税嘛。其实税法上就是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的情况,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也就是说以后收到的时候确认收入再去纳税。所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当期不需要需要,以后的这部分收入才需要纳税。所以要注意这个字面意思,应纳税是指以后才应该纳税。因此当期税法上确认的收入要小,会计上多余确认的收入就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可抵扣还是应纳税说的都是未来的情况,就是说未来可以许抵扣和应该纳税的,其实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确认递延所得税找差异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是找会计和税法上当期处理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就是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
额,那么应该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直接乘以税率就可以了。
什么是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其实重点不在所得税上,而在于递延上,所谓递延就是当期不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而是要以后进行确认的。之所以出现递延所得税,是因为税法上让你缴纳的所得税不一定是会计上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两者的差异应该怎么办?通过递延所得税来解决。所谓的递延所得税就是说当期税务局和会计打架了,递延所得税来化解矛盾了,所有的差异以后慢慢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说当期会计上多扣除了,少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也就是相当于是当期多交了所得税了,那么多交的部分怎么办?想起了之前的待摊费用了,那么在这里就是递延资产性质了,以后摊销到所得税费用中,因此叫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意思就是说当期多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了,相当于是少交了所得税,那么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怎么办?同样想起了预提费用这个科目了,属于负债性质,那么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了。因此递延所得税的作用就是调节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缴所得税的差别。
关于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大家在计算题目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告诉你所得税率会发生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是预先可以知道的,那么就应该按照新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如果这个税率变动是不可预知的,那么还是应该按照旧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一个原则,递延所得税要按照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税率计算。
那么对于当年变动的所得税率了,不仅当期递延所得税需要按照新的税率计算,期初的递延所得税也需要按照新的所得税率追溯调整。这种情况怎么计算当期的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呢?发生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期初的递延所得税的调整变动;第二部分是当期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引起的递延所得税变动。其实只要把握好这两部分就能计算清楚。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额,很多人喜欢用计税基础去考虑,其实更简单的方式就是计算当期会计和税法折旧、摊销等等的差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