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命题规律总结
转帖]2005年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会计实务》命题规律总结
作者:张志凤
为适应会计工作需要,在总结多年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基础上,财政部和人事部决定,从2005年起,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中级会计实务
(一)》和《中级会计实务
(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科目。
《中级会计实务》是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如何顺利通过《中级会计实务》考试,是广大考生尤为关注的问题。首先,考生应全面深入掌握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及重点内容,做到知识融会贯通;其次,要熟悉《中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命题规律;最后,在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考试成绩达到理想水平。
一、《中级会计实务》基本结构
和2004年度《中级会计实务一》考试大纲及教材、《中级会计实务二》考试大纲及教材相比,2005年全国会计专业中级会计技术资格《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及教材的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增加、删除和变动较大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增加的内容
(1)会计确认和计量;(2)应收债权出售和融资;(3)接受捐赠现金资产和非现金资产的会计核算;(4)委托贷款的核算;(5)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6)对外捐赠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及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7)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8)债务重组披露;(9)债务人以现金资产抵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的现金介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之间的会计处理等。
(二)删除的内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2)货币资金的核算;(3)应收票据贴现的计算;(4)存货计划成本法的计算及账务处理;(5)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6)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分类;(7)小税种的会计核算;(8)国库集中收付制度;(9)政府采购;(10)外币会计报表的折算;(11)出租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
(12)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的编制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13)合并现金流量表;(14)或有事项的披露等。
(三)变动较大的主要内容
(1)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2)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3)固定资产期末计价;(4)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5)资本公积的核算;(6)非货币性交易“应确认收益”的公式;
(7)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一章相当于重新编写;(8)外币业务的核算只在“借款费用”一节涉及;(9)简化了所得税核算;(10)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只在“债务重组”汀白什赫砣蘸笫孪睢绷秸律婕暗取?br>调整后的考试大纲共17章。主要内容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可分为四个部分,总括如下: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书的框架,是会计理论部分。考生应掌握和理解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的内涵。
(二)第二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记录,共10章,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分章节进行了阐述。考生在理解每章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理解每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和计量”。如第三章“存货”,就是围绕存货的确认、存货的计量(取得时计价,持有期间计价和期末计价)阐述的,考生掌握了存货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掌握了这一章的内容。
(三)第三部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全书的重点内容,考生应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掌握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对会计报表的调整;掌握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等。这部分内容与会计对象确认和计量关系密切,考生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前提是掌握前面章节涉及的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四)第四部分
这部分内容考生应掌握债务重组业务的会计处理,掌握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掌握预算会计的特点。
二、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虽然2005年将原《中级会计实务
(一)》和《中级会计实务
(二)》科目合并为《中级会计实务》科目,但是考试的题型和命题规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一)考试的题型
近三年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和综合题。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往往是通过计算考核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例如,通过存货成本的计算测试考生是否熟练掌握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各种发出存货的基本计价方法;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实际支付款项中各个构成内容的计算,测试考生是否熟练掌握“初始投资成本”的基本概念等等。考生必须用尽量少的时间审题,计算和做出正确判断,这就要求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应熟练掌握,除此没有其他途径。
2.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的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3.判断题
判断题主要考核的是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4.计算分析题
计算分析题的特点是,通过计算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考察考生对某一特定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熟练程度。例如,固定资产取得、计提折旧和出售等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业务,无形资产取得、摊销、计提减值准备和出售等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业务等。
5.综合题
综合题的突出特点是每一题涉及多个相关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有比较强的关联关系,其与实务紧密相连,以考核考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例如,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利润表的编制等内容,涉及会计差错的各种业务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结合等。
(二)命题规律总结
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面考核、重点突出。
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同时重点也较为突出。如教材中涉及的“投资”准则、“收入”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2.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职业判断能力。
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合格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是否能从所掌握信息资料中识别相关信息,从复杂情况中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直观的试题相对较少。
3.综合性强。
会计师在执行业务时要面对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是会计师应该具备的基本
素质之一。试题中跨章节的内容占的比重较高。综合题有两个题目,分数在33分以上,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从近三年考试试题来看,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章节分为三个层次,即非常重要、重要、和比较重要。第一层次(非常重要)包括: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
第二层次(重要)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
第三层次(比较重要)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七章。
第二篇:《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方法
《中级会计实务》学习方法
《中级会计实务》是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级会计实务》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在听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不管是学习什么课程,预习很重要,这样才会找到重点,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其次,一定要做好笔记。结合笔记,把课堂上讲的内容再看一遍。
再次,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巩固学习的内容。题一定要做,虽然我们有实务操作经验,但是对业务内容的理解也需要靠做题加深巩固。
同时,在学习后面的章节的时候,不要忘了再温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否则就会像猴子摘玉米一样,学了后面的,就把前面的忘了。
最后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把全书通看一遍,最好是在网上找几套中级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的模拟题来做,检测自己学得怎么样,知识点掌握程度如何。
另外,我们在学习《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时,总觉得很难。我们在学习每章的重点内容时,需要结合实际与练习题才能更好的理解,所以开始看不懂没关系,我们要带着问题从后面的课程以及习题中寻找答案。在学习时,要把握好会计准则的内在精髓所在,这样在对一些问题的把握时才容易理解。如:会计准则非常注重资产负债观,这就是为什么所得税会计里现在只使用债务法,而将原来的递延法取消了的原因。
《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多、而且难,当然有一个好的老师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
第三篇:中级会计实务总结 第二章 存货
中级会计实务总结
第二章 存 货
一、存货的定义与确认条件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库存商品或产成品
2.正在加工的半成品
3.为了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将耗用的材料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的来源有1.外购存货2.委托加工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3.自制存货4.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
4种
(一)存货成本的内容: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二)不同渠道取得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1.外购存货
工业企业外购存货的入账价值包括:
(1)购买价款:发票中的金额;
(2)相关税费:计入存货的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关税;(3)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a.运杂费:运输、装卸、保险等费用
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应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入库前发生的不合理的损耗,不应计入存货的成本,根据发生损耗的具体原因,计入对应的科目中。如果是由责任人、保险公司赔偿的,应计入其他应收款中,冲减存货的采购成本,如果是意外原因(地震、台风、洪水等)导致存货发生的损耗计入营业外支出。如果尚待查明原因的首先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查明原因后再作相应处理。
(注意:由于发生合理损耗会使存货的单位成本提高)
c.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应计入存货的入账价值;入库以后发生的挑选整理费用、保管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中。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应当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
2.委托加工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存货成本的确定:
(1)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或实耗成本;
(2)加工费用;
(3)一般纳税人对方要按照加工费用收取17%的增值税,对于受托方来讲是销项税,而对于委托方来讲是进项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不计入委托加工物资成本,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发生的增值税就要计入收回的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
(4)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如果收回后继续用于生产应税消费品,消费税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待以后环节抵扣;如果收回后直接用于对外销售,消费税就应该记入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委托加工存货要注意消费税的处理
消费税组成计税价格=(发出加工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税率)】 3.自制存货
自制存货的成本包括材料的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制造费用。
其中制造费用通常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到各个加工的存货当中。人工的费用也可能需要分配。4.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
(1)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确定。
(3)提供劳务换取存货,应将提供劳务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全部计入换入的存货入账价值中。
三、存货期末计量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其中,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意味着期末要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可变现净值是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只有存货才会涉及可变现净值,其他的长期性资产一般使用可收回金额,遵循资产减值准则。
四、存货期末计量方法
(一)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
1.存货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存货发生部分减值):(1)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2.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存货完全没有价值):(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
(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4)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二)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的因素:(1)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
可变现净值不可以随意计算,避免利润操纵行为的发生。(2)持有存货的目的;
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继续生产,一个是直接对外出售。(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影响。
考虑该因素,亦即不能只根据当前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还需要考虑日后期间的情况。2.不同情况下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1)持有产成品、商品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没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2)持有用于出售的材料等。
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3)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
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材料是否计提准备,应该与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结合起来。当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情况下,材料应该计提减值准备;当产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时,即使材料的市场价格低于材料成本,也不用计提准备。
可变现净值=该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进一步加工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4)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可变现净值=合同价格-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如果企业持有的同一项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订购的数量的,应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金额。超出合同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三)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在计算出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后,若低于账面成本,那么就涉及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1.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存货跌价准备通常应当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对数量较多、单价较低的存货,也可以分类计提。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报表上看不到,是反映在“存货”项目中的,体现的是账面价值。2.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
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
转回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3.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企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货已经销售,则企业在结转销售成本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结转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分录: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主营业务成本
在结转时,需要按照比例计算。
第四篇:中级会计实务要点总结1
CH17《会计政策、估计、差错变更》
一、会计政策变更:确认、计量、报告采用的原则、方法变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会计计量属性的变更属于政策变更,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等的确定的变更属于估计变更
2、发出存货计价-政策变更
3、未经批准变更,连续反复变更,视为“滥用会计政策”,采用“前期差错更正”
4、不属于政策变更:本质差别;初次发生或不重要事项
5、变更处理:法律有要求按要求;追溯调整法“累积影响数”(税前,所得税,税后)
6、确认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最早期;完全不能追-未来
7、弃置费用:现值计入“预计负债”;影响“折旧”、“财务费用”
使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账簿销毁引起累计影响数无法确定
二、会计估计变更:结果不确定的交易事项;做出最佳估计,不会削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
估计变更:因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根据最新证据调整;根据新的证据,将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转为确定
三、前期差错更正: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造成前期报表“省略或错报”
1、信息:编表时、批准报出时预期能取得的可靠信息
2、计算错误、应用政策错误、疏忽舞弊
3、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4、“追溯重述法”—“以前损益调整”(注意明细科目)、所得税的调整。转“利分”“盈公”
CH18《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概述:资产负债表日—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有利、不利事项
1、批准报出日: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不是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日,也不是审计报告日
2、不是全部事项,而是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或无关但对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3、下期第1天
二、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已存在、对报表有重大影响
2、(1)日后诉讼案件结案;(2)表明资产减值或需调整原已确认减值;(3)进一步确定日前收入成本“销售退回”;(4)财务舞弊或差错;(“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债务签订重组协议”是全新事项)
3、会计处理:“以前损益调整-本年利润”;“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1)以前损益调整(明细);(2)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后);(3)税后分配
(1)诉讼结案:“以前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其他应付款”
(2)坏账准备;(3)销售退回
三、非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不存在、影响比较重大
2、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
CH15《所得税》
1、暂时性差异:折旧、减值准备
(1)无形资产:内部研发形成的“不确认递延所得税”;会计不需要摊销,税法需要摊销“递延所得税负债”
(2)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确认”;
(3)长期股权投资,如果企业拟长期持有该投资,“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
(4)预计负债:看税法是否允许实际发生时扣除
(5)应付职工薪酬: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
2、特殊项目
(1)罚款、滞纳金、国债收入;“不需确认递延所得税”
(2)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15%,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亏损:可以结转以后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免税合并确定的资产、负债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5)企业为关联方提供债务担保的预计负债不能税前扣除
3、计量:差额计提或转回
(1)“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商誉/营业外收入”(企业合并产生的,相关递延所得税应调整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金额)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①商誉的初始确认:非同一控制下免税合并,不再进一步确认递延所得税(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②差异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除企业合并和计入所有者权益情况外,其他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③与联营、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但能控制转回且很可能不转回的,不确认
(3)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资产负债表日,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复核,减记,恢复
(4)企业合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同时调整“商誉”;企业不能对递延所得税折现
4、所得税费用:区分“递延所得税收益”“递延所得税费用”(注意看清题目)
5、合并财务报表因抵消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6、列示:注意三个要点:
(1)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负债,附注中披露。
(2)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应当将当期所得税资产及当期所得税负债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
1.企业拥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2.意图以净额结算或取得资产、清偿负债同时进行。
(3)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企业应当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
1.企业拥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2.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是与同一税收征管部门对同一纳税主体征收的所得税相关或者是对不同的纳税主体相关,但在未来每一具有重要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的期间内,涉
及的纳税主体意图以净额结算当期所得税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负债或是同时取得资产、清偿负债。
(4)一般情况下,个别财务报表中,当期所得税资产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以以抵销后的净额列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中,一般不能予以抵销,除非所涉及的企业具有以净额结算的法定权利并且意图以净额
第五篇: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
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总结——所得税
关于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
大家总分不清楚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关系。其实也比较简单,所得税是什么?是你应该交给税务局的税款,就相当于是你孝敬给婆家的见面礼一样,见面礼是谁说了算呢?是税务局说了算,因为规矩肯定是婆家定的,或者说婆家这个行业里面的规矩啊。交多少税是税务局说了算了,因此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所得税费用相当于是娘家,就是当期认可的费用,首先所得税是企业的一项费用,影响的是净利润。也相当于是娘家给你的钱,然后你拿着这钱去给婆家见面礼。婆家和娘家毕竟还是两家,所以两家的规矩肯定不一样,娘家给的钱不是多了肯定就是少了,一般情况正好的情况少,这也就是税法和会计经常有差异,然后需要纳税调整的原因。
所以从上面就可以看出来,所得时其实是税务局方面要求当期缴纳的税款,所得税费用是当期会计上应该确认的费用,也就是说税务局让你交多少钱,不一定都是你当期的费用,原因就在于税务局和会计处理有的是不一样的,那么一般情况都是需要纳税调整的。这就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所谓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资产和负债的余额概念问题,既然会计和税务上处理有差异,那么确认的资产和负载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也会有差异,属于暂时性差异范畴一般会通过递延所得税的形式来体现。为什么有个递延所得税科目呢?就是因为会计上不一定全部认可当期应交所得税。
所以有了下面的公式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这个公式是可以简化一下的。
应交所得税=(企业会计利润-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率
所以当期所得税费用=企业会计利润*所得税率(会计利润为调整完永久性差异之后的会计利润)
关于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顾名思义就是暂时是存在差异的,言外之意就是最终会殊途同归,“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判断一个差异是不是暂时性差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后会计和税法的处理是不是一样了,是不是最终原则是一致的。比如一
项收入确认,是不是最终都要确认收入,仅仅是暂时会计和税法有争议呢。那怎么进一步去理解暂时性差异的含义呢?那应该从科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两方面去理解。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什么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举个例子,会计上当期计提了折旧100万,风风火火到税务局报税了,税务局一看觉得100万太多,想让税务局今年喝西北风去吗?不行,少计提一点,直线法50万吧会计一听就急了,怎么不让我扣除呢?讲出个道理来!税务局就说了:别急,这是可以抵扣的,现在不可以,以后会让你扣除地。所以科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本质就是说当期税法上不允许会计扣除,允许以后在税前扣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包含的范围,会计上多计提了费用或者少确认了收入。比较经典的一些案例:会计多计提折旧;售后回购(会计当期不确认收入,但税法确认)、资产减值(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都是当期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对于资产减值来说,税法上不认为资产减值了,因为会计上都是自己估计的,没有什么依据,估计这个东西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为了防止扯皮,税法就一概不予以承认,免得会计上隔三差五的计提一下减值少纳税。用一个比喻就是说会计是性情中人,整天疑神疑鬼;税法则比较现实,没有把握的事情宁愿不相信。
什么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又该怎么理解呢?还是举个例子,比如会计上分期付款销售商品了,一次性按照折现以后的公允价值确认收入了,风风火火又跑到税务局报税去了,税务局一看,交这么多税?想让我们以后喝西北风啊!这次少交点吧,以后再说!况且分期收款销售出去的,请问你收到钱了吗?没有收到钱交什么税?全交税了以后拿什么生产?什么时候收到款项了再来报税,有多大能力就交多大税嘛。其实税法上就是规定对分期收款销售的情况,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也就是说以后收到的时候确认收入再去纳税。所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当期不需要需要,以后的这部分收入才需要纳税。所以要注意这个字面意思,应纳税是指以后才应该纳税。因此当期税法上确认的收入要小,会计上多余确认的收入就形成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可抵扣还是应纳税说的都是未来的情况,就是说未来可以许抵扣和应该纳税的,其实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确认递延所得税找差异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是找会计和税法上当期处理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就是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
额,那么应该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直接乘以税率就可以了。
什么是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其实重点不在所得税上,而在于递延上,所谓递延就是当期不确认为所得税费用,而是要以后进行确认的。之所以出现递延所得税,是因为税法上让你缴纳的所得税不一定是会计上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两者的差异应该怎么办?通过递延所得税来解决。所谓的递延所得税就是说当期税务局和会计打架了,递延所得税来化解矛盾了,所有的差异以后慢慢处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说当期会计上多扣除了,少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也就是相当于是当期多交了所得税了,那么多交的部分怎么办?想起了之前的待摊费用了,那么在这里就是递延资产性质了,以后摊销到所得税费用中,因此叫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意思就是说当期多确认了所得税费用了,相当于是少交了所得税,那么多确认的所得税费用怎么办?同样想起了预提费用这个科目了,属于负债性质,那么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了。因此递延所得税的作用就是调节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和应缴所得税的差别。
关于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大家在计算题目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告诉你所得税率会发生变化,如果这个变化是预先可以知道的,那么就应该按照新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如果这个税率变动是不可预知的,那么还是应该按照旧的税率确认递延所得税。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一个原则,递延所得税要按照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税率计算。
那么对于当年变动的所得税率了,不仅当期递延所得税需要按照新的税率计算,期初的递延所得税也需要按照新的所得税率追溯调整。这种情况怎么计算当期的递延所得税发生额呢?发生额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期初的递延所得税的调整变动;第二部分是当期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引起的递延所得税变动。其实只要把握好这两部分就能计算清楚。当期的暂时性差异发生额,很多人喜欢用计税基础去考虑,其实更简单的方式就是计算当期会计和税法折旧、摊销等等的差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