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究》 结题总结
“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结题报告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折旧率快速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一个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合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便会使认知活动封闭孤立、效率低下,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赢得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合作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本人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帮助学生找到合作的途径,掌握合作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研究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确保数学成绩整体提升,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学设计,查看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采用调查研究、谈话、实验等方法了解我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想 法和需要。
3、问题探讨法: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整理,逐步完善,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过程
课题于2016年2月被批准立项,至今研究时间为八个月,共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阶段:(2015.8---2015.10)
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理论;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请相关老师指导,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第二阶段:(2015.11--2016.5)
在理论研究与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不断的总结经验,累积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第三步:(2016.6--2016.7)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成果,做好后测工作,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并撰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
1、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
2、有的“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问题刚一提出来,就让学生讨论,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讨论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合作学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4、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又过于深奥,又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自主讨论变为自由讨论,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5、有些小组在合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裕的时间,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等等。
(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做好必要的前提准备(1)备好课
备课是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既要考虑问题的合作目的,又要考虑问题的合作价值;既要考虑合作的时机,又要考虑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精讲多练,又要因材施教等等。
(2)分好组
分组的目的要使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而组内成员之间又 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帮助、学习,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发 展、进步。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情况,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
(3)分好工 在分组的基础上给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既要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又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4)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承担责任等等。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1)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如果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讨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这样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等出现思考障碍或答案不一时,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充裕,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更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有些问题根本不必要搞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又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合作学习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合作探究任务
(3)善查学生合作需要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小组讨论受阻时,教师应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等等。
3、建立切合学生实际的评价方案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 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并对他人的看法进行评价。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我校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七年级,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全县乡镇中学第一的好成绩,受到了县领导的表扬。
(二)实践成果
1、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交流、论证,在有关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2、经过研究;论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发表校本教材《开卷有益》一书中;中考复习《一次函数》教学设计,获得陕西省农村教育2015年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考复习《圆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获得2015年府谷县教育教学成果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究》 课题计划
“九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个人研修计划
(2015----2016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个人研修工作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华阳九年制学校“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落实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我班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个人素养,努力提高教研教学工作能力。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自身发展要求,特制订本学期个人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二、研修主题:
本学期我个人研修主题为《九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初中数学》的探究是市级课题《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子课题。
三、研修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学习内容: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教育学》、《心理学》、《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潜能生的人格转化》、《初中生科学学习方法》、《中学生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大全》、等理论书籍。还利用网络学习了潜能生转化经验文章。
五、教研方面:
1、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华阳学校“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积极探索,参与市级课题研究,市级课题《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我作为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上学期完成了准备阶段,本学期主要完成实施阶段,7月份结题。积极参与理科教研组每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能够自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自己命题,能够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3.通过教研组听课,评课,集中学习,帮助自己树立质量意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4.通过“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通过集体备课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6.通过师德培训使我明白作为我们教师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做一名诚信教师。
7.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课改推进,数学“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使潜能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潜能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质量,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研修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8---2015.10)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开题报告、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11--2016.5)
1、调查阶段
深入课堂,进行观察,走访教师和学生,了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加以分类和总结。
2、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研究阶段
对各层次学生群类进行分类研究,从智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基础、学习方法以及教师因素等各个角度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状况及成因,提出对策。写出“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低效的现状及成因”研究报告。提出“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的具体策略。
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施阶段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帮助学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6--2016.7)
整理研究资料,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结果进行后期测量,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在转变教师育人观念的基础上,把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边学习相关经验,边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形成了一套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方案。通过对课题成果总结,提炼出我校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论文报告,教育案例等形式,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修成果:
1.个人研修的研究报告,论文。
2.个案分析;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3.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典型课例。
4.个人研修结题报告。
5.“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探究。
第三篇: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银龙小学低年级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背景:
1、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加之阅读能力低,数学领悟能力薄弱,而低年级数学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主题图,图画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
2、主题图是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有着丰富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主题图引入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活用好主题图,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课堂,对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3、选题缘由
我们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令人担忧的问题: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数学教材“主题图”不能正确领会图意、或不能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在,只关注“美丽的外表”等非数学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困难。为了改变学生不能正确领会图意、或把握不住主题图的内在只关注“美丽的外表”等非数学问题,对数学学习产生困难的状况,探索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我们提出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研究》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把改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要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的思考空间”“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等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主题图的再思考,正确把握主题图的内在。
2、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挖掘内涵,求异创新,使学生学有目标。
3、演绎主题情境,使学生学有内容
4、展开和演绎主题图”编个故事。
5、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6、精心谋划主题活动,使学生学有方式
7、大胆进行主题开发,使学生学有创造
8、注意结合“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行动研究法
理论研究依靠,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和完善理论,最终将理论假设转化为指导课程改革和教师在实验中用好“主题图”而服务。
3、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题意;多想,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说,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理解主题图内涵,多关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生成的数学资源,灵活运用主题图。
4、个案研究法
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普遍性规律。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6月)
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经验,采取思考后的教学实践策略、方法和措施,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减少数学学困生数量。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2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各种有效资料,做好结题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六、具体措施
1、通过调查访问,寻找学生不能领会图意、或把握不住主题图的内在的根源。
2、通过主题阅读(包括网上搜索浏览),借鉴“他人经验”。
3、通过认真进行“思考后的教学实践策略”和“课堂教学反思”,在课堂上力求扫清学困生学习障碍,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特别是针对差生)。
4、通过个案分析、案例的叙事研究,寻找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搜集、整理研究资料,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1、学生成为学习材料的利用者,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投入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激发学习动机的最好刺激就是学生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
2、数学课堂中的对话,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善于倾听同伴的意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打破教师的权威,师生共同探讨、评价,和谐共进;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对话,不是被动接受书本的内容知识,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赋予知识创新性;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让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融入生活,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3、在课堂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4、由于活用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主题图,使得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参与、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
1、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使教师自主学习教育理念,增强教师主题设计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水平。
2、教师努力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的从事主题建构,运用主题内容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关注学生主题使用的有效性。
3、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队伍。
(四)、提高了教学质量。
1、在教学中活用主题图,教师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平等、安全、自由、激励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成长。
2、基本形成“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 教学环境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这一主色调教学情景新模式。
3、95%左右的学生能正确领会图意、能正确把握住主题图的内在,能正确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数学学习成绩较高。
八、结论与讨论
(一)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将教学实践中的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上升至理论层面还做得不够。
2、如何运用课改理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是个难点。
3、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几点思考:
1、研究有实效。
实践证明我校开展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活用策略研究》数学课题研究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学习方式改革的思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教学的效率。
2、结题不息题。
虽然我们的课题已申请结题,但对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我们相信,只要用心用情用智慧对主题图的开发利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会日新月异的提升,教育之花会更光彩、更芬芳。
九、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1、一年来的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创新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2、通过研究提高了本校低年级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开发、创新、设计者”,课题研究也提高了教师创造性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了本校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无止境的追求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宾县第四中学课题组
[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在2007年3月提出“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论证会,启动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希望通过研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3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计划分工协作,按计划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整,边完善,扎实有效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对本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吹来了缕缕春风。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在关注新课程的理念,关注新教材的变化,关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执行国家“减负”要求,推行素质教育。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减轻教师的负担;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空间和健康的学习心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
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令人担忧:(1)传统课堂教学的“三个本位”,带来许多弊端。一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使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二是以教师为本位。“教与学”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亦步亦趋、囫囵吞枣,最后摧毁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三是以教案为本位。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这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忽视基础,追求所谓的“创新”,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作秀”。课堂上热闹的讨论替代了学生心灵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媒体成了一种时尚的摆设;追求所谓的新奇、花俏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弃了扎扎实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种“创新”已经渐渐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新杀手。(3)多次、重复、低效的习题训练极大地挫伤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的重复练习,课堂上练,课后练,周周练;月考,期中、期末考,模拟考,不断地考与练,使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接受的信息多,头脑灵活,但又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课堂上满足于一知半解;家庭环境优越,依赖性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差,课堂效率低,学生家长都忙于做生意,或在工厂加班加点,对学生的督促少。根据这些情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摆在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因此,我们提出“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着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作如下界定: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对初中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透视,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效、低效教学的各种表现,寻找克服这些无效、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积极构建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教研氛围,努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效的生态课堂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有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2、新课程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4、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进行的各环节中,体现有效、高效。如有效地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与倾听、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有效的例题、有效的思维训练、有效的归纳、有效的评价、关注交往与沟通等。
2、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标、新教材的研究,倡导教师个人研究与团队合作研究相结合,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总结、反思、提高,以发现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构建生态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的每一个内容的心理反应,给每一个学生一片阳光。努力使课堂成为充满创意、充满激情的生态课堂,成为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课堂。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包括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2、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培育科研型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促进教师的个人研究,让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与思想的理解,通过与大师对话,思维的相互碰撞,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合作,让更多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
3、生命化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要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行为,而是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行为;不是教师单极表演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且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
4、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一方面,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激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设计发展性评价目标。如评价的活动方式由单向转变为交互;评价的标准由单一转变为多样等。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建立课堂教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切实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促进师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成效
1.组建课题研究网络,确立研究成员,撰写子课题方案。
在学校的主课题确立以后,首先确立有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殷立明为课题主持人,教科室陶建萍主任为副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其次组织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解读课题研究方案,招募课题研究员,并通过教研组长向全体教师进行宣传发动,确立了课题主要研究成员和相关参与研究的教师,由叶静、李云妹、许永明、吴卫国、钱秀云、陈志江、王嫣7位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另外7位主要研究成员分别写出围绕主课题的研究方案,作为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进行研究。07年9月王嫣老师调离本校后由姚品台老师担任历史学科的子课题负责人,08年12月艺术学科也加入到本课题研究中,由叶咏梅老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09年9月因教研组长的更换,由邓红艳、金玉芳、朱燕老师接替前任教研组长分别担任语文、物理、英语学科子课题的负责人。
2.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理论的引导。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先是在教研组长例会上带领组长们学习了《有效教学论》的有关内容,使各研究小组的领头人对“有效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为各组布置了《有效教学论》的继续学习任务,并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网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全体教师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以往难以解决的课堂低效问题找到了解决的理论支撑,“怎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成了老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有效教学论》的学习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课题的实施除了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外,还需要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于是,我们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等手段,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先后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如何把有效教学理念落到实处》等文章,并在组长例会上讨论完成了课题的理论综述。并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组织教师学习、交流这些理论,统一思想,切实做好课题实验的前期理论准备。
3.抓实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加大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研讨。
自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实行备课研讨制。集体备课:主备人→研讨→研究课→研讨→集体教案(主备人须准备精读学案,精讲教案,典型例题,变式训练,回顾反思,知识结构;讲解构思和教学程序)——对某些现象的反思。个人备课:集体教案→个性发挥→上课→有效评价。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多种活动,每次活动明确一个专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从开题以来,我们就开展了数十次研讨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特别要求重视透视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行为,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或利用课堂教学录像,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找出无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纳出无效教学行为的种类,寻找克服无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学校在09年下半学校专门组织初中课堂教学调研(推门课)活动,邀请退休教师、骨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肯定一些“低耗高效”的做法,纠正“高耗低效”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我校创建苏州市教学现代化初中过程中,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意识到本课题越来越有研究的价值,而且应该从对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即从“有效”走向“高效”。因此我们把研究的时间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希望研究得更加深入。在研究中,我们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先后邀请了苏州教科院任苏民院长、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韩建光副主任、基教科薛文元科长来校为教师做了有关教育科研的精彩讲,聆听东芦中学“讲学案”创始人史正红老师的专题报告。另外还先后组织教师到昆山张浦中学、太仓实验中学、苏州木椟实验中学、南京溧水东芦中学、苏州市一中分校等兄弟学校学习取经。
扎实的探索和研究工作,换来了令人欣慰的成效。
首先教师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通过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相关理论,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老师们真正认识到: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结果,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苦再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其次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校内和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展示,得到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09年11月,数学组马红飞老师在外国语协作区范围内上了一堂研讨课,全体听课教师一致评价是一节高效率的好课。课题组陶桂芳、姚淑娟、邓红艳、张丽、殷秋艳、高静、苏海燕、谭叶红等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评优课、基本功竞赛、百节好课评比均获得等级奖。另外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重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研究论文和教学案例,有六十多篇教学论文或案例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课题组叶静、殷益锋两位教师被命名为市学科带头人,邓红艳、许永明、陶桂芳、马红飞、高静五位老师被命名为市学科教学能手。总而言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再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虽然学生学习还是以听教师讲课为主,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与课外的资料阅读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认为,探究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很多:不仅学到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更喜欢学习。学生们在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以后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思考、质疑、探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另外各学科教学成绩得到稳步提高。前几年我校初中教学质量一直徘徊在全市的中下游水平。通过抓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以后,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最为显性的表现就是在过去的07、08年中,我校均跻身全市初中办学水平发展性评估A等行列,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题研究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学无止境,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老师永无止境的追求。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课堂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
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群体动力”理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
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2、课题研究目标
(1)、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
①组建合作小组的研究
②课堂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的研究
③课堂合作学习的时机的研究
④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操作的研究
(2)、课堂合作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主要是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拟从几下几方面对合作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进行研究:
①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的培养
②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③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④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课堂合作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拟通过以下措施对课堂合作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进行研究①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课堂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拟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尽量让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②通过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4)、课堂合作 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①课堂合作学习评价的角度的研究
②课堂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的研究
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 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 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 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11年3月—2011年4月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1)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2)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3)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11年5月—2011年7月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1)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2)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3)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11年9月—2012年7月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1)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施;
(2)学生撰写课堂合作学习的体会;
(3)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12年9月—2012年12月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3--2011.4)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5--2011.7)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论文
3、改进措施,巩固成绩(2011.9--2012.7)
4、总结经验,整理数据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9--2012.12)
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6、课题事务分工
领导:龙通胜(校长)
指导组长:龙光儒(教务主任)
组长:吴明德(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成员:余秀远(论文收集,修改,编制)
姚海军(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刘正远邰秀华邰昌文
总之,在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中,要定期召开研究人员交流会、研讨会、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水平,交流经验,及时反思,用校本研训的理念,指导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投入到这项课题研究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的研发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做一点贡献,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我们自身的执教能力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