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演讲比赛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留住孩子的幸福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与成人相比,孩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在童年的每天都有新事物发生,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好奇。可是,孩子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幸福吗?一次外出培训,专门去书店给儿子选择适合他读得书准备作为礼物,无意间便看到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书的封面以及书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我,凭着教师的直觉,我感觉这本书不错,便毫不犹豫的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自己。
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书中李跃儿老师用最明确的、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本书围绕幸福从“天使还是上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拯救还是教育”三部分别阐述作为教师应该用怎样的“爱”来唤醒孩子,怎样让孩子感到幸福,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教育观来对待孩子。作为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爱”来对待孩子,家长要持怎样的幸福观来对待孩子等等举例说明。
一、在等待中成就幸福
书中“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这一部分中说道:“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师?当老师忽视或憎恨某一个孩子时,对于老师来说,似乎他犯的错并不大,可是对于那个孩子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意味着全部。所以一定是要有良知的并且必须是热爱教育和孩子的人才能当老师。
关于老师有一则笑话这样说,一个杀人犯死后被打入18层地狱,伤心的不得了,正在伤感之际,忽然听到脚底下有人唉声叹气。杀人犯很吃惊,就问:下面什么人?你住在什么地方?下面的人回答说: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第19层。杀人犯更吃惊了,说:地狱不是只有18层吗?怎么出了个19层?下面的说:这是阎王特设的。杀人犯说:杀人就是最重的罪了,你的罪难道比杀人还重吗?那人说:这你就不知道了,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杀性命仅伤肉体,杀慧命毁掉的可是孩子的灵魂啊。就因为我误人子弟,杀了很多孩子的慧命,所以被下到第19层了、、、、虽是一则笑话,却道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全部内涵,看到这里,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教育就是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感受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懂得孩子并学会帮助孩子。他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这几种方式:大声呵斥指责批评、立即上前加以制止、亲身上去帮助完成,我们缺少了耐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等待”。
二、用平等的爱串联幸福
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难免会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时候,当看到孩子闹事闹情绪时,有时就会发脾气。有句话讲得好:“当你改变不了社会,你就学会改变自己。”孩子的任性、顽皮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李跃儿老师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琢磨孩子的心态,顺着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导,用心去赏识孩子的对与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成熟,才能使孩子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茁壮幸福地成长!经典语录分享:
在孩子成长的环境中,控制什么就导致贪婪什么: 控制他的玩,他就对完贪婪; 控制它的食物,他就对食物贪婪; 控制金钱,他就对金钱贪婪; 控制他的学习,他就对学习贪婪;
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就学会自信; 生活在忍耐之中,就学会耐心;生活在表扬之中,就学会感激;生活在接受之中,就学会爱;生活在分享之中,就学会慷慨;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就明白什么是真理和公正;生活在安全之中,就学会相信和周围的人;生活在真诚之中,就学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暴力之中,他就会成为魔鬼。
第二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本站推荐)
家长,手下留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一年以前,当我因女儿的逆反期教育问题请教她的幼儿园老师时,她向我推荐了李跃儿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首先吸引我想一睹为快的是它的书名,可能对很多家长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应是类似《谁拿走了哈佛第一名》这样的书。但对读过较多教育专著的我来说,第一感觉就是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优秀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专著。
看到书名,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爱他还来不及呢,谁还去拿走他的幸福呢?”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吗? 先来看看本书中的几个小主人公吧!
(一)不会笑的王欢
李跃儿第一眼中的王欢是个瘦弱与敏感的孩子,闪着刺目光亮的眼睛让他看上去像一个被吓坏了的透明的小玻璃人。他的爸爸对李跃儿说他儿子不会笑。进班一个多月他竟然真的从没笑过无论问他任何话,他只会目视前方,没有反应。我们要问:小王欢幸福吗?
(二)无法上学的天才宋子然
宋子然小的时候特别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天才的资质,所以家长对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一下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个周末大人孩子就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的满城奔波。但后来所有的班都放弃了,而且小子然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直至无法上学,只好呆在家里。本是天才的小子然幸福吗?
(三)7岁的富家“小偷”
这个男孩家里有百货店,生活很富足,吃穿无忧。但有一天,他妈妈发现他在偷店里的钱,于是将他打了一顿。可是,从那以后,这个孩子狂偷不止了。偷了钱干什么呢?乱花一通,见什么买什么,买来也不珍惜,扔得到处都是,要么胡乱送人,要么扔进垃圾桶。他的妈妈甚至这样要求他,说:你以后不要偷了,你要什么妈妈都给你买行不行?还是不行。家长就打,用火烧他的手,还是照偷不误。我们能说这个孩子幸福吗?
这几个小主人公的处境告诉我们:他们不幸福!另外,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压力很大,越来越苦。虽然物质生活比上代人丰富,但童年并不幸福。可以说,没有人愿意拿走孩子们的幸福!然而,孩子们的幸福确实被拿走了,或者正在被拿走。那我们可能要问: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重要人物的表现吧!
王欢的爸爸在王欢4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克服胆小的毛病,想尽了办法:让孩子站在窗台上,游泳时硬将他推下水,甚至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大人特意离开„„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吗?
宋子然的妈妈不光不顾孩子的累与否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而且最糟的是,只要她觉得某个兴趣班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益处不大了,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不与孩子商量,突然有一天会给孩子报上其他的班。比如说学游泳,孩子不愿意,一路上放声大哭
啊。你想这样的状态能学好游泳吗?孩子大哭大闹,妈妈死拉硬拖。孩子在游泳池里边哭边游,永远都是最后一个。宋子然的爸爸呢?他的教育观念是让孩子听话,方式极其粗暴,为了建立父亲的威严,动不动非打即骂,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看见一头凶猛的狮子一样。他还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为了锻炼小子然的毅力,爸爸竟然看电视时专门让本就很爱看电视的小子然坐在旁边写作业,并说:儿子,这是我的节目,我能看你不能看!„„他们是在给孩子幸福,还是在拿走孩子的幸福?
为什么富家里出了个“小偷”?因为家长只顾挣钱,缺少与孩子进行交流,作为人,尤其是孩子,最看重的就是情感的需要、精神的满足。当这些得到满足时,他就只能转向寻求物质的满足了。
周弘先生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我们的孩子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在不经意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4岁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刚发展的时候,本就分不清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而我们的家长却晚上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硬生生的夺去他的安全感;家里出了个“小天才”本来是喜事,而我们的家长却逼着孩子处处更优秀,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和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挣钱是正事,但因挣钱忙碌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就本末倒置了;一分钟前你是一个慈母,为儿子洗脚,一分钟后又变成了一个凶神,为盆子踩翻而对儿子拳打脚踢„„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我们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地相处。我们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你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你交往;你是大使,我就用大师的心态与你交往;你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你交往。只有放下父母的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孩子才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浑身都会充满幸福。
家长,手下留情,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吧!
家长,手下留情!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张琴
古城街道古城学校
第三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看了一半多一点,因为这本书在学校的图书馆借的,那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但这本书却很吸引我,我没有经常看书的习惯,但那段时间却很经常的翻看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画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李跃儿老师著的,这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好老师。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不同的实例:生动有趣的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叙述、分析、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把我吸引进去,李跃儿说过“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教育不得法,抽去孩子的自然属性,按照成人的想法去朔造,本质上就是一种严重的“毒化”,它使得孩子丧失了作为人的基础,最后只能成为“非人”。
孩子的家长,他不知道儿童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儿童正处于探知世界的阶段,处处与成人作对;处处执拗。为什么会这样?亚杰有个说法,就是儿童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如时间不能倒流、空间不能重叠、因果必定关联等等,不理解就会哭闹,这是作为人必须经过的阶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思维能力;如果强行阻断,比如采用打骂的方式,不
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造成心理问题。
李跃儿还说过“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比如零到六岁,被教育学家们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如果他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这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学习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
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现在真正的在教育当中实践,更能感悟书中作者想要
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第四篇: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有感
文|海豚班主班
在园里经常听到“李跃儿”的名字,两年了可能我才仅仅知道ta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大师”,趁着放假,静下心来,百度了一下,页面展现了八个大字——“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看到介绍中李跃儿的代表著作,我被《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吸引,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好奇吧,开始阅读寻找答案。
某一年掀起了一股热潮“你幸福吗?”我也关注了许多报道,多数人会笑着给予肯定回答,而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点”.那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我已经是成年人了,让我再去回想孩童时的幸福,记忆大概就是关于父母和学校了。而作为老师的身份,在书中写道:在书中,作者说到: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
作为一位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与孩子平等的相处。对方是农民,我就以农民的方式与他交往;对方是大师,我就以大师的心态与他交往;对方是孩子,我就用童心跟他交往。老师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老师能够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被爱包裹起来。当他提着书包跟着妈妈往回走的时候,浑身都会充满着幸福。
对于“爱与尊重”我自认为可以做到,可偶尔在孩子们面前也会突然忘了“平等”,这也是反省后深知自己需要“修行”的地方。孩子充满幸福感的时候,老师们也会被感染到,会有不一样的幸福感。
刚刚有了小小的自信,当我阅读到“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只是喊口号。
古人讲,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段话,让我开始犯愁,怎么都觉得我还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世上事就是这样:越深奥的看起来越浅显,越复杂的看起来越简单,越困难的看起来越容易。
”也许就像书里写的,中国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在一二十年的短期内成功,它必定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传统的势力太强大了。
教育不像工业产品,引进一条生产线就能很快出产品。教育是改造人的事情,尤其是改造已经定型了的人,绝不会一蹴而就。而我希望在时间的沉淀下突破层层“传统”的枷锁,做一名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老师。
书中看到家庭教育很多“失误”的案例,我并没有过于惊讶,因为我们生活中就有令人思考的案例。那些“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不能去断定那些父母是否爱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多么重要!而爱的名义之下,很多父母可能会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爱是让孩子感受“幸福”.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先入为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
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李跃儿告诉我们: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
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
第五篇: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谁拿走了孩子幸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所著,李跃儿从自己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巴学园”的教育实践,和自己育儿实践的切肤之痛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然后用流畅的故事语言表达出来,出版了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在北京召开的一次这本书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专著,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谈到教育,总是与一系列矛盾和悖论联系在一起,比如管教与自由、慈爱与溺爱、幸福与痛若、希望与失望……人们在不断地探寻以期得到答案,养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断地反思: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吗?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呢?正是这些疑问,让《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无比现实的意义。
著名育儿专家小巫把李跃儿称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认为她不仅精通教育,而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能让我们入迷地读着故事的同时,学习着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愿天下父母都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学一学其中的道理,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孩子,并在为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把它推崇为“一定要看的一本书”。她写道:“对读者,我想说,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语上赫然写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这是李跃儿的教育观,她的教育座右铭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书中表明,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那是按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
李跃儿告诉人们,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和理解这些规律。在一次家长会上,她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位家长:孩子6岁之前是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天生就具有自己的发展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是由养育他们的成人所决定的。正因为他们能够固执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带来的方式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法,才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阅读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做“爱育的宣言”。她大声疾呼,要为孩子营造爱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故事中的杨一凡,起初她的身体里像没有灵魂一样。她并不是天生就是这样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变成这样沉睡的状态。如果由于不懂使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也可以引领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状态。
读完《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我感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感动着我。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李跃儿在书中所提到的教育,说白了就是“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