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报告总结体会
学术讲座总结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导师:***
2012年5月25日
目录
1.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3 2.构建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3.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5 4.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6 5.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7 6.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9
导师签字:
时
间:
****年**月**日 1.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主讲人:L.A.Dissado 讲座地点:逸夫馆4319 讲座时间:2011年9月28日
2011年9月28日上午,在逸夫馆4319参加了由英国Leicester大学L.A.Dissado教授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
Dissado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聚合物绝缘中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电荷的来源、空间电荷对电场的畸变作用,空间电荷的老化作用以及绝缘的可靠性。
首先,Dissado教授提出,电极的注入将是绝缘中空间电荷的主要来源。空间电荷注入到绝缘材料以后,将在绝缘材料内快速运输,并有可能被陷阱所捕获,被捕获的电荷由一个陷阱运输到另一个陷阱,也将导致电荷的移动,这是空间电荷在绝缘材料内的整个运输过程。
接着,Dissado教授介绍到,空间电荷的分布将依赖于绝缘材料本身以及电极-界面的特性。空间电荷将使绝缘材料局部的场强增加,可能大于材料设计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场应力,这也就加速了绝缘材料失效进程。此外,空间电荷中心储存有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能导致老化过程中对绝缘材料的巨大破坏作用,最终导致绝缘材料的失效。
此外,Dissado教授讲到,空间电荷的积聚依赖于陷阱的密度大小,同时,空间电荷的积聚程度可以作为老化评估的一个参数。空间电荷的注入是导致电气树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空间电荷是决定电气树的形状以及电气树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
最后,Dissado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介绍到空间电荷是近年来国际上在电介质老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重点,空间电荷研究的发展最终将促进电介质理论的进步。
体会:
听了Dissado教授的《Space Charge in Insulating Polymers: Origins, Field Distortion, Ageing and Reliability》讲座以后,我对国际在空间电荷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通过Dissado教授对空间电荷的介绍,了解了空间电荷对研究电介质老化的重要性,了解了空间电荷在电介质中的运输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研究空间电荷的技术限制。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对Dissado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赞叹不已!2.Wiley-Blackwell投稿专题讲座
主讲人:莫子杰
讲座时间:2011年10月24日 讲座地点:
为了学习一些在发表文章方面须知的事项及方法,10月24日下午2:00在九里校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红楼218阶梯报告厅听了由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公司)的作者服务总监莫子杰(James W.Murphy)做的专题讲座。
John Wiley & Sons Inc.(约翰威立)—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科—作者服务总监。负责约翰威立公司亚太地区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的书籍、期刊,以及网上内容于全球出版。除了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项目,他的职责主要集中于机械、通信、电子等工程方面的内容发行,特别是在约翰威立公司与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出版书籍方面的合作。
本次讲座所围绕的主题是:在学术书刊上成功发表论著的策略。在讲座过程中莫子杰从下面的10各方面为我们展开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1)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2)出版道德规范包括哪些方面;(3)编辑、评审如何评估论文;(4)论文被接受后还要做些什么;(5)如何让投稿过程更顺利;(6)更多投稿资源去哪找;(7)投稿时要注意什么;(8)为什么要写书;(9)成功出版有哪些要素;(10)出版书有哪些步骤。
体会:听了这次专题讲座了解了论文发表过程所需的环节以及注意事项,也了解到怎样去投稿,去哪里投稿,怎样让投稿过程更顺利,同时通过讲座也知道了怎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自己在研究生生涯中肯定要遇到的问题,扫除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迷茫,受益匪浅。
3.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
主讲人:易思蓉
讲座时间:2011年11月27日 讲座地点:逸夫馆4224 2011年11月27日晚7点,在逸夫馆4224教室听了一场由土木工程学院铁路与隧道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易思蓉教授为研究生同学们做的主题为《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的专题讲座。
“为什么修铁路,铁路是怎么构成的,铁路线路是什么?”易思蓉教授从这三个方面的疑问引出了讲座的主题《高速铁路的选线理念》。首先,易思蓉教授指出,高速铁路选线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规划线路的基本走向,选定铁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设计线路的空间位置和布置线路上的各种结构物。这几个内容是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反驳了国内某些专家提出的高速铁路不选线的理论。
随后,易思蓉教授总结了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特点,其中包括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性能的技术装备,高水平的运营管理系统和综合维护系统等。易教授强调,由于国内客运专线的不可替代性,必须要求高速铁路的维修周期要延长,不仅需要高品质的铁路硬件设施,还需要后期高水平的管理和维护系统,虽然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高的经济代价,但是,高速铁路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易思蓉教授提出了高速铁路选线的五大理念:要突出旅客的舒适性;要能够满足高速目标值的要求;要能够确保工程安全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旅客;要与人文地理环境相整合。此外,易教授还列举了大量国内外的经典工程案例,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这五大理念的必要性,并再一次有力验证了选线对高速铁路的巨大作用。
体会:
作为一名电气的学生,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土木相关专业,听了易思蓉教授的《高速铁路选线理念》讲座以后,受益匪浅,同时也对高速铁路的选线技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到了选线对于建设高速铁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认识到好的高速铁路选线还需要与已有建筑物相协调,要在满足经济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合理的线路;同时也注意到,近年来,高铁工程的各项设计越来越注重体现人性化,各项服务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正体现出我们的国家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蓬勃发展。4.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主讲人:S.A.Boggs 讲座时间:2011年12月5日 讲座地点:电气馆3422 2011年12月5日上午,在电气馆3422参加了由美国Connecticut大学S.A.Boggs教授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讲座的题目是《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
S.A.Boggs教授主要从材料的选择、电热耦合以及其建模与仿真等几个方面向同学们做主题讲座。
首先,S.A.Boggs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铝的非线性特性,介绍了两金属接触时,当电流在250~300A的范围内,温度最高的金属材料是银。介绍了电热耦合时,需要首先了解两金属的实际过程,这将对其后所要做的建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倘若建模出错,而后进行的所有工作都将是做无用功,而建模如果正确,这将促进下一步的工作顺利进行。
S.A.Boggs教授介绍到温度——时间的关系曲线与电路理论中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性,并向同学们现场演示了,利用电路中的L、R与C电路代替电接触中的电热效应,建模,并进行仿真,向大家分析了仿真结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通过分析,得出了电与热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S.A.Boggs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集肤效应深度对计算等效电阻的影响作用,分析了集肤效应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其具体的影响过程。随后,向大家分析了利用PSCAD仿真软件进行相关建模与仿真的过程。
体会:
听了S.A.Boggs教授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lectrical Contacts》讲座以后,我对材料科学中的电接触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在对一个具体的实际过程进行仿真时,需要深入地了解整个过程的发展以及特性,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建模,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仿真结果。同时,通过本次讲座,我对S.A.Boggs教授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平易近人的为人态度表示非常地佩服!5.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主讲人:丁荣军 讲座地点:国际会议厅 讲座时间:2012年3月8日
2012年3月8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参加了由我校杰出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荣军院士为研究生同学做的题为《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讲座。
丁院士首先介绍了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史,包括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控制方法的发展;计算机控制处理速度的提升。
随后,丁院士介绍了在控制技术方面的突破,主要介绍了下面三种控制技术: ①PWM控制技术
以四象限整流控制技术为例进行了讲解,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是在低负荷情况下抑制谐波提高功率因数。
②传动控制技术
传动控制技术是牵引传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传动控制技术已经由转差电流控制发展成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丁院士还分别对转差电流控制技术;矢量控制技术;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
③绿色节能减排控制技术
这一方面丁荣军院士展开对四象限脉冲整流技术和软开关技术进行了介绍。
介绍完三种控制技术后丁院士还提出了控制技术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非线性、负载突变条件下,牵引系统的快速调节;牵引力最大输出以及谐波的降低。
接着,丁院士介绍了抗干扰技术的发展。丁院士向同学们介绍到,发射源、传播途径以及敏感源是干扰产生的三大因素。而目前抗干扰的主要措施就是切断干扰的传播途径,主要抗干扰技术包括:功率模块独立封装、合理频率分区、主牵引电路与辅助电路独立接地、控制系统采用浮地技术等。
最后,丁院士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新一代技术的发展,SiC电力电子器件应用于变流器的优点包括:电力损失降低、冷却机构实现小型化、周边部件实现小型化等,还对以太网的列车网络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的优点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体会:
听了丁荣军院士的《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讲座以后,受益匪浅。我不仅对现代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对变流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如此,通过听这个讲座我也了解到丁院士作为我国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主持开发的传动控制系统、牵引变流器和列车控制网络已大量用于机车、高速动车组、城轨车辆和电动汽车,为中国铁路从普载、常速到重载、高速以及城轨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擅长管理方面的工作。丁院士在讲座的最后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并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丁院士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6.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
主讲人:赵国堂 讲座地点:国际会议厅 讲座时间:2012年5月19日
2012年5月19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参加了由铁道部副总工程师、我校兼职教授赵国堂为研究生同学做的专题讲座,他以“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为题,与研究生朋友近距离交流,畅谈优秀人才的修炼之道,在2个小时时间里,赵教授以京沪高铁建设工程为基础,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解答了人才练就的法门。
盛世中国高铁路,出世当惊世界殊
赵教授回顾了我国高铁发展的艰难历程。从广深高铁艰难起步,到秦沈高铁羽翼渐丰;从上海磁悬浮大胆探索,到京沪高铁横空出世,我国高铁事业经历了数十载的探索和积累,终于厚积薄发,一条又一条高铁在祖国大地铺展延伸,中国一跃成为世界高铁强国。然而这些辉煌的成就,与我国围绕高铁事业而开展的人才计划分不开。
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
在谈到我校学子为京沪高铁所作的贡献时,赵教授颇为自豪,并作诗句“竢实扬华多才俊,神州万里竞风流”。他说,京沪高铁总设计师何华武教授、工程总指挥李志义教授,董事长蔡庆华教授都师出我校,此外,该项目技术的中坚力量也多出自西南交通大学。此外,赵教授还列举了用新工艺解决环境问题的魏强博士,以及赵教授师徒两代十博士为京沪高铁做出的贡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顾各界人才为京沪高铁提供的技术支撑,赵教授语重心长地说,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理论是工程的灵魂。赵教授告诫大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造。体会:
听了赵国堂教授的《京沪高铁—伟大的人才工程》讲座以后,倍受鼓舞。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为我们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机遇,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行业发展前沿,做任何事都争取做到最好,怀有远大的目标和舍我其谁的气概,这样才会在研究生阶段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提升。
第二篇:学术报告体会(定稿)
第一场学术报告是谭浩强教授给大学生作了“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报告。谭教授通过自己几十年的丰富而曲折的经历,向大学生深刻地讲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他总结了一个人一生中应当正确处理好的十个关系。报告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有血有肉,语言生动,富有哲理。深深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许多学生站着听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在每一所学校都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应。同学们都说:“多年没有听到过这样精彩的报告”。许多学校的领导认为谭教授给大学生上了一堂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课。带着激动的心情,我聆听了谭浩强教授《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专题报告。三个小时精彩的报告,让我感到他不仅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更用几十年的辛勤努力和奉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74岁高龄的谭教授一走进会场,就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他围绕国家七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向我们讲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点滴经历,让我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国家的需要、组织的需要,永远是他在进行抉择时考虑的因素,无论是在解放前国家饱受战争之苦时他投笔从戎的那份坚毅,还是在服从组织安排并通过自学为学生讲授计算机课程时的那份果敢,都用实际行动告诉青年一代,该怎样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在掌声中,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特别是当谭教授讲到“我们可以在平凡中生活,但绝不能在平庸中生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平凡是生活的特点,但是平庸却反映了生活的态度。生活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坎坷曲折,迎接美好的未来。
第二场学术报告是教授纪德尚有关社会工作前言问题的学术报告,纪德尚教授首先对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做了分析,认为我国社会服务工作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和进步,社会服务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社会服务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应与世界接轨,社会学科的发展应与思维发展相结合。纪教授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认为高校社工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以自身的服务效果来吸引政府的重视;高校社工专业教师在其领域起领导作用,他们既是社会工作者,又是理论体系的构建者,应纠正重课程设置,轻知识建构的观念,培养实用性教师,研究性教师。
纪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生动风趣,并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现场气氛十分融洽。本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扩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使我受益匪浅。
第三场学术报告是李梦如教授首先谈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他说课堂教学就是要将知识的科学形态转化为知识的教育形态,使学生容易接受、便于掌握;将知识的书面形态转化为知识的生动鲜活的形态,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通俗的说就是把自己清楚的东西讲给别人,让别人也清楚。并且强调只有先让自己清楚了,才有可能达到让别人清楚的目的。
李梦如说,使自己清楚的两个必要条件是:“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要投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宽广的知识面,并且要有科研。科研要应用基础知识,熟能生巧,才能有深切的体会;科研还要学习新的更高深的知识,居高临下;最后的目的是要探索,创新,这是数学思想的掌握,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才懂得怎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在讲到要投入时,李梦如说:只有备好一门课,才能上好一堂课。在上第一堂课之前,教师应该弄清楚这门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前期预备知识,后续课程中的需要以及这门课的内容、逻辑结构、知识结构、特点。他说每一章不只有它的知识结构,同时还有逻辑结构。为说明这一点,李梦如教授用重要极限和圆面积的极限求法作例证,透彻地分析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李梦如认为,为了使别人清楚,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具体与抽象的关系;要合理整合,互相渗透,比如用物理实例来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要记住你自己清楚的学生未必清楚;潜移默化,将难点分散开来使学生更易掌握;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李梦如说课堂教学中要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且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并不是问答式。李教授的讲解广泛例证、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在进行数学例证时更是信手拈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四场学术报告是侯维岩教授做了题为“物联网技术在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会。电气学院副院长秦长海教授主持此次会议,电气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侯维岩教授首先诠释了物联网的定义和历史。的战略布局‘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物联网的关键技术(RFIO、WSN、Ziy Beed等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根据实图实例讲解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SN,阐述了物联网总体应用前景和物联网的未来。最后侯维岩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对话交流。侯维岩教授幽默的谈吐、渊博的学识,赢得了电气学院学子的一致好评,座谈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此次座谈会旨在让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电气自动化工程类学生了解物联网在测控技术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动态与发展趋势,增加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虽然我们专业在此方面不太了解,听完报告后,还是受益良多,增长了许多见识。
第五场学术报告是二月河院长为大家做了题为“我的自学之路”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他首先简要地回顾了自己坎坷的求学之路。在特殊的时代,无缘大学的他在军旅生活中没有放松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带着对书的渴望与热爱,一步一步走上了自己的文学自学之路。会上,二月河先生从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角度强调了读书对了解一国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举了不同的例子来阐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然后,他结合自己作为党代表向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汇报,谈了当前文化发展形势,并说明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介入下,新的网络传媒工具为催生新的文化体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繁荣和发展祖国文化,提高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对待书籍的态度,他提出“没有坏书,只有不正的读书心态”的观点。他从考古、历史、学习、生活等方面谈文学,真诚恳切地为大家讲述了读书之兴趣,读书之选择,读书之价值等方面的心得,他鼓励大家多读好书,仔细读书,不带功利性的读书,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去补充,才会使自己学的更精细,有所收获。在谈到自己“帝王系列”的创作时,他把康、雍、乾三位皇帝归至“回光返照组”,并称在他们的统治下,中国有活力、璀璨的一面,但并不能掩盖住封建王朝腐朽和落后的成分,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就得益于自己的读书。他希望广大学子要发扬、传播人文精神,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拼搏进取,为祖国的文化繁荣和中原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先生风趣应对,博得阵阵掌声。整场报告会,二月河先生以幽默智慧而又严谨大方的谈吐、深厚渊博的历史知识和朴素睿智的人生态度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令人意犹未尽,深受启发。听完此次报告,我明白多读书是好的,增长见识,增长知识。
这五场学术报告不仅让我对其内容有深刻的体会,也让我领悟到了以后该如何更好的听报告。
首先,在听报告的时候,要专心,保持安静。一来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来也是对演讲者的尊重。在我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居然还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机,根本不是来听报告的。还有些人总是在不停地窃窃私语,严重影响了别人,而且也是对演讲者极大的不尊重。我想,不管做什么事,有心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要做适当的笔记。来给我们演讲的几乎都是教授级别的,这些人都是在学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因而他们的许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所
以我们听的时候应与演讲者同步思维,简明扼要地记录他所讲的框架内容,又或者是他们所提的新观念、新词汇以及你个人认为比较有深度的一些话语等等,都是应该及时记录下来的,以便之后的思考。
再者,就是要学会大胆地提问。通常在一场报告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与会者进行自由提问,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因为疲劳或者本身较为羞涩不愿向教授进行提问,白白地放弃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授们所提出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借这个自由提问的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联系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对于个人,这既是与主讲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能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这样的自由提问对于思维的拓展和理论表达能力的提高更会有不小的收获,提问得到的答案有助于去除疑问、拓展思路。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正确筛选报告。大学里的讲座报告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正确筛选取舍报告是十分必要的。听讲座报告,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行,如果某个报告与自己的课程相冲突,首选的还是课程,毕竟课堂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听一场讲座而错过了几节课程,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把课程放在第一位。另外,应该去听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一个没有兴趣的人是悲哀的,他的生活会没有方向感。聆听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即不会觉得报告的内容枯燥乏味,相反,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报告。除了选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报告来听。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你在课堂上的一些空白,而且会拓展你的专业知识,这样以后学习专业课会变得更加轻松。
以上便是我的心得体会,总而言之,这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未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篇:学术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记第二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之欧洲铁路安全组织学术报告会
从2012年11月21日开始,第二届轨道交通国际学术论坛(The 2nd Rail Transmi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在我校举行。而今天下午16:00,我有幸在扬华讲堂聆听了面向学生的第一场学术报告会:由欧盟委员会交通安全专家、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安全生产部部长Yves Savoye带来的“欧洲铁路安全组织”的学术报告。
Yves Savoye的报告由两部分组成:“基于安全管理的强制性措施”和“欧盟安全方针的目标与要求”。报告第一部分为“基于安全管理强制性准则”。在报告中,Yves Savoye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欧盟成员国人口面积及铁路方面的基本情况,然后对铁路系统的可靠性、铁路系统设计相关安全系统、防护与紧急计划、铁路风险管理准则、安全持续性改进方法等进行了阐释。通过他的讲述,使我了解到了铁路中安全与风险的定义:安全即为缺乏不可承受的损失风险,风险是由于危险源而引致损失的事故或事件的频率以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的乘积。
Yves Savoye详细讲解了铁路系统设计相关的安全系统以及防护与紧急计划。他认为,铁路系统是设计来避免重大事件或者至少减弱后果的,而铁路系统的可靠性是在其设计中建立的,在铁路系统改进时得到维护和提高、在系统的整个周期中得到控制,接着,通过PPT,Yves Savoye讲解了从危险源到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了人员、组织、规程几其中包含的诸多等诸多薄弱环节。基于这些防护环节和薄弱环节,他谈到了控制铁路风险需要的铁路安全系统、持续监测系统和调查流程以及通知风险所需要的铁路风险的经验汇总、安全水平评价系统和行动计划系统。在安全持续性的改进方法方面,他提出铁路安全持续性的改进方法包含安全系统、持续性检测系统和事故与经验汇总三大部分,经过对这些环节的分析与经验总结来协调安全组织,安全规范以及提高欧盟每个成员国的安全水平。
讲座的第二部分,Yves Savoye则具体讲述了欧盟安全方针的目标与要求以及欧盟安全方针的主要要求。欧盟安全方针的目标是确保整个社会铁路安全的发展与改进并加强与铁路服务市场的联系,它由欧洲铁路协会、国家安全局、调查主体、铁路企业、基础设施管理者制定并保证目标的实行。欧盟安全方针的重要要求对各安全职责确定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由框图详细的阐释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它对于成员国有很强的约束力。最后,Yves Savoye为我们讲解了铁路安全职责的综合组织,分析了防措施、保护措施和紧急措施可以导致的结果。
铁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铁路安全问题则关系到这一环节能否这次运转,而今天Yves Savoye教授关于这方面的讲座则很好地阐述了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令人受益匪浅。
总结人:笑嘻嘻
时间:2012年11月21日
第四篇:学术报告总结
有关学术讲座的感悟
斗转星移,四季更迭,转瞬间读研一载有余,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校园里留下匆忙的足迹,同时校园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她的足迹,随着时光的流逝,那留在我心中的足迹愈加的清晰深刻了,这是时间对文化的沉淀,这是母校赠与我的珍贵的财富。这些有做人的道理,有理智的小品,还有那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这些足以让我受用终生。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科研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学会做事之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开学伊始,我们就聆听了几位院士和老教授的谆谆教诲,他们先叫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自律、自强、自信的人,如何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觉悟,有抱负的新时代的优秀青年,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研究生要有思想,有创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成绩。
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的成果和经验之上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在读研期间,多听一些学术讲座,参加一些学术讨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实验是有很大帮助的,如今的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覆盖面广,涉及学科多,所以我们“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专业知识,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事物,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觉获得新的灵感。海纳百川方显其大,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像大海那样汇聚百川,不断积累,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底蕴,我们的创作灵泉才不会干涸。
成为一个合格做学问的人,首先要有学术道德的底线。学术道德是一条无形的线,是一把牢固的锁,它处在道德的深处,处于人们的灵魂之中,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人才能发现它,运用它,才能用他牢牢锁住内心深处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做科研的素质,才能耐得住孤寂,抵制得住诱惑,做的出成果。让我们用自己还算是清澈的眸子去寻找,用自己还算是纯洁的心去感悟那道圣洁的门槛,放下浮躁,耐着性子,慢慢的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理想,为宏伟的目标标定航向,为知识之舟掌舵。
作为一名研究生要多听,多学,并且不限学科的涉猎学习,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纵向发展,也要横向拓宽,全面构造自己的知识网。在过去的一年了,我听过许多讲座,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有人文历史方面的,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有我国的古典名著,这些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我的知识,使我对一些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的“博萃节”和学院的“华蕴”系列学术活动无疑给了我很好的聆听和学习的机会。在这里名家荟萃,百花齐放,这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学术的论坛,在这里我可以学习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些讲座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从有机合成到无机分析,从能源供求到新能源开发,从石油开采到石油炼制等。
柳云骐教授在《化学科学的挑战与机遇》讲座中与我们分享了他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剖析了化工学科存在意义和发展任务。加深了我对化学化工学科的理解与认识,明确了我们以后学习和研究的目标。
杨明清工程师的《油气钻井完井技术概论》的报告介绍了油气勘探的内容方式和石油钻井发展简史。重点讲解了钻井方法和钻井工艺流程,最后介绍了钻井设备和动力传动系统,使我对石油开采工艺有了较为明了的认识,丰富了石油勘探开采方面的知识。
从袁存光教授的《化学学科的发展及仪器分析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很多化学和仪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仪器分析的手段有了总体的认识,充分了解了化学和分析化学在科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各种仪器分析手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前沿的仪器分析手段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晨光教授给我们做的《我国能源供求形势与能源安全战略》,分析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我国能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介绍了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使我对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
刘雪暖教授作的《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思考》的讲座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自律,具有责任感和恭敬心的人。刘老师送给了我们五句人生格言,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如何把事情做好,同时告诫我们不要做会被淘汰的8种人。最后刘老师以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生活和学习的关系。
李彦鹏和文玲老师作了仪器分析方面的报告,对于我们以后的实验分析有了很大的帮助。李老师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及主要作用,使我对投射电子显微镜有个初步的了解。文玲介绍了S-480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及应用,使我在一些分析仪器有了一定的了解。
阎子峰教授用做了题目为《孔材料的应用Application of Zeolites》英文的报告,介绍了石油炼制工程中的各种催化剂,包括催化剂的类型、性能、设计方法、制备方法及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为我在催化剂方面补上了精彩的一课。
聆听他人的故事,丰富自己的人生,这些讲座不仅给予了我学习实验方面的帮助,也是我以后人生中的一笔珍贵的财富。我相信这些老师的教诲会一直激励我不断挑战和进步的。
第五篇:学术报告总结
2013年10月31日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崔会如副教授应邀作题为“知识社会视角下社区矫正的探索”的学术报告。崔教授旨在提升大学生理论水平与研究能力的目的下,展开了对社区矫正转型与切合当下社区实然背景下的独特视角下的探索。在介绍学术研究的浅层含义的前提下,深刻阐述了严峻的犯罪形势下,重塑社区矫正架构于监狱刑行之上的迫切需求,并对加强学术研究提出了客观、清晰的理论指导。其次,浅谈社会整合社区矫正资源以及学术交流沟通传达上形成的良性社会基本格局下也需要正视在执法过程中的弊端。强调国家权力对社区矫正实践的肯定与支持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社区矫正生产格局存在的偏差。既而,谈及社区矫正的现状,崔教授在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理论储备上提出了社区矫正学术研究所应持有的科学态度,并进一步解释了实证研究的导向作用。最后,崔教授在如何提升发展社区矫正的路径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一,要确立社区矫正的正确立场,在个人学术思考上保持独立性;二,要避免以价值判断取代事实判断,摒弃盲目的价值追求以实体验证事实;三,避免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现实,保持学术自信并加强合作交流;四,鼓励身在校园中的新一代走出校门。崔教授的报告理论结构严谨,科学性、引导性强,对报告材料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的收集和利用。整场报告会带给我们的指导意义之大,多次博得热烈的掌声。
2013年11月6日现供职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硕士,河北大学法理专业硕士生导师王运红老师应邀作题为“罪犯感化的历史和现实”的学术报告。王运红老师从罪犯感化的起源——词源的角度,客观的反映中方较之于西方对人道和理性运用于罪犯感化的理念开端之早,影响之深。基于对中国本土罪犯感化的历史回顾为研究背景之下,他首先简明扼要的分析了中外对待罪犯的态度以及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革思想,深刻阐述了宗教情感和亲情感化的本质区别,也极大的体现了中方在罪犯感化一域所起的作用。其次,在整合世界各国罪犯感化的实际运用更进一步突显了中国脱胎于封建之初对罪犯感化研究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价值。既而,王老师对当下中外罪犯感化的现实提出了自己的个人看法,见解独到。在认识到西方人道与理性对待罪犯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中方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努力。最后,系统评价了技术主义与伦理主义这两种感化模式之下,也对西方伦理、人文的地缘文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西方追求技术主义、神学引导的客观性,对发展监狱犯罪教育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在互动答疑环节中,王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一系列尖锐问题进行了专业,明确的回答。回答严谨,逻辑严密,答疑透彻,多次博得台下热烈的掌声,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2013年11月11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史殿国教授应邀作题为“法治的味道”的学术报告。史殿国教授通过对选题通俗简约,形象立体的阐述来引导台下师生对法治多维思考的发端与推理。他首先就法律的内涵一题,对于法律的本体以及法律多元化的内容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以上方面,通过列举贴切、形象的例子,讲述了史教授本人对于当下法治的尖锐问题谈及自身的看法,为整个学术报告提供了相对开放性的思考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充分展示了史教授对于法治研究的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其次,在探讨中国法治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因素的环节,史教授紧跟热点话题,抓住案件背后的重点,极具通俗化的直击中国法治的软肋,同时强调法治追求公平正义的背后,民众的向往与中国高层的特权利益相悖的冲突的实质性问题,也直言不讳的控诉政治包办法律的不合理性,以及迫切追求司法独立的殷切期盼。最后,史殿国教授用文学性的语言,总结了整场报告会为我们呈现了法治在中国的味道之苦,品尝之难,吞咽之艰。在互动答疑的环节中,史教授客观,详实的回答了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就几个问题对当下法治能够落实到位,做到司法公开化、独立性的看法。回答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一个专业法律人所具有的思维敏捷,回答之精彩可见一斑,多次博得台下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