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社科学院文秘专业三年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文社科学院文秘专业三年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近三年来,文秘专业紧紧依照高职教育理念,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结构合理,科学可行
为了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一条主线,两方结合,三个体系,四大模块”。
1、一条主线:即以培养实际就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2、两方结合:即以产教两方结合的方式搭建素质平台;
3、三个体系:即建立理论、实践、素质三个体系;
4、四大模块:即以专业基础课与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课与核心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操作实践模块和文化素质模块等四大教学模块完成学生的能力整合。
形成了专业基础课与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课与核心技能、专业技能操作实践和文化素质等特色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
在课程设置上,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从事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上,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
(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按照文秘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文秘专业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以下特点:
1、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权重。如:精选了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为一门综合课程《经济学与财政金融基础》;增加了《秘书与办公室工作》、《秘书与公共关系》、《秘书与会议组织和服务》、《秘书综合实训》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增加了《秘书心理学》、《交际舞蹈与形体训练》等多门选修课程。
2、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用更具专业技能特点的课程取代了部分专业技能特色不明显的课程。同时根据社会对秘书岗位的要求,增加了《秘书礼仪与职业形象设计》、《计算机速记与手写速记》、《常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管理》、《档案管理与信息检索》等多门专业技能明显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
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显得更专、更精、更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特征更加明显。
(三)适当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个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专业建立了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提供了“人生艺术与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等10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选修课设置注重文秘岗位所需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开设了“交际舞蹈与形体训练”、“秘书心理学”、“商务谈判与技巧”、“电子商务”、“摄影与摄像”、“汽车驾驶”等选修课。通过开设选修课,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本专业学生限选课与任选课必须修满8学分。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在进行常规的高职教学的同时,推行“师徒制”教学模式,效果良好。
1、大力改进常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如在《应用写作》、《市场营销》等多门课程中,把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掌握方法、提高素质。
(2)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有:改革作业内容,增加讨论型题目,撞击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一定的课程内容作为自学的内容,在讨论课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自学内容,由教师加以引导。
(3)着力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专业通过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文秘岗位的需求,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遵循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的科学规律,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在《秘书实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践教学便是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训比例都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此外,本专业在教学中,还根据教学科目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效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研究式教学”和“两周专题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推行“师徒制”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专业突破了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并行了“师徒制”教学模式,由学院聘请在写作、办公、电脑应用等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在具体做法上, 先由文秘专业学生本人自我推荐,再由师傅挑选,每位师傅每学期可以挑选3-6名徒弟进行手把手地指导,使徒弟尽快成材。“师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行,已为本专业培养了一批颇具就业优势的学生。
3、利用国家级优质教学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应用写作》等核心课程已建立课程网站向全社会公开,《高职应用写作》课程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网点”上建立了网络课程、考试系统和自测系统,设计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测评系统,学生可以凭教材免费附送的“在线学习卡”,登陆后进行浏览、自由选择学习章节,观看教师编写的教案和课件,或进行案例学习、答疑、作业、交流,也可以下载习题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站建立以后一直保持着高点击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学生。
(二)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必修课有50%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 学校建设有完善的校园网,有50余间多媒体教室。学校还成立了现代教育中心,管理学校教学平台和设备。多媒体课室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演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内涵,本专业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有50%以上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多媒体教室中实施教学,教学效果优良。
三、实践教学
(一)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专业已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单一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实习三大平台。
本专业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岗位认识阶段、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阶段、毕业实习训练阶段。
(1)岗位认识:带学生到文秘办公室参观,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了解秘书工作范围、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熟悉秘书工作的规范;
(2)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训练阶段:结合理论教学,分若干个模块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通过各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技能。(3)毕业实习训练阶段: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在各个单位做文秘工作。要求能解决文秘工作遇到的问题,并写出3000—4000字的毕业论文。
(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设足够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开设了九个模块的综合实训项目,分别是文书写作与训练模块、办公室事务模块、会务工作模块、公共关系技巧模块、接待与礼仪模块、商务谈判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
本专业将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解至各个学期之中,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夕都有非常明确的实训目标。
(三)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措施得力,落到实处,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
具体的实习、实训措施有:
1、进行办公室业务工作实习,通过全面接触文秘工作,达到使学生对文书、秘书的整体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熟悉专业秘书的办公室日常工作;学会使用常规办公设备;学会不同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体验文秘工作的职业道德。
2、进行档案管理实习:文书档案整理是文秘的基本业务。进行这项实习的时间学生相对集中,内容细致与精确,可以培养学生踏实、稳重、严谨的作风。此项教学实习基地设在各市、县的档案馆。
3、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实习:使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指导教师选择有实际意义的调查专题,并设立定点调查委托单位。调查报告送交委托单位协助评价。本项实习要求学生从设计调查计划到撰写调查报告,全部独立完成。
4、开展摄像摄影技术实习: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会在电脑上加工制作,以便应用到工作中。实习结束,学生要拿出自己的作品,请专业人员评出等级。
以上实习安排,在时间至少三周;形式则视具体情况可以统一、集中,也可以分散、独立,以适应文秘工作多元化的职业要求。
制定了具体的实习实训要求和规范,保证专业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1、建立校内“秘书实务实训中心”
学校积极投入经费,建立了校内“秘书实务实训中心”,该中心包括自动化办公实训室、会议接待实训室、商务洽谈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室、档案管理实训室等。对校内外实训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研究。
2、开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了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每个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都必须进行不少于十四周的校外毕业实习,并提交校外实习报告。实践单位反馈报告等作为校外实训的评估证据,确保了校外实训的规范化与效果。
在开辟校外实训基地上,本专业注重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探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研究开发实践教学课题。
四、教研教改成果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教改计划,积极组织集体教研活动
1、文秘专业教学部每年都制订了教研教改计划。对文秘专业建设、教研教改课题、教学组织管理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做出安排。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保证教研活动正常化。文秘专业教学部定期组织本专业老师讨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讨论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课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指导文件等。特别是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本专业利用集体智慧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
3、积极参加国内文秘专业的各类学术活动,加强与有关学者、专家、同类院校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文秘专业建设。
(二)本专业教师能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有已结题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项,省、部级(含)教研教改课题三项
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拥有校级高职研究课题6项。
由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已依时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专家组认为本项研究填补了高职研究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高职实训教学研究领先水平。
杨文丰教授作为主要成员之一的农业部21世纪高等农业教育研究课题《中国特色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已于2004年底通过了专家组鉴定。
主讲教师向阳副教授主持并完成了省级科研课题《秘书专业实训教学研究》和《秘书专业多媒体教学研究》。
(三)获近两届省部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并重视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专业带头人杨文丰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作家,被中国公文学写作研究会授予“中国公文学家”荣誉称号,是应用写作“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主讲人,其散文作品被编入普通中学《语文》教材(沪教版)、全国职业学校《语文》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和被香港教育统筹局选入香港中学中国语文网络课堂,他新编著的教材《高职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已被教育部评为“普通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已被我省三所高职院校聘为文秘专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今年,受中国职教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特邀,作为首席报告人,今年已为广东、四川、福建、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等地高职院的教师作过关于文秘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学术报告,深受欢迎,是我国文秘专业颇有影响的专家。
本专业还拥有龚江南副教授、何劲耘副教授、向阳副教授等一批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近三年先后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五、主要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大部分教师获得了 “双师型”教师资格,并有企业工作、实习经历,但教师对现代企业运作和地方经济动态了解仍显不足。
2、教师科研教改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高职教育特色的理解以及创新能力等也需要加强,自编优质教材数量还不够。
3、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尤其是文秘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高职类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如何在三年在校时间内,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已成为需要深入探索。
(二)整改措施
1、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用社会、企业开展教学实践的计划并执行,计划两年内使90%的专业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师,以满足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研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教改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争创更多优秀教学成果。
3、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如何切实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本专业教师已提出了一些可行办法:比如学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水平摸底考试,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班教学;在各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底子较好或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强化他们的听、说、写能力。这些措施有的尚未实施,有的实施力度不够,有待加强。
我们将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饱满的热情,继续探索新世纪高职文秘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秘应用型人才。
第二篇: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谭晓恒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6期
摘 要:技工教育文秘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而文秘专业课程对文秘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阶段,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如何推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做了深入研究在此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技工教育 文秘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其中,课程设置是关键,它对保证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话题,探讨分析了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与方法等相关问题,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挥指导作用。
一、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从中文课程体系中转化过来的课程体系模式,设置偏向于语言与文学,并且有些课程的设置会因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略有不同;另一种是拼凑的模式,虽具有合理的结构,但是缺少文秘特色,对课程设置缺少合理的规划。这两种模式具有相同点,即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模式是先照搬,然后对课程进行压缩,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也就是先照搬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再将主干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并适当地缩减一些限选课,再加上文秘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实务技能课程,由此就形成了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尽管这种课程体系设置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要求的提高,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秘专业特色不鲜明
原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基础课程太少,单调贫乏,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技工教育文秘专业的特点很好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
现行的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实验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
3.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一方面,文秘专业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文秘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二、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十分必要。笔者根据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初步的构想。
1.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建设主干系列课程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所以,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要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安排,从而使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比如,秘书学这门课程是由文书学、会议学、调研学等课程优化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应用文书写作是由新闻写作、文书写作等整合而成的新课程。通过对原有课程的优化整合,增加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更加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
2.以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
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以文秘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文秘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文秘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文秘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文秘专业的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文秘专业基础理论需要包括秘书学、秘书史、秘书心理学;文秘专业实务,需要包括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基本技能需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方面需要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文秘人才奠定基础。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模拟训练等。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根据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结合文秘专业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路径与方法来实现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1.寻找课程改革依据
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需要以往届毕业班的课程设置为参照,经过精选与重组,并通过优化整合而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需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寻找改革依据,确定课程体系。
2.精选专业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删除一些缺乏文秘特色的学科,增加一些具有文秘特色的学科。比如,删除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书法、教育学、传播学等。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特色课程,比如秘书史、秘书心理学、文书写作、社交礼仪、汽车驾驶等课程,突出文秘专业课程的特色。
3.完善课改相关工作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完善相关工作,以保证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1)加强教学管理工作。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式比较灵活,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等。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
(3)加强教材建设工作。目前使用的教材更适用于本科院校的教学,而不适合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根据技工教育文秘专业教学的实践编写理论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
(4)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文秘专业主要靠实践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各种教学实践设备不完善,缺少突出文秘特色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太少。因此,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教学实践设备、建立具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采取各种措施,拓展实习基地。
(5)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还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文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文秘专业学生的发展道路,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文秘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现有的专业课程不足以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的最新动态、技能需求及企业的最新理念,因此文秘专业课程内容应侧重实际应用。应安排学校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根据教材需要收集资料,组织企业专家系统学习先进的技工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教材编写应特别注重依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作流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流程系统化的文秘专业课程设计。
四、结语
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才能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推动技工教育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整个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文秘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伍艳妮.人文教育观念下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施华.二年制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3]王雅,张广玲.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研究汇总[J].文学与艺术,2011(5).[4]黄若茜.高职文秘专业秘书实务课程体系教改研究[J].秘书之友,2012(1).[5]陈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6]刘凌.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作者单位:茂名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2004年成功申报成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本专业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正式升为本科专业,并在同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是黑河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学生350人,2012年共招生51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本专业具有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5人。近几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参加专业课程网络培训学习12门。2012年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社科联成果奖2项。2012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3余篇。2012年本专业在原有2609册图书的基础上又购进图书资料991册,声像及电子类图书70多种。管理用微机14台。三十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2.65%。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几年来我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我系特制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的岗位需求为前提,坚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突出师范性、加强综合性、着眼实用性、力求多样性,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一)以培育名师为统领,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造就一支结构优、素质好竞争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申请报考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派教师到国内及省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2012年我系派出1名教师赴黑龙江大学做为期1年的青年访问学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本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年会,1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任职资格;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
业在岗专业教师 26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 8人,硕士12人,博士2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2000学时。
(二)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1年来,中文系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制定了《中文系2013—2015科研发展三级规划》,申报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项,其中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次获批;组织申报校级课题7项,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5项。申报及获得各级给类科研成果奖励8余项。
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为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从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校内教学实训
在正常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之余,我专业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指导组织了“我爱唱诗词”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词《木兰辞》、《春江花月夜》等八篇进行了配乐演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古人的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学期末,文学教研室在系内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新春诗会。此次爱情诗会既是中文系师生用诗歌与激情喜迎新年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学教研
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在读、背、悟、写、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我系还为学生搭建平台,组建综合技能团队,由本专业教师为中文系学生举办讲座,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际创作能力。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本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社团及协会,如:语韵协会、墨韵协会,负责在学生一二年级阶段配合“普通话”、“三笔字”课堂教学,通过班级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巩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1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此类学术报告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达百人。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注重校内教学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师范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学校、走入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如:鼓励学生支教实践,参与课外活动等,此外,2011年我校与东莞东部教育合作,派学生深入东莞实习,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派出23名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课堂内容从单一讲授到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2012年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一方面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增进与学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共有23门课程申请通过了多媒体课件认证,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了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确保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教学规划及质量的提高,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基础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考查和考核方法。建立系、教研室和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领导每学期听课,教研室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开展期中课堂听课、教学互评活动。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规范教学行为,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3.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教材建设科学、有序原则
专业主干课程将继续选择采用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的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65%。汉语言文
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系二○一二年十二月
第四篇: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重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验收标准
一、课程标准:建设重点专业核心课程4—5门、群内其它专业核心课程2—3门(共计8—10课)。具体要求如下: 1、60%精品课程教材正式出版,体现工学结合的任务(项目)导向、校企合作编写;
2、完成核心课程实训项目指导书(内部)
3、核心课程标准
4、核心课程教学课件
5、核心课程教学评价报告;
6、学生学习管理
二、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1、将核心课程建成网络课程
2、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课件、习题、课外实训项目等)
3、提供教师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教案等)
4、教学视频
三、专业标准: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将精品课程建成网络课程,充实网上学习资源等(网上学习、交流)
3、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调研报告、改革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报告、实施成效报告
4、完成专业实训指导书汇编(含所有实训项目)
5、编写“岗位——职业能力构成——课程”图
四、教学改革与成果发表
1、获得厅局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
2、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3、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篇。
五、进度安排 在建设期内,原则上均匀安排建设进度;以月度为单位,标明检查工作完成情况;对于特殊情况,可调整建设进度安排。
六、验收方式
1、专家组对完成的材料验收;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
3、通过专家听课评价;通过学生评价;每门核心课程不少于2个单元的教学录像通过专家评价。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科。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2004年成功申报成为校级重点专业,2012,本专业立足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技能的指导原则,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培养理念,建构全程性、多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已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整体情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4年正式升为本科专业,并在同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是黑河学院首批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之一。本专业现有学生350人,2012年共招生51人,专任教师26人,其中副高职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本专业具有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5人。近几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在原有网络课程基础上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参加专业课程网络培训学习12门。2012年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艺术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申报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社科联成果奖2项。2012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国家级、核心刊物3余篇。2012年本专业在原有2609册图书的基础上又购进图书资料991册,声像及电子类图书70多种。管理用微机14台。三十五年来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000余名,201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2.65%。
二、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目标
几年来我系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我校历史传承、办学定位、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等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本专业的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资料和设备为保障,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断建设和发展。
(二)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我系特制定2012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社会的岗位需求为前提,坚持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突出师范性、加强综合性、着眼实用性、力求多样性,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一)以培育名师为统领,建设教学科研团队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造就一支结构优、素质好竞争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大力培养教学名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送出深造、校外引进、在职提高等措施培养教师,鼓励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名青年教师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吉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名教师申请报考2013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派教师到国内及省内名牌大学对口进修提高,2012年我系派出1名教师赴黑龙江大学做为期1年的青年访问学者;鼓励他们参加各类科研课题,定期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本派出2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专业学术年会,1名教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汉办派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任职资格;利用校内、外“名师”资源对青年教师培训,“以老带新”,建立“传、帮、带”机制。多渠道更新拓宽教师知识面,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一支职称结构优化、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构成合理的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岗专业教师 26 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 8人,硕士12人,博士2人,高职称全部为本科生授课,累计学时数达2000学时。
(二)以教改、科研立项为基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秉承以教改、科研项目促教学的原则,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如: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作品为原点辐射带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又理清文学史脉络,还为专题研究打下基础。1年来,中文系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制定了《中文系2013—2015科研发展三级规划》,申报获批省级以上课题2项,其中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是我校首次获批;组织申报校级课题7项,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5项。申报及获得各级给类科研成果奖励8余项。
教改立项包括课程与学科的渗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探索个性化与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创造教师和课程的风格;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全程化考核等。成果几乎覆盖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提高了教学水平。
四、实践教学建设情况
为拓展教学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特从校内教学实训和校外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
(一)校内教学实训
在正常教学任务、教学活动之余,我专业特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采取培训、比赛、推广等方式,注重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竞争性、实效性,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指导组织了“我爱唱诗词”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诗词《木兰辞》、《春江花月夜》等八篇进行了配乐演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古人的诗歌,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流。学期末,文学教研室在系内举办以爱情为主题的新春诗会。此次爱情诗会既是中文系师生用诗歌与激情喜迎新年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学教研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展对经典作品的改编和演绎,在读、背、悟、写、演中切实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我系还为学生搭建平台,组建综合技能团队,由本专业教师为中文系学生举办讲座,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第一、二课堂的教学延伸中彰显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色和动手实践能力,师生互动实现双赢。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定期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主题征文比赛,鼓励、培养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实际创作能力。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本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社团及协会,如:语韵协会、墨韵协会,负责在学生一二年级阶段配合“普通话”、“三笔字”课堂教学,通过班级各种课外活动强化巩固学生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等基本技能,1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此类学术报告多场,参与二课堂活动达百人。
(二)校外实践教学
本专业在注重校内教学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师范毕业生走入社会、走入学校、走入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如:鼓励学生支教实践,参与课外活动等,此外,2011年我校与东莞东部教育合作,派学生深入东莞实习,尽快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派出23名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能力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此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五、教学改革与管理
(一)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应大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人文底蕴丰厚、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鲜明的适合社会多元需求的研究型、适用型、专业型本科人文人才。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让课堂内容从单一讲授到直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2012年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教学;一方面运用网络课程平台增进与学生交流,拓展学习内容。共有23门课程申请通过了多媒体课件认证,申报获批“4A网络课程4门,实现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二)教学管理
1.健全教学管理队伍,完善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了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确保教学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教学规划及质量的提高,制定相应课程质量标准
完善基础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理论实践课程的考查和考核方法。建立系、教研室和学生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系领导每学期听课,教研室定期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开展期中课堂听课、教学互评活动。定期召集学生座谈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规范教学行为,约束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3.制定教材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教材建设科学、有序原则
专业主干课程将继续选择采用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的国家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等。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精英或业务骨干。一个专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等基本指标之中,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2.65%。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中国语言文学系
二○一二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