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个认同”教育讲座
四个认同”教育讲座
一、对祖国的认同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三)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
(1)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反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英勇地反对沙俄入侵;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入侵的斗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日战争。
(2)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①“三股势力”是分裂祖国统一的邪恶势力。“三股势力”指的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
②认清“东突”势力的理论及其本质。“东突”是“东突厥斯坦”的简称。“东突”势力就是指集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为一体的“三股势力
③要同“三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
④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坚持国际利益高于一切。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四)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五)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是产生向心力的基本内核。
(2)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3)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须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①抵制各种削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消极因素。
②摒弃所谓“突厥民族”的意识。
③坚决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破坏活动。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七)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八)坚持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四个认同教育
2009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有效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修改)
认同,“原为心理学术语,指一种情感的移入过程。现也扩大指认可、接受、赞同。(于根元主编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 P741-742)”深入开展“四个认同”的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四个认同”主要是指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个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总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民族院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必须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这样,才能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一、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在“四个认同”的教育中,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是最根本的。强化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个民族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祖国繁荣富强,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不仅是指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系统,而且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民族在内的社会共同体及其意识形态。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既是本民族的成员,也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从本质上说,爱国主义指的是国家和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价值认同和对本民族其他成员的依恋和关怀。”(P77 中华民族精神概论 李宗桂 等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几百年来,爱国主义始终是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还必须引导学生认清“三股势力”,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历史告诉我们,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兴旺发达、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反之,民族分裂和**,则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三股势力”主要是指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和暴力恐怖主义势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这种势力往往与国际反华势力想勾结,策划、组织暴力恐怖活动,对祖国的统一、边疆的稳定造成严重危害。我们与“三股势力”作斗争,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各族人民与分裂祖国、分裂民族的政治势力的斗争,而不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斗争,更不是信仰宗教与否的斗争。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因此,我们要通过强化对祖国认同的教育,教育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反对民族分裂,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二、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强化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教育,就是要使全各族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经过民族识别并被中央确认的民族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所以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们的五十六个兄弟民族都是长期共同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教育,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1990年,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帮互助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8月2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强调的:“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始终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强化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强化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使学生们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世界的中华文化,各个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而且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不仅是各国保持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维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教育,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知道,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前进,坚持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回顾过去,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当今世界,尽管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社会主义中国依然向前发展和进步,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奋斗。
第三篇:“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材料
南关村进一步认真学习
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材料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社会分裂 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中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第四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摘 要:“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经过我们对南昌工学院的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而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四个认同
教育
“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大学生群体来说,“四个认同”已经普遍深入人心,但问题仍然存在。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就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工学院为例,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设想。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南昌工学院是全国四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本、专科也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总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一万六千余人,包括53个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全校学生的64.8%。其中,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为数较多,有五千余人。2014年,我们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为题,申报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4课题并获批。围绕这个课题,我们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8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七次有60余人参加的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加上平时的个别交谈,我们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社会主义是思想主流,但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理、种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蛊惑下,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和西藏以及来自其他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不能与“三股势力”划清思想界限。
例如,个别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在座谈会上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在他们的心目中很伟大,**没有要搞独立,没有要搞暴力,**是爱好和平的,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要的只是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恐怖暴力事件,绝大多数民族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并给予谴责。许多民族学生说,所有宗教都主张和平、向善、仁爱,反对暴力和杀戮,那些搞恐怖活动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教徒,只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干的是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的坏事。但也有一些民族学生的看法存在明显错误。来自新疆的个别维吾尔族学生认为,发生在新疆和其他地方的暴力恐怖事件,是因为政府管的太严,限制宗教自由而引起的反弹。来自西藏的一些藏族学生也认为,现在对人们的行动,对宗教活动限制太多。
在平时交谈中了解到,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认为,新疆的丰富资源是新疆人的(即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汉族人掠夺了他们的资源。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在交谈中甚至常以我们新疆人、你们中国人(指汉族)的话语表达。
在座谈会上,当谈到西藏、新疆等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解放前后的变化时,很多学生不了解,也就不能进行优劣对比。像西藏的学生对过去黑暗野蛮的农奴制就知之甚少。当老师提到《西藏秘密》这部电视剧中展现的黑暗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悲惨生活时,个别学生甚至说那是假的。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各种优待政策,多数民族学生有感受,对党和国家扶持下家乡的可喜变化,使农牧民过上幸福生活以及使他们能够上大学,充满感激之情;但也有一些学生比较麻木,看不出有感恩之心。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被问到“疆独”“藏独”分子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你怎么看?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危害不大,应该包容。当被问到: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你怎么看?也有一部分民族学生认为,宗教渗透也是正常的文化传播,没有多大危害,不必大惊小怪。有部分民族学生认为不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国家都不能禁止。
我们的调查虽然还是初步的,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也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很严重。虽然这些问题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决不能放松警惕,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十分迫切。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复杂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感到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宗教文化的根深蒂固。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斯别克族、回族是全民信教,而且宗教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民族成员的宗教信仰大都比较虔诚。这是由特殊的地理条件、种族特点、宗教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的,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宗教在这些民族成员中的“固着性”,当他们面对许多具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下的问题时,就有可能不问是非,不管青红皂白地站在所谓的“宗教”一边。如藏族学生对**认识上的糊涂,就是受了藏传佛教把**神圣化、必须盲目崇拜**,并且成为臧民族传统的影响。尽管**逃亡国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所具有的**身份,在藏民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并没有消失,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尽管他在国外从事分裂活动、策划暴力活动是事实,但在一部分藏民中,却因藏民的盲目崇拜而被掩盖。
第二,“三股势力”的蛊惑宣传。肖开提?依明在《新疆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都有“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多数暴徒观看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接受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有的行凶时抱经宣誓,高呼极端口号。这些暴徒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理智,其残忍和血腥程度无法以常理去想象。宗教极端主义近年来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趋于活跃,宗教极端思想渗入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地毒害着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加之“三股势力”的推波助澜,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宗教极端思想呈渗透蔓延之势。正是在“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下,一些无知的信众,特别是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⑴我们一些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对暴力恐怖事件不能正确认识,恐怕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一定看过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或读物,但通过家人、同学、朋友、教友间接地接受过这种思想的传播是完全可能的。正因如此,虽然他们没有参与过非法活动,但心理上对恐怖分子有同情感是存在的。一些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之所以对恐怖暴力活动不能正确认识,则是受了“藏独”分子蛊惑宣传的影响。
第三,对历史的无知。例如,西藏解放前是黑暗野蛮的封建农奴制,藏族学生的父辈们都曾深受压迫和剥削,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血泪史。可是,我们的藏族学生却知之甚少,有的藏族学生还以为**统治时期挺好的。有的信仰藏传佛教的学生说,清朝、民国时期西藏形式上归中央政府领导,实际上是独立自治,言外之意是历史上西藏是独立的,现在的西藏不是自治。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对新疆的历史很无知。对历史的无知恐怕是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民族地区历史教育,进行民族地区解放前黑暗与解放后光明的对比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就民族类高校、承担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和承担一定数量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来说:一是有的学校没有展开专门性的教育,只是将“四个认同”的内容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也没有把“四个认同”有效地渗透到所有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之中,没有实现全覆盖。二是在“四个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单纯地对“四个认同”的概念进行宣讲、阐述,缺乏深入诠释,很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地理环境、心理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进行。三是有的学校没有严格按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预科生的思政课)的课时要求安排,任意减少学时。上述薄弱环节,就使得“四个认同”的教育效果打了折扣。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有一定关系。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
1.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的比较多,而且一些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理解宗教有直接关系,因而进行宗教观的教育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也要讲清宗教典籍中的教义本义。例如,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并重”,既重今世的幸福,也重后世的归宿,现世的行为为后世的归宿奠定基础。而后世的最好归宿是“天堂”。根据伊斯兰教的末世论,死者生前的行为将决定他在坟墓里的待遇。以此鼓励人们多做善功,今世行善,后世必有回报。《古兰经》中对进入天堂的条件有清晰的阐述,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履行善功,明确指出信教、行善的人、恪守教规等4种人将永居乐园。与天堂相对的是“火狱”,生前作恶的人将被“戴上枷锁投入火狱”。可见,“行善进天堂”这样一个宗教中原有的教义,信教群众的一个美好愿景,却被宗教极端势力歪曲为“圣战殉教进天堂”。他们大肆鼓吹“杀死一个异教徒胜做十年功,可以直接上天堂”,鼓吹以“圣战”推翻人民政府,献身宗教等等。在宗教极端主义眼里,想上天堂就要“圣战”,“圣战”就要杀人,殉教就要自我毁灭。这是何等荒唐的谬论和逻辑!他们鼓吹的“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既在《古兰经》中找不到任何根据,也丝毫没有训导人们行善的含义,更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他们的真实目的完全是以宗教为名,行分裂和暴力恐怖之实。⑵我们的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多数人是明白《古兰经》中的教义的,因而坚决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对《古兰经》的歪曲,坚决反对他们鼓吹的暴力恐怖活动。信教的藏族学生的多数也坚定奉行藏传佛教行善、和平、仁爱的本质,反对和抵制“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和暴力活动。但也有少数信教学生受到宗教极端势力歪理邪说的毒害,所以就很有必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宗教教义的本义,揭穿宗教极端势力的荒谬理论和险恶用心,使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与之划清思想界限,不要上当受骗。
总书记明确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⑶这一重要判断,深刻指明了产生暴恐活动的思想根源。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需要在宗教教义的解读上下一番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争取使那些信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崇尚科学,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就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他们认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⑸。科学信仰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但由于一些民族是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根深蒂固,要转变这些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十分困难。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这些学生也是有益的,至少可以帮助他们的宗教信仰不致走向极端化,使他们把爱教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理应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进行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在“四个认同”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熟悉,或者是不能真正理解,所以这个教育非常必要。国家对此是重视的,教育部将此作为民族预科生的必修课,我们认为,对非民族预科生的大学生这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
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的模糊认识,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着重理解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版图是历史上形成的,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第二,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一个大家庭,而非仅指汉族;第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虽然以汉文化为主干,同时又是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由56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开辟出来的,是各族人民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通过这“四个认同”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三个离不开”,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五篇:“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四个认同学习材料
一、“四个认同”内涵是什么?
(一)对伟大祖国(中国)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伟大祖国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正确认识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祖国与国家的关系。祖国与国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二是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民族与国家,是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民族和国家都是从部落发展起来的。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主要是以领土、国民、政府、主权为构成要素的政治单位。民族是国家形成的要素,任何国家的国民或公民都是由某些民族的成员构成的,没有民族及其成员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国家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载体,任何民族及其成员都必须依附于一个国家,没有国家的民族及其成员也是不存在的。民族成员既属于本民族的个体,也属于本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个体。当作为国民或公民个体时,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三是正确认识国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四是正确认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法律上是在1953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中。我国1954 年《宪法》用了公民一词,但直到1982年《宪法》才确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涵义。《辞海》中对“公民”是这样定义的:“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可见“以天下为天下,一个公字,将民的视野打开,权利定位他有权过问天下事、国家事,有权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他的天地是国家、是社会。一个公字也包含了公平、公正、正义。” 公民是公民社会所专有的,他是与专制社会的臣民相对的。
所以,公民是以社会和国家公民成员的身份而存在,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义务的社会人和政治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涉及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牢固树立五个意识或观念。一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国家利益意识实质是国家核心利益意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团结稳定是国家核心利益。
二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新疆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
三是民族依附意识。
四是国家法律高于一切的观念。国家先法法律高于宗教教法的观念。
五是公民意识。由于公民是个人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身份,围绕着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公民意识的具体内涵就相应地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意识,在我国就应该体现为公民作为政治权利义务的主体而应具有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识。
(二)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涵。什么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认知心理趋同与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1、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而今已经消失了的诸民族的总称,现在则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56 个兄弟民族,以及散居海外中华儿女的总称。1840 年以后,中华民族从一个古代自在(指处在自发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变成为一个近代自觉(指处在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的斗争阶段)的民族实体。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民族识别工作,确定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 个民族都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此,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
中华民族意识,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元”(成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接触中逐渐熔铸和孕育形成的对中华民族的总体认同。中华民族意识,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以及对中华民族存在、发展、安危、利益等的认同和关切,它是中华民族存在的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特质,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一是“大一统”观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高度认同,主要奠基在于“大一统”的观念。
1902 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个名词,并得到民国创始人孙中山的大力倡导。孙中山在1912 年1 月1 日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称,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里提出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并非特指五个民族,而是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的泛称。在今天的中国,“五族”一词已被“中华56 个民族”或“中国人”的提法所替代。事实上,在“中华民族”名词提出之前的古代中国,尤其是秦汉之后的古代中国,无论是汉族,还是曾经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以及聚居边疆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就自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中国的一部分,主张“大一统”。这种“大一统”观念虽然是随着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的实践不断加深的,但从它产生之后就较为普遍了。二是民族平等意识。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
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 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四是利益一致意识。
(三)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指对中华文化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文化?大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化广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文化”。另一类是对文化狭义的解释。认为文化是指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在为经济社会提供支撑的同时,也不断开辟着自身发展的新领域。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现代文化,是现代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文化,又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或观念。
一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观念。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4 页。中华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中华文化从来就是各民族相互联系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吸纳了汉族文化;汉族文化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吸纳的;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多元一体性。
二是中华文化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观念。中华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意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合理引导民族意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自觉意识。大力繁荣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形式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形成新疆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新疆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内涵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心理趋同和价值追求而形成的共识。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完整概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在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解这条道路的内涵,可以归结为:“一条基本路线”,这是走这条道路的总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一个总体布局”,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一个发展目标”,这是走这条道路的宏伟蓝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2、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或观念。一是高举旗帜的观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者说这面旗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
二是根本保证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新疆各民族团结和谐、文明进步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新疆与祖国内地紧紧连在一起。
三是坚定不移的意识。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昭示;时代赋予的使命。
二、为什么要增强“四个认同”?
为什么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有两个因素处于支配地位,一个是“四个认同”认知对象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因素,一个是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这里主要谈一谈对认知对象的非认同、反认同因素。
这里的认知对象就是指伟大祖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非认同、反认同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上三个重要因素
(二)“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从一直在解决而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或彻底解决的问题看,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三股势力”的加剧渗透。
一是在西方敌对势力支持纵容下,境外“三股势力”气焰嚣张。
二是在宗教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支撑下,“东伊运”等恐怖组织十分活跃。三是在高压威慑的态势下伺机作案,境内“三股势力”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三)非法宗教活动
这些年来,非法宗教活动在新疆一直是屡禁不止。1996 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贯彻中央7 号文件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中指出:“利用非法宗教活动从事分裂破坏活动,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最主要的特点。他们披着宗教外衣,利用部分群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和宗教感情,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宣扬分裂思想,培植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干预司法、行政、教育,制造骚乱。哪里非法宗教活动猖獗,哪里就不得安宁。严重的斗争说明,非法宗教活动已是民族分裂主义从事分裂破坏活动的重要阵地,就是那些没有被民族分裂势力直接操纵的非法宗教活动,实质上也成为民族分裂势力的同盟军。”
(四)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教育领域一直是“三股势力”渗透的重点领域。无论是“伊扎布特”、“伊吉拉特”,还是其他“三股势力”组织团伙,都把民族分裂思想、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渗透。
(五)干部队伍中的问题。
少数党员干部违犯政治纪律,散布错误言论,成为“三股势力”发展的温床。另外,当前在部分维族知识分子中关于“内地涉维问题”和“新疆发展稳定”问题,形成的思想认识或观点,也是增强“四个认同”的障碍因素。
(六)网络等媒体中的问题
当前,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存储卡等移动介质传播宣扬圣战思想和涉“7·5”事件等音频视频情况突出。针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媒体和传播技术进行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发现滞后、控制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反渗透能力,始终是增强“四个认同”一个重要课题。
三、如何增强“四个认同”? 其一,把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二,切实加强教育的领导; 其三,研究和借鉴境外教育经验; 其四,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 其五,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其六,超前化解“三股势力”容易利用的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 其七,积极应对敌人的舆论颠覆活动; 其
八、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