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个认同计划1
巩留县东买里乡中学七年级语文
期中测试卷
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好各班级中心组学习“四个认同”这个“龙头工程”,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团员、少先队员这个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好学校团员、少先队员的“四个认同”教育这个“希望工程”,努力推进科学理论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三是紧紧抓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通过学生广泛对各族群众进行“四个认同”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潜移默化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在教育形式上求效能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拓宽、丰富“四个认同”教育形式,是把“四个认同”教育落实到教职工和学校领导干部中的有效形式。各班级,各年级都要定期不定期地以主题班会、研讨会、课外活动、文艺活动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民族团结为主旋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新疆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做好“五个结合”。即:一是与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二是与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团结和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前进;四是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起来,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继续加大对信教的学生家长“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
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的基础。“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
巩留县东买里乡中学 “四个认同”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2010—2011学年)
巩留县东买里乡中学
2010年9月
第二篇:学习四个认同学习计划(本站推荐)
学习四个认同学习计划
篇一:四个认同学习活动计划
乌鲁昆盖村 “四个认同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民族团结共谱民族团结之曲 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乌鲁昆盖村支部民族团结先进事迹,乌鲁昆盖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直线距离4公里。耕地 万亩。共有 户 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多年来,乌鲁昆盖村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班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蓬勃发展。
(一)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多年来,村支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着重坚持了“三抓”:
一是抓经常性的教育。村支部把民族政策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党政机关干部政治学习计划,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的学习,采取党校培训、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对广大干部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邓小平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抓每年五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持把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力争做到年年有新的内容,年年有新的办法,年年有新的成效。在教育月活动中,经常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板报比赛、电视专题片展播等活动,并组成宣传队深入各村组进行民族政策宣传,为少数民族提供服务。今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村广播电视站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即将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宣传标语达12余条/次,播放专题电教片6期。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三是抓舆论宣传。利用横幅、宣传标语、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教育,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进民族团结。我村内居住着汉、哈、维、回、蒙等8个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田地相连,水流贯穿,各民族朝夕相处,休戚相关。村支部把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系各族民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村支部采取与贫困户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村支部6名富裕户结对子帮扶贫困户6户,其中少数民族3户;2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包括贫困户5户,包联信访户5户(其中汉族3户)。
(三)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经济发展。一是为发展民族经济,我村坚持对口帮扶的原则,自2013年以来,村支部开展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工程,按照村领导干部每人包联20户农户(包括各个民族),干部包联农户率达到90%以上。通过帮扶,工作队把信息、技术带给各族群众,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促进全村经济发展。二是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相互了解,在各村两委班子的配备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干部职数,加强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利用节假日举办寓教开乐的文体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多年来,塔什尔那村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无一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塔什尔那村各族干部群众互相支持,亲如一家,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保持了全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学习记录
时间: 年
地点: 主持人:
参会人员:
记录人:
会议内容:
日 月
学习“三个离不开” “四个认同”
一、今天我们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个离不开”与“四个认同”。
二、组织学习“四个认同”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于是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当前要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篇二:2013年四个认同、三史学习计划
和静高级中学“四个认同”、新疆“三史”
学习计划
为加强宗教政策法规深入人心,确保民族宗教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牢固树立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学习教育活动,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度本计划。
一、组织领导。
1、为了确保“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特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此项活动领导小组。
2、具体分工如下:
组 长:姜发军(校长)
副组长:艾尼.加帕尔(党支部书记)
潘 杰(副校长)
薛清龙(副校长)
陈 华(副校长)
姚 君(工会主席)成 员:李玲莉(德育处主任)林玉文(教务处主任)
邵国龙(团支部书记)
二、丰富学习内容,活用开展方式。对广大师生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和“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学习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
会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在学习内容上以《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暂行规定》等为重点。在开展方式上采取集中学习、组织座谈会、个人自学、表态发言、板报展览、警示教育等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
三、加强督促指导,形成长效机制。按照学习教育、对照检查反思、整改及建章立制和考核验收四个阶段分步实施。在学习教育阶段。通过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对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在对照检查
反思阶段,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并记录造册。在整改及建章立制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整改台帐,深化各项管理制度,强化贯彻落实“四个认同”、新疆“三史”的措施,在组织上、落实上、督促检查上建
立长效机制。在考核验收阶段,成立专门的检查验收组,对“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学习教育活动进行检查,努力使”四个认同”、新疆“三史”学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为新疆维稳做出贡献。
和静高级中学 2013年1月18日 篇三:四个认同计划
“四个认同”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意识形态领域是境内外“三股势力”与我们激烈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从斗争的实践看,“三股势力”在我们多年来的强势打击下,正在变换手法,调整策略,更多的把分裂行动转向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和较量将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因此,在师生中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和理解“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 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具体地讲就是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四个认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具体化。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化。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认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充分认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充分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充分认
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从而为确保伊犁州乃至全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联系实际在深入广泛上下功夫
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广泛发动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研究本地区、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紧密联系本县、本学校的实际,把党员干部的学习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好各班级中心组学习“四个认同”这个“龙头工程”,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团员、少先队员这个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好学校团员、少先队员的“四个认同”教育这个“希望工程”,努力推进科学理论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三是紧紧抓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通过学生广泛对各族群众进行“四个认同”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潜移默化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在教育形式上求效能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拓宽、丰富“四个认同”教育形式,是把“四个认同”教育落实到教职工和学校领导干部中的有效形式。各班级,各年级都要定期不定期地以主题班 会、研讨会、课外活动、文艺活动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民族团结为主旋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新疆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做好“五个结合”。即:一是与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二是与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团结和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前进;四是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起来,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继续加大对信教的学生家长“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
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的基础。“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
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
要建立长抓不懈的领导责任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学校广播、文化书刊、学校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绝对领导,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有效保障。
“四个认同”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2010—2011学年)
阿同小学德育处 2010.9.1
第三篇:四个认同学习活动计划
乌鲁昆盖村 “四个认同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民族团结共谱民族团结之曲 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乌鲁昆盖村支部民族团结先进事迹,乌鲁昆盖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直线距离4公里。耕地 万亩。共有 户 人,其中农业人口 人。多年来,乌鲁昆盖村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班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蓬勃发展。
(一)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多年来,村支部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着重坚持了“三抓”:
一是抓经常性的教育。村支部把民族政策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党政机关干部政治学习计划,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民族政策的学习,采取党校培训、专题辅导、座谈交流、印发学习材料等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等方式,对广大干部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邓小平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讲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抓每年五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持把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力争做到年年有新的内容,年年有新的办法,年年有新的成效。在教育月活动中,经常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欢晚会、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板报比赛、电视专题片展播等活动,并组成宣传队深入各村组进行民族政策宣传,为少数民族提供服务。今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村广播电视站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即将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宣传标语达12余条/次,播放专题电教片6期。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三是抓舆论宣传。利用横幅、宣传标语、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广泛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教育,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大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进民族团结。我村内居住着汉、哈、维、回、蒙等8个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田地相连,水流贯穿,各民族朝夕相处,休戚相关。村支部把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系各族民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村支部采取与贫困户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村支部6名富裕户结对子帮扶贫困户6户,其中少数民族3户;2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包括贫困户5户,包联信访户5户(其中汉族3户)。
(三)加强民族融合,促进经济发展。一是为发展民族经济,我村坚持对口帮扶的原则,自2013年以来,村支部开展了“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工程,按照村领导干部每人包联20户农户(包括各个民族),干部包联农户率达到90%以上。通过帮扶,工作队把信息、技术带给各族群众,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促进全村经济发展。二是为加强民族团结和相互了解,在各村两委班子的配备中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干部职数,加强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利用节假日举办寓教开乐的文体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多年来,塔什尔那村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无一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发生,塔什尔那村各族干部群众互相支持,亲如一家,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保持了全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学习记录
时间: 年 地点: 主持人: 参会人员: 记录人: 会议内容: 日
月学习“三个离不开” “四个认同”
一、今天我们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三个离不开”与“四个认同”。
二、组织学习“四个认同”
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坚持于是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自治区党委的决定,当前要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 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四个认同”学习教育活动计划
意识形态领域是境内外“三股势力”与我们激烈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从斗争的实践看,“三股势力”在我们多年来的强势打击下,正在变换手法,调整策略,更多的把分裂行动转向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和较量将更加激烈,更加复杂。因此,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中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和理解“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 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具体地讲就是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四个认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具体化。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化。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认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充分认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充分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充分认 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从而为确保伊犁州乃至全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联系实际在深入广泛上下功夫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广泛发动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研究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紧密联系本县、本乡的实际,把党员干部的学习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好各班级中心组学习“四个认同”这个“龙头工程”,增强全乡干部群众、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团员、少先队员这个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好学校团员、少先队员的“四个认同”教育这个“希望工程”,努力推进科学理论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三是紧紧抓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通过学生广泛对各族群众进行“四个认同”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潜移默化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在教育形式上求效能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进一步拓宽、丰富“四个认同”教育形式,是把“四个认同”教育落实到教职工和学校领导干部中的有效形式。各学校,各年级都要定期不定期地以主题班会、研讨会、课外活动、文艺活动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民族团结为主旋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在具体实践中要以学习贯彻总书记新疆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做好“五个结合”。即:一是与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二是与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与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团结和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前进;四是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结合起来,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继续加大对信教的学生家长“四个认同”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四、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的基础。“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 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要建立长抓不懈的领导责任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学校广播、文化书刊、学校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绝对领导,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有效保障。
第四篇:“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一、“四个认同”内涵是什么?
(一)对伟大祖国(中国)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正确认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二是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民族和国家都是从部落发展起来的。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主要是以领土、国民、政府、主权为构成要素的政治单位。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国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载体,任何民族及其成员都必须依附于一个国家,没有国家的民族及其成员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成员既属于本民族的个体,也属于本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个体。当作为国民或公民个体时,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三是正确认识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四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上是在195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我国1954 年《宪法》用了公民一词,但直到1982年《宪法》才确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涵义。《辞海》中对“公民”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可见“以天下为天下,一个公字,将民的视野打开,权利定位他有权过问天下事、国家事,有权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他的天地是国家、是社会。一个公字也包含了公平、公正、正义。” 公民是公民社会所专有的,他是与专制社会的臣民相对的。
所以,公民是以社会和国家公民成员的身份而存在,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义务的社会人和政治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涉及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牢固树立五个意识或观念。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国家利益意识实质是国家核心利益意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团结稳定是国家核心利益。
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三是民族依附意识。
四是国家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先法法律高于宗教教法的观念。
五是公民意识。由于公民是个人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身份,围绕着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就相应地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意识,在我国就应该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
(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而今已经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现在则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56 个兄弟民族,以及散居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1840 年以后,中华民族从一个古代自在(指处在自发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变成为一个近代自觉(指处在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的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 个民族都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此,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
中华民族意识,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元”(成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接触中逐渐熔铸和孕育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总体认同。中华民族意识,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它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一是“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高度认同,主要奠基在于“大一统”的观念。
1902 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名词,并得到民国创始人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孙中山在1912 年1 月1 日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里提出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并非特指五个民族,而是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的泛称。在今天的中国,“五族”一词已被“中华56 个民族”或“中国人”的提法所替代。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名词提出之前的古代中国,尤其是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无论是汉族,还是曾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以及聚居边疆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就自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主张“大一统”。这种“大一统”观念虽然是随着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的实践不断加深的,但从它产生之后就较为普遍了。二是民族平等意识。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
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四是利益一致意识。
(三)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指对中华文化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文化?大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化广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文化”。另一类是对文化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在为经济社会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不断开辟着自身发展的新领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现代文化,是现代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文化,又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或观念。
一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观念。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4 页。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多元一体性。
二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观念。中华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合理引导民族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觉意识。大力繁荣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形式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新疆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新疆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完整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在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解这条道路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一条基本路线”,这是走这条道路的总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一个总体布局”,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一个发展目标”,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宏伟蓝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一是高举旗帜的观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这面旗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
二是根本保证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新疆各民族团结和谐、文明进步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新疆与祖国内地紧紧连在一起。
三是坚定不移的意识。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昭示;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为什么要增强“四个认同”?
为什么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有两个因素处于支配地位,一个是“四个认同”认知对象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因素,一个是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这里主要谈一谈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
这里的认知对象就是指伟大祖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非认同、反认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上三个重要因素
(二)“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从一直在解决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或彻底解决的问题看,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一是在西方敌对势力支持纵容下,境外“三股势力”气焰嚣张。
二是在宗教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支撑下,“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十分活跃。三是在高压威慑的态势下伺机作案,境内“三股势力”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三)非法宗教活动
这些年来,非法宗教活动在新疆一直是屡禁不止。1996 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中央7 号文件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中指出:“利用非法宗教活动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最主要的特点。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利用部分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宣扬分裂思想,培植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干预司法、行政、教育,制造骚乱。哪里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哪里就不得安宁。严重的斗争说明,非法宗教活动已是民族分裂主义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重要阵地,就是那些没有被民族分裂势力直接操纵的非法宗教活动,实质上也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同盟军。”
(四)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是“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领域。无论是“伊扎布特”、“伊吉拉特”,还是其他“三股势力”组织团伙,都把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渗透。
(五)干部队伍中的问题。
少数党员干部违犯政治纪律,散布错误言论,成为“三股势力”发展的温床。另外,当前在部分维族知识分子中关于“内地涉维问题”和“新疆发展稳定”问题,形成的思想认识或观点,也是增强“四个认同”的障碍因素。
(六)网络等媒体中的问题
当前,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存储卡等移动介质传播宣扬圣战思想和涉“7·5”事件等音频视频情况突出。针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和传播技术进行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发现滞后、控制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反渗透能力,始终是增强“四个认同”一个重要课题。
三、如何增强“四个认同”? 其一,把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二,切实加强教育的领导; 其三,研究和借鉴境外教育经验; 其四,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 其五,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其六,超前化解“三股势力”容易利用的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 其七,积极应对敌人的舆论颠覆活动; 其
八、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
第五篇:四个认同总结
阿热勒乡牧业寄宿学校2008-2009学年开展“四个认同”教育工
作总结
为增强全体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我们认真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现将我校开展此项工作的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和理解“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
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四个认同”的深刻内涵,让全体教职员工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到:“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的具体化。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深化。民族凝聚力主要是由“认同感”和“亲和力”构成,没有认同感,是不可能有凝聚力的。开展“四个认同”教育,旨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认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充分认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充分认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充分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从而为确保伊犁州乃至全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校努力做到了“三个结合”:即把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爱”、“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道德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相结合。
主要措施有: 一是党员带头学习
我校在党员队伍中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以“四个认同”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想情况。
二是学习、思考相结合,保障了学习质量
我校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学习与撰写心得体会相结合,边学习边反思。每位教职员工在学习中都能够认真作好学习笔记,对因病、外出探亲等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同志,及时补课。三是以多种方式推动学习
我校通过集中学习、认真讨论等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要联系实际在深入广泛上下功夫
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着力点就是要充分广泛发动广大教职工,增强“四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认真研究本地区、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实现教育形式的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要紧密联系本县,本学校的实际,把党员干部的学习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解决党员干部、教职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要精心组织好各班级学习“四个认同”这个“龙头工程”,增强全校师生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二是紧紧抓住学校团员、少先队员这个学生群体,积极开展好学校团员、少先队员的“四个认同”教育这个“希望工程”,努力推进科学理论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三是紧紧抓住学生家长这个群体,通过学生广泛对各族群众进行“四个认同”宣传教育这个“基础工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题班会课,思想政治课,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潜移默化提升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 建立“四个认同”教育长效机制,是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阵地的基础。“四个认同”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大力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使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斗争中。
要建立长抓不懈的领导责任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的领导,尤其是加强对学校广播、文化书刊、学校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绝对领导,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有效保障。
四、认真做好反分裂宣传工作
我校认真做好了反分裂宣传教育学习工作,及时向州教育局和州领导办公室上报了我校反分裂工作的信息。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校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伊犁州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紧密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全校的工作实际,不断地继续做好“四个认同”教育活动,确保反分裂教育常抓不懈,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决不能给任何分裂分了以可趁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