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大学,体育课理论作业答案,武术太极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体育课理论作业题
一、专项题(50分)
1.列出你所学专项的4种基本技术,并简述之。
.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2.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二)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太极拳练习对人体骨骼、肌肉及关节的影响是突出的。
(三)练习太极拳不仅全身肌肉、关节参与活动,更强调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膈肌运动。因此,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
(四)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五)打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由于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六)打太极拳对骨骼代谢方面的影响
(七)打太极拳对老年人血液流变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16人,年龄在55至65岁,随机分为运动组10 人,对照组6人。
(九)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近年,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防老作用。3.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凡手型(剑指)、剑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与规格要求不符者,每出现一次轻微错误扣0.05分;每出现一次显著错误扣0.l分;每出现一次严重错误扣0.2分。剑以定式为准,一次总扣,不得超过0.2分;一个动作同时出现多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2分;多次出现同一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者,给予满分。
(三)精神、意识、速度、风格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风格突出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三、器械、服饰影响动作:剑穗缠住身体任何部位影响动作,或出现剑穗、服饰掉地、服装开纽,以及器械触地、碰身等失误现象时,每出现一次,扣0.l-0.2分。
四、器械变形、折断、掉地:器械弯曲变形,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每出现一次扣0.4分。
五、失去平衡:每出现一次摇晃扣0.l分,每出现一次附加支撑扣0.2分,连续出现附加支撑扣0.3分,每出现一次倒地扣0.3分。以上五种错误扣分,均由裁判员执行。
六、起势、收势:起势与收势不符合要求扣0.1分。
4.请创编一个你所从事专项活动的比赛(或练习)的形式和方法(例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表演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
(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血而颜色正常。
(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
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
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
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
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应选吃富有营养
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处置: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造成运动性昏厥的原因有两个:
(1)重力性体克
(2)强力刺激后引起昏厥。由于平常缺乏锻炼,或测验、比赛时心情激动而过分紧张,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紧张性降低,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昏厥
预防:见持经常性锻炼,以增强体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坐下,而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在饥饿情况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跑步、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排球、跳健美操、踢足球、打棒球等
三、论述题(20分)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她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
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谈及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放松。特别是精神上要轻松。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丢开,要告诉自己我现在练拳了,这是享受,不要让什么打搅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备。第三,开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云那样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紧张。身体尽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乱想,走了神,那样就会打忘记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这样就不能“形神兼备”了,是错误的练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记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严肃了。没有好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练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后要慢步一会,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来。
第二篇:山东大学二年级公共体育课理论作业(乒乓球)
山东大学二年级公共体育课理论作业(乒乓球)
一、专项题
1.列出你所学专项的4种基本技术,并简述之
第一节 握拍法
乒乓球握拍方法分直拍握法和横拍握法两种,不同的握法各有其优点,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打法。
一、直拍握法直拍握法的特点是正反手都用球拍的同一拍面击球,出手快,正手攻球快速有力,攻斜、直线球时,拍面变化不大,对手难于判断。
二、横拍握拍法横拍握拍法的特点是正反手攻球力量大,攻削球时握法变化小,反手攻球容易发力也便于拉弧圈;但正反手交替击球时,需变换击球拍面,攻斜、直线时调节拍形的幅度大,易被对方识破。
(一)无论哪种握法,握拍都不应过紧或过松。过紧会使手腕僵硬,影响发力时的手腕动作,过松则影响击球力量和击球的准确性。
(二)握拍不宜太浅。直握时,食指和拇指构成的钳形不能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手腕动作的灵活性。
(三)在变换击球的拍面、调节拍面角度时,要充分利用手指的作用。
(四)不应经常变化握拍方法,否则会影响打法类型及风格的形成,尤其是初学者,更应注意。
第二节 基本步法
(一)单步
1、移动方法以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身体重心随之落在移动脚上。
2、实际运用于:①接近网小球;②削追身球;③单步侧身攻棗在来球落点位于中线稍偏左或对推中侧身突袭直线或对搓中提拉球时常用。
(二)跨步
1、移动方法一脚蹬地,另一脚向移动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脚随后跟上半步或一小步,身体重心即移到跨步脚上。
2、实际运用于:①近台快攻打法,用来对付离身体稍远的来球;②削球打法,左、右移动击球;③跨步侧身攻,当来球速度较慢,但离身体稍远时,左脚向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脚随即跟上一小步,同时配合腰部右转动作,完成侧身移动。
(三)并步
1、移动方法一脚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
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②削球选手正反手削球;③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一步,以便转体,随之左脚向侧跨一步。
(四)跳步
1、移动方法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跳动。
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②弧圈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③跳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动作;④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跳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
(五)交叉步
1、移动方法以靠近来球方向的脚作为支撑脚,该脚的脚尖调整指向移动方向,远离来球方向的脚在体前交叉,向来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体随之向来球方向转动,支撑脚跟着向来球方向再迈一步,这是前交叉步。后交叉步是在体后完成交叉动作。
2、实际运用于:①快攻或弧圈打法在侧身攻、拉后扑打右角空档,或从右大角变反手击球;②在走动中拉削球;③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击。
第三节 发球常用的发球技术
(一)、正手发奔球
1、特点球速急、落点长、冲力大,发至对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对对方威胁较大。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③第一落点要靠近本方台面的端线;④击球点与网同高或稍低于网。
(二)反手发急球与发急下旋球
1、特点球速快、弧线低,前冲大,迫使对方后退接球,有利于抢攻,常与发急下旋球配合使用。
2、要点①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前侧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②注意手腕的抖动发力;③第一落点在本方台区的端线附近。
(三)发短球
1、特点击球动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对方台面后的第二跳下不出台,使对方不易发力抢拉、冲或抢攻。
2、要点 ①抛球不宜太高;②击球时,手腕的力量大于前臂的力量;③发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中区,不要离网太近;④发球动作尽可能与发长球相似,使对方不易判断。
(四)正手发转与不转球
1、特点球速较慢,前冲力小,主要用相似的发球动作,制造旋转变化去迷惑对方,造成对方接发球失误或为自己抢攻创造机会。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发转球时,拍面稍后抑,切球的中下部;越是加转球,越应注意手臂的前送动作;③发不转球时,击球瞬间减小拍面后仰角度,增加前推的力量。
(五)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1、特点左侧上(下)旋转力较强,对方挡球时向其右侧上(下)方反弹,一般站在中线偏左或侧身发球。
2、要点:①发球时要收腹,击球点不可远离身体;②尽量加大由右向左挥动的幅度和弧线,以增强侧旋强度。③发左侧上旋时,击球瞬间手腕快速内收,球拍从球的正中向左上方摩擦。④发左侧下旋时,拍面稍后仰,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左下方摩擦。
(六)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1.特点右侧上(下)旋球力强,对方挡住后,向其左侧上(下)反弹。发球落点以左方斜线长球配合中右近网短球为佳。2. 要点 ①注意收腹和转腰动作;②充分利用手腕转动配合前臂发力;③发右侧上旋球时,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部向右上方摩擦,手腕有一个上勾动作;④发右侧下旋球时,拍面稍后仰,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
(七)下蹲发球 1.特点下蹲发球属于上手类发球,我国运动员早在50年代就开始使用。横拍选手发下蹲球比直拍选手方便些,直拍选手发球时需变化握拍方法,即将食指移放到球拍的背面。下蹲发球可以发出左侧旋和右侧旋,在对方不适应的情况下,威胁很大,关键时候发出高质量的球,往往能直接得分。2.要点①注意抛球和挥拍击球动作的配合,掌握好击球时间。②发球要有质量,发球动作要利落,以防在还未完全站起时已被对方抢攻③发下蹲右侧上、下旋球时,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偏转,挥拍路线为从左后方向右前方。拍触球中部向右侧上摩擦为右侧上旋;从球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为右侧下旋。④发下蹲左侧上、下旋球时,站位稍平,身体基本正对球台,挥拍路线为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拍触球右中部向左上方摩擦为左侧上旋;从球中部向左下部摩擦为左侧下旋。⑤发左(右)侧上、下旋球时,要特别注意快速做半圆形摩擦球的动作。
(八)正手高抛发球
1、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抛球高,增大了球下降时对拍的正压力,发出的球速度快,冲力大,旋转变化多,着台后拐弯飞行。但高抛发球动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2、要点:①抛球勿离台及身体太远。②击球点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在近腰的中右处(15厘米)为好③尽量加大向内摆动的幅度和弧线。④发左侧上、下旋球与低抛发球同。⑤触球后,附加一个向右前方的回收动作,可增加对方的判断(结合发右侧旋球,更有威力)。
第四节 接发球技术
接发球的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接发球的方式和接发球的成败。为了判断发球的旋转性质、旋转强度及来球线路落点,应利用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1、就对方发球时的站位决定自己接发球的站位。
2、观察对方发球前的引拍方向。
3、观察球拍触球瞬间摩擦球的方向,判断球的旋转性质。
4、观察发球时挥臂的动作幅度和手腕用力大小,判断球的落点长短和旋转强弱。
5、根据发球的第一落点判断来球的长短。
6、根据球在空中的飞行弧线判断旋转。
7、根据手感判断来球的旋转。
8、记住不同性能球拍的颜色及各自的性能。接发球技术的具体运用
1、接上旋转(奔球)正反手攻球或推挡回接,拍面适当前倾,击球的中上部,调节好向前的力量。
2、接下旋长球用搓球、削球、提拉球回接,搓或削时多向前用力。
3、接左侧上下旋球可采用攻球和推挡(搓球或拉球)回接,拍面稍前倾(后仰)并略向左偏斜,击球偏右中上(中下)部位,以抵消来球的左侧上(下)旋力。
4、接右侧下、下球可采用攻球或推挡(搓球或拉球)回击,拍面稍前倾(后仰)并向右偏斜,击球偏左中上(中下)部位;回接要点和方法与接左侧上、下旋球相同。
5、接近网短球用快搓、快点或台内突击回接,主要靠手腕和前臂的力量。
6、接转与不转接 在判断不准的情况下可轻轻地托一板或撇一板,但要注意弧线和落点。
7、接不同性能球拍的发球长胶、生胶、防弧胶的发球基本属不转球,用相应的方法回接。
8、接高抛发球如球着台后拐弯的程度大,应向拐弯方向提前引拍。
2.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一、全身的肌肉和关节组织得到活动,从而提高了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
二、极有效地发展反应、灵敏、协调和操作思维能力。
三、该项运动极为明显的竞技性特点和娱乐功能,又使其成为一项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等品质和保持青春活力,调节神经的有效运动。正像一位日本人听阐述的:“乒乓球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一运动。对于那些希望保持青春、健美、避免不幸事故发生的人,如果能够提高他们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将无疑是一件乐事。”
3.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乒乓球规则:
一、竞赛规则
1、球台
球台的上层表面叫做比赛台面,应为与水平面平行的长方形,长2、74米。宽1、525米,离地面高76厘米。比赛台面不包括球台台面的侧面。
比赛台面可用任何材料制成。应具有一致的弹性,即当标准球从离台面30厘米高处落至台面时。弹起高度应约23厘米。比赛台面应呈均匀的暗色,无光泽。沿2、74米的边线边缘及1、525米长的端线边缘应有一条2厘米宽的白线比赛台面由一个与端线平行的垂直的球网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台区。各台区的整个面积应是一个整体。双打时,各台区应由一条3毫米宽的白色中线,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区”。中线与边线平行,并应视为右半区的一部分。
2、球网装置 2、1 球网装置包括球网,悬网绳,网柱及将它们固定在球台上的夹钳部分。2、2 球网应悬挂在一根绳子上,绳子两端系在高15、25厘米的直立网柱上,网柱外缘的距离为15.25厘米。2、3 整个球网的顶端距离比赛台面15.25厘米。2、4 整个球网的底边应尽量贴近比赛台面,共两端应尽量贴近网柱。
3、球3、1 球应为圆球体,直径为40毫米(从2000年10月1日起生效)。
3、2 球重2、7克(从2000年10月1日起生效)。
3、3 球应用赛璐洛或类似的塑料制成,呈白色或橙色,且无光泽,4、球拍4、1 球拍的大小,形状和重量不限。但底板应平整,坚硬。
4、2 底板厚度至少应有85%的天然木料。加强底板的粘合层可用诸如碳纤维,玻璃纤维或压缩纸等纤维材料,每层粘合层不超过底板总厚度的7.5%或0.35毫米。
4、3 用来击球的拍面应用一层颗粒向外的普通颗粒胶覆盖,连同粘合剂,厚度不超过2毫米;或用颗粒向内或向外的海绵胶覆盖,连同粘合剂,厚度不超过4毫米。
4、4 普通颗粒胶是一层无泡沫的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其颗粒必须以每平方厘米不少与10颗。不多于50颗的平均密度分布在拍面的整个表面。
4、5 海绵胶既在一层泡沫橡胶上覆盖一层普通颗胶,普通颗粒胶的厚度不超过2毫米。
4、6 覆盖物应覆盖整个拍面,但不得超过其边缘。靠近拍柄部分以及手指执握部分可不予以覆盖,也可用任何材料覆盖。
4、7 底板中的任何夹层以及用来击球一面的任何覆盖物及粘合层应为厚度均匀的一个整体。4、8 球拍两面不论是否有覆盖物。必须无光泽,且一面为鲜红色,另一面为黑色。4、9 由于意外的损害,磨损或褪色,造成拍面的整体性和颜色上的一致性出现轻微的差异,只要未明显改变拍面的性能,均可允许使用。
4、10 比赛开始时及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更换球拍时,必须向对方和裁判员展示他将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许他们检查。
二、比赛规则 1.6 合法发球
1.6.1发球时,球应放在不执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张开和伸平。球应是静止的,在发球方的端线之后和比赛合面的水平面之上。
1.6.2发球员须用手把球几乎垂直地向上抛起,不得使球旋转,并使球在离开不执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
1.6.3当球从抛起的最高点下降时,发球员方可击球,使球首先触及本方台区,然后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再触及接发球员的台区。在双打中,球应先后触及发球员和接发球员的右半区。
1.6.4从抛球前球静止的最后一瞬间到击球时,球和球拍应在比赛台面的水平面之上。
1.6.5击球时,球应在发球方的端线之后,但不能超过发球员身体(手臂、头或腿除外)离端线最远的部分。
1.6.6运动员发球时,有责任让裁判员或副裁判员看清他是否按照合法发球的规定发球.1.6.6.1如果裁判员怀疑发球员某个发球动作的正确性,并且他或者副裁判员都不能确信该发球动作不合法,一场比赛中此现象第一次出现时,裁判员可以警告发球员而不予判分.1.6.6.2在同一场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发球动作的正确性再次受到怀疑,不管是否出于同样的原因,不再警告而判失一分.1.6.6.3无论是否第一次或任何时候,只要发球员明显没有按照合法发球的规定发球,他将被判失一分,无需警告。
1.6.7运动员因身体伤病而不能严格遵守合法发球的某些规定时,可由裁判员做出决定免予执行,但须在赛前向裁判员说明。1.7合法还击
1.7.1对方发球或还击后,本方运动员必须击球,使球直接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或触及球网装置后,再触及对方台区。1.8比赛次序
1.8.1在单打中,首先由发球员合法发球,再由接发球员合法还击,然后两者交替合法还击。1.8.2在双打中,首先由发球员合法发球,再由接发球员合法还击,然后由发球员的同伴合法还击,再由接发球员的同伴合法还击,此后,运动员按此次序轮流合法还击。1.9重发球
1.9.1回合出现下列情况应判重发球: 1.9.1.1如果发球员发出的球,在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时,触及球网装置,此后成为合法发球或被接发球员或其同伴阻挡。
1.9.1.2如果接发球员或同伴未准备好时,球己发出:而且接发球员或其同伴均没有企图击球。1.9.1.3由于发生了运动员无法控制的干扰,而使运动员未能合法发球。合法还击或遵守规则。1.9.1.4裁判员或副裁判员暂停比赛。1.9.1.5在双打时,运动员错发,错接。1.9.2可以在下列情况下暂停比赛: 1.9.2.1由于要纠正发球、接发球次序或方位错误;1.9.2.2由于要实行轮换发球法; 1.9.2.3由于警告或处罚运动员
1.9.2.4由于比赛环境受到干扰,以致该回合结果有可能受到影响。1.10 一分
1.10.1除被判重发球的回合,下列情况运动员得一分: 1.10.1.1对方运动员未能合法发球; 1.10.1.2对方运动员未能合法还击;
1.10.1.3运动员在发球或还击后,对方运动员在击球前,球触及了除球网装置以外的任何东西;1.10.1.4对方击球后,该球越过本方端线而没有触及本方台区; 1.10.1.5对方阻挡; 1.10.1.6对方连击;
1.10.1.7对方用不符合规定的拍面击球;
1.10.1.8对方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两使球台移动;1.10.1.9对方运动员或他穿戴的任何东西触及球网装置;1.10.1.10对方运动员不执拍手触及比赛台面; 1.10.1.11双打时,对方运动员击球次序错误;1.10.1.12执行轮换发球法时,接发球运动员或其双打同伴,包括接发球一击,完成了13次合法还击。1.11 一局比赛
1.11.1在一局比赛中,先得21分的一方为胜方,20平后,先多得2分的一方为胜方.1.12 一场比赛
1.12.1一场比赛应采用三局两胜制或五局三胜制。1.12.2一场比赛应连续进行.但在局与局之间,任何一名运动员都有权要求不超过两分钟的休息时间。
4、请创编一个你所从事专项活动的比赛(或练习)的形式和方法(例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
男子单打:可先分8个组(分上下半区,每半区4个组)进行预赛,由抽签决定,每组11人左右,进行单循环赛,三局二胜制,按照胜者得2分,负者得0分,取每组前2名进入决赛。然后进行上下半区交叉复赛(即淘汰赛)五局三胜制:16进8、8进4、4进
2、冠亚军决赛(第三名不进行决赛,4进2的负者并列第三)。
二、体育常识
1. 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答:
(一)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健康的十条标准:(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出血而颜色正常。(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
2. 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答:(1)合理补充营养(2)活动性手段:活动性休息,整理活动如,慢跑,肌群的伸展等。(3)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4)运动后的按摩和沐浴。(5)消除肌肉迟发性酸痛的持续静力牵张练习。(6)针灸疗法(7)音乐疗法(8)自我暗示及放松训练。(9)理疗等。
3. 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答:不要再转动已受伤的关节是护理的第一课,其次则是冰敷;可用塑料袋装一些冰块后,再加点水敷在受伤的地方,每敷十五分钟后,休息五分钟,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一、二小时左右(约三天时间)。切记不要施予不当的推拿和按摩,可能反而加重发炎反应。可考虑暂时使用腋下拐杖,以避免走路时足部不当受力,影响复原或再次扭伤。休息时,尽可能把脚抬高,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踝部肿胀。病人也应立即就医,以排除合并韧带断裂、骨折等可能性。而复健治疗,对于消除疼痛、肿胀更有相当的疗效。脚踝扭伤的治疗,不仅在解决疼痛,更要找出引起伤害的原因及预防再发的方法。场地、鞋子的不当选择、甚至足部的异常构造(如扁平足)都可引起足踝扭伤。而受伤过的足部,更需加强训练其柔软度、肌力及本体平衡感,才能防止再次的伤害!最后,再利用弹性绷带包住受伤的关节;还有,每天要把受伤的部位抬高,以避免发生肿胀的情形。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答:引起运动性昏厥的直接原因是脑部供血不足。预防措施包括:(1)坚持经常性锻炼,以增强体质。(2)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坐下,而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3)在饥饿情况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三、论述题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我之所以选修乒乓球,因为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很普及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既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又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它能使参加者更多的掌握乒乓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提高运动水平。而且能够培养我们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拼搏精神。通过这两年来的学习,在老师的诱导下,我更多的掌握乒乓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和提高了乒乓球运动的水平,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了基本技术质量,能够掌握了还算是规范的技术动作。这个学期初步掌握„„等知识。比如:„„等等。这都是与老师的耐心教导分不开的。
建议:
第一、“以赛促教”:就是把课外组织的各种篮球比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比赛,将学生比赛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解决。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和激发学生各方面潜能。如从比赛的组织,到运动员、裁判员、领队等,都由学生担任。老师则主要是从旁协助、引导。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探讨人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和受益者。
第二、在自主和探究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篮球的运球教学中,教师有意不说动作要领、不做任何示范,让学生任意即兴发挥,任意创新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相互欣赏,相互模仿。
第三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公共体育课理论作业 武术太极拳,太极剑答案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公共体育课理论作业
一、专项题(50分)
1.列出你所学专项的4种基本技术,并简述之。
2.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3.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4.请创编一个你所从事专项活动的比赛(或练习)的形式和方法(例如:三人篮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三、论述题(20分)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一.1.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详细内容请自行补充。
2.(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二)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太极拳练习对人体骨骼、肌肉及关节的影响是突出的。
(三)练习太极拳不仅全身肌肉、关节参与活动,更强调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膈肌运动。因此,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
(四)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五)打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由于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六)打太极拳对骨骼代谢方面的影响
(七)打太极拳对老年人血液流变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对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对象16人,年龄在55至65岁,随机分为运动组10 人,对照组6人。
(九)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近年,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防老作用。
3.(一)动作规格的分值为6分
凡手型(剑指)、剑法、步型、步法、身型、身法、腿法、跳跃、平衡与规格要求不符者,每出现一次轻微错误扣0.05分;每出现一次显著错误扣0.l分;每出现一次严重错误扣0.2分。剑以定式为准,一次总扣,不得超过0.2分;一个动作同时出现多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2分;多次出现同一种错误时,扣分不得超过0.3分。
(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运劲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法步配合协调者,给予满分。
(三)精神、意识、速度、风格的分值为2分
凡符合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风格突出的要求者,给予满分。
三、器械、服饰影响动作:剑穗缠住身体任何部位影响动作,或出现剑穗、服饰掉地、服装开纽,以及器械触地、碰身等失误现象时,每出现一次,扣0.l-0.2分。
四、器械变形、折断、掉地:器械弯曲变形,根据不同程度,扣0.1-0.3分;器械折断扣0.4分;器械掉地,每出现一次扣0.4分。
五、失去平衡:每出现一次摇晃扣0.l分,每出现一次附加支撑扣0.2分,连续出现附加支撑扣0.3分,每出现一次倒地扣0.3分。以上五种错误扣分,均由裁判员执行。
六、起势、收势:起势与收势不符合要求扣0.1分。
二、体育常识(30分)
1、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0条健康标准: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 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血而颜色正常。(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
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充足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关键。运动者每天应保证8一9个小时的睡眠,使机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按摩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还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消除疲劳。按摩时以揉担为主,交替使用按压、扣折等手法,按摩可在运动结束后或晚上睡觉前进行。整理运动
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回流,使血压降低,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运动后应做整理运动,动作缓慢、放松,使身体恢复。温水浴
有刺激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作用。温水浴的温度宜在40℃左右,每次15-20分钟。药物疗法
使用维生素或天然药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加速新陈代谢,补充能量,减少组织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补充肌肉营养。目前,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B12,维生素C、E、黄芪、刺五加:人参、冬虫夏草和花粉等。合理安排膳食
疲劳时应注意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B1,应选吃富有营养 和易于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若写简单一点即为: 合理补充营养
活动性手段:活动性休息,整理活动如,慢跑,肌群的伸展等。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 运动后的按摩和沐浴。
消除肌肉迟发性酸痛的持续静力牵张练习。针灸疗法 音乐疗法
自我暗示及放松训练。理疗等。
3、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处置: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4、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造成运动性昏厥的原因有两个:(1)重力性体克
(2)强力刺激后引起昏厥。由于平常缺乏锻炼,或测验、比赛时心情激动而过分紧张,可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紧张性降低,周围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昏厥 预防:见持经常性锻炼,以增强体质;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坐下,而应继续慢跑,并做深呼吸;在饥饿情况下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5、请列出5种以上你所喜欢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跑步、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打排球、跳健美操、踢足球、打棒球等
三、论述题(20分)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发现体育课有以下特点: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首先,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且使练习密度加大,可以打好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她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学生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
本学期武术课上主要学习了太极拳,在学习的过程,渐渐对它产生了兴趣,关注之后发现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
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时时刻刻都包涵、体现着人体内的阴阳变换、虚实相间和刚柔相济。武式太极拳的训练注重整体身法和气势,要求举手投足立身中正、松静自然、虚实清楚、上下贯穿、八面支撑。它对身法的要求极严、极细、极微、极妙,无一不符合人体的科学要求和规范,正如名家乔松茂先生所言“它科学地集拳术、力学、导引、传统哲学为一体”。凡学者只有严守身法——立身中正,充分努力地体现出这一风格和特点来,由学架子到改架子;由改架子到走顺架子;由走顺架子到技击的运用;由技击的运用到无畏无敌的精神境界。它是一个循序渐进、节节升高、逐步完成和长功的过程,它须在老师的正确的言传身教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步步提高。它不仅仅是身体的简单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冶炼、身心合一。它的外形功架势势符合力学的科学原理,它的内涵机理处处渗透着人体机能的运动规律,它势势均与拳理接骨斗榫、毫厘不差。练功走架的感觉如咖啡提神又如美酒陶醉,只要坚持按要求锻炼就可形成太极身法,必能达到固本培元、增强体质、防身御敌、技艺超群和祛病延年之功效。
谈及学习心得,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意放松。特别是精神上要轻松。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顺心不顺心的事情,都痛痛快快的丢开,要告诉自己我现在练拳了,这是享受,不要让什么打搅了我的愉快享受。其次,要注意表情,要面带微笑,这样就很愉快了。可以形神皆备。第三,开始打拳。要慢,要象天上的白云那样的悠然。第四,要自然,不要紧张。身体尽量要正,就是中正安舒了。第五,不要胡思乱想,走了神,那样就会打忘记的,突然就不知道打到那一式了。这样就不能“形神兼备”了,是错误的练法,要注意。第六,打完了要记得收式。不要想收就收,那就不严肃了。没有好的练拳态度,太极拳是练不好的。第七,打完了后要慢步一会,不要立即就急行或立即坐下来。
第四篇:山东大学散打课理论作业
一、简述散打的四种基本技术
1、实战姿势实战姿势通常也叫做预备式或格斗式,是格斗前所采用的临战运动姿势。它不仅能使身体处于强有力的状态,而且有最佳的快速反应能力,利于快速移动发起进攻和防守,并且暴露面小,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的要害部位。实战姿势分为左实战式和右实战式。
2、步法 步法是散手格斗中身体向前后左右移动的方法。灵活而敏捷的步法,不仅是调节重心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也是进攻和防守占据有利位置、发挥最优攻势的基础步法,认真学习和演练是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进步、退步、侧跨步、内步、盖步、插步、垫步、击步、换步等。
3、拳法 拳法技术在散打运动中常用的有直、摆、勾、劈、鞭拳等五种。在实战中具有速度快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它能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击中对手。拳法益于结合进行训练,并且能任意配合其它技术使用。掌握的好,利用的巧妙能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威胁。包括直拳、摆拳、勾拳、鞭等。
4、腿法 腿法内容丰富,分屈伸性、直摆性、扫转性三大部分。格斗中腿法灵活机动,变化多端,攻击距离远,力度大,还具有隐蔽性,突出性攻击部位的特点。在运用腿法攻击时,要求做到快速有力,击点准确。包括侧弹腿、正蹬腿、侧踹腿、扶地后扫腿、横扫腿、转身横扫腿、截腿等。
二、简述你所学专项活动的锻炼价值。
散打具有健身作用,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对人起到积极的作用
散打是一项以动力性为主的、强度不断变换的运动,属于非周期性运动。散打也是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散打运动紧张激烈,对抗性极强可使人强壮筋骨,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及肌肉的伸展性和收缩能力,提高人的速度、反应、灵敏力量和耐力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和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人体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经常参加散打练习能使青少年生长发育健全,体型健美,姿态端正,动作矫健;中年人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易于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三、列举出你所学专项运动中的六种以上裁判规则。
(一)优势胜利
1、在一局比赛中,先完成三个三分动作者。
2、在比赛中,双方实力悬殊,台上裁判员征得裁判长的同意,判技术强者为 该场胜方。
3、被重击(侵人犯规除外)倒地不起达10秒,或虽能站立但知觉失常,判对 方为该场胜方。
4、一场比赛中,被重击强制读秒(侵人犯规除外)达3次,判对方为该场胜 方。
5、比赛中,运动员出现伤病,经医生鉴定不能继续比赛者,判对方为该场 胜方。(二)得3分
1、用主动倒地的动作致使对方倒地,而自己迅速站立者,得3分。
2、用转身后摆腿击中对方躯干部位而自己站立者,得3分。
(三)得2分
1、一方倒地(两脚以外任何部位接触台面),站立者得2分。
2、用腿法击中对方躯干部位。
3、被强制读秒一次,对方得2分。
4、受警告一次,对方得2分。
(四)得1分
1、用手法击中对方得分部位。
2、用腿法击中对方头部、大腿和小腿。
3、运动员消极8秒,被指定进攻后,8秒钟内仍不进攻,对方得1分。
4、主动倒地超过3秒钟不起立,对方得1分。
5、受劝告一次,对方得1分。
(五)不得分
1、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显。
2、双方倒地或下台。
3、双方互打互踢。
4、用方法主动倒地,对方不得分。
5、抱缠时击中对方。
(六)侵人犯规
1、在场上裁判员口令“开始”前或“停”后进攻对方。
2、击打对方禁击部位。
3、用头、肘和反关节动作进攻对方。
4、用膝攻击对方头部。
5、使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
6、用腿法攻击倒地一方的头部。
7、用牙咬对方。
(七)技术犯规
1、消极搂抱对方。
2、消极逃跑躲避对方攻击。
3、用手抓住围绳进攻对方或不正当地利用围绳或立柱。
4、处于不利状况时要求暂停。
5、比赛中对裁判员有不礼貌的行为、语言或有其他不服从裁判的行为。
6、有意拖延比赛时间。
7、上场不戴或吐落护齿,有意松脱护具。
8、教练员及助手严重违反规则。
二、体育常识(30分)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志是什么?
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 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3)应变能力强,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4)善于休息,睡眠良好。(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7)头发有光泽,头屑少。
(8)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睛不易发炎。(9)牙齿清洁,无疼痛,牙龈无血而颜色正常。(10)肌肉丰富,皮肤富于弹性。2.简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一)改善代谢法
此类方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常用方法有:整理活动,水浴,蒸气浴,理疗,按摩等。
1、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主要内容有两部分、A 慢跑和呼吸体操
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B肌肉、韧带拉伸练习
此方法对减轻肌肉 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有良好作用,拉伸则以主要活动肌肉和韧带为主,常采用静力性拉伸方式。
2、按摩
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3、温水浴
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为10分钟左右,勿超
过20分钟以免加重疲劳,也可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1分钟,热浴两分钟,交替三次。
4、桑拿浴
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使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的代谢
产物从而能及时排出体外,桑拿浴一般不要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进行,以免造成脱水和加重疲劳。
(二)调节神经系统法:
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方法主要有:
1、睡眠:良好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且经济的好方
法,人体进行睡眠时,大胜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2、放松练习
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有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3. 简述足踝关节扭伤的急救处理方法。
一、处理时,先用弹性绷带将踝关节固定,于伤处外敷冰块,在用绷带固定冰袋和踝关节。
二、固定几分钟后(约3-5分钟),可先取下绷带,此时受伤部位肿胀尚不明显,肌肉痉挛也较轻,可先进行简单的检查。
三、检查的目的主要是确定有无骨折或脱臼的可能,韧带损伤的程度,以决定下一步之治疗方法。
四、检查方法:
(1)注意疼痛、压痛点的位置,肿胀的程度,关节是否畸形。
(2)内翻及外翻试验:将踝关节内翻,检查外侧韧带损伤程度(足内翻时,踝关节外侧活动范围是否变大或松动)。再将踝关节外翻以检查内侧韧带损伤程度。(3)前抽屉试验:一手握住踝关节上端向后推,同时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检查是否活动范围变大(和未受伤一侧比较)。
(4)如只是轻度扭伤,可继续冰敷并施以压迫性包扎,抬高患肢。如属较严重之扭伤,则应送医治疗。
4. 在体育运动中,出现昏厥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原因及其发生机理可分几类
1、心源性晕厥
是比较危险但又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晕厥。可发生在足球、乒乓球、长跑等各项运动中。发作与体位无关,有心悸、胸痛、面色苍白、大汗,有时伴有紫绀、呼吸困难、表现。主要因为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但又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发生心肌缺血。引起晕厥。
心动过速:如果心跳超过220-250次/分,就会造成脑缺血缺氧现象,出现昏厥等,长时间心动过速还会引发心脏功能不全。
2、体位性低血压晕厥
又叫重力性休克性晕厥,多见于径赛运动项目。当运动员以下肢为主进行运动时,下肢肌肉的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其供血量比安静时增加20-30倍,如果跑到终点就站在不活动,会使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骤减,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注意在长跑后不要立即停止运动,即使筋疲力竭者也要由人搀扶遛上一段距离,以避免回心血量骤降。
3、迷走反射性晕厥
也称血管抑制性晕厥。主要是由于大赛前情绪过于紧张激动,或强烈的精神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而诱发短暂的内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眩晕、出汗、恶心、面色苍白、肢体发软等症,持续数分钟继而突然意识丧失,此种晕厥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后自然苏醒。体检查不出器质性疾病,也不留后遗症状。
4、低血糖性晕厥
也是运动性晕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人体运动主要消耗体内糖原转化能量。如果储备不足,容易在长时间剧烈运动后糖原耗竭,血糖便会下降。开始表现为饥饿感、无力、恶心、冷汗、头晕等。因为脑组织自身没有糖原储备,对血糖下降极为敏感。如未能及时补充糖,可影响到脑组织的能量供应,造成脑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晕厥甚至昏迷。
预防
(1)坚持科学系统的训练原则,避免发生过度疲劳、过度紧张等运动性疾病。
(2)参加长时间剧烈运动项目者必须是有训练的练习者。
(3)疾病恢复期和年龄较大者参加运动必须按照运动处方进行。
三、论述题(20分)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体育课的认识和体会,并且设计出你认为适宜于大学生的体育课形式
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等。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如我在做准备活动时,轮流选择一学生带队,并组织全班做好带队同学自编的徒手操,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口令,既整齐,又使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为学好下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可采用“兴趣导练法”“竞赛法”“自主练习法”“启发法”,使学生爱上学习项目。
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广播操时,我在教完两遍后,给 5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并学会本节,然后再进行统一练习,这种形式让同学记忆较深刻,学会快且不易忘记,在进行游戏戏功竞赛时,充许学生进行大声加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
第一,让学生有白由支配的时间,我在实践课中,每节课留出20分钟左右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人兴趣的活动.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第二,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如在实践中学习广播操,学两遍后让出几分钟时间,充许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问题或提山问题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回答,很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三,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弹性化,应根据个别差异是向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跳高中,我布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点.进行升降,由于部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
第五篇:武术理论
第一章 武术概述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经过不断的创新、提炼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拳械套路和对抗运动形式,并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竞技比赛、表演娱乐、交流技艺、增进友谊、陶冶情操等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第一节
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武术这一概念是指人们狩猎活动中的“搏击”,春秋战国时称为“技击”,汉代称为“武艺”,并延用到明末。“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的“堰闭武术,阐扬义令”,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技术,一般称为“技击”和“武艺”。民国初期称“国术”、“功夫”。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进步,冷兵器逐渐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产生和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武术竞赛规则的规定,武术已演化成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内容、形式和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对武术进行科学的定义。
1988年2月,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武术被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从而使武术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科学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武术的以下特点:
一、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性
武术的技击内容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技术,它在古代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现代武术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武术是我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将零乱的攻防技术不断综合整理、发展,并用套路形式提炼出来的技术体系。它的技击性是沟通原始狩猎技术、古代军事技术和现代武术运动技术的内在联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因此,武术的概念必须反映其本质属性——技击性及其技术范畴,如徒手的踢、打、摔、拿和器械的劈、砍、扎、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法。
二、武术的运动形式是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
武术的概念不仅要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而且要反映武术的运动形式。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抗格斗和套路演练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它们平行存在,相互补充。对抗格斗是武术攻防技术在双方直接对抗中的应用,套路演练是武术攻防技术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体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抗性练习,可以提高攻防技术,具有强健体魄、防身自卫价值;通过套路练习,既能掌握一定的攻防技能,又能熟练地展示武术的艺术性,具有观赏审美价值。武术概念反映的运动形式既属于体育范畴,又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三、武术的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教思想的影响,自然地融会了中国传统的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美学、养生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性,又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智慧结晶。
第二节
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是随着中国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成长壮大的。其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一、武术萌生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劳动和狩猎过程中,原始人不仅创制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同时又是武器),如石锤、石刀、石尖嘴凿、骨器、木棍等,而且在与禽兽的斗争中,人们学会了奔跑、跳跃、闪躲、滚翻、拳打、脚踢,以及运用石器、木棒进行劈、砍、刺等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击刺的技巧、攻防的姿势与动作,并产生了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由此可见,武术最早是起源于生产劳动。武术不仅萌芽于人与兽斗,还源于人与人斗。到了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这种战争促进了武术的产生。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武器随着战争的需要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新石器时期出现了多种石兵器,除石刀外,有石枪、石矛、石戈、石斧、石铲、石槌等,而且还发明了弓箭,这是武器的巨大进步。
(二)攻防格斗技能得到了提高
人们在战争中使用武器,同时积累了使用的经验,经过归纳和总结,便从实践中萌生了武术的技击技术。
(三)萌生了武舞
原始社会人们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进行战斗的演习和操练,以熟悉战斗的技击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产生了武舞。这种武舞不仅是武术技术的演练,而且还有武艺表演、宣扬武威的作用。
(四)萌生了武术比赛
在原始社会的宗教活动中,有的部落以掷剑比赛的方式来确定部落首领,这是武术比赛的萌芽。
二、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商、周时期,氏族公社解体,产生私有制,进入了奴隶社会。这一时期的武术不单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还逐渐成为人们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一时期武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青铜兵器的广泛使用及演进
这一时期木器已被青铜器所代替,武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样化发展。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车战是西周时期战争的主要形式),不仅武器数量猛增,而且种类较多。比如:铜矛、铜戈、铜斧、铜戟、铜剑等武器大量使用。形成了包括远射、格斗、卫体等进攻性兵器与防护装备的完全组合。
2(二)攻防格斗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为了适应战争形式的变化,按阵形队列进行武术操练,武术操练是当时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二是把习练搏斗、角力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大大促进了徒手搏斗技术的发展;三是提倡、鼓励习射,习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武士的重要标志,极大地促进了射术的发展。
(三)武舞开始分化
武舞既有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娱乐作用,同时也有习武健身的实用性,而且武舞的动作组合是形成武术套路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武舞与武术是结合为一体的。商、周时期,武舞开始分化,但是舞蹈的艺术性尚未充分发展,舞蹈的实用性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有了对抗形式的比赛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当时已有了以比赛形式出现的技击运动,并通过对抗方式用“执技论力”、“赢股肱”来决胜负,促使拳斗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周代的骑射活动普遍开展,而且有体制完备的竞赛活动。这种较武竞赛不但具有习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义,而且有丰富的娱乐性,是古代重要的文体活动。
(五)武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周代的“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前四艺中均有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武术在奴隶社会已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在军事活动中,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一)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
隋、唐、五代及其以前的武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
春秋战国属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已有较大的发展,文化学术繁荣,战争频繁,并以步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会尚武之风盛行,武术的形式、内容和功能等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演变。战争的发展促使质朴单纯的军事武艺演变成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其主要表现是:武术不仅具有适应战争需要的实用性,而且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武术技艺向多样化发展,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3)自觉性武术意识的出现和武术理论的形成。春秋战国时,人们在较武竞技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崇敬强者、以武艺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竞技意识,把习武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体现了中华武术的伦理特色。此时出现了一批武术家,在总结武术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武术理论,如剑术理论等。武术理论的出现是中华武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重要标志。
2.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向竞技方向发展并形成流派
秦、汉、三国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的建立,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人民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这为武术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主要表现为:
(1)武器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汉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器逐渐代替了铜器,出现了许多适应战争需要的新武器,如刀、盾牌、长戟、戈、矛、殳、斧、大刀、狼牙棒等。武器的发展促进了使用武器的方法和技术的提高。
(2)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竞技项目,如角抵、手搏、击剑等。同时也出现了剑舞、刀舞、钺舞等舞练形式的项目。
3(3)创编了模拟动物或吸取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攻防方法的“猕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戏”、“五禽戏”等。
(4)攻防格斗技术和套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攻防格斗技术如“手搏”、“角抵”等,以剑为主体的长短兵器对打,如“剑对戟”、“剑对钺”等。套路技术有单练套路,如“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猕猴舞”、“狗斗舞”等,对练套路有“空手对刀”、“剑盾对双戟”、“空手夺枪”等。
(5)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汉代,有关武艺理论著作大量出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199篇是武术著作,主要是论述射法、拳法和剑法的。由于汉代民间练武活动盛行,出现了许多武术家以及总结武术实践经验的理论著作,各有风格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6)汉代,刀、剑、角抵、相扑之术东传日本,这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对外交流的开始。3.隋唐五代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武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1)器械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变化。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器械发展的大转折。随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上较长的戟逐渐被淘汰,枪在战场上被广泛应用,剑被刀所代替,枪术、刀术、剑术在民间深受欢迎,广为传播。
(2)实行武举制度,推动了武术的发展。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凡有一技之长被选中的,授其奖励和相应的称号,如“猛殿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促进了练武活动,而且出现了专职教习武艺的人。
(3)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唐代舞乐盛行,武术套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舞蹈中的姿势动作以及手、眼、身法、步等表现形式,大大丰富了武术套路的结构、布局和演练技巧。
(二)两宋时期的武术
两宋时期的武术较之隋、唐、五代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
1.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代战争频繁,仍把武举作为取士之法,明确规定了考试项目,并兴建武学,培养武艺高超的人才。
2.通过打擂比武,选拔军事人才,促进武艺的提高。3.民间练武活动广泛开展,出现了不少武术家。4.出现了武术组织——“社”,为习武者提供了切磋技艺的场所,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套路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武术套路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不仅套路结构系统完整,而且套路形式多样,有拳术、棍术、对练套路,还有集体表演套路等。
6.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如剑、刀、枪、棍、斧、戈、鞭、锏等兵器的武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还相继出现了七节鞭、九节鞭和十三节鞭等。
7.系统地总结了练武经验,使武术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武经总要》、《武经七书》、《建炎系年要录》、《武林旧事》等。
(三)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时期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广泛发展,武术体育化进程已完成,武术与传统文化交融,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
1.套路技术和攻防格斗技术趋于完善 明、清时期的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有大量的武术著作研究套路内在的结构规律与运动形式,对套路的结构、动作的衔接、位移路线、动作招式及其变化、运动方法、攻防技术和战术理论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和图解。
2.武术体育化进程已经完成
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功能与自卫防身功能 4 一样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以习武健身为主旨的发展趋势拓宽了武术发展领域,标志着武术的体育性更强了。
3.流派林立
明代的武术家都“各有师承”,在传授武艺过程中互相吸收、借鉴、融合,逐步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特点的流派,著名的有少林、峨嵋、武当等。到了清代,流派又有了更大的发展。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标志着武术的繁荣,也标志着武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对武术进行了分类 武术的流派繁多,为了便于区别,人们根据运动特点把武术分为“内家拳”与“外家拳”。如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划为内家拳,少林拳等多种拳术归于外家拳;有的按地域分为南派、北派;也有按山川分类的,如武当派、峨嵋派等拳派。
5.武术内容向多样化发展
明代拳种林立纷呈,各派拳术均有徒手与器械的练法。器械有长、短、软、双兵器等,人们把练武的主要内容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清代,武术内容更是绚丽多彩,具有很多不同风格的拳术与器械,比较流行的套路就有几百种之多。
6.练武组织大量出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变化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非常活跃。出于斗争的需要,“社”、“馆”把练武活动作为组织、教育和训练群众的重要内容,使武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传授和发展。
7.武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整体观的武术理论形成
明、清时期大量的武术著作问世,其中明代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练兵杂记》、《武编》、《江南经略》、《陈记》、《耕余剩记》、《持衡》、《武备志》等,清代有《手臂录》、《大棒说》、《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苌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这些武术专著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历代积累的武术运动经验,研究了武术的运动形式、套路技术、攻防格斗技巧和战术理论,而且融摄了优秀传统文化,从人的整体出发,研究武术运动与人体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使武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四、民国时期武术的发展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武术的发展受到了影响,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武术组织广泛建立,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这一时期,上海有“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等30多家武术会、社,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中华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等10多家武术会、社。其他大、中城市同样建立了一些武术会、社,各省、市、县也相继建立了不少国术馆。武术组织的广泛建立,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普及。
(二)武术的体育化有了新的发展
各拳种不仅注重强身健体的锻炼效果,而且相继举办武术运动会。1923年4月,马良、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192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竞赛项目。
(三)武术被正式列入学校体育课程,一批较好的教材问世 当时编写的教材有《国术概论》、《国术理论》、《华新武术》、《查拳图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练步拳》、《八极拳》、《太极拳》、《八卦拳图说》等,使武术有一定的进展。
交通大学是我国开展武术运动最早的学校。该校(当时称南洋公学)在1915年把武术列入该校运动会项目,在1916年将武术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为了向世界宣传介绍武术,民国中期,精武体育会总部先后多次选派武术名手赴其海外 5 分会执教,传播武术。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成“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巡回表演。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南洋旅行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1936年,中国体育协会选派国术表演队为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了表演,并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等地进行表演。
五、社会主义时期武术的蓬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武术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并已走向世界,武术科研形势喜人,武术技术的规范化和理论的科学化日趋完善。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武术工作的开展
党和政府对武术工作非常重视和关怀,1949年10月政务院批准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预备会上提出要开展武术运动。1950年全国体总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把武术提到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并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的挖掘、继承和推广工作。1955年,国家体委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负责武术工作。之后,又将武术科升为武术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武术的方针、政策,落实武术的普及、推广和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武术协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协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武术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武术科研工作的领导,1980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以后,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成立了武术馆或武术院,不少地、市、县成立了武术协会,基层的武术馆(校)和辅导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为了适应国内外武术发展的需要,1994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对武术运动的普及、提高及向外推广工作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促进武术活动群众化
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武术步入了体育竞赛领域。1957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国家竞赛项目。1959年颁布的《武术竞赛规则》使武术竞赛走上了正规化。现在既有正规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全国武术交流大会、全国青少年“武术杯”比赛,也有赞助性的“武术之乡”武术比赛、民间武术馆(社)及各种形式的武术节、武术比赛等,还有国际性、区域性的武术锦标赛、邀请赛等等。此外,企、事业单位或基层的武术比赛也十分活跃。这些比赛有力地推动了武术事业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群众性武术活动。
(三)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武术科学化 1.建立各种武术学术团体
为了适应武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1987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武术学会。各种类型的基层武术研究会、研究所也陆续建立,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科研的发展。
2.举办多种多样的武术学术活动,促进了武术科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分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大型的全国和国际学术活动,先后选编了《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论文选》、《武术科学探秘》、《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论文选编》等。同时,地方性学术活动也十分活跃。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拓宽了武术科学研究的领域和途径,对武术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技术原理、养生思想等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探讨,既有纵深发展的单学科研究,又有相关学科交叉融会的横向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实际应用研究,大大促进了武术的理论化和科学化。
3.创办了一批武术刊物,出版了大量武术著作 自1981年以来,先后创办了《武林》、《中华武术》、《武术健身》、《精武》、《少林与太极》、《武魂》、《搏击》、《武当》等武术专业刊物。这些刊物对武术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出版了大量的武术教材和专著,如《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拳械录》、《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术学概论》、《中国查拳》、《中国武术大辞典》、《中国散手》、《太极拳运动》、《全国武术训练教材》等等。这些武术著作的出版,是武术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四)重视武术教育,加速人才培养 1.学校武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196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使用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把武术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63年出版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把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教育部门,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加了武术内容的试点工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江西等省、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试点。30多年来,中、小学武术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武术教育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且从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成立了武术协会或武术学会,组织师生开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比赛和学术研究,有效地促使了高校武术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学武术教育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
建国初期,在体育院校(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1958年之后,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校(系)设立了武术专项选修课,从教学上加强了武术的比重,促进了武术教学、训练、科研工作和武术人才的培养教育。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讲义《武术》,使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逐步走上了系统、规范的轨道,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专业人才。1978年以后,体育院校(系)的武术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体委组织编辑、出版了全国体育院校(系)通用教材《武术》1~4册,保证了武术教学的需要。各体育院校(系)除招收本科生外,还恢复了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使武术教育步入了现代科学文化领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武术优秀运动队的建立与发展
武术优秀运动队是我国武术技术最高层次的队伍,是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始建于60年代初期,8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武术运动发展的龙头。1954年在中央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前身)组建了竞技指导科武术队,这是建国以来成立的第一支武术优秀运动队。1959年底至1960年初,山东、安徽、上海、辽宁等省、市率先组建了第一批武术优秀运动队。1978年以后,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成立了武术优秀运动队。目前,已建成了一批训练、培养武术人才的基地,形成了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运动技术学校武术优秀运动队的“一条龙”训练体系。
第三节
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
一、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按攻守进退的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 7 运动按练习形式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一)单练
单练包括拳术与器械。1.拳术
拳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1)长拳
长拳是查拳、华拳、洪拳、炮拳、戳脚等拳术的总称。特点是: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分明,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动作灵活多变。(2)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等。(3)南拳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有广东南拳、福建南拳、广西南拳、浙江南拳、四川南拳等。特点是:手法多变,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刚健有力,伴有发声吐气助发力,步法四平八稳、落地生根,身法俯仰吞吐、靠崩闪转。(4)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它是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鼍、鸽、鹰、熊等动物的形象取法而组成的拳术。特点是:朴实简洁,动静分明,动作严谨,手脚和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
(5)八卦掌
八卦掌是一种以摆扣步走转为主,以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术。特点是:沿圆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摆扣清晰,随走随变,纵横交错。(6)通背拳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是流传在我国北方的主要拳种之一。它是以摔、拍、穿、劈、攒5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扇8法的运用,而变化出许多动作的拳术。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抡成圆,吞吐虚胸,拧腰切髋,大开大合,击拍响亮,发劲冷弹脆快。(7)劈挂拳
劈挂拳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披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特点是:长击为主,大开大合,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8)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方法脆快的拳术。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快,拳法紧密,闪摆取势,上下翻转,迅猛遒劲。(9)地躺拳
地躺拳是一种以跌扑滚翻等地躺跌法为主要内容,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较大的拳术。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10)象形拳
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仿动物的特长和形态或模拟古代某些人物的搏斗、生活形象而编成的拳术。目前流传较广的有螳螂拳、猴拳、鹰爪拳、蛇拳、醉拳、武松脱铐拳等。特点是:象形取意,并体现武术的攻防动作。
2.器械
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4种。短器械主要有剑术、8 刀术、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枪术、棍术、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1)剑术
剑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尖、刃、脊、锋、护手、柄等部分组成。剑术主要是以刺、点、崩、撩、挂、截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轻快洒脱,身法轻捷,刚柔相济,吞吐自如,富有韵律,矫健优美。(2)刀术
刀是短器械的一种,由刃、背、尖、护手盘和刀柄等部分构成。刀术是以缠头裹脑和劈、斩、撩、扎、挂、戳、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快速,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3)枪术
枪是长器械的一种。由枪头、枪缨和枪杆组成。枪术是以拦、拿、扎为主,辅以崩、点、穿、挑、云、劈、舞花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跳跃构成套路。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4)棍术
棍是长器械的一种。棍术是以劈、扫、戳、挑、撩等棍法和把法为主,并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特点是:勇猛泼辣,两头使法,横打一片,气势磅礴。(5)大刀
大刀是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特点是:劈刀递攥,大劈大砍,气势雄伟,动作泼辣。(6)双刀
双刀是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构成的套路。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边走边打。(7)双剑
双剑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运用的套路。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剑法、身法、步法三者合一,潇洒奔放,矫健优美。
(8)双钩
双钩是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钩走浪势,身随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9)九节鞭
九节鞭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等软鞭鞭法组成套路。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时硬时软(软时似绳索缠绕,硬时似铁棒抡转)。(10)三节棍
三节棍是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劈、舞花等棍法构成套路。特点是:能长能短,软硬变幻,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二)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
1.徒手对练
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器械对练
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挂、截、格、挡等技击方法组成对练套路。主要 9 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器械对练、单与双器械对练、单与软器械对练、双与软器械对练等。常见的有单(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三)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
二、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性练习形式。目前开展较广泛的有散手和推手。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比赛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比赛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第四节
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以攻防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 无论是武术动作的本质内涵,还是演练时的精神意念,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从内容看,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技法看,有冲、撞、挤、靠、肘、挑、劈、砸等打法,有蹬、踹、弹、缠、挂、摆等踢法。这些动作有着不同的使用特点,但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各种器械又有一系列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方法。人们择取健身壮体的功能将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根据需要对原始的攻防技术作了改进和发展,但仍保持了攻防的特点。这一特点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主要标志。
(二)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不仅使武术得以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且表现出各流派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整套技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为主,但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动作原型相比有所变化,从而具有体育运动的意义:首先,它讲究动作衔接合顺和规格化,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次,它讲究动作结构、韵律、节奏的严谨、优美、舒展大方,并向表演的规范化发展,从而具有观赏价值。
2.格斗
格斗是武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了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并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可见,武术的格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不尽相同,具有体育运动的属性。
(三)具有整体统一的运动观念
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念,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外合一,“内”指心、神、意等心理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合一”指内与外要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从而体现“内外合一”和“形神兼备”的整体统一观。
(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比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应不同的对象
有适应竞技对抗性练习的散手和太极推手;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对练等。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练习。
2.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
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选择练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器械要求也不高,大都可以就地取材。
3.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
无论白天晚上,春夏秋冬,也无论时间长短都可以练习。
二、武术的作用
(一)增强身体素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它不仅是形体锻炼,而且使人的身心也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尤其是武术的许多功法都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因此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二)提高防卫能力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套路练习和格斗练习,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的方法,掌握攻防格斗技术。若进行系统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就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克敌制胜、具备防身自卫的能力。
(三)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习练武术要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和困难做斗争,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勤奋刻苦、果敢顽强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中国武术重礼仪,讲武德,通过练武习德,能培养尚武崇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观赏娱乐,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以其形式、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套路结构和技术动作造型的艺术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无论是赛场上斗智斗勇、较技较力的对抗格斗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随机应变的技巧,还是演练套路所展示的形神兼备的技艺和刚柔起伏的韵味等,无不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内容丰富,理论博大精深,功夫艺无止境,人们在练武时可以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体会,增进友谊。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教学活动等途径,武术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概述
太极拳这个名称是因为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宋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第一句话就是“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太极图是我国古代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拳术和太极说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
关于太极拳的缘起,据考于明未清初逐渐形成的。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创见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三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武术家,抗倭名将;他总结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间著名拳法,并吸取了其中三十二势编成拳套,陈玉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势编人太极拳套路。甚至陈氏的《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照戚氏《拳经》,可见影响之深。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③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各式传统太极拳也都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式:(1)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兼;(2)杨氏太极拳,匀缓柔和,舒展大方;(3)吴氏太极拳,柔和紧凑,大小适中;(4)武氏太极拳,动作灵活,步法轻捷;(5)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风格相近,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话身灵。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迸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人步。
二、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人民群众中广泛的流传着。几世纪以来,经过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并且有人记载过,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的好办法,而且有一定疗效。因为过去一直被我们忽略所治疗方法――应用体育运动来防治疾病,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并且已被公认为治疗过程中必要的环节,所以,太极拳之能配合医药来治疗某些疾病,则是应无疑义的了。事实证明,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皇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 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华陀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就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证明太极拳的保健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五十到八十九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经常打太极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机能、骨骼系统及代谢功能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状况好。
为了解释方便起见,现按太极拳对人体各主要系统的生理影响,分述如下。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所影响。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运动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堆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倚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田径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适应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倚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豪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的运动,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架子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这些都是练拳的人情绪提高与兴趣浓厚的证明。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许多实验都证明,做一种运动时,在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化学、血液的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改变。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这对治疗功效来讲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二)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 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办法。
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增大,内部的负压增高,结果上下腔静脉的压力减低,静脉回流加速。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太极拳的的动作舒展,胸部不要紧张,而且要求有意识的是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会增加,这也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我们经常见到,当一个人胸部、肩部、肘部肌肉紧张用力时,由于胸廓固定,吸气受到限制,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练者产生面红耳赤、颈部血管弩张的现象。练太极拳时就没有这种现象。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及过去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展,是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实,经常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良好。他们对两组老人进行了机能实验(在一分钟内,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结果证明,太极拳组老人心血管功能好,三十二人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各种定量负荷外,其余都能完成,而且,血压、脉搏的反应都正常。相反,对照组的老人,年龄越大,完成定量负荷的人越少,出现机能实验不良反应类型(如梯形上升型及无力型反应)的人越多。心电图的检查也同样证明了者一点,心电反应异常的,太极拳组仅占百分之二十八点二,而对照组的一般老人则占百分之四十一点三。从这些观察结果不难看出,经常打太极拳可以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体内各器官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养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较少。太极拳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百分之三十九点五,一般老人为百分之四十六点四。
从身体检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太极拳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对照组的大。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对于已有的肋软骨骨化和胸廓活动已有障碍的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既能增加通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节律的改变,使血液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动测验时,太极拳组老人气喘轻,恢复快,原因就在这里。
(三)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拳时要求“含胸松腰拔背”、“腰脊为第一主宰”等,打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常地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的结构都有良好作用。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点八,而一般老人则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二。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打太极拳,驼背的发生率就远比一般人少。经常打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老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百分之七十七点四,对照组老人占百分之十六点六。X线照相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舒松的发生率也较低(百分之三十六点六比百分之六十三点八)。老年性骨质舒松是一种衰老的退行性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不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骨质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节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四)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但从上述两组老人的骨骼变化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近年来,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运动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报道,老年人锻炼五到三十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其中以胆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为明显。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 14 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五)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前面已经提到过,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良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三、太极拳的特点
1.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事锻炼。
2.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3.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使动作圆活自然,体现出柔和相济的特点,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4,协调完整
太极拳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的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在练习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上肢和下肢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切忌上下脱节或此动彼不动、呆滞等现象。
四、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1.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识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2.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身体在自然状态或稳立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放松,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形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松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
3.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动作练习。
4.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5.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动作轻松柔和,要求呼吸平和,且要增加呼吸的深度,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太极拳运动强调运用腹式呼吸,以横隔肌上下活动完成“气沉丹田”,让腹部存养涵蓄,不使上浮,在练拳时就不至于因缺氧而气喘,并有助于重心稳定。注意含胸拔背有助于“气沉丹田”。
五、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1.头部
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练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颌向里收回,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颚,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怒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打拳时,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2.躯干部
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要“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的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不可使其紧张,16 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拔”的形式,从而可免除胸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腰脊:人体在日常生活中,行、站、坐、卧要想保持正确的姿势,腰脊起着主要作用。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身体要求端正安适,不偏不倚,腰部起着重要作用。过去有人说:“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又说:“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劲气腾然”,“腰为车轴”等等,都说明了如果腰部力量中断或在身体转动中起不了车轴作用,就不可能做到周身完整一气。练习时,无论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逐渐落实的动作,腰部都要有意识的向下松垂,以帮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棉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腰部向下松垂,可以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得到稳固,使动作既圆活又完整。
在配合松腰的要领当中脊椎骨要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不可因松腰而故意后屈前挺或左右歪斜,以致造成胸肋或腹部肌肉的无谓紧张。通过腰部维持身体的重心,能使动作既轻灵又稳定。可见,腰脊确是练太极拳的第一主宰。
臀部:练太极拳是要求“垂臀”(或称“敛臀”),这是为了避免臀部突出而破坏身体的自然状态。练习时,要注意臀部自然下垂,不要左右扭转。在松腰、正脊的要求下,臀部肌肉要有意识的收敛,以维持躯干的正直。总之,垂臀和顶头的要求一样,应用意识调整,不是用力去控制。
3.腿部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因而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的移动、脚放的位置和腿弯的程度。练拳人常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腿部动作姿势的好坏,关系着周身肌肉的正确与否。
腿部活动时,首先要求胯和膝关节放松,这样可以保证进退灵便。脚的起落,要轻巧灵活;前进时脚跟先着地,后退时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
初学的人,往往感到顾了手顾不了脚,而且大多数人只注意了上肢的动作,而忽略了腿脚的动作,以致影响了整个拳架的练习。应该充分认识腿脚动作在姿势变换中的重要性,认真学好各种步型步法。在练架子时,必须注意腿部动作的虚实,除“起势”、“收势”和“十字手”外避免体重同时落在两腿上。所谓腿部动作的虚实,就是体重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体重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但是,为了维持身体平衡,虚脚还要起着一个支点的作用(如虚步的前脚的弓步的后脚)。总之,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绝对化。这样,进退转换不仅动作灵活稳定,而且可使两腿轮换负荷与休息,减少肌肉的紧张和疲劳。
做弓步时,要以一腿弯曲支持体重,另一腿轻轻提起伸直(不可僵挺),脚跟自然落下,然后全脚慢慢踏实向前弓腿,这样进退自然,步幅适当。做跟步动作时,脚掌要先着地。蹬脚、分脚动作,宜慢不宜快(个别动作除外),应保持身体平衡稳定。摆脚动作(“摆莲脚”)或拍脚的动作,不可紧张,须根据个人技术情况而定,手不拍脚也可以。
4.臂部
太极拳术语中讲“沉肩垂肘”,就是要求这两个部位的关节放松。肩、肘两个关节是相 17 关联的,能沉肩就能垂肘。运动时应经常注意肩关节松开下沉,并有意识的向外引伸。
太极拳对手掌部位的要求是:凡是收掌的动作,手掌应微微含蓄,但又不可软化、飘浮;当手掌前推时,除了注意沉肩垂肘之外,同时手腕要微向下塌,但不可弯得太死。手法的屈伸翻转,要力求轻松灵活。出掌要自然,手指要舒展(微屈)。拳要松握,不要太用力。
手和脚的动作是完整一致的,如果手过度向前引伸,就容易把臂伸直,达不到“沉肩垂肘”的要求;而过分的沉肩垂肘,忽略了手的向前引伸,又容易使臂部过于弯曲。总之,动作时,臂部始终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推掌、收掌动作都不要突然断劲,这样才能做到既有节分又不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灵活自然。
六、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打一套“简化太极拳”,正常的速度是四~六分钟,有的人慢练,可长达八、九分钟,但也不可太慢。
2.架式不可忽高忽低。
初学时架式可以高一点,也可低一点,但在“起势”时就要确定高等程度,以后整套动作,要大体上保持同样的高度(除“下势”以外)。体弱者最好采用高一点的架式练习,随着动作的熟练和体质的增强,再练中型架式或低一点的架式。
3.要适当掌握运动量。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或者其它长拳运动剧烈,但是它要求上下肢在一定的弯曲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简化太极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揽雀尾”、“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式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当是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线上,这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患有不同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4.要持之以恒。
练太极拳同从事其它体育锻炼一样,贵在坚持。不仅开始时要积极参加练习,而且一定 18 要坚持继续练下去。根据自己生产、工作或学习的时间情况,最好每天在业余时间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练习。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或是认为已经练会了,或者感到病情有所好转,就不在继续坚持经常练习。那样,不仅不能逐步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不能做到精益求精,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能更好的收到坚持练太极拳增强体质和治病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每天在班前、班后或工间操、课间操时间,在本单位的院落、空地都可以练习。有条件的最好能在清晨或晚间,就近到公园、树林、广场、河边、空地等空气清新和环境安静的对方练习。如果这些地方设有太极拳辅导站,可以参加集体学习,收效会更好一些。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组
(一)起势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手挥琵琶
(六)左右倒卷肱 第三组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第四组
(九)单鞭
(十)云手
(十一)单鞭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十三)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十五)转身左蹬脚 第六组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臂 第八组
(二一)转身搬拦捶
(二二)如封似闭(二三)十字手
(二四)收势剑术 舞剑或用剑刺杀的技艺或技能。
历史渊源
“剑术”指使用剑的方法和技巧。剑产生在商代,较短,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自古剑术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为世人喜爱。
剑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器之一,誉称为“百兵之君”。剑在古时,是作战的武器,有剑锋和两刃,使用起来逢坚避刀,不硬撞、强击。练起来“剑如游龙”。带有几分文气、优美。其用法有刺、劈、挂、点、崩、云、抹、穿、压等,在剑法的基础配以剑指,加以各种步法、步型、跳跃、平衡、旋转等动作构成了剑术的套路。
剑术名目繁多,形式不一,仅单剑可分短穗剑、长穗剑;从剑路体势而言可分:工架剑、行剑、绵剑、醉剑和双手剑等。各种剑术风格不同。工剑、形健骨遒,端庄势整,一招一势,端端式式;行剑、流畅无滞,挥攉潇洒,忽往复收,行多停少;绵剑,柔和蕴籍,缓缓不断(如太极剑);醉剑,恣意挥舞,乍徐还疾,形如醉酒,以醉非醉;双手剑,双手持剑,劈、砍、挎、挂、身法矫健,丰彩多姿。
武术的剑,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传奇色彩。许多诗人都有赞美剑的诗句,所谓“一舞剑器动四方”,自古以来我国舞剑之风甚重。
剑的功能和作用
1、格斗: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格斗,是十分重要的作战武器,同时也可以用于自卫防身。战国晚期的“荆轲刺秦王”,是广为人知的长短剑相搏的典型事例。
2、表演:剑术除作战、防身之外,尚有一种功能,就是作为技击舞蹈的表演形式而供人欣赏
3、健身:随着时光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冷兵器的一员,剑在军事上的实用价值业已不复存在。今天,除了在特定的条件下,剑仍可以用于防身自卫之外,剑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已不再表现为一种军事战斗力的载体,而是演化成为一种用于健身的体育活动,用于观赏的表现形式,适合于竞技比赛的运动项目。健体强身,观赏娱乐,竞技比赛,正是今天剑术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其中,健身自然处于首要与中心地位。
剑的结构与规格
剑的结构
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面。
剑把:包括剑格、剑柄、剑首。
剑尖:即剑身最前端的尖锐部分。
剑脊:既剑身长轴隆起部分。
剑刃:既剑身两侧锋利部分。
剑面:指剑脊两侧的平面。
剑柄:指剑把上的握柄。
剑首;既剑柄后端的突出部分。
护手:又称剑格,指剑柄与剑身间相隔的突出部分。
剑穗:又称剑袍,是系在剑首的穗子。
剑鞘:既用来盛装宝剑的囊鞘。
剑的规格
剑的规格一般为:反手垂臂持剑,剑尖在人耳上沿以上;重量由0.5千克至1千克不等。竞赛规定用剑,成年男子剑重量不得轻于0.6千克,成年女子剑不得轻于0.5千克
剑指与剑穗
剑指
剑指是剑法的辅助动作。简单地说,就是当右手持剑,作出攻防劈刺等各种动作时,未持剑的左手要与其配合呼应,作出相应的动作,此时的左手即非握拳,也不是伸掌,而是食指与中指向前伸直,其余手指内屈。
作用:
1、剑指前伸,扰乱对方的视线。近身时还可以直接进攻。如:可用剑指刺喉、戳眼、点穴、点腕等。
2、如果对方使用不带刃的兵器,剑指的左右运行可以用于推、挡,而且还可以乘机抓握、夺取对方的兵器。
3、前后左右的运行,都可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如:弓步直刺,剑向前刺,剑指向后伸。
4、有助于增强刺剑、劈剑的力量。如:弓步挂劈,抡剑向右下方劈,左剑指应向左后上方摆,以加大臂力。
5、用于体能锻炼,可以丰富肢体活动的形式,增加运动量,从而使全身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6、观赏剑术演练,剑与剑指动作的一开一合,可以增加动作的色彩,使剑术显得更加潇洒优美。
剑穗
剑穗是剑的附加部分,它既是剑的饰物,又具有技击的作用。剑出“刺、斩、撩、挂”,穗走“带、甩、摆、打”,穗随剑行,剑穗合一。
作用:
1、通过剑穗的飞舞,能够迷惑对方,指上打下,使其虚实难辨。
2、可以用穗子直接进攻。如:直击对方的头、眼、喉和穴位等。
3、剑光穗影,凤舞龙翔,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
历史发展
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吴越春秋》卷九和《庄子·说剑篇》都记述了古代击剑的技术和战术。《汉书·艺文志》载有《剑道》三十八篇,是论述汉以前击剑技术的专着。
汉朝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文人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汉代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 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公孙大娘的剑舞因为是舞蹈,需要高度的艺术化加工,与武艺完全不同,就是剑术也与实际的作战技术有较大的差距,这与后来紧紧扣住攻防格斗为主题发展起来的剑术套路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剑舞的高度发达,为后来剑术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明代戚继光《武备志》中记载了剑的用法有:跨左击、跨右击,翼左击、逆鳞刺、坦腹刺、双明刺、旋风格、御车格、风头洗等。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清代又有宋仔凤《剑法真传》一书传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剑术成了剑的演练套路的代称,被列为中国武术比赛项目。增加了各种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动作,使剑术有了很大发展。
风格特点
剑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风。自古,行侠者佩剑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剑,将军统帅佩剑,由此可见剑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码。
剑的击法有;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等。
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有“剑走美式”、“剑如飞风”之说。剑术根据练法又分为行剑、势剑、双手剑、长穗剑、双剑、反手剑等。
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自选剑术、青萍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螳螂剑、通臂剑、醉剑、宣化剑、七十三剑、龙形剑、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七星剑等。
主要剑法
(1)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臂与剑成一直线。剑刃朝上下为立剑,剑刃朝左右为平剑。
23(2)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臂与剑成一直线。抡劈剑沿身体右或左侧绕一立圆;后抡劈剑要与身体后转协调一致。
(3)挂剑:立剑,剑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后为挂,力达剑身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抡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4)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正撩剑前臂外旋,手心朝上,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剑前臂内旋,余同正撩。
(5)云剑:平剑,在头顶或头前上方平圆绕环为云。上云剑在头顶由前向左后绕环,要仰头;左(右)云剑在头前上方向左后(右后)绕环,头向左肩侧倒。
(6)架剑:立剑,横向上为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7)点剑: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臂伸直。
(8)崩剑: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尖,臂伸直,剑尖高不过头。
(9)截剑:剑身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上截剑斜向上;下截剑斜向下;后截剑斜向右后下方,臂与剑成一直线。
(10)抱剑:右手抱剑于胸前,剑尖朝右为横抱剑;剑尖朝上为立抱剑;剑尖朝前为平抱剑。
(11)穿剑:平剑,剑尖经胸腹间弧形向前为平穿剑,力达剑尖,剑身不得触及身体;前臂内旋,立剑剑尖由前向后转动而出为后穿剑,力达剑尖,高不过膝,低不触地;抡穿剑剑尖向后、向左随转体贴身立圆绕环一周。
(12)斩剑:平剑向左(右)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为斩,力达剑身,臂伸直。
(13)剪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14)撩腕花:以腕为轴,立剑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力达剑尖。
剑 术 动 作 名 称
组合一 1-5式:预备式、丁字步前指、上步单拍脚、转身云接剑、跳叉步刺剑
组合二 6-8式:上步剪腕花、翻腰剪腕花、弓步刺剑
组合三9-12式:退步剪腕花、弧形步穿剑、并步后点剑、歇步反撩剑 组合四13-16式:左右挂剑、仆步截剑、丁步点剑、盘腿反撩剑
组合五17-19式:插步穿剑、转身云剑、弓步背剑 组合六20-25式:丁步架剑、上步撩剑、退步反撩剑、弧形步里合拍脚、扣脚截剑、弓步刺剑
组合七26-31式:退步绞剑、转身云剑、击步点剑、转身反撩剑、弓步刺剑、仆步崩剑
组合八32-36式:插步平斩剑、转身云接剑、虚步持剑、丁字步提剑、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