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学习体会
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学习体会
根据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关于组织专任教师专题学习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通知”和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本人在暑假期间按照经济与管理系“专题学习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学习计划进行了认真学习,对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现结合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习内容
2011年7月8日学院放假前,以领导授课、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了3个专题,分别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放假后,个人又自学了其余的七个专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学习体会与收获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大多数人就业生存的一种技能教育,也是提高全社会劳动水平的基础教育,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国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此次,《纲要》更进一步的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必须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要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看作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看作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看作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看作是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教师素质必须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要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学校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这些特殊的工程师。但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双高”的文化修养和“双师”的素质。
所谓双高文化修养,即科学修养和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着的一类教育,社会需要什么行业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有哪些变化,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各行各业知识与技术在不断更新,有的行业更新速度十分惊人。不仅需要高职教师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前沿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高职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各行业的新情况,及时掌握新技术,勤奋地、持续不断地从各种渠道汲取和补充自己的一桶水,确保传授给学生的是足够的有营养的水。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实地作战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还要有娴熟的技能和必要的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所以提出了双师的岗位资格,即高校系列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仅仅考取专业技术职称还是很不够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验。
(三)一定要让学生好学、学好,成为全面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且好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于年轻而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环境的压力。要从考试、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入手改变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比如,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是衡量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如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奖励证书。应大力提倡高职学生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以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质量的作用。用技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与艺术一样有其独特魅力,特别是前沿知识及应用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位著名德国企业家说:“现在中国年轻人可能受教育的年限比我们长,但是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远远不如我们国家的青年人。”德国企业有一种共识:没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德国产品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非同寻常,正是与其职业教育分不开的。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针对高职特点、突出各专业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通用标准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都应当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在为取得证书而努力的过程中,督促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好。总之,在学生主观好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实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注重高标准、新要求,为学生的学好服务,并且得设法引导学生“走进去”,让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人才仅仅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可能是祸害社会而非造福人类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特别还要加强以下教育内容: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育教育以及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时代意识。
三、工作建议
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教学都是“教”和“学”对立面的有机统一,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学,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没有“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层面必须着力寻求“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统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书、教知识向教人、教学生转化。这样就得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认识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二是做到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大学是塑造全方位能力的基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德育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三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和各种专业培训,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此外,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应注重将理论及时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通过学习,要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推进我院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学习体会
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学习体会
根据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关于组织专任教师专题学习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通知”和学院《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本人在暑假期间按照经济与管理系“专题学习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学习计划进行了认真学习,对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现结合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习内容
2011年7月8日学院放假前,以领导授课、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了3个专题,分别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放假后,个人又自学了其余的七个专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学习体会与收获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大多数人就业生存的一种技能教育,也是提高
全社会劳动水平的基础教育,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国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
视。此次,《纲要》更进一步的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
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
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
见,必须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要把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看作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看作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看作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农村巨大
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看作是发
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教师素质必须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要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学校生产的产品
质量的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这些特殊的工程师。但高职教育不同
于基础教育或普通教育,因此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双高”的文化修养和“双师”的素质。
所谓双高文化修养,即科学修养和人文修养。现代社会的发展日
新月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着的一类教育,社会需要什么行
业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有哪些变化,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各行各业
知识与技术在不断更新,有的行业更新速度十分惊人。不仅需要高职
教师掌握自己专业的新知识、前沿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利
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高职教师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各行业的新情况,及时掌握新技术,勤
奋地、持续不断地从各种渠道汲取和补充自己的一桶水,确保传授给
学生的是足够的有营养的水。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能实地作战的人。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
有深厚的理论,还要有娴熟的技能和必要的经验。只有理论与实践有
效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所以提出了双师的岗位资格,即高校系列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仅仅考取专业技术职称还是很不够的,高职教师必须有实践工作经验。
(三)一定要让学生好学、学好,成为全面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让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且
好学。“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特别是对于
年轻而尚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环境的压力。要从考试、考核、激励等各个环节入手改变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比如,学生考
取各种专业证书是衡量高职办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如专业技术等级证
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奖励证书。应大力提倡高
职学生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以起到促进学习
提高质量的作用。用技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与艺
术一样有其独特魅力,特别是前沿知识及应用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位著名德国企业家说:“现在中国年轻人可能受教育的年限比
我们长,但是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远远不如我们国家的青年人。”德
国企业有一种共识:没经过职业教育的人不能进入工作岗位。德国产
品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非同寻常,正是与其职业教育分
不开的。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必须针对高职特
点、突出各专业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通用标准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都应当获得“双证书”,即毕业证和岗位资格证书。
在为取得证书而努力的过程中,督促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学好。总之,在学生主观好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充实完善教学硬件和
软件,注重高标准、新要求,为学生的学好服务,并且得设法引导学
生“走进去”,让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人才仅仅有理论和实践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可能是祸害社会而非造福人类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特别还要加强以下教育内容:加强人文教育、重视德育教育以及注重
培养高职学生的时代意识。
三、工作建议
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
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任何教学都是“教”和“学”对立面的有机统一,老师教得
再好,学生不学,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没有“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层面必须着力寻求“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统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书、教知识向教人、教学生转化。这样就得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认识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二是做到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大学是塑造全方位能力的基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德育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三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和各种专业培训,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此外,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应注重将理论及时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通过学习,要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推进我院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
职业的含义: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
职业的特征:目的性、规定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可变性 职业教育的含义: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不同水平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即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或就业后提高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2、职业教育大众化(全民化)
3、职业教育终身化
4、职业教育国际化
5、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
6、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
7、职业教育运行体系的多元化
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职业教育的功能:
1.职业教育对政治的维护与促进作用
(1)职业教育维护现实的政治关系(2)职业教育影响社会政治生活质量
(3)职业教育能改善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4)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稳定
2、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职业教育能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2)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3)职业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3、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活化文化功能(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交流、融合功能(5)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一)人力资源状况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分析
1、人口年龄结构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2、人口地域分布影响职业教育的布局
3、人口就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层次
(二)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
1、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益
2、职业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最佳途径
(1)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业规范、敬业精神等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2)职业教育可提高人力资源的职业素质。
(3)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可以提高整体劳动者素质。
3、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力职业道德和规范劳动力行为的有效方式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定义指职业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价值主体在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课题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客体进行价值设定、价值预期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或倾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特征:
1、动态性
2、复杂性
3、历史性
(一)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
1、一般与具体的区别
教育目的,一般是由国家以法令形式颁布的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必须遵守的统一规范,由于它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因此往往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
而培养目标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做出的符合各自特点的规定,因此是具体的,有其特殊性的。
2、高度和层次不同
教育目的作为一种统一规范,它是国家级的,我们不能说某某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某某专业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而培养目标则是由不同的学校、科类、专业的目标构成的一个体系,具有系统性。
3、联系
培养目标以教育目的为指导和依据,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系统化;而教育目的是通过国家的整个培养目标体系来实现的。
(二)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
1、范围不同
教学目标也称教学任务,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包含了培养目标的主要部分。
但教学不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惟一途径,学校的其他工作也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为培养目标服务的。
2、联系
教学目标为培养目标服务,是其从属目标;
培养目标需要落实和分解在教学目标和其他工作的目标中才能得以实现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依据)
2、教育目的(根本依据)
3、社会条件及社会需要(现实依据)
4、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
5、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
6、受教育者自身条件和合理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
(一)人才结构模型
人才结构模型从“金字塔”型理论模式发展到“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模式,到现在最为广泛认可的“阶梯状”理论模式。根据这个理论,我们把社会人才按其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来分,就可以分为这样四类: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对职业教育而言,它通常是指向工程型、技术型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
(二)职业分析
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即对某一特定职业的特质和内容所作的多层次程序分析。它将各项工作内容、任务、完成的难度、工作质量标准以及对工作者的要求等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结构(具体内容书本上)知识结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能力结构: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社交能力 素质结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身心素质 职业教育体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实施结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职业教育管理体系、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和人才预测体系、职教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职业教育投资体系等。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仅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学制或称结构体系,它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依据
(一)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1、综合技术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
2、能力本位论和全民教育理念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南
3、劳动力本位论和需求决定论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思想目标
(二)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现实依据
1、现实要求:社会人才需求
2、重要依据:经济结构的变化
3、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原则:
1、遵循规律原则
2、适应发展原则
3、立足实际原则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借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经验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必须层次相同又自成体系
三、打通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定义:
1、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及其成果(如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等)中有代表性的部分。
2、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计划、课程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现方式。
3、指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所提出的原则性规定和基本法则(有时也包括惯例和传统)。它是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发方法、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几方面构成的,其中课程观起主导作用。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
1、针对性
2、实践性
3、适应性
4、参与性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适用性: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内涵:
专业设置,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所谓“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所谓“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组织构成的显著特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1、行业性
2、多样性
3、自主性
4、创新性 专业设置的依据
1、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首要依据)
2、学科的分类和发展
3、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
4、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6、学校具体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需求导向原则
3、条件必备原则
4、超前性原则
5、依托地方经济原则
6、校企合作原则
7、效益最佳原则
8、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方
1、主干辐射法
2、复合集成法(组合集成法)
3、模块组合法
4、阶段组合法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含义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指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及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再结合可利用的资源,由学校老师、企业技术人员、行业相关人员、课程专家、学生以及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价的活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超前性原则
3、多元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整体性原则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一)职业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方法
1、调查社会需求
2、分析工作任务
3、进行教学分析
4、确定课程门数
5、编写课程标准
6、制定课程方案
(二)行业或地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
1、问题剖析
2、案例研究
3、作业分析
4、课程编制
职业教育教学的含义:职业教育教学是一个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1、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1、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2、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3、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是以全面开放为前提
4、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学是以全元知道为要务 教学活动的三阶段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含义: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
1、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2、讲解性与实践性统一
3、继承性与创造性统一
4、教法与学法统一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选择与应用教育教学方法应注意问题:
第一,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的适应性;
第二,强调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突出教学的整体性;
第三,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突出教学的发展性;
第四,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突出教学的情意性;
第五,强调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学的启发性;
第六,强调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突出教学的双边性。职业指导的含义:
职业指导是指运用教育功能为求职者、创业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理性择业、就业、从业、创业、事业发展和为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实践活动。
职业指导内容 :
1、职业观指导2、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
3、职业选择指导
4、求职指导
5、心理指导
6、创业指导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常用方式:
1、职业知识探究
2、职业价值认知式
3、生涯规划指导式
4、职业情感体验式
5、就业务时指导式
6、职业理想牵引式
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常用方法:
1、课程化指导法
2、专业化指导法
3、咨询服务法
4、校本聚合指导法
5、外援聚合指导法
6、职业实践指导法
7、网上职业指导法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及其应用(书本上)(一)按研究目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按研究资料的性质分类
按照研究资料的性质,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三)按对资料的分析方式分类
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与因果关系研究(四)按研究内容分类
按研究内容分类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一)效度
效度是指职业教育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也指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 目的的程度。它有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分。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否被 合理、精确地予以解释。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情景的程度。
一般来说,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基础,如果研究的内部效度较低的话,就不能保证研究的外部效度。
(二)信度
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研究方法、研究条件及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信度可分为内部信度和外部信度。内部信度主要强调在同一研究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一致性。一般而言,如果对同一研究有许多人同时进行,就会涉及内部信度问题。外部信度主要强调的是某一独立的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中被重复进行。如果一个研究的外部信度较高,其他研究人员使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应能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三)效度与信度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1、确定选题
2、文献查阅
3、研究计划制定与实施
4、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5、论文与研究,报告撰写
问卷调查法内容:
(一)调查法的含义
是一种在自然的过程中(对研究对象不加干涉)收集材料,间接研究教育现状的方法。它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的种类
1、依据调查对象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1)全面调查:也叫普遍调查,对调查对象全部加以调查。
(2)非全面调查: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它还可依据抽样的方法分为随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2、依据调查内容分
(1)事实调查:事实或数据
(2)征询意见:如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看法、网络对手机收费的调查
3、根据调查研究手段的不同分类
(1)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教育资料、效据的一种研究方法。(2)访谈调查。(3)电话调查。(4)实地调查。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学习体会
形势与政策学习体会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记得刚上大学时,学校就对我们大一新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眨眼间,我学习这门课也有三年的时间了。我觉得《形式与政策》就像我们高中政治里的时事,不过对比起来,它比高中阶段的时事重要许多。不管从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高中的时事课程不一样,而且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的丰富、详细。
大一到大三这三年的《形式与政策》课程,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形势与政策可以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也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形势与政策》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当前国内国外形势。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主要以老师授课为主,有时也会以播放录像的形式来上课。已经上过三年课的我,发现我们形势与政策的老师都非常的厉害,个个都是很有学识的人,可以说是满腹经文。而且,他们讲课都是滔滔不绝的,经常给我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素材,而且有些老师在讲课时别有风趣,那种跳跃式的思维,似乎你一走神你跟不上他的节奏,就错过许多精彩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不仅积累了许多知识,而且也被课堂的丰富内容所深深吸引,每次上完课,我都深受感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既具体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就要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的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当今时代,我们中国在发展上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而且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所以,在高校大学要对大学生广泛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这有着重大的意义。
改进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我们党总结的历史经验,也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1)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宝贵结论,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发展教育的一贯方针。(2)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因为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应贵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我们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渴望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主观需要。(3)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学会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式,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而形势与政策教育重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还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与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的重要方面。
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在大学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高校大学必须认真落实和对待。这门课程在许多方面对大学生都是很有益处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开设的非常必要的课程。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中的一支充满活力、动力的生力军,无疑是将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只有学好并掌握好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从中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才能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使我们认请国内国外的形势,也完善了我们的思想,为我们踏入社会提前上了宝贵的一课。好让我们做好投身社会的准备,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做一个合格的国家接班人。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学习体会
形势与政策学习体会
记得刚上大学时,学校就对我们大一新生开设《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眨眼间,我学习这门课也有三年的时间了。我觉得《形式与政策》就像我们高中政治里的时事,不过对比起来,它比高中阶段的时事重要许多。不管从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高中的时事课程不一样,而且主题更加鲜明,内容更加的丰富、详细。
大一到大三这三年的《形式与政策》课程,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形势与政策可以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也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所必修的课程。《形势与政策》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清当前国内国外形势。
我们的《形势与政策》主要以老师授课为主,有时也会以播放录像的形式来上课。已经上过三年课的我,发现我们形势与政策的老师都非常的厉害,个个都是很有学识的人,可以说是满腹经文。而且,他们讲课都是滔滔不绝的,经常给我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素材,而且有些老师在讲课时别有风趣,那种跳跃式的思维,似乎你一走神你跟不上他的节奏,就错过许多精彩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不仅积累了许多知识,而且也被课堂的丰富内容所深深吸引,每次上完课,我都深受感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既具体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学习了形势与政策,就要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的发展。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当今时代,我们中国在发展上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大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而且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所以,在高校大学要对大学生广泛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这有着重大的意义。
改进和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我们党总结的历史经验,也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1)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宝贵结论,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发展教育的一贯方针。(2)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因为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应贵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我们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渴望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主观需要。(3)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学会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式,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而形势与政策教育重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形势与政策教育还是提高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与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的重要方面。
由此看来,《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在大学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高校大学必须认真落实和对待。这门课程在许多方面对大学生都是很有益处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大学开设的非常必要的课程。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中的一支充满活力、动力的生力军,无疑是将来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只有学好并掌握好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从中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才能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使我们认请国内国外的形势,也完善了我们的思想,为我们踏入社会提前上了宝贵的一课。好让我们做好投身社会的准备,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做一个合格的国家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