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

时间:2019-05-11 23:4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

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

中国近现代史(1840――1911)教学大纲 【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阐述的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包含晚清史和民国史两个部分。通过本学期对于晚清史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晚清时期的中国由于遭到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列强多次侵略,被迫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于是开始了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转化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深刻理解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教材选用王文泉、刘天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1840-1949》。教法原则上采用专题讲座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本文】 导 言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形成、基本线索、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以及要求与方法。内容要点:

一、关于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形成 形成过程、形成原因、社会特点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起讫与阶段划分(1840――1912――1949)起始、讫止、阶段划分

(三)基本线索

三次高潮说、三个阶梯说、双线说、现代化主线说

(四)教学内容

嘉道中衰、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体系、甲午战争、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意义

(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二)“不知史无以爱国”

(三)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要求与方法

(一)了解历史是什么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要求 掌握基本历史线索、主要的历史事实、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史实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

阅读相关史学论著、原始资料、发挥学习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编写晚清史4级提纲(内容分章、节、目、点)。第8周交。

二、阅读三本有影响的研究晚清史的学术新著(90年代以来出版),写一篇读书笔记。内容要求:

(一)注明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二)本书内容、写作特点介绍;

(三)个人心得体会(3000――5000字)。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读后感、书评(2000年以来出版新书)等形式;不可以写成人物介绍、内容缩编、摘抄。第10周交。

三、绘制历史教学挂图一幅。第12周交。

第一讲 嘉道中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社会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回顾鸦片战争发生前中国传统社会,使学生了解当时的清王朝已进入封建衰世,深刻认识传统社会中既存在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存在有利于向现代社会转化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一、病入膏肓的封建衰世――嘉道王朝衰败

(一)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地租、赋税、高利贷

(二)政治黑暗吏治败坏 政务怠惰;贪风炽盛

(三)财政支绌国库空虚 军费开支;白银外流

(四)武备废弛军队腐化 军纪败坏;武器原始

(五)社会矛盾尖锐 天地会、白莲教

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阻力

(一)专制集权高度强化

1、皇权的集中与强化

2、对地方控驭的加强

3、专制集权的影响

(二)文化统制与思想控制加强

1、科举制与文字狱并行禁锢思想

2、科学研究为政治伦理服务轻视蔑视科技

(三)自然经济结构稳固

1、稳固的小农经济

2、重农抑商的国策

3、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

4、人口激增

(四)对外交往自我封闭

1、闭关政策的内容

2、闭关政策产生的缘由

3、闭关政策的评价

三、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助力

(一)经世致用思想产生发展

1、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

2、明清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

2、商品经济发展的若干表现

(三)有限的对外交往

1、西学的传入

2、广州一口通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6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为什么经过130多年康乾盛世到嘉、道年间会演变为衰世?

二、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哪些有利于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因素? 【参考书目】

萧一山 《清代通史》 中华书局 1986 阎崇年 《正说清代十二帝》 中华书局 2005 [清]赵尔巽 《清史稿》 中华书局 1977 清史编委会 《清代人物传稿》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黄鸿寿 《清史纪事本末》 辽沈书社

第二讲 鸦片战争: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开端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由此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开始的转型变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内容要点:

一、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大门

(一)英法等国的强盛与扩张

1、英法等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2、英法等国对外扩张

3、英法对中国周边国家的侵略

(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步骤

1、早期中英贸易与英国入超

2、两次出使中国碰壁

3、鸦片走私获取暴利

4、武力进攻的准备

二、中国的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

(一)禁烟运动的开展

1、鸦片贸易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遍及全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与不平等条约签订

1、第一次鸦片战争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3、第二次鸦片战争

4、《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中国战败原因

1、经济军事落后

2、统治阶级与民为敌

3、统治者及军事将领昏庸无能

三、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转型

(一)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化

1、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2、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清王朝统治半殖民地化

(二)中国社会开始半封建化

1、外资入侵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出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6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是必然的吗?为什么?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中国何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三、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参考书目】

齐思和 《鸦片战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清]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 中华书局 1981 [清]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中华书局 1979 [清]梁廷楠 《夷氛闻记》 中华书局 1959 牟安世 《鸦片战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三联书店 2005 杨国桢 《林则徐传》 人民出版社 1981

第三讲 不平等条约体系:刺向中国社会转型的双刃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的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传统社会转型产生的双重影响;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内容要点: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一)规模初成

1、《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签订

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

(二)恶性膨胀 1、19世纪60-90年代一系列局部性条约签订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4、20世纪初年北洋政府和地方军阀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三)逐步瓦解 1、1919年“五四运动明确提出废约要求 2、1919年至1949年不平等条约体系修订期 3、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平等条约体系彻底瓦解

(四)五个特征

1、数量庞大

2、暴力的产物

3、涉及面广泛

4、和当时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签订

5、具有连环扣性质

(五)一种性质:不平等性

1、强加性

2、屈辱性

3、非互利性

4、单方约束性

5、控制性

二、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列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

2、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二)客观上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化

1、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

2、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8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二、怎样认识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论? 【参考书目】

[清] 《筹办夷务始末》 中华书局 1979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 三联书店 1982

郭卫东 《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马士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三联书店 1957 汪敬虞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 1983 丁名楠 《帝国主义侵华史》

胡滨 《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史》

第四讲 甲午战争:传统与近现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深刻认识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在传统中日关系向近现代中日关系转变中的关键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内容要点:

一、古代中日关系:中强日弱 友好为主

(一)隋唐时期:以华为师 派遣隋使、遣唐使来华学习

(二)明朝时期:侵犯失败 倭寇侵犯、戚继光抗倭

二、近代中日关系:日强中弱 日本侵华

(一)清朝时期: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

1、日本对外扩张野心与扩军备战

2、甲午战争爆发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4、日本继续侵华

(二)民国时期:全面侵华战争

1、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2、日本无条件投降

三、现代中日关系:强盛的日本与崛起的中国 冷热起伏不定

(一)20世纪50~60年代:冷战

(二)20世纪70年代:恢复邦交

(三)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由“热”趋“冷”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10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日本对外侵略为什么表现得特别急切、野蛮?其对外侵略实施步骤是什么?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对当时的中国、日本和国际社会各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书目】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 1958 [日]吉田茂 《激荡的百年史》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王芸生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三联书店 1979 王晓秋 《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 2004 邵循正 《中日战争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梁启超 《李鸿章》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第五讲 晚清农民运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发生经过;比较两次农民运动在性质、思想文化与政权组织建设、失败原因经验教训方面的异同。认识农民运动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运用比较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内容要点: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历程回顾(略)

一、晚清农民运动的性质

太平天国运动: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

(一)背景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原有的阶级矛盾被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2、义和团运动――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全国反教会斗争总汇合。

(二)斗争目标:

1、太平天国――“消灭清妖建立天国”

2、义和团――“扶清灭洋”

二、思想文化与政权组织建设

(一)思想文化建设

1、太平天国―以外国一神教对抗中国多神教;绝对平均主义;资本主义改革

2、义和团――以中国多神教对抗外国一神教;扶清灭洋

(二)政权组织建设

1、太平天国――组织统一结构严密建立政权完善体制

2、义和团――组织分散各自为政接受朝廷招抚

三、失败原因与历史教训

(一)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太平天国―清王朝借师助剿,外国撕下“中立”伪装;汉族地主武装镇压。

2、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清王朝由剿抚并用转为一意剿杀。

(二)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弱点(局限性)

1、太平天国―保守战略、领导集团分裂、等级制

2、义和团――扶清灭洋、组织涣散

(三)历史教训

四、晚清农民运动的历史作用――加速社会转型

(一)从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扫清转型阻力角度:晚清农民运动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避免中国被瓜分,加速清王朝灭亡。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猛烈冲击封建文化;坚决抵抗外国侵略者

2、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避免中国被瓜分;打乱清王朝统治秩序

(二)从统治集团内部削弱顽固守旧势力以利社会转型角度:迫使清王朝将政权、军权转移至汉族洋务派督抚手中,加速封建王朝的衰落与崩溃。

1、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地主阶级势力崛起,开始改变清朝统治集团“内重外轻”“满重汉轻”政权结构

2、义和团运动――汉族地主阶级势力进一步壮大,清朝统治集团“内重外轻”“满重汉轻”政权结构更加弱化

(三)从促使资本主义改革发生推动传统社会转型角度:晚清农民运动在内因方面直接或间接促使洋务运动、新政改革的发生,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1、太平天国运动――为洋务运动发生提供变革新思想、实施人员和时代机遇

2、义和团运动――为新政的推行提供变革力量和机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8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辛酉政变的结局对晚清政治格局及近代史演进有何重要影响?

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晚清农民运动分析为什么农民运动的最终结局不是失败就是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

三、晚清农民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书目】

[清]张集馨 《道咸宦海见闻录》 中华书局 1981 [清]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中华书局 1979 [清]朱孔彰 《中兴将帅别传》 岳麓书社 1989 罗尔纲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中华书局 1982 茅家琦 《太平天国通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方之光 易家胜 《太平天国史新论》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朱东安 《曾国藩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王定安 梁启超 《曾国藩传•李鸿章传》 重庆出版社 1998 苑书义 《李鸿章传》 人民出版社 1991 杨东梁 《左宗棠评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英]呤?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 中华书局 1979 金毓黻 《太平天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翦伯赞 《义和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民国]罗敦融 《庚子国变记》 上海书店印行 1982

第六讲 洋务运动:器物层面转型的启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西方新思想的萌发;由洋务运动开始的器物层面转型的启动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商办企业以及新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内容要点:

一、关于中国现代化

(一)关于对中国现代化内涵的理解

现代化涵义、中外现代化主角与内涵的区别

(二)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 内源型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派成为实现近代化任务的最初承担者 先军事工业,后民用企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的发展顺序近代企业“官办”、“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二、器物层面转型的启动――洋务运动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学西方新思潮的兴起

1、兴起原因

2、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3、魏源――“师夷制夷”思想集大成者

4、新思潮兴起的意义与局限性

(二)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条件、宗旨

1、背景:洋务思潮的涌动

2、条件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洋务派与顽固派、师夷派、早期维新派的关系

1、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关系

2、洋务派与师夷派的关系

3、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关系

(四)洋务运动的兴起

1、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2、创办近代陆海军

3、创办近代工业

4、兴办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5、90年代洋务运动发展的新动向

(五)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的关系

1、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2、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六)洋务运动的成败与评价

1、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否标志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2、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3、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商办企业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一)产生原因:

1、企业利润丰厚

2、客观条件具备

(二)状况:

1、商办企业概况

2、代表性企业

(三)特点:

1、产生途径

2、企业状况

3、企业分布

4、商办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关系

(四)新的阶级力量出现

1、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8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为什么19世纪中叶中国会发生洋务运动?

二、简评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洋务思想。

三、试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

四、19世纪中后期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条件、特点是什么?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书目】

中国史学会编 《洋务运动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黄逸峰等 《旧中华民族资产阶级》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0 张国辉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王培 《晚清企业纪事》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清]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中华书局 1979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 1958 [清]容闳 《西学东渐记》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4 周军 杨雨润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9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罗荣渠 牛大勇编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第七讲 两次维新运动:政治制度层面转型的启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维新运动发生的经过,比较两次维新变法的内容及其结果。深刻认识两次维新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层面转型所起的历史作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运用比较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内容要点:

两次维新运动历程回顾(略)

一、两次维新变法运动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救亡图存自下而上发起的一场旨在实现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清末新政――清王朝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改革色彩的自救运动。

(一)背景与条件

1、戊戌维新运动―民族危机维新思潮兴起;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光绪决心变法

2、新政―民族危机立宪思潮兴起;统治集团政治力量对比变化、慈禧转变观念

(二)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

1、维新派方面――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变法、君主立宪

2、清政府方面――张之洞、刘坤

一、载泽;旧体新用、仿行宪政

二、两次维新变法内容

(一)经济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设立商务机构;奖励实业设立商会;编制国家预决算;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2、新政改革内容――成立商部;奖励实业颁布商法商律设立商会;令旗人自食其力

(二)文教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设立各级学堂;派遣留学;废八股改试策论;设译书局;奖励创新著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2、新政改革内容――创办近代学校体系;鼓励留学;废除科举制;建立学部

(三)军事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设厂制造军火;裁汰旧军用西法操练用西式武装;力行保甲、团练

2、新政改革内容――裁汰旧军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废武科举;开办警政

(四)政治方面

1、戊戌变法内容――裁撤冗衙冗员;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2、新政改革内容――官制改革;法制改革;地方自治

三、两次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及其原因

(一)两次维新运动成败客观原因

1、戊戌变法失败――新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新政有所成效――实权人物掌控

(二)两次维新运动成败主观原因

1、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2、新政有所成效――洋务派官员积极作用

四、两次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

(一)戊戌变法运动历史意义

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文化革命运动

(二)新政成效与局限

促使社会各方面向近代转化;在政体改制方面迈出第一步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10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论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潮之间的历史联系。

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与清王朝新政的性质与内容有何异同?

三、清末两次新政改革对后人有何启示?

四、日中维新运动成败原因之比较。【参考书目】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 中华书局 1958 谢俊美 《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胡绳武 《戊戌维新运动史论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人民出版社 1979 彭明 程钦 《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9 茅海建 《戊戌变法史事考》 三联书店 2005 汤志钧 《戊戌变法人物传稿》 中华书局 1961 李喜所 元青 《梁启超传》 人民出版社 1993 谢俊美 《翁同和传 》 中华书局 1994 冯天瑜 何晓明 《张之洞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黎仁凯 钟康模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2 翦伯赞 《戊戌变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第八讲 辛亥革命:封建王朝向共和民国转型骤成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经过,认识二者同是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两翼为救亡图存而发起的旨在转变中国政治体制的爱国运动。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运用比较法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点: 一、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

(一)民族危机深重:列强对华侵略加强

1、掠夺中国路矿利权

2、日俄战争

(二)民众的灾难与反抗

1、民众的灾难

2、民众的反抗斗争

(三)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发展原因

2、发展状况

(四)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

1、“北周南张”资本集团的出现

2、商会的涌现

(五)资产阶级爱国运动的开展

1、拒俄运动

2、抵制美货运动

3、收回路矿利权运动

(六)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崛起

1、近代知识分子群崛起原因

2、近代知识分子特点

二、立宪运动与反清革命并举

(一)立宪与共和两种政体模式的竞争

1、康有为与孙中山:相互交替的两个历史阶段

2、立宪与共和:两种政体模式的争夺

3、立宪派与革命派:不同一性中存在同一性

(二)立宪、革命思潮的兴起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1、立宪派――立宪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人物

2、革命派――革命思想传播;主要代表人物

(三)立宪、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立宪派――立宪团体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2、革命派――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四)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 围绕三民主义展开

(五)立宪派与革命派政治运动的开展

1、立宪派――谘议机构的成立与活动;国会请愿运动的开展

2、革命派――《革命方略》与反清起义

三、辛亥革命的成败及其历史意义

(一)立宪派与革命派合力双赢: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

1、立宪派――“皇族内阁”出笼;立宪派转向革命派

2、革命派――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

1、袁世凯掌握清朝政权

2、南北议和

3、孙中山被迫让位袁世凯

(三)清帝逊位与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1、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

2、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2、经济上――解放社会生产力

3、思想上――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授课时数:14课时 作业与思考:

一、评立宪运动

一、试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联系。

二、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是什么?让位是否标志辛亥革命失败?为什么?

四、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史实,试论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的历史特征和作用。

五、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与几次改革的关系 【参考书目】

孙中山 《孙中山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6 王俯民 《孙中山详传》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 肖万源 《孙中山哲学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乔志强 《辛亥革命前的10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美]李约翰 《清帝逊位与列强》 中华书局 1982 [美]薛君度 《黄兴与中国革命》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 《黄兴集》 中华书局 1981 白蕉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人文月刊社 1936 侯宜杰 《袁世凯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日]佐藤铁治郎 《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 [加]陈志让 《乱世奸雄袁世凯》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刘厚生 《张謇传记》 上海书店 1985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 群众出版社 1980 柴德庚 《辛亥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冯自由 《革命逸史》 中华书局 1981 宋春 《中国国民党史》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美]E•A•罗斯 《E•A•罗斯眼中的中国》 重庆出版社 2004

【课程综合性参考书目】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6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二、三)人民出版社 1989、1983、1993 翦伯赞 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80 邱远猷 《中国近代官制词典》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1 郑鹤声 《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 中华书局 1981 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2 荣孟源 章伯锋 《近代稗海》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美]费正清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袁伟时 《帝国落日》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林华国 《近代历史纵横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三联书店 1997 李杨凡 《走出晚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台湾]苏同炳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石培华主编 《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扫描》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历史系 孙春芝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学时: 3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对象为甘肃政法学院所有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甘肃政法学院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讨论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课程的任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

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6)

本课程总计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期中考试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如下分配: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4学时)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2学时)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4学时)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9)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2学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发展(2学时)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课堂讨论

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所讲章节的主要内容展开课堂讨论,授课教师做总结性的发言并回答学生问题。

五、期中考试

在本课程的期中阶段,根据学校安排进行考试,共2学时。

六、教材及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选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编写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属于全国统编教材。

本课程选用的参考书如下: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李新、陈铁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共 12 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6、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一七年二月

课程编号:100202012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英文名称: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20学时;电教:4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用专业:适用全校各专业 开课年级及学期:一年级第二学期

开课院(系、部)及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国家在高等学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必修),是国家在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的要求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经验,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由于本课程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各个方面都去做详尽的、展开的叙述和论证。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结合近现代史的发展,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这个时期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就是说,突出讲授有助于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的有关历史情况和历史经验,与“两个了解”、“四个选择”有关的内容必须着重地、比较展开地讲,与之关联不是十分紧密的,则可以从简或从略。与此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流行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说明有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有关的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培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三、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开篇的话 2学时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1

2.教学内容

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③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②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说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说明无论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洋务新政,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都不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出路。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②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说明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说明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同时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它不能不让位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②辛亥革命的失败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进一步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说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说明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说明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中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教学内容

①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②“三座大山”的重压 ③两个中国之命运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②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说明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经过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兴起和大革命的发动为例证)。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说明党要领导人民赢得斗争的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叙述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程,说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和开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论述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赢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及其基本经验;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说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②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2学时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讲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2.教学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结合叙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意义。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②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通过叙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二十年的历史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认识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基本要求

主要通过叙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六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点

②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就 结 束 语

实践教学 8学时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根据“05新方案”增设的,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课。它是在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授课后,为使学生真正做到“两个了解”,深刻体会“四个选择”而开设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打下学科基础。

本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切实实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目的,本课程讲授重点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进程。下篇内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进程用2课时做简单讲解,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习做前期的理论和历史背景的介绍。

五、作业

根据课堂理论讲授适当布置

六、考核方式

1.本课程为考查课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

3.平时成绩以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为依据综合评定。期末成绩以知识竞赛、课程小论文等 作为考核依据。

七、参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指定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主要参考书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八、附件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课外实践)实施方案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知识竞赛方案(课内实践)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教课安排表

修 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执笔人:

审核人:

批准人:

2017年2月27日修订(第七次)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三部分内容。

4.教学重点、难点:列强入侵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大革命;中国革命新道路;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

5.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主要教学参考书:

[1]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年版.[2]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J].新青年,1919.[3] 王绘林.中国现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5] 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学时:3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对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本科所有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课程的任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宜先修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6)

本课程课堂讲授28学时,实践课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建议如下分配: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二、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对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二、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本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2学时)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二、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如何建立反动专制统治

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地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二、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作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三、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战争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面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为新中国而奋斗(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和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2006)

本编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2学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二、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三、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四、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私营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二、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三、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

一、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三、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四、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结束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五、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

在本学期的中段,由授课教师给同学布置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如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著名文化遗产及工业区,调查南京的近代历史文化,并撰写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六、教材及参考书

1.理论课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2.主要参考资料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王维礼中国现代史大事纪事本末[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白寿彝中国通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李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彭明五四运动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章开沅辛亥革命运动史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0]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七、考核方式

在本课程的最后一堂课,安排随堂考试。执笔人:殷相印 2012-9-16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大纲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1140030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总学时:22 讲课学时:20 实践学时:2 学分: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107020012) 本科所有专业(除生基) 一、课程说明 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course) 本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5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介绍 (一)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要环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 学 时: 36 理论: 实验; 见习: 学 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 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要环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开展并加强实践性活动是理论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大纲(精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复习绪论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