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学习心得体会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后在各阶段的目标中,对语感的培养就更见具体、明确了。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直觉性、综合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感的主要特征。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读”是在语感学习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背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的尔”。清代作家姚鼐说“大抵文字须熟练乃妙,熟则利病自明”。由此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即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从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悟中读,读中悟,还要重视背诵指导积累语言,教给背诵方法,如抓“支撑点”指导背诵,想象背诵,录音背诵,使学生能够意到笔随。同时注意迁移运用,语感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为迁移而教,为应用而教,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庄云霞
----------------精选公文范文----------------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特别是对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新课标提出了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对语文中语感的含义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做出分析,同时对如何培养语感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要注重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对语言主体把握的一种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感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享受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对培养语感这一方面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途径,重视文章内容培养而忽视语言实践。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甚至被认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一、语感的含义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接、快速感悟语言的能力,是一种个人的语文修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在一接触到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全方面丰富的直感,不仅能够感知语言的真正含义、体会到真正的情感,还能迅速感知言外之意。而语感能力差的人在遇到语言文字时总是不能领略其深刻含义,时常曲解本意。语感培养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着重关注这一方面,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1.语感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感
当遇到语言阅读时,大多数人凭直觉来阅读,他们可以很快读出句子中的缺陷,比如哪儿用词不当,虽然说不出是为什么用词不当,但能直接感觉出用得不对。这种直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产生敏锐的领悟力,进而形成直觉思维。因此,必须做出有意识的努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有必要的。
2.培养语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必须与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感觉、直觉、记忆、情感、思维、表象等。当学生受到语言的刺激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从而完成对语言的欣赏。比如,当课文中美好的句子映入眼帘时,他们会经过感知觉和想象、表象这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所以,语感需要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参与,同时会促进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语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听、说、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好的语感在视、听、说中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阅读理解、写作中能激发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势在必行。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以读为本
读是眼、口、耳、心的同时参与,在阅读时要眼到、口到、耳到和心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多读几次,自然而然地语感就上来了,也就逐渐明白意思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匀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引导读书的方式有: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和引读等,从读中训练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给学生朗读,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意思,才能朗读得有感情,这样学生才会共鸣,进而模仿老师阅读,达到由感情渲染语感;自由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发自内心地阅读,多读几遍就能将情感融入阅读中,比如小学语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黄继光站起来了”,学生联系前后文多读几次就自然而然地在读到“站”字时会发出强烈的语调;分角色读就是一篇课文可能会有不同角色的扮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各种人物性格的特点,要求不同人物分角色用不同语调读出来,真正融入角色扮演中,激发语感;引读就是教师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在阅读中形象朗读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接着朗读。
2.品析语句
品味语言是语感培养的核心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字词含义,真正了解语句意境,激发情感。比如,在一些简单的省略句中可以补充完整句子或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删减变成简单句子,或者换个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都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增强语感。
3.联系生活实际
要想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不能只从字词中理解,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经验运用到阅读语句中来,才会有效地提高语感能力。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文中老奶奶靠着洋槐树焦急耐心地等待着,与学生自己在约好地点等待别人,可是别人并没有准时到来这一情境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可以有感而读。
4.将想象融入语感培养中
想象与语感是紧密相连的,在阅读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将课文内容的情景想象出来映在脑海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情与作者感情达成一致,增强语感训练。
5.语言积累,奠定语感
学习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也需要积累。阅读多了,熟了,达到顺口而出的时候就是语感最佳的时候。熟读和广泛阅读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积累,多读几篇,一篇多读,积累材料等就是在培养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品析精彩语段,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语言文库;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文物,开阔学生视野,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6.实践语言,增强语感
将所学语言实践到其他方面,学会迁移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应用到口语、写作方面来,组织口语演讲或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思想内涵,发展自身语感。
总之,培养语感不仅对学生的视、听、说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希望教育者可以采纳以上建议,让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闪光。
参考文献:
王崧舟.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02.编辑 孙玲娟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读中感悟 ,训练语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
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 “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引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感悟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
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夜莺的歌声》一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学生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用概况小标题的方法来概况主要内容,那就容易多了。(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在配乐声中,教师感情范读,把学生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漓江上,仿佛随着作者一起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二、品词析句,体悟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三组句子: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第二组:“那样的”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从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描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产生了美丽的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了什么。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小女孩所看到的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A、品词品句促感悟
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小英雄雨来》中有一句:“那双手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像鹰的爪子”,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用“鹰的爪子”比喻“那双手”。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鹰的爪子的锋利,从而想到鬼子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鬼子的憎恨。学生从“像鹰的爪子”,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B、评价促感悟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理解,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师生评价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A、熟读成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B、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后,引导学生找《鲁滨孙漂流记》的原文来读;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让学生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加强语言实践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A、说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如学习完《凡卡》一文,让学生说说课文最后省略号的作用,想想凡卡的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B、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C、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
因此,要扩大学生语言活动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第418页 ③、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笔者提出应从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和积淀语文知识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关键词]∶语感 生活体验 言语实践
语文知识
随着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与研究,随之“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一、为什么培养语感
(一)语感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是纲,其他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不举则目也难张。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前,必须先弄清语感为何物?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
“语感就是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会、认知、验证、考察、切近物象,从而深入具体地把握作品的本质。”[1]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2]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3]
“语感是人与语言这一对象相适应的感觉,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一种方式、一种结构。”[4]
“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和精神操作实际上就是对言语对象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就是语感。”[5]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了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主动地学习探究。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在以后的阅读中,学
生就可以用这些已有的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去感知理解。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更趋于完善。这样,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面多侧面的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是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绝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和能力的积累和激发,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加思索地表情达意,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
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丰富情感等因素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二、怎么样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培养有三个基本途径——挖掘生活体验、加强言语实践、积淀语文知识。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一)、挖掘生活体验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6] 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7] 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山寨》一课中写道“看着飘起的炊烟,好像离山寨不远。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到处林遮树掩,青藤垂挂屋檐„„多亏小狗几声汪汪,才把课人寰到门前!”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炊烟”,不曾亲眼见过“青藤垂挂屋檐、林遮树掩的情景”,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山路曲折蜿蜒绵长”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如: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美丽的武夷山》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造型奇特、玉柱、火把、鲜花、竹笋”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武夷山山峰奇特美丽”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武夷山的小游客们,你们现在来到了武夷山脚下,看!造型奇特的山峰从我们眼前滑过,它们
都想什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现武夷山真实的山峰,并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尽情的诉说着山峰奇特的造型——“我觉得山峰像„„”。教师并及时引导把“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句后的“。”改换成“„„”。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已经到了武夷山,正在感受着武夷山山峰奇特的造型所带来的独特体验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二)、加强言语实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先,入情明理的。例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8]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9]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0]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即做批注。速读使语感敏锐。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6
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笔者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积淀语文知识
高品质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理性在感性中长期沉淀的过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 [11]所以强调语感训练,决不能排斥或轻视理性的语文知识渗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表达技巧的实例,值得借鉴:
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师: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
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
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
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露痕迹地将“想象会使语言生动”这一表达技巧,融进了学生对诗情诗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们对诗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到“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12]
结束语: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2]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3]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4]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5]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7]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
[8]朱熹,《朱子语录》。
[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
[1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70页。[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7页。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而对文章的独特体验是学生读好文章的基石。朗读也是学生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学中,学生可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节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可利用现代化教学,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庐山那缥缈、捉摸不定、变幻万千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同样,课文结尾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痛苦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个“爱”字是阿炳感情的升华,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在教学中,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三、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如《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云雀的心愿》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教学冰心先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让学生去读冰心先生写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如此,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互相补充,大胆引导学生抛开“芝麻”去捡更诱人的“西瓜”,广泛阅读,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形成良好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在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他们与书中的主人同欢乐,共忧思,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奥妙,认知了语言的情趣,把握了语言的精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大量浏览和精研各种文体的优秀范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揣摩、积累、应用等各种方法不断锤炼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会能力,逐渐将语言文字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