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德育工作总结
生物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结合教材内容,把“三热爱”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始终坚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本书的绪论及许多章节,本身就是“三热爱”教育的极好内容,应该进一步充实并写出相对稳定的德育教材,列为重点章节讲授。例如,我在讲生物的变异内容时,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袁隆平教授等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的繁殖和选育,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培育了多个高产而优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从而激励学生爱祖国,爱科学。
二、有的放矢,联系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
要使德育工作富有成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乐趣与苦恼,摸清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解决的方法,一是使学生明确生物科学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全面阐述现代化社会和科学技术中诸如环境、粮食、能源等重大问题,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教材内容,更具体地阐述这种关系。二是充分介绍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新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
三、了解、学习科学史,激励进取精神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是科学史的谱写者。了解科学家的科学史,是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德育。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当科学家,但科学家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却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效仿的。
四、创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对绿色植物花的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感。这样学生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如何努力学习,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精彩。
五、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理智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理智情感。例如,在学习“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杂交技术”以及“优生优育”的研究成果时,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成果资料,还有老师平时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现出来,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用这些背景情境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情感。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教育氛围则是“人文关怀”。生物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正是基于以上原则执行的,希望所有的学生在生物教学中领悟美好人生。2016.6.30
第二篇:生物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教师德育工作总结
高二生物王艳蕊
自从大学毕业,踏入教育行业至今已有八年时间,八年时间匆匆而过,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但我始终没有觉得枯燥乏味,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这八年和学生相处的美好时光中,他们的青春朝气感染了我,让我总以为自己还年轻,他们单纯、可爱、自信,无形中让我觉得其实生活本来就很简单。学生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从而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但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师德要求却发凸现出来。教师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这个特殊行业中的一员,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要求自己。接下来,我把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简单总结如下:
1、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已,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2、通过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因为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责,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有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3、真心热爱学生、关爱学生,给予学生以真挚的师爱。在和学生相处中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忧伤,了解他们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我们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尊重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主动在感情上接近他们,使师生间架起和谐的情感之桥。比如有这样的一个学生,他在班内的纪律,学习方面都比较落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无端的去责怪他,而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详细调查,找出他落后的原因。原来他是因为贪玩缺乏学习兴趣,一时下来破罐子破摔,愈来愈差,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对抗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真诚地邀请他一起去谈心、交流感情等,从心理上清除与老师之间那种无形的隔阂,并把老师当作真诚可信赖的朋友,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在经过一番有的放矢的启发引导,对症下药解决了他心中的困惑,从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逐渐上升,并对班集体的事也积极主动了。这时,老师便可适时地给他提出不同的需求与期望,使他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奋斗目标,这样促使他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逐步转化成一个先进的学生。绝不用语言挖苦否词他们。
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将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备课时,仔细分析教材,敏锐扑捉其中的德育因素,把他们纳入教学中。我从尊重学生的自尊
心、兴趣情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有意义的课堂实践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同时设法让学生懂得,学好知识是学习者自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需要。
总之,我的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总结成绩,争取德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5月17日
第三篇:生物德育工作总结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初中生物学科德育渗透总结学科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因此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在新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作如下总结。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的第一册中有小资料28处,其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2、利用新教材必修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笔者认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细菌战让学生记忆住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围绕新教材中研究性课题开展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笔者抓住了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明确了调查中要特别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看看祖国的生物科技发展情况,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报告会的形式总结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促使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二、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生物新教材第一册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有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酶、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以此促使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培养。
三、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课外读”,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如“探索大脑的奥秘”分析了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成果的展望。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四、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第四篇:生物德育
生物学科德育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立德树人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制定本实施方案。
生物教师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新形势下,教师更应重视生物新教材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生物教材德育知识点,掌握生物学科德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大力开展德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德育教育内容
初中生物新教材德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德育内容更为丰富。生物学科德育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用新旧社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2.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迫性;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3.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4.实践观点和群众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5.法律意识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6.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此外,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教师如果对生物新教材思想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按教材分章拟定出德育教育任务并定出相关计划,这样对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内容,就可能认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三、采用多种德育教育形式、保证实效性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新教材生物教学是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德育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德育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3.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总之,生物德育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德育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新教材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生物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必须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新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新教材的德育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盘石店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2017年10月
第五篇:生物德育工作计划
如何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现如今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认为要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 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3、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
二、引导探究,重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所谓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对实际问题,然后实事求是,并大胆作出假设,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
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德育教育。
1、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2、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3、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书育人也并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篇二:生物德育工作计划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因此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之而奋斗。
一、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课外读”,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
二、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
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
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篇三:八年级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学期八年级生物学科
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陈维黎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生物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生物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生物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在生物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
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生物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生物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生物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物活动如朗诵比赛,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生物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生物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挖掘生物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篇四:七年级生物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生物学科
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吕宗富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因此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生物学科在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育作如下计划:
一、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1、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的第二册中有小资料28处,其中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信心,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
2、利用新教材必修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笔者认为,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细菌战让学生记忆住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围绕新教材中研究性课题开展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等全过程,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生物新教材第二册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有关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酶、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对学生加强科学态度的教育,以此促使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培养。
三、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课外读”,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青年学生的大脑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加之学习上竞争的压力,往往就可能使缺乏价值判断标准的青年出现精神空虚而走入歧途甚至误入邪教。因此,在教学时不可忽视学生积极的精神需求,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课外读是生物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应充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并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其内涵,渗透德育教育。如“探索大脑的奥秘”分析了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及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成果的展望。这些素材不仅拓展了知识、增强了可读性而且体现了科学性,教学中对学生要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防止误入歧途,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理想。
四、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新教材中的观念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只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就容易帮助学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内容,都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因势利导就能帮助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党中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德育应被重视,但实际操作中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值得学科教学的教师注意,学科的教育教学不能重智轻德,总之,通过对生物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篇五:生物德育工作计划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生物德育工作计划 生物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不仅因为它是自然科学,是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而且它的丰富 内涵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很好的教材。
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和古代生物科学成就,都会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同学们更会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为三分之一,林地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学生更清醒地了解国情,从而产生保护自然责任感。认识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如生命的物质性;运动性;生物的进化;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很好教材。实践观点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这些实践可引导 学生学习群众的实践经验(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了解农业生产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结合生物学渗透这些知识,就会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教学,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生物实践活动还可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生物科学史、科学家的事迹以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都可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保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都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神的好教材。生物学科不但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而且有多元的德育教育途径。除了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研究生物教材,还研究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与学生组织、社团、家庭紧密配合可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教师要抓住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将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