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蚕丝钱学森传》读后感
读《蚕丝:钱学森传》有感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读了《蚕丝:钱学森传》。本书由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撰写,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钱学森旅美二十年、曲折归国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殚精竭虑的传奇一生。
毫无疑问,少年时代的钱学森确实过着神童一样的生活,他极具天赋:聪明绝顶、记忆力超群,小时候从来没有为考试发过愁,轻松地以前几名的身份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并进入了美国一流的大学。这让我们欣羡不以,然而钱学森一些优良习惯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加以学习。
首先是博览群书。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只是凭感觉随便看看,可能觉得书名吸引人,抑或是听别人谈起过,没有什么系统性。而钱学森则不然。“他把全身心都放在他喜欢的科目上。”在图书馆极其专注地阅读美国科学期刊上的文章,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只是进行复杂的数学演算时才会分神;甚至在上课是,他也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埋首看学术论文。完全像钱学森一样做,我觉得很多人都有困难。但系统的读书不仅开拓眼界,并能对相关学科有大致的了解,对自己所学的能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学的有什么用,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又是怎样的。
又应怎样做呢?对一个相关感兴趣的领域或问题,可以先多找一些不同作者、不同观点的书去读,然后思考、比对,自己给自己在心里做一个辩证思考。如此,针对某个方面的知识就会更全面、完备。否则,只读一面之词,特别是很多时候某些书总是受作者当时认识环境、知识体系、个人情绪等等因素影响,实际上观点并不客观,结论往往就较为突兀和经不起历史考验。那么,若有比对不同视角下的思考,自然会对某个领域认识得更全面。针对某个领域、问题、观点或事物进行深入研究和阅读。另一方面,对经典中的经典,则可反复阅读、反复揣摩,通过阅读、揣摩提升自己。
我们如今进入大学,应对未来有一个规划。明确职业目标,结合专业、自身条件,通过招聘网站、师兄师姐、老师去了解你未来可以从事的岗位,并了解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根据职业目标要求,有重点的学习你的专业知识,那些岗位用得上的知识,一定要深入钻研。根据职业目标非专业技能要求,例如礼仪、领导力、团队合作建设等,也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
再有便是敢于创新。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大学加入一个进行小型火箭发动机实验的小组。当时很多人将火箭研究看做是好莱坞奇思妙想的一种延续,很多教授对此嗤之以鼻。“这些年轻人在晚上作出规划,周末进行实验,他们要在繁重的功课中挤出实践,还得外出打工,用赚到的前购买废旧零件。他们把自己的积蓄都凑在一起,为了寻找实验用的二手设备,跑遍了整个洛杉矶。”最初,他们在附近的河谷进行实验,条件简陋且十分危险。
有人评价:钱学森一生中重大转变的地方也就在于他参加了火箭研究小组,并最终走上了火箭研究的道路。对于我们来说,学校有很多科技创新大赛,条件也好很多。自己动手,探索一个新的课题,不断地遇到问题,再一个个逐一突破。这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际技能是密不可分的。科技创新又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因而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很多东西仅仅依靠老师讲授是不够的,需要自己去钻研。这有利于培养我们学习的兴趣,在目标的激励下,形成创造性学习的意志和品质,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敢破敢立。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良好的读书习惯,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可或缺,要求我们尽快培养。钱学森先生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有太多,他的勇于坚持、不畏艰难,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严谨求实„„这些都让我十分尊敬,也需要我慢慢体会。
第二篇:钱学森传读后感[推荐]
《钱学森传》读后感
在阅读《钱学森传》之前,我对于钱老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一位伟人,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但到底是什么,成就了钱学森?是什么给了他毅然回国的决心?他带给中国的是仅限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吗?读完这本传记,我从中得到了答案。钱学森生于杭州,家境优越。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纵观钱老的小学生活,有一件事最然我印象深刻,那便是他从扔飞镖这一件小事中所总结出的经验,使得他的飞镖飞得最远。可以说,真正的科学家并不是学习好就可以做的,更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上了中学后,钱老开始学习理科,传记中写道,钱老当时最敬佩两个人,一位是列宁,另一位是爱因斯坦。钱老为了搞明白什么是相对论,特意买了一本这方面的书籍,一页一页的钻研,虽然看不懂,却依旧十分努力,到后来又选修了相对论,从中我也明白对一件东西感兴趣,不要只是感兴趣,要努力去钻研并一辈子钻研下去,这研究一定能获得成功。而在中学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灌输下加上钱老自己的观念,钱老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分子了,我想,这也为他后来的举动打下了伏笔。中学毕业后钱老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上海交大,但却很快遇到了困难——他并不适应这里的英语考试,但他却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努力的学习了英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他在其他科目也十分刻苦,例如一本分析化学,他就将从头到尾的所有内容都背了下来,可以说,严谨的治学态度造就了钱老。后来,钱老凭借着自己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到外国留学的机会,他来到了麻省理工大学并决定学习航天,因为他认为这样最能帮助中国,他一直对中国的局势十分关心,也对中国的局势感到忧患,因此他十分的勤奋,并打破了外国人的偏见,在外国,纵然中国人的身份是被他人瞧不起,他也一直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在修学期间,他和自己的恩师卡门一起发现了卡门-钱公式。并越来越有名气了,成为了美国火箭研究小组的一员以及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他也越发的向往祖国,但因为腐败的国民党政权,他在结婚后又回到了美国从事研究。在祖国解放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来到了美国移民局要求回国,但知道钱学森价值的金步尔却坚决不放行,并说出“钱在何时何地都相当于五个师”。于是,美国运用各种强制手段来阻止钱老回国。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将一封写给陈书通的信夹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投进邮箱,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这封信最终辗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随后经过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通知,终于被允许回国。钱永刚回忆,当时飞机很少,最早的一班到香港的飞机也是两周后。父亲决定立即买船票回家。美国洛杉矶移民局不忘刁难这位科学家。买船票时,售票员一听是钱学森,便说一等舱已卖完,只有三等舱船票。事实上,一等舱船票很富余,但船务公司得到移民局的交待。钱学森买了四张三等舱船票。就这样,在一个只有几平方米的小舱内,钱学森带着夫人和一对儿女一家四口睡着上下铺,踏上了回国的路。在轮船驶离美国本土很久后,一位美国女权运动领袖桑鸽获悉钱学森一家在船上的境况,为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爱国科学家遭遇如此对待感到不平,这位有正义感的美国人与船长交涉后,钱学森一家才换到一等舱中。经过海上一个多月的颠簸,钱学森一家10月初到达香港,当日过境后回到了祖国。“钱学森1955年携家眷归国途中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
1955年底,当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得知钱学森回国要访问东北后,迫不及待地交待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陈赓大将好好接待钱学森,并探探他的“底”。刚刚指挥完抗美援朝战争的彭德怀元帅,对现代化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有着切肤之感。钱学森参观完“哈军工”,陈赓就问:“你看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回答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陈赓一听,大笑:“好,要的就是你这一句话。”作为权威专家,钱学森给多位国家和军队领导人做了关于导弹武器的科普讲解,陈毅、叶剑英等都专门请钱学森去讲过。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提出了发展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为了保密,“导弹”用“航空”来代替。有了这样的权威专家,当年4月,中央下决心成立由聂荣臻任主任、钱学森等任委员的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我国的导弹事业。1956年10月8日,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食堂里,由钱学森任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天,被认为是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奠基的日子;这一天也恰好是钱学森回到祖国整整一周年的日子。1958年5月,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1960年11月,在聂荣臻元帅亲自指导下,以张爱萍将军为主任,孙继先、钱学森、王诤为副主任的试验委员会,在我国酒泉发射场成功组织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飞行试验。钱学森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据“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披露,20世纪60年代,在研制东风某型导弹时,发动机试验出现多次失败。科研人员一时找不到关键所在,只好请教钱学森。在五院的一个会议室里,钱学森围着会议桌一边听一边走,问到谁谁起来,问了40多分钟。最后,钱学森指出,必须考虑发动机燃烧时产生的高频振动问题。经过后来的试验,钱学森的判断十分准确。1964年6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钱学森协助聂荣臻元帅,在酒泉发射场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这次史无前例的试验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钱学森负责卫星的大总体工作,为解决人造卫星研制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贡献了智慧。“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披露,“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出厂鉴定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人提出,卫星仅在地面模拟试验了5天,怎么能保证卫星打上去在太空中能运行二十几天?地面模拟试验需要低温环境,当时,全国生产的低温液体氦加起来只够做5天试验。由于谁也给不出解释,卫星的出厂鉴定一直无法通过。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只好请教钱学森,钱学森收下厚厚的卫星技术和测试文件仔细看了起来。几天后,他在鉴定文件的封面上写了一行字:“我看,此星可以出厂。”钱学森以他特殊的专家身份和真知灼见,统一了大家的意见。一语定乾坤,卫星顺利出厂。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1970年7月,钱学森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提出过许多富于创新的、超前的见解,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生前之际,钱老曾坦言自己一生中有过3次激动——
第一次是在1955年,钱学森被允许可以回国了。当他拿着一本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时,老师翻了翻,感慨地说钱学森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自己。听到这句赞美后,钱学森激动万分,他表示自己在学术上超过了这么一位世界闻名的大权威,为中国人争了气,他非常激动。为什么要激动?是因为把学习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追求。作为中国救亡图存、再造文明之两翼,钱学森一生注定要担起的是科学的重任。从1934年赴美到1955年冒险犯难终于回到新中国,在被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称为“可抵5个师兵力”的钱学森身上,凝聚的是一个民族浴血重生的希望与热忱。就在几年后,钱学森以中国“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的身份,让世界震惊。
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钱学森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晚,钱学森激动得没睡好觉。他回忆道: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心情非常激动,终于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钱老的信仰是他一生中仰望的星星,这种追求相伴他一生,当一个强烈的愿望实现之后,人怎能不激动?
第三次是在1991年,这一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的心情激动极了。为国家做事需要一点精神,需要一个坐标,当钱先生得偿所愿的时候,人生之激动为自身追求画上了一个美丽的标点。
在我看来,钱老的这三次激动,是对事业的追求,是对信仰的虔诚,更是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对祖国的热爱的表现。
有人说,钱老的成功在于他的天赋,是罕见的天才,有着超高的智商。有人说,钱老的成功在于他的勤勉,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比常人付出的更多的努力。还有人说,钱老的成功在于他的家境,优越的条件,让他可以更好地学习,甚至在那个年代到国外去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我看来,钱老很好地利用了身边的一切条件和资源,他的家庭、他的天赋和他的努力。他用自己的勤勉和努力以及对祖国的一腔热血,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钱老去矣,无疑是中国的一大损失,但人们也要看到,这毕竟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活着的人们唯有学习、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并努力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为奋斗,民族复兴的那一天才会更早地到来。人们也盼望着,一个钱学森走了,更多的钱学森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站立起来,顶天立地,傲视长空„„
第三篇:《钱学森传》读后感
平凡造就的伟大--读《钱学森传》有感
理二倪畅琼(16组成员)
看过或听过这本书的人或许会很奇怪:为什么这篇读后感的题目会和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原因就是我认为只有这几个字才能精准无误地概括钱老的一生。
对于钱老,可能有的人会很了解他;有的人可能只听过他的名字,对于他的贡献毫不清楚。之前我只是知道中国有一位被称为“航天之父”的科学家叫钱学森,知道他的回国路充满艰辛,知道他被美国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人,知道他对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发展的贡献很大……我以为我很了解他了,等到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我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他太令人佩服了!
他的出生是“踏莲而降”。或许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为人中龙;他逝世的那一天清晨,气温骤降,是不是连上天也为他的离开伤心?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逝世后,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不是“学霸”的科学家。他没有过人的天份,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书中提到了一件事:有一天,是个假日,那是个没有人工作、学习的日子,有个犹太人去教室复习功课,他想,大过节的,除了他肯定没人学习了,于是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没想到吵到了同样在学习的钱学森。
钱老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工作、学习的严谨态度。他为了祖国能有更多的火车,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了上海交大;大学毕业后,为了祖国的科技不在落后,他毅然选择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回国报效,他经历了五年艰辛的回国路;为了研制出导弹、原子弹、卫星,他日日夜夜的工作,有时埋首在工作室中,有时奋战在实验室里,有时穿行在荒芜人烟的沙漠戈壁上;为了培养优秀的下一代科学家,他开讲座,解答学生疑惑……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啊!
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强人;在爱情和生活上,他又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很多时候为了工作而暂时忘了家,但他是爱他的妻子孩子的。他和蒋英携手走过钻石婚,他的家庭美满幸福,这些都能证明他事业家庭双丰收,他是一个“牛人”!
他不幕名利,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原本主席安排他站在主席旁边与他共同分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他却默默的退到了最后一排。他认为,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更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功劳!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看看钱老平凡但伟大的一生,感受他用平凡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
第四篇:钱学森传读后感
钱学森传读后感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钱学森传读后感。读了<<钱学森传>>,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读后感《钱学森传读后感》。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09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传读后感》第五篇:《钱学森传》读后感
读《钱学森传》有感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是曾经的望族,刻苦求学名校,留学美国,创造卡门-钱公式,36岁成为终身教授,5年被囚终归国。他殚精竭虑,无怨无悔奠定祖国航天业。他,就是钱学森。他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是当代中国的国魂,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著名航天事业的科学家。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美国给了钱学森很高的荣誉,他在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却始终眷恋着他的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后就决定马上回国。1950年7月,他决定回国,他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兵次长,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所以美国要留住钱学森,但最终还是没能动摇他回国的心。
自那时开始,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于是钱学森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他被保释出来之后,美国移民局使用非法手段限制了他的自由。于是钱学森向祖国求救,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历经千辛万苦,几年的努力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钱学森致力于发展祖国,那时当饭都吃不饱的中国宣布“要搞人造卫星”时,被西方讥笑为“妄想一步登天”,但是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为国人争了口气。那时中国的导弹事业一片空白,正当他热情的研制一种导弹时,赫鲁晓夫却调走了所有的苏联研究人员。研究又陷入了困境。当研究成功之后,他在接受表扬时,却默默地退到了最后。我觉得在新中国科学界,钱学森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没有他,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会延迟很多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钱学森在航天,导弹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而他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又将再一次改变中国。
我觉得钱学森很了不起,因为钱学森心里始终想着祖国,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我觉得如果钱学森没有回国,就不可能有中国航天事业的今天。我会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我要像钱学森一样有一颗一直想着祖国的心。
钱学森还十分诚实。他青年时期有一次在一次很重要的考试后,发现有一个错误老师没判出来,他将这个问题主动告诉了老师,于是失去了满分。我认为他虽然失去了分数,但却显现出了他优良的品质。我也应该这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爱国的人。
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爱国精神,鼓舞千千万万的人。我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表达一下自己对这样一位爱国人士——钱学森的感想,表达一个国家对这位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