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校园暴力的现状
浅析校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预防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一)、校园暴力案例开头
2015年六月份,在网络上疯传一段视频,视频中一群貌似初中生模样的女生对一名女生拳打脚踢,甚至轮番上前不断扇其巴掌。视频时长5分34秒,视频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名蓝色上衣女生跪在地上,数名女生对该女孩拳打脚踢,并将其踹倒在地,之后,多名女生轮番上前扇其巴掌。被打女孩无处可躲,哭泣求饶,多名打人者无动于衷并互相嬉笑。同样是在2015年的六月份,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又一段小学女生被打视频流出,这段视频时长共3分40秒。视频显示,女生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白衣黑裙,被10多个学生围着,两名女生断断续续,前后共朝前脸部扇了25巴掌。„„诸如这样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行为比比皆是,当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大众视野时,校园暴力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认清当下校园暴力的现状;寻找校园暴力的成因;提出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构建和谐文明的的校园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
与国外差别较大,也尚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 为”。亦有论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 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 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颇大。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虽然表述有所不 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 结论——— 校园暴力的定义之争,实质上乃是校园暴力的构成 要件之争。因此,对校园暴力的概念进行分析,认识校园暴力 的构成要件,并对之作出明确的界定,从而可以有的放矢,更 加有效地寻找出整治对策。
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否仅指校园内,是否也包括“校园”的外延,即校园附近?从我国目前的学校 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笔者倾向于“校园”这一概念的 外延有必要作扩张解释,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 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一定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应当看到,现在学生就学时的 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诸如小
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以学生为主体或者 对象的暴力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 校附近的主要以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 为“校园”概念的外延。
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 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与在校师生之间所实施的暴 力行为。认为校园暴力仅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观点是相当片 面的。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当然也存在学生对老师实施 的暴力行为),这显然应该归入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 力完全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此外,很多学校 已经脱离了过去那种封闭管理的模式,校园和外界的接触导 致校园里面人员流动性加大,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校园暴力 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引发的校外人员对学校师生的暴力行为 也应当属于校园暴力。
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应当为针对“人”,而非物,认 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极 不准确的,这一观点其实是对“暴力”这一概念有所误解。所 谓“暴力”,根据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对其 所作的权威定义,“暴力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
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 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 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暴 力,其作用对象都只能是有生命的人,只有人才能成暴力行 为的实施对象,而物,由于缺乏生命性,在这里我们认为难以 成为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通过以上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批判,我们在此提出对校园 暴力的定义:校园暴力,应当是指在学校实施 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师生 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 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二)校园暴力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 的暴力攻击行为,其概念范围包括:行为人针对在 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 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 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针对在 校师生实施的暴力行为较为多见,而它又大致可分 为三种情形:一是校外不法势力对在校学生实施暴 力;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暴力;三是师生间实施暴 力。鉴于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事件的 比例迅速攀升,本文以第二种情形即狭义的校园暴
力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 校园暴力不仅仅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 还应当包括 校园周边发生的与师生有关的暴力现象。例如, 朱作鑫指出: “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 应当是
指在学校实施正常管理、教育职能期间, 发生于校园内部及其周边的,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
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 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7] 简平指出: “校园暴力, 顾
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 [8] 由于强调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或者其周边的暴力行为, 无论是“校园内暴力说”与 “校园内外暴力说”在对校园暴力作界定时, 大都也同时把被害人限定于学生或师生的范围之内。
有少数研究者虽然没有在下定义时明确这样的限定, 但在展开论述时实际采用了类似的观点。
“校园被害人说”则强调校园暴力是一种侵害学校学习环境和秩序的暴力行为。如严琪华的 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暴力实施者使用严重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手段相威胁, 破坏校园的学习环
境并且给校园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危险或构成严重威胁的多种犯罪案件的总称。” [9]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学校的类型, 诸多研究者均未作深入探究和说明。不过, 从对校园暴力 的现有研究来看, 大都以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另有少数学者明确强调在使用校园暴力这一概
念时, 校园主要是指中小学。例如王鹰将校园暴力(school violence or teen violence)定义为“发生
在学校(这里主要指未成年人集中的中小学校)内或者相关区域、活动中, 以故意伤害他人为意
图, 针对学校、学校成员特别是学生的暴行、破坏, 尤其是侵害生命、健康、身体的行为。” [10](二)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 这种界定模式强调以师生这一特殊的主体作为界定校园暴力的中心, 它大体又可分为“被 害人说”、“加害人说”、“综合说”三种观点。“被害人说”强调校园暴力是以师生为加害对象的行为。但在加害对象上又存在“学生说”、“师生说”的分歧。“学生说”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以在校学生为加害对象的暴力行为, 例如雷衡
生指出: “所谓校园暴力是指校园内外发生的学生侵犯学生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 [11] 佟
丽华指出: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以及学校周边地区, 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
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12] “师生说”则强调校园暴力的被害人不仅仅指学生, 还
包括教师。其代表性观点如林秉智指出: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侵犯师生人身、财产等权利的暴力行 为。” [13] 孙凌寒、朱静指出: “广义来说,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 上的暴力行为, 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行为, 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 [14] “加害人说”强调校园暴力是由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如严静指出: “所谓校园花季暴力是指
未成年学生以校园为背景, 凭借个体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强暴手段或
以其他危险方式, 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行为。” [15] “综合说”则强调校园暴力是由师生所实施和以师生为加害对象的暴力行为, 此说的代表 性观点是徐久生所作的定义: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暴力行为, 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 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
之, 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 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16] 此外, 在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上, 还存在人身说与人身及财产说的分歧。前者观点认为校园 暴力的侵害对象仅限于师生的人身, 而不包括校园及师生的财物。如朱作鑫认为: “校园暴力的
作用对象应当为针对‘人’, 而非物, 认为校园暴力可以是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的观点是
极不准确的, 这一观点其实是对‘暴力’这一概念有所误解。” [17] 后一观点则认为, 校园暴力的侵
害对象还包括财物。前文所引多数学者的论述, 均采用此种观点。(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界定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也并不统一。在美国, 较有代表性的界定采用的是 40
二、概念界定的理论分歧
其实, 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多样和丰富的。不过迄今为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校园暴 力概念。综观国内学者对校园暴力所作的界定, 可以概括出两种代表性界定模式: 以“校园”为中
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和以“师生”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实际上有很多研究者在对校园
暴力作界定时都综合考虑了“校园”和“师生”这两个关键词, 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以“校园”为中心的校园暴力界定模式
这种界定模式虽然也考虑侵害人、被害人等因素, 但强调界定校园暴力应以学校为中心, 具 体来说又可分为“校园内暴力说”、“校园内及周边暴力说”和“校园被害人说”。“校园内暴力说”强调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现象。这种观点为许多教育界人士所赞同。例如, 李大鹏指出: “校园暴力行为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 [4] 管晓静指出: “校园
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 [5] 遇旻指出: “校园暴力行为是发生在校园之中的个别学
生出于谋利、炫耀、控制等动机, 经常性地欺负弱小同学, 使其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的不良行为。
具体表现为在校的青少年学生中, 某些人无端地、长期地挑衅、欺负、虐待、殴打弱小者, 如: 抢夺
低年级同学的财物、文具, 向弱小的同学勒索钱财, 殴打、侮辱、责骂弱小同学, 收取‘保护费’ 等。” [6] 39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并且对于“暴力”作较为宽泛的理解。例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中心将
校园暴力定义为: “任何破坏了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气氛以及危害到校方的预防人身、财产、毒
品、枪械犯罪的努力, 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 [18] 美国学者Henry指出: 校园暴力不仅指身体
暴力或性暴力, 还包括由于强行控制导致的情绪和心理痛苦, 种族、性别和阶层歧视导致的人际
关系伤害, 以及集权引起的冲突。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校园暴力的界定也倾向于以校园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大都强调校园暴力 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例如陈慈幸指出: “在校园内, 为达到特定不法行为的犯罪意
图, 以强迫威胁为手段, 压制被害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图, 而针对学生、老师、学校以及校外侵入者
之间所发生的暴行、破坏以及侵害生命、身体、财产的行为。” [19] 高金桂指出, 校园暴力系指发生 在学校内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 及校外侵入者与学校师生之间, 所引发的侵害生
命、身体法益之犯罪行为, 及以强暴、胁迫或其他手段(如使用药物), 排除或压抑被害人之抵抗
能力与抵抗意愿, 以遂行特定不法意图之犯罪行为。许龙君认为, 从校园安全的角度来看, 校园
暴力是指校园内的教员工生及侵入校园之人士, 以语言、肢体动作侵犯他人, 使对方心理及生理
上受到伤害之行为。而香港地区则似乎倾向于以师生为中心的界定模式, 倾向于认为校园暴力
是一种由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例如, 2004年2月,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所做的校园暴力调查就
主要针对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不过, 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和有关部门都大体认同“暴
力”应作较为广义的界定, 不应仅限于针对身体的暴力。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绩,“修德、益智、健体、立美”正成为校园文化的 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 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校园暴力可分为广 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 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 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 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 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这里所说的校 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 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 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 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 惕。事实证明,如今的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 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在演变 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从而制造出了敲诈、勒 索、抢劫、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
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
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 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因此,给青少 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 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 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 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 相当危险的。
(二)、校园暴力案例列举
(三)、校园暴力数据分析
(四)、校园暴力现状的特点
1、形式多样化
2、主体多样化
3、主体年龄低龄化
4、后果严重化
三、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网络媒体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四)、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四、校园暴力的预防
第二篇:校园暴力
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这些不协调、不和谐因素会造成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近年来,各地中学不断出现了一些中学暴力事件。为此,研究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的深入探索,进而再次基础上提出预防中学校园暴力的一系列措施,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
(一)个人因素
1、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精神面貌及为人 处世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难免行为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出现偏颇。
2、学生法制观念的淡薄。
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关注其他知识的汲取,尤其是法律常识。
3、人格发展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有的人便会产生挫败感乃至自卑感,这种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极易产生暴力事件,暴力行为成为青少年宣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途径。
(二)家庭方面
1、家庭结构
离婚率的上升导致单亲家庭逐渐增多, 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 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
2、家庭暴力.心理学家王家绵指出,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父母虐待儿童与其自身在儿童时代所受到的待遇有关, 在这种暴力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 从小便性格孤僻、偏执和狂暴, 经常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
3、家庭教育方式
香港大学对325名学生和他们家长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尤其是父亲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影响很大。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德育教育不到位。
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学校本应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己任,但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压力之下,很多学校往 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2、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或者是虽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也是应付了事,学生没有在学校内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法,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如何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意外。
3、心理健康的忽视。
青少年学生处于特定成长时期,他们认识问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这阶段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走极端。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
4、校园治安管理模式存在的漏洞。
校园治安管理主要依靠校园内的治安保卫部门进行,而学校的治安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不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加之本身法制观念不强,会导致在处理校园内治安问题时的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 感,同时治安管理的松懈也导致校园治安违纪事件多发。
(四)社会方面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网吧、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网页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致使中学生早恋现象日趋严重,很容易导致争风吃醋,发生暴力事件,这是在中学校园里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因素。
三、针对现状及原因采取的措施
(一)个人方面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避免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产生过激行为。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父母要为儿童的行为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 成为儿童尊敬和模仿的对象, 避免家庭暴力。
首先,坚决杜绝家庭暴力,父母不能将打架作为解决冲突或争吵的方法。不能虐待孩子,要信任孩子,要与孩子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家庭教育的误导与校园暴力案件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对青少年人格教育心理的形成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校园暴力至关重要。
其次,校园暴力的干预需要父母的高度参与和积极的配合。研究表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并积极开展活动,父母的参与水平能够促进健康、稳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父母参与水平与学生的成功、高出勤率、低辍学率呈正比例关系。家长的广泛参与及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校暴力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应加强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
建立和建全规章制度如建立护校队、夜间巡逻制度;门卫制度等减少或杜绝校外闲杂人员出入, 防止暴力事件发生。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
学校应呼吁上级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不良环境, 如网吧、麻将馆、录像厅、歌舞厅、夜市、娱乐场所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取缔、清理和整顿和严格管理, 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尽量杜绝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 避免受到各种外来伤害。
4、学校应积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各类活动, 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又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同时又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时间, 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法制观念建设。
提高老师素质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罚、人格侮辱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暴力理象。因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对策: 首先,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和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 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最后,提倡人性化管理, 在学生管理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四)社会方面
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儿童来说十分有害。我们一方面呼吁无暴力的、适宜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出现, 另一方面建议家长在儿童收看电视节目时要起到指导作用, 和儿童一起收看, 如发现有渲染暴力的内容要及时引导, 使孩子懂得使用暴力并非是明智之举, 及时制止和消除孩子对暴力的猎奇心理。
第三篇:校园暴力
亲爱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本期校园新动态节目,我是主持人XX。在当今校园中,室友这个词代表的不仅仅是在一个房间里生活,更多的是代表友谊,兄弟姐妹和互相帮助。但是最近在网上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 感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从字面意义看可能有些人会发问:有感谢室友帮助的,感谢室友支援的,为何还有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校园安全与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学校的重要问题。马加爵案,清华女生铊中毒,复旦学生遭投毒去世,南航学生捅死忘带钥匙室友,南昌航空大学男生成腐尸,张家港高校行凶案,原本前程光明的学子,再也等不到毕业那天…明明都是同学,为何要残忍的刀刃相向,究竟是什么样的仇恨,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在南航学生案中,冲突的起因简直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校方微博上称,经过了解得知,当晚,一学生蒋某因为忘带钥匙,无法回宿舍休息,敲门宿舍内也无人应答,等他下楼向管理员借来钥匙打开宿舍门后,发现室友袁某正在房间内打游戏,对刚才的敲门声并没有理会。蒋某随后因此事与袁某发生争吵,最后还动起了手,混乱中,袁某拿起宿舍里的水果刀,对着蒋某猛刺,等发现事情闹大时,人已经不行了。10点多,多人将伤者抬出送去救治,可还是无力回天。同学蒋某因伤势过重,再也没有醒来。
明明是一件小小的琐事,却酿造出了这样惨烈的苦果。两个原本光明和充满前途的未来就这么坠落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将来的谱曲,也在这一刻画上了悲剧的休止符。大学本应该是教育的象牙塔,尊重生命本应该是最基本的教育。如此的漠视生命,让人不禁要问一声:大学,你怎么了?
校园本应该是纯净之地,却接连发生一起起惨剧。这是教育与社会的悲哀?还是这些丑恶正是当下社会投射在学校的缩影?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只毁掉了被害的学生,也毁掉了他自己,到底是多大的仇恨,到底是多扭曲的心灵,才会做出这种极端的选择。
现在,各种媒体已经开始了反思。有的媒体反思提醒注意学生寝室关系,有的开始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些反思不可谓不深刻,讨论的也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可是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奈的是:当这些命案发生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当命案没有发生、悲剧还未酿成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人对这些问题有最基本的嗅觉和敏感。马加爵案件之后我们反思,复旦投毒案之后我们反思,清华铊中毒案之后我们也在反思。为什么只有在悲剧发生了之后,人们才会开始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悲剧过了,却没有一个人铭记呢?有一个社会学的老师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测试,让学生随机就某一个问题做辨析。结束后,学生们的话题多种多样,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关注到校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此麻痹的思维,如此不经意的忽略,是否就是这一次次悲剧发生的原罪呢?只会反思却无法引以为戒,是否就是这种惨案背后的莫名的推动力呢?
当然,也不是说这种反思完全没有任何用处。不少学校已经注意到了这类事情的负面影响,逐步开始了对学生法律意识与心理教育的培养,例如有些学校里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学和通俗法律学,专门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这些举措不仅让学生们能得到新的知识,也从更基本的方面减少了校园暴力发生的可能。
在以后的校园生活里,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不是一味的只在发生了之后,才“反思”,才“关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只有经过真正的全面的培养,不仅拥有出色的学识,更要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灵,这样,才能称为栋梁。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第四篇:校园暴力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明不再是一个词。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做了一个统计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些人,不是沦落到社会上当混混就是呆在学校里。制造校园暴力,而这其中,又有一部分人锒铛入狱。
十五六岁,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起码我和我的同龄人还呆在学校里而不是冰冷的监狱。然后过个几年出来,发现即使改过自新了,也不再被认可,只能一条路走到底,我觉得他们很可怜。
没有人一生出来就已经确定将来是好还是坏。我觉得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左右一个人的好坏,出淤泥而不染也是在之前就有了正面向上的坚定信念,既然如此,那在一味指责那些问题少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先该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这样?
刘晓云主任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她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贫寒者的,父母离异的。总之,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学校的应试教育也使得一些孩子走上了施暴的道路。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另外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直接诱因。”
第五篇:校园暴力
孩子变野老师叫“累”
时下,在一些中小学校,常令校长或教师头痛的问题就是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打群架、勒索之类的校园暴力问题。
情景一看不惯你
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学雪某头缠纱布,摸着红肿的脸颊向老师告状说:“本校初一的学生苏某昨天晚上找了七八个同学将他暴打了一顿。老师找来双方学生一问。事情调查清楚了:原来苏某经常走路时戴着耳机听MP3,雪某心怀嫉妒,以看不惯为理由,打了苏某。苏某把自己挨打的事情向几个哥们一说,便又七手八脚地把雪某狠揍了一顿。
情景二要点烟钱
某校六年级学生李某最近不肯上学,老师和家长都感纳闷,好端端的为什么不读书。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教育,李某才吞吞吐吐地说出原因:同级的刘某因为瞒着父母染上了烟瘾。家长给的零用钱不够花,他就盯上了胆小怕事的李某,几次向他讨要烟钱。李某如说没有,刘某就威胁他说:“我要找人揍你。”李某便采取不读书的办法躲避刘某,导致学业荒废。如此现象种种,其产生校园暴力问题的原因也很多:
一 暴力影视片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引发校园暴力事件的一条导火线。电视中、网络中、影碟机的“黑老大”式的打打杀杀镜头,让幼稚的学生认为通过暴力可以解决某些争执,于是他们产生了模仿、尝试的念头,在校园拉帮派,称王称霸,经常惹是生非。
二 受“文化垃圾”的干扰,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大多数的地方都有网吧,虽然网吧的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身穿校服的中小学生上网吧多着呢!他们花2元钱就能上网1个小时,什么刺激的、不健康的“文化垃圾”就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吧老板对笔者说:“一些临近街道的中学往往有学生三更半夜爬墙外出泡网吧、游戏机室,一上网就是一通宵。”由于上网,他们在校纪律松懈,无心向学,无钱时就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有时向他们收取保护费,遇到不快之事就打架。
三 部分中小学遭遇“亲情饥渴”。在农村,由于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将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乡,交给年迈的双亲或其他亲人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束,很多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上有了烦恼只能闷在心里,逐步形成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据了解,特别在一些农村的学校中“留守学生”高达40%。“留守学生”打架、斗殴、偷窃等占了很大的比例。
四 一些学校分快慢班,学生感到自己受到歧视,对学生的感情和心理也是一种伤害。打架、勒索、偷窃之类的校园软硬暴力大都发生在慢班学生的身上。
在倡导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的今天,我们要让中小学生远离校园的软暴力和硬暴力,这不仅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更多关注和关爱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地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真正做到平安、和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