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孩子的伯乐— 由《傅雷家书》浅析家庭教育
做孩子的“伯乐”
——由《傅雷家书》浅析家庭教育
傅聪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长子,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多年来蜚声乐坛,享誉海内外。傅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参加肖邦钢琴比赛并获奖的中国人,他对肖邦灵魂的深刻感受、对肖邦作品的精湛演奏,震惊了海内外。
傅聪成名后,当人们问及他艺术成长的道路时,他总是把父亲称作他学音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成长道路上的好伙伴和领路人。那么傅雷是怎样指引孩子在人生和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奋勇前进的呢?
处处留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傅雷对儿子傅聪从小的教育十分严格,常常是冷酷、苛刻的不近人情。尽管傅雷爱子心切,可他从不越俎代庖,以自己的爱好代替儿子的兴趣。傅雷擅长文学、外语,法国时专攻美术史,它却没有强迫孩子去当作家、翻译家或是画家。相反的,他却处处留心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有几次,他发现幼小的傅聪爱好听古典音乐,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决定让儿子学音乐。傅聪7岁时,母亲卖掉自己的首饰,为他买了一架钢琴,决心把傅聪培养成为钢琴家。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里,可以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父母往往不给孩子申辩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在很多家庭里,肯定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孩子常常挂在网上,聊QQ、上人人。父母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在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是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大多数孩子都是在社交网络上谈论一些很健康的话题,比如互相倾诉学习、生活上的烦恼等。而这些话题他们也应该是能够和父母谈论的,可为什么却舍近求远,放弃了父母呢?
可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膜。我认为这种隔膜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们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常常用功利的眼光要求孩子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接受他们仍觉得晦涩的理论。从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远。
人的兴趣本来就是单方面的,也许孩子起初不感兴趣,但在父母的引导和鼓励下,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去学习,孩子也可能培养出兴趣。不过,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是否有能力学,是否有兴趣学,是否有时间学,自己有没有能力供孩子学,都需要父母们再三考虑。更何况,孩子的兴趣爱好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变更的。喜欢足球,长大想要当国足的孩子,你可能担心他将来连工作都找不到。但是,孩子的兴趣是会变的,他现在喜欢踢球,作为男子汉锻炼了强健的体魄,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敢拼、敢抢的精神,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说,孩子的兴趣爱好是自然的表露的,除非是不良的嗜好,否则千万不要过早地、轻易地指出一条路让孩子去走。
引领孩子走进五彩的世界
在培养儿子钢琴的同时,傅雷又很注重拓宽儿子的知识面,特别是文学修养。傅聪刚刚懂事,还不到入学年龄,他便为儿子自编教材,不许他外出玩耍,教他用功读书。傅聪的语文课本,是傅雷亲自编选、亲笔用小楷公公正正抄好的,内容选自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这些从小打下的基础,使傅聪受益匪浅。
如同傅雷一样,在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其知识面。认识世界,是需要有一定的常识积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的。如果对身边的社会关系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那么了解世界这件事,将会是十分困难的。
让孩子多读书,可以让语文能力有增进和提高。而经典、名著就像是一篇篇的故事,在阅读中,他们会发现所有的语文词汇都有的新的意义,对成语和常用语的用法也了解了更多,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每个人都曾听过培根的这句名言,但又是否亲自去践行过呢?教会孩子享受阅读书籍的快乐,每当打开书籍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中。父母在教孩子读书时,不要去割裂学习的领域,认为这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而这是没有意义的。学习是没有上线的,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是,同样应该教会孩子接纳、理解和宽容。
做人有气度,立世先修身
傅聪出国后,从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夫妇一共给傅聪写了300多封长信,殷切希望孩子在远离亲人、客居国外的情况下,时时事事都要谨记国家的荣辱和艺术的尊严,希望他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努力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高尚的艺术家。
做人和做学问,哪个更重要呢?认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做人还是做事上呢?在幼小的时候,我们透过父母认识世界,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常常来自于父母。如果说做父母的心胸狭隘、唯利是图,又怎么可能教育出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孩子呢?由此说来,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品德,在父母而言,更是自我修养,言传身教的过程。
从孩子懂事开始,就会表现出对周围人的评价的高度敏感。此时父母的道德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父母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对孩子肯定与否定、赞赏与惩罚,会使孩子将其逐渐内化为某种道德情感,对自身的言行或者产生自尊心、正义感、自豪感,或者产生自责、内疚、悔恨等情绪。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失误,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便会使孩子产生错误的道德评价,混淆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所以,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好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赞扬,什么是坏的,会受到周围人的谴责,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准则。
做孩子的伯乐,引导孩子,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当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样,你离成功的父母也就不远了。
第二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其爱子傅聪及傅敏的家书中摘编而来的。这本书大多摘编于傅聪离家远在他国求学的时间里。家书中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望子成龙的期望让我们深深感触在每一封信的字里行间。
傅雷先生不仅是一名翻译家,更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他心中凝聚着对祖国深厚的情感,他喜爱博学、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他将心中至高的道德情操深深融入于一封封书信中。可以说,傅聪在他乡漂泊的日子里离不开父亲的精神食粮,他和父亲如良师、如益友,互相给予着生存的信念。书中时常插入母亲朱梅馥写给儿子的书信,内容中展现了一位善良贤德、端庄温和的东方女性形象、一位具有超强文化素养的伟大母亲形象。
读完《傅雷家书》,我被傅雷夫妇对子女的关爱、对艺术的追求、对祖国的忠贞深深感动。家书中体现了傅雷夫妇的细致入微、认真严谨的生活态度,小至对爱子的生活住食,大至对爱子的艺术生活教育。相信更多的人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是对儿女教育的方式,如何在贫困中坚守道德底线、如何在艺术贫瘠中加强艺术修养。傅雷先生是一位对自身要求极其严格之人,所以在书信中也表达了对爱子的严格要求,甚至给爱子立下三个原则,让其将祖国情谊深刻心中。他教育儿子要有家国大意、为人谦虚、艺术素养、高尚人格,傅雷从生活小事到家国大意一一向爱子提出意见,这给傅聪及傅敏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启示,并让我们从中深受教育。《傅雷家书》中的内容细细品读可谓让我们终身受益。无论是正在成长道路上的我们还是即将教育子女的父母,这无疑是一部利民利己的优秀作品。书中藏满着傅雷先生的睿智博学,给人深刻的见解。全书中傅雷给爱子的中心思想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以做人为先,其爱子教子的精神着实令我们感到。傅雷先生在写家书中不仅仅为爱子提出宝贵建议,更从自身的人生教训中向爱子总结经验、批评自己,可见傅雷先生为人之谦虚、为父之正直。傅雷先生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傅聪喜爱艺术,他便在音乐上对其谆谆教诲,向傅聪深刻讲解音乐精髓、提升技巧,并望其在成为国际大师中不忘音乐的真谛。无论是傅聪成为著名钢琴大师还是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夫妇都为他们的成长呕心沥血,稍怕孩子们走错了半步。
家书中傅雷夫妇的对爱子的真诚教育,以及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关怀,给予我强烈的启发。《傅雷家书》中学习到的也不仅仅限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了解,还有子女对父母的真情流露。虽然傅雷晚年遭遇变故,也却因儿子的鼓励、支持依然留存着一颗爱国之心。这样的亲情,让我们在字里行间中备受感动。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对于此书的感想绝非只有这一篇文章,这种独特的父子情谊值得我们一生细细品味。这就是,不平凡的家书。
第三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礼以孝为先,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更多是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傅雷家书便是这淳淳教诲的最好体现,一篇家书,凝结了父亲浓浓的爱意。傅雷是文化素养极高的学者,教育儿女自然有一套好方法,在家书中,能看出傅雷首先教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比如1954年10月2日的那篇,当时儿子正受了重大的打击,意志消沉,傅雷并没有心急,而是平静地教导儿子,举出了克里斯多夫受到打击的例子,其间可以看以傅雷在于儿子交流时的真诚,最终帮助儿子战胜了挫折,也让儿子明白了人生是坎坷的,总会遇到许多困难,要积极面对。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却不一定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傅雷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做了一个榜样,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既然是父亲写给儿女的家书,免不了要表现对儿女深深的爱意,这一点我在读后感受颇深。“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从上面的字句,字里行间里看出傅雷的儿子的爱意深切。父母辛辛苦苦,一步步将我们哺育成人。
而我们已经成才,将要离开家,父母为我们感到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自己的骨肉将要离开,哪有不难过的道理?其实,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要快快乐乐地生活,经常为父母送去问候,也算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了。
第四篇: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这每一句话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错,这就是傅雷,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可敬的父亲——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这样一颗心下还有对儿子亲人的无私热爱。这便是《傅雷家书》。
这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这些信,字里行间都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也许每一位父亲都是这样,但傅雷却是所有父亲的样子,印刻了每一位父亲。“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这句名言说得很对,傅雷便是这样在这些信的每个字中不难看出这句话代表的意思。
《城市之变,人文之变》
时间如百白驹过隙般,年前的城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村庄。在那里,砖瓦房一座挨着一座,屋前是大片大片的稻田,稻穗在风中摇曳。今日的城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五湖四海的人们以他为荣。他便是上海。
上海是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城市。对于世界来讲,它是经济、科技、文化界的一次奥林匹克盛宴,给参展国家带来众多的机遇、发展、效益与声誉,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世博会的召开,见证了太多的变化,还有太多的汗水。
黄包车这种交通工具在从前的大上海很常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是人非。现在的上海的城市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地铁、轻轨、公交车、磁悬浮等。。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想坐什么就坐什么。上海还拥有国际化的飞机场,虹桥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正因为如此,你会发现有许多来自各国的“使者”。
上海也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举办过多次大型文化活动,并建造了多所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包括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影城等。欧洲风格的上海音乐厅因市政建设需要被移位,但在内部改建之后已经重新对公众开放,以举行交响乐音乐会为主。每年上海还举办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文化活动。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上海话(Shanghainese)是上海开埠以后吴语区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方言基础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吴语,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逐渐取代苏州话在吴语地区的权威地位,成为吴语区的代表和共通语言。语音受移民中占优势的苏州和宁波两地影响巨大。这种热情的语言,也体现了我们上海人的热情。数千年的文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我们民族文化创造的。诸如“天下为公”,“仁义礼智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等等等,无不彰显“人文关怀”的精神。借世博的东风,上海于繁华中让人看到了人的关爱精神。愿上海长此以往,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做派,更不是让“部分人”而是要让所有来上海的人,都感
觉到上海的屋檐下也有温情。生活告诉我们,“精神”就是活力,就是生命之源,于城市,于国家,都是这样。
简单出行,只带一样物品,让你去上海,你会带什么?如果是我,我只带着“过去的上海印象”。也正是这样我才找到真正的城市人文之变!
随笔
第五篇: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俗话说:“一封家书抵万金”,每一封家书都是父母对儿女的一份牵挂和怀念,都寄托了家长的浓浓情谊。《傅雷家书》这本书是傅雷及其妻子写给远方的孩子的,他们在一封封家书中逐渐的教育儿女孩子做人的道理,看了这本书,我也学会了很多,也有许多感悟。
再回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何尝不是像傅雷疼惜傅聪一样疼惜着自己,我们的父母或许没有傅雷的学历,或许没有傅雷的文采,但是他们同样有着一颗对儿女最真挚的心。他们也会像傅雷一样,在自己的儿女面对困难,挫折时搅尽脑汁,想尽千方百计去帮助我们,在你取得成功时,他们会为你而開心,但他们不会忘记提醒你要有惊醒,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这是天下每一个父母都会为儿女做的事。
再反省反省我们做儿女的,有没有像傅聪一样,认真去细读父母所写的每一个字,倾听父母的每一句话,傅聪能够成功,与傅雷的金言指导息息相关,而现在的我们,父母在耳旁说的每一句话,都被我们认为父母整天烦着自己,没有留心父母的每字每句,从而流失了许多成功的秘诀,也失去了许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留意父母所给予自己的每字每句,不需要怀疑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我们一出生开始就不曾怀疑过为我们付出一切的价值。
这本书让我重新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我们要相信,温暖的亲情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呵护着我们,爱的春风总在我们的周围陪伴着。让我们一起学会感恩,学会试着去保护亲情,保护我们的父母,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是最信任你,只有他们才愿意为你无怨无悔的付出。即使你身在异国他乡,他们的爱也绝不会离开你一分一秒,而我们做为儿女也要懂得细心呵护着这种爱,因为这种爱是独一无
二、无可替代的,或许你的一生可以享受这种爱的机会只有一次也就这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