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感
《基础教育新概念》读后感
屠园实验学校力天友
今年暑假,我读了《基础教育新概念》一书,自我感觉收获很多。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和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人成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也对父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着手,提高父母素质,更新教育方法,修正培养目标,使孩子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家长。我认为父母应具备以下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家长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它关系到教学观念的树立,也关系到对子女培养目标和方向的确定,还关系到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教育态度的选择。家长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正确地看待子女、家庭和社会、国家的关系,就会按照正确的原则、社会的需求去教育培养孩子,从而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2、文化知识素质
古今中外的无数材料,都印证了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子女成才的重要作用。家长的文化素质对正确的教子观和教育方法的形成、教育能力的高低和教育环境的氛围的优劣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影响。家长的文化素质主要包括
①文化程度,即家长本人所受系统教育的程度。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许多子女教育的成功经验,家长一般应达到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才有利于胜任家庭教育工作任务。
②家庭生活知识,即一般的家政知识。掌握一点家政知识,有利于合理、科学地安排管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家庭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③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也只能由家长来完成,家长就应该掌握有关家庭方面的知识,包括:第一,儿童生理方面的知识。父母应了解孩子身体发育、器官成熟、体质的规律,从而能按照这些规律去科学安排孩子的饮食、睡眠、活动学习和保健等,指导孩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提高身体素质。第二,心理学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掌握其心理变化的规律,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三,教育学知识。这方面知识有助于家长了解教育规律,教育原则,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子观,确立合适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子女,成功地实施家庭教育。此外,家长应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其他的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生活常识,这样对提高自身修养,教育孩子都是有利的。
3、教育能力
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是指运用各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技巧。这主要包括:第一,了解孩子的能力。家长是否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情绪反应,主动接近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辩解,全面客观看待孩子,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从而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为家庭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了解了孩子,究竟选择、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必须依据对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所得出的判断。分析判断准确,教育方式方法才能选择得当,教育效果才会好。此外,分析总是为了处理和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解决子女教育中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应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三,语言表达能力。言语交流是亲子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准确、生动、亲切、幽默的语言,孩子们是欢迎的。因此,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包括了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个性特征。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特别要注意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
①自信。即要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奋斗,孩子会不断进步,一定会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即使是遇到困难、挫折,也要充满自信,因为人们常说逆境能成才,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理智而宽容。父母的情绪一定要稳定,而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冷静、客观地对待,注意从孩子的角度,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过失,鼓励处在困难中的孩子,安慰受到伤害的孩子。
③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子女的教育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须耐心细致,坚持不懈,有步骤有计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
脚印实施对孩子的教育。
④爱心和热情。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有了爱心,家庭才能和睦,亲子关系才能密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功效。同时父母对身边的事情,对所从事的活动充满热情,才能激发起孩子的热情――对学习热情,对他人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情等。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更加要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爱,使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正确对待父母、对待人生,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温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究的。通过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树立一个良好形象,觉得在父母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在成长过程中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二)懂得关爱子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庭充满着爱,父母之间、亲子之间互相关怀,和睦相亲,共享天伦之乐。爱的确是快乐之源、幸福之源,可以说它是家庭和谐之本。缺乏爱的家庭是悲哀的,它会给每个家庭成员心头蒙上一层阴影,生活的乐趣荡然无存,和谐的气氛难以寻觅,孩子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追求爱和被爱就成了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基本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追求真正的爱,正确的爱、无私的爱和持久的爱,要将爱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而不要使爱完全受情感的支配,使爱错位,造成虚假的爱,溺爱、自私的爱和不稳定的爱。
亲子关系的爱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前提,在家庭中,孩子可以获得人类最纯洁最无私温柔的母爱,也能获得既严格又有榜样示范作用的父爱,爱能使孩子理解父母严格要求的道理,促使孩子在行动中加以实践,子女对父母爱的体验促使孩子在行动中加以实践,子女对父母爱的体验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三)优化家庭语言环境
这里所说的语言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口头语言,包括内容、形式二方面。内容主要体现伦理、道德方面,如和气、文雅、谦逊、礼貌、诚恳等。形式主要体现语言规范化与语言表达艺术方面。语言及思想的外在表现,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的文明与粗野、美与丑的形成基础是在家庭。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所聆听的第一个声音是母亲温暖的呼唤,呀呀学语的第一个词汇,就是“爸爸”和“妈妈”,可见家庭是孩子的重要语言环境。所以,我们应当提倡优化家庭语言环境。
创造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首先要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如请、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等。当对方给您盛饭时,你要说声“谢谢”;当无意中伤害了对方,要说“对不起”;晚上孩子就寝时,向父母道声“晚安”;当孩子出门时,不要忘了说一声“我走了”、“再见”。要杜绝讲脏话、粗话。特别是朋友、同事来访时的交谈中更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否则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说话要明确,善于达意,简洁、清楚。例如:当孩子端了一碗汤,不少心碰洒了,这时父母往往冲着孩子喊:“为什么那么不小心,叫你不要端,你偏要端,这下好,全洒了,还不快去拿拖把把地擦干净。”其实你只需说:“嗨,以后做事要小心点,赶紧把地板收拾干净。”一切就解决了,爱唠叨是父母的通病,家长所以“唠叨”孩子,是怕孩子不懂、不会、记不住,用心是好的,但恰恰又是最无用的管理方法,这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你越唠叨,他就越发跟你对着干。因此,你不妨试一试,对孩子说话时,抓住问题的重点,精练你的语言,这样效果会更好。
再次,说话态度要真诚。即与孩子交谈要相互交心,不要装腔作势。例如:当孩子回到家闷闷不乐时,家长甲问道:“今天怎么啦!又干了什么坏事!”而家长乙则问道:“你好象有什么心事,能告诉我吗?”孩子听了前者的话恐怕会憋一肚子的气,更不会把事情经过告诉你。但孩子听了后者的话,则会向你倾吐心声,推心置腹地与你交谈。“孩子好与坏,在乎沟通与关怀”。同是一句话,由于问话态度不同,起着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对孩子说话还需要注意做到“一多三忌”。一多:多说鼓励性、引导性语言,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可对他说:不要紧,找出原因,下次再努力,相信你能行。三忌:忌说讽刺挖苦语言;忌说污辱人格的语言;忌说过头的语言。比如当孩子拿回来的成绩单还没有达到家长所订的指标时,父亲便讥讽说:“不错呀,比零分强多了,还不开个庆祝会。”母亲接着说:“你长了个人头猪脑,笨得不可救药,我要是你呀,不如趁早去死,还有脸回家。”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是可怕的,不但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异常,而且造成因失掉家长的疼爱而使孩子轻生厌世的局面,悲剧往往仅因一句话、一个举动而引发。因此,家长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讲究一点艺术、多用积极的话鼓励他们,使他们增强勇气的信心,使他们感到幸福和快乐,从而保证他们的心理能健康发展。
(四)学会赏识孩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真心地赏识过自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都会说:瞧人家孩子怎么怎么的,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现在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理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找孩子的毛病。最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是所讲的比较与榜样是有区别的)。有的父母几乎成了《渔夫和金鱼》里贪婪的老太婆,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
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不要说未成年的小孩子,就是我们大人,谁都愿意和赏识自己的领导、赏识自己的同事一道工作,谁也不愿意和整天挑鼻子挑眼,对这不满意看那不顺眼的人一起共事。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在这个单位不被赏识,干得不顺心,可以调换到另一个单位去工作,而孩子不被父母所赏识,就没地方去了。所以说,学会赏识――应当是每个家长的座右铭。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心灵导师。培养一个个性健康的孩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父母付出深切而理智的爱,让孩子从小开始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康个性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未来人。在孩子们身上,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不论您的孩子现在表现如何,只要您掌握了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孩子一定会茁壮成才。
第二篇: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春节期间,我又捧起了叶澜教授的书,认真研读,再次深深感受 了新基础教育带给我的新理念。
“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 “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责任,课堂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些话是多么精辟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动。新基础教育”的改革走过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儿也是新基础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我的教学教育观有了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它无时不刻在指引着我们的教育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同时,我也感受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构建起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第三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有感(最终版)
读《新基础教育理论》有感 涂岭中心小学
潘华珍
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
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所以,面对现代社会求新求变以及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变化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从变化走向新的教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也是体现了一个“人”字。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或者说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
第四篇: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11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新基础教育”论》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
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过读书有三个作用:怡情、搏采、长才。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即使难读如专业、理论书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心灵,纠正了我的偏见。书籍沉默不言,他等待着人们的开启。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隐晦地说,读自己爱读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也能让你感到生活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的话,是要我们能领悟读书的各种妙处。或许各种书籍的内在有许多相通处,兼容并蓄,才可显示书的魅力,读书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气息。
今天我希望我们还有的许多美好岁月,可以有一些与读书有关!
第五篇:读《“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纲要》有感
读《“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
与教育指导纲要》有感
临淄区凤凰镇召口中学
邵仙成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对《“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这本书初步地阅读了一遍。感觉到这本书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深刻剖析了当前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对症下药,指出了克服这些弊端的方法、路径和策略,可以说对我们班主任从事学生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这本书的第一编,系统论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儿童发展问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型、社会结构变迁、中国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生态复杂化等都对儿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是负面的、消极的,这对当代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比如在我们的学生中,爱国意识淡漠;独生子女的“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等。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则是品种繁多,但教育内涵不足;基础性的内容多,发展性的内容少、虚;针对个案开展的研究多,针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与改革少。在当前的班级建设过程中,感受不到班级生活的种种教育性,就是班主任也缺乏内在的发展性。可以说,对当前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得非常透彻,把握得非常到位。
认识到了问题,那应该怎样转变呢?本书第二编从思想上告诉我们,要形成生命成长的全程意识、形成生命成长的综合意识、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指导我们在开展学生工作时要实现成长教育的系列性,活动要有系列性,不是零散的,点状的;要实现成长教育的有机性;要实现活动的育人价值。接着,它就从具体的操作层面告诉我们实行改革的路径策略,如在班级领域,就可以开展岗位建设与班级小干部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队会,还有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沟通与融合,为我们班主任指明了一条非常明
确的道路,我们可以照着它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少走了许多弯路。
该书对于班主任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一点还体现在它对义务教育阶段一到九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需要与教育系列活动作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使我们每一年级的班主任能够快速熟悉学生特点,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教育工作。比如它在五年级的工作要点中提到“促进亲子沟通,共同应对升学压力”,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虽然我们常州地区五年级还没有面临升学的压力,但“亲子沟通”这一做法我觉得很好。联系我们班的实际,在上学期期末时,班级里出现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我通过家访得知,这些孩子的家长期望值很高,但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较少,而孩子也无法体会父母的一片苦心,就这样,双方存在着代沟。看到上海华坪小学陆敏老师开展的“架设心灵之桥”系列活动,我很有启发,在这学期,我决心也要从这一点上入手,促进亲子沟通,亲密家庭关系,从而使学生要学、乐学。
本书最后还帮助班主任概括归纳了班主任工作的几条“智慧之策”。一是要解读学生,从关注个别学生转向关注全体学生,从关注抽象学生转向关注具体学生,从借鉴他人理论、观点转想具体研究本班学生,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综合性的研究视角。二是要形成教育主题与整体策划,三要增强班队活动展开过程中的智慧,四是要辨名主题教育的类型差异,五要把握主题教育的展开逻辑。这些具体的方法给我们班主任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只要我们踏着它的足迹前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我会把它的理论转化我的行动指南,尝试去实践它的策略、方法,主动探索,自觉研究,我相信,在它的指导下,我的班主任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