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

时间:2019-05-12 00: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

第一篇:《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

《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非礼勿言您会说话吗?我想大家是会而不会。会,人的本能;不会,是不知道怎样在合适的时候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借着言语去趋吉避凶、利益他人……会说话可以积很大的福;反之,受其祸。言语是把双刃剑:伤人亦可伤己。“外言不进阃,内言不出阃”出自《礼记·曲礼》,我们今天学习的“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即是内言不出阃。为什么家庭的事容易向外说?

1、想要得到他人的建议、帮助;

2、一肚子的苦水想向人倾诉;

3、有的人纯粹就是喜欢说,不信您到公园里听听部分老人们说话,谈话内容总离不开家庭中的琐碎乃至私密的事——这是有些人快乐的来源,这是很难改的,但这是很不好的,因这是祸患的来源。家庭之事包括什么事?

1、家庭财务情况;

2、自己心中对家人的不满;

3、雪公(李炳南老先生)说甚至包括家人的行踪: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家中会有两天没人等等。家庭之事向外人说会有什么祸患呢?* 家庭财务情况的透露会导致:招贼。* 家庭纠纷(包括对家人不满)的透露会导致:

1、外人没办法解决——清官难断家务事;

2、让人对你的家族、家庭是看轻的;

3、使门风变坏,不利于教导下一代;

4、容易得罪家人,因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说的人只是轻描淡写,他人一转述就变严

重了。家人的行踪为什么不能对外人说?

1、涉及到这个外出家人的安全;

2、家中顶梁柱不在,涉及家中其他人的安全;

3、如果被心怀不轨的人知道家中这两日没人,此人就会乘机入室偷盗等。现在的媒体把人家家很负面的事情很详细去说,对社会风气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对这一家的名声也伤害很大,且舆论压力容易造成当事者精神崩溃以至自我了断,此类事若雪公谈及时总是稍稍点到且并不要别人补充,若有人补充,雪公会讲:“你当我老年痴呆吗?!”

例外情况:

1、有问题需要找人解决,对方人品好、见解正确,确能帮到自己;

2、需有人作为第三方在场做见证;

3、向心理医生诉说;

4、家长对老师谈孩子情况,便于老师制定教导孩子的方案。

可以有哪些引申?

1、家庭之事可否对家人(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内的)言?原则上看对方是否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讲了反而容易增加问题。如老人家没有能力去解决,又特别容易担心,你讲了只是白白增加对方的担心。

2、人家给我说其家中之事(1)纯粹吐苦水不妨听一听。但如果交情不是很熟,他家中事最好不要了解。(2)纯粹喜欢说最好非常委婉去劝阻他说下去,注意要非常委婉。(3)寻求帮助把吉凶祸福的道理、经学上原理、原则讲清楚就好了,尽量不要在很细节上去说。最基本的一点:通常通过此人转述后,人家家中到底什么情况你是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不见得如其所述,因为人都是主观的,很容易不客观,不自觉地(不是故意的)就会朝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去描述。如寻求帮助是讲一些很敏感的事,要么岔开话题,要么装作没听懂、没听到。若人谈自己财务情况,要装作没听到。一旦人家财务发生什么问题你就会成为嫌疑人。最好要有敏锐度,事先去避开嫌疑。若甲跟我说乙家里的事,你要如何?首先要看甲的出发点

1、纯粹无聊

干脆不听、转移话题;

2、想帮助乙

就其所谈到的说大框架原理原则就可。

雪公开讲《常礼举要》,说他是一路碰钉子过来的,他希望后生小子不要再吃这些亏。如不小心碰上的是小人,您的麻烦我很难用言语去形容。

【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孔子带一群弟子参观太庙,庙中有小金人(铜人),嘴上贴着三个封条,意指:古之慎言人也。言语上好好讲究,福就来;不讲究,祸就来。大家注意到没有:老师是就利害跟大家作分析,并非就道德来分析。口很麻烦,很多话没有经过脑袋就出来,这样一般就招祸。口会招什么祸?容易得罪人,严重的,丧国。如三国时孙权想娶关公之女,关公说,虎女焉能配犬子!此话导致吕蒙夜袭荆州,使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受到很大破坏。口为福门的体现:

1、与人关系和合。和合是调和人与人的关系(赞扬不一定会和合,你赞扬一个人,须若有所誉、必有所试,即你自己必须是了解的,否则别人很可能会因相信你的赞言而给自己带来不利)宰相之才的功能所在就是和合,他自己不必有太多技能,是把各有长才的人聚在一起并调和好。若能和合,能带来极大的福。能帮忙和合道场的人,不必多,有那么

一、两个人就足够,这

一、两个人功德无量!

2、劝人为善。教导人作善:哪些是善,作善有哪些要讲究的;教导人断恶。口为福门最重要的是教导人做人的道理,这叫作法语,给人慧命,乃至成圣成贤。释迦牟尼佛传法、孔子教导弟子最多的就是通过言语。

雪公过去办内典班,有四条班训:

1、研经贵在宗旨;

2、言语先计次序(先想清楚再说);——言语非常重要,排在班训第二位。

3、文字练习畅达;

4、办事要求精细。我们说话之前请先think一下:

1、说的这些是真的吗?

2、说的这些话对大家有帮助吗?

3、说的这些话会激励人(给予他人向上的功力)吗?

4、有必要说这些吗?

5、说这些话厚道吗?…

——(学员:王利利)

第二篇:常礼举要

常礼举要

李炳南教授编述

子居家

①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②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③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④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⑤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⑥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⑦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⑧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⑨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⑩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1不挑剔食之美恶。○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丑在校

①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②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③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④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⑤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⑥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⑦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寅处世

①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②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③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④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⑤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⑥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⑦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⑧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⑨施恩求忘,受恩必报;闻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⑩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

人自当敬而远之。○

11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13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卯聚餐

①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②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③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④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⑤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⑥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⑦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⑧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⑨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⑩匙有余沥必倾

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13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14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15咳嗽必转身向后。○16勿叱狗,不投骨于狗。○17碗中不留饭粒。○

18不对人剔牙齿。○19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20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21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辰出门

①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②见长者,必趋 致敬。③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④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⑤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⑥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⑦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⑧不立在路上久谈。⑨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⑩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11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12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13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14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15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巳访人

①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②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③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④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⑤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⑥不携一切动物上堂。⑦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⑧谈话应答必顾望。⑨将上堂,声必扬。⑩户开亦开,户阖亦阖;

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1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12饭及眠时不访客。○13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14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

握。○

15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16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午会客

①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②及门先趋,为客启阖。③每门必让客先行。④入门必为客安座。⑤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⑥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⑦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⑧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⑨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⑩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未旅行

①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②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③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④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⑤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⑥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⑦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⑧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⑨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⑩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申对众

①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②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③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④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⑤不隔席谈话。⑥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⑦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⑧不向人喷水吐痰。⑨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酉馈赠

①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②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③赠人物品,必谦必敬。④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⑤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⑥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⑦长者赐,不敢辞。

戌庆吊

①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②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③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④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⑤临丧不笑。⑥里有殡,不巷歌。⑦饭于丧家,酒不赭颜。⑧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亥称呼

①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②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③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辈或侄。

④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⑤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⑥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⑦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⑧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⑨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孙女,称几公子几小姐。

⑩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

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

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11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12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13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自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14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15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16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17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18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①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

②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第三篇:《常礼举要》心得体会

《常礼举要》学习心得

学习了《常礼举要》,收获很大。礼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与人相撞时说对不起;乘车、地铁时,文明排队,先下后上;顺手拾起一片废纸放进垃圾桶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不要当作没看见……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常礼举要》是以简短的半文言形式写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内容有: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已经是古人的礼节了,会不会有点死板与现在社会不符当时老师对我们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们学习并实践了,自然会理解当中的深意。”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好多《常礼举要》中的内容就是《弟子规》里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我也终于理解了什么是不学礼,无以立。

对照书上的内容,发现很多我们都没有践行。自己对照看看,十五条基本礼节,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虽说是日常生活礼节,其实也是“妄语、恶口、两舌、贪欲、邪见”等恶行的体现,比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等等。

《常礼举要》主要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与人交往所需注意的礼节。看似简单,但按文与自己行为对照,才发觉,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很多无礼之行,无礼之言,无礼之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会习惯性的与商家“砍价”.而《常礼举要》的要求是:“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自己的所行就与礼相远了,更何况自己是学礼人呢。他们辛苦中做买卖,互为补益。我们就更不应该讨价还价,压缩他们本就不高的小利。又如:“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检点自己日常交谈中,也会有插言的情况。其他人说的话题自己真好知道,便会忍不住的插入。

常礼举要这本书乍一看,很简单,每一条每一句,都很浅显易懂,在生活中也都能够遇得着,也用得上。可是现今真正用的人少了,甚至自己觉得别人做得不对,而应该怎样做,但改天换了自己,却依旧没有按对的做。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很多老师给了我们指导,她们结合自身经历,让我们在闲谈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并印象深刻。

我想我是真的学到很多,渐渐地就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以礼待人,学会了宽容和豁达。对待父母,我谨守“孝”.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务,开始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言行举止上也有很大改变,开始注重礼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也在努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我想这就是这次活动对我的最大收获吧。

第四篇:常礼举要读后感

常礼举要读后感

(一)对于传统文化,一直是敬畏、喜欢的。却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它那么近。

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偶然也是一直以来想做的。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未免会有一点急躁、不知所措。是学姐和老师给我们制定计划一步步的带领我们走向正轨。相比较我们的随性,学姐她们的言行于礼,让我感到很惭愧。

从加入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能学到很多知识,原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究礼节的。学姐说,我们不仅要学礼,还要行于礼。和队友在一起的日子里,尽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在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在一起的很多天,我想难免会有些摩擦、偶尔也应该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最终得到一致的答案。毕竟我们都是有着一样的爱与目的。

首先是修改脚本工作,为了加深我们对书本的理解,我们每天早晨都会晨读弟子规和常礼举要,平时也会进行听音频学习。刚开始听音频的时候,感觉好枯燥无味,没怎么耐心听,听了几遍后,感觉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是自己还没理解其中的奥义,随后的日子,我都会耐心去听,发现自己有好多不足,好多都没有做到,感觉好惭愧。

《常礼举要》是以简短的半文言形式写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内容有: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已经是古人的礼节了,会不会有点死板与现在社会不符当时老师对我们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们学习并实践了,自然会理解当中的深意。”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好多《常礼举要》中的内容就是《弟子规》里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我也终于理解了什么是不学礼,无以立。

对照书上的内容,发现很多我们都没有践行。首先,“不晏起”,每天早上我们都是极不情愿的起床还抱怨连连。“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忘记,吃饭时自己坐在主位,没考虑太多。第二章“在校”的礼节,也只是小学时,因在读小学的时候,民风淳朴,爱国尊师的风气还在,当时还做到一些。后来随着步入社会,慢慢也就流俗众,长浮华,随波逐流了。再往后“处世”,这一章,应该是日常生活与人交往最常用的礼节了。自己对照看看,十五条基本礼节,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虽说是日常生活礼节,其实也是“妄语、恶口、两舌、贪欲、邪见”等恶行的体现,比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等等。

《常礼举要》主要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与人交往所需注意的礼节。看似简单,但按文与自己行为对照,才发觉,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很多无礼之行,无礼之言,无礼之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会习惯性的与商家“砍价”.而《常礼举要》的要求是:“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自己的所行就与礼相远了,更何况自己是学礼人呢。他们辛苦中做买卖,互为补益。我们就更不应该讨价还价,压缩他们本就不高的小利。又如:“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检点自己日常交谈中,也会有插言的情况。其他人说的话题自己真好知道,便会忍不住的插入。

常礼举要这本书乍一看,很简单,每一条每一句,都很浅显易懂,在生活中也都能够遇得着,也用得上。可是现今真正用的人少了,甚至自己觉得别人做得不对,而应该怎样做,但改天换了自己,却依旧没有按对的做。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很多老师给了我们指导,她们结合自身经历,让我们在闲谈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并印象深刻。

我想我是真的有学到很多,渐渐地就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以礼待人,学会了宽容和豁达。对待父母,我谨守“孝”.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务,开始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言行举止上也有很大改变,开始注重礼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也在努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我想这就是这次活动对我的最大收获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传统已经越来越消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担此重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绘制画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让我们的名族文化绽放光芒。

“礼者,敬而已矣”,“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不学礼,无以立”.实践学习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些礼会永留心中,它激励我,监督我,使我在追寻礼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常礼举要读后感

(二)礼是交往的需要也是交往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果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仪则是其中的桥墩,两者相辅相成,让人生更加完美。

学习了本书,收获很大。礼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与人相撞时说对不起;乘车、地铁时,文明排队,先下后上;顺手拾起一片废纸放进垃圾桶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不要当作没看见……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礼有利于人们保持冷静,缓解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守礼,就容易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书中说:“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说话就有很大的学问。《弟子规》里讲得好:“话说多,不如少。”光是口业就有很多条:妄语、两舌、绮语、恶语反思自己说话就缺乏智慧,没有深思熟虑这话该不该說,有时无意中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呢。所以一定要少说话,多做事,這就是止语的好处。

礼者,敬而已矣。先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学礼、守礼,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家园会更加和谐。

常礼举要读后感

(三)冯羽茹:在学习《常礼举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就比如说我自己,在以前父母长辈给我东西时,我都是单手接,我认为这是非常平常的事。但在学习了《常礼举要》后,我才明白,原来我单手接受长辈的赠物是非常失礼的,说严重点,这种行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自那以后,我就改掉了这种行为,长者与物,双手奉接。

张泽平:我觉得《常礼举要》不仅仅是在跟你讲待人的礼节,更是在提高你的心境,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常礼举要》主要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礼节,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

方香:今天客人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吊丧,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的礼节的。如果你不按照礼节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而要避免这些指责,学习《常礼举要》是最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人人都能学习这些基本的礼仪,我国的人口素质低下现状就可以得到缓解,也会使外国人刮目相看。如果不学习礼节,在社会上难免会吃亏,万事行不通。礼节不仅是人的美德,也是恭敬人的善行,更是一种荣光自己的徽章。

谢见林:以前的我总是玩世不恭,对父母朋友都不怎么礼貌。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去读了《常礼举要》,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礼”指礼仪,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里产生的对他人的尊重之情。礼仪无需花一分钱却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朋友的关心。礼仪如同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潘星宇:在人的一生中,有人认为钱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车子房子是最重要的,而我认为懂得生活中的常礼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会了生活中的常礼,那么在生活中会显得更出色。

柴子杰:我们班主任给我们发了一张《常礼举要》的纸,别看是一张小小的纸,里面却蕴含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所运用得到的礼仪。在每节班会课上,老师总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意思。可每次讲下来,我总能感觉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当整整一张纸讲解完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在为人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如果不把这些坏习惯改掉,这些习惯可能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人无完人,()能真正做到《常礼举要》上的人屈指可数,但是我们都要尽力去做,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陈丽婷:看了《常礼举要》,我感触很深,懂得了礼貌、礼仪是多么的重要,对将来的自己有多么大的帮助。不会让城里人瞧不起你,不会说你连规矩都不懂,说你从乡下来的,傻不拉几的。多学学《常礼举要》,对将来有好处。

陆淑雯:当我一开始接触《常礼举要》的时候,看见这些文字像文言文一样,有许多东西都不理解,但当老师把它都讲解过后,我才发现自己与上面的礼节一相比,觉得自己还有许许多多做得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以前我起床的时候,被子就被我掀开一只角,然后就起来穿好衣服,一点也没有要去整理它的意思。还有我也把衣服常扔在床上。《常礼举要》就像在无穷无尽的黑暗里,为我点亮前进的道路,不让我在黑暗里迷失道路。

李俊豪:在学习《常礼举要》之前,许多为人处世的礼仪举止是我所不知道的,有些则没认真去做。学习《常礼举要》后,让我又收获了许多知识。此后,我变得有规矩了,坚持每天早起,自己整理衣服和被子。出门时告知家长,不让家长担心。在外尊重他人,说话前经过一番考虑再说。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徐敏燕:《常礼举要》教会了我很多我们还不懂的做人处世的道理。有时候我出去玩,我都事先会和父母商量好。等到第二天我想出去玩时,我会走到父母面前告诉他们现在我要出去玩了。我还会对他们讲我会在下午三点前回家,让他们别担心。等到下午三点时,我就会回家,并且去父母那里招呼一声我回来了。

吴艳红:在没有《常礼举要》之前,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不管是在家里跟父母,还是在学校里跟老师和同学,我都是见面不打招呼,所以人缘也是不怎么的好。可自从学了《常礼举要》,我每天早上出门,都对父母说去上学了,遇老师也会问好了。学礼仪要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社会中的人都学会尊重他人。

钱振海:我感受到了它不同于“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的地位,这更多体现了中华智慧的精华,不仅是历史,也是传承,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名言警句也正是人们在处世中应懂得的常礼。

顾怡雯: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礼仪,你把礼仪做好了就会落落大方,有素养;做不好就会给人一种不尊重人的感觉。所以我要做前者,不要做后者。你做好礼仪尊重了他人,到后来别人也会尊重你。

沈郭峰:第一眼看到《常礼举要》,我觉得这些东西在我们农村可能用不到,因为我们毕竟是乡下人,哪有这么多讲究。但是认真读了《常礼举要》后,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日后有很大用处。如以后我们在职场上遇到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乡下人了,如果你还是以乡巴佬的样子示人,在别人眼中,他们就会认为你没有素质,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丁海娟:我国古时以“孝”著称,儿女都要向长辈请安。但现在,许多子女才是家中的“老爷夫人”,而父母却成了他们的“仆人”.所以要认真学习《常礼举要》,别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子女中流失。

第五篇:常礼举要讲稿

《常礼举要》讲记 讲前勉辞 2 子、居家 3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3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4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5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5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6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7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8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8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8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10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10

十二、食时不歎,不训斥子弟。10 丑、在校 11 寅、处世 11 卯、聚餐 20 辰、出门 29 巳、访人 36 午、会客 43 未、旅行 50 申、对众 56 酉、馈赠 59 戌、庆吊 61 亥、称呼类 65 最后总明 65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没有力行,只是记问之学,口耳之学,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麽,念中国书有这麽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麽,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什麽人教你的?」你听这句话吧。没上学、在家裡,你是谁的孩子?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吗?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打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有一本书竟然这麽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学儒 约之以礼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怎麽呢?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麽?你不论学什麽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学常礼 受尊重

汇集古书,「举要」是把人家要紧处举出来、都是前人有的。大家能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会得到别人尊重,人家看了看会说这人真是君子。怎呢?现在有一些外人看我们学中国文化人就是不一样、特别!怎麽特别法呢?他们惹人烦、害人的很多,我们也不惹人烦也不害人,我们多少规矩些。

常礼举要课程

咱讲常礼举要,常礼就是现在的常礼,现在还用得著。为什麻呢?为何不说修身?修身是教育的范围,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这不是自修。懂得这个礼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碍别人。孔圣人说过,你学一种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总之,先从礼上下手,礼上你做个大概,渐渐的那些范围就能以懂,这是天理人情!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容易,做得难啊,就是要不妨碍人。先说家庭里头,要教年青人受正当教育。不念孔子书的也得这麽办,你不这麽办,一到街上就碰钉子。现讲在家里。

子、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个人要不妨碍人,自己得有团队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早晨谁不愿意多睡几个钟头?「不晏」,是指一定的钟点就得起来。还要春夏秋冬吾都自己整理被子帐子。

我们到一个地处就要处理这个环境,使之井井有条、整整齐齐。吾有一个毛病,譬如东西未放定位,吾一看那个样子,就必须整理才出门,吾都让这些东西有一定位次。你把这个练习成了,功课也一定能做,为人也能好,你乱七八糟,一切随随便便,连点整齐没有,这能行吗?

为人子的起床后,整理衣被完,先见父母、早晨看父母起来了吗?晚上临睡觉,先到父母处,看父母再回去睡觉,这就是定省,这个日久天长就常了,不必教孝啊。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行不中道,你看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子的功夫是在这边上在那边下,没见在正当中走的呀!为人子的就是在学生地位上,不能在当中走。进去大门、二门,不在中央走,在旁边走,这是规矩。从前连正门都不走,你上庙里去不走正当中,这个你学了得记住,但是你会了不许你教人,去教你的子弟去。为什麽现在不许你教人呢?因为现在不兴这一套了。有人说,现在人见了长辈,是用叫的:「喂、喂,你这个老头子上那里去呀?」现在兴这个!你讲这个常礼不合潮流。你要讲这个就是找倒楣,你会了不许也不能教人,吾把话说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对不对也不必教别人说,一切就是自己不行,这是第二条。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这条很要紧,你上外头去,必得向家里老人说,我要上那里去,老人就放心了。

「反必面」,在外头办完事回来,先到老人跟前说我回来了,你再上你的屋里去。现在这一条可是特别要紧,为什麽呢?你出去了,家里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还到屋里找你!没在家,走了还是没走都不知道,这是不行的。老人有注意到,到时没有回来,老人会「依门依闾」,母亲靠著门等你。怎麽等法?钟点一到还不回来,赶紧到你去的地方问去,若是没有在那个地处,又没有再上别的地处,这就出了岔了,赶快找警察,走的路线被警察一查,才知道有个人碰伤了腿已送到医院,父母就可以马上去医院照顾。有人说,给父母这样照顾照顾,与我有什麽关连?你倒没关系,你不在乎这个,你父母可不行,他就连饭也不吃,也吃不下,你或可说他不吃饭他该饿死,那我就不能讲了,就不必上这儿来听。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上来讲了三条,现在讲第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为什麽写这麽简单?因为容易记才好用。这里说的「长者」,按著礼记上讲,年岁比我们大五岁,或十岁,或加倍,都是长者。今日之下不大讲长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学,你同学家里的子姪就是你的晚辈。同学里头,也有交情厚与交情薄的。交情厚的,礼可以变通变通,不必过分呆板,过于讲礼倒显得疏远,你要是明白这个就可以从容了。要是交情够不上,总而言之要恭敬人!

就是比我们年轻、或是同等,他要拿东西来,我们就得双手接,这样没什麽不好之处。即使国家对国家,国家对国家怎麽样呢?孟子说,以大事小,以小事大。小国事候大国,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的力量抵不住他们嘛!大国事候小国?这是什麽道理?仁也!中国,美国的故事

这个大家要懂得,吾讲吾的。你们要悟啊!吾没法子,只有你们大家听了,你自己悟。这个「悟」说过多少次,无论什麽事情必得自己悟。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不管长者他给你时,他是两手还是一手,他是长者,我们就必须两手接。平辈或晚辈可以通融通融,他要单手、你也可以单手接,可以不必两手接。你要两手接也行,总而言之,恭敬人就好。你要双手接,跟他客气点,他会想:长者就是跟我不一样嘛!他如果聪明或可有点觉悟,无形中受了教育。

从人出生,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现在都不是教育,情形改变了!也有人认为:「你太呆板,太老古板了!」他不以为然。但是你要听明白,他不一定是坏人,他只是没有学习礼,他的心地或许很好只是没有礼貌。这个大家要知道,无论干什麽都不是简单的,有的人很礼貌,他还是坏人呢!譬如王莽,谦恭得不得了,但很坏。他念的书也多,恭敬人也很自然,看不出是假的来。这些变化,你要学这著悟啊!吾稍微一讲,你或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你自己就进步多了,必得到那个样子,我就希望大家这样。这一条就讲过去了。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徐行,就是散步,慢慢地。徐行后长,慢慢地走在长者后面。要这麽讲,谁也会讲,徐行后长是对了,难道快行就不后长了?徐行,是没事、逍遥自在地在那里走路,若有紧急事情,你还在后头慢慢悠悠地,那裡能行啊!

引路,灯笼

你有要紧事,或者前面有什麽障碍,得跑到长者前头去啊!总之,要为长者多考量。

不疾行先长,这句顶著上句「徐行后长」,没事的功夫,不自己往前头跑。不疾行,「疾」是快速的意思。没事时,主人走的慢,你就走的慢。要是有事,主人慢走,你却不能慢慢悠悠地走你的。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不但是长者立不可坐,同辈的,他跑到咱们桌上来说话,你在那里坐著,这不礼貌。人家上你这里来就是客,你得在你桌上地处站起来。为什麽说这个呢?

「长者来必起立」,现在不兴这套了。从前士、农、工、商四类,士是第一,念书的,为什麽位居第一?因为他无恒产而有恒心。念书的有些有钱,有些是出自寒门,穷念书的很多,他们什麽都学,没恒产无关系,没有恒心是不能成功,这是第一。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这一条是说不在长者座前,长者站著谈话则另当别论。例如长者坐著和别人谈话,晚辈不是出去,就是在一旁侍候著,不可在面前走来走去。若在长者前面踱来踱去,那是眼中无人。尤其是从前的年轻人,只要有长者在,不敢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这立不中门,怎麽说?在家裡不能站在门当中就是了。中门这个地处不是我们站的,你若站著,别人要走必得从两旁走,这不是明白了嘛!从前讲让路。

至于「门限」,现在已有的没有了。两扇门或者有「限挡」,没有限挡则有门限。门限为牆,门关了过去,有限挡著,风进不去,这可明白吧!

因门限高出一块来,你站在上头,高起一块干什麽?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礼记开头前三条「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身、口、意都要求敬,这三条大家都行了吗?从前在清朝时,你们都没见过,头髮梳辫子,到了夏天把拖在后头的辫子盘起来、叫盘辫子,因为天气热的缘故。上街去,忽然看有朋友,要赶紧放下来。就是衣冠身体一切都整整齐齐了,并不是表示自己是什麽人,而是恭敬人,这以前跟你们讲过。

「睡眠不仰不伏」,睡觉的功夫,这个大家可以练习练习!睡觉时大家都仰著,一仰著就差不多是张口来呼吸,什麽都吸进去,活不久。这个你大家练习练习,不但不仰不伏,也不能趴著睡,形式不规矩且也不卫生。佛家叫「狮子卧」,佛家的卧佛都是右手打在右腮那里。这个样子呼吸不必张开嘴、只用鼻子叫做龟息。龟最少活一千年,你不能活一千年,但是龟息可以活很大年纪。所以讲卫生的人,讲究龟息,大家可以练练,这是第九条。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在家或是公共地方,都是若干人同桌吃饭,预备什麽饭就吃什麽饭。若不能有同桌吃饭,吾吃不来,但是吾个人有预备自己吃的观念。同桌吃饭,你不吃菜没关系,若独吃美食,很不好看。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这一条不仅是在外头同桌吃饭要如此,在家庭里头也是如此,跟熟人吃饭也是如此!你吃这顿饭不好,你嫌不好,你不好那要叫谁吃呢?这个我不吃,那就你们吃吧,理上讲得过去吗?不好的叫他们吃,好的我自己吃,这个讲不通,所以是不能挑剔。

在家庭里也不能挑剔,除非你自己做主,你是主人,今天吃什麽菜,你自己说,厨房替你做,这就谈不到挑剔二字了。你不做主人就没有挑剔权,不好也得吃。

十二、食时不歎,不训斥子弟。

不吃饭时,怎麽说话怎麽行,在家里或外头吃饭时,不许有「哎」这种语气,这是大毛病。在外头请你作客,想到了别的事,并不是为这个,也不许「哎」。给主人看到,他会误会啊!

吃饭以后也不许看书,因胃不易消化,所以不许用心,这个大家记住,与卫生也有关系。红楼梦中也有吃饭以后一点钟以内不喝茶,你不信翻翻红楼梦查查看。

再者「不训斥子弟」,以前大家庭中食时训斥子弟情形很多,现在小家庭就不敢训斥子弟,求子弟不训斥父母就万幸了。现在或可还有几个家庭吃饭的功夫不干别的,却开起检讨会来教训孩子,吾到亲戚家也看过这种情形,孩子放下筷子听训,家长训示的声音愈来愈大,小孩子哭了,家长大声说「还不吃」!结果一桌饭有的哭,有的吃,那就是作病。哭就不能吃,吃就不能哭,所以是不能教训子弟。

丑、在校 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寅、处世

下面「处世」,就是在社会上的人情世故,这个很要紧。后头的「聚餐」也很要紧,你在外应酬不能不吃饭,现在人不会吃饭,在吃饭桌上很难看。这两节大家要注意听听。处世,世是世间,范围很多;处是处理,处理什麽呢?处理人对人的事情,这是总原则,别看不起了。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短」是坏话,无道人之短就是别说人的坏话。这个我们一概不谈。今日之下你要谈这个,惹人嫌。因为现在的人和从前不同,可没受过好的教育。

譬如两人站在门前谈话,一般来说,应谈完了就算过去,可是现在不然!谈完了出去传某人说你什麽;这个传话的人多说

一、两个字,话就变了质;好意变成坏意,坏意变成好意,这个不一定。从前人都讲究不传话,现在可不行,专好传话。传话传什麽?好话不传,专传恶话,无形之中挑拨恶感。

某人如果认为吾背后说他坏话,吾也不解释,吾有吾的态度,越解释越麻烦,吾也不愿意。你认为吾说你坏话,你就认为如此,吾也不管你。你愿意和吾结善缘就结下,不愿意和吾结交那就随便。

「无道人之短」,你只要不说别人而某人说了你坏话,你不管他,你心理自有天理良心为凭就好,记住这句。

「无说己之长」,在这个时候尤其要紧,万万不能贡高我慢,你显示你的长处,人家就不讲了,你能你去做吧,就完了!现代人「值得骄傲」,一个值得骄傲的人,如果人家好心好意要你改改,结果反而反嘴,起争论,谁有这麽大功夫起争论?只好我们不说,那最好,不必起争论。

「道」是非常尊贵,大家要尊重。他来求你,你才告诉他,他不求就不告诉他。他要不信,他来毁谤,为了使他明白你与他争论,你把这个「道」看得太不值钱了。这两句今日之下正该如此,不说人家的坏话,咱们也要体认没什麽能力与长处!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这是出自礼记上的,个人的家庭,好也罢,坏也罢,即使坏的不成样子,也一概不和别人说。从前邻居搬家的事情,可说是很少,也有几十年的邻居,能珍惜就很奇怪了,因为邻居最难相处,而亲戚朋友虽然住得远,但见几次面就熟了。

总而言之,你别管人家闲事,少一些事非,也不可把你家的底洩了,小心他上你家去抢东西,没有那些话,他不能进去,他的心有底子才能上你家里去,这是一点。你家里不和,邻居便欺负你,你是自找侮辱!你家里头团结得很好,古人的话:「打仗还是亲兄」,这个仗是普通在街上打打与人私斗,亲兄弟那当然是互助。上阵还是父子兵,到了前线拼命,自己的父子他们也不救我吗?不到时候是显不出来。

至于家里的事,万万不能和外人说,家里出了奸盗之事,都是你告诉别人,自己引的。礼记上说「内言不出于阃」:房屋里说的话都不许出这个门限。现在这个时候,专宣传屋内的话。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这口最了不得,是祸福之门。譬如说,战国时的六国成天闹乱子,都是苏秦与张仪拨弄的。苏秦与张仪什麽也没有,东也拨弄,西也拨弄,各国互相打战,他从中取利,现在国际上就这麽一套。

大家现在要学孔子的谨言慎行,少说话,所谓「躁人之辞多」,见了面就说个不停,送到门外到街上还说,那有这麽多话?「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这在易经上有。一个好说话的人,一辈子没有大发展,也办不了好事情。未说话以前,礼记有说要「安定辞」,心里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要有次序,总之,说话要简要详明。

四、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话;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现在人没念过书,这就难怪了,又认为「值得骄傲」就更不得了。洋洋得意地把今天在家吃了什麽,吃了什麽讲出来。好!那里有两个穷人,这一天还没吃饭,连个豆腐渣也没得吃,你还说我吃烤鸭,比豆腐渣还好。殊不知「一家饱暖千家怨」,这话得懂才行,你饱暖,他不饱暖,就是仇家。别说你恭敬他,他还不领情,你再炫耀,那就不得了。

今日之下这个事情多了,你譬如一个街上两个邻居考大学,考好分数,你是住东边,他是住西边,同时考试。西家那个没考上,你家这里,你考上,父母很高兴,不但高兴的不得了,又放鞭炮庆贺,是很好。可是西邻那一个就过不去,他正在那里丧气得不得了,看见了人家那个得意,就是仇家,这都是世故人情。所以说看见失意的人不要说自己得意的话,要对失意的人表示同情。

再者,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一个五十岁的人见六十岁的人说「我老了」、「我不行了」,年轻说老话,你说是老年人,那个老年人比你年纪大,是那一个该死啊?那个六十岁的老人听了是绝对不高兴。

五、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人生的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之常情是思念过去,不满现在,希望未来。一般人肚子里有些话总要找人谈谈,希望别人想办法给你解决,可是你那一肚子不高兴的话,要够到交情才可以谈,够不到交情不能谈。你自己的事,那是你自己的事,若谈别人的事或国家的事,不够交情总不能谈。因为谈了,他也往外一谈,就把话传了出去,又出了毛病。譬如你看他有什麽不好,但是才相交三个月或五个月、半年什麽的,他有什麽不对的事,你要劝他,不错,朋友是有规劝的义务,可是你有劝的资格吗?你不要妄作聪明。

你说我是好心好意,他听了是你讽刺他。你劝他,话一说得重,他对你某人便恨著了。这个必得念书多,念书多你自会明白,你是好心好意地劝他,可是他以为你是谤他,口是祸福之门,这是「交浅不可言深」。

再者「绝交不出恶声」,譬如咱们相交,这个人看你怎麽也不满意,怎麽也不行,好的、坏的猛造谣言,现在这种奇怪的人很多,这种猛造谣言的功夫我们没有。某个人对我们没有礼貌,我们或可有对不起人家的地方,我们省察、省察,我们那里不对,那里不对赶紧改,这是对的,要先改自己。我们改了,那个人还是这个样,自反而合礼,有了礼,自己反省也能对得起人。可是连番好几回,那人还是照常造谣,孟子说:「此亦妄人也已矣。」这是狂妄人,不理他算了。

你不能一上来就绝交,或可有对不起人的地方,就是不行了要绝交,也要口不出恶言,为什麽呢?这个人是活的,说不定将来又会在那里碰上,所以要预备后路。往后或许十年、廿年、卅年,为了一件事,在路上碰到仇家,你拿著刀,你气他不好把我打著,那可杀不可杀呢?若有「这种人」他在旁边,不必在说别的,就「这种人」就行了。如果绝交时你当时没有恶言,心里不慌张,也就不倒楣。

六、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现在喜好侮辱人,跟我们的熟人开开玩笑,开开玩笑古人也有,要戏而不虐!孔子也开玩笑,有人说:怎麽孔子也开玩笑?子游为武城宰,闻弦歌之声,孔子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在你们听这句时,也会疑惑:「孔子也没杀鸡,也没杀牛啊?这是说杀鸡用小刀就行了。」杀牛用小刀可不行,要用牛刀,得用大刀,所以孔子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他懂,孔子才说,对不懂的人,孔子也不说。子游听了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子不是说,只要学了道,即使百里之地,不管怎麽样都要好好干,不管县的大小。孔子说:「偃之言是也。」偃你说的对。于是孔子对同学们说:「前言戏之耳!」我这是跟你开玩笑。孔子开这个玩笑没有关系吗?为什麽咱们开的玩笑那就不行?你看看,现在的人,叫人下不了场,对人别叫人下不了场。最好以不开玩笑为好,开玩笑会叫人下不了场。

七、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恭敬别人不可呆板,譬如鞠躬,要鞠躬七十度,你见了他,只鞠躬六十度就不行。对一般人平等恭敬,但对残疾人要格外恭敬,这里头与咱们有好处,什麽好处?就是给对方的一个安慰,这不是很好吗?他是残疾,咱帮不上忙,咱安慰他,须格外恭敬。

以上是见残疾人须格外恭敬,就是见了不幸的人,我们能安慰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就装著眼瞎走过去,这个记住!

八、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这个挑著担子的、拿著小篮子什麽的小贩子,这些小苦力都是没有本钱的,所以才干小贩,有本钱就开大公司当经理了。可是这些当经理的品行,没这小贩子品行好。

见了肩挑小贩,不要佔便宜,那些人是最苦了。他在那里挑著担子,被太阳晒,被雨淋,你讨什麽便宜啊?吾跟你说,这些小贩最守信用,守什麽信用呢?不论下雨天或大热天,他到什麽时候,上那一条街,都有一定的。我们在家等著买东西,不会有「到什麽时候啦,卖什麽的小贩怎麽还没来?」的事发生,都是规规矩矩的,没有一个不守信用。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必加恕。

他人须要,我们就应该帮忙,这在礼记礼运篇上有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虽然你没有职务,但早上你起来要扫地下,那时没有清洁工,扫了地回家吃饭,也对得起那碗饭!那碗饭是我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出的,可是光有你自己,你也出不来。一碗茶也是千万人的力量,你得恭敬大家。这一天,你不能白干,所以对生活缺乏的人,我们要尽点义务帮忙。为人做点事情是应该的,不必记到心里,不可念念不忘,这是君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受恩必报」:

我们给人家的,讲的是应该尽义务。人家替我做什麽,我受了你的恩,你有什麽事情我也不管,这样可以吗?你该当尽你的义务,你若认为「我管这个干什麽?」这就错了。中国人讲厚道,受人恩惠,即使是一滴水,受人一滴水怎麽样呢?受人一滴水,你缺乏这滴水简直就过不去,所以用人一滴水,要报答时,只还一滴水,那可不行,还得有本有利。报什麽?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永远不息,永远不忘人家,这是中国的教育。中国文化五千年,不垮台,全球找不出第二个国家来。外国人他们苛薄,可是我们不然,我们讲的是厚道,这个是自尧舜都这样,孔子讲的也是这一套。

「开罪于人须求解」,孟子说过:「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凡是开罪于人,就是得罪了人,必得求解。我们对不起人,光是口头上说:「对不起、道歉」是不行呀!现在连对不起也谈不上了。吾有一次见学生骑脚踏车,把老师给碰倒,碰倒了老师,他在脚踏车上笑一笑就跑了。这个不能怨学生,吾是再三的说,你要求根本嘛,这种教育是你老师教他这样的!所以开罪于人要求谅解。你不求谅解,你多看他两眼,他就要找你的麻烦。你不求和解,下回他会想法子对付你。

「开罪于我应加恕」,儒家所谈就是君子、小人之别,但谈因果处不明显,佛家是处处讲因果,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佛家讲法。儒家不这样子,讲的是君子、小人。我们受人恩惠,不报答就是小人,永远不忘人家的恩惠是君子,这就是君子小人之别。

十、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善人必得亲近,为什麽呢?你亲近他,才能学他,而且必须要久敬。若知道他是好人,却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所谓「交浅不可言深」,交情不深,不可说深入的事情。

「恶人自当敬而远之」,坏人他去坏,你想改他,他也改不了,改不了怎麽办?与善人交好比入芝兰之室,你上了屋去,闻到很香,这个屋是盛兰花的香屋。可是有一层,你在里头住了十天半个月以后,就闻不到香味了,这个大家可有经验?

譬如点香,吾点的都是最好的香,也闻见了香,久而久之,什麽好香在吾屋里吾也闻不见。什麽缘故?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也」,鼻子的嗅觉与香合成一块了。书上说,久而不闻其香,因为入芝兰之室太长久了,你也变成芝兰,你这个人就变成好人了,这是一种比喻。

要是与恶人交,好比上渔市场去。咱们买东西如经过渔市场,腥味的不得了。你问渔市的人有没有闻到这种腥味,他说没有闻到,怎麽呢?久而不闻其臭,与之化也!它也与这种腥味结合了。这种传染性很重要,既是这样,所以恶人必得离得远远的。君子善人必得近,你必得恭敬他、瞻仰他。

恶人呢?当然要远离,不远就染上他,被传染了,所以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很难跟他来往。自古说这种事情,只有讲一半,你自己查去,讲得不甚透彻,只可如此,不得不如此!咱们都是君子,小人近之则不逊,你跟他亲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来了,只好远他,远他则怨。例有人会抱怨说:「某人,你看看,从前与我不错,现在他认识有钱的人,又升了官,就不与我来往了。」近了小人就麻烦,给你一些不痛快,以及发生一些无礼的事情,远了他又怨恨你,没办法!近了也不行,远了也不行,所以要「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把他当鬼神,见了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气。这些事情现在更重要。

十一、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礼记一上来的开头三句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不论干什麽,心里对一切都恭敬,身体容貌要像想东西时一样。想东西是怎麽样呢?想东西时心理就不会乱七八糟的,就是那个样子。说话要安,安什麽呢?

咱在这说话不大客气,因大家多半是同仁,而且吾又不是在外头讲经。这个「安」是第一要紧,你先得「止」,所谓「知止而后有定」这才稳定了。一止一定稳定了,这才能镇静。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镇静太重要了!

你在那坐著,要是摇身回头看,老师说:「看什麽?」一点也不让你閒著,接著说:「为什麽放著书不念?」你说:「书我都会了」老师就说:「会了也得看。」这是练你的镇静。

办不到的事情万别逞能。要办的事情先计划,而且事前不说,先把事情看明白,心里计划好。一旦答应人家就得办,办得有始有终,这就要靠毅力了。就算碰破头也得干下去,务必把事情给解决了,年轻人的性子,逞能再碰头这不行啦!

十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什麽事都得避嫌疑,这个事情多了,说也说不尽。譬如在树下走,上面长了李子,你的帽子不正,过了这棵李树,你在树下扶正帽子不行吗?何必要在李子树下扶正它,你在那裡一抬手,主人家就会想:「你干什麽?是要偷李子吃吗?」所以要躲避嫌疑。

这个瓜在地下生长,走路也有掉鞋子的时候,鞋子掉了,不许我提鞋吗?在瓜地里你不能提鞋,出了瓜地你再提不行吗?你在瓜地上不避嫌疑,人家看守瓜,老远看著你,以为是要「偷瓜」,这个嫌疑也要躲避。

这种例子多了,吾就常说,你上人家里去,叫门里面没人应,别一开门就进去了。这一点吾跟你们说多少回,但是现在大家还是这个样子,事情多啦这屋里没人,你入内一下子就出去了,主人回来,没了东西,一问邻居,邻居又不认识别人,看见你进去,就说:「某人常常到你家里来的,穿什麽衣服,刚才他还来过。哦!就是他。」行了!有小偷儿进去,人不认得,却认得你进去,人家问你:「某一天,你那里去了?」,「你去了我那儿,我没东西了」,你怎麽办呢?这一条,你得类推,这就行了!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有学问了,无论遇见什麽事情,不管是好事坏事,人家的事或自己的事,先自己坐在那边把事情分析分析,自己当个审判官,先把事情判断判断,谁是谁非,判断好了,该怎麽办就怎麽办!「不可偏重感情」,这感情是大坏事,感情衝动什麽事也办不好。

譬如唱京戏的「坐楼杀惜」,宋江待人很好,有一回杀了一位女人,被害人的母亲赶过来拉著宋江。宋江逃跑,她在后头赶,一把上前捉住宋江。有一个卖糖的叫唐牛二,平常在宋江那儿得到好处,他一看宋大爷叫人捉住了,一下子感情衝动,说:「慢著,慢著,什麽事情,什麽事情?一切事情有我啦!」这一大叫,宋江就跑开了。有你,有我,有什麽事情都找我。被害人母亲说:「好,找你!宋江杀了人啦,把我的女儿杀了!那个人已走啦,拿你打官司!」所以说不要偏重感情。

现在开会,尤其要如此,你不能用闲谈的功夫,听听谈些什麽。不管有没有碍著你,事情到了表决的功夫,你要说瞎话,还是说实话?开会时你还没听明白,你看见人举手,我也举手,这叫欺骗人,你还没听明白也可以不举手,举手就算数。你没听明白,举个什麽手呢?总而言之,理智是很要紧,尤其是咱们学佛!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是加在你身上,使你不高兴的事,你不要拿这个事情往别人身上加,这一个很难!

子贡见孔子就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你办不到。孔子都说办不到,我们现在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自不量力。

这一条很难说,学好了这一条就不得了。

十五、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吾跟大家说,凡是求人的事情,求人与借钱一样,为什麽呢?借钱是借物质,求人家是求人跟你出主意,这是道理的事,这是求道。求道,得上人家那里去。恭恭敬敬的求,要跑人家那里求去。必须是「凡求教他人的事情,必须造门请问」,这才恭敬!譬如我想求王老师为我出主意,可是吾忙又不方便,他上吾这里才好谈。是吾求人家,吾怎麽把他请到吾这里来?你求人家,要上人那儿求。

从前有句话说「移樽就教」,求人时摆了一个宴,你温了杯酒,拿著你的酒杯,上我这里来喝酒,上这里来干什麽?让你来教训我,说话很婉转,这是从前。现在没有这个啦,文言一概讲不通。吾有书也不能教了,叫吾上学校去再教书,吾也感觉很困难了。这条必须实行。

又譬如你与我够著交情,你今天上我那去,并且送要我一个礼,我说:「你别走,你别走,我有把扇子要送给你。」这个合不合理?必得是你收下他的礼后,隔一天你再送礼到他家。

有时候同学们上吾那儿送礼物,吾还有点东西,跟同学说:「你别走,吾给你点东西吃。」这你们都得吃,因为吾是老师,所以另当别论。你是吾的学生,所以不讲这个礼貌了,这是从权,这个还可以的。若是跟外人,绝对不允许如此。

卯、聚餐

所谓聚餐,不是你个人吃饭,是指作客而言,大家庭吃饭也可以叫做聚餐。平常吃饭就无所谓了,讲聚餐就表示这件事情比较郑重。「聚餐」这个大主义,是说咱们出去作客是聚餐,客人上我们家也是聚餐。要知聚餐的原则,所谓聚餐之意不在「餐」,大家听明白这句话了吧!而是在宾主之位也。懂得这两句,你若想要查「聚餐」是出自何处,好,四库全书都查了,还是没有这两句。那你就是呆板汉,书也不能讲了。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在中国,不论任何事情,一律都有规矩,聚餐是行礼,更不用说了。从前出身讲的很严格,现在不讲这个了。再说说从前的话,譬如从前家庭里头有念书的,本来可以下科场,但有几项的人不能下科场,即使你质地多麽好也不能进科场,为什麽呢?为著他三代不清。以前得有保人,什麽保人呢?最低限度是廪生。先进了学是秀才,秀才以后是补廪,比秀才高一等,叫立保,它可以具结你三代的清白。要是去考功名,有人对你身世提出问题来,这个保人了不得啦,不但脸上无光,连功名也被勾掉了。

譬如从前有种职业叫剃头,剃头担子上头挂著一块布,席子还有擦布,那布是什麽?这你不晓得,那布当初叫圣旨,剃头的就是「御料理」,得了皇上的圣旨给大家剃头,这麽一套。这个职业,不论他是什麽人,可是就不许进场考试,大家听明白。不许进场,因为那是最不好的职业。虽然剃头是最不好的职业,但是你们诸位不知道,我们上剃头舖子去,男人在那里,女人在那里,和尚在那里,道士在那里,干什麽都有一定的,一错了就开除。挑著担子在这街上选地处摆,也有一定的规矩,错了,同行就来找麻烦。

这是说凡事要有次序,最小的事情也得讲次序。你上菜馆吃饭,你若说外行话,他做的菜虽然是一样,但是他跟内行是一个做法,对你又是一个做法。现在一切不讲次序,乱七八糟,所以社会乱成这个样子。你们诸位要学佛,学佛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怎麽讲?一心不乱,是有次序,还是没次序?乱七八糟怎麽叫一心?这个人终日在家庭的一举一动处事都是乱七八糟,这人学佛会成功的很少,因为收不起心来,他怎麽能成功呢?所以孔子才说:「博我以文,约之以礼」,在礼上走,渐渐走上了道。

这「聚餐」头一项是讲次序。这次序我可很难与大家讲,就以吃饭为例,咱中国是方桌,六个人一桌。依礼而言,正对门口是上座,佛与观世音菩萨供在这里。从前餐桌上座次的规矩都得学,凡是上学回家,老人都会教,为什麽老人教呢?这家有四、五口人,吃饭是在同桌,谁坐在那里都有一定,在家里就练习惯了。老人一不在家,这个位子就得闲著,没人敢坐。在外做客时,主人让座,主人他让他的,你自己得看看年龄。有些人该他上座,他再三不坐,他坐在那里,旁边便没人坐了。这麽让,那麽让,前呼后拥,他一抽手,力量很大,一下子甩掉两个。你别笑,这是真有其事啊!当初张飞让客,很恭敬,很客气,一下子拉过来,把客人膀子给拉断了,你看看这种情形。

这个上座必须让长者,这长者是年纪长,如果是辈数就很难讲了。譬如,有人年轻却是祖,上了年纪反而是孙,这个常有。那麽如何入席呢?吾跟你说,在家里不必论,出去外面时,父子不同席,师生也不同席,这没法让。现在打倒孔家店的,这点一概讲不上。总之,看见年纪比我们大的,我们让他。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这个大家必得学,人人都会出去做客。横肱是什麽呢?坐的功夫,把手肘横伸出去,四方的桌子方坐两个人,假如你横肱而坐,他就被拘束了,这不明白吗?不但坐席如此,就是两个同学一张桌子,也是左手不要横出去,否则别人很难写。

从前做客换新衣服,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有衣服,冬天衣服更讲究。穿好衣服,这是恭敬主人家,整整齐齐是恭敬人家,而不是炫耀自己家里有钱。你譬如有公事,你必得戴上礼帽,穿上裤褂,行著礼以后,才能脱这礼服。

你到那里做客的功夫,一上桌就横肱,旁边的人受了妨碍,这吃菜的的功夫、他故意拿著菜带著汤,滴滴答答地滴到你衣服上,那就行了。这是从前,那也是不道德的人才没这样宽恕人的心胸,所以要不横肱。

「不伸足」,你坐在这桌子上,六个人同一桌,每边有四隻脚,假如都伸开脚,这桌子底下就满了腿,满了腿怎麽样?大家腿互相交错,那就行了,就太不像话。

总而言之,要把这腿一弯,跟我自己坐的椅子平行。如果伸了腿,碰到没规矩的主人家,家里的狗在你腿上咬两口。所以要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这是入座以后,「主先举杯敬客」。你是主人,得先动作请客。你先不要拿筷子吃菜,先敬酒,敬酒是用两隻手。这还没说安坐,安坐比较正式点。我是主人,要先让正客,让不能只让一个,先让了正客再让其他。这第一杯酒,主人先喝,表示自己喝了叫人看,这是主人先举杯敬客。你不是主人,座下还有主人及别的客人,你不要妄作聪明说:「咱坐下来喝,大家来喝呀,来、来」,这席是你请的客吗?这个讲理吗?这桌酒席是人家花的钱,人家爱让不让是人家的事,你没让的道理!这是第一次,后来就另当别论,这是有实有权呀。凡事,有实在,有方便,没有呆板的事情,你万不可先动手,这是要紧的。

现在是不行了,摆了桌以后,主人还没敬酒,旁边的人拿出酒来先敬主人,更胡闹,讲不通。这是人家的酒拿来请客,你怎麽敬他呢?这个主人预备敬酒后,客人得致谢辞。他来敬你,你先谢谢。主人要是站起来,客也得站起来。主人站起来敬酒,你还昂然上座,这个吾现在看多了。主人站著,客在那坐著,别的人给你满酒也不管,这些都是不懂礼貌。礼尚往来,你记著这个原则便行了,别的人来恭敬你,我们就恭敬人家。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你譬如,大家不是一起出去吃菜馆,而是在主人家里吃,或是太太,或家里人做菜。大家听明白,这个更隆重,隆重到非得交情够得上,才请到家里面吃饭,交情够不到,那我们这小屋不能容大神,这是够得到交情的。

上菜时,你或许不知道是主人亲自烹调,或是家人做的,或是当差,或是其他人做的,上菜时你可以问一问:「这个菜是那一位做的?是厨房做的?或是家里做的?」这不一样了,这个都是长学问。从前还有更讲究的,有些大阔老不吃菜馆,家里有名厨,各有各的拿手菜与专门菜,这是馆子做不出来的。这时你可以问一问:「这是谁做的?」主人说:「这是贱内做的,她在那里调理。」这是对客人太恭敬了,所以「须向主人礼谢后再食」。你要说:「这太隆重了,真是不敢当。」说了客气话,然后可以食。

这句话对当主人的听见了,回头到后头对家人说:「客人谢谢你啦!」家人也有懂规矩的,会问:「我请了客,他说怎麽样?」若是说:「他没说什麽!」就知道来的客是土包子,吃饭就遭难看。吃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吾最怕吃饭。「天下莫如吃饭难,世间唯有修行好。」天下莫如吃饭难,你记住吧!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主人都敬酒了,这时正客就要回敬主人。你如果是当陪客,须知人家请的是正客,你是陪著正客,所以不要多事。正客还没回敬,你少管,并不是你失礼,正客假如有不懂的你再说。从前正客没有不懂礼的,都学过。

谁不曾出来吃过饭?从前讲究礼,送了请帖去,送到没送到,都要给对方一个单子,写什麽呢?「敬陪末座」,最末了那个座位我陪他,这是讲恭维话,这是内行话。你要是首座可以如此写,你要是后座的,也写敬陪末座,就是不识相。总而言之,中国是文化国,先得认字,先懂礼,今日之下这些狂徒不认字而且苛薄。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箸是筷子,匙是汤匙,举箸匙时,必请大家同举。譬如说吾是主客,主人让吾,吾不举,主客还没举箸匙,连带的其他人也还不能吃。主人让主客,主客就吃,这就是不礼貌,必请大家一起同举箸匙。

这聚餐是行礼,而不是出来吃饭,这个你得明白这个情形,饿了不要紧,饿了回家吃去。当主客要让大家,必须请大家一同举箸,拿汤匙也如此。一上菜先别吃,先敬酒,这是正式的,前面的那些都是陪衬。

从前官场中都穿了一身礼服,一起在桌子前头行大礼,行对首拜,这是真行礼,绝对不是假的。现在中华民国行鞠躬礼,你偏要磕头,那就不对了,因为礼从俗嘛。行完礼以后,主人就说:「请诸位宽衣」,或是摘帽子,或是脱衣,这时就可以随便一点。也有人说:「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坐下就在那规规矩矩的,起来必须是为了更衣才起来。

「更衣」两字,大家听明白,并不是换衣服、但也可以换衣服,上厕所小解方便也叫更衣,现在「更衣所」各处都有,你进去更衣吗?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你要拿起筷子来夹菜,只取向自己这一方的菜。假如餐桌可以旋转,主人他会先将菜转到正客前。吾给大家说,当正客的若懂局,他就赶快拿起筷子来将菜舀到碗里去,并且再将菜往别处转。有时候转到正客跟前,正客昂然不动,或可他吃了,也不理人,一直在那谈话,其他人还吃不吃? 纵使是修道,饿了就得吃,睏了就睡,这个谁不会?谁也不会!吾活到九十三岁了还不会,吾吃西餐,吾都是先看人家动手,吾才动作。吾还有一条好处,或者吾不动手,少找一些麻烦。餐桌或是圆桌或是方桌,主客拿起菜来,吾也拿起筷子,怎麽吃法呢?你们大家都有学佛,念过佛经,有句话你会讲吧?「譬如食蜜,中边皆甜」。从边吃起。

从前商人是四民之末,我们念书的是四民之首。商店吃饭的功夫,老板与掌柜的是同时吃,同一桌吃,大家一样平等。这一盘菜上去,正中间的都没有动,大家都吃边边的部分,这是商店吃饭的情形,吾见过。没有一上菜就从中间开头夹的,头顶上没有了,那就太不成话了,这个大家可以学学。

各人吃各人跟前的,万不可为了吃别的菜,要搆搆不到,搆不到就站起来,这可难看极了,人家看你这个神情就想:「他好像没吃过东西,头一回出来开开眼。」总之,不可站起来向别的角器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不在盘顶上举箸,喝汤的功夫,也是不在盘顶上喝,这个不必解释。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菜一上来,你拿筷子在里头翻过来搅过去,在那调一调,这可是大毛病,现在更讲究卫生,就不应该如此了。请客时,主人跟前又放一双筷子、一根杓子,预备这个干什麽?预备给客搯菜。拿这一分特别的筷子,站起来夹菜给客人,主人站起来不要紧,并不是站起来夹给自己吃菜,而是站起来敬别人,这样是可以的。

其次,公食之器不可以用自己的箸翻搅,这个事情说出来就很难看了,一些年轻人如此也还罢了。还有些老年人嘴里还有东西吃,筷子上的东西还没乾淨,就又上别的盘子去取菜。唉呀!吾就不能吃啦!你怎麽吃法?这个记住!自己眼前有个小碗,将眼前的几道菜搯到你的小碗,不是吃饭而是行礼,这样也乾淨,也不叫人讨厌,就是这麽回事。

大家记住,这个很有关系。不叫人讨厌,这个全在个人,在家庭中没客人时也是这样,为什麽呢?习惯成自然。习惯了,在外头不用注意,自然而然就这样了。

十、匙有馀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你譬如用汤匙取菜取汤的功夫,要把里头的剩菜都放在碗内。

有些人喝汤,或可喝乾淨。有些人喝得不乾淨,喝不乾淨还带一些剩下的馀汤馀菜,再上盘子里去取菜取汤,讲究卫生的人,看了就受不了。

十一、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自己夹的菜,不论是放在自己跟前的碟子,或在碗里等等这一些,最好是自己把它都吃尽了,才不糟贱东西。最好是少取,总记得一个「少」字,少了当然就吃得了。

有些人他好意,拿著餚菜给你,这叫多事!怎麽叫多事呢?主人跟前一双乾淨的筷子,他那个筷子就是要夹菜敬客人,何必你多事夹菜给人?你老先生是有年纪的又长鬍子,鬍子看起来肮肮葬葬的,人看了就讨厌,你再夹菜敬人,人家不吃嘛对不住你,吃嘛嘴里嚥不下去。咱在这里讲书不可开玩笑,要是开玩笑那就听不明白了。一个小姐给他夹菜,行;我这个老头给他夹菜,就不行。这个事故人情都得要懂。

这句「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会了吧?你自己跟前的菜餚,不论餚指的是荤的,或菜指的是素的,都不可以吃不了,而将它反回公众碗盘去,这是大毛病。实在吃不了就摆著,剩下就是了。剩下虽不好,但还有什麽法子呢?你不能吃啦!只可以放在自己的碗中,不要再放回公器去,吾讲这个,礼记上都有。

十二、箸匙所取之餚菜,不得倍于他人。

这个事情吾常留神,你桌子上坐的客人,如果是一般粗野人,没有一点规矩,看了看跟吾一样,吾夹的菜就跟大家一样。这里说的是懂礼的人,怎麽是懂礼的人呢?夹的菜、搯的东西,懂礼的人你把菜夹过来,还没吃上,就那个节骨眼,嘴就往外张开,油汤一滴滴的就滴开了,然后把菜吃到嘴里去,两个腮鼓出来,这个是大毛病。为什麽?这个菜是大家吃的,你一个人想捞本,比别人多两倍夹在嘴里,唯恐佔不到别人的便宜,两个腮子鼓鼓地,那很难看了。

很多人拿著筷子一夹这麽一大团,往嘴里塞,好像内地的填鸭子,不管鸭子吃不吃,就将食物硬往它的嘴里塞,塞进去不叫他动弹,几天以后鸭子就胖了,这叫填鸭子。自己跟填鸭子一样,这是很难看的,这个记住!

我们同仁在桌上吃饭,吾可留心看,很不好看啊,总是失态呀。嘴里必得只有两三分,容易咬嚼,有人与你说话时,虽然还有菜吃在嘴里,也还可以说话。其实菜在嘴里是不能说话的,有的人同桌吃饭他不懂得,你吃了菜他还跟你说话,你嘴里菜少,若能嚼还可以说话,能够敷衍过去。若你把两腮吃的都鼓起来,话不能说,那就很难看了。他还故意开玩笑地问你一些话,你若说不出来,他就问:「先生,你没听到我的问话吗?」你还能吐出菜来,说:「我跟你说吧」吗?

记住,夹菜不倍于他人。咱就算饿了,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宴会敷衍一场就是了,真饿就回家吃去吧!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吃的功夫要讲究,吾跟你说,这个要留心。你在斋堂里看看,受过教育的,饭菜才放到嘴里也嚼也吃,不是张著嘴「啧、啧、啧」,不是这样子的。吃菜喝汤,嘴闭著,先用牙齿与嘴唇嚼,齿唇没有关系那就更好。一些人「啧、啧」的在舌头响个不停,往下嚥时「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这很不像样子啦。满嘴里响,喉咙还在那「ㄍㄨ ㄉㄥ ㄍㄨ ㄉㄥ」的,你听了笑,你笑什麽?因为笑他吃相不对。笑他不对是不错,可别自己犯了这个毛病。或是吃现在的麵包,可以剥开往嘴里填。

其次喝茶或喝酒,你看过唱京戏的吗?喝酒都用袖子遮起来,是唱戏的为了好看吗?你说唱戏为了好看才这样吃,其实戏上都是按照古礼编下来的,都是名人编的。怎麽个遮法?你们诸位看过法师讲经,穿上袈裟坐上大座,在上头是不能吃饭,但可以喝茶。或可有人见过,有人没见过的,从前的証莲法师与现在道源法师,他们是老人啦,他们还兴丛林的这一套规矩,搭上衣服,喝茶时必须遮起来。法师讲经也是唱戏吗?不知道的事最好要问,不必在大众问,可以私下问,为什麽是这样子呢?「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嘛!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这两条一起说。

公共吃饭是聚餐,以不说话为原则,为什麽呢?论语上有「食不言,寝不语」,这人人都念过,人人不听这一套,为什麽食不言呢?为什麽管的这麽严?不是管得严,因为吃饭的功最好少说话,就是说话也是两个人声音低一点。若在那高谈阔论什麽的,一高声说话,你在太阳下一看,一说话,嘴里有很多吐沫往外喷。你不信你看看,在桌子上一高谈阔论,菜呢就添上材料啦!所以吃饭以不说话为原则。

「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除了说话避免唾沫入公器中,还有最不像话的是咳嗽。现在老年人出来吃饭的比较少,年轻的多,这有什麽关系呢?总而言之,年轻的咳嗽少,从前老人,以咳嗽表明老的状态,以此倚老卖老。你看唱戏一出来的老生「嗯哼」,上来先得这一套,这是干什麽呢?这表示是老生。有的咳嗽不是假咳,是ㄣㄣㄣ真咳,这个吐沫满嘴都是,有些懂局的用巾堵著嘴,但这个有时也堵不严。

吾给大家说,只要咳嗽总得要转身。吃饭要咳嗽,把身体转到后面去咳嗽,这还罢了。现在人人都知道有传染病的,谁有生病谁没生病,大家不晓得,必得迴避这个,这是别叫人讨厌,这个大家记住。

西餐馆子有一块白巾,中国人吃饭,大家没见过,都有饭单。这饭单很大,有四方的,也有三角的,上面有绣花很讲究。当差的都是自己带著筷子、刀子等等,每个当差的伺候著各自的主人,古时候的行酒,那是很要面子的,毛巾等等统统是自己带著。桌子上,主人都摆著纸,现在也兴这个,摆上纸的目的就是预备你自己某些的毛病。所以出去聚餐时,带几张卫生纸预备著,倘或吃饭时,嘴巴往下滴著什麽东西,弄得桌子不乾淨,拿个卫生纸自己擦擦。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现在讲究的是不让动物上屋里去,普通人家没有这个规矩。吾跟大家说一句,你在这里请客,荤菜里头必须有带骨的菜,西菜里也有,牛排、猪排都带著骨头。中国菜里头,现在的馆子没见过,从前都有,任何盘子必有一样排骨,大约一寸,肉在骨头上,排骨跟骨排在一块。吃的功夫,用快子夹著骨头,用嘴把肉脱出来,将骨头放在桌子上,你不能往地上一摔,主人还要替你善后呢!从前做菜没有骨头菜是不行的,因对客不恭敬。而肉靠骨附近最香,这里头还有些讲究。你要是把骨头摔在地上,狗的嗅觉最灵敏,它就上屋内吃骨头,一来一隻狗这还罢了,来两隻狗就打架。你看狗来了,客人就算不说,主人也不能让狗走来走去,喝斥它:「咳!狗滚出去。」这若是在普通时候说,狗滚出去是可以的,在聚餐时主人要是说:「滚出去」是叫狗滚出去?还是骂客呀?这个大家可要迴避,以免发生误会。再说席上客人有穿好的,也有穿的不好,这个穿的不好的人一听滚出去,他心里就发生误会。你可不能解释说:「我不是说你呀。」你越解释越糟糕,这可就要注意了。

再者「不投骨于狗」,明明看见有狗来,你的骨头也要放在桌子上,怕有另一隻狗与它打架。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农田是人民命脉,所以农人的地位很高。

说到这,打个插,你们同学们,连旁听的同学们,来听这个事不是勉强的,有功夫必须看看中国的历史,即使听街上说书的也有好处,只是效力很少。总而言之要有个体系,读廿五史,我们没有那个时间,可是这部《通鑑》必得要看。什麽叫通鑑呢?就是自古以来到现在,各代的重要点,一兴一亡注重兴亡的事迹。什麽叫资治?帮助政治的。可是那一个历史不是帮助政治?吾跟你们诸位说,春秋三传以及史记这些历史,不光是兴衰存亡,天文、地方上的物产等等都记载。现在中国各省各县的省志、县志都是仿照那个,风土、人情、山川地土都记载。这个通鑑则专谈政治,政治以外就不谈,就很简单了。

这个必得多看看,第一次碰见事情是这样,下次再遇见同等事情,请问:一样不一样的办法呢?你要认为就是这个办法,那又糟糕了,天下没有一样的事情。现在的好事,大家最好学一学,不好的要戒一戒,现在你们这儿皂白不分,怎麽个学法呢?现在这个事情複杂了,打开报纸,那一天不杀人?强盗杀人一天闹比一天不像话,十五年前会有这个样子吗?十五年前没这个样子,现在是这个样子。是十五年前好,还是现在好?现在人是光学文,即使学也不够熟,就算你学的够好,吾再说一句,这话以前吾是不肯讲的,现在跟大家讲一讲。有人说:「为什麽你不肯讲?」现在是文化低落的时候,一步步往后退,吾再说大家,大家就更不敢学文了。孔子并不注重文,这是比较的话,为什麽呢?「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帆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听见吗?孝、弟、谨、信等等这个多做,才淮你学文。孔子他那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文学在后,这个你念过论语,你都不觉悟啊!果然孝、弟、忠、信都做到了,吾跟你说,古人有这种事「久居官场无佳士」,做官做久了,好人就愈少,这吾不能细讲。下句「饱读诗书有罪人」,饱读诗书却成有罪人,不如没念过书游手好閒的人,现在吾不大敢讲这个,现在大家不认识字,改圣贤书,又改佛经,自己连字都不认得就在那乱改,吾若在这里说,大家都会说:「咱不必念书,自古豪杰没念过书的多。」唉!很难!必得要看历史。

其次,吾也提倡要看京戏,吾虽然提倡,却是私下提倡,吾也没跟政府说,也不晓得再过半年,政府也提倡了,可是提倡也是白提倡,看热闹而已,看一会儿有什麽用处呢?看不懂,还不如听热门音乐好,那就没办法了。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吃完了饭要剔牙是免不了的,但是不对人,你凡是不恭敬的事情不对著人。你譬如见了人,对著人打呵欠,对著人「嗯~嗯~」伸懒腰这个样子,对方看见这个就觉得你不礼貌。现在不这样了,什麽礼貌也没有了。

从前,一碰见有人对著我们打呵欠什麽的,就是今天运气不好才碰见这个,一定不吉祥,赶紧把霉气弄走了。还有一个风俗,这个茶壶嘴子不可对著人。这个事多了,这是中国迷信,现在不信这个,信洋迷信了。有了洋迷信就把中国迷信盖了去。以上是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这条单指对主人而言,客人或许吃得慢,主人若先吃饱就把筷子放下来什麽的,这不行!你当主人,主人先不吃啦,这那有不开窍的客人?主人都不吃了,你还在那儿吃,这什麽话呢?当主人总得慢慢的吃,并且把桌上东西尽量吃完,这个好看。

二十、起席,主人逊言慢待,客称谢。

用完餐一起席的功夫,主人逊言慢待,主人先说「对不起」。也不只是说慢待了,这里「逊言慢待」的意思,是那里也招待不好,这是说客气话。洋人正好相反,对客人说:「你看吧,今天我这个菜最好。」这跟中国相反。送礼给人,中国人说:「这个东西是薄礼」,洋人说:「我这把扇子是从非洲来的,好贵育!」我今天招待的菜是天下没有的,这是洋派的,一切都与中国反著。

你再看看昨天中央日报副刊上谈到那个西洋文化,就以阿根廷与英国这个事情来说,阿根廷佔领了福克兰岛,英国人人少就投了降,后来英国本国发了兵,阿根廷就投降,这两面都投了降。但是中国可不是这个风气,就以张睢阳为例,大家知不知道这个人?外头几十万兵,自己败得剩十几个人就是不投降,贼兵破城,割他的舌头,杀他的头,也是不投降,这是中国的文化,跟他们的文化怎麽样呢?你看历史,它们不够人格,我们还要全盘西化吗?中国再不行,在地球上也已五千年了,虽然亡国但没有亡族。如今却必得要把民族灭亡了,这个也难怪呀!国家算什麽,连父母都不要了,还有什麽国家呢?谈不上尽忠报国了。你看中国的张巡、岳武穆等等,洋人看他们都是傻小子,跟他们不一样。就是要我们听他们的话,全盘西化了,这就行了!共产党来了,我们全部投降共产党,日本来了,全部投降日本,谁有力量,我们就投谁,邪说横行,现在就闹成这个样子。

书归正传,起席的功夫,主人先说慢待,客人也得说谢谢,双方礼尚往来,人家恭敬我,我恭敬人家。二

十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宴毕」,饭吃完了,主人照例的摆手绢、献茶,这个现在还得有,总而言之,必得讲卫生,这个手续省不下,手巾是免不了的。

做客的功夫,吾给诸位说,你(主人)拿著手巾来,我们可以擦擦,在这个时候,擦了别再坐在那儿,等著主人献茶,擦了脸就可以起来了。所谓「客去主人安」,主人忙著的时间已很久了,主人还得吃饭呢,我们早退也好嘛!

辰、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出门离开家里,只要出来,吾把这个事情跟大家说说。这个人,今天刷牙、洗脸等等,固然是卫生,而衣服就有两种作用,不光是卫生,大主意是恭敬人。譬如在家里,天气热了敞开怀,在屋里这样子不可以吗?要是来了客人,你拿著扇子、敞开怀,感觉对不起人,眼中无人啊!要明白这个。

一出门如何呢?论语有「出门如见大宾」,讲了必得能口中诵,口中诵是记问之学,能够记得住,能够说了,这个还不中用,现在连这个记问之学也没有了,道听途说而已!记问之学没用处,要记问干什麽呢?记问之学能够举一反三,以此类推,温故而知新,看旧的,来了新的就明白新的,还没讲就知道,那就算有所得了。

「衣冠不求华美」,衣服不在好坏,就是破了也不要紧。吾跟大家说,你要是光听这个,有了心得,再看历史,一定是两个样。要是没心得,你看历史,就是看了二十四史也没用处,你不知道它的用意在那里。就用这句话「衣冠不求华美」,古人说「捉襟露肘」,襟怕露了,赶紧拉衣服,襟一整齐了,手肘又露出来了,这又不好看,盖了这个,露出那个,可见得衣裳很破烂。从前有一位高士叫黔娄,他死了,家里穷。拿个被子给他盖上,盖上了头,露了脚,盖了脚,露著头,怎麽著也不行。有朋友出主意:「这麽好,斜著一盖不就成了吗?」太太在旁边大不高兴说:「唉呀!那可不行,先生他一生正直无私,怎麽死了还要叫他斜著呢!」你听听这一句便可以了。

衣服不在好坏,破烂也不要紧,破了打补钉嘛。以前穷念书的,衣裳破了这个补那个,补了又补。衣服不是要求华丽,而是要求整洁,「整」是必须要用扣子把衣服繫起来,譬如夏天穿著香港衫,人家都敞著,吾是必得扣起,你叫吾敞著吾不会。

有人说:「你太落伍了!」吾跟大家说过,吾跟他们不一样,吾根本就没落伍,吾还没落伍谈不上落伍啊!他那伍,伍到什麽样子?吾也不落伍,吾跟你说吧。他以为现在兴这个,衣冠整齐现在是不兴了,现在不兴的,吾就走那一条路。那一条事情对社会上有利益,吾就去干,那一条对社会上有害,吾就不干,吾不管它现在兴不兴。

现在是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些都兴,这个吾绝对不干。叫洋人洋爸爸,吾怎麽也不干,活著吾是一个中国人,死了吾也是一个中国鬼,下生在这个地处嘛!你查中国历史,凡是念书的大家必须知道,狐狸死在远处,跑不回来,它跑不回来,怎麽样子呢?东西南北它记得,它必得在那个地处,将头朝著来处,死得才瞑目。不衝著它的窝,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啊!吾讲的都是实话,你去悟吧!

「洁」,衣服穿在身上,这身上有了汗臭气,很肮葬的,往衣上一染,衣上染了这些就要洗洗,总之要整洁,就算尽意了。

你的衣服一整洁,要是对待有学问的人,你是雅人对雅人,那是志同道合那很好,不要叫人家说你闲话。对待俗人,那没关系,俗人说你坏话、坏人说你坏话,不须要觉得羞耻,因为那些人是贼寇和小偷。我虽然穿的破烂,我卖土豆花生,一天只卖十块钱,吃饭我就吃九块,甚至于吃十块,馀钱虽然没有,但还是丰富,丰富什麽?道德丰富,天爵丰富!你好,你一天偷一千万,你是贼寇,谁比谁高?

吾跟你说,讲书的人,有时间就多谈几句。唱戏的穿了破烂衣裳,那叫做什麽名目?那都有名字的,连小丑背上的衣裳都有名字,绝对没有这个当那个讲法的,没有这个道理,这个学问可大了。现在人改圣人的书、改佛经,唱戏的唱这麽多年,就是不敢改一改剧本,戏中那件破衣服叫「富贵衣」。要是这一戏班子他不办了,他要卖,照例不能全点收,不全点收不要紧,简单检点一些富贵衣,有这件富贵衣,他才买你的,没有这件富贵衣他不要。

你看看这件破衣裳,再想想中国的教育,现在必得处处西洋化,这是自掘坟墓,根本不要了。想要中国再延续下去,必得落实中国文化。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你到街上,长者他在前头,咱们不必向前头去,也不必多问,顶多在后头跟著。他在后头,咱们没看见,就怕我们往那边去,他往这边来,这就面对面碰到了。不过这得多少变通,譬如在乡村中、马路上等等这个地处可以使用。

编常礼举要这些东西,那个时候没汽车那个东西,现在在偏僻街上也可以如此做。正走著,看见长者,我们穿过路旁去,干什麽?「趋」,跑到那边去迎著他、说句话、行行礼,敬也就是这个样子,或可在路旁站著谈话。但是在城内就是不行,来回的车辆这麽近,你必得穿过路去,穿过去就碰上车,他不安心,你也不安心啊!

学什麽东西,都要有实有权,没有叫你学呆呆板板地、学书呆子啊!学书呆子有什麽用处?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上了高处去,不论上什麽高处。在街上,现在都是盖著楼,你上楼就是高处。他在地面走著,你在高处喊著:「喂、喂、喂」,下头那些走路的人,会想:「你到底招呼谁?」大家都站住,疑惑大家。而且在高处和低处说话,两边也听不清楚,这个可要迴避。

「登高不呼」,这一招呼,大家都疑惑了,都停了脚、叫谁呀?也弄不明白,一点也看不清楚,以上是有声之呼。这个无声之呼,是指在高处看看,那边是什麽山,这是什麽水,下面是什麽人,用手指著,这也疑惑人。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这是指年轻的弟子,有年纪的老先生这又例外了。从前差不多都带著旱烟袋,这几年不兴了,时候变了,形成了现在的纸烟。吾跟大家说,从前这个吸烟是逍遥自在,是消遣的一种事情,并不是需要的事。吃饭是需要的事,尚且还得逍遥,逍遥自在,那太自然了。

念过书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得恭敬。念了礼记礼运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这街上年长的老人都是我们的长辈啊!你见他们,有这样子吗?

可是在乡间,对老人不一样。在路上走著,路又宽,人又少、见了面也不认识,你走著很疲乏,在路上吃吃烟是可以的。并且在路上碰到一般人,也可以有「点头之交」,点个头就可以了。这是从前的话,现在谈不到了。现在住公寓,邻居姓张姓王一概不知,不是这样子吗?住了多少年啦,邻居姓什麽不知道,谁跟谁都没关系,什麽里仁得仁,不兴这一套了。

「不嚼食物」,为什麽呢?路上有灰尘,吃到嘴里会传染。总而言之,最好闭著嘴走路。咱们鼻孔有毛,人人的鼻孔都长著毛,长著毛干什麽?它天然地就是一种保护性。这风一吹,你闭著嘴灰尘就往鼻子里去,鼻毛将灰尘遮闭住。其次,额头上长眉毛,又不听又不看,有那个眉毛干什麽?但是头上出了汗,还得靠它挡住,上不了眼睛去。

「不唱歌」,也是为了卫生的缘故!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乘车见长者必下」,这条要活用,不是人人都有车坐,你没念过古文上「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齐国孟尝君的客卿冯谖出去还没车啊,普通人随随便便地那会有车?你坐著车,在街上,不但是长者、熟人,一看到他们你的车就得停住,下来跟大家一起走。可是这个话可要听明白,在城市里不行,你坐著汽车,可别学这一套,你喊汽车、公共汽车停下来,你下车行礼,那就是书呆子。你说:「我是有本之学!」唉呀!差了!你在城市马路上,不论骑什麽车,都不可下车与人行礼,这个你都得变通。

「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这不是说遇见长辈、平辈要下车行礼,比你年轻的晚辈你便可以不恭敬,不恭敬是不行的。遇见晚辈,你打个招呼就可以了。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早上出门,所以说是「夜必归家」。白天出来的时间长,晚上必得要回家。若「因事不能归时」,要是你今天出去,回不来或者是帮忙人家,某人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情,一旦请你帮忙,晚上回不来,在早上出去前,跟家里人说明白,我这个今天不回来,所以说必先告家人。这段是单指你计画不回来,所以才先告诉家人,要是你临出去前并没计划要住在别处,便谈不到事先告诉家人,这后头有讲,就不必说了。

为什麽说这个话呢?这跟大家都过,为人子的,别人不关心,母亲没有不关心的,到了天晚,某人还不回来啊?说好了,等一会儿就回来,家里的老母天然的这种心,她跑到门外头在街上等著、看著,你回来了吗?你不回来,她就在那里看,那不是白看吗?白看她还是看。你看看这个吧,她也没上过学、没教她怎麽会?在家里,固然父母也打也骂,爱之深责之切,越爱便越责备的过火。

街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在外头当小偷,我们可以不管,没关系。可是一层,孔圣人管,佛也管,什麽原故?普度众生!但是咱们没有那个学问,尤其是现在。

记得那一回吾说过,我们出去发生车祸,或遇到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你要到时候不回去,夜黑了也不回去,遭了麻烦,家人也不知,自己中了伤也说不出话来,自己又没带身份证,警察也弄不出所以然,那就麻烦了。若出去前,有跟家人说上那里,届时家人去那个地处找你,有人说:「他来了,他已经走了」,家人就可以顺著路去追问,问不到人就问警察,少很多的麻烦。

七、车马繁杂衝区,不招呼敬礼。

你不论看什麽书,没有一条呆板板的,呆板板是你自己带上的样子,那些书都是四面八方。中国有一句话,所谓「见机而作」,而「定法不是法」,台湾也有这个话嘛!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这个可很要紧的,走到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车很多,你站在那里谈,妨碍交通。你要谈几句就可以了,不要一直谈,有序分、还有正宗分、流通分,把这一套等等讲完了,对方他有事没事呢?他等得了等不了呢?此其一。

第二呢、你谈的这一套,当然里头有秘密的话,你说:「不要紧,没有什麽秘密。」吾跟你说吧,在街上谈话说:「今天晚上我不回家」,「谁看门呀?」「没人看门……」,这样就行了。只要是有心人,在你家附近住著,你家晚上又没人看门,今天晚上你家就不保险,吾跟你说吧!这还不懂得,还有别的秘密,那就太多了。

这个时局是怪事年年有,现在怪的出奇,但是也可说不怪了。怎麽不怪呢?明天的报纸吾都知道了,你信不信?不用出版吾就知道。吾看明天的报纸、后天的报纸,不必再看,吾也知道了。你会说:「你也跟他们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有神通吗?」吾连鬼通也没有。报纸就是神通报纸,前通多少年,后通多少载,这个懂得不懂得?

在马路上不可久谈,在马路上即便你是站著,警察要过去干涉,警察过去干涉就不好看了。可是吾见过一件事,在家里谈完了,出了门,主人送到门口,两下子就该分手,可是客人不走又回头来和主人谈话。客人不走,主人就无法回去关门,在家里只谈五分钟出来了,在门外头站著却谈了十分钟还多。这可是吾见过的,在门外头谈话比在家还厉害。你的邻居都听见了,人家要侦探你的秘密,不用上你家查去,问问邻居或听你们的谈话就行了。凡是你家里的事情,都是你自己洩漏秘密,礼记有说:「内言不出于阃」,家里的事情、屋里的话,不能出你的门限。

往后送客的功夫,送到门外,或咱们上人家去当客人,主人送出来以后,咱就可以走了。主人或可有别的事要干,别站在门口不要紧的话扯了一大套。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你走在马路中间,警察也不让你走。越路时先左右看看,或可有那种车,不论马车、脚踏车,他看前面有人走,就慢慢骑过去。现在可不行,现在的摩托车、汽车、他可不管,他要硬闯,现在闹乱子的就是这两种车。你越过马路要看看,要不然为什麽建天桥呢?建天桥,交通还可以不乱,这就是防范。要是不建天桥,你想要越过马路,不知要等到几时。

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吾上莲社来,吾被车子碰到,你们大家也知道,从吾身上压过去。有人或许会说:「你懂这个常礼,你怎麽也被车子碰上呢?」吾给你说,我有理由──吾走到路口,吾也是这边看、那边看,看车子还远,吾走的又快,一赶到街口上,车还过不来,这没有什麽关系,吾就看看没有车,吾就过来了。走过了街口,穿过了马路,进了这区公所的路口了,已进了巷道,这还有什麽问题呢?又不是在马路上?吾就慢慢地上莲社来,这就是天命了,这不能讲礼记了。怎麽呢?一个小毛头,骑车的能力不怎麽高明,他并不是上这个巷道来,他是往别条街道去,吾在巷道中慢慢的走,他不知怎麽的却进了这边,把吾撞了,撞倒了吾,他也倒在那里,这很冤枉。

吾说:「你上那里去啊?这里是民生路。」 他说:「我不上这里来,我往那边去」。吾说:「你上那里去,怎麽跑到这里来呢?」、他说:「车子刹不住啦!」

吾说:「好啦,那不干你的事,该吾倒楣。」

可是一些看热闹的呢?他们就围上啦,他若走得慢了警察就要过来了,当然他就走不了了,他走不了吾也走不了了。吾说:「你快走,我离莲社近,还有人照顾,用不著你照顾我,两个人留在这,就倒楣。」 这个「不可与汽车争路」就不讲了。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不论你走的快、走的慢,要稳重别慌张。快也好,慢也好,什麽方法呢?就是走直路!譬如吾在讲台上面,要走到对面,吾的方向就直接向那边去,对著那张桌子、那个挂钟走过去。这就叫做稳重!你万不可走曲线美,万不可有这样走法!走曲线要妨碍后来的人,也妨碍眼前的人,这是步履要稳重。

「并宜张胸闭口」,这与个人的卫生有关,这个没人管你。走路的功夫,张胸是什麽呢?咱人是直的,胸腑(拍拍胸腑)是这样子的,这个你们年轻可以练练。走路的功夫要闭口,不但是走路要闭口,静坐、睡眠等等一切都要闭口。空气中通常有些菌类的东西,在马路上菌类的东西更多,口一闭,这些东西即使随风流动,它也进不来,鼻子里毛孔鼻毛挡不住,闭著嘴不会有什麽传染的。这个胸腑要是练了,活到吾这个年纪,你大家必有好处,你尽管多活吧,你试试。

走路脚在前头,走路当然是脚在前头,为什麽说「脚在前头」呢?有了年纪,跟年轻的不一样,有了年纪,走路是头在前头。你不信,你看看有年纪的,你就会信了,你再不懂就是呆板汉、书呆子了,那只可以等你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走路时,脚先向前,鼻闭、口目向前视,走路时眼睛看前头,眼看前头不是错,你们大家听著,为什麽呢?眼看前头,两旁有什麽事你可以迴避,这是很要紧的。这两旁的人,假若你要没看清楚,见了面不打招呼也不要紧,总是他看你是往那直直走,他也不怪你。你要是那麽东张西看的,而没与他打招呼,他会认为:「这个人看见我不理我」,以后就给你找些麻烦。

咱讲这个是活的,绝不跟程子一般,程子叫书生坐在那里,好像绑在一棵树,孔子也没这样。目要前视,这个很要紧,这个原因跟你说了。

其次四威仪的「行」,要做到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先讲卧如弓,两腿弓起来,真卧就是卧如弓。坐如钟、钟是庙里打的钟,钟放在那里不动,像一个「重」字。行如风,这风一吹要是没有别的阻挡物,直直的吹过去,要是阻挡物,它才转向。你走路,要是不随便转向,就是行如风。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儘先让路让座。

出门在外,不光是行路,或是坐车、或者到公众地处、游览地处,有坐的位置,看见有了年纪的、身体不好的,或是老弱妇女,妇女原来比男子禀赋差,身体就软弱点,或可腹中还有个小孩,那就更不用说了,她有累赘嘛。见了这四类的人要让他们先走,让他们过去先坐,这个法律没有强规定。

在公众地处,有坐的地方,你坐下来了,没有第二个座位;就你坐的这块石头,也不是人家安的什麽座位,这一块石头是你坐的,你看见他们往这里来,你起来让给他们坐,他不坐,你就随他,坐车子更不用说!这是什麽呢?就是礼。凡是恭敬他人、不妨碍他人的就是礼,礼含藏著道德在内。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咱走著路,有人问路,他不知这个地处,我们虽然也是走路的,但也不知这个地处。他认为你走的态度不慌不忙的,像本地人似的。他是彰化人,我们是台中人,他问:「先生,南屯往那里走?」他若遇见吾,吾还真不懂,吾现在还找不了去南屯的路。

你碰见了这个怎麽样呢?人家不知道路,看你像台中人,问问你,你知道就详详细细的跟他说个明白,你必得讲个详细,为什麽呢?你不说清楚,让他听不明白,他走错了路就耽误了半点钟或者一点钟的功夫也未可知。那麽他误了事,就是误在你身上。你要是带著铅笔、本子,画个路线给那个路人那更好。虽然话要说得明白,但要简要详明几句就可以。平素说话噜嗦,开头他问南屯,你说这里还有西屯,还有北屯什麽的,这叫噜嗦。人家问你南屯,你就讲南屯,要言不烦,这还不会吗?

从前古书上说,有一个博士,自己骑驴要卖驴,卖驴得结契约,当了个博士还不会写契约吗?洋洋大篇三张纸,文作完了,这上头却没有一个驴字。吾不必说别的,你想想吧!博士作的文章还错了吗?三篇大文章没有一个驴字。你卖的是驴,对方看了文章,没有一个驴字。现在的文章在报上登了,万言说完了,说了什麽事情,人还不知道呢,现在人犯这毛病太大了。

人家问路于我,你要是不知道,你便说痛快话:「对不起!我是个生人,我不知道,你问问别人吧!」这个话,若含意深,意思是说,你走路的人得知问路的苦处,你得体谅人。

「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上来称呼某先生某什麽的,人家说了,必得道谢。这一点,现在人不觉得什麽的,吾跟你说,从前人连这个肩挑、贸易、推车的一些苦力都有礼貌,推车的这些粗人,他有什麽礼貌呢?他推著车子,看前面有人,他的车子快,若前面走的慢,他不会说:「快走、快走,到旁边去,让我过。」他说:「先生,借光、借光」,这个「借光」两个字,掏出辞源来查查,人家都懂得,现在人对「借光」就不懂了。

你们诸位说「借光」两字怎麽讲呢?今日之下什麽叫学问?言行、说话、做事都清清楚楚,就是学问,大学问就是办事,不办事没学问。把廿四史念得熟,从头背到底,倒过来再背,还是个书呆子,一点用处也没有,干什麽用啊!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现在交通複杂,这种情形比较少一点,可是要上远乡和一些偏僻的地方,不能说没有,此条或可实用。「古庙」是什麽样的庙?常关著门,不是人来人往的庙,是没人管的破庙。这个庙,你一个人不能进入,两个人就可以进去,什麽意思呢?吾先不讲,这边也没小注。或者今天星期五,或下星期一吾还来讲,你先讲,吾听听。这个你别查礼记去,礼记上可没有这两句。没有你讲,那说这个干什麽?先问一问:为何一人不入古庙。

两人不看深井,三个人可以看吗?三个人就可以看,两人不许看。那麽一个人可以看吗?一个人可看,就是不许你两个人,就是这麽著,这就是要言不烦,就得这麽样,改个字也不行!有人说:「佛经我都能改,这个不能改吗?」佛经你改,你入你的地狱,这个你改了,现世就倒楣,吾不说了。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现在这是好一点啦,不兴这个没关系。现在台湾骑马的也很少,一过桥要先下马。可是吾跟你说,一些武将终日骑著马在阵上打战,路况瞧多了,每逢念了吾这一套,唱这一句「逢桥先下马」,看见桥也赶紧下来,还是那个样子啊。其实武将不要紧,就是咱们这个普通人最须要学。

从前是南船北马,你听听,上南方得懂水道,在北方得懂得骑马。懂得马的情形,就知道载人的马和上阵的马不一样。上阵的马都有教训,都有训练。那马不会一放炮就跳起来,马没那种功夫,仗还能打吗?上阵的马都很镇静。行路的马就不行了,它看见水就要喝水,你这个骑马的人要是外行,它一到桥边,偏偏往桥下走、往水里跳,你老先生又不会骑马,又不会什麽的,那就行了。你先下马,牵著它过桥,就不要紧。

「过渡莫争船」,上船要经过摆渡口,也不是什麽大摆渡,竖一个木板当作是岸,忽然间要坐的船人多了,木板发生了毛病,就出了危险。载多少人是一定的,你要过,船夫也不让你上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手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在船上、车上、飞机上不能将手伸在外头。乘船的功夫,乘船的人在前头,掌舵的人在后头,他看不见你,那船在十里风下疾驶,两岸有什麽障碍物,那就不一定了,你将手、头都伸出去,走到障碍物那里,头回来了,手来不及回来,碰上了那个,就很危险了。

现在吾又长了一个学问,一上车坐在车里,都坐好了,管车的小姐才吹哨子关门,这才行。坐自己的车子,才会出毛病(案:雪公手被车门夹伤一事),现在这个手握东西还好,依然还长出指甲来,还没变样。吾吃过亏,就是坐自己的车子,吾上去后,手还没进车里头,有同仁们好心好意地,在车外头把门「砰」一声关上了,吾的手被弄住了,那怎麽办?吾说「育!先别开门,吾的手被压住了,你慢慢地把门开开!」他这才开开,要是慌慌张张地那不行啊!开了门,这才将手拿出来。到了医院,没法子只好割破,将手指甲挑出来,好麻烦的一套。往后吾上车,右手跟著车门进去,坐好后,吾才叫他们关门。这个你要小心,坐公共汽车不要紧,坐自己的车要小心,送客的他好心好意地在外头「砰」一声帮忙关门,你就倒楣。

「不得随便涕痰」,为什麽呢?你在车上干这件事,警察不一定能限制你,在马路上也不能让一个警察牵著你走。但是等你的车子一开,若随便吐痰,被风一吹,后头走的人就挨上去了。唉!好了。

巳、访人

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你看这些查水表、电表的,先在门口敲敲门问:「你家有人在吗?」有人他才进去查,这是应该的,不能直接上人家里去。他家里关著门,我们不能随便开。若开著门,你可以进去吗?开著门也不可以进去。他家里有什麽情形,咱们也不明白,咱管咱个人。

总而言之,无论是关著门、开著门,都要在门口敲门,这是一定的规矩。你敲门啊,要轻轻地敲,不要冒冒失失,好叫人家里的人听见,这是必须的。

「主人让入方入」,看见主人,就直接进入人家家中,那就很冒失。虽然熟人常见面,也必得敲门。要是生人呢,他家里的人出来,他不认得你,与你素不认识,一定会在门口问你:「先生你贵姓,你是什麽……?」必然有这一套啊。

人家问你这个,你不能说:「这里说话不方便,进去说去吧!」不能这样子的。可以请求进去,有话可以不可以到里边说,先商量商量,这是礼貌。他让你进去,你就进去,不让你,也不必勉强,为什麽呢?大概他家里还有他个人的私事,不愿意叫生人知道。

不论好事坏事,人家是主人,假如他家里有什麽私事,看来了一个生人,怕走漏了秘密,不愿叫你知道,咱何必多管闲事找些麻烦呢?不让你进去你就不进去,他可以让你进来,你就进去。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入内是到房屋里头,不是在院子里说话。或可主人他有会客的屋子,或许没有,他家里若不方便也没办法,他约你去也得去,没有别的房间嘛。家里方便的,有会客室、有客厅的种种不同,他让你上那里去就上那里去。一看他屋里,原有客正在谈话呢,人家谈话,总是人家有事情,再约你进去,当然不可以久坐。

入门有他客,主人当先为之介绍。你是新的访客,有时你是当客人,有时你是当主人,这个是两方面地都要学。主人如何介绍?是介绍刚来的这个客人?还是介绍已坐的客人?这个都不一样,你看看情形吧。为什麽不一样呢?这里头就有尊卑之别。为什麽呢?礼就是不平等,讲究是老少尊卑贵贱,礼讲这个,不然你要礼干什麽?一律平等就不要礼了。

「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一进去人家,主人就将他介绍给坐著的这一个人。坐著的这一个人是早去的,先去的客人就算是半个主人,两相比较,后去的这个客人就纯粹是客了,不是这样子吗?若来的客人是陌生,你还没问他贵姓,在那里住,你还不明白没法介绍,只可以请坐,先介绍熟的说:「我这一位是我的老朋友姓什麽、姓什麽、某人」,只可如此了。

这位生客坐下来以后,再问他贵姓或是台甫怎麽称呼。你得分清这个,这个都不是在一个桌子上谈话。不在一个桌子上谈话,这是怎麽说的?中国人在一个桌子谈话,不认识就不能谈话了,谈话就冒昧,也不能问,必得这中间有个介绍人。这一介绍就可以谈话了,这介绍很要紧,你们大家记住这个。

不管是结婚、认识朋友,都得有个介绍,大大小小都得介绍,没介绍素昧生平,见了面就很少话,这个事情,吾讲到这里就算为止,为什麽呢?话没说完,但是事情多了,你们大家自己想想事情去类推。素昧生平连认识也没有,连面也没见过就来往通信等等,这都叫做冒昧。冒昧这两个字,古人说,我跟某人没见过面是「素昧生平」,平素毫没关系,连点头之交也没有,这话你可明白。交浅尚不可言深,没交往怎麽能够谈东西呢?你要吾再跟你说得澈底,吾没法说得澈底,说澈底你听不明白,又出些误会。吾建议你,假若有这种事情吧,例如有什麽文章,你做出来不论得意或不得意,要与某人商议商议,你跟某人素昧生平,你不能把这篇文章寄了去,说:「你看我这篇文章,请你给我改改」你可千万不行,这有什麽关系呢?人家懂局的不会给你改,能改的人也不敢动手。若是遇到外行的人,一听叫我给他改文章,好、我改,两个不懂事的是狗咬狗,是一对不知礼的人,那就没话讲了。你的文章好还是坏,即使能改也不能动手,这个你听明白,够不上这个交情,讚歎的话也不必说。吾只说这个样子了,你想去吧!

客人可以由我主人来介绍,主人一一介绍了,双方恭敬地鞠个躬,现在是行握手礼,你得握握手。双方经过了介绍就是朋友,当然两个人握握手,这就算礼了。那麽「辞出时亦如之」,临走的功夫,固然跟主人得说几句客气话,那个刚才与你有经过介绍且握握手,临走时不能不理他就走,也得跟他说对不起,也得有点表示,这是人情世故啊。

有人说:「佛家不讲人情世故」,胡说八道,佛家若不会讲人情世故,那你上庙里去,怎麽走、怎麽见谁,都有一定的,怎麽不讲人情世故呢?不讲人情世故是研究道的时候,不能拿人情世故来讲道,为什麽呢?世故人情与修道不一样,怎麽不一样呢?吾跟你说:「朝闻道,夕可死矣」。要闻到道就不得了了,道不是世故人情,这个礼与道没关系。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你到主人的屋里头,还有客人在,你进去后不能不坐下,坐下后那些礼貌就不必讲,因为刚讲过,也听明白。讲了第二条,再讲第三条,讲了第三条,第二条也包括在内。编这个东西,你别看有十几条,十几条也是有次序的。就说这三条,把第三条「入内见有客」写成第一条,把第一条「在外头敲门」写成第三,行不行呢?你看行不行?写也不是容易的。可是一层,习惯成自然,不学就会了,因见的多了!

为什麽不可以久坐?人家在那谈一些要紧的事情,人家怕你知道而不敢讲。你去了在那里坐著,人家有事,你却先谈,把人家的事给误了。你看看客人还不走,表示先前来的那个客人他们还有事情啊!你得开窍,快走。走了人家也好谈话。中国人讲究察言观色,眼色、动作都是谈话。眼色是什麽?例如看看你,这些动作都有关系,这个都不懂,那有什麽法子呢!现在书呆子就这样,咱不能光讲书,也得开开玩笑,有兴趣嘛!

吾常说今日之下,你们这些念书的,有些事从前不能谈,什麽事情呢?看戏!从前的功夫,学生是不许看戏,全副精神都在书上,闲杂的事情连小说都不许看,这个你是不知道的。看小说都是偷偷看,你在家里无论干什麽都可以,就是坐在那边也行。你在家里要是拿出小说来看,老人家见了面一看,就说:「看什麽书啊?」一看是小说,就拿来不许看。为什麽呢?看看小说还有什麽关系啊?你所学的那一套又难又没兴趣,还没入进去,但是小说一看就进去了,对这有兴趣,全部的精神都在上头。你譬如看戏那更是不许,唱戏中的跑龙套,这个还有什麽学问啊?四个人拿著四面旗出来,在前场一站,你觉得简单,给你拿个旗上去跑跑试试。那个前台很小,上头有几十个人,刀枪剑影来回的打,看了觉得很宽。你上去试试,上去四个人就乱了,所以外行万不可自作聪明。有一回跑龙套的没跑熟,前面两个分开,后头两个又出来,手上都拿著一面旗,有人位置站得不好,后头大黄旗一出来,看著不对劲,赶紧给他使眼色,他不理这一套,大黄旗就说:「寡人使眼你不管,唉!还得寡人把你拉。」才把这家伙给凑上,所以跑龙套咱也不行。

你进屋里看著有人,你有事又不愿意第二个人知道,这怎麽办呢?而那个人又不走,这也有法子,所谓「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这就行了。这个言辞权变必得学,要说:「对不起,我还有事要到那里去,我跟老兄还有几句要紧的话要说,这里有客,请到别处谈谈」,这不就行了吗?也碍不到人家,请主人到旁边,客人听不到你的谈话了。说完了,你走你的,也不必跟那位客人如何如何!他们再谈他们的,这些善巧方便是离不了的。

有人讲佛家不讲人情,这句话是胡说八道,佛法不讲人情,连人都不够,还学佛啊?人身难得怎麽讲?现在可是佛法不讲人情了,怎麽佛法不讲人情呢?骂人是最不好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儒家戒骂人,佛家十善业中也有戒恶口,可是现在佛学杂志有许多是骂人的,这是什麽人情呢?连人事都不懂得,连杂志性质都不知,杂志是弘扬佛法不是新闻报纸,有闻必录,这都是讲不通啊!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坐著与主人正谈话时,忽然间外头来了客人,这又是一种变化。来了客人或可有事,你先来你的事情完了,「即辞出」,你就赶紧起来,说:「对不起,我还有什麽事我先走」。

假如主人他的客人不怕人,主人也不愿意你走,他自然会说别走别走,我还有话要跟你说。他不愿意你走,你又说:「啊!不、不、不!我有要紧的事我先走」,你必得要走,这又不行,怎麽不行呢?或可主人是故意留你,是为了拒绝另一位客人也未可知,必得权变啊!事情没有一定的,古礼是见机而作。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譁笑。

「坐立必正」,不单单是在自己家里,在人家里坐著、站著,多少要有一点端正。

「不倾听」,倾听是什麽呢?聋子听不见,那可以原谅,因为他的耳朵聋听不见你讲什麽,必须倾听。你既不聋,人家谈话时,你若做出倾听这个样子的,那很不礼貌。「倾听斜视」,听要对著人的脸,你又不是听不见,为什麽要倾听?两个人对面谈话,眼往别处去邪看,就是「斜视」。凡是邪视,心必不正,头在这里,眼往那里看,偷东西、看女人,反正是奸盗邪淫这些。

你要不信,看唱戏的功夫,小丑擦花脸他才有这些毛病,曹操不好,他是大白脸,曹操唱戏也是这样子(头对著人的脸)的看,不是邪视。后来的戏,曹操变了样子,穿上女人衣服,那是唱戏的故意骂曹操。

「不譁笑」,到人家里去,不能高谈阔论的这个样子,又是高声说话,又是大笑,对人不恭敬。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从前很少有这种事,这是多少年的规矩,没有带动物上堂。今日之下很多,今日之下带什麽东西呢?带别的东西,吾也没见过,现在人都是玩洋狗,这是实情。狗虽然是君子,吾也喜欢狗,吾可不让狗往屋里。吾恭敬它,为什麽恭敬它?为著狗主忠信。孔子主忠信,狗最忠最信,又讲信用又忠诚。吾跟大家说,吾比不了狗,狗是吾的老师,吾和它做朋友觉得很光荣,现在的洋狗也就另当别论了。

人人玩洋狗,洋狗必得上朋友家去,或是牵著狗,或是抱著,不问男子或女子,你爱狗是你在家里头,你的狗上人家里去,人家里未必爱,人家屋里是客厅,没见过写著「狗厅」,这话总得讲,是狗厅还是客厅?不写狗厅也行,写动物他家,那不是变成动物园嘛!你凭著什麽牵著你的狗上人家里去,还坐在人家沙发上?狗坐沙发有什麽关系?狗吃的好,在家里吃麵包吃牛肉,比人吃得还好,比人吃的好总而言之还是狗。狗有狗的待遇,人有人的待遇不一样。

这个你记住,别让狗上堂,或者你出来不带狗,说得还是一样事情。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吾可以跟同学们说一句,从前是不必、不用说的话。你譬如到人家里去,光有客厅,那有文书什麽的?那是家里方便的,若有人家不方便的呢?睡也是在这一间,办公也在这一间,这一个房间是宿舍、餐厅、书桌。

有一种主人,一来了客人,不管看什麽书、什麽信,赶紧就收起来,看的书就是普通看的书,不看他就合起来,这是受教育的!没受过教育的,就一切不管地招待客人。有什麽主人就有什麽客人,观友而知其人!看主人桌上有一封信,你们没学过法律,人家的信,你要过来拆开看看,你查查法律上,这是犯刑事处分的!

总而言之,片纸隻字在桌上摆著,我们走到那儿绝不看。你们诸位有的当公务员,现在吾是不懂了,从前当公务员各人有各人的书房。办财政与办司法的不在同一屋内,或是与办教育同一屋,各人有各人的屋子,现在大部分都是大中小公开的办公室。

不论在一个屋子,或是一个房间,吾劝你们诸位:你办你的公事,你跟他虽然办一样的公事,但他的公事我们不看。这个大家务必要学!即使他不在那里,我们也不管,绝不看。这个事情吾跟你说,有规矩的同事看了,还马马虎虎就算了,假若同事不规矩,出去洩漏公事的秘密,洩漏有罪啊。可是这公事你也看了,你看了你没出去说,没出去说你可看了,那你就洗不清,有官司打了。人家桌上的公事,多麽好的朋友也不动手,这一点大家要学明白,就是不要看。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这个大家学著,不论你跟什麽人谈话,与张三谈话你的脸就看张三,对著他。李四又跟你说话,你的脸再看李四。张三再说,你再回来,你必得这个样子的。那麽张三跟你说,李四跟你说,你这样子转来转去不麻烦吗?麻烦没法子,那两个人就这个样子。你碰见懂礼的,你在那正说著,他不插嘴。现在就有不懂礼的人,这儿谈著还没说完,他就插嘴,你不敷衍他,就得罪他;他有未尽之辞还要说,你就得敷衍他,眼前人就容易得罪。

吾跟你说吧,天下事就怕眼前人,这是谚语。眼前人有什麽怕呢?这个仇家都在眼前人上,街上的人仇人很少,除非是太保看著你不顺眼,那事情是很少,这个要记住。你要看好对方的脸,送客行礼都得看人,吾常留心有些人送客的功夫,送到门外,眼看别处说:「再见、再见啊」,这个就得罪人了。得罪人再解释,就不如不得罪人。解释,就真正能以解释得开吗?

吾再三的说,你们诸位必须看中国历史,为什麽呢?吾说「能以解释得开」这一句,在唐朝史书上有一位武将得罪文人,他是个好人得罪了坏人,皇帝出来调解。这位糊涂皇上是昏君邪正不分,调解了。这个武将倒是坦坦然,想:「皇上都跟我们解和了,那就算啦!」过了一个时间,心裡就没有什麽了。后来这位武将要为他的儿子与文人的女儿结婚,向文人求婚,那一位文人拒绝了。武将这才明白:「嘎!我们武人好办事,受过气就没有了,这个文人肚子里勾勾倒倒。」

念的书通达了才是君子,念的书不通达就勾勾倒倒,念些书反而成小人。你们诸位想学好,看历史就有好处,就知道盛衰兴亡,该办不该办。你心里要是存著一肚子鬼头鬼脑,不看历史还好,看了历史你就成了战国策的策士了,变成勾勾倒倒的人,害人的方法进步了。学历史就是这麽情形,还是在乎人。

九、将上堂,声必扬。

从前房子是大门、二门,大门一进去,一直到二门,这才是住宅。你敲了门,进了大门,二门也进了,上屋里去。这个时间很长,里头的人有时不知道外头有客来啦,屋里还有不方便的事情。你是访客,没有主人领著你,当然不进门,那更好。假若是开著门,敲门也没人应,你到这个地处就要止住,再招呼招呼,再不应,那就乾脆退出来。

「声必扬」,就是你将上屋里去,这时主人也跟著,必得说几句话或放放声音,怕屋内有女子,夏天衣服不整齐,她不知道客来了,你这一说话,她就预备预备,预备不及呢,她就上里间去躲避躲避,这都是世故人情。曲礼上讲,进门的功夫,不要看这个书好、那个柜子不错、那个……,都不用这一套。现在的人不在乎这个了。

从前男人跑到人家家里去看女人,这是大坏事,不是奸就是盗。这麽一进门,就说这里好、那里如何……,这个也有事啊?人家会想:你是来探路这一套吗?你看曲礼,进去人家里规规矩矩,那里也不看。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你上人家家里去,门要是掩著,有主人接迎你,就不用你做主。假如没主人,也得看情形,门关你也得关。其次,你要坐在屋里或可外头还有事情,你要到外头方便方便,上外头去的功夫,你就不要多管閒事,门就让它开著。要是人家的门是关著的,你出去时,门开著,还得将它关回来;回来你还是再开门,进门时还得关。

「有后来者」,你譬如公众地处三两个人来,你第一个人进来,后头还有人,吾看过这个样子的,有人没人,他一进门便把门关著,一进来就坐下,什麽事情也不管,这是不对的。人家门开著,你故意把它关起来,这都是多事。假若后头还有人,不知后头的人懂规矩不懂规矩,你可以进门在旁边将门稍为掩一掩,留一点空子,后来的人看见你等他,这是礼貌。你只要学会「户阖亦阖」,若进门就把门关起来,后头那一个人这下就不高兴,是不要他进去的意思。门若是关著的,后头那一个不懂礼貌的话,你没关门,后头他也不管,认为:「那我管这个干什麽?」那就不行了。

「阖而勿遂」,遂就是从前什麽样子就还是什麽样子。如犯罪有既遂犯、有未遂犯。后来的人关了,那很好,若是不关呢?你等著他们进来,这就是你的礼貌。看著他们后头的人,有没有动手关门,若他们动手了,你也不要多事。人家懂得就会关门,他们不懂,你就过去关起来。你得先开头嘛。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与主人谈话,看见主人打哈欠,或者舒伸,这都不许对著人。或者看见主人谈话时,看牆上的钟。主人看钟干什麽?这个你还不明白吗?人家看钟干什麽呢?有人会说:「他看钟有事,跟我有什麽关系?」那就没法讲了,愈讲愈不明白。

现在人都带著手表,主人谈著谈著,看一下表,你还坐著那里,还谈哪!也有客人问主人说:「你还有事吗?」主人当然很客气说我没事。客人若还有话要说,三两句说完了就走了,这还可以。若还得一百句才说完,主人就说:「对不起!我还有事」,有些人会说:「啊,不要紧哪」,你不要紧,人家要紧。

世故人情不懂的人,这是最可怕的人,干什麽也不行,上阵打战也得打败战。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大家听明白,吃饭在什麽时候,大家不知道吗?吃饭时,你去访人,人家的饭还吃不吃?你来,人家一站起来招呼,招呼就无法吃饭,人家吃饭或许还要休息,还有什麽事,所以吃饭的功夫不去拜访客人。

人家一天辛苦,回去要休息,还得整理整理,吃饭及睡眠这两个时候,不拜访客人。再者,早晨八点钟以前也不拜访客人,这个古时候没说。因为公务员八点钟得上班,八点钟以前人家要吃早点哪!你说:「我再早一点去」!好了,人家还没起床,你就去叫门了。再说,我们有些人早晨起床要做早课。

吾跟你说,有人在吾做早课以前来找吾,怕吾出去。吾连早课都不能做,也妨著吾吃早饭。但吾不好意思说,吾若说,人家就有话。他没念过书还罢了,他念过书,说这一句话,我就没办法了,「哎!周公一饭三吐哺,你没念过书吗?你敢慢待我吗?」那吾有什麽话说呢?人家念过书,会说:「你比周公的架子还大!」吾敢说什麽呢?吾就得说:「好,好,好!」这个你懂得,你就注意吧!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你在机关做事,有长官与尊长,只要是「晋谒」,你去见他,不是他来见你。他的地位是长官或是长辈,这跟朋友不一样,朋友是同等。

不问他行不行礼,你要先行礼,然后才坐下。有事要辞退时,也是到他跟前,行礼告辞。现在各庙里也是这个样子的,来去明白!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握手礼以前没有,如今变通变通。长官与尊长有在乎的,有不在乎的,不一样。譬如通达的长官,他有恭敬心,不管你官小或是晚辈,他没有架子。有的长官,你去跟他握手,他不动。鞠躬的礼大,握手的礼轻,你没鞠躬,他就假装不懂,你就难堪了吧,难堪是自找的,谁叫你不懂礼呢?

其次,你跟妇女握手,有的女人可以跟你握手,有的女子很拘束的。再不然看你不顺眼,或嫌你肮葬,也不愿伸手,你是找难堪嘛!若不与握手,他会见怪,怎麽办呢?这全在见机而作,你看他伸了手,他伸了手,你还不伸手,那就不必言了。要是他不伸手,你就鞠躬,行鞠躬礼还不是一样!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这个现在用得上。

你有事去拜访人,进门先问主人几点钟上班。就算是星期日不上班,你也要问:「你还有什麽事吗?」人家或许星期日预备有事情要做。若不是星期日,先问人家上班的钟点。「不可久坐闲谈」,如人家公务员八点钟上班,你还要说:「现在是七点四十分,还不到钟点嘛!」虽不到钟点,人家还要预备功课吧!人家吃了东西,还是没吃东西呢?这个都是世故人情。「不可久坐」要紧的事情赶紧说了,说了就快走。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访客不遇,就留下片子。

若你从远路来拜访他,他不在家,你还来拜访第二次吗?不能拜访第二次啊!大家听明白,远方客来只拜访一次,那怎麽办呢?留下片子就行了。

若他那里挂有记事牌,你写上你的地址也可,不写你的地址也可,这里头就很难了。怎麽呢?譬如你与此人的交情浅,你写地址分明是要他来回拜,对不对啊?你想想这个礼!

你不写地址呢?就不必回拜。留名片,上面有住址,就无此嫌疑。午、会客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见先致敬」,不管客是生客、熟客,我们是主人,只要上我们家里来的,都是客。我们是主人,主人对人家得有礼貌,这个是应该的。我们上他那儿去,他没礼貌,是他没有受过教育。无论什麽事情,先责备自己。先别挑人家的毛病。这就是来了客人的功夫,我们先行礼。

熟客呢?见面就不必行礼。譬如你们同学们天天见面,若见了面还必得脱帽鞠躬,此属不必!这个有通权达变,可以怎麽呢?可以见了面,不必行礼。在街上走,见著了,说:「早啊!」这就叫礼貌,你先打招呼,这就行了。

这一个「道寒暄」是古时候的打招呼,寒是冷、暄是热,见了面就问:「今天好吧!」虽然行礼,见面可不要呆板板,要自然!这些地处要日久天长的练习。教的人只可以介绍个大概,听的人在乎自己用!大小事都是一样。会用的人,自己用的自然。不会用的人,呆板板地,弄得叫人不舒服。

生客呢?「请姓字住址」。客人来了不认识,一见面就问贵姓,字在现在不大兴了,可是读书人到二十岁,别人格外送一别号,就叫个字。譬如先总统,姓蒋、有名,他还个字,这不是有名有字嘛。唐家郭子仪,名叫什麽,字叫什麽,就不知道了。他的最好朋友叫李白,李白是名,号叫太白,这不是有字嘛!古人没有不字的。例如念论语,每个人都有个名,子路是姓仲名由,字季路。现在这个时候,一切都是西洋化,不要这些了,讲求简单。

问了以后,再问住址,这预备干什麽呢?预备后来通信。这是第一步,见生客。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及门先趋」,大家听明白,及门,从前有大门、二门,现在不是了。现在吾的门就在街上,住的屋门就在街上。原来让客在前走,走到看见前面是门,我们跑到前面去,干什麽呢?给客开门,这叫「及门先趋」。已接近门了,先跑到头里去给客开门去!若让客人在前走,到了门口说:「您先进去!」那就不行了。

上次所讲,当差的,只能在主人后头,不能在前头。晚上点著灯去接客人,说:「我在后头嘛!」书是讲,听是你啊!?总而言之,禅家讲究悟,大小事情一切都在悟!没有一条不在悟的!

先趋干什麽呢?怕你不懂,下头注上一句,按文理说,这就算注解。先趋就完了嘛,还有什麽话好讲呢?为什麽先趋呢?有个问号,「为客启阖」,为客关门,或为客开门。

这个都得记在心里,到时候都得照办。为什麽呢?这叫世故,也是人情,连这个都不懂,四库全书都念完了,也没有用处。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怎麽还要每门呢?现在你光住著,门在大街上,一开门就是房子了。可是古时候那房子不一样啊!从前都是大门、二门,都有院子,都有天井。每逢走到门,就是到了屋里头,还有套房,再让你上别的屋里去。只要是往前路走的地处,就要在门口先让客,这是礼貌。

也有客人是年轻的,比你晚一辈,你也不能说我是长辈而在前头。你是长辈不错,你不是他家里的父兄,他是外人,外人就是客,上你家里来了,人家就是客!总是对客得恭敬,这是很要紧的。

每个门总要让客,客人或许怎麽也不肯,也有啊!懂礼的客让个两遍,接著再让,那要让到几时啊!若必得如坐席似的,让上半点钟。让的你拉我扯、一蹲,把后头的牙碰掉了,必得那样啊!那就叫不知礼了,再

一、再二三就行了。

年轻的客人,怎麽样也不上前去,这个就通权达变了。譬如吾现在就碰见这样的,上吾那里去,让他到里面去,说什麽他也不在前头走,那怎麽办呢?接著让起来,就耽误时间,那就说:「好好好,吾给你开路」,当开路了。这一句就敷衍过去了,什麽都得变通!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什麽叫安座呢?你这屋里,有的是座位,让客请坐,坐哪个地处呢?这就叫安位。坐席是必要的,到了后来,通变的方法,在桌上摆上客人的名字。这是变通方法,主人都定好了位子,就按著次序坐,这你要懂。

客人上你家去,你把客人往那里安?这个位是上座还是下座?你都不懂,你把主客放到下座去,你认为是上座,为什麽呢?你平素就没受过教育呀!这还要说什麽呢!再没受过教育也二十多岁了,所谓「冠而字之」,你成年了,二十年来你都没看过吗?你家没有椅子、桌子、上座吗?吾这话就不好听了。你活了二十多年,你那个家庭是什麽家庭?这你想想!现在是乱七八糟都在那作梦。

从前人懂这个,客人进去一看,主人手足无措,心里就耻笑我们,不但耻笑这个人没家庭教育,还笑是谁负责你的教育呢?父母!这句「没家庭教育」连著笑两代。想想,所谓「污辱祖先」,还不是这些话吗?现在说句苛薄话,有人说:「孝、弟、忠、信、礼、义、廉」就完了。上一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一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就样就对完了!

这有什麽不好呢?吾讲过的,你听过的,你就明白了。吾是佛教徒就不该讲,你再叫吾讲两次,那吾就不愿讲了,就没法子了。

咱上次讲的「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吾也不再讲,你们今天谁愿意答覆我那一句?吾再讲这个。要教到几时啊?白了鬍子还是书呆子!上学无非是学办事,会办事虽然没读过书也能行。论语先进篇,子路说过:「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而后为学?」大家知道吧!四书都讲过呀!子路有政治才能,孔子劝他读书,他说:「何必读书而后为学?」,你们是年轻的,你学了几天?吾学了时间可太长了!吾还没忘呢!朱洪武做皇上什麽都懂,问他为什麽?乃夜梦五经。晚上做了个梦,五经四书都念通了,那简直是胡说八道,哄人的话,胡说八道也得说出个道理。

客人来访,这必得「安座」,不是酒席那个座,平素在家你得懂得让客安座。不要让客到下座,否则自己找难堪了。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室内有他客」,这是说会客,你上人家裡去,还有其他客人,人家上你这里,你屋里早先有一个客人。这一条是指两方面。

「应与介绍」,他两人不认识,都在你这个桌子上坐,你跟这谈话又跟那个谈话,他两人都隔了一层,礼貌上必得介绍介绍。介绍的功夫,这个大家必得注意,「先介幼于长」,懂这一句就行。介绍时看那一个年长,那个年轻,把这个年轻的,姓什叫什地介绍给长者,说了这一句就可以。下头再说这几句,虽不是博士卖驴(参见「访人」的第十二条),但也是多说话了。现在这个时候有什麽法子?不能举一反三。「介卑于尊」,地位低的,先介绍给地位高的。

「介近于远」,你家在中正路,我住在南屯,都在台中,你介绍时,若客人住成功路(靠近中正路),则先介绍那位客人给我。你与他近,我住南屯较远,这与上句一样。

若「同伦则介前于后」,先来屋里这个客,就算半个主人,后来就算是客人,怎麽介绍法?介前于后。吾虽然编的很浅,但吾採取的书可不浅,都是礼记上的。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来了客人,最低限度倒杯茶,还有摆水果、摆糖,这是常有的。台湾从前都讲究这个,吾来了就是这样。「敬茶果先长后幼」,你可别按前面规矩,介绍远的、介绍近的那个规矩。谁的年纪大,敬茶就敬那个人,先敬远客,后敬近客,将前面的规矩反过来就可以了。譬如,台北客人来莲社,你们倒茶,吾是老师,当然先倒给吾,可是吾没敢喝。外头来了也是老师,你却倒茶先敬吾,后及客人。吾说过多少次,必须「先生后熟」,他是生客,我是熟客。

让酒或让茶,都讲究礼貌。礼貌是动,动就是礼貌,不动就是安,一动就是不安。安然自在,在家里行,凡是有客上你家,你安然自在,就是架子大,不肯理人,这话可懂了,所以是必得动作。让酒,从前很讲究,主人拿著酒壶到熟客那里先敬酒。这个礼,现在学校不讲这个,不能怨你们大家,你们没受过这个教育,能怨你们吗?这怨谁?家庭怨父母,学校怨老师。三字经里的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都有责任的。

譬如吾是主人,头一杯酒,主人先敬客一杯。这头一杯,要站起来接受,礼尚往来,来而不往,或往而不来,皆非礼也。头一杯,主人已经站起来,人家敬你,你不站起来吗?让茶呢?头一次也是如此,若不站起来,也得双手举杯说:「请喝!请喝!」客人要察言观色。第二杯,主人又站起来了,客人这时要说话了,好!我们大家起来回敬主人。主人说,这是第二杯酒了,大家请坐,别再劳动了。再下一杯,主人若起来,就可以请他坐下。你要起来,我们大家都起来。懂礼貌的,这时往下坐,举让举让就可了。如若你怎麽说,吾必得站起来,这个叫固执不通,这种酒宴吾受不了,唱一回就站起一回,这个样子吾受不了。

佛家规矩,吾给大家说,要行三顶礼。受戒、受律、见了法师,不得不顶礼。一顶礼,法师说:「一礼」,就一礼,绝不必跟他二礼、三礼。你若必得二礼,三礼,依礼上说就麻烦了,「恭而无礼则劳。」无论什麽事,中国学问讲究适中!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譬如吾是主人,头一杯酒,主人先敬客一杯。这头一杯,要站起来接受,礼尚往来,来而不往,或往而不来,皆非礼也。头一杯,主人已经站起来,人家敬你,你不站起来吗?让茶呢?头一次也是如此,若不站起来,也得双手举杯说:「请喝!请喝!」客人要察言观色。第二杯,主人又站起来了,客人这时要说话了,好!我们大家起来回敬主人。主人说,这是第二杯酒了,大家请坐,别再劳动了。再下一杯,主人若起来,就可以请他坐下。你要起来,我们大家都起来。懂礼貌的,这时往下坐,举让举让就可了。如若你怎麽说,吾必得站起来,这个叫固执不通,这种酒宴吾受不了,唱一回就站起一回,这个样子吾受不了。

佛家规矩,吾给大家说,要行三顶礼。受戒、受律、见了法师,不得不顶礼。一顶礼,法师说:「一礼」,就一礼,绝不必跟他二礼、三礼。你若必得二礼,三礼,依礼上说就麻烦了,「恭而无礼则劳。」无论什麽事,中国学问讲究适中!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客去必送致敬」,客人要走要行动了,我们主人能坐在那里,让客人说:「不送哦!不送哦!」那是客人给你太好的教训。你必得送他,吾给你说。有人认为「送你嫌关系疏远了,不送显得密切」,你看,这是什麽话,这个你自己想去!所以世故人情不是一件很容易之事。必得致敬,这是普通的话。下头是特别的远方客,上头是此处本城的客人。远方客,你送到那儿呢?大门、二门?你听明白,你必得送到大门外。现在没有大门,不能在塌塌米台子上就送行,必得送到外头去!如灵山寺还有个院子,虽没有前门,要送到后门去。当家师送客到牆角,因为有其他事的原故,而客人坚请留步,又有年轻出家人愿意代送,这就可以了。

可是远方客则另当别论,咱们又以灵山寺来论,因灵山寺地处你都知道。那裡来的客呢?台北来的客!到了灵山寺谈事,谈完了,你不能送到门口就完了,那可不行!台中的客人,你可以送到大门口外。台北的客人可不行,你得送人家到车站上,懂得吗?

这些东西愈研究愈有学问。如果他自己备有车、马,一定要走到门口,他还不上车,他要是不上车或不上马,牵著走,你就跟著送到城外。乡下与城裡又不一样,要送到庄头外。在庄头裡,客人不上车、不上马,他就是懂礼的人。到庄头外了,请你上车或上马,因为你客人不上车,我主人不好回去。主人若说:「还得送」,当然那个客人就会劝你回去。主人说:「那你不上车、不上马,我不能回去。」你说这个,他只好上车或上马,这都是礼貌。

吾给你说,这一点要是学不好,在本国难看是小事,要在国际上是失去全国的礼貌,说:「中国人不懂礼貌!」一个人错误,让全中国脸上抹层灰。干什麽必得问,干什麽你得学,学礼呀!同学们,吾对你们是爱之深、责之切,不爱护你们,吾给你讲这些东西干什麽?为著叫你得好处。

学什麽东西,要学开悟,先学警觉。人家还没动作,脸色一看就知道,察言观色很重要。这个不会就没警觉,没有警觉那就没办法。你说读书为了开悟,好难了!好汉吃亏不退心,吃了多少亏还是往前干,吃了亏都是长学问,下回什麽就都懂得了。若不是人才,一碰钉子就不能干,一干就碰钉子,碰钉子碰到死──入殓。你看历史,张良与韩信,张良比较知人情事故,所以能逃过劫难。韩信逃不过劫难,这怨谁呢?所以古人说:教书很少下十八层地狱,因为多下十九层。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远方客专来」,那时乡间没有旅馆,远客来了,照例地问问:「您还预备上那儿去?」如非路过,要赶紧给人准备屋子,人家晚上能到那裡去呢?咱们没有屋子,也要准备房间给人家,或者有旅馆,我们帮他开旅馆,没有则要在家中住下。或者邻居有閒屋,但大家听明白,不可把自己客人让到邻居家中住,你自己去借邻居屋住,除非客人与邻居够上十二分交情,否则不能把生客往邻居家安,这不是简单呀!

当然客人来了,要先请吃饭,客人一定会说:「我吃过了,我吃过了」,你当然要问:「在那裡吃过?」有些人会饿著肚子不说。即使吃过中饭,咱要说:「一路上辛苦,晚饭提早」,这是人情事故。

咱们厕所如不乾淨,赶快清洗清洗,领著客人大小解,这也是人情。家中浴厕方便,就请客人沐浴,不方便也请洗脚,一盆洗脚水可得预备。夏天当然要洗浴,冬天一天、两天不洗也行,但预备一盆温水洗了脚,脚温暖了,才容易睡觉。这领导沐浴,最起码要准备洗脚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他自己有车有马很好,自己没车没马,你要送他到车站。你要不信,你看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上黄鹤楼,念过嘛!李太白这麽狂的人,送客还送这麽远,你的架子比李太白还大吗?李太白在经典上叫杨贵妃磨墨、叫高力士脱靴,气势狂到这种地步,送客却还这麽恭敬。你念的诗上那儿去了?客人开了车,你才回来,车不开你就别走!

以前科考没这麽容易,有人考到五、六十岁,还叫做童生,人称「老童生」。吾给大家说,那个时候的童生,成了秀才就不叫童生,那就是副生了。那个时候有副榜,正榜没有他的名字,副榜上有名字了。副榜上考个第一,这虽然没什麽名字,副榜是第一,这时好几县都知道他,这个人就闻名。那时候的副榜,比起现在的文学博士,有如天地旋隔,不能讲了。跟大家说这个,你要明白。像吾这样的人物,就不敢跟人家比,吾说实话!

那麽今日之下,咱们学了几天,够学分了,其实什麽也没有,也不知够了什麽学分。咱不懂得的这个东西,所以是弄得不成话说,完全是上欺下骗,糊里糊涂一套。你们诸位非得自己用功不行,最低限度,这个「经典」,人生必学,什麽是人生必学呢?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就在四书里面,四书扎住根,五经也是以四书最根本。四书是树根,六经是树干,二十四史是树条子,给大家说吧!

树根很要紧,要这麽想,那又坏了。没树根,树条、树叶也不长,树上头若没树条子,叶子,树根也烂了。这个在学校学植物都知道,长起叶子你就剪,这个树根就烂,就完了。

这个二十四史咱们谈不到了,今日之下咱们怎麽样也办不到。最低限度,吾讲吾的,你们诸位要多少地想进一点步,吾也没功夫讲,吾是快死的人了,你们诸位自己修去。爱修不修在你,咱们诸位是朋友,只可劝你们诸位,最低限度你得把这部《通鑑辑览》读完。这就好比我们在吃饭,《通鑑辑览》好比菜汤,诸位吃饭要是什麽菜汤也不要,光吃白饭,有几个人能吃下去?总得好好地吃菜汤,没菜汤不行,有菜汤,饭才能吃下去。

咱们说实话,他们怎麽著提倡,贴标语,劝人忠孝节义,都是一点用处也没有,没根有什麽用处?你们诸位知道,说国家的三民主义,第一条「民族主义」就扎不住根。咱们民族,族发在什麽上,谁能讲得上来?有的学生说我懂:「在血统上」,血统是条件之一,亲兄弟一个父母生的,一个胎胞生的,这个血统一点都不错了吧!今日之下,很多兄弟分家,为了钱财打官司。不但是同胞兄弟同一血统,现在都有人杀父母、打父母,这血统有什麽用处呢?

民族主义除血统以外,再找,找什麽?这就讲不起来。这个东西难说了,现在只要洋人想拿我们一块地,我们之中有十分之四真正爱国的人就不错了,你行吗?你说:「我听过文天祥正气歌」,吾给大家说,今日之下这也绝对不能讲了。你会问:「你怎知道?我们学校教授都有讲过。」这正气歌不是一个朝代的事情,他没有看过历史,他怎麽能讲正气歌?绝对是无法讲。

你们说:「某人数典忘祖」,这是骂人的话。吾给诸位说,能数典忘祖就是好的。这话怎麽讲呢?数典、忘祖是两桩事情。把古书经典都查了查,忘了他是怎麽回事情,至少他还有典呢!现在连「典」也没有,忘祖是当然的事情,连典都忘了。就说个最普通话,你开商店,不论干什麽,你得有本帐,这个帐都算得乱七八糟,你干什麽?能数典忘祖,那就算好人,算不错了。吾今日之下,讲古书经典,也是数典忘祖,怎麽呢?你不信你考考吾,二十四史吾不能读熟,记不大清楚。你要说这部《通鑑》自开头一直到底,差不多的事情,里头那一些奏摺,吾也背不下来,可是那些要紧之处,吾说得上来。为什麽?人老了,都忘掉了,人老了就糊涂了。现在还糊涂一半,十分之中才糊涂八分,还有二分明白,要没二分明白,吾就不能在这讲了。

你不信,你不必活到九十多,你活到八十岁,再请你上台坐在这儿讲书试试,你讲著张三,讲著讲著,讲到李四的身上,走了模样。怎麽个走模样?因为你已经糊涂了嘛!虽然是乱七八糟,在梦里不以为是乱七八糟,他认为是很对,不但是在梦里认为很对,醒了以后再想这个梦,还说:「那里那里,该怎样」(雪公讲至此,自己也笑了)。醒了还是做梦,到了这个样子。

吾给诸位说,真正多数人不会以为:「你是台湾人、你是福建人」,可是现在住在台湾地上,你离了台湾这块地上,你不能生活,这个懂也不懂?现在你在这住十天,这台湾土地就是你十天的再生父母,说这干什麽?真懂这个,就绝不听马克斯。共产党与我们有什麽关系?那不是我们中国学说,也不是我们中国人,信那个干什麽?信别个国,叫个洋爸爸,他还当洋爸爸;共产党他来,叫他爸爸,他还不当。国家不在根本上栽培,光说共产党不好,这个不中用。共产党对我们好又怎麽样?现在共产党在内部完全变了手段,今天东,明天西,乱七八糟。「狗」,吾给你们讲过。有人很穷,牠两三下就可适应这个穷主人,可以看门,待了多少年。或是那一家主人对牠不好,一进门就对牠打,也没得吃。某一家愿意对牠好,喂喂牠,晚上叫牠看门去,狗就是饿死也不会上对待牠好的那家去,帮他们看门。猫行,狗不行,所以狗是朋友。今年是狗年,吾也是狗尾。

总而言之:「博我以文,约之以礼」,《常礼举要》这是一个简略的礼,你不会这个礼,那个「文」也学不进去。

未、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将远行」,你是台湾人,你要是出远门,从台中上彰化,这谈不上。远行,是离开台湾地,不是从台北上台南。

「必辞亲友」,还得以时间而论,要从台北上台南,你今天去了明天回来,这个用不到,不说说会产生误会。你若是从台北到台南做事情,给公家办事情,身不由己,不能够几天就回来,总得一年功夫,这就得辞亲了。

「必辞亲友,祭祖辞亲」,这有两方面,说的是中国的风俗,在家每年都有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有祖宗的忌日,都得祭祖,还有家里面的父母兄弟生日作寿,「三节两寿」(案:一个家庭,一年中,要有三大传统节令,和二老生日,需操办庆贺)都是家庭的规矩。你这麽一出去,一年不在家,就一年啦,也无法对父母朝夕承欢,也不能祭扫坟墓,这是基本问题。甚至于亲戚朋友有什麽事情,你也不能去帮忙,都有关系嘛!

中国的学问,变得有上有下,可都是由近及远,这是权变办法,什麽权变办法呢?先辞亲友,要到那里去一年两年才回来,临走的这一天,比如明天要走了,今天晚上,到明天一早,家人团聚,向祖先牌位行礼。头一天,先上坟,在家这一晚上就是辞亲,这是从前有的话称做「暂久之别」,这个吾都亲眼见过,现在都不行了。

今天搭火车去,明天就回来了,就不必来这一套。因为有这一套就觉得奇怪了。这是最低限度,要离开台湾到国外去,三个月或二个月,就得行这个手续。常去又另当别论。

讲到这,有人会疑惑说:「你讲这个,都不一定啊?」万事都不一定,给大家说明白,万法无常,都要看临时情形而动作。

这是一条,达到目的地便行了。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到了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你跟台南没关系,到那做事情,你是台北人到那儿去,与你有关系的人,你就去拜访他。没有关系不要看,有关系的要看。

拜客很要紧,比如,那儿有议会,你要不拜客,你到人家那儿办事,你这单位与那单位见了面还不认识哩,不认识,他们要是看了你没礼貌,你没来拜,到时候就不帮忙。这是必须的,后头还有!

真正在这儿做事,除了拜客以外,还有别的举动。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办完了事归来,或者事没办完,临时回来看,隔了一年多。归来必谒亲友,回来何必看亲友?这话并没有说全,也没法说全,是分情形讲。你要在外头呆得久,回来不但是拜亲友,还得上坟,前面有祭祖、辞亲嘛!回来就算了吗?你看历史,一个民族重视五伦主义,一定不会亡。上至父母,这是血统关系,与不认识的人结为朋友,最低限度这是人伦,论语有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是朋友。这五伦能联络、团结就了不起了。

吾看京戏,吾也看现在的小说,不光看以前中国的小说,现在中央日报副刊上的《九扣连环》吾就看。那个文章,吾看那一篇,吾几几乎乎站起来,给他三鞠躬,何必这样子呢?为什麽?这个人的文学太好了。有一些人他不懂得,以为文学有什麽好处,他不知道好坏,无法分辨。《九扣连环》,简要详明,人情世故都透闢,这是一。

二、连说话、动作一切一切修养都非常到家。这还不算!说出那个话,行出那个事来,那真真是贤人,文章也好,事情也做得好。要真的有这麽一个人出来在学校当训导主任,那学生福气大了,怎麽呢?经师现在没有,从前「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经书的人很容易得,人师难得,光会讲没用处,你得自己身体表现叫人看。再说,有些教授与同学打方城,打麻将,这是太不成话了,这怎麽教学生?

现在咱看文章,古文有些文章有做得很好的,要「不以人废言」。可是得另当别论,曹操做的文章吾不看,秦桧、曹操这些坏东西吾不看。曹操、秦桧早就死了,现在还有比曹操、秦桧他们还坏的人,文章做得也不好,做得就算是再好,像曹操的文章很不错,他的儿子也很好,天下之才一石,他的儿子占了八斗,咱们连一粒也够不上,这麽好的文章,吾就是不看。文天祥做的文章比这些人不行,唐宋八大家里头也没有文天祥。可是他那文章,念之另有味道。吾今天看的《九扣连环》这小说,怎麽比得上唐宋八大家?吾看有些地方超过唐宋八大家,它是事相超过。这个小说有什麽好处?能以正人心、正社会。你真看了这本小说,绝不在社会上搅乱大家。

回来必谒亲友,可是不讲父母,这话怎麽讲?你大家想想!父母要紧,还是朋友要紧,比如这边父母,这边是朋友,都是五伦,我都恭敬,他俩人要是起了衝突,我是袒护父母呢?还是袒护朋友?吾找根本,吾先恭敬父母,这还用说吗?抛了根,那不是人是畜生不如!国家对学校学生有这种讲法,同学怎麽会学坏路了?

「或略送土物」,刚从远地归来,或可送土物给亲友。有云:「千里送鹅毛」,鹅毛这半块钱也不值,可是你没鹅,人家远处有鹅,在乎人情,在乎心意,你得表现表现。

这三条算是说完了。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你看第四条,远行之亲友辞行。这不是自己,譬如咱们这些朋友、亲戚他要出门。也得看远近、时间长久,也得分这个。

远行的亲戚,人家也懂礼,他上这儿来辞行,辞行不是说:「你走了,好!你走了,回头再见哦!」人走前先跑到你家来,上门是客。这得问:「那一天走?」他不会说我还没定个日子。你不要慌这个,今天他来,不会当天就去,没这个道理,不好看嘛。第二天去远行,他怕你送,但我们必得去送行,这是礼尚往来嘛!

礼貌不必一定需要物品,做种种善事,有钱也能做,没钱也能做,一个钱没有也能做很大的善事。大家的心不在这上头,做那些事就没办法了。这是送行。

「事前或赠物,或宴饯」,他来一辞行,这个礼貌你要明白,人家一出远门一辞行,这时,你要看交情来饯行。这一条台湾也有,老朋友走了,我给你饯行,请你吃顿饭,咱们聚聚,请几个朋友陪陪他。要是交情很厚呢?不请陪客,请到我们家来,更厚道。或者是来不及请客,也要送点东西。人家临走,若不能送东西,不能请客,这另当别论。

我们可以在家里送他,或请客,或宴饯,这两条一同办了更好,不能办了,办一个也可以。甚至于两条都办不到,可是送行这一趟,我们是少不了的,这是第四条。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远方客来拜访」,举出个例子好懂,咱在台中,忽然间有福建人或日本人来拜访,是远方客。他要来拜访,怎麽办呢?他要来了,「须往答拜」,第二天你必须回拜去,这是答拜。这像说话,一人问话,一人答覆。

「或是设宴接风」,这是指远客,来看我们,要来拜访,或是待在这住几天。他或者带土物来送我们,或是不送东西,这得看情形。不论东西多少,我们要请他,留下接风。

送人叫「饯别」,请人到咱们这来叫「接风」。这是远客嘛,上这里来,我们接风,他一路的风尘我们接他,这是个样子的。或可他来不及,他谢了,你也不能勉强他。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旅人归来拜」,这是指咱们本地人,在外头做客,回来拜访我们。

「须诣回拜」,他来拜访,请客、接风的功夫,早早晚晚就不要紧了,他是回来的,过了十几天,也不要紧。从远方回来的客人,虽然与本地人差不多,但他是来拜访,送礼或不送礼,你都得回拜。不懂的,须领教领教那些念过书、懂礼的人,你不要领教外行,向马克斯领教更不行。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人家对我们送行,或者我们走时,人家给我们饯行,这礼该如何呢?

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譬如你们诸位是台湾人,你上日本去,或上福建去,临走前,人家给你送过行或饯别过,不能说:「我到那边,等回来再说吧!」不行!你到日本或者到福建安定下来,先写信回家,再写给饯行的与饯别的。

这花钱嘛,当然花钱!社会上就是这样子嘛。平素省吃俭用节俭,就是预备随时报答应酬,这少不得。为什麽呢?家里多麽穷,人家来要帐,还可以说到明天还,或再待五天,还可以推,还可以讲得下去,这个「应酬」不行。人家星期三结婚,发了帖来了,我没钱,你通知人说:「你暂且别结婚,我没钱,你再待五天结婚好了,我可以给你送礼了。」这样行吗?你看要紧了吧!来了一分帖子,没钱也要卖了东西,借了钱也得办,这是在社会上的困难处,不容刻缓,这笔帐厉害极了。假使你知道这种困难,婚丧嫁娶要自己出帖子,这种事情就得慎重又慎重。

你譬如说三条事情:结婚、家里的丧事(父母的丧事)、作寿,这三条事,你说那一条都是要紧的,这得念书才明白呀!作寿、贺喜、发丧,这三条那一条重要?孟子书上有说,什麽叫大事?死了父母叫大事,这个事最大。这个帖子必得出,死了父母是天下大事。从前做官与现在不一样了,不论做什麽大官,一死了父母,这个官就不能做了,这个叫丁忧。为什麽呢?国家有事的时候,你对国家对得起了,移孝作忠,家里的老的小的可以撇开,给国家卖命去,太平的时候,你对国家对得起了,就要移孝作忠。你要死了父母,国家必得叫你回去,国家也对得起你,百善孝为先,孝是第一。

这个事,现在他们懂这个啊?所以父母死这桩事情就是最大的。第二就是结婚,这比作寿还重要吗?还重要了。死父母是大事,结婚是民族主义,中国的结婚与外国的不一样,外国的结婚是恋爱。中国的结婚如诸葛亮的结婚,诸葛亮这个人才那还了得啊!当诸葛亮的太太,他结婚当然这麽挑那麽挑,是他老朋友给他介绍的,挑了一个最丑的女子,谁也不要的!诸葛亮他那个太太,没人要,诸葛亮要。

你要念过诗经,读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为文王太太一定很漂亮,有这种想法,这种念书人就是糊涂蛋一个。诸葛亮设计木牛流马等那一些能力,都是他太太教的。他太太是黄承彦的小妹,长得很丑、没人要。她还谁都不嫁,什麽人配给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给他去端尿盆,她都不要。诸葛亮太太是这样子的,你知道吗?

现在你们结婚不是这样子的,专挑那个心情无常的、漂亮的,就觉得很好了,今天嫁张三,明天离婚再嫁李四,你不知是后补第几个丈夫了。这都是些畜生话,吾不能讲述了。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我们来了,人家给我们接风,或者给我们洗尘。接风与洗尘是两回事,都是到本地来不走了。例如,你是台北人到台南去,你拜访台南人,人家请你的客,那算是洗尘也算接风。

你以后待在台南一天两天,必须还席。这是必须的。你不能在那边吃人家的就完了,必得还席,这才是礼尚往来。以后你在台南这地处,在各机关办事、开会,彼此常见面,这有关系,也是礼貌。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咱们到外国去,你到人那儿有不同规矩,言语也不一样。现在比从前好,现在有报纸,大概懂得些。吾不大出去,吾有些话不知道,普普通通的台湾话、官话,吾能懂,要说起土话,吾没办法了,到市场就没办法。

那麽你说内地吧!你譬如吾是济南人,县城东边如章丘也就是几十里地而已,就像彰化与台中一样种种不同。你譬如在济南,见了面都是你兄我弟、大哥二哥的,见了面都是称呼你大哥。你要是章丘人,称他大哥,那糟糕了,那他一时就不高兴,必得称呼二哥,你这个不知道就不行,称呼大哥就被挨骂,他也会打你。你譬如山东人到北京,见了北京人,在此地见面称「先生好」,这很恭敬,可是你到北京见面称呼「先生」,那就糟糕了,「先生」是风化区里的称呼,这个你得懂得。这是吾举的两个例子。各处有各处的不同,你总得问明白,别在那裡冒一句不好听的话,这很重要!

「入境」,境是还在本地、指本国而言。「入国」,就不行了,指到别国去了,那就与本地更不一样了,这不必举例子了。

昨天吾说,外国人的酒,你把它拿来嚐一遍,他们赶紧拿走,给你换一个。如果你还不开窍,又嚐一遍,还不算,还再第三遍,这个人连这警觉都没有。所以你上那一国去,你得问问人。你这个样子不行,吃东西就不行,他们又没筷子,拿起汤匙,这个样子喝就是不行。你都不学学这个,怎麽能中用?做事就怕不中不西不南不北,叫不上来,现在就是「四不像」。你也不看小说,中国小说都藏著意思。姜子牙坐的什麽东西,你知道吗?都有涵义的,姜子牙坐的那个就叫四不像。你听听这一句吧!封神榜那个书大家看不了,也看不懂。武王伐纣,那里头含著意思,里头有一个挑剔是非的叫申公豹,与姜子牙是师兄弟,申公豹是来回挑剔是非,申公豹那些事是该挑剔的,所以著书要明情理。海!说久了,我们还是赶紧上完《常礼举要》。

「入门问讳」,你要知道他家平素的事,现在人是不在乎了。如家中父母等等什麽的,你得先问明白,不问明白,你去满嘴胡说。从前取名字都有些注意,你譬如这麽说吧,古文观止你可念过?古文观止,韩文公给李贺举进士,这篇你都念过。就为著李贺的父亲叫「进」,大家妒忌他,科举考试想少一个人多一个名额,就说李贺不能下场考,怎麽不能下场呢?因为下场就是个「进士」啊!他的父亲叫「进」,他得避讳。那篇文章你要给李贺答辩答辩,你答辩得出来吗?韩愈答辩理由说得很充实,甚至于打赢官司。你光学会那个有什麽用处?你们有人查古文观止吗?有查,那也不错,能查到就不错,就知道吾不是造谣言!

现在吾给你说一句通俗话。你多麽大的学问,你现在说白话或说些什麽,多少得有点理,没理就乱七八糟,那算你自己的。多少得有点理,不论多少都得有,不必在那妄作聪明,说「那个是我发明的」,那是你所见不广。

你譬如头几年有个小故事,一对没主意的父子,两个人去卖驴,两人牵著驴往前走。

有个人说话了:「你这个人真笨,你父子两个牵著这个驴在路上走,驴闲著,坐上一个人,可也省力气嘛!」有道理,父亲就让儿子骑驴。

走了几里路,有个人看了说:「唉!好没道理,你这麽大年纪了,他一个年轻人,他跑跑有什麽关系,应该给你坐。」父亲听听觉得有道理,叫他儿子下来,他坐上。

这又走了几步,又有人说:「你这麽大年纪了,路又那麽远,一个小孩子他如何跟得上?」 是啊!想想叫谁坐呢?我抱著这孩子,爷儿俩个都坐上吧!这可没话讲了。走著走著有人说:「那干什麽?去卖驴,你还叫他受苦,你俩下来,别坐著压著它。」

父子一听也有理,这怎麽办呢?一个人坐也不行,两个人坐著都不行。好!咱抬著吧!把这驴捆起来,两个人抬著这驴,一过桥,走路不稳,驴掉到河里,完了!

你看这个木造浴池,有三面五层,今天中央日报也有这段。这是我们中国汉书就有的,多少年的一些东西。你多麽大的能力,也出不去古人的范围。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入国不驰」,入国,你要下车马,现在还是有这条。一到人家的国土,你得有礼貌,慢慢走,不妨害人,否则显得不恭敬。入国,车马不驰,人不飞跑。你到人家家去,在台阶下头,主人迎你,你得「趋」,快走。一上台子,一进门,就不须奔驰。

「入村里必下车马」,现在有火车,不按此条可以。你自己的车,不管什麽,你到人家庄头上,你必得下车马来。你不下来,现在吾不知道,以前那就麻烦了。你一下来,这是礼貌啊!庄子是人家的,到人地处,当然你得有礼貌,这是必须下来的。就是在本地,譬如你住中正路,你到灵山寺来,回去的功夫,坐著车,一到中正路口这一头,你就要下车。你不信,你可以去问老先生,这是恭敬庄子。你父母住这个街,曾祖也都在这个街,不下车马,你架子大啊!现在不懂这条的是年轻人。这里头供著的牌位都比你小吗?

中国书注重五伦主义!这个观念,给你们说说,例如拜年,不光是给人家贺年,上人家先拜寿,先拜寿去。到了村庄了,必得下来,恭敬人家,你一下来,村庄的人,都懂规矩,问说:「客人上那里去啊?」等等,他就给你打招呼!那就是个礼貌嘛!他们忠实地招待你喝水,或可是马,或驴什麽的,你要坐著车不下来,他们就骂说:「今天咱们视野不好,碰见失了腿的人了。」怎麽失了腿呢?不能走路嘛!不是失了腿吗?这还是轻的,重一点的就说:「你上那儿?你这车不能在那走,我们的路都是老路,你那个车一压,我们的路不行,你到庄外头走,庄里头没路。」那他就不管你这个了。

古人的话,台湾也有,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礼是寸步难行。」这礼是必须的!就这一点,现在还有点道。你坐著自己自用车、摩托车,这条还可以适用。

申、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两个人在那谈话,不论他两人坐著或是站著对谈,咱们不在中间插言。人家的话还没谈完,咱们不可当著人家的面谈著。这是大毛病!这个事情太不合法了,你说话把人家的话打断了。你不要说有什麽急事,就是短短的说完了,人家的话也接不起来,没有这样子的。

这个事情,吾给同学们说,现在这个情形吾见了很多,一个人、二个人谈著话,当著人家插嘴,这个是大毛病。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两人正站著谈著话,你在这儿走。你说我没插话啊!是没插话,但是他俩人对著面谈,要绕著他俩的后身走,不能在他俩人谈话的中间穿过去。这个得记住,这都是大毛病!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这是说对象。大家在这呢,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你一个人讲演那可以高声,这裡不是你讲演。大家在一个屋子里谈话,两个人谈,那里有两个人谈,这里又有两个人谈,这就六个人谈,这就乱了。

这个吾只给你们同学说,吾绝不能对大众说,这个你要明白,是什麽缘故呢?你譬如道场,咱们这里很好,与别处都不一样,你讲经这一天,人到了很多,在吾没出来讲的时候,一听「嗡~嗡~嗡~」,就和下雨似的,那些谈话都听不清楚。在大众之下,两个人就不能够高声谈说,这是一定的,否则听也听不见了。

别说是谈话了,你们没见过丛林的过堂,「过堂」是佛家名词,就是多数人坐在这里,上餐厅吃饭这叫过堂。从前鼓山有位当家师在,鼓山每逢打佛七,大家坐在那里,有专门盛饭端菜的,吃完了自己到外头把碗洗好,放在笼子上。吃得晚也要刷碗,不过不会乱。有了秩序,办起事来很快。没有秩序,就乱七八糟,应当十分钟办完的,一点钟也办不完。

说到这,凡是受过教育的,不管是儒家的教育,佛家的教育,乱的时候,万不能成功。可以断定一句,凡那个乱的,就是杂乱无章,无道可求。你会什麽样的方法?断定你绝不会成功。吾会讲经、吾会作文章,讲经与作文章都不了生死,不如老太婆,这个你要记住。浮浮躁躁的心,你还静不下,还证什麽道!

「不高声喧哗」,为什麽呢?扰乱他人视听!你这一围有若干人,你这一躁音就了不得了。头先吾说那个当家师,在这儿的功夫,吾给诸位说,丛林过堂的时候,这个丛林里有几百人在餐厅,吃什麽呢?吃麵条,你到屋里去,一点声音也没有。在灵山寺这儿当然是还有这样子,到了后来就不行了。你想,一个人在那吃的ㄔㄨㄛ ㄌㄨㄛ~ㄔㄨㄛ ㄌㄨㄛ涮涮声,你本人在屋里吃,就像下大雨一样,是无教训的人民,这就是无道之邦。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这个横坐与横肱不一样,你譬如一张长凳子可坐两人,你一个人鞋子脱掉,横坐在那儿,人家还坐吗?这就叫不懂人情。

你们没念过别的书,可念过唐宋八大家。有句话叫「不近人情」,不近人情「鲜不为大奸匿」,这是苏老泉《辨奸论》说的。不近人情,这个人就是奸,你看这句吧!为什麽?办事办不出好事来,都以妨碍人为原则。

吾只说吾自己,不敢说别人,吾在台中几个学校都教过书,同事们就有这个,提倡给同学们自由,现在不兴礼这套了!学生鞠个躬,他还不高兴,认为太不自然了。那麽你这个当教授也不鞠躬吗?我也不鞠躬,我鞠什麽躬?吾给你说吧!见了做大官的,他就鞠躬,还有谁呢?见了洋人他就规矩了。就是见了我们不规矩,这是吾亲眼看的。

「不横腿」,两个人坐在这儿,你把腿一搭,人家搁来搁去就费事了。不但这样,腿也不能伸了,你得往后边伸。譬如坐火车,你伸了腿,还罢了,因为坐在靠窗边。你要坐走道边,你把腿一伸,有人后来要坐另一位子,看见你伸两个腿,有礼貌的就说:「先生对不起。」没礼貌的,跨过你的腿就过去。要是你脚上被沾了土,对方说:「你不让我坐嘛!」你这时还说什麽礼呢?这火车又不是你家里的,是公众的。这个礼吾给你说,凡是叫人看不起,或是没礼貌,皆是自找的,这句话很稳当,无论什麽都是自找的。

「不扪脚」,不管你现在不穿袜子或是穿著袜子,你说:「我的脚天天洗。」你天天洗,谁晓得的?就是不要当著人家扪脚。握手是常有的礼节,虽然你今天没洗手,这还罢了,这个扪脚可不行。自己坐那,扪自己的脚的很多,你留心看。吾就常碰见这个,他高谈阔论,还扪了他的脚,扪完了起来,再给吾倒茶,吾这碗茶怎麽喝进去?他扪了脚,吾都不跟他握手。

五、不隔席谈话。

你譬如在我们这个屋裡,摆著几张桌子席位,你跟你本桌上的人谈话,也要讲「食不言」。你在这一桌上说话,这个桌上的菜被你老先生喷出来口水,这就够惨了。这还罢了!那麽隔了桌子谈话,口水喷不过去,但是扰乱人。你隔著席位,在这里说话:「喂!喂!喂!什麽事情、什麽事情……。」那一桌的人不晓得你跟谁说话。这与登城不呼是一个道理。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不管坐椅子、坐凳子,有些人你要留心。有些人随便坐著椅子,他把椅凳后头掀起来,就跟躺椅一样。这个椅子,腿一下子掀起,后头走路的人,细心的会看前面。但是不在乎的人很多,一碰,碰倒了,这个不得怨人。他碰到人,当然会说不高兴的话:「你那个椅子翘起来干什麽?」这些都是世故人情。

并不是开天闢地就有书,都是碰了多少钉子,经验、阅历写出来。《常礼举要》前面的序,可以看看。总而言之,说句苛薄话,现在人是见了洋人,就什麽规矩都有了。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现在你譬如到外面去,有大旅馆、大餐厅,这个帽子等等东西挂好都收起来,有些地方侍者会自动服务。这个事情也不全都是这样,例如你到朋友家去,看见衣架上挂著别人的衣服,你要挂到别处。譬如这圆圆的衣架是挂帽子的,我照例地到人家去,我的帽子挂下一层,为什麽?熟了,高的让给人家。你只要练熟了,就自然而然不觉得是烦冗,这个就好办了。

礼讲究的是尊重他人,要明白这个。现在讲的「值得骄傲」,自己先有「谁都不如我」的观念,这是大毛病,是亡国之道。为什麽这还会亡国?人人都存著谁都不如我的心,当大总统的就不能干了,因为心裡想著:「这些人没有一个比得上我大总统」,你就自己办吧!你是总统嘛!谁比得上总统?这个不是吾随便讲,书经上就有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自己要能处处看著环境,都是我的老师。韩愈的〈师说〉,老师不在年龄,吾九十多岁了,年轻如十三、十四者,还是吾的老师吗?他教的,不是年龄,而是学术,他十三、四岁会,你活了九十多不会,就得跟人家学。给你说吧!桀、纣文武双全,文武都能的不得了,就是亡国。宋家宋徽宗文的武的什麽都会,就是不会一条,不会做皇帝。不但亡国,还当了俘虏。你自己坏,也就罢了,也就是社会害群之马而已,但是你再教些儿童也学你,自害又害他人。现在教育不好,怎麽不好?都是当教授这些人,人家好好的孩子,到你那儿去,你给人家教坏了。什麽事情光知责备对方,绝不责备自己,不会说:「这件事情我办错了,早知不这样办,就不至害人。」能这样想的人很少,这是什麽社会?

衣帽不往人衣上挂,也不往人帽子上扣。人家那个帽子很乾淨的呀!咱那个帽子里头还不知有什麽东西,盖人家上头?

给你说吧!古书上有说,某公家里住了客人,到了晚上,听客人在屋里「咳、咳、咳」的咳嗽。这了不得了,第二天起来,连屋顶都洗了,一个人一个派头嘛!其实那个人咳嗽,没有吐痰。他只听见咳嗽,想来咳嗽必定会吐痰,不晓得客人会吐那里,他就洗涮这屋子。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两人对著面谈话,你这一咳嗽,这里有人,你对著这个人吐,你是对著这个人,还是对著什麽?

你们没有人是唱戏的,吾怎麽常说唱戏的?从前唱戏的在最下等,现在唱戏是吾的老师,这话怎麽讲呢?吾看各处的书,吾学不到什麽好东西了,只有看看京戏还学得到东西。你看京戏,两人谈话,谈不对头,就对人「呸」一声!你见了人,吐口水等于是那个样子。

不但不可对人喷口水,对了面也不可吐痰。现在是好了,不但不对面吐痰,公众地点也不许你吐痰,你只有到外面去吐痰。上外头去吐,还得看看,人家园子打扫得很洁淨,你还吐吗?你出来总要带点卫生纸啊!实在忍不住了,你吐到卫生纸,包起来带著,遇见垃圾箱才丢。没有垃圾箱,在人家里的字纸篓放下,不就行了嘛。

这条事情必遭人讨厌,总而言之,要恭敬人,就这样一句话。他人恭敬不恭敬,你不必观察,这要听明白,他人当小偷,我们也当小偷吗?我们求学就是君子、小人之别,这是儒家的原则。也不说别的话,不好的人就是小人。从前,说了个小人,那就了不得了。连那乡下放牛的、放羊的,你叫他是小人,他都不高兴,他都懂得!现在呢?你叫我小人,小人有什麽关系,有什麽不好?只要有钱,你叫我小人,叫我小小人也行,拿钱来就行!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呵欠是什麽呢?呵,打呵欠。向人打呵欠,这个吾见了可很多,这就不说了。这还不算,两人正谈著,打舒伸。打舒伸有两种,伸腿也是舒伸,呵也是舒伸,这是极不恭敬。吾不晓得台湾的规矩怎麽样,在内地你要照这个样子,他会迷信:他这一个人一天会没有士气了。

打嚏喷,忍不住,忍不住就赶紧一回头。打喷嚏还不行吗?衝著人家打喷嚏,这都是毛病,这个要记住。酉、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赐人不曰来取」,拿著东西送人,这一条讲的是赐人,大家要听明白。为何不说是赠人,而讲的是赐人呢?所以吾讲经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讲,这单指的长者而言,不是长者够不上这一句。

你给人家东西,说:「我赐给你东西啊!你来拿。」有这样子的吗?长者送东西给别人,对年轻的也得给他送了去,不能说我有样东西给你,你上我那儿拿著去吧!这个不行!

你是长者说了这个话,吾问你们大家,你去不去拿啊?你想想那个味道。你不去拿,他已说了,对不起他。去拿呢?我就这麽缺少东西吗?这很难为情的事情。

「与人」,这个就不一样了吧!这并不是吾编的话,吾都是查了书录下来的。与人,就是上下种种平等了。把东西送人,不问所欲。这个在礼记你念过,吾也说过,你把这些东西送人,不必问:「你要什麽东西?」若受赠的那个人说:「我要什麽、什麽……」有这个脸吗?这都是不近人情嘛!你送人,不管他要不要,不管他用不用,你就给他送了去。比如一把扇子,你送他一把扇子,谁家没有扇子?你不必问他有没有。他有两把、十把,也不多,各尽其道。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赠人物品」,这是当面给他,要是给长者,那就是献了。赠送一个普通人,也要必谦必敬。中国人懂谦虚,赠人都会说:「我这东西很薄。」,吾在台湾待多年了,人们送东西也说:「薄品,请笑纳。」台湾人是那里人呢?这里是这一套,那里也是这一套,要怎麽解释?不用解释!在台湾有郡名、有言语、有文字、有风俗,都是中国的,都是大陆的。有念过书,就用不著解释

吾给大家说一桩事情,大家也就不必再考察了。例如台湾省下有县,台湾有这一套,日本没有这一套。这一套是那里来的?你查书看看,这些事情都是在大陆的一些情形。像姓张的,姓王的郡名,他不晓得,他就找他的老根。姓王的,吾大概知道是天水。姓李的,很简单,都是陇西。日本人也不是有姓李的吗?可没一些陇西的。这个还须要解释吗?要解释,就是不读书之过也。这都不是现在的事情。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嫁庆寿例外。

「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你看台湾也是这样嘛!你送人东西得包装,不叫人看见,这是礼貌。但有例外,婚、嫁、庆、寿是例外。

你看人家送礼仪、奠仪,就是一个红纸套、白纸套送去,也没包起来藏著。那个事情是可以公开的,不止一个人如此,一律都是公开的。平素就不行,平素赠物那可得包。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座有他客」,譬如你上人家家去,人家上你家来。譬如吾今天还有客人在,李某某来了,我有点东西要送你,座有他客,你就不能送,你要送,那个人很难堪。

你譬如有生疏的客人上吾那儿去,从远道来,这没法子,他要走,不得不送。他有几位客人,吾就预备几份礼,你若不拿出来,只给这位,那几位脸色会很难看,这无非是礼貌。再怎麽样也要迴避、迴避,说:「海!我有话给你说」,先别把东西拿出来,请他到别的地方去,我有一件东西要送给你,请你等著,就给了他,那样可以。

你送东西,不要叫别人下不了场啊!这是必须迴避,不让别人看。假如人家送东西,不给我,你也不必看,他送他的东西,你在这装不懂。还能不懂吗?就是要装不懂,这都是世故人情。

但是有一层例外,远来及初晤的客人,可以不必迴避。你譬如我们这儿有客人,忽然在外头又有客人来了,那儿来的呢?外国来的,或者日本来的,他要走,送他东西,可以不必迴避,这是例外呀!只送给远来与头一回见面的客人,对在座其他客人不要紧,这个讲得下去,可以不迴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人家送我们东西,先得略辞。你得听明白,不是坚辞。「略」就是说:「我不敢当」,这样就行了。你要是坚辞,那意思是说:「不是我贪图人家东西,人家送我东西,我不要、我不要…」另一人则说:「你拿著、你拿著、拿著」,这很不好看。略为一辞就是如此,礼尚往来嘛!后来你再想个法子。把礼物接过来,说声:「多谢!多谢!」

「逾日」,隔一天两天,要去回拜。回拜也可以送东西,或是接风洗尘,这可看情形。要是这个人住在这儿,不走了,你收他东西,过了一天,拿了东西回了他的礼,这请客就不必了。

七、长者赐,不敢辞。

你譬如平素见到的长者,他年纪比我们大,也没什麽关系,只要是熟人,或是我们的长辈,赐的东西不可辞。长者赐,你说:「我不要」,这是大毛病。

吾给你说,这是礼记上的。从前有君主的时候,当皇帝送你东西,你说:「我不要、我不要…」,这行了,这得要砍头。

戌、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参加吉礼」,这吉礼指的有好几条,大家听明白,祭祀是这些礼节的第一条礼,所以叫吉礼。再有一种,结婚、出嫁也在吉礼之中。再一种,现在很流行,古时候是非礼,什麽东西呢?做寿。都归于吉礼一类。

庆弔有应办,可以不办,这里说的是应办的礼。

参加吉礼,或者嫁娶,或者做寿,请你去,你参加吉礼,到那谈话得说吉祥话,得说好话,这叫人情世故。他们今天结婚,你在那儿说:「某人家人口今日不好,去年儿子结婚,到了第二年,儿子就死了。」你原来是说别家,可是人家家裡现正在办这一套,你这套是瞎祝词,还是故意在咒骂呢?或者谈的不高兴,自己在那唉声歎气说:「倒楣、真糟糕。」人家在那里行吉礼,你说谁倒楣,谁糟糕?谈著谈著,自己在那哭了,人家也没叫你来弔孝。这都是不近人情。

学这些东西,无非是世故人情。今日之下世故不懂,人情也不懂。世故人情都不懂,能给国家办事无此道理。好在吾是百无禁忌,要是吾有禁忌,那就不得了了。上吾那儿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千奇百怪的一些人,吾是愈忙愈会遇上这些怪事。

「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什麽叫戚容?皱眉头,很衰丧的样子,这个样子也不行!人家是喜事,大家遇见就笑嘛!愁眉不展也不行,这个要懂的。你愁眉不展,得跑到旁边去愁眉不展,别跑到礼堂内愁眉不展。

「不啼泣」,别在那哭泣。这个要记住,你要不然,主人看见你这个样子,你临走时,主人不送客这还是好的,你前脚走,后脚人家就骂你:「真丧气,今天碰见这麽样一个人,这个人出门就该死!」你自找的嘛!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居丧不参加吉礼」,什麽叫居丧?譬如我们家有丧事,从前服丧有年限,中国是三年,后来官场中为了还要办公等等,减成二十七个月,做为三年,这二十七个月都在丧中。再缩短一步,分大小丧,这个吾不讲,一讲大家就麻烦了。总而言之,二十七个月,现在大家也不讲了,连一年限,大家也不讲了。

父母之丧几年呢?从前吾上学,民国十年前还这个样子,什麽样呢?从前规矩,父母死了,「囚首丧面」,居丧时,鬍子不修饰,脸也不洗,就跟监牢内贼寇一般。若缩短居丧时间,以一百天守父母之丧。从前清朝时,居丧期间,一百天内头不洗不剃,鬍子也一概不许剃,一百天内头髮留得很长。民国是整个剃光头,光头在居丧时也尽让它长去。民国十年前,百日之内居丧,连鬍子加头髮还这样子,都得看出来。五四运动以后就变了,今日之下更认不出来了。从前居丧认得出来了,看百日之内穿的衣服,衣服样式有变化,衣服是粗的布匹,连夏布都不许穿。

现在则顶著四方帽,这是台湾话。要是不顶著孝帽,那得找麻烦了,人家见你居丧没顶孝帽,人家会说:「你是学孔老二的呀?」是啊!我知道,但是我不信,我信马克斯、恩克斯这个。他信他的,吾信吾的,吾下生来就在圣贤之邦,吾可没下生在马克斯那个地处!吾不听那个,因为吾出生之地不同。狗生的是狗,兔子窝生的是兔子,吾是人,吾也不学「马」。人家会说:「你不是该死吗?」吾早就该死了,还有什麽关系呢?吾现在是多活好几天。

把居丧说出来,只可凭良心用事了。从前人在居丧时,不参加吉礼。亲戚朋友他家有吉礼,他当然给我们帖子,人家是恭敬我们,不参加怎麽办?只送仪物,人情世故啊!他家有喜事,你家遭了不幸,我送礼去,外皮包了个包,吉礼嘛所以送了红包。红套上旁边写上制字,你家有喜事吉礼,我们依从他。这一条我们要记住。

现在人虽然不在乎这个,不能居丧一百日,可是在四十九日以内没有满七,就不参加吉礼。人家结婚满堂红,你穿了一身素,予人不吉祥。从前在家庭之中,女子只要有丈夫,不管你长得多麽丑,早晨起来,洗脸后,胭脂粉必得用上,这是一定的。但不是今日之下为漂亮而化妆,为的是丈夫与父母。你要是脸上没有胭脂,或许丈夫不挑剔,公婆看了就不高兴,歎气说:「唉!什麽事呀!我还活著呢!」听这句话,想想吧。到这儿,还听不懂那,还有什麽办法?现在你得看情形,人家办婚礼,你居丧还是在七七、四十九日内,不参加比较好,但礼还是要送。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丧服不入公门」,公门指各机关公家地处,不能以私废公。丧服不是你平素穿的素衣服,而是披的麻衣,要进入公门,只可在门外等,递帖进去说:「某人在此谢了,不能进公门。」公门是公家的,凶服不能进公门。

「不观吉礼」,那儿有吉礼,你披麻衣,不但不能去,连观都不许。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譬如咱出席祝贺人的婚礼,说些开玩笑的话,自古以来,这种风俗流行很久,是一种迷信。还有晚上送入洞房时,新郎白天行礼,照应客人;晚上必得伴郎送进去,都有规矩的。你看京戏「龙凤配」,刘玄德上洞房,还要周瑜送他。送到相当地处,刘备不让他走,周瑜说:「你看那来了一个人」,刘备往那一看,周瑜就趁机偷跑了。这都有规矩的。伴郎把新郎送进去,就得退出来,就可关门休息了。但有闹房的风俗,要是不听不闹,子孙不旺!这是一种迷信。原来「婚」没有女字旁,是在黄昏行此礼,这到后来改了,改时辰,多半是在白天。在台湾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谚语,白天行完了礼,亲友不分老少,三天可进去看看。

国家要是懂这个,不必撒传单,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难道还是日本人?是美国人?这是废话,愈说愈倒楣。他讲的话,供的祖先与神位,一律都是内地。他说的北方土话,济南土话都是那儿的?看看古韵,懂得反切音,自然就明白了,用不著说废话。你譬如台湾人供的魁星、哪吒三太子、诸葛亮、关公,这些都是台湾供的,这些是那里来的?怎麽没供伊藤博文?所以不学无术就难以讲话了。

白天不分大小,可以随便看新娘,讚歎几句。要不是这天结婚,长辈不可以跑入晚辈房间去,屋子都不入。你没看京戏「凤还巢」,太监做和事佬,到门口不进去,因对方是晚辈的原故。现在吾还上学,京戏就是吾的老师,多亏了看京戏,他教了我。若不是结婚日,平素上人家去看女人,这是谁呀?那是小孩子,或是他的女人。平常进去看别家的女人,说:「哦!长得真漂亮。」那里好、那里好,你在那讚歎。吾给你说,这是大毛病,小心!现在已经不在乎了,要是从前,你要是说上三句,就给一耳光,滚出去,这些话不是你应该说的,她漂亮关你什麽事?这是谐谑,谐谑是古时候说的话。

今日之下,结婚礼堂里,来宾讚歎几句,双方父母都在场。介绍人要如何介绍?如在那儿介绍说,这对新人在赤崁楼、公园,在那儿干什麽,你叫那两人不知羞耻,老人家如何坐得住啊?老人不在乎吗?其实是你不在乎。

昨天(5月30日星期日)是卓文君生日,只有卓文君不兴这一套,两个人偷偷地离开了父母,后来他们收场很好,这是当街扯皮条。京戏上的司马相如说话很庄严,却上花脸。他做了一篇长门赋,长门赋是扯皮条的一篇文章,要是吾选文选,吾都勾掉了。司马相如做了官,回去见他的父母,摆架子,父母都不敢惹。卓文君还在那,头一扭,不理这个。司马相如这小子真是不忠、不孝……没一点好,全世界就只有台北给他盖情人庙。这一条就是台湾的奇耻大辱,这要怎麽个提倡礼教法?现在人只要到美国,虽不做官,没得博士,也不认父母,父母不敢惹他,只得说软话。

「辞不谐谑」,在礼堂上,当著人家的父母面前开玩笑,教人家怎麽下台?这当是指现在而言。结婚之后,离开礼堂,你说几句玩笑话没有关系。你不能在礼堂内亵渎,男女都在场,你是在唱淫戏吗?

五、临丧不笑。

说的是丧事。不论是上他家里去,或上殡仪馆,只要灵柩所在之处就算临丧,到那不笑。这还不会吗?人家死了人,吾问你,死人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说的是普通话,不能说特别的。总是要表示人情,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里有殡」,里指咱这个街上、邻居。殡表示这天发丧,棺没出去在家里,谓之殡。古时一切都不便,粮食都得自己生产,都有唱歌,为什麽?因工作很辛苦,推磨、揉麵,这一天这个人心绪很难了,所以做什麽事情都有歌,插殃也有歌,揉麵前也有一个梆子,随敲随唱。古人的歌都有用意,他的心就在歌上,你要他不唱歌便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人的大毛病,你把吾这句话记住。咱们三藏经典也没念完,就算你都念完了,一言以蔽之,不胡思乱想,什麽事也完了。什麽人不胡思乱想,就空空如也,就成了功了,就行了。昨天吾给诸位说,就是学三大阿僧祇劫,也办不到不胡思乱想。

「里有殡,不巷歌」,从前在街上走著唱歌,现在警察禁止,从前不禁止,在乡间更是不免。只要我们邻里乡党家还没出殡,我们在街上就不唱歌。

这样的风气,你想想是厚还是薄?这些邻居,你想想跟我们是一家还是不一家?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意思还是没意思?你们大家想想,这个民族团结是不团结?你们大家看看。光撒传单,没意思、没用处。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你在丧家帮忙,你家住的远,不能回家吃饭,当然你在丧家帮忙就在那吃饭。内地办丧事,出殡这一天,众人等著送殡,宾客也多等著弔丧完后就启灵,不吃饭是不行的。

你是客,人家恭敬你,丧主会递酒。丧主不饮酒,而是给客人喝酒。咱在那喝酒,要略略喝喝,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不能红著脸。「赭」当红讲,红著脸,丧主出来看这个人没品性,不懂礼。

不但是喝酒喝到脸红不行,在丧主家虽可以吃饭,但是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连吃饱都不肯吃饱,不忍而嚥不下,这讲的是真是诚。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这一条是现在的话。你要是佩著会葬徽章去了,送葬徽章种种不一,如白布或花等等,都有符号,在灵前佩戴表示有哀悼之心。要是行礼完了,就把所戴徽章摘下来,不可忘了带到别地方。上谁家去谁都不高兴,人家又没死了人。

咱家有丧事,邻居靠近两家都拿一块红布用钉子钉上,为什麽?大家讲不上来?怕鬼魂走错了门。中国是礼义之邦,在地球上五千年了,是不会亡族的,以后可不敢说。孔家店要是永远打倒,中国五伦还存在著,也是不会亡族。

亥、称呼类 课上到此,算完了。

后头「称呼类」,你们诸位自己看,吾也得多说一句话,怎麽呢?称呼也有一些规矩,什麽规矩呢?现在咱们同学们,朋友之中就有尊卑上下,大家听明白,现在是跟著洋人学的,洋人怎麽样呢?是有名就完了,没字!中国是文化之邦,有名、有字、有别号。吾给诸位说,名字谁叫的呢?名字还不只一个名,还有乳名,这个台湾也有。乳名,一下生还没有叫什麽名,就叫小狗子。不是大了上户口簿还是小狗子、小毛子,这叫乳名。乳名是他父母、长辈叫的,外人够不上叫。叫乳名以后,能走路上户口,这得取家名,从前叫学名。虽然不上学也取个学名,就是大名,学名比乳名好听。吾给你说,朋友不能叫人的学名,他的父母在他大了以后不叫小狗子、小毛子,就叫他那个学名,老师也叫他的学名。

你念的四书你看看,孔子叫子路是「由也」,叫颜子是「回也」。论语书上另外有叫「颜渊」、「季路」,那是怎麽样?那都是旁人记载的,并不是孔子说的,同学们只许称字。字是如何来的呢?大概都是二十岁,一加冕加冠了,朋友送上个字,有名有字。自己要是有点技能,写得好或是画得好,或是还有学问好等等这些东西,自己又取些别号。所以一个人有若干种名字,这个大家要知道啊!

你对朋友可以称呼他的字,对于朋友家的长辈,号、字都不能叫,这一叫你成了老前辈,跟他父母成了朋友,你的朋友就成了你的姪子了,这个吾见了很多。

吾也不便什麽事情都管,就有一些人嫌吾太呆板,老早就要打倒礼教了,你怎麽还弄这一套?不合时代了。不合时代?不错!吾也知道不合时代,但是你在外头若了碰钉子,那可合时代?学吾这套,在外头不碰钉子就是了。

最后总明 最后总明常礼举要「常礼」这两个字,礼有常礼,有非常礼,种种的不同。这些礼,在日用平常所必须要的,这是常礼,人人必须有的。而且加个「举要」,也不是讲详细。讲起详细的都在曲礼上,曲礼一处还不行,还得参考仪礼。

咱这个举要呢?就是人人皆知。这不是说今日之下,说民国以前,乡间放牛的、放羊的,没念过书的,他也懂得的,这可算是举要!咱们谈的这个话,他们也懂,为什麽呢?自小时候都学过,日久天长都见过,把话说完了。别以为把这个听完了,自己就算是懂礼了,那是一句太荒唐的话。

下载《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礼举要》处世篇第二章、第三章学习心得分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_常礼举要 - 会客篇 改良台词2003 文档-梅州明德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帮爸爸妈妈接待过客人?要怎么样接待客人呢?我们今天演练 有关会客的场景:星期天,天气晴朗,在家里有爸爸(靳老师)与人民小学3年级的美美(张老师)在家,爸爸对美美说: 爸......

    做人与处世阅读答案[精选多篇]

    儿需要阳光的陪伴,才显美娇艳;鱼儿需要流水的陪伴,才有戏水欢;人生需要阅读的习惯,才能辉煌现;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人与处世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做人与处世季羡......

    国学、传统文化、亲子、感恩、德行教育、礼仪、弟子规、常礼举要、亲情、心灵沟通、孝道、悌忠信礼义廉耻

    课程简介: “厚积,不忧天地;蕴蓄,只为生机”,炼己堂秉承“继承发扬传统经典中的智慧道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全心关注您的身、心、灵的成长,和您一起共同开启未来。为此,学堂特......

    刘墉「世说心语」007-处世篇7-大智若愚

    刘墉:各位观众好,今天的“刘墉谈处世”是第七讲,题目是《大智若愚》。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名句,相信大家都读过。据说王勃当时,是到交趾......

    关于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关于学习心得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心得,仅供参考......

    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感 教育部去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起,构建了学前教育的框架,指引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指......

    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这段时间通过对建造师继续教育几门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继续教育制度,能使我们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技能,提升注册建造师的执业能力,从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学习心得[精选多篇]

    打造雄鹰团队 ----中旭学习心得 在中旭培训的3天时间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老师分3天时间讲解了三大框 架:一、责任管理;二、结果管理;三、客户价值。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三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