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同课异构《分数的意义》有感
听同课异构《分数的意义》有感
今天下午听了五年级两位老师讲《分数的意义》一课,下面我想针对这两节课谈一些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首先,两位教师都是以“1/4”这个分数引出新知,讲解分数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1/4”的理解,举出生活中有关1/4的例子。这时学生举的例子中都是分“一块蛋糕”、“一个苹果”„„仅限制于分一个物体。这时教师通过分8个正方形、12根小棒,让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1/4。设计这个环节,我认为一方面是让学生巩固对1/4意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意识到还可以把“8个正方形”、“12根小棒”„„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这时教师引出“一些物体,一个物体”都可以称为“一个整体”,也叫单位“1”。
两位老师都能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首先,分4个物体,其次,分8个物体,最后,分12个物体,每次都让学生找出1/4,并把每一次的1/4举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感悟到:虽然都是单位“1”的1/4,但是每一份的数量不一样,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然后课件出示3次平均分后结果,让学生从图上整体感知:找出3次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主要是强调单位“1”不同(数量不同),所以导致每份的数量(1/4的结果不同)不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对单位“1”的深刻理解。在动手操作中,焦素萍老师除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找出1/4,还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方式,画出12根小棒,涂出1/4,这样变换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投入更大的激情去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为了突破单位“1”可以分成不同的份数,这时杨老师让学生把12根小棒任意分,分出自己想要的分数,老师的设计意图可能是想让学生知道单位“1”可以分成若干份,可以任意取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老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这时学生出现了平均分成3份、6份、12份,这时老师分别问学生:1份怎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几份怎么用分数表示?或者老师换种思维去问学生:5/6表示这样的几份?11/12表示这样的几份?从多种角度去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两位老师在课堂接近尾声阶段,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再次理解单位“1”的不同,导致所分到的1/3的数量不同。直观的让学生感知理解:虽然都是1/3,但是为什么分到的不一样呢?(怎么不公平?)这时学生会反驳道:第一位同学分的是9块糖的1/3,得到3块;第二位同学分的是6块糖的1/3,得到2块糖。这时教师教师追问:“那这位同学拿走几分之几就公平啦?”同学们结合分数的意义马上说出:拿走6块糖的1/2,得到3块。这是剩下3块,其实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拿走3块的3/3,这时学生出现了意外,最后老师又把学生引到正题上:“如果这位同学要和前面的同学拿得一样多,拿走几分之几就都拿了?”学生最终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焦素
萍老师在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然后再把老师手中的糖去分一分。可见,两位老师的意图一样,但是教法却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能使学生高效的学会新知,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焦素萍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1/5,在纸上画一画。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单位“1”的数量可以随意确定,只要满足每一份分得同样多,并且分的总份数是5份,最后应该让学生把1/5指一指或涂出来,每一份都是单位“1”的1/5,可以任意涂出一份,防止学生发生思维定势。
两位老师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听课中自己也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同课异构有感
“同课异构”有感
„„„岩脚一中 张伦 本周四我校与六枝七中开展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怎样衔接”教研活动,本活动主要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通过该活动,把不同教师处理同一课堂内容的不同方式展示出来,再经过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教师的交流研讨,以达到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积累教学方法,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强化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种教研形式,可以让我们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有人说幸福最害怕的是计较和比较。但一节好的课最需要的也是比较也是计较,只有不断的与周围比较,与名师比较,不断的计较教学的细节,教学的思想,才能不断的读懂知识的课堂,不断地成长课堂。
第三篇:同课异构的意义
1、加强了教学反思,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正如古希腊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反思状态。“同课异构”能促使教师群体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充分的备课,然后讲课。课后和大家一起评价讨论,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设计上课。这样,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氛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每次课后,大家急着去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去评价、研讨,为下一位教师讲好课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反思,有益的反思,是创造性的反思。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受益无穷。而且每个人都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体部分,同时增进了同组教师间相互协作的感情。受到教师由衷的欢迎。
2、“同课异构”让教师研讨走向实效。马克思?范梅南指出:“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却仍然不适合做老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的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的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从目前国内整体的教师培训方式来看,偏重技术理性的“外铄式”教师培训模式占有很大比重,但由于这种培训忽视教师以往的信念、经验和成长背景,漠视了教师的内在需要和个人知识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限制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而“同课异构”却能更好地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显性化,达成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第四、有助于教研团体专业化成长
教研团队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本教研绩效的核心要素。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交流学习、展示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彼此的观点。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上带给参与者更多的反思,更深地体会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会建构出完全不“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为便利的交流学习、展示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同探讨,交流彼此的观点。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上带给参与者更多的反思,更深地体会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性,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会建构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同的课堂
第四篇:同课异构有感1
“课内比教学”是比武也是收获
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课外访万家,课内比教学”的活动的展开,在一节节课的结束,也意味着另一种开始,思索的开始。
一节课三种上法,每种不同的语文课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听后,我颇有感触。
一、备好课是搭建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桥梁的基础。
师者传道授业者也。闻道在先。备课不仅对教材要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对学生根据年纪特点进行备课,才能让学生走入文本,品味语言。
还记得在张老师的课中。张老师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展开了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记得在文中第四段的教学中,学生正应处于兴趣的不敏感期,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分角色的情境朗读。在张老师的夸张的动作中,在张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调中。学生走入文字,入情入境!
还记得葛老师的课后,深深感受到葛老师在课前对文本的解读细致到字。老师在备课时敏锐地找出在这三句中句式的改变,“树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
教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树叶落下来,你就知道了什么啦?
学生异口同声:秋天来了!
教师的适时引导:是呀,看哪,树叶落了,秋天来了,这树叶可不像一枚邮票,这样把秋天邮来了!抓住了“邮”,还记得“邮”字的举重若轻的处理,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读是搭建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的主要途径
语文的文味在一次次的读中凸现出来。张老师的课堂中读成为一个亮点,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越读越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老师精心准备的头饰下,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小柳树妹妹,松树哥哥,小松鼠弟弟在老师的问答中活生生地从文章中走出来了,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了具体的秋景图。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意走入文本。
其次,在读中还要读出层次。记得在第四段分角色读时。老师先让学生先读,对文本有一个自主的理解。老师再设计一个师生对答的场景,让学生根据自读的知识来组织自已的语言,这是一个外来知识内化的过程,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最后再回归课文美美地读。层次的步步深化,让语言的学习落实到位。
三、语言的运用是搭建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最终目的
任何一次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使用。三位老师的课堂中都注意到了对文有特色的,优美的句子进行仿写。特别葛老师还利用了诗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语言的多种表达形式值得借鉴。
同时每位老师抓住了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对段落的结构通过词语,找中心句的方式让认识总分的结构,加强学生的段落训练。思索:
在句子仿写这一块我个人有点不成熟的思考。《秋天的雨》是一篇抓住秋天有特点的事物,用优美的语句来赞叹的一篇美文。
在句子的仿写中,老师在引导时将范围更扩大些,引导学生说出能观察到的更多的秋的事物不仅是植物,还可是动物,甚至是别的什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观察生活。
同时在句式上也可以更灵活些,用“你也能说出这么美的句子,或能说出比这更美的句子吗?”让学生尽量想象,更开放式的表达。
第五篇:听同课异构的收获
听同课异构的收获
5月26日上午,我们在师大实验中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四位老师给我们做了课,通过听课我有以下收获:
1、多参加活动并用心去做,就会有收获
四位坐课教师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粉彩,第一位教师,展示了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复习引入时 把本节课得利拆分问两个小的题目加以复习旧知,学习了新知识后,加强了学生的训练,应用的模式抢答的形式,另外,教师及时可定学生的行为,并进行有效的鼓励,整个课堂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第二位教师,在课件制作上,别有一番用心,根据上的内容,选用了不同的截图,如:创设情境,截用了石家庄市内地图,并在上面制作了自己上课应用的内容,练习题目 应用非常6+1砸金蛋的截图,在每个金蛋下面链接了自己需要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题目;第三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之间游刃有余的进行巧妙的转化,使听课人感觉自然流畅,没有跳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第四位教师,侧重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独立思考、反复训练,并让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然后供同学们辨析提升自己对新知的理解。
2、多向自己提几个问题,会使自己的教学有大改进 设计好的题目,再问一问自己,此题变式题目是什么,锻炼学生什么能力,设计课堂是,多一点的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与学生的学定自己的教学。初中数学平山县第二中学 封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