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广西平果一小 卢 槿
电话:*** E-mail:yanggsv606@163.com QQ:499837443 [摘 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版面设计新颖充满儿童情趣,而且教材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文化;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 苏教版
整合 数学活动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我县自2005年秋季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材本身给我的印象是装帧精美、大气;版面设计色彩鲜明、清晰,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呈现出了一幅幅让孩子们心动的画面,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我还深深地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教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了数学文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还有《24时记时法》教材通过介绍古人是从只知道用“日”“夜”来记时,到利用测太阳影子到滴水漏沙的方法来记时,再到最后人民发明了钟表来准确记时等等。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还有二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的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婴儿的骨头有305块,儿童的骨头比婴儿少88块,大人的骨头比儿童少11块。学生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了解到人体骨骼变化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许就会就此萌生。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例如,有介绍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有介绍京杭大运河修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长了学生的见识。
二、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观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随便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任何一页,便会发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学生观察儿童乐园的兴趣,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数量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从新数一数。刚从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对这些事物都比较熟悉,所以也愿意动手数一数。就这样,《数一数》这节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动手数一数中被其感悟理解了。较之以往的机械记忆,学生不仅经历了数一数的活动,而且感受了数数的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少先队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到超市购物等,充满浓厚的现代气息,学生参与学习的劲头很足。例如在《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划船的活动,每只小船5人,问:1只、2只„„5只船上一共有多少人?如果能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一活动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入列乘法算式和合作编写口诀的活动中,达到教学效果。
三、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编者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②
(1)注意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提出需要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不再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才能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基本特点,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③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还例如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安排了“6个小朋友做缆车,每辆坐2人,要坐()辆。”“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用6个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相关“倍”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究计算方法,逐步从直观地找“倍”,发展到用除法计算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化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材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题13-9=?教材不急于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究,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又如,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中先让学生尝试加减法的计算,呈现两种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末位对齐,制造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而在小数乘除法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整合学生对一般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3)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留给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平均数”的概念是除法知识的生长点,教材设计有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来分呢? 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把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观察,根据每一份分法中每一份的多少不同,再把这些分法分成不同的两类。开放的空间,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识经验,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分出了每份同样多的为一类,不同样多的为一类,教师也趁机引出“平均分”的感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如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材安排了摸球活动,先组织学生观察、猜测、发言、小组分配工作最后进行摸球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1)自主探究得到的多样化结果,成为丰富的交流基础
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又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内容,教材编排的例题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教科书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产生了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按图形的先后顺序记录,有的把各种图形分类记录,有的用“√”的方法表示等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并在练习中应用,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维得到发展。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设计了抓花片的游戏活动,看看同桌两个人谁抓得多,多多少。从而课堂生成了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得出结果;有的学生排齐之后发现,从15个里面去掉8个就是多的部分等多种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解决问题 4 的方式方法也肯定不同,自己创造的方法是与旧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连接,因此也形成了稳固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教科书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通过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作为教科书的使用者、实验者,我强烈地感受到教科书所蕴含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教学启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数学;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德育教育。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如果把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比做上等好茶的话,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常品茶、善品茶,方能在杯水之中品出真味、悟出道理。就让我们共同常品、善品、细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这壶好茶吧。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一小 邮政编码:531400)
[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②《全国小学名师最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上册数学卷)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春季版 ③《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5版
第二篇:对管理学的认识与体会
对管理学的认识和体会
何为管理学,这是我还没有涉及管理知识,所一直围绕自己心头的一个问题.所以选择管理学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现代管理学-系统管理学,涉及行为科学、系统工程、全面关系流管理管理学等理论,其中决策论(Decision Theory)、博弈论(Game Theory)和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在社会经济与企业管理、军事战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及形式。
管理科学的历史发展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阶段,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人物,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管理职能和过程分析以及组织理论,同时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一套较完整的流水线和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技术出现。
第二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产生,并发展为行为科学理论,它克服了流水线生产漠视人性的负效应。
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初,采用数理科学方法处理管理研究,从而进入管理科学理论阶段。第四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巨型项目对管理提出要求,管理研究进入系统工程管理阶段。
第五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即被孔茨描述为“管理理论丛林”的阶段,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管理理论大量产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从科学管理的诞生到现在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和方法不断在变化与改进,从单纯关注物和效率到加入以人为本和持续发展等观念,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实现不断升级。
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近十几年管理科学发展很快,它已经不单单是用运筹学来分析一些具体问题,而是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来分析如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与不确定性决策,复杂系统的演化、涌现、自适应、自组织、自相似的机理等。
在当代,人们普遍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科学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这一点,已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明。还有人认为,管理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这些都表明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很大的作用。
管理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随着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在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这样两个文明浪潮以后,以全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浪潮”不久就会冲击到我们的身边,可以预测,全新的技术,高速度的发展必将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比起过去和现在,未来的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学习管理学心得体会管理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种活动。近百年来,人们把研究管理活动规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统称为管理学。自从人们开始组成群体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体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类社会越来越依赖集体的努力以及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模的扩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就愈发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还要有解决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会办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这半年来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管理就是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管理学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管理学分为七章,主要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部分组成,这四大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它们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计划”这个词。大到美国政府的火星探测计划,小到我们身边的一次周末旅游计划。由此可见,计划几乎无处不在。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计划是任何一个组织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活动中。一个组织适应未来技术或竞争方面变化能力的大小与它的计划息息相关。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许多管理者总是强调日常的经营活动而忽略做计划,这是造成他们日后到处“救火”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做了计划也只是在做无用工而已,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做计划。其实不然,我认为计划是为了有备无患。做了总比没做好。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作为计划的一种——战略则是意指确定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配置相应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制定的目标应有其明确的衡量标准,不能含糊不清.
第三篇:对教材的认识(一年级)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对新教材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比一比(2)10以内数的认识(3)认识图形(4)合与分(5)10以内数的加、减法(6)分类(7)11—20各数的认识(8)认识钟表(9)20以内数的加、减法(10)数学乐园。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册教材的设计特点: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
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
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2.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3.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本册教材注意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题目,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实际情景。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投掷、跳绳、赛跑、踢球、出板报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也有利于逐渐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这些专门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包含着一些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其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使其数学能力、数学应用意识、与人合作及交流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四篇:我对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会
我对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标教材的认识与教学体会
宝鸡铁一中
李艳
自从人教版这套图文并茂、内容新颖体现全新教学理念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中英语新教材诞生后,英语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这套新教材希望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因此,高中英语新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吹进了一股新风,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学生开辟了新的学习道路。
但是我同时认为高中英语新教材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1、单元容量过大,内容过于全面,教师需要花大量精力进行取舍和删减。
2、听力材料篇幅较长,内容分布多。并且,无论材料的内容还是练习的设置,难度过大。
3、口语训练没有功能句,操作性不强。
4、淡化语法教学,无助于学生的学习。
通过一年半来的使用,我对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有如下的认识:
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的语言活动和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语言学习者和实践者。而教师则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就如老教师常常说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如果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岂不是成了观众或听众了。所以我们课内课外都需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表现和发挥。
这套教材强调有意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所设计的大量听说读写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基础。教材还提供了各种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进行个人,两人活动或小组活动(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在活动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所添加的游戏,歌曲,采访,角色扮演(games, English songs, interviews, role plays)等练习与任务型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语言活动的主体,在语言实践中发展,巩固和增强综合语言能力。
第二,倡导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模式。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可操作的,有明确目的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用英语交际的成功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本套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围绕话题开展活动。在采用话题,功能,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易于教学操作还设计了“任务型”的活动。在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时,特别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地运用语言,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甚至完成某个项目。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对高中英语新教材教学实践的体会
1、尽管这套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提要进行补充或删减,对教材的难度,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但“难教”还是我最大的切身感受,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学生方面。
新教材容量比较大,起点比较高,对我所教的大部分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有些学生连音标都不认识,单词都不会读,所以在课堂上开不了口。还有听力,部分农村学生对英语不够重视,也不够感兴趣,没有养成听录音的习惯,又缺少英语学习的环境,仅仅靠课堂来锻炼听力,效果不是太明显。况且新教材中有几个单元的听力难度偏大,所以在课堂上完成预定目标,任务非常艰巨。还有些学生对英语简直一窍不通,所以连上课基本的指令用语都搞不清楚。有时候布置一项任务,能完成的总是少数学生。因而,教学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作为首次接触新教材的我来说,新教材的使用对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教授新教材,组织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有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现在每个单元的相关话题都是非常时代感和生活化的,所以需要教师相当大的知识面。课堂语言活动也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灵活,教师需要相当强的组织能力。这些都让我感到不小的压力。
2、几点做法
对于大量增加的单词,主要采用集中识词,然后进行针对性练习加大单词的复现率。让学生掌握读音规则,注重单词的发音。加强单词,词组,句子的听写。
Warming up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读前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导入形式。Warming up一定要很好利用但没有必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热身活动。例如: Warming up & Pre reading: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Warming up,我只是很简单地让学生了解其中五人的事迹,重点选取Mandela谈一下。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来做出判断:Which of them are great men and which are just important men.Then give reasons.。并为后来的课文学习做了铺垫。
课文的阅读除了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文章,我会尽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
语法教学不应淡化。语法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语法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法,发现法,归纳法,演绎法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选择、填空、翻译等)巩固所学是必要的。
加强反思。记录教学工作中珍贵的点点滴滴,坚持写反思札记,在反思与总结中提高自
己的业务水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通过一个年半的教学实践,我从新教材中学到了许多教学思想,也具有了几分教学体验,虽不深刻,但也是今后工作的起点。当然我也认识到,要真正教好外语,还必须在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就是外语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外语教学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我相信,如果能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和“在学中教”,在英语教学上就一定能取得不断的进步和突破的。
第五篇:浅谈对绿色化学的认识与体会
浅谈对绿色化学的认识与体会
在本学期短短几周时间的学习中,我对化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绿色化学”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的了解。学完课程后我也有很多感慨与体会。
学完这门课程后我知道,“绿色化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用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友好。后经各方面的努力,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涉及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业、农业、新能源,还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绿色化学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近十年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 “新化学婴儿”。它涉及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绿色化学作为一门前端且实用的科学,它的主要特点有: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给人类也带来了危难。而每一门科学的发展史上都充满着探索与进步,由于科学中的不确定性,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合成出未知性质的化合物,只有通过经过长期应用和研究才能熟知其性质,这时新物质可能已经对环境或人类生活造成了影响。
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化学工业能否生产 出对环境无害的化学品?甚至开发出不产生废物的工艺?有识之士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号召,并立即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给化学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国际上对此很重视。1996年,美国设立了“绿色化学挑战奖”,以表彰那些在绿色化学领域中做出杰出成就的企业和科学家。绿色化学将使化学工业改变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
迄今为止,化学工业的绝大多数工艺都是20多年前开发的,当时的加工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能耗和劳动力的费用。近年来,由于化学工业向大气、水和土壤等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以1993年为例,美国仅按365种有毒物质排放估算。化学工业的排放量为30亿磅。因此,加工费用又增加了废物控制、处理和 埋放。环保监测、达标,事故责任赔偿等费用。1992年,美国化学工业用于环保的费用为1150亿美元,清理已污染地区花去7000亿美元。1996年美国Dupont公司的化学 品销售总额为180亿美元。环保费用为10亿美元。所以。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从 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的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是对传统化学的挑战,是对传统化学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发展,因此,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从反应原料、反应条件、转化方法或开发绿色产品等角度进行研究,打破传统的化学反应,设计新的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包括:(1)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2)利用可再生资源;(3)新型催化剂的开发研究;(4)不同反应介质的研究;(5)寻找新的转化方法;(6)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化学产品。
绿色化学是用化学去预防污染,是设计研究没有或仅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的、并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它是在始端就采用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使过程和终端均有零排放或零污染。从根本上区别于那些通过“三废”处理与利用来治理污染的化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追求“原子经济性”。绿色化学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它需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化学始终,使化学在设计、合成、分析等每一个环节都应与环境的相容无害。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场绿色变革浪潮正席卷全球,突飞猛进的经济的增长为环境留下了巨大的伤疤。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化学科学在环境的保护、监测与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环境化学研究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我们环境保护、防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环境化研究的环境分析、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内容,在我们环境治理、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绿色化学的发展更是为环境化学科学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伴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跨世纪的环境化学任重道远。无论是控制或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是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环境化学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环境监测,大气复合污染的化学机制、污染评价与防止对策,水体中复合污染及土壤多介质污染机制研究,有毒化学品生态效应及危险性评价,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筛选,污染控制原理,环境修复技术等诸多领域,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分支学科都面临着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依靠绿色化学科学去完成。
不得不承认,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近年来,开发新的原子经济反应已成为绿色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发和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已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贡献的有机化学化工,在21世纪,依然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有机化学应该发展“理想的”合成方法,即强调实用的,环境友好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它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在温和的条件下经过简单的步骤,快速、高选择性地转化为目标分子。这就需要化学家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原子经济性、手性合成、环境友好的“洁净”的反应介质等绿色化学原理对有机化学化工的发展将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绿色化学有待在理论、实践领域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发展,其发展必然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