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与法制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校:东二营中小 姓名:王凤敏 时间:2016年9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 1 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三、教学总要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各单元要求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小学生了,要开开心心上学。
2、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交新朋友。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1、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
2、让学生意识到在校园里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常规。
3、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带来的乐趣,喜欢上学。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体验冬季生活的快乐,增强体质,锻炼意志。
2、主动观察、发现冬季的特征,养成探究的习惯,获得有关知识。
3、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主动参与新年的集体活动。
4、了解冬季保健的知识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联系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第二篇:道德与法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金鸡小学
苏钦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第三篇:道德与法制
一.填空题
1.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电脑有电脑()。农药可以:()。2.我们要()。
3.我们要学会在公共场所兼顾他的(),尊重他人的()。这样就是有一个受教养的人,一个讲文明的人。4.你喜欢的休闲生活有哪些:()。5.生活中的陷井有:()。6.吸烟对人的()。7.毒品是人类公害,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吸毒不仅仅吸毒者本人的(),也给()。
8.克隆就是(),1996年,科学家克隆的的小羊()出生了。
9.科学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现在社会中仍存在着一些()和伪科学现象,我们应当学会用()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的眼光去判断,分析和认识事物,这样才不会因愚味无知,走入精神误区。10.在银行取款台前和安检入口都有一道黄色的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11.保持你,我,他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空间的概念,也体现了对他人()和()的()。12.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会在公共场所所兼顾他人的()这样就是一个有()的人,一个讲()的人。
13.()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讲文明不仅为别人,收益的也是我们(),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也会给自己带来()。14.毒品是指()等,能够使人上瘾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判断
1.当别人打电话时,我们可以靠近
()2.当别人在交谈是可以插话
()3.当别人填写包裹单时可以上前看
()4.吸烟不像吸毒,吸两口没事()5.我吸烟为了好玩()
6.我觉得吸烟,大碗酒,很豪爽,像个男子汉()
第四篇:道德与法制
《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4.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实施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
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张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师: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第五篇:道德与法制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与探索
2016年教育部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更加表明了我国提高小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决心。修改后的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突出活动性和生活性。时代在发展,学生生活的大环境也在发生改变,新教材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生活需求。对与我们农村小学而言,让新教材结合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道德与法治课更加生活化,成了学校每个授课老师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年多的时间,在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不断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联系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实施上不断地探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就将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时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增强教师的道德、法律知识
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一味的讲授和背诵为主,农村的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所以在授课方面,自身的道德与法律知识非常匮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单一,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在每学期伊始,及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规划,认真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强了对授课教师的道德法律意识,制定完善的学习任务。在学校内,定期开展道德与法律学习,聆听道德与法律讲座,进行集中培训,并做好业务笔记。同时,成立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研小组,定期组织课堂观摩,进行评课交流,不断提升学校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校外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一年多以来,老师们受益匪浅,不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通过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农村小学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授课形式往往内容老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执行力不强,达不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因此,学校想到了道德讲授与校园、校外甚至社区活动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与道德教育的认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经常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等文化活动。学校每学期邀请司法工作人员为师生举行以法律道德为内容的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片,欣赏法治图片,每次观看后,组织学生讨论,写观后感。通过这些活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一年多以来,学校组织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清扫红领巾一条街,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利客来购物中心社会体验,田园劳作体验,风筝节放飞活动……通过行为感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道德与法治更加生活化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道德发展阶段,他们对道德意识的判断还很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需要教师重视教学生活实践,既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因此,我们要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实践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勾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总之,一年多以来,我们学校积极调动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利用社会上的一切资源,多角度、多层面的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建立“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深知,现在的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将再接再厉,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思路,力争把道德与法治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努力开展农村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