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数列篇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
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A.180 B.210 C.225 D 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0.25,0.25,0.5,2,16,()A.32 B.64 C.128 D.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2,5,28,257,()
A.2006 B。1342 C。3503 D。312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例4:1,2,7,13,49,24,343,()A.35 B。69 C。114 D。238 解: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总结:将等差和等比数列隔项杂糅是常见的考法。
视觉冲击点2: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20 5 例5:64,24,44,34,39,()A.20 B。32 C 36.5 D。19 解:观察数值忽小忽大,马上隔项观察,做差如上,发现差成为一个等比数列,下一项差应为5/2=2.5,易得出答案为36.5 总结:隔项取数不一定各成规律,也有可能如此题一样综合形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3: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例6:1,3,3,5,7,9,13,15,(),()A.19,21 B。19,23 C。21,23 D。27,30 解:看见双括号直接隔项找规律,有1,3,7,13,();3,5,9,15,(),很明显都是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易得答案21,23,选C
例7:0,9,5,29,8,67,17,(),()
A.125,3 B。129,24 C。84,24 D。172,83 解:注意到是摇摆数列且有双括号,义无反顾地隔项找规律!有0,5,8,17,();9,29,67,()。支数列二数值较大,规律较易显现,注意到增幅较大,考虑乘除或幂次数列,脑中闪过8,27,64,发现支数列二是2^3+1,3^3+2,4^3+3的变式,下一项应是5^3+4=129。直接选B。回头再看会发现支数列一可以还原成1-1,4+1,9-1,16+1,25-1.总结:双括号隔项找规律一般只确定支数列其一即可,为节省时间,另一支数列可以忽略不计
视觉冲击点4:分式。类型(1):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例8:1200,200,40,(),10/3 A.10 B。20 C。30 D。5 解:整数和分数混搭,马上联想做商,很易得出答案为10
类型(2):全分数。解题思路为: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例9:3/15,1/3,3/7,1/2,()A.5/8 B。4/9 C。15/27 D。-3 解:能约分的先约分3/15=1/5;分母的公倍数比较大,不适合划一;突破口为3/7,因为分母较大,不宜再做乘积,因此以其作为基准数,其他分数围绕它变化;再找项数的关系3/7的分子正好是它的项数,1/5的分子也正好它的项数,于是很快发现分数列可以转化为1/5,2/6,3/7,4/8,下一项是5/9,即15/27
例10:-4/9,10/9,4/3,7/9,1/9 A.7/3 B 10/9 C-5/18 D-2 解:没有可约分的;但是分母可以划一,取出分子数列有-4,10,12,7,1,后项减前项得
14,2,-5,-6,(-3.5),(-0.5)与分子数列比较可知下一项应是7/(-2)=-3.5,所以分子数列下一项是1+(-3.5)=-2.5。因此(-2.5)/9=-5/18
视觉冲击点5:正负交叠。基本思路是做商。例11:8/9,-2/3, 1/2,-3/8,()
A 9/32 B 5/72 C 8/32 D 9/23 解:正负交叠,立马做商,发现是一个等比数列,易得出A
视觉冲击点6:根式。
类型(1)数列中出现根数和整数混搭,基本思路是将整数化为根数,将根号外数字移进根号内
例12:0 3 1 6 √2 12()()2 48 A.√3 24 B.√3 36 C.2 24 D.2 36 解:双括号先隔项有0,1,√2,(),2;3,6,12,(),48.支数列一即是根数和整数混搭类型,以√2为基准数,其他数围绕它变形,将整数划一为根数有√0 √1 √2()√4,易知应填入√3;支数列二是明显的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答案为A
类型(2)根数的加减式,基本思路是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例13:√2-1,1/(√3+1),1/3,()A(√5-1)/4 B 2 C 1/(√5-1)D √3 解:形式划一:√2-1=(√2-1)(√2+1)/(√2+1)=(2-1)/(√2+1)=1/(√2+1),这是根式加减式的基本变形形式,要考就这么考。同时,1/3=1/(1+2)=1/(1+√4),因此,易知下一项是1/(√5+1)=(√5-1)/[(√5)^2-1]=(√5-1)/4.视觉冲击点7:首一项或首两项较小且接近,第二项或第三项突然数值变大。基本思路是分组递推,用首一项或首两项进行五则运算(包括乘方)得到下一个数。例14:2,3,13,175,()
A.30625 B。30651 C。30759 D。30952 解:观察,2,3很接近,13突然变大,考虑用2,3计算得出13有2*5+3=3,也有3^2+2*2=13等等,为使3,13,175也成规律,显然为13^2+3*2=175,所以下一项是175^2+13*2=30651 总结:有时递推运算规则很难找,但不要动摇,一般这类题目的规律就是如此。
视觉冲击点8:纯小数数列,即数列各项都是小数。基本思路是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考虑,或者各成单独的数列或者共同成规律。
例15:1.01,1.02,2.03,3.05,5.08,()A.8.13 B。8.013 C。7.12 D 7.012 解:将整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1,2,3,5,(),是一个明显的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8,排除C、D;将小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2,3,5,8,()又是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13,所以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小数部分各成独立规律
例16:0.1,1.2,3.5,8.13,()A 21.34 B 21.17 C 11.34 D 11.17 解:仍然是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拆分开来考虑,但在观察数列整体特征的时候,发现数字非常像一个典型的和递推数列,于是考虑将整数和小树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发现有新数列0,1,1,2,3,5,8,13,(),(),显然下两个数是8+13=21,13+21=34,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和小数部分共同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不连贯的数列,考虑质数或合数列。例17:1,5,11,19,28,(),50 A.29 B。38 C。47 D。49 解:观察数值逐渐增大呈线性,且增幅一般,考虑作差得4,6,8,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缺少5、7,联想和数列,接下来应该是10、12,代入求证28+10=38,38+12=50,正好契合,说明思路正确,答案为38.视觉冲击点10:大自然数,数列中出现3位以上的自然数。因为数列题运算强度不大,不太可能用大自然数做运算,因而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察微观数字结构。例18:763951,59367,7695,967,()A.5936 B。69 C。769 D。76 解:发现出现大自然数,进行运算不太现实,微观地考察数字结构,发现后项分别比前项都少一位数,且少的是1,3,5,下一个缺省的数应该是7;另外缺省一位数后,数字顺序也进行颠倒,所以967去除7以后再颠倒应该是69,选B。
例19:1807,2716,3625,()A.5149 B。4534 C。4231 D。5847 解:四位大自然数,直接微观地看各数字关系,发现每个四位数的首两位和为9,后两位和为7,观察选项,很快得出选B。
第三步:另辟蹊径。一般来说完成了上两步,大多数类型的题目都能找到思路了,可是也不排除有些规律不容易直接找出来,此时若把原数列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可能更易看出规律。
变形一:约去公因数。数列各项数值较大,且有公约数,可先约去公约数,转化成一个新数列,找到规律后再还原回去。例20:0,6,24,60,120,()A.186 B。210 C。220 D。226 解:该数列因各项数值较大,因而拿不准增幅是大是小,但发现有公约数6,约去后得0,1,4,10,20,易发现增幅一般,考虑做加减,很容易发现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应是20+10+5=35,还原乘以6得210。
变形二:因式分解法。数列各项并没有共同的约数,但相邻项有共同的约数,此时将原数列各数因式分解,可帮助找到规律。例21:2,12,36,80,()A.100 B。125 C 150 D。175 解:因式分解各项有1*2,2*2*3,2*2*3*3,2*2*2*2*5,稍加变化把形式统一一下易得1*1*2,2*2*3,3*3*4,4*4*5,下一项应该是5*5*6=150,选C。
变形三:通分法。适用于分数列各项的分母有不大的最小公倍数。例22:1/6,2/3,3/2,8/3,()A.10/3 B.25/6 C.5 D.35/6 解:发现分母通分简单,马上通分去掉分母得到一个单独的分子数列1,4,9,16,()。增幅一般,先做差的3,5,7,下一项应该是16+9=25。还原成分母为6的分数即为B。
第四步:蒙猜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些题目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就剩那么一两分钟,那么是不是放弃呢?当然不能!一分万金啊,有的放矢地蒙猜往往可以救急,正确率也不低。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琢磨的蒙猜法。
第一蒙:选项里有整数也有小数,小数多半是答案。见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直接猜C!
例23:2,2,6,12,27,()A.42 B 50 C 58.5 D 63.5 猜:发现选项有整数有小数,直接在C、D里选择,出现“.5”的小数说明运算中可能有乘除关系,观察数列中后项除以前项不超过3倍,猜C 正解:做差得0,4,6,15。(0+4)*1.5=6(2+6)*1.5=12(4+6)*1.5=15(6+15)*1.5=31.5,所以原数列下一项是27+31.5=58.5
第二蒙: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又出现负数,负数多半是答案。例24:-4/9,10/9,4/3,7/9,1/9,()A.7/3 B.10/9 C-5/18 D.-2 猜: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也出现负数,在C/D两个里面猜,而观察原数列,分母应该与9有关,猜C。
第三蒙:猜最接近值。有时候貌似找到点规律,算出来的答案却不在选项中,但又跟某一选项很接近,别再浪费时间另找规律了,直接猜那个最接近的项,八九不离十!例25:1,2,6,16,44,()A.66 B。84 C。88 D。120 猜:增幅一般,下意识地做了差有1,4,10,28。再做差3,6,18,下一项或许是(6+18)*2=42,或许是6*18=108,不论是哪个,原数列的下一项都大于100,直接猜D。
例26:0.,0,1,5,23,()A.119 B。79 C 63 D 47 猜:首两项一样,明显是一个递推数列,而从1,5递推到25必然要用乘法,而5*23=115,猜最接近的选项119 第四蒙: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蒙。例27:0,9,5,29,8,67,17,(),()A.125,3 B129,24 C 84,24 D172 83 猜:首先注意到B,C选项中有共同的数值24,立马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阴险的出题人故意设置的障碍,而又恰恰是给我们的线索,第二个括号一定是24!而根据之前总结的规律,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我们发现偶数项9,29,67,()后项都是前项的两倍左右,所以猜129,选B
例28:0,3,1,6,√2,12,(),(),2,48 A.√3,24 B。√3,36 C 2,24 D√2,36 猜:同上题理,第一个括号肯定是√3!而双括号隔项成规律,3,6,12,易知第二个括号是24,很快选出A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数列篇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
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A.180 B.210 C.225 D 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0.25,0.25,0.5,2,16,()A.32 B.64 C.128 D.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2,5,28,257,()
A.2006 B。1342 C。3503 D。312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例4:1,2,7,13,49,24,343,()A.35 B。69 C。114 D。238 解: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 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总结:将等差和等比数列隔项杂糅是常见的考法。
视觉冲击点2: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20 5 例5:64,24,44,34,39,()A.20 B。32 C 36.5 D。19 解:观察数值忽小忽大,马上隔项观察,做差如上,发现差成为一个等比数列,下一项差应为5/2=2.5,易得出答案为36.5 总结:隔项取数不一定各成规律,也有可能如此题一样综合形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3: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例6:1,3,3,5,7,9,13,15,(),()A.19,21 B。19,23 C。21,23 D。27,30 解:看见双括号直接隔项找规律,有1,3,7,13,();3,5,9,15,(),很明显都是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易得答案21,23,选C
例7:0,9,5,29,8,67,17,(),()A.125,3 B。129,24 C。84,24 D。172,83 解:注意到是摇摆数列且有双括号,义无反顾地隔项找规律!有0,5,8,17,();9,29,67,()。支数列二数值较大,规律较易显现,注意到增幅较大,考虑乘除或幂次数列,脑中闪过8,27,64,发现支数列二是2^3+1,3^3+2,4^3+3的变式,下一项应是5^3+4=129。直接选B。回头再看会发现支数列一可以还原成1-1,4+1,9-1,16+1,25-1.总结:双括号隔项找规律一般只确定支数列其一即可,为节省时间,另一支数列可以忽略不计
视觉冲击点4:分式。
类型(1):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例8:1200,200,40,(),10/3 A.10 B。20 C。30 D。5 解:整数和分数混搭,马上联想做商,很易得出答案为10
类型(2):全分数。解题思路为: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例9:3/15,1/3,3/7,1/2,()A.5/8 B。4/9 C。15/27 D。-3 解:能约分的先约分3/15=1/5;分母的公倍数比较大,不适合划一;突破口为3/7,因为分母较大,不宜再做乘积,因此以其作为基准数,其他分数围绕它变化;再找项数的关系3/7的分子正好是它的项数,1/5的分子也正好它的项数,于是很快发现分数列可以转化为1/5,2/6,3/7,4/8,下一项是5/9,即15/27
例10:-4/9,10/9,4/3,7/9,1/9 2 A.7/3 B 10/9 C-5/18 D-2 解:没有可约分的;但是分母可以划一,取出分子数列有-4,10,12,7,1,后项减前项得
14,2,-5,-6,(-3.5),(-0.5)与分子数列比较可知下一项应是7/(-2)=-3.5,所以分子数列下一项是1+(-3.5)=-2.5。因此(-2.5)/9=-5/18
视觉冲击点5:正负交叠。基本思路是做商。例11:8/9,-2/3, 1/2,-3/8,()
A 9/32 B 5/72 C 8/32 D 9/23 解:正负交叠,立马做商,发现是一个等比数列,易得出A
视觉冲击点6:根式。
类型(1)数列中出现根数和整数混搭,基本思路是将整数化为根数,将根号外数字移进根号内
例12:0 3 1 6 √2 12()()2 48 A.√3 24 B.√3 36 C.2 24 D.2 36 解:双括号先隔项有0,1,√2,(),2;3,6,12,(),48.支数列一即是根数和整数混搭类型,以√2为基准数,其他数围绕它变形,将整数划一为根数有√0 √1 √2()√4,易知应填入√3;支数列二是明显的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答案为A
类型(2)根数的加减式,基本思路是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例13:√2-1,1/(√3+1),1/3,()
A(√5-1)/4 B 2 C 1/(√5-1)D √3
解:形式划一:√2-1=(√2-1)(√2+1)/(√2+1)=(2-1)/(√2+1)=1/(√2+1),这是根式加减式的基本变形形式,要考就这么考。同时,1/3=1/(1+2)=1/(1+√4),因此,易知下一项是1/(√5+1)=(√5-1)/[(√5)^2-1]=(√5-1)/4.视觉冲击点7:首一项或首两项较小且接近,第二项或第三项突然数值变大。基本思路是分组递推,用首一项或首两项进行五则运算(包括乘方)得到下一个数。例14:2,3,13,175,()
A.30625 B。30651 C。30759 D。30952 解:观察,2,3很接近,13突然变大,考虑用2,3计算得出13有2*5+3=3,也有3^2+2*2=13等等,为使3,13,175也成规律,显然为13^2+3*2=175,所以下一项是175^2+13*2=30651 总结:有时递推运算规则很难找,但不要动摇,一般这类题目的规律就是如此。
视觉冲击点8:纯小数数列,即数列各项都是小数。基本思路是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考虑,或者各成单独的数列或者共同成规律。
例15:1.01,1.02,2.03,3.05,5.08,()A.8.13 B。8.013 C。7.12 D 7.012 解:将整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1,2,3,5,(),是一个明显的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8,排除C、D;将小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2,3,5,8,()又是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13,所以选A。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小数部分各成独立规律
例16:0.1,1.2,3.5,8.13,()A 21.34 B 21.17 C 11.34 D 11.17 解:仍然是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拆分开来考虑,但在观察数列整体特征的时候,发现数字非常像一个典型的和递推数列,于是考虑将整数和小树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发现有新数列0,1,1,2,3,5,8,13,(),(),显然下两个数是8+13=21,13+21=34,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和小数部分共同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不连贯的数列,考虑质数或合数列。例17:1,5,11,19,28,(),50 A.29 B。38 C。47 D。49 解:观察数值逐渐增大呈线性,且增幅一般,考虑作差得4,6,8,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缺少5、7,联想和数列,接下来应该是10、12,代入求证28+10=38,38+12=50,正好契合,说明思路正确,答案为38.视觉冲击点10:大自然数,数列中出现3位以上的自然数。因为数列题运算强度不大,不太可能用大自然数做运算,因而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察微观数字结构。例18:763951,59367,7695,967,()A.5936 B。69 C。769 D。76 解:发现出现大自然数,进行运算不太现实,微观地考察数字结构,发现后项分别比前项都少一位数,且少的是1,3,5,下一个缺省的数应该是7;另外缺省一位数后,数字顺序也进行颠倒,所以967去除7以后再颠倒应该是69,选B。
例19:1807,2716,3625,()A.5149 B。4534 C。4231 D。5847 解:四位大自然数,直接微观地看各数字关系,发现每个四位数的首两位和为9,后两位和为7,观察选项,很快得出选B。
第三步:另辟蹊径。一般来说完成了上两步,大多数类型的题目都能找到思路了,可是也不排除有些规律不容易直接找出来,此时若把原数列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可能更易看出规律。
变形一:约去公因数。数列各项数值较大,且有公约数,可先约去公约数,转化成一个新数列,找到规律后再还原回去。
例20:0,6,24,60,120,()A.186 B。210 C。220 D。226 解:该数列因各项数值较大,因而拿不准增幅是大是小,但发现有公约数6,约去后得0,1,4,10,20,易发现增幅一般,考虑做加减,很容易发现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应是20+10+5=35,还原乘以6得210。
变形二:因式分解法。数列各项并没有共同的约数,但相邻项有共同的约数,此时将原数列各数因式分解,可帮助找到规律。例21:2,12,36,80,()
A.100 B。125 C 150 D。175 解:因式分解各项有1*2,2*2*3,2*2*3*3,2*2*2*2*5,稍加变化把形式统一一下易得1*1*2,2*2*3,3*3*4,4*4*5,下一项应该是5*5*6=150,选C。
变形三:通分法。适用于分数列各项的分母有不大的最小公倍数。例22:1/6,2/3,3/2,8/3,()A.10/3 B.25/6 C.5 D.35/6 解:发现分母通分简单,马上通分去掉分母得到一个单独的分子数列1,4,9,16,()。增幅一般,先做差的3,5,7,下一项应该是16+9=25。还原成分母为6的分数即为B。
第四步:蒙猜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些题目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就剩那么一两分钟,那么是不是放弃呢?当然不能!一分万金啊,有的放矢地蒙猜往往可以救急,正确率也不低。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琢磨的蒙猜法。
第一蒙:选项里有整数也有小数,小数多半是答案。见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直接猜C!
例23:2,2,6,12,27,()A.42 B 50 C 58.5 D 63.5 猜:发现选项有整数有小数,直接在C、D里选择,出现“.5”的小数说明运算中可能有乘除关系,观察数列中后项除以前项不超过3倍,猜C 正解:做差得0,4,6,15。(0+4)*1.5=6(2+6)*1.5=12(4+6)*1.5=15(6+15)*1.5=31.5,所以原数列下一项是27+31.5=58.5
第二蒙: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又出现负数,负数多半是答案。例24:-4/9,10/9,4/3,7/9,1/9,()A.7/3 B.10/9 C-5/18 D.-2 猜: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也出现负数,在C/D两个里面猜,而观察原数列,分母应该与9有关,猜C。
第三蒙:猜最接近值。有时候貌似找到点规律,算出来的答案却不在选项中,但又跟某一选项很接近,别再浪费时间另找规律了,直接猜那个最接近的项,八九不离十!例25:1,2,6,16,44,()A.66 B。84 C。88 D。120 猜:增幅一般,下意识地做了差有1,4,10,28。再做差3,6,18,下一项或许是(6+18)*2=42,或许是6*18=108,不论是哪个,原数列的下一项都大于100,直接猜D。
例26:0.,0,1,5,23,()A.119 B。79 C 63 D 47 猜:首两项一样,明显是一个递推数列,而从1,5递推到25必然要用乘法,而5*23=115,猜最接近的选项119
第四蒙: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蒙。
例27:0,9,5,29,8,67,17,(),()A.125,3 B129,24 C 84,24 D172 83 猜:首先注意到B,C选项中有共同的数值24,立马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阴险的出题人故意设置的障碍,而又恰恰是给我们的线索,第二个括号一定是24!而根据之前总结的规律,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我们发现偶数项9,29,67,()后项都是前项的两倍左右,所以猜129,选B
例28:0,3,1,6,√2,12,(),(),2,48 A.√3,24 B。√3,36 C 2,24 D√2,36 猜:同上题理,第一个括号肯定是√3!而双括号隔项成规律,3,6,12,易知第二个括号是24,很快选出A 补充:如何考公务员的建议~~~~超级专业,先存着以后绝对用得着,不用满世界的找咯
第一阶段:认真看书(包括一些总结性的资料)。辅导书大同小异,不求太多,一套足已。从10月份开始正式准备公务员考试,我买了两套公务员辅导教材。并把两套教材都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了解了行测的基本内容,并对基本题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看一些总结性的资料,对题型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从此我就把辅导教材扔在一边再也没有看过。当然,在看一遍的过程中,我已经做了详细的笔记。(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第二阶段:初做真题。此后我开始做真题,不断的做,每天掐时间做,从国家的到地方的,做所有能找到的真题,不放过任何一道真题。这是对速度的训练。(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记着要留两到三套国家的真题到最后做模拟练习用。
第三阶段:再做真题。第二阶段的做真题是为了练习速度和训练我的时间概念,这次的再做真题则是为了提高我做题的正确率。这个阶段我花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把以前做过的真题重新翻出来做一遍,这时我要求自己每天做两套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自己无论自己做错的题目有多长都摘抄到我的错题本中,按类型把错题集中在一起,并注明做错的原因。每天必须把所有的错题都弄懂。就这样悄悄的,我就懂了很多,题目也越做越顺手,速度也越来越快。
第四阶段:做错题。在前一阶段,我摘抄了很多错题,虽然都弄懂了,但是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一点。这个阶段我就复习错题,尤其是言语理解题,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出所以然来才罢休。关于数量关系,在注意总结一些特殊规律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基本规律,碰到题目首先就应该拿基本规律去套,而不是一个劲的想符合哪个特殊的规律。在这个阶段,把一些比较经典错题重新摘抄下来,以便以后复习之用
第五阶段:做真题和温习经典错题。临近考试,很多人难免会有些着急、紧张情绪。我认认真真的做了以上的几个步骤,我不担心,不着急,也不急躁。因为我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不是我能决定的,也不是我能左右的,这就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部分运气。
在整个阶段中,我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浏览论坛的帖子,修改标题的同时注意帖子的内容,因此我在不断巩固原有知识的同时,吸收了很多新的题型新的知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去年国考的数学运算中有两个题目我在论坛上看到过,这两个题目不但为我节省了时间,还大大稳定了我紧张的情绪。
资料链接:数学部分: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155257.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16664-fpage-2.html 再加上自己的摘抄和总结,数学部分一般都可以得分(除非题目特别变态,这种 情况也不需要担心,对你来说变态的题目,对其他人未必容易)PS: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做做小学奥数
言语理解部分: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383712.html(同学听课时顺便听了一下记下来的 笔记)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437463.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358343.html(里面包含了很多人的经验,值得看看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350879.html 言语理解部分很难推荐,这些是我准备考试的时候看过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提示
图形推理:http://bbs.qzzn.com/read-htm-tid-8902840-fpage-3.html 图形推理部分很有趣,很多人很喜欢。但是在考试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这时需要我们在掌握基本图形之外要注意特殊图形。特殊图形很难找,辅导书上一般也没有,我们的行测提问区是寻找特殊图形的重要来源,大家一定要注意哦
逻辑推理: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395186.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397562.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398530.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400076.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401353.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404854.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419399.html 逻辑推理部分我看的材料就这一部分。原本有个下载版的,在哪已经找不到了,各位见谅。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别。当然,看这些资料之前,肯定要先看看辅导书上的基础资料。
法律常识部分: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415487-keyword-.html 由于本人事学法律的,对于法律常识部分并没有做专门的复习。这是我们的bfd1123 帮宝为我们整理的关于法律方面比较全面的资料。
类比推理和资料分析我只是看了辅导书上的内容,没有进行专门的复习,再加上晚上浏览论坛记下的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就这样参加考试去了。另外推荐的复习的好去处: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683163.html
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718867.html 关于申论的复习
关于申论,我不能谈太多,因为我的申论并不好。但是考过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验的。
个人认为申论的必备资料:万能八条、理论面对面、半月谈、十七大报告、两会的相关内容。当然如果还有空可以看一下人民日报
第一阶段:阅读辅导书和万能八条。阅读辅导书的主要作用是导你入门。所以申论的辅导书简单的看一遍,留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有用的东西,这样辅导书就可以丢到角落去了。万能八条要记住,因为对策文的文章结构大体就是这么几条。但是要注意一点,万能八条并不万能,只有合适的能用的上的才能运用到文章里,否则就是生搬硬套,整片文章就没有了生机。(大概十天左右即可)
第二阶段:摘抄有用句子和对策。这些句子要自己认真阅读半月谈、理论面对面去挖掘,不一定要是很拗口的那些专业用语和标准用语,只要自己认为有用、能用的句子和对 策可以直接摘抄下来。对于在十七大报告和两会相关内容中出现的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名词和新词,尤其要注意摘抄理解并能在自己写申论的时候运用进去。
第三阶段:背诵所摘抄的句子。将一篇申论文章比作是一个人的话,万能八条就是一个大体的结构和骨架,而我们摘抄的句子就是充实骨架的血肉。由于这些句子是我们自己从各种各样的文章里摘抄出来的,相对具有独创性,这样的一篇文章就不容易落入俗套。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所摘抄的句子组织成一篇文章,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背背。(这个阶段的任务相对比较重,可以边抄边记,可以加深记忆。这两个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合起来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第四阶段:练习真题。真题是最接近我们要考的题目的试题,一方面从真题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概的题型,另一方面从真题出发我们可以衡量考试的难易程度。记住:这个阶段绝不能偷懒,一定要动笔写。很多人可能能把相关对策等东东都在脑子里快速反映出来,但实际要动笔写却不知该从何下手。还有一点:一定要掐时间写。而且要注意符合题目要求的字数。因为考试时给的方格纸上的方格是固定的,一旦超出它设定的方格数,改卷老师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你的字数超了,从而你的分数就受到影响。
临近考试,我们要更看重自己所摘抄的句子,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从摘抄出来的句子再摘抄出重要句子,使我们的摘抄本更精简,方便记忆。
当然,在前三个阶段进行的时候也需要时不时的写写文章,一方面是练笔,另一方面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记忆更加深刻。
资料链接:万能八条:http://bbs.qzzn.com/read.php?tid=9630227 注意:万能八条只是提供一个思维方式。如果能想出更新颖的做法或者对策,千万不要让自己局限再这八条里面。
推荐一位前辈的经验贴里的申论资料: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095923.html
申论资料很多,推荐不过来了。那就推荐一个好去处吧:http://bbs.qzzn.com/read-htm-tid-9648527.html
PS:申论考试写最后一道题目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第二道题目看错了,吓得我满头大汗,当时进行到规模的修改不仅是卷面不清楚,时间也不够了。情急之下,我再后面加了几句话,勉强能符合题中所问。修改完了以后,我心里觉得大势已去,写不写最后一道题目都已经无所谓了。正打算放弃的时候,我看见了周围正在奋笔疾书的战友们,突然有一种坚持的意念出现在我的脑海,于是我拿起笔继续写,但是由于紧张,我已经忘记我该怎么写,这时,我平时背的一些句子、成段的片段在我脑海中出现,于是这些句子和片段很自然而然的从笔尖滑落到了纸上,直到一篇文章写完考试结束,我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把那张纸填满是我们在考试是最重要的任务。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数列篇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
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A.180 B.210 C.225 D 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0.25,0.25,0.5,2,16,()A.32 B.64 C.128 D.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2,5,28,257,()A.2006 B。1342 C。3503 D。312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例4:1,2,7,13,49,24,343,()A.35 B。69 C。114 D。238 解: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
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
总结:将等差和等比数列隔项杂糅是常见的考法。
视觉冲击点2: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20 5 例5:64,24,44,34,39,()10 A.20 B。32 C 36.5 D。19 解:观察数值忽小忽大,马上隔项观察,做差如上,发现差成为一个等比数列,下一项差应为5/2=2.5,易得出答案为36.5 总结:隔项取数不一定各成规律,也有可能如此题一样综合形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3: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例6:1,3,3,5,7,9,13,15,(),()A.19,21 B。19,23 C。21,23 D。27,30 解:看见双括号直接隔项找规律,有1,3,7,13,();3,5,9,15,(),很明显都是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易得答案21,23,选C
例7:0,9,5,29,8,67,17,(),()A.125,3 B。129,24 C。84,24 D。172,83 解:注意到是摇摆数列且有双括号,义无反顾地隔项找规律!有0,5,8,17,();9,29,67,()。支数列二数值较大,规律较易显现,注意到增幅较大,考虑乘除或幂次数列,脑中闪过8,27,64,发现支数列二是2^3+1,3^3+2,4^3+3的变式,下一项应是5^3+4=129。直接选B。回头再看会发现支数列一可以还原成1-1,4+1,9-1,16+1,25-1.总结:双括号隔项找规律一般只确定支数列其一即可,为节省时间,另一支数列可以忽略不计
视觉冲击点4:分式。
类型(1):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例8:1200,200,40,(),10/3 A.10 B。20 C。30 D。5 解:整数和分数混搭,马上联想做商,很易得出答案为10
类型(2):全分数。解题思路为: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例9:3/15,1/3,3/7,1/2,()A.5/8 B。4/9 C。15/27 D。-3 解:能约分的先约分3/15=1/5;分母的公倍数比较大,不适合划一;突破口为3/7,因为分母较大,不宜再做乘积,因此以其作为基准数,其他分数围绕它变化;再找项数的关系3/7的分子正好是它的项数,1/5的分子也正好它的项数,于是很快发现分数列可以转化为1/5,2/6,3/7,4/8,下一项是5/9,即15/27
例10:-4/9,10/9,4/3,7/9,1/9 A.7/3 B 10/9 C-5/18 D-2 解:没有可约分的;但是分母可以划一,取出分子数列有-4,10,12,7,1,后项减前项得
14,2,-5,-6,(-3.5),(-0.5)与分子数列比较可知下一项应是7/(-2)=-3.5,所以分子数列下一项是1+(-3.5)=-2.5。因此(-2.5)/9=-5/18
视觉冲击点5:正负交叠。基本思路是做商。例11:8/9,-2/3, 1/2,-3/8,()A 9/32 B 5/72 C 8/32 D 9/23 解:正负交叠,立马做商,发现是一个等比数列,易得出A
视觉冲击点6:根式。
类型(1)数列中出现根数和整数混搭,基本思路是将整数化为根数,将根号外数字移进根号内 例12:0 3 1 6 √2 12()()2 48 A.√3 24 B.√3 36 C.2 24 D.2 36 解:双括号先隔项有0,1,√2,(),2;3,6,12,(),48.支数列一即是根数和整数混搭类型,以√2为基准数,其他数围绕它变形,将整数划一为根数有√0 √1 √2()√4,易知应填入√3;支数列二是明显的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答案为A
类型(2)根数的加减式,基本思路是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例13:√2-1,1/(√3+1),1/3,()A(√5-1)/4 B 2 C 1/(√5-1)D √3
解:形式划一:√2-1=(√2-1)(√2+1)/(√2+1)=(2-1)/(√2+1)=1/(√2+1),这是根式加减式的基本变形形式,要考就这么考。同时,1/3=1/(1+2)=1/(1+√4),因此,易知下一项是1/(√5+1)=(√5-1)/[(√5)^2-1]=(√5-1)/4.视觉冲击点7:首一项或首两项较小且接近,第二项或第三项突然数值变大。基本思路是分组递推,用首一项或首两项进行五则运算(包括乘方)得到下一个数。例14:2,3,13,175,()
A.30625 B。30651 C。30759 D。30952 解:观察,2,3很接近,13突然变大,考虑用2,3计算得出13有2*5+3=3,也有3^2+2*2=13等等,为使3,13,175也成规律,显然为13^2+3*2=175,所以下一项是175^2+13*2=30651 总结:有时递推运算规则很难找,但不要动摇,一般这类题目的规律就是如此。
视觉冲击点8:纯小数数列,即数列各项都是小数。基本思路是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考虑,或者各成单独的数列或者共同成规律。
例15:1.01,1.02,2.03,3.05,5.08,()A.8.13 B。8.013 C。7.12 D 7.012 解:将整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1,2,3,5,(),是一个明显的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8,排除C、D;将小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2,3,5,8,()又是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13,所以选A。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小数部分各成独立规律
例16:0.1,1.2,3.5,8.13,()A 21.34 B 21.17 C 11.34 D 11.17 解:仍然是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拆分开来考虑,但在观察数列整体特征的时候,发现数字非常像一个典型的和递推数列,于是考虑将整数和小树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发现有新数列0,1,1,2,3,5,8,13,(),(),显然下两个数是8+13=21,13+21=34,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和小数部分共同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不连贯的数列,考虑质数或合数列。例17:1,5,11,19,28,(),50
A.29 B。38 C。47 D。49 解:观察数值逐渐增大呈线性,且增幅一般,考虑作差得4,6,8,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缺少5、7,联想和数列,接下来应该是10、12,代入求证28+10=38,38+12=50,正好契合,说明思路正确,答案为38.视觉冲击点10:大自然数,数列中出现3位以上的自然数。因为数列题运算强度不大,不太可能用大自然数做运算,因而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察微观数字结构。例18:763951,59367,7695,967,()A.5936 B。69 C。769 D。76 解:发现出现大自然数,进行运算不太现实,微观地考察数字结构,发现后项分别比前项都少一位数,且少的是1,3,5,下一个缺省的数应该是7;另外缺省一位数后,数字顺序也进行颠倒,所以967去除7以后再颠倒应该是69,选B。
例19:1807,2716,3625,()A.5149 B。4534 C。4231 D。5847 解:四位大自然数,直接微观地看各数字关系,发现每个四位数的首两位和为9,后两位和为7,观察选项,很快得出选B。
第三步:另辟蹊径。
一般来说完成了上两步,大多数类型的题目都能找到思路了,可是也不排除有些规律不容易直接找出来,此时若把原数列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可能更易看出规律。
变形一:约去公因数。数列各项数值较大,且有公约数,可先约去公约数,转化成一个新数列,找到规律后再还原回去。
例20:0,6,24,60,120,()A.186 B。210 C。220 D。226 解:该数列因各项数值较大,因而拿不准增幅是大是小,但发现有公约数6,约去后得0,1,4,10,20,易发现增幅一般,考虑做加减,很容易发现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应是20+10+5=35,还原乘以6得210。
变形二:因式分解法。数列各项并没有共同的约数,但相邻项有共同的约数,此时将原数列各数因式分解,可帮助找到规律。
例21:2,12,36,80,()A.100 B。125 C 150 D。175 解:因式分解各项有1*2,2*2*3,2*2*3*3,2*2*2*2*5,稍加变化把形式统一一下易得1*1*2,2*2*3,3*3*4,4*4*5,下一项应该是5*5*6=150,选C。
变形三:通分法。适用于分数列各项的分母有不大的最小公倍数。例22:1/6,2/3,3/2,8/3,()A.10/3 B.25/6 C.5 D.35/6 解:发现分母通分简单,马上通分去掉分母得到一个单独的分子数列1,4,9,16,()。增幅一般,先做差的3,5,7,下一项应该是16+9=25。还原成分母为6的分数即为B。
第四步:蒙猜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些题目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就剩那么一两分钟,那么是不是放弃呢?当然不能!一分万金啊,有的放矢地蒙猜往往可以救急,正确率也不低。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琢磨的蒙猜法。
第一蒙:选项里有整数也有小数,小数多半是答案。见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直接猜C!
例23:2,2,6,12,27,()A.42 B 50 C 58.5 D 63.5 猜:发现选项有整数有小数,直接在C、D里选择,出现“.5”的小数说明运算中可能有乘除关系,观察数列中后项除以前项不超过3倍,猜C 正解:做差得0,4,6,15。(0+4)*1.5=6(2+6)*1.5=12(4+6)*1.5=15(6+15)*1.5=31.5,所以原数列下一项是27+31.5=58.5
第二蒙: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又出现负数,负数多半是答案。例24:-4/9,10/9,4/3,7/9,1/9,()A.7/3 B.10/9 C-5/18 D.-2 猜: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也出现负数,在C/D两个里面猜,而观察原数列,分母应该与9有关,猜C。
第三蒙:猜最接近值。有时候貌似找到点规律,算出来的答案却不在选项中,但又跟某一选项很接近,别再浪费时间另找规律了,直接猜那个最接近的项,八九不离十!例25:1,2,6,16,44,()A.66 B。84 C。88 D。120 猜:增幅一般,下意识地做了差有1,4,10,28。再做差3,6,18,下一项或许是(6+18)*2=42,或许是6*18=108,不论是哪个,原数列的下一项都大于100,直接猜D。
例26:0.,0,1,5,23,()A.119 B。79 C 63 D 47 猜:首两项一样,明显是一个递推数列,而从1,5递推到25必然要用乘法,而5*23=115,猜最接近的选项119
第四蒙: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蒙。
例27:0,9,5,29,8,67,17,(),()A.125,3 B129,24 C 84,24 D172 83 猜:首先注意到B,C选项中有共同的数值24,立马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阴险的出题人故意设置的障碍,而又恰恰是给我们的线索,第二个括号一定是24!而根据之前总结的规律,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我们发现偶数项9,29,67,()后项都是前项的两倍左右,所以猜129,选B
例28:0,3,1,6,√2,12,(),(),2,48 A.√3,24 B。√3,36 C 2,24 D√2,36 猜:同上题理,第一个括号肯定是√3!而双括号隔项成规律,3,6,12,易知第二个括号是24,很快选出A 考霸心经(二)---数运篇,秒杀数学运算题的无赖解法!
大家好,我又来聒噪了!对于数学运算题,系统的解题思路我就不再罗嗦了,因为我相信任何一本公务员辅导教材的系统讲解都比我的只言片语强的多.不过有多少人能在紧张的心态下和有限的时间里把那些标准化的解题方法都施展开来呢?作为一个智商不高又极容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于是我逐渐琢磨出了一些不用正儿八经运算也能八九不离十做对题的“投机取巧大法”,这里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大法一:逐项递推法:对付数列式运算,且项数较大的情况。
例1:十阶楼梯,小张每次只能走一阶或两阶,请问走完此楼梯共有多少种走法? A.55 B.67 C.74 D.89 解:如果直接求算走十阶楼梯的各种情况,复杂而易出错.而如果逆向思维,假设只有一阶楼梯,只有1种走法;假设有二阶楼梯,则有2种走法(一阶两步和两阶一步);假设有三阶楼梯,则有3种走法(一阶三步,两阶一步一阶一步,一阶一步两阶一步);假设有四阶楼梯,则有5种走法(一阶五步,一阶三步两阶一步,一阶一步两阶两步,两阶两步一阶一步,两阶一步一阶三步),以上都是很快就能枚举出来的,一观察,1,2,3,5,明显的和递推数列,所以该数列延伸下去是8,13,21,34,55,89,正好是选项D.例2:1+2+2^2+2^3+2^4+...2^99 解:如果记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自然很快,不过即使不记得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小到大逐项递推= 1=2^1-1 1+2= 3=2^2-1 1+2+2^2= 7=2^3-1 1+2+2^2+2^3=15=2^4-1 因此原式=2^100-1 总结:上述办法是在项数(或可能性)众多,而脑子又发蒙一下子找不到直捣黄龙的办法时用的,有时可以起死回生.大法二:倍数猜测法:对付自然数环境中出现比值的情况.例3:甲乙二人分16个苹果,分完后,甲将自己所得的1/3给了乙,然后乙又将自己现有苹果的1/3还给甲;最后甲又将自己现有苹果的1/3给了乙,这时两人苹果数恰好相等.问:最初甲分的几个苹果? A7 B10 C13 D15 解:分苹果,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数环境,因为苹果的个数一定是一个自然数,注意题干,甲分了1/3给乙,又求甲,可知甲的苹果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否则其1/3不可能也是自然数),观察选项,只有D是3的倍数,锁定!
例4:甲、乙、丙三人合修一条公路,甲、乙合修6天修好公路的1/3,乙、丙合修2天修好余下的1/4,剩余的三人又修了5天才完成。共得收入1800元,如果按工作量计酬,则乙可获得收入为()A.330元 B.910元 C.560元 D.980元
解:观察题目可知,工酬是计算到元,并无小数,所以各人的报酬就是自然数了.又发现乙工作了13天,所以乙的收入=13*一个自然数,即是13的倍数,很快就挑出B.大法三:余数代入法:对付分组分队分不干净的情况。
例5:如果每一把长椅子上坐1位老师和4位学生,就有3名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一把长椅子上坐5位学生,就有2个空座位,问至少有多少位学生? A.13 B.19 C.23 D.28 解:看题干,求学生数量,跟老师没关系,迅速判断老师的数量是一个干扰信息.凡是分组分队分不干净的情况,都有一个隐含前提,总数量不变,假设为A,应这样解读题干:A除以4余3,除以5余3,代入选项很快得出C.注:A其实可以为20n+3,当n=1时,A最小为23.当然,我们选出正确答案即可,这些根本不用考虑.大法四:参照值法:对付题目中有明显的参照值(可以提高选项区分度的值)的情况.例6:计算:1+1/(1+2)+1/(1+2+3)+1/(1+2+3+4)+……+1/(1+2+3+……+99+100)的值为()A.999/1010 B.200/101 C.888/999 D.101/99 解:注意到原式=1+一个正分数,所以一定比1大,可以立即排除A.C;再观察最后一项数的分母,有没有想起小学语文里学过的小高斯做算术的故事1加到100=5050? 根据通分的基本原理,原式值的分母必然是5050的因数,立即选B.例7:2004*(2.3*47+2.4)/(2.4*47-2.3)A.2003 B.2004 C.2005 D.2006 解:观察,整个算式是在2004的基础上做乘除,因而算式的值应该是2004的倍数(包括分数倍)关系,而ACD选项只可能与2004有加减关系,惟独B可能(1倍),选B.大法五:假设特殊值法:对付比值/比例/浓度/价钱/不定式等问题特别好用.例8: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之比是29:71,其中陆地的四分之三在北半球,那么南、北半球海洋面积之比是多少?
A.284:29 B.113:55 C.371:313 D.171:113 解: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大致是30:70,就设陆地全面积为30,海洋全面积为70(同时可知全球面积为100,半球面积为50),则北半球陆地为30*(3/4)=90/4,南半球陆地为30*(1/4)=30/4;所以南半球海洋面积为50-30/4=170/4;北半球海洋面积为50-90/4=110/4.显而易见,比值为170:110,选D.例9:已知某数N除以45余12,则N的12倍除以45的余数是多少? A.26 B.19 C13 D.9 解:假设N就是12(除以45得0余12),12的12倍除以45余数为9,很快得出.大法六:最无赖的办法,利用选项关联大蒙猜:对付选项存在关联、暗示着答案的情形,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难题和最后关头搏一把时.例10:龟兔赛跑,全程5.2千米,兔子每小时跑20千米,乌龟每小时跑3千米.乌龟不停地跑,兔子却是一边跑一边玩,它先跑一分钟,然后玩15分钟,又跑两分钟,然后玩15分钟,又跑3分钟,然后又玩15分钟......那么先到达终点的比后到达终点的快多少分钟? A 104分钟; B 90.6分钟; C 15.6分钟; D 13.4分钟
解:首先统一单位,跳过陷阱,兔子分速为1/3千米,乌龟分速为1/20千米。从而可知兔子跑全程要15.6分钟正好是C选项;乌龟跑完全程要104分钟,正好是A选项.揣摩出题人心理,A/C都是迷惑选项,不选.再看问题是求“快多少分钟”,所以答案必然是通过跟15.6或者104有关的减法得出的,而很快发现选项中就隐藏着一个减法104-90.6=13.4.马上猜D.(未完待续)
考霸心经第三篇(上)像做图形题一样做阅读理解,不用搞懂也能选出答案!
阅读理解篇
一,总论
阅读理解有两种考法,一种是片段阅读,即题干为一长句或是几个短句组成的小片段,一个题干对应一个问题;另一种是篇章阅读,题干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一个题干对应若干个问题。根据国考的趋势看,片段阅读已经成为主流,篇章阅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2008年广东省考的大改革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这里我只总结了片段阅读的解题技巧。
就我自己的备考经验来看,我们通常会对阅读理解题产生这些误读:认为阅读理解题主观性很强,不像数学题一样做出来就肯定对;认为阅读理解题很耽误时间,还不一定能保证正确率;认为阅读理解题练与不练,效果差别不大。而随着训练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其实——阅读理解题的题干中出题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线索,按图索骥可以客观而准确地选出出题人想要的答案;阅读理解题耗时多主要在于文字阅读量大,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是不需要完全搞懂题干和题支在讲什么就可以秒杀的;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后,多练习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解题方法示例
先拿广东省2008年的阅读理解题来练练手,看看如何高正确率地秒杀阅读理解题。
26尽管严格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行政决策可以减少失误,达到精确,但是,决策毕竟是人的行动,人并不是像机器那样按照规律运行,按照规模生产产品。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行政决策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B人的主观性常常是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C作为行政决策的主体,人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D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实行行政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解:瞟一眼题干,发现了一个很突兀的词,被一个逗号显眼地隔开“但是”,这时马上要反应出做阅读理解题的第一条不变法则:转折决定一切!。这时候,转折词前一切都不用看不用管了,直接盯住与转折词最近的意群“决策毕竟是人的行动”,在讲“决策”“人”“主观性”,请注意,做阅读理解题就是不断在脑中闪出关键词,不需要去把它们造成很美丽的句子,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思考的时间。此时,可以毫不犹豫地去选项里找包含这三个词汇意思的选项了,瞬间得出A。
27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传播,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在全世界塑造我们国家的文明、友好、开放、包容的形象。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B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D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解:蹦着词扫描完题干,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段(为什么?因为后面的分句都是以“这些内容”领起的,而“这些内容”正是指向总起句的主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的)。阅读理解题第二法则:明显的主旨句一出,其他一概不管。
然后,重读总起句,闪出三个词汇“中国传统文化”“人类普遍价值观”“现代意蕴”,这时阅读理解题第三法则有用了:关键词匹配。马上到选项中去找包含这三个词意思的选项,瞬间选C。
28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作为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并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A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B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
C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 D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使然
解:阅读理解题第四法则:主体分析法的经典运用,完全不用搞懂在讲什么,直接选出来。跳读题干,发现是在比较两个主体(两国老年人),而问的又是topic,直接到选项里去找涉及两个主体之间比较的选项(至于结论如何根本不重要)。有的人可能会认为A也是涉及两方主体啊,但是A选项是在说一方主体(美国人)的单方行为(羡慕),不是比较,而D选项“截然不同”是典型的比较,符合题干意思。
29亚洲的困境在于——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产量、更多工作、更多餐桌上的食物,但是也意味着更多的烟雾被排放,更多的树木被砍伐,更多化学物质倾向河流。A亚洲的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存在冲突 B环境问题制约着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 C绿色产业将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D亚洲的经济发展以资源的过度的消耗为代价
解:扫描题干,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破折号,马上用第五法则:指示性标点(破折号、冒号、引号)指向答案!只看破折号附近的意群“破坏环境的力量正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力”,结合选项很易得出A。30自然界中,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给相关物种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当其中一个物种受到灾害影响时也会影响相关物种。因此,依赖昆虫授粉的植物可能会因为授粉昆虫被杀虫剂杀伤而数量减少,面临灭亡。这段话主要说明:
A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负面效应 B动植物间相互依赖的事实 C灾害间接导致物种灭绝的过程 D人类行为在自然界中引发的后果
解:跳读题干,发现三个句子由两个关联词连接。这道题综合运用三个做题原则,首先转折决定一切!,只看“但”以后的部分;第二,关键词匹配,“但”后面最近的意群中有三个关键词“物种”“灾害”“影响”,至此已经可以排除B,D,因为B,D分别在讲“动植物”和“人类行为”,关键词不匹配,但是仍然无法排除C;接着用阅读理解解题第六法则:指示性关联词(后有总结)提示答案!,结合因此后的内容,知道在讲负面影响,选A。
3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国家。如果仅仅因为问题没有爆发,在不采取任何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那么矛盾就会越积越多,问题的“能量储备”也会越来越大,一旦爆发就是灾难性的。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能避免出现问题 B国家发展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C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防止问题的爆发 D加强对群众心理情绪的积极疏导和化解
解:跳读题干,发现指示性关联词“如果„„那么”,提示答案在该句中,接下来对该句进行关键词匹配,“防范措施”“矛盾”或“问题”“爆发”,到选项中去找,很快得出C。
32如果一直往上看的话,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往下看的话,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因为目光而存在。关键是,即使我们处于一个确定的位置,目光却仍然可以投往任何一个方向。
符合这段文字的寓意的是:
A即便现在处于逆境,我们也应当积极面对未来 B我们应当树立远大目标来鼓励自己并为之努力
C我们应当切实地认识自己,不要为虚无的幻想所牵绊
D不论是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我们都应当独立地进行思考
解:寓意题相对复杂,不能直接找到关键词匹配,在使用各法则时要更为精细一些。首先跳读题干,发现指示性关联词“关键是”,前面一概不管了,只看后面。有两个象征对象“确定的位置”和“任何一个方向”。看A,逆境对应前者,“积极面对”对应后者,初步可以认定;继续看B,“远大目标”是定向性的,跟“任何一个方向”不太匹配,排除;看C,“认识自己”倒是可以跟“确定的位置”匹配,可是“即使”决定了不是文意的重点,排除;D,“独立的思考”跟文中两个对象都无法匹配,排除。此时可以很肯定地选A了。
33艺术是民众创造的,离不开民众的生活。而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经济因素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经济因素,民众的社会生活将是什么样子。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没有民众经济生活参与的艺术,将如何能得到发展。具体到戏曲而言,它在宋代形成,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还和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这是戏曲赖以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A民众的社会生活 B民众的艺术生活 C民众的经济生活 D戏曲艺术的大众化 解:指代题是最容易秒杀的,基本原则就是找代词最近的独立意群,其他文字一概不用看。首先定位“这”的位置,往前找最近的独立意群“宋代的演艺市场日益商品化”,扫描选项,跟C最接近,直接选。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在这题做个小记号,如果回头有时间的话再把剩下部分的文字看看,印证一下,一般来说不会出问题,正确率90%以上。
34怀旧是人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怀旧之所以在经过岁月淘洗之后历久弥新,并非由于它本身具有多大的魅力,而是旧事能给回忆的人以深思的素材,使人们于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某种或剧烈或断裂的变动过程中,触发生活的感悟,或是从中汲取生活的动力。符合这段文字的内容是:
A怀旧是一种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功效 B对过去的事情的回忆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 C怀旧的对象是引起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事情 D怀旧的原因在于旧事对人具有特定的积极作用
解:跳读题干发现指示性关联词“之所以„„是由于”,直接到选项中找原因,瞬间锁定D。至此已经可以pass到下一题了,但有人为了稳妥且时间充裕也可以进行下面的步骤:因为“是由于”部分是重点,而又出现“并非„„而是„„”,只看“而是”部分。“而是”部分都在讲好的,即“积极作用”印证了D选项的正确。
35古代帝国的政治集权虽然是它的力量所在,可也是它的弱点所在。它凭借军事暴力和贸易中的垄断优势来保证经济资源从边缘流向中心,却因为官僚机构吸收利润过多而造成社会虚弱。当帝国的统治成本过高以至无法支撑帝国的统治时,衰败便不可避免了。这段话论述了:
A古代帝国的政治与经济如何互相影响
B集权政治如何在古代帝国的演变中发生作用 C高额的统治成本是古代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D古代帝国的官僚机构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消极作用
解:跳读题干,发现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总分段(为什么?因为后面的分句不是讲力量就是将弱点,已经完全被首句包括)。阅读理解题第二法则:明显的主旨句一出,其他一概不管。然后,重读总起句,闪出三个词汇“政治集权”“力量”“弱点”,根据第三法则:关键词匹配。马上到选项中去找包含这三个词意思(可能不全包含)的选项,瞬间选B。
36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这段文字主要是强调:
A在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运用高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C保护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解:这题的语言特征不是很明显,两个“是„„不是„„”,不太容易搞得清楚层次和重点。可以反向使用关键词匹配法,从选项倒推到题干进行匹配。A选项,“未来”“民族文化”“重塑”,“重塑”在题干中没有匹配信息;B选项“高科技”“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匹配信息,待选;C选项,“保护”“文化”“未来”,都有匹配信息,待选;D选项“民族文化”“多元文化”“冲击”,后两者没有匹配信息,排除。最后在B/C中选择,发现B以偏概全,没有涉及第二个“不是„„是„„”的内容,所以选C。
37古车上的篷盖有的用席蓬,有的用麻布之类制作,顶上比较陡,到篷边上挑起而成为曲线。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不挡住乘车人的视线,二是可以使顶篷上的雨水排得更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A介绍古车篷盖的材料及特点 B介绍古车篷盖的形状与功效
C说明古车篷盖在设计上非常注重实用性 D说明古车篷盖在设计上兼顾实用与审美
解:指示性关联词(包括序数词)“一„„二„„”非常显眼,序数词一出,其本身并不重要,总领序数词的语句必是考点,即“这样的好处”,马上就可以排除A、B。再看看“一„„二„„”的内容,就容易选出C了。
38我国的矿产资源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在一些地方采富弃贫,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现象较为普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金额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0%和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大中型矿山中,几乎没有开展综合利用的矿山占43%。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进一步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这段话主要强调我国矿产资源应: A加快转变矿产资源利用方式 B加强矿山保护和恢复治理
C下大力气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强度 D严厉制止矿产开发中的浪费行为
解:跳读题干,又是总分段,看关键句即首句,闪出关键词“资源利用方式”,瞬间定位A。39影视剧翻拍从来都是既讨好又挨骂——利用经典多年来积下的人气口碑,至少在吆喝声上就比原创剧占了便宜,但它们也必须面对老观众挑剔的目光。这段话主要谈论影视剧翻拍: A可能遇到的难题 B必须应对的处境 C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D不同于原创剧的特点
解:一眼看见指示性标点——破折号,破折号前后必有考点。定睛一看,破折号前方是重点“既讨好又挨骂”,注意,这是讲境况不是讲条件,小心大意错选C。正解是B。
40已经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瓶装饮用水的“真实身份”了。在商业部制定的软饮料分类国家标准中,瓶装饮用水是作为“饮料”一类定义的,其中包括了“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现在几乎没人把它当作饮料。它并非像形形式式的碳酸饮料那样可以选择,在人们看来,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城市日常生活饮用水源的组成部分——可供选择的,无非是品牌。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对瓶装饮用水的定义需要修改 B市场上瓶装用水的品种太少 C各种品牌的瓶装饮用水差别甚微 D喝瓶装饮用水已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解:同上题,破折号一出直接去看破折号前后,从“日常生活饮用水源”得出D.41当小机器人“金字塔漫游者”吃力地沿着长约64米的“南通道”独自向上攀爬时,这段90分钟的孤独之旅显得格外漫长,一如这昏暗的甬道本身的寿命。“人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这句阿拉伯谚语的真意,在此刻突显无疑。这段话意在强调:
A小机器人的攀爬过程非常缓慢 B金字塔“南甬道”路况非常糟糕 C阿拉伯人充分了解金字塔的特点 D小机器人攀爬的金字塔历史悠久
解:该题大量出现引号,强烈刺激眼球。指示性标点——引号表引用时,其本身必是考点。直接看“人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讲的是历史悠久,瞬间定位D。
42原本生长于三峡地区的野生猕猴桃,于上世纪被带到新西兰培育。如今这种被命名为“奇异果”的水果,每年给新西兰带来三亿美元收益。“出口”到中国后,每公斤售价50元。这段话主要告诉我们:
A中国没有很好开发野生猕猴桃的价值 B新西兰的环境更适合猕猴桃的生长 C“奇异果”的价值远优于野生猕猴桃 D野生猕猴桃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解:主体分析法,题干讲了两个主体两件事“中国猕猴桃贱”,“到了新西兰贵”,得出结论A。
43劳动密集型出口始于沿海地区,现在已经开始向内陆扩散,而沿海地区和内陆的一些城市开始了产业升级。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雁行模式,即较高技术的产业不断由较发达的国家向较不发达的国家转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符合雁行模式,产业发展正在形成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转移,产业发展正在形成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模式还将持续下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内陆地区亟需加快产业升级 B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C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世界一致 D沿海地区应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
解:跳读,发现一个词汇几次出现,运用解题法则七:高频词汇提示答案!联系高频词汇出现的三处,不难得出答案C
4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即到2020年人人不同程度地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底线是,要防止任何人由于生活困难陷入绝望的境地,要消除他们的生存危机和生存恐惧。只要有一个人因为生活困难而绝望了,那么这个保障的网络就是有漏洞的。这段文字主要阐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 A原则 B期限 C目标 D意义
解:太简单了,关键词匹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当然选目标,一秒钟!45.近年来,各种搞笑、轻浮的网络语言大规模地侵入了传统汉语的领地,影像馆大有不断壮大之势。对待网络语言,虽然学界和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缺乏及时合理的鉴别和引导,任其自流,无疑将会消解传统汉语的诗意和韵味,割裂汉语的文化传承脉络,同时也将使国家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受到挑战,使其陷入游戏和随意改写的危险中。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应该对网络语言进行及时合理的鉴别和引导 B传统汉语的地位岌岌可危
C网络语言的诗意和韵味远不如传统语言 D网络语言对传统汉语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解:跳读题干,“但可以肯定的是”映入眼帘,转折决定一切!只看后面的部分。后面又出现指示性关联词“如果不(‘缺乏’的同义代换)„„将会„„”,“如果不”是重点。“如果不”引领的语句关键词是“鉴别和引导”,定位A。
接下来还有更为详细的解题方法概括,因选取例题比较麻烦,可能得耗费一点时间,不好意思啦~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
数列篇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
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
A.180 B.210 C.225 D 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0.25,0.25,0.5,2,16,()
A.32 B.64 C.128 D.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2,5,28,257,()
A.2006 B。1342 C。3503 D。312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
例4:1,2,7,13,49,24,343,()
A.35 B。69 C。114 D。238
解: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
总结:将等差和等比数列隔项杂糅是常见的考法。
视觉冲击点2: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5
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解:观察数值忽小忽大,马上隔项观察,做差如上,发现差成为一个等比数列,下一项差应为5/2=2.5,易得出答案为36.5
总结:隔项取数不一定各成规律,也有可能如此题一样综合形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3: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
例6:1,3,3,5,7,9,13,15,(),()
A.19,21 B。19,23 C。21,23 D。27,30
解:看见双括号直接隔项找规律,有1,3,7,13,();3,5,9,15,(),很明显都是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易得答案21,23,选C
例7:0,9,5,29,8,67,17,(),()
A.125,3 B。129,24 C。84,24 D。172,83
解:注意到是摇摆数列且有双括号,义无反顾地隔项找规律!有0,5,8,17,();9,29,67,()。支数列二数值较大,规律较易显现,注意到增幅较大,考虑乘除或幂次数列,脑中闪过8,27,64,发现支数列二是2^3+1,3^3+2,4^3+3的变式,下一项应是5^3+4=129。直接选B。回头再看会发现支数列一可以还原成1-1,4+1,9-1,16+1,25-1.总结:双括号隔项找规律一般只确定支数列其一即可,为节省时间,另一支数列可以忽略不计
视觉冲击点4:分式。
类型(1):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
例8:1200,200,40,(),10/3 A.10 B。20 C。30 D。5
解:整数和分数混搭,马上联想做商,很易得出答案为10
类型(2):全分数。解题思路为: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
例9:3/15,1/3,3/7,1/2,()
A.5/8 B。4/9 C。15/27 D。-3
解:能约分的先约分3/15=1/5;分母的公倍数比较大,不适合划一;突破口为3/7,因为分母较大,不宜再做乘积,因此以其作为基准数,其他分数围绕它变化;再找项数的关系3/7的分子正好是它的项数,1/5的分子也正好它的项数,于是很快发现分数列可以转化为1/5,2/6,3/7,4/8,下一项是5/9,即15/27
例10:-4/9,10/9,4/3,7/9,1/9 A.7/3 B 10/9 C-5/18 D-2
解:没有可约分的;但是分母可以划一,取出分子数列有-4,10,12,7,1,后项减前项得
14,2,-5,-6,(-3.5),(-0.5)与分子数列比较可知下一项应是7/(-2)=-3.5,所以分子数列下一项是1+(-3.5)=-2.5。因此(-2.5)/9=-5/18
视觉冲击点5:正负交叠。基本思路是做商。
例11:8/9,-2/3, 1/2,-3/8,()
A 9/32 B 5/72 C 8/32 D 9/23
解:正负交叠,立马做商,发现是一个等比数列,易得出A
视觉冲击点6:根式。
类型(1)数列中出现根数和整数混搭,基本思路是将整数化为根数,将根号外数字移进根号内
例12:0 3 1 6 √2 12()()2 48 A.√3 24 B.√3 36 C.2 24 D.2 36
解:双括号先隔项有0,1,√2,(),2;3,6,12,(),48.支数列一即是根数和整数混搭类型,以√2为基准数,其他数围绕它变形,将整数划一为根数有√0 √1 √2()√4,易知应填入√3;支数列二是明显的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答案为A
类型(2)根数的加减式,基本思路是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
例13:√2-1,1/(√3+1),1/3,()A(√5-1)/4 B 2 C 1/(√5-1)D √3
解:形式划一:√2-1=(√2-1)(√2+1)/(√2+1)=(2-1)/(√2+1)=1/(√2+1),这是根式加减式的基本变形形式,要考就这么考。同时,1/3=1/(1+2)=1/(1+√4),因此,易知下一项是1/(√5+1)=(√5-1)/[(√5)^2-1]=(√5-1)/4.视觉冲击点7:首一项或首两项较小且接近,第二项或第三项突然数值变大。基本思路是分组递推,用首一项或首两项进行五则运算(包括乘方)得到下一个数。
例14:2,3,13,175,()
A.30625 B。30651 C。30759 D。30952
解:观察,2,3很接近,13突然变大,考虑用2,3计算得出13有2*5+3=3,也有3^2+2*2=13等等,为使3,13,175也成规律,显然为13^2+3*2=175,所以下一项是175^2+13*2=30651 总结:有时递推运算规则很难找,但不要动摇,一般这类题目的规律就是如此。
视觉冲击点8:纯小数数列,即数列各项都是小数。基本思路是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考虑,或者各成单独的数列或者共同成规律。
例15:1.01,1.02,2.03,3.05,5.08,()
A.8.13 B。8.013 C。7.12 D 7.012
解:将整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1,2,3,5,(),是一个明显的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8,排除C、D;将小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2,3,5,8,()又是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13,所以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小数部分各成独立规律
例16:0.1,1.2,3.5,8.13,()A 21.34 B 21.17 C 11.34 D 11.17
解:仍然是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拆分开来考虑,但在观察数列整体特征的时候,发现数字非常像一个典型的和递推数列,于是考虑将整数和小树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发现有新数列0,1,1,2,3,5,8,13,(),(),显然下两个数是8+13=21,13+21=34,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和小数部分共同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不连贯的数列,考虑质数或合数列。
例17:1,5,11,19,28,(),50 A.29 B。38 C。47 D。49
解:观察数值逐渐增大呈线性,且增幅一般,考虑作差得4,6,8,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缺少5、7,联想和数列,接下来应该是10、12,代入求证28+10=38,38+12=50,正好契合,说明思路正确,答案为38.视觉冲击点10:大自然数,数列中出现3位以上的自然数。因为数列题运算强度不大,不太可能用大自然数做运算,因而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察微观数字结构。
例18:763951,59367,7695,967,()
A.5936 B。69 C。769 D。76
解:发现出现大自然数,进行运算不太现实,微观地考察数字结构,发现后项分别比前项都少一位数,且少的是1,3,5,下一个缺省的数应该是7;另外缺省一位数后,数字顺序也进行颠倒,所以967去除7以后再颠倒应该是69,选B。
例19:1807,2716,3625,()
A.5149 B。4534 C。4231 D。5847
解:四位大自然数,直接微观地看各数字关系,发现每个四位数的首两位和为9,后两位和为7,观察选项,很快得出选B。
第三步:另辟蹊径。
一般来说完成了上两步,大多数类型的题目都能找到思路了,可是也不排除有些规律不容易直接找出来,此时若把原数列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可能更易看出规律。
变形一:约去公因数。数列各项数值较大,且有公约数,可先约去公约数,转化成一个新数列,找到规律后再还原回去。
例20:0,6,24,60,120,()
A.186 B。210 C。220 D。226
解:该数列因各项数值较大,因而拿不准增幅是大是小,但发现有公约数6,约去后得0,1,4,10,20,易发现增幅一般,考虑做加减,很容易发现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应是20+10+5=35,还原乘以6得210。
变形二:因式分解法。数列各项并没有共同的约数,但相邻项有共同的约数,此时将原数列各数因式分解,可帮助找到规律。
例21:2,12,36,80,()
A.100 B。125 C 150 D。175
解:因式分解各项有1*2,2*2*3,2*2*3*3,2*2*2*2*5,稍加变化把形式统一一下易得1*1*2,2*2*3,3*3*4,4*4*5,下一项应该是5*5*6=150,选C。
变形三:通分法。适用于分数列各项的分母有不大的最小公倍数。
例22:1/6,2/3,3/2,8/3,()A.10/3 B.25/6 C.5 D.35/6
解:发现分母通分简单,马上通分去掉分母得到一个单独的分子数列1,4,9,16,()。增幅一般,先做差的3,5,7,下一项应该是16+9=25。还原成分母为6的分数即为B。
第四步:蒙猜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些题目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就剩那么一两分钟,那么是不是放弃呢?当然不能!一分万金啊,有的放矢地蒙猜往往可以救急,正确率也不低。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琢磨的蒙猜法。第一蒙:选项里有整数也有小数,小数多半是答案。
见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直接猜C!
例23:2,2,6,12,27,()
A.42 B 50 C 58.5 D 63.5
猜:发现选项有整数有小数,直接在C、D里选择,出现“.5”的小数说明运算中可能有乘除关系,观察数列中后项除以前项不超过3倍,猜C
正解:做差得0,4,6,15。(0+4)*1.5=6(2+6)*1.5=12(4+6)*1.5=15(6+15)*1.5=31.5,所以原数列下一项是27+31.5=58.5
第二蒙: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又出现负数,负数多半是答案。
例24:-4/9,10/9,4/3,7/9,1/9,()A.7/3 B.10/9 C-5/18 D.-2
猜: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也出现负数,在C/D两个里面猜,而观察原数列,分母应该与9有关,猜C。
第三蒙:猜最接近值。有时候貌似找到点规律,算出来的答案却不在选项中,但又跟某一选项很接近,别再浪费时间另找规律了,直接猜那个最接近的项,八九不离十!
例25:1,2,6,16,44,()
A.66 B。84 C。88 D。120
猜:增幅一般,下意识地做了差有1,4,10,28。再做差3,6,18,下一项或许是(6+18)*2=42,或许是6*18=108,不论是哪个,原数列的下一项都大于100,直接猜D。
例26:0.,0,1,5,23,()
A.119 B。79 C 63 D 47
猜:首两项一样,明显是一个递推数列,而从1,5递推到25必然要用乘法,而5*23=115,猜最接近的选项119
第四蒙: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蒙。
例27:0,9,5,29,8,67,17,(),()
A.125,3 B129,24 C 84,24 D172 83
猜:首先注意到B,C选项中有共同的数值24,立马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阴险的出题人故意设置的障碍,而又恰恰是给我们的线索,第二个括号一定是24!而根据之前总结的规律,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我们发现偶数项9,29,67,()后项都是前项的两倍左右,所以猜129,选B
例28:0,3,1,6,√2,12,(),(),2,48 A.√3,24 B。√3,36 C 2,24 D√2,36
猜:同上题理,第一个括号肯定是√3!而双括号隔项成规律,3,6,12,易知第二个括号是24,很快选出A
法律常识速成 再也不为法律题发愁了
法律常识记忆口诀
一、管辖
要破案,找公安,公安部门管得宽,偷抢拐卖和诈骗,杀人放火与强奸;
要是罪犯是个官,立案就找检察院,贪污贿赂和渎职,利用职权侵人权,直接立案不可以,省级以上先过关; 侮辱诽谤和虐待,暴力干涉与侵占,只要不出人命案,不去法院没人管,侮辱诽谤别过分,危害国家有国安;
轻伤重婚遗弃案,通信住宅知识权,伪劣商品做与卖,公安检察不立案,只要手里有证据,去找法院也给管;
还有一些小机关,光看名字就好办,走私犯毒找海关,危害国家有国安,军队只管军内事,监狱只是管罪犯; 虽然分工有不同,案件牵连帮着办。
二、级别管辖
法院专职管审判,基层法院是骨干; 刑事案件大多管,无期/死刑往上传,上院接案忙判断,不够标准往回返,检察机关权力大,送上以后不退还;
国家安全和老外,死刑无期归中院,一人有罪往上传,全案一起连锅端,上院认为有必要,也可屈尊代审判; 两个高院挺清闲,不归自己不审判,死刑复核最高管,权力下放挺混乱。
三、复议管辖
三日上报检察院,七天之内作判断,普通最长十四天,三十七日最长限。
关于逮捕
三证三期一徒刑,一批一决一执行,通知/讯问各一日,不妥释放发证明。
注:“三期”:重病/怀孕/哺乳,与劳动法“三期”区分。
复议就是找上级,省级/中央不可以,地方不能管直属,自己部门可处理;
地域管辖比较难,犯罪之地是关键,流窜犯罪民愤大,管制缓刑居地管;
几个法院都有权,谁先受理谁先管,犯罪主地要合适,必要之时可以转;
国际犯罪影响大,谁能捕获谁能判,车船飞机停靠地,列车再加目的站,跑了和尚不跑庙,国外犯罪原籍管,使馆虽说中国办,可是也按外国算,老外国外欺负人,他一入境咱就办; 服刑罪犯有漏罪,一般要归原审管,服刑之地犯罪地,若是合适可以转,服刑其间又犯罪,服刑之地必须管,脱逃其间犯了罪,哪里发现哪里管,这些囚犯真麻烦,不如一枪崩了算;
现在军民搞共建,可是审判分开算,只要不是穿军装,一律就归地方办,军事秘密不要沾,粘上就归军队管,铁路法院管自己,有点争议地方判。
四、关于拘留
被发现,有证明,被指证,畏罪行,(“畏罪”自杀/“畏罪”潜逃)
毁证伪证加串供,多次流窜与合伙,不讲真话身不明;
公安机关来执行,县级以上开证明,通知/讯问各一日,没有问题就放行。
读此口诀,记忆34种从重情节
情节加重犯,罪名多又乱,读过此口诀,记忆不困难:
幼女跟儿童,索贿与累犯; 内外勾结犯国安,利用武/警搞叛乱;
四个未成年,教唆毒品与贩黄,引诱聚众搞淫乱;
四个国家干,失职造成破产,掌握机密逃窜,非法拘禁和诬陷;
三个司法员,伪证毁证妨作证,逼供引起人命案,非法搜查进房间;
拘禁殴打又侮辱,利用卖淫促三产,假币制造运与卖,保护区里树乱砍,邮政人员搞偷窃,个人挪用特殊款,走私武装掩,冒充警察骗,缉毒人员护毒犯,毒犯二进宫,制黄又乱传,监管虐待死与残,骗汇伪造报关单,有关人员帮着干,战时破坏与阻碍,军队装备与人员。
关于结果加重:
1.抢劫: 入户上车抢银行,多次巨额有伤亡,冒充军警持着枪,特殊物资不能抢。2.强奸: 当众轮奸,多人伤亡,情节恶劣。
从轻从减和从免,要看情节和表现
第一等,应当免,没有损害中止犯,第二等,可以免,自首罪行轻,毒品收前铲,第三等,应减与应免,两个过当胁从犯,自首立功双表现,第四等,可减免,国外犯罪已判,重大立功表现,贿赂双方交待,小额贪污退款,第五等,是从犯,从轻从减和从免,第六等,可轻可减又可免,聋哑盲人预备犯,邪教良心有发现,第七等,应当减,造成损害中止犯,第八等,应当从轻和从减,不满十八坏少年,末一等,可以从轻和从减,教唆未遂精神病,自首/立功未遂犯。
6种技巧解决你做不出来的行测题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由此,总体来说,难题的答案在AB,易题的答案在CD。那么,又怎样确定哪个答案在A,哪个答案在B呢?一般说来,难得无从下手的答案在A,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易题中哪个选C,哪个选D呢?一般说来,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的题答案在D,估计多数人都做得起但要花较多时间的答案在C。
简而言之,就是最难的题答案常在A,最易的题答案在D。很难但可以倒回去验证的答案在B,容易但费时的答案在C。
例: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 B、28人 C、30人 D、36人(05中央A)
我们先根据难度来判断,这道题有多难。如果以很难、难、易、很易为四级的话,估计这道题的难度为“很难”。因为看了之后,发觉这道题的答案和题之间找不出可以互相支持的地方。一般人简直无从下手。这时候,放弃做题是必要的,但放弃答案是不行的。这时候,你就选择A,对这种牛吃南瓜开不起头的答案选A的正确率非常高。我们来看考过的题中的难题与答案分布。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例:甲乙丙三人沿着400米环形跑道进行800米跑比赛,当甲跑1圈时,乙比甲多跑了1/7圈。丙比甲少跑1/7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米 B.90米 C.100米 D.105米(05中央A)
我们不用做题,就看题干中的数字哪些和答案相关,看能否选出正确答案。看:800,1,1/7,1/7。你觉得最可能跟哪个数字有关:85,90,100,105。应当想到,最核心的数字有3个:1,7,8。这样,答案基本不可能跟尾数是5的有关。可以说A、D都不是答案。在90和100中,哪个更接近答案呢?1001因为比较明显的感觉是100×(7+1):800。所以选C。这样,我们就绕过了从题中算出答案的麻烦。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入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座标法在操作时就是将给定的几个数字的横座标分别设定为1、2、3、4、5、6„„,纵座标就是该数字本身。这样,我们就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数字之间变化规律。但这种稍嫌抽象,对于数字极大、极小的都需要加上感觉才能判断。
测试题越来越难,这是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报考者的共识。试题难度升级是一个大的趋势,各界考生普遍这样反映。
中央和地方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基本上都要为行测划定一个基本的分数线,没有达到这个分数线的进不了面试更谈不上录取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行测(全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省市考试常称《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英文为Administrative attitude test(简称ATT)。本来是用来测智商的,有相当数量的题小学生都能做,好多题在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暑假作业上都有。少部分是中学生就能做的,只有极少数需要大学生才能做。但好多考生把它想得太难了,总以为微言大义,其实有时简单得令人难以相信。考《行测》,把问题想简单点好。《行测》是用来过滤迂夫子的,公务员队伍不需要书呆子!
所有的认为行测难的报考者都是把行测当成知识考察来做的。这恰好中了“机关”,因为行测试题设计原理是公平,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做完所有的题,所以,要考100分基本上不可能。考了这么多年,没听说有谁考过100分,当然,这也不否认今后出现有人考满分的情况。
因为行测的题设计得要公平,就需要考虑到任何一个专业的人都有所长,都有所短,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考生的水平。所以,做不正确所有的题是很正常的,包括很多培训书上,那些多年关注行测的人,依然还是经常做错题。
但这并不是说行测就不容易考高分,行测也容易考高分。有考中央行测的考了96分,四
川也有考了98分的。考行测,根据我长期的研究,总结为一句话——“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我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将被报考者公认为经典的方法演示如下,希望能给各位报考者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基本原理:由于行测全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所以无论如何答案都在ABCD这四个选项中,此其一。其二,按照试题设置的原则,答案分布应当均衡,因此各个答案出现的机率要差不多。到底在不同的试题中,哪种题的答案放在哪个位置?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难题的答案放前边,易题的答案放后边。由此就涉及如何判断难题和易题。难题是指试题涉及较多的知识和信息,信息之间缝隙太大,试题与答案之间不容易建立起直接联系的题。易题是指试题内容为广大报考者熟悉,多数人都可能做得起的题。
二、对数学运算比较有效的方法——联系法
联系法是指数字之间存在着一些必然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可以找出答案。比如在涉及距离速度的题中,出现了7和21、4和12等数字,你要联想要答案可能跟3有关,而不是跟5、8等其他数字有关。
三、对逻辑判断比较有用的方法——验证法
验证法是指将选项带入题干的关键处来验证其正确性的方法。逻辑判断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全部读完,那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所以必须要简化程序,直接将先期带到最后一句话的前后去检验,基本可以确定答案之所在。
四、对言语理解与表达有效的方法——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是指对言语的理解要抓住重要的词语,从而将其组织起来表达符合题干的意思。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干往往比较长,如果考生要认真地阅读,有些题可能1分钟都读不完。这时候,考生就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用历史文化残余与历史重构法的方式,将快速阅读过后头脑中残存的信息组织起来,在答案中寻找具有相同形式或内容的选项。
五、最简单的办法——造句法
造句法是指按照相关句式结构造出一个新句子的方法。造句法适用于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因为造句法的基本原理是相似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构性。
六、最凭感觉的方法——座标法
座标法是指根据已有数字所处的座标之间的变化规律,确定另一个数字的座标。座标法适用于数字推理,特别适合自然数的类比推理。一般的参考书上是采用二级特级或三级特征来进行推理,远没有座标法进行推理来得形象、快捷。
1、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4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即需综合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规律。
在备考该题型时,大家首先要熟记数字的平方、立方,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看到某个数字就应感觉到它可能是某个数字的平方或立方,例如看到63、65大家就应该想到它可能是8的平方加减1得来的
其次,牢记基本数列如:自然数列、质数列、合数列等。
例如:2,3,5,7,11,13,„„ 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质数数列
牢记以上两点,不仅提高你的作答速度,而且它也是你破解复合数列的良好基础。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数列各数项之间差距不大的,就可考虑用加减等规律;
b、如果各数项之间差距明显的,就可考虑用平方、立方、倍数等规律;
c、如果是分数数列,就要通过通分、约分看变化。
2、数学运算
该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考生要尽量用心算而避免演算,这样才能加快做题的速度。数学运算中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a.四则运算 b.比例分配 c.浓度问题 d.路程问题 e.流水问题 f.工程问题 g.种树问题 h.青蛙跳井问题 i.年龄问题等 数学运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认真审题,因为数量关系的题干极其精练,它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尤其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将题意化繁为简。
b、在平时通过训练和细心总结,尽量掌握一些数学运算的技巧、方法和规则,熟悉常用的基本数学知识。
例题 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问父女现在各为多少岁?
A.40 10 B.36 9 C.32 8 D.44 11
解析:正确答案为D。因为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为49岁,因此今年父女年龄之和就应为 49+3×2=55(岁).又因为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所以女儿的年龄应为55÷(4+l)=11(岁)。
父亲年龄为 11×4=44(岁)。
以上例题并不难,只要你要弄清楚年龄问题涉及的倍数关系,就不用方程式解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做题速度,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前边所列问题涉及的相关公式,熟悉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
1、词语类
词语替换与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词语类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切记一个基本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从整个句子中把握字义、词义。词语类较为简单,在这里不做重点讲解。
2、语句辨析
该题型又分为病句辨析和长句辨析,注重考查考生对于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言语表达的理解程度。
语句辨析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主要是利用“紧缩法”,即用找句子主干的办法,把长句缩短简化,分出基本成分与连带成分,然后逐项检查其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
例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A允许 B不允许 C同允许和不允许无关 D对允许和不允许不置可否
解析:正确答案是B,即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出题者故意将题意复杂化,大家遇到这种题型用紧缩法:首先把主干成份分析出来,再对各个长定语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中,往往使用多重否定扰乱应试者的判断,只要利用“否否得肯”的规律,对长句子的各种成份尤其是定语进行分析,应试者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3、阅读理解
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重点考查考生对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和归纳、分析、提炼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主题 b、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c、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例题 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一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这对夫妻的儿子。给出的四个选项A、新来的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B、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C、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的儿子; D、新来的陌生人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解析: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呢,“陌生人”“认识”,认识什么呢,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观察四个选项中D项能最准确地复述这段短文意思。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也是较难的题型。
它主要包括以下五种题型:
1、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已给图形的排列方式中,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它所使用的图形主要是点、线、面及其组合。答题时,首先观察第一套图形并找出其规律,然后把这套规律运用于第二套图形。
图形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注意观察图形元素量的变化、旋转或移动方向、图形之间是否相互叠加、外形上是否相似等。
2、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每一道定义判断题中,题干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的例子,要求应试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
定义判断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
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其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最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看到—个定义时首先就应该标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一一对应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
b、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例题 漏税:指纳税人并非故意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对漏税者税务机关应当令其限期照章补缴所漏税款;逾期未缴的,从漏税之日起,按日加收税款滞纳金。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中属于漏税行为的是:
A.杜×开了一家书店,税务部门规定对他的税款实行查帐征收。当顾客不要求开发票时,他就不开发票;而当有大笔交易并且客户要求开发票时,他就将发票客户联撕下来,客户联与存根联分别填写,客户联上按实际数字填写,而存根联上则填写较小的数字
B.某著名歌星在某城市举行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票房收入高达40万元,根据演出协议,这位歌星拿到了票房收入的25%约10万元。第二天,该歌星又开赴另一城市演出去了
C.张大伯是一家小商店的店主,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税务管理部门核定他每月缴税款500元,他每个月都准时到税务局主动缴纳税款,但上个月由于家中出了事情,几乎没有营业,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赢利,因此他就没有到税务局去交纳税款
D.黄兴是一个屠夫,他干这一行已经好多年了,最近猪肉紧缺,价格上涨很快,县物价局对猪肉作了最高限价。由于购买生猪的价格又很高,他们的利润很低。为此,黄兴对税务征管员说,如果政府不取消限价,他们就不缴纳税款
解析:正确答案B。漏税这一定义十分简单,要做这道题,其实只要注意一点——“并非故意”——就够了。在题中举的四个事例中,都涉及到没有缴纳或拒绝缴纳税款的问题。但是第一个事例中,杜×显然是故意的,他不是在漏税,而是在逃税;C项中,张大伯因为没有营业而不缴税款,他并不是不知道该缴税款,所以也是故意的;D项中黄兴与C项中的事情有点相似,但他不仅不是漏税,更像是抗税了。只有B项中,该著名歌星也许是认为举办方已经缴纳了税款。
3、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大家要注意的是这段陈述被假设为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b、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间的关系。
c、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根据你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例题 某年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曾经投入巨资扩大移动通讯服务覆盖区,结果当年用户增加了25%,但是总利润却下降了10%。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国移动新增用户的消费总额相对较低B.中国移动话费大幅度下降了C.中国移动当年的管理出了问题D.中国移动为扩大市场投入的资金过多
解析:正确答案是D。题目中交代了一个隐含条件“曾经投入巨资”,故可以直接得到答案D。A、B、C均没有依据。
4、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因为只有储备了更多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b、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
3、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例题 绿豆:豌豆
A家具:灯具 B蝙蝠:麻雀 c鲨鱼:鲸鱼 D香瓜:西瓜
解析:正确答案为D。题干为同一类属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考生一定得注意B、c两项,B项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c项鲸鱼不是鱼,也是哺乳动物。
5、事件排序
每题给出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件以及五个事件的四种可能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要求以合理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事件排序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首先对事实作必要的补充或假设,然后用排除法设计较为合理的顺序。在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第四部分 常识判断
常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主要涉及到文学、历史、科技、法律、社会常识等,其中法律常识所占比重近年来越来越大。
常识一般无技巧可寻,平时的观察、思考与积累很重要。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考题的最后一部分为资料分析,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字、图形和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读懂图、表和文字,然后再用排除法淘汰迷惑性选项。
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
b、在资料分析中会涉及很多数据,大家一定要注意数据单位,有时问题中的单位和资料中的单位是不一致的。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数列)
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解题心得(数列)
一、线性趋势——>分析线性趋势的增幅:
1、等差:增幅/减幅一般的做加减
2、等比: 增幅较大做乘除
3、幂数列: 增幅很大做乘除
二、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
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
2、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
3、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
4、分式:
(1):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
(2):全分数。解题思路为: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
5、正负交叠。基本思路是做商。
第二步
思路A:分析趋势
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
A.180 B.210 C.225 D 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
2,增幅较大做乘除 例2:0.25,0.25,0.5,2,16,()
A.32 B.64 C.128 D.25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 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
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
例3:2,5,28,257,()
A.2006 B。1342 C。3503 D。3126
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 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
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
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
视觉冲击点1:
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
例4:1,2,7,13,49,24,343,()
A.35 B。69 C。114 D。238
解: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
总结:将等差和等比数列隔项杂糅是常见的考法。
视觉冲击点2:
摇摆数列,数值忽大忽小,呈摇摆状。基本解题思路是隔项。5
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解:观察数值忽小忽大,马上隔项观察,做差如上,发现差成为一个等比数列,下一项差应为5/2=2.5,易得出答案为36.5
总结:隔项取数不一定各成规律,也有可能如此题一样综合形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3:
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
例6:1,3,3,5,7,9,13,15,(),()
A.19,21 B。19,23 C。21,23 D。27,30 解:看见双括号直接隔项找规律,有1,3,7,13,();3,5,9,15,(),很明显都是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易得答案21,23,选C
例7:0,9,5,29,8,67,17,(),()
A.125,3 B。129,24 C。84,24 D。172,83
解:注意到是摇摆数列且有双括号,义无反顾地隔项找规律!有0,5,8,17,();9,29,67,()。支数列二数值较大,规律较易显现,注意到增幅较大,考虑乘除或幂次数列,脑中闪过8,27,64,发现支数列二是2^3+1,3^3+2,4^3+3的变式,下一项应是5^3+4=129。直接选B。回头再看会发现支数列一可以还原成1-1,4+1,9-1,16+1,25-1.总结:双括号隔项找规律一般只确定支数列其一即可,为节省时间,另一支数列可以忽略不计
视觉冲击点4:
分式。
类型(1):整数和分数混搭,提示做乘除。
例8:1200,200,40,(),10/3 A.10 B。20 C。30 D。5
解:整数和分数混搭,马上联想做商,很易得出答案为10
类型(2):全分数。解题思路为: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划一的先划一;突破口在于不宜变化的分数,称作基准数;分子或分母跟项数必有关系。
例9:3/15,1/3,3/7,1/2,()
A.5/8 B。4/9 C。15/27 D。-3
解:能约分的先约分3/15=1/5;分母的公倍数比较大,不适合划一;突破口为3/7,因为分母较大,不宜再做乘积,因此以其作为基准数,其他分数围绕它变化;再找项数的关系3/7的分子正好是它的项数,1/5的分子也正好它的项数,于是很快发现分数列可以转化为1/5,2/6,3/7,4/8,下一项是5/9,即15/27
例10:-4/9,10/9,4/3,7/9,1/9 A.7/3 B 10/9 C-5/18 D-2
解:没有可约分的;但是分母可以划一,取出分子数列有-4,10,12,7,1,后项减前项得
14,2,-5,-6,(-3.5),(-0.5)与分子数列比较可知下一项应是7/(-2)=-3.5,所以分子数列下一项是1+(-3.5)=-2.5。因此(-2.5)/9=-5/18
视觉冲击点5:正负交叠。基本思路是做商。
例11:8/9,-2/3, 1/2,-3/8,()
A 9/32 B 5/72 C 8/32 D 9/23
解:正负交叠,立马做商,发现是一个等比数列,易得出A
视觉冲击点6:根式。
类型(1)数列中出现根数和整数混搭,基本思路是将整数化为根数,将根号外数字移进根号内 例12:0 3 1 6 √2 12()()2 48
A.√3 24 B.√3 36 C.2 24 D.2 36 解:双括号先隔项有0,1,√2,(),2;3,6,12,(),48.支数列一即是根数和整数混搭类型,以√2为基准数,其他数围绕它变形,将整数划一为根数有√0 √1 √2()√4,易知应填入√3;支数列二是明显的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因此答案为A
类型(2)根数的加减式,基本思路是运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例13:√2-1,1/(√3+1),1/3,()A(√5-1)/4 B 2 C 1/(√5-1)D √3 解:形式划一:√2-1=(√2-1)(√2+1)/(√2+1)=(2-1)/(√2+1)=1/(√2+1),这是根式加减式的基本变形形式,要考就这么考。同时,1/3=1/(1+2)=1/(1+√4),因此,易知下一项是1/(√5+1)=(√5-1)/[(√5)^2-1]=(√5-1)/4.视觉冲击点7:首一项或首两项较小且接近,第二项或第三项突然数值变大。基本思路是分组递推,用首一项或首两项进行五则运算(包括乘方)得到下一个数。
例14:2,3,13,175,()
A.30625 B。30651 C。30759 D。30952 解:观察,2,3很接近,13突然变大,考虑用2,3计算得出13有2*5+3=3,也有3^2+2*2=13等等,为使3,13,175也成规律,显然为13^2+3*2=175,所以下一项是175^2+13*2=30651 总结:有时递推运算规则很难找,但不要动摇,一般这类题目的规律就是如此。
视觉冲击点8:纯小数数列,即数列各项都是小数。基本思路是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考虑,或者各成单独的数列或者共同成规律。
例15:1.01,1.02,2.03,3.05,5.08,()
A.8.13 B。8.013 C。7.12 D 7.012
解:将整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1,2,3,5,(),是一个明显的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8,排除C、D;将小数部分抽取出来有1,2,3,5,8,()又是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13,所以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小数部分各成独立规律
例16:0.1,1.2,3.5,8.13,()A 21.34 B 21.17 C 11.34 D 11.17
解:仍然是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拆分开来考虑,但在观察数列整体特征的时候,发现数字非常像一个典型的和递推数列,于是考虑将整数和小树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发现有新数列0,1,1,2,3,5,8,13,(),(),显然下两个数是8+13=21,13+21=34,选A 总结:该题属于整数和小数部分共同成规律
视觉冲击点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不连贯的数列,考虑质数或合数列。
例17:1,5,11,19,28,(),50 A.29 B。38 C。47 D。49
解:观察数值逐渐增大呈线性,且增幅一般,考虑作差得4,6,8,9,„„,很像连续自然数列而又缺少5、7,联想和数列,接下来应该是10、12,代入求证28+10=38,38+12=50,正好契合,说明思路正确,答案为38.视觉冲击点10:大自然数,数列中出现3位以上的自然数。因为数列题运算强度不大,不太可能用大自然数做运算,因而这类题目一般都是考察微观数字结构。
例18:763951,59367,7695,967,()
A.5936 B。69 C。769 D。76
解:发现出现大自然数,进行运算不太现实,微观地考察数字结构,发现后项分别比前项都少一位数,且少的是1,3,5,下一个缺省的数应该是7;另外缺省一位数后,数字顺序也进行颠倒,所以967去除7以后再颠倒应该是69,选B。
例19:1807,2716,3625,()
A.5149 B。4534 C。4231 D。5847
解:四位大自然数,直接微观地看各数字关系,发现每个四位数的首两位和为9,后两位和为7,观察选项,很快得出选B。
第三步:另辟蹊径。
一般来说完成了上两步,大多数类型的题目都能找到思路了,可是也不排除有些规律不容易直接找出来,此时若把原数列稍微变化一下形式,可能更易看出规律。
变形一:约去公因数。数列各项数值较大,且有公约数,可先约去公约数,转化成一个新数列,找到规律后再还原回去。
例20:0,6,24,60,120,()
A.186 B。210 C。220 D。226
解:该数列因各项数值较大,因而拿不准增幅是大是小,但发现有公约数6,约去后得0,1,4,10,20,易发现增幅一般,考虑做加减,很容易发现是一个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应是20+10+5=35,还原乘以6得210。
变形二:因式分解法。数列各项并没有共同的约数,但相邻项有共同的约数,此时将原数列各数因式分解,可帮助找到规律。
例21:2,12,36,80,()
A.100 B。125 C 150 D。175 解:因式分解各项有1*2,2*2*3,2*2*3*3,2*2*2*2*5,稍加变化把形式统一一下易得1*1*2,2*2*3,3*3*4,4*4*5,下一项应该是5*5*6=150,选C。
变形三:通分法。适用于分数列各项的分母有不大的最小公倍数。
例22:1/6,2/3,3/2,8/3,()A.10/3 B.25/6 C.5 D.35/6
解:发现分母通分简单,马上通分去掉分母得到一个单独的分子数列1,4,9,16,()。增幅一般,先做差的3,5,7,下一项应该是16+9=25。还原成分母为6的分数即为B。
第四步:蒙猜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有些题目就是百思不得其解,有的时候就剩那么一两分钟,那么是不是放弃呢?当然不能!一分万金啊,有的放矢地蒙猜往往可以救急,正确率也不低。下面介绍几种我自己琢磨的蒙猜法。
第一蒙:选项里有整数也有小数,小数多半是答案。见例5:64,24,44,34,39,()
A.20 B。32 C 36.5 D。19 直接猜C!
例23:2,2,6,12,27,()
A.42 B 50 C 58.5 D 63.5
猜:发现选项有整数有小数,直接在C、D里选择,出现“.5”的小数说明运算中可能有乘除关系,观察数列中后项除以前项不超过3倍,猜C 正解:做差得0,4,6,15。(0+4)*1.5=6(2+6)*1.5=12(4+6)*1.5=15(6+15)*1.5=31.5,所以原数列下一项是27+31.5=58.5
第二蒙: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又出现负数,负数多半是答案。
例24:-4/9,10/9,4/3,7/9,1/9,()A.7/3 B.10/9 C-5/18 D.-2
猜:数列中出现负数,选项中也出现负数,在C/D两个里面猜,而观察原数列,分母应该与9有关,猜C。
第三蒙:猜最接近值。有时候貌似找到点规律,算出来的答案却不在选项中,但又跟某一选项很接近,别再浪费时间另找规律了,直接猜那个最接近的项,八九不离十!
例25:1,2,6,16,44,()
A.66 B。84 C。88 D。120
猜:增幅一般,下意识地做了差有1,4,10,28。再做差3,6,18,下一项或许是(6+18)*2=42,或许是6*18=108,不论是哪个,原数列的下一项都大于100,直接猜D。
例26:0.,0,1,5,23,()
A.119 B。79 C 63 D 47
猜:首两项一样,明显是一个递推数列,而从1,5递推到25必然要用乘法,而5*23=115,猜最接近的选项119
第四蒙:利用选项之间的关系蒙。
例27:0,9,5,29,8,67,17,(),()
A.125,3 B129,24 C 84,24 D172 83
猜:首先注意到B,C选项中有共同的数值24,立马会心一笑,知道这是阴险的出题人故意设置的障碍,而又恰恰是给我们的线索,第二个括号一定是24!而根据之前总结的规律,双括号一定是隔项成规律,我们发现偶数项9,29,67,()后项都是前项的两倍左右,所以猜129,选B
例28:0,3,1,6,√2,12,(),(),2,48 A.√3,24 B。√3,36 C 2,24 D√2,36
猜:同上题理,第一个括号肯定是√3!而双括号隔项成规律,3,6,12,易知第二个括号是24,很快选出A 华图接下来的班次和课程,大家可以看看。(联系人:颜同学 tel:*** QQ:32431121)
联系人:颜同学 tel:*** QQ:324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